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种类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产动植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排放等,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养殖场通常会添加大量的饲料和化学品,这些物质一部分会被食物吸收,另一部分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生长异常旺盛,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浑浊、水质恶化,还会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中生物缺氧。

而且水华还会产生毒素,对水中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产加工厂会排放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动植物粪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不仅使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还会威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并且会大量排放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流动时,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这些有害物质会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

以上种种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都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资源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在水产养殖场址的选址上要合理规划,远离城市及主要水源地,避免废水排放造成的治理难题,也可以减少与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混合,避免废水污染过快积累。

养殖场址最好选在有条件控制废水排放和种养物体积浓度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地方。

2. 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免药物残留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 精准投喂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实现精准投喂。

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调控

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调控

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调控摘要:在水产养殖中把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确保水质优质高效的关键要素,本文主要结合日常的工作实践,从水位控制、水质理化以及水生植物的栽培等方面阐述了对水质所进行的相关调控措施,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水产养殖效果的提升,促进养殖户的增产增收。

关键词:水位调控;水质理化;水生植物中图分类号:s949文献标识码:a1水位的控制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适当的水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鱼类等一些水生动物的生长。

比如在一些混养的鱼池来讲,就必须要考虑到水层鱼类的生长,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合理的水位可以减少鱼类之间相互之间的干扰,使得鱼类可以有效的利用水池中的各种资源。

同时,因为鱼类是变温动物,所以池塘的水温对于动物本身的免疫和代谢功能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直接会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

一般水生动物的适合生长温度应该在20~30℃,适时的做好水温的调解。

在天气比较热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进行水位的调解来对池塘水温进行调解。

比如在进行河蟹的养殖的时候,则应该保持水池的水位在1.5m比较适宜,在高温季节,则应该保持3~4天换水一次的频率,每次换水量应当在35cm左右。

另外在进行换水的时候,最好是一边进水一边排水,这样就可以使得池水能够达到一种微流的状态。

通过对于池水适时的提升水位和补充新水,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池水的温度,避免因为高温而造成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水质理化的因子调解探讨一般情况下水质的理化包含了溶氧、氨氮以及硫化氢和ph等等,开展水质理化主要是建立在对水质进行监测的基础之上的,在实践中,只有对水质理化的指标了解的情况下结合水生动物生长的具体需要,才可以很好的调控水质理化的相关指标,促进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

2.1溶氧溶氧是进行鱼类养殖最为重要的因素,在进行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应当保持池水的溶氧在5.0mg/l以上,这样才比较有利于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

如果溶氧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生动物的摄食,同时充足的溶氧还可以有利于将水体的有害物质无害化,大大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从而为水生动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水生环境。

水产养殖影响因素

水产养殖影响因素

水产养殖影响因素水产养殖是指人工饲养、增殖和繁殖水生动植物的一种经济活动。

它是满足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如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和陆地养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响水产养殖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首先,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水生生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优质的水质能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废物和污染物,防止疾病的传播。

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解氧、酸碱度、盐度、浊度等。

养殖者需要监测和维护水质的稳定性,以确保水生生物的健康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次,养殖设施是影响水产养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塘、网箱、水族箱、气泡池等。

设施的大小、设计和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养殖的效益和产量。

设施应该符合养殖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生活空间和环境条件。

例如,淡水鱼类养殖的设施应该提供充足的水量和水流,以满足鱼类的游泳需求;海水养殖的设施应该具备防止海水流失和入侵的功能。

同时,设施的合理运维和管理也是保证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

第四,环境因素也会对水产养殖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天气、气候、季节、潮汐等。

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恶劣天气条件可能导致养殖物种的死亡和疾病爆发。

潮汐和水流的变化也会对养殖物种的生长和生存产生影响。

因此,养殖者需要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调整养殖策略,例如增加饲料供给、改善养殖设施、加强疾病防控等。

最后,管理和技术水平也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

养殖者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和产量。

合理的管理措施包括健康检疫、合理养殖密度、科学投喂、疾病防治等。

高水平的技术可以帮助养殖者解决养殖中的问题,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水质、养殖设施、饲料、环境和管理等。

养殖者需要根据不同因素的要求进行养殖策略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养殖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也能够提高养殖的效益和产量。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淡水鱼类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资源。

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和水环境会对养殖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对养殖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

适用的养殖技术能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一种常见的养殖技术是网箱养殖技术,它可以利用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鱼类养殖。

这种技术可以控制养殖的水质、温度和营养物质供应,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率。

还有溶氧增氧技术,它可以在养殖水中增加溶解氧的含量,提高鱼类的生存环境。

水环境对淡水鱼类养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水质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起着关键作用。

水污染是淡水鱼类养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过量投喂饲料和鱼体废弃物等因素会导致养殖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过高,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定期清理废弃物、合理投喂饲料以及合理排水和补水管理等措施是保持养殖水质的关键。

水温是影响淡水鱼类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鱼类对水温的要求有所不同。

在夏季,鱼类容易出现水温过高的问题,这会导致鱼类应激反应,使鱼类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要采取降温措施,如利用水泵将凉水引入养殖水体,以保持适宜的水温。

在冬季,要注意保持水温稳定,以防止鱼类受到冷害。

除了技术和水温外,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也对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鱼类需要足够的溶解氧来维持呼吸和生长。

当溶解氧含量低于一定的临界值时,鱼类就容易出现窒息和死亡的现象。

在养殖过程中,必须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满足鱼类的需求。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增氧设备来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和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非常重要。

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和良好的水环境管理能够提高淡水鱼类养殖的效益,增加养殖产量和质量。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水环境的管理,以提高养殖的效果。

水产养殖影响因素

水产养殖影响因素

水产养殖影响因素1 水质水产养殖的质量受水质的影响。

水质要从水的含氧量和含氨量,有机物的含量,水温等几个方面来衡量。

水的含氧量取决于存在于水中的浮游生物,水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还能够吸收水中生物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大量的氨,提高含氧量,降低含氨量,防止氨积累而影响水体动物生长,还能改善水质[3]。

在水产养殖的食物链中,水中的鱼类和虾类与浮游生物存在捕食关系,浮游生物充当了饲料,如果浮游生物提供得足够多,相应地就减少了饲料的投入,不止节约了成本,还减少了水体污染。

水温对鱼类和虾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鱼类和虾类消化食物要依靠消化酶发挥作用,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消化酶活性过低不利于其生长,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控制好水温,尽量使其在25℃左右。

2 饵料饵料是水产品生长过程中必需的物质条件,且为了保障水产品的重量和大小,饵料的数量要能满足其生长所需。

饵料足够的同时水中有机物的量也在增多,当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某些新物质,就会对水产品的生长造成影响。

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水产品的死亡,已死亡的水产品的尸体使化学物质堆积,占用了水产品的生存空间。

以上过程是一个恶性循环,该循环会造成水产品产量大打折扣。

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饵料的投放量和投放频率都需要多加考虑,以尽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为水产品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和有益于其生长的生存环境。

针对这一难题,许多养殖户采用了微生物制剂,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降低水质恶化的速度。

而且使用微生物制剂同样存在使用量等难题,一旦使用缺乏合理化,一方面会对水产品的生长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增加了开支,降低性价比。

3 疾病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是非常普遍的,一旦出现疾病,将为水产品的正常生长带来危害。

出现疾病可能是细菌、寄生虫、病毒等造成的[4]。

在以上三者中,病毒的影响尤为巨大,病毒造成的疾病的传播很难被注意到,只有使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检测到,因此极易造成大面积疾病传染,而此时已错过治疗时机。

水产养殖和水环境的关系

水产养殖和水环境的关系

1.2 水产养殖业对天然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一方面海水养殖的生产过程和发展需要清洁未受污染 的水域,受到海岸带其它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某些 海水养殖方式自身又是一个对近岸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污 染源,对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养殖业自身 污染已制约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养殖自身污染 主要来自营养盐和有机物的排放、养殖过程中化学药物的 使用、养殖鱼类的逃逸等
1.21·残饵与生物代谢
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欧洲网箱养殖鲑鱼所投入的饲料约有 80%的氮被鱼类直接摄食,摄食的部分仅约有25%的氮用于鱼类生长, 其余的65%被排泄,其中10%作为粪便排除体外。这意味着投入的饲 料仅约有1/5被有效利用,其余部分都作为污染物排入周围环境中。东 南亚对虾半精养或精养的饲料仅有5.8%的氮和4%的磷以对虾产品形 式收获,12.8%的氮和40%的磷排入海中,其余部分沉积在池底,在 精养池塘有约21.7%的氮和6%的磷收获,8.4%的氮和7.2%的磷排入 海中。在墨西哥半精养池塘,约35.5%的氮和6.1%的磷以虾的形式收 获,36.7%的氮和30.3%的磷排入海中[8]。含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盐 等废物大量排入水中,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甚至与其它因素结合, 形成赤潮。杨逸萍等报道人工投饵入虾池的氮占总输入氮的90%左右, 其中仅19%转化为虾体内氮,其余大部分(62~68%)积累于虾池底 部淤泥中,此外尚有8~12%以悬浮颗粒氮、溶解有机氮、溶解无机氮 等形式存在于水中。即使是在管理得很好的养虾场,也仍会有多达30 %的饲料未被虾摄食,其中所溶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是影响养殖水环 境营养水平甚至造成虾池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杨庆霄等[12]研究虾 塘残饵腐解对水质的影响,发现过量的虾饵大部分沉淀于池底,残饵 的分解使池底海水中的溶解氧在24h内由8mg/L下降到 6mg/L。暨卫东 在研究马銮湾水产养殖自身有机污染问题时,发现海水4m以下由于大 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水中溶解氧被消耗殆尽,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 嫌氧分解,并发生脱氧过程,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几乎还原为分 析零值,同时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恶化水生生态环境,对养殖业 造成潜在威胁。这些资料都深刻说明了水产养殖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与破坏作用是相当严重的 。

养殖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养殖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养殖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发展迅速,对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经济贡献巨大。

然而,养殖环境对水产养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养殖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水质环境水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水质的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水产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各异,养殖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生长阶段调控水温。

其次,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对水产生物的呼吸和新陈代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合理控制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除此之外,水质中的酸碱度、硬度及富营养化程度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解决方案:养殖者需要定期监测水质,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可采取增氧装置、定期更换水源、控制养殖密度等手段来改善水质环境。

二、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的养殖数量。

合理的养殖密度能够提高水产生物的利用效率,但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浪费。

其次,鱼群过于密集会增加鱼类间的竞争,引发争食、争斗等行为,进而影响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最后,过高的养殖密度还会导致养殖环境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废物堆积过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

解决方案:养殖者应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根据不同的水产生物和水体条件确定最佳的养殖密度。

此外,定期清理养殖池塘、采取流水养殖等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养殖密度带来的问题。

三、养殖营养水产生物的饲料营养成分对其生长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饲料营养配比有利于提高水产生物的养殖效益,但不当的饲料营养配比则会对其健康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营养过剩或不足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生长缓慢、易感染疾病等。

解决方案:养殖者应根据不同的水产生物和生长阶段,科学配备合理的饲料。

定期检测水产生物的生长情况和营养需求,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饲料配比,确保水产生物获得足够的营养。

水质污染对鱼类养殖的影响与防范

水质污染对鱼类养殖的影响与防范

水质污染对鱼类养殖的影响与防范引言: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质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而鱼类养殖作为重要的水产品生产方式之一,其受到水质污染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就水质污染对鱼类养殖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1. 水质污染对鱼类养殖的直接影响a. 饮用水污染: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会对鱼类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如致癌物质、重金属等。

b.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养分的过量输入,水体中形成了大量的藻类,导致水体缺氧,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c. 水体酸碱度变化:水体的酸碱度和pH值的异常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d. 有毒化学物质:水体中存在的一些有毒化学物质,如农药、兽药等,会对鱼类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

2. 水质污染对鱼类养殖的间接影响a. 食物链传递:水质中的有毒物质进入鱼体后,易通过食物链进一步传递到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b. 鱼类疾病爆发:水质污染下,鱼类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等问题的困扰,导致养殖厂商的经济损失。

c. 鱼类生长受限:水体中的污染物会影响鱼类的饲料摄取和消化吸收,导致其生长速度减慢,影响生产效益。

3. 防范水质污染的措施a. 加强监测与管理: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鱼类养殖区域的水质进行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b.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推广环保知识,引导养殖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c. 减少污染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养殖废弃物等的治理和管理。

d. 推广科技应用:利用先进的水质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曝气装置等,提高养殖水质的净化效能。

e. 选择适应性较强的鱼类品种:选择对水质适应性较强的鱼类品种进行养殖,提升养殖效果和抗污染能力。

4. 成功案例分享a. 日本兴建物理化学处理设施:日本一些鱼类养殖企业利用先进的物理化学处理设施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成功解决了水质污染带来的问题。

养殖水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养殖水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养殖水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业成为满足人们食品需求的重要产业之一。

然而,养殖水产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养殖水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养殖水产对环境的影响1. 水质污染养殖水产业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饲料、兽药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的排放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污染。

特别是废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过多的释放,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繁殖过多,水生生物受到威胁。

2. 生态破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养殖场往往过度捕捞野生鱼类和虾类,导致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此外,养殖场建设所占用的土地也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环境保护与养殖水产的必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水产养殖业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对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规范养殖行为,减少对自然水域的捕捞和破坏,可以保护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提供可持续的食物来源合理发展养殖水产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蛋白质的需求,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保护环境、提高养殖水产的质量,可以确保人们长期享受稳定、可持续的食品供应。

三、养殖水产与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1.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场的监管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养殖行业标准和监管措施,确保养殖场的正常运作和环境友好型生产。

2. 推行环保技术采用环保技术和方法,如循环水系统、养殖场排污处理设施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3. 促进可持续养殖模式鼓励养殖户采用多样化养殖方式,如水产与农业的综合养殖、多种养殖的联合等,有效减少环境压力,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科研与教育加强养殖水产领域的科研和教育培训,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养殖水产业的环境可持续性。

结论养殖水产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自然灾害频发的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自然灾害频发的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自然灾害频发的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自然灾害频发对水产养殖行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报告将分析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首先,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域环境受污染:洪涝、台风等灾害容易导致水域中的污染物溃漏,对水产养殖场造成巨大的污染。

不仅对养殖的水生动植物造成严重伤害,还可能影响到养殖场的生产设施。

2. 养殖设施破坏: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养殖池塘、网箱等养殖设施的破坏。

特别是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养殖设施容易受到破坏,造成养殖资源的损失。

3. 养殖物资缺乏: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交通中断、供应链断裂,导致养殖物资供应不足。

养殖场缺乏养殖用品、饲料等,对正常的养殖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接下来,针对水产养殖业频发自然灾害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1. 建设防灾设施:在养殖区域建设防洪堤坝、防台风网等防灾设施,以减轻灾害对养殖设施的影响。

同时,定期维护和检查这些设施的完好性。

2. 加强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养殖水质,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物的溃漏。

加强对水体的污染源清除和治理,保证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3. 多样化养殖品种:通过多样化养殖品种,降低因特定灾害对某一养殖品种造成的风险。

同时,培养应对不同灾害的养殖鱼类品种,提高养殖的抗灾能力。

4. 健全保险制度:推动建立养殖行业保险制度,提供养殖场所遭受自然灾害时的赔偿。

养殖户可以选择购买相应的保险,以减轻灾害给自身带来的经济损失。

5.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加大对养殖业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引进具有抗灾性状的新品种。

同时,开发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水产养殖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降低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生产损失。

总结起来,自然灾害频发对水产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防灾设施、加强水质监测、多样化养殖品种、健全保险制度以及加强科学技术支撑等措施来缓解这种影响。

只有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才能保证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人们提供可靠的水产品供应。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和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常来自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的排放,进入水体后引发水中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繁殖,导致水体逐渐富集大量的有机物质。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产生了诸多影响,下面将从生物学、环境学和经济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学影响1.1 溶解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增多,这些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时,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逐渐减少,使得养殖水体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缺氧甚至窒息而死亡。

1.2 水质变差: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悬浮物增多,使得水体浑浊度升高。

这不仅影响光线的透过性,阻碍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减少了鱼类的觅食能力。

另外,大量富营养化水体还容易形成藻华,大量浮游植物附着在鱼体上,导致鱼类感染病原体,增加了疾病的暴发风险。

1.3 死亡率上升: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存活率,也间接增加了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滋生。

这些病原体可能导致鱼类感染疾病,使得养殖者的死亡率上升,养殖效益降低。

二、环境学影响2.1 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浮游植物数量激增,形成大量的藻华。

藻华时有时无,影响水域的透光率,阻碍水下光合作用的进行,进一步导致水生生物的缺氧和饥饿。

2.2 生态系统崩溃: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一些特定的藻类和浮游植物迅速增殖,形成藻毯和生态团,污染水质,抑制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态系统的崩溃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了威胁,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经济学影响3.1 损失养殖效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养殖水体中的鱼虾死亡率上升,产量减少,直接导致养殖效益的下降。

同时,由于鱼类感染疾病的风险增加,养殖者需要增加投入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增加了养殖成本。

3.2 损害渔业发展: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直接影响,也对渔业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数量减少,鱼苗捕捞难度加大,给渔业发展带来了隐患。

水质管理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水质管理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水质管理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水产养殖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它的发展与水质管理密切相关。

水质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养殖业的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因此,水质管理在水产养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阐述水质管理的意义,并探讨几种常见的水质管理方法。

一、水质管理的重要性1. 保障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水质是养殖生物生存和生长的基础,合适的水质条件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养殖生物的生理功能发挥。

适宜的水质能够促进鱼类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养分,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率。

2. 预防水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水质管理是预防水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管理水质可以减少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滋生,降低水产疾病的发生率。

良好的水质条件能够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3. 保护水生态环境水产养殖对水生态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不当的水质管理可能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通过科学的水质管理,合理利用水质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养殖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水资源。

二、水质管理的方法1. 定期监测水质定期监测水质是合理管理水质的基础。

通过测量水中的溶解氧、水温、PH值、浊度等指标,了解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水质异常,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同时,还需监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确保水体环境健康。

2. 合理投喂和换水合理投喂和换水是维护水质的重要措施。

投喂过多会导致饵料残留,增加底泥产生,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污染。

定期换水可以减少水体中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累积,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清洁度。

3. 控制密度和生物量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和生物量是维持水质的重要手段。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过度排泄物负荷,使水体富营养化,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等问题。

合理控制密度和生物量可以减少养殖排放,保持水体的稳定性。

4. 运用生态滤池等技术生态滤池是一种利用生态系统对水进行净化的技术,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供养餐明等污染物。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淡水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的需求不断增长,淡水鱼类养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以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是养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1. 养殖池塘的选址与设计养殖池塘的选址和设计是淡水鱼类养殖的第一步。

选址要尽量避开水质差、水源污染和污水排放口附近。

池塘的设计要考虑适合鱼类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尤其要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确保养殖规模和技术能够达到预期的效益。

2. 养殖鱼种的选择不同的淡水鱼类适应的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养殖鱼种时要考虑到地区气候、水质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

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的优势水域鱼种资源,避免引入外来的有害物种,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3. 养殖管理与技术养殖管理与技术是淡水鱼类养殖的核心。

包括饲料配制与喂养、疾病防控、水质管理、池塘环境调控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鱼类的健康和品质。

4. 养殖效益与市场营销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养殖效益和市场销售。

在实施淡水鱼类养殖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和生产,积极开发和利用养殖产品,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水环境对淡水鱼类养殖的影响1. 水质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水质是淡水鱼类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适宜的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硅酸盐等水质指标对鱼类的生长繁殖至关重要。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水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池塘内水质的稳定和合理。

水质的变化对鱼类的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水质污染容易引起鱼类的生病和死亡,甚至影响到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是保证淡水鱼类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水质对水产养殖效果的影响

水质对水产养殖效果的影响

水质对水产养殖效果的影响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养殖效果和生产质量。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来探讨水质对水产养殖效果的重要性。

一、水质对养殖生物健康的影响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基本的环境因素之一。

水中的溶解氧、温度、PH值、浑浊度等水质指标,直接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首先,溶解氧是水中生物呼吸的重要来源。

水中的溶解氧浓度过低会导致养殖生物窒息死亡,影响其生长速度和养殖产量。

其次,水温对养殖生物的生长周期和繁殖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养殖生物对水温要求不同,良好的水温条件有利于提高生物的养殖效率和抗病能力。

此外,水质中的PH值能直接影响到养殖生物的酶活性和免疫系统。

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并且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

最后,浑浊度是水质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会影响到养殖生物对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吸收能力。

浑浊度过高会导致养殖生物营养不良和生长缓慢。

因此,良好的水质能够提供充足的溶解氧、适宜的温度、平衡的PH值和清澈的水体,保证养殖生物的健康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水质对养殖效果的影响水质不仅影响着养殖生物的健康,也直接影响着养殖效果和养殖产量。

水质的差异会导致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

首先,水质差会引发养殖生物的疾病问题。

水中有害物质和细菌的滋生会导致水产养殖生物患上各种疾病,影响养殖的正常进行。

而良好的水质则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生物的抗病能力。

其次,水质差还会影响到饲料的利用率。

无论是活性饲料还是配合饲料,都需要良好的水质才能被养殖生物充分消化和吸收。

而水质差的情况下,饲料利用率低,浪费了资源且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水质差还会导致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减慢和饲料转化率下降,进而影响到养殖产量和养殖效果。

水质优良的养殖环境能够提高养殖生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改善水质的方法和措施为了提高水产养殖效果,改善水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淡水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水产品供应来源。

鱼类养殖技术逐步提高,养殖设施也在不断更新改良。

同时,水环境也是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一)饲养在淡水鱼类养殖中,饲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实现方法可以采用全投饲、日投饲和施肥饵料。

比较常用的是全投饲和日投饲。

全投饲指将饲料一次性全部投入池塘或池子中,让鱼自行取食。

日投饲是将饲料按照一定量进行均匀分配投入,一般投入次数为2~4次/天。

而施肥饵料即是依靠浮游生物的广泛繁殖,即以浮游生物增多的时期作为施肥的时机。

(二)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养殖中淡水鱼的生长繁殖等过程。

因此水质的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

水质管理的内容包括水中氧气的含量、氨氮的含量、pH值、溶解氧的含量、温度和酸碱度等。

通过不断调整,可以提高水质,为鱼类的生长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一)水温水温适宜是保证养殖中淡水鱼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淡水鱼的生长繁殖。

一般情况下,淡水鱼的环境温度在18℃~28℃之间是适宜的,不同的淡水鱼也有不同的适温范围,因此需要选择不同的养殖水体及适宜温度的淡水鱼类。

(二)ph值ph值可以反映水体的酸碱度,对淡水鱼的生理生态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ph值的变化也与养殖产量直接相关,如果ph值过低或过高,会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常用的调节ph值的方法就是添加一些酸碱性调节剂,如氢氧化钙等。

(三)氧气含量氧气含量的不足也会直接影响淡水鱼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夏季或在水体过浅、密闭的条件下更容易产生氧气不足的情况。

因此,可以采用机械通风、增加水深、增加水面气泡、水体均匀搅拌等方式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四)溶解氧溶解氧是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不断调整溶解氧的含量,可以调节养殖系统中氧气的供需平衡,保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符合鱼类生长的需求。

浅析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浅析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浅析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水环境是指水体及其周围环境的综合体,包括水质、水温、溶氧量、有机负荷、营养盐浓度等多个因素。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水质、水温和溶氧量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溶氧量、有机负荷等。

当水质差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会增多,对养殖鱼类的呼吸和消化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水质好时,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养殖场要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水温也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

水温的高低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理活动。

在高温环境下,水产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加快,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易出现热应激现象,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低温环境下,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新陈代谢也会降低,养殖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养殖场需要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需求,合理控制水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溶氧量也是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体中的溶氧量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存和生长。

水中溶解氧过低会导致鱼类缺氧,引起鱼类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大规模鱼死。

水体中的溶氧量还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有关,容易引发疾病的爆发。

养殖场应注意加强水体的通气,保证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养殖场要密切关注水质、水温和溶氧量等因素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和产量。

水产养殖与水体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分析

水产养殖与水体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分析

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食物种类的需要因此增多,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产养殖行业进步,也让当下存在的水体环境受到了破坏。

在该背景下,想要达到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目标,便要对水体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细致研究,之后让养殖人员认识到其与水产养殖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源头不断改善。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水产养殖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细致阐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供参考。

一、水产养殖对水体环境保护产生的负面影响1、倒藻换水水产养殖工作进行时,相应人员要对多方面加大注意力。

从现实养殖工作情况中能够得知,水体中的藻类生长会相对旺盛,因此,其死亡的问题也经常可以见到,并且该环节中长时间的高温,还会使内部盐度大幅提升,依据对其开展细致研究、分析后,能够发现在该情况出现时,会发生水、土分层的状况,促使藻类的死亡不断加重。

藻类属于水体中的特殊物质之一,其在死亡、降解时会对水中的氧气进行吞噬,使自净细菌可以使用的含量相对小,无法对已经死亡的藻类第一时间分解,尤其是在阴雨天气内,该情况的发生会更明显。

经过相应的实践操作之后,能够证明出以往使用的养殖技术相对较差,不能对水体污染情况改善的需要进行满足,因此导致富氧问题不断出现,这对地区水体情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如此,淡水养殖中管理工作开展合理性较差时,同样会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加重,在该情况下,还会导致水质量受到干扰。

2、底泥堆积淡水养殖工作进行时,除了会产生倒藻换水的影响,淤泥堆积状况也较为常见。

从实际情况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当前在淡水养殖时,内部存在的问题种类相对较多,例如:在进行人工养殖时,饲料的转化率相对较低;养殖工作进行时,内部密度相对较大等情况。

内部较为突出的便是换水工作进行时,其中会存在大量的漂浮物质,这大多是饲养剩下的饵料,由于该方面产生的堆积,让排泄物质进入到河道中,因此产生淤泥堵塞的问题。

与此同时,当前使用的养殖模式内部,虽然人员使用了能够对淤泥收集的设备,但却无法对其进行合理使用,该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导致其进入到自然水体内,还会发生整体质量下降的状况。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养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养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养殖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海洋渔业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水温变化、海洋酸化等多重因素,不仅影响水产资源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对海洋渔业养殖部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养殖的影响。

一、海平面上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海洋温度不断升高,导致极地的冰雪层融化,海平面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海平面上升对海洋渔业养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冲击渔业养殖设施。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海洋焦点区受到海浪的冲击,尤其是季风时节和飓风期间,渔业养殖设施很容易遭到破坏。

2.影响养殖海域的质量。

海平面上升的同时,水深增加也将导致养殖海域的水质下降,这种情况在浅海养殖中特别明显,影响养殖物的生长和发育,大大降低了水产养殖业的产出。

3.水产资源分布区改变。

海平面上升会改变各种水生生物的定居和繁殖环境,导致一些捕捞区域的资源逐渐变少或消失,对渔业养殖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水温变化水温是影响水生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如今全球变暖导致水温变化也成为了影响整个渔业养殖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1.影响养殖时间和产量。

水温的升高或降低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发育,直接导致养殖周期缩短和产量减少。

2.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活动。

高温会导致养殖区域中很多水生生物像海藻、贝类等生理活动异常,降低了它们的生长效益。

3.影响水生动物的繁殖周期。

水温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繁殖周期,直接影响到整个渔业养殖业的发展。

三、海洋酸化随着气候变化,海洋的酸化程度也在加剧,这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牵扯到了整个渔业养殖行业。

1.影响水产物生长。

海洋酸化导致海洋中的钙化生物在成长或生成和修建硬壳的时间较长,这将直接对养殖物质量和数量产生影响。

2.影响养殖水质。

海洋中的藻类、贝类和其他微生物对水质、水温、水流等有很强的反映,海洋酸化会让水质变得更加酸化,影响养殖物的成长和发育,以及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种类的影响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种类的影响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种类的影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是一项常用技术,水环境调控得当可为鱼类提供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反之水环境调控不当,则会导致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集,会直接影响到养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影响水质调控合理性的参数主要包括水温、氨氮、溶解氧、pH值等等, 只有做好这些参数的调控,才能更好地保证养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1水温对养殖产品的影响养殖水产品多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体温及新陈代谢。

比如鱼类如果水环境温度低于10C,即会进入低进食冬眠蛰伏状态。

对于鱼类而言,水温保持在25 C〜32C是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并且在鱼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对水温的变化范围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鱼苗对水温的瞬间变化耐受度仅为2C,而鱼种则为3C;成鱼对瞬间变化的水温耐受程度相对较大,不过也要控制在5C以内。

超出上述鱼类耐受瞬间水温变化范围,则会导致鱼出现感冒” 休克'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此外,水温还是影响养殖产品疾病发生、发展、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季,热天雷雨天气会加速鱼塘内残渣的分解,大幅增加水中还原物及浮游生物的数量,从而增加耗氧量,导致水中缺氧影响到鱼的正常生长。

2氨氮对养殖产品的影响含氮的有机物分解时、含氮的有机物在水中缺氧状态下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时、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均是氨氮的重要来源,对于养殖产品而言,分子氨会直接影响到氧的输送,鱼类的鳃组织受到损伤,鳃血液的吸收能力、输送氧的能力等就会随之下降,血液的酸碱平衡被破坏,红细胞、造血器官等也会随之影响,鳃的亲氧面积、输送氧气的能力受到影响,最终会引起鱼类肝、肾、脾、甲状腺、血液组织等各个器官的变化针对这种情况要适时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只有保证溶解氧充足,才能将分子氨氮转化为离子氨,而离子氨无毒无害,可有效避免养殖产品发生氧中毒现象。

3溶解氧对养殖产品的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温、时间、气压、风力、流动等等。

水生态对鲫鱼养殖的影响

水生态对鲫鱼养殖的影响

水生态对鲫鱼养殖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而其中养殖鲫鱼更是占有很大的比例。

然而,由于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然也对鲫鱼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那么,水生态对鲫鱼养殖的影响是什么呢?一、水生态环境降低水质首先,在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水质环境日益恶化,水体中的颗粒物、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而这些废弃物质不仅会污染水体,还会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鲫鱼的栖息和生长环境受到影响。

例如,在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水中的氧气含量会下降,鲫鱼在缺氧条件下很难生存和繁殖,同时,水中的污染物质以及颗粒物会扼杀鲫鱼的生存空间,加剧鲫鱼养殖受困。

二、水生态环境影响鲫鱼的生长发育水生态环境对鲫鱼也会造成生长发育的影响。

鲫鱼是以浑身长着鳞片的硬骨鱼为代表,它需要适宜温度、酸碱平衡、光照等养分环节,才能够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而当水生态环境较差时,水质和温度都会受到影响,导致鲫鱼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从而严重影响到鲫鱼的产出和品质。

三、水生态环境影响鲫鱼健康状况水生态环境对于鲫鱼的健康状况也有重要影响。

鲫鱼有很高的对水质的敏感度,当他们暴露在较差的水生态环境中时,可能会感染疾病和寄生虫等,导致鲫鱼死亡率升高。

另外,由于水生态环境和鲫鱼生长的生态环境不协调,鲫鱼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会降低,极大影响到鲫鱼的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水生态环境对于鲫鱼的养殖和生长发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养殖者在养殖鲫鱼时应该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可以从减少工业污染、防止水体污染等方面入手,使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又保证鲫鱼的健康生长和优良品质。

如果我们能够更好的保护水生态环境,就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鲫鱼,也可以带动我国水产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对水产养殖种类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是一项常用技术,水环境调控得当可为鱼类提供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反之水环境调控不当,则会导致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集,会直接影响到养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影响水质调控合理性的参数主要包括水温、氨氮、溶解氧、pH值等等,只有做好这些参数的调控,才能更好地保证养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1水温对养殖产品的影响
养殖水产品多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水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会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体温及新陈代谢。

比如鱼类如果水环境温度低于10℃,即会进入低进食冬眠蛰伏状态。

对于鱼类而言,水温保持在25℃~32℃是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并且在鱼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对水温的变化范围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
鱼苗对水温的瞬间变化耐受度仅为2℃,而鱼种则为3℃;成鱼对瞬间变化的水温耐受程度相对较大,不过也要控制在5℃以内。

超出上述鱼类耐受瞬间水温变化范围,则会导致鱼出现“感冒”、“休克”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此外,水温还是影响养殖产品疾病发生、发展、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夏季,热天雷雨天气会加速鱼塘内残渣的分解,大幅增加水中还原物及浮游生物的数量,从而增加耗氧量,导致水中缺氧影响到鱼的正常生长。

2氨氮对养殖产品的影响
含氮的有机物分解时、含氮的有机物在水中缺氧状态下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时、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均是氨氮的重要来源,对于养殖产品而言,分子氨会直接影响到氧的输送,鱼类的鳃组织受到损伤,鳃血液的吸收能力、输送氧的能力等就会随之下降,血液的酸碱平衡被破坏,红细胞、造血器官等也会随之影响,鳃的亲氧面积、输送氧气的能力受到影响,最终会引起鱼类肝、肾、脾、甲状腺、血液组织等各个器官的变化。

针对这种情况要适时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只有保证溶解氧充足,才能将分子氨氮转化为离子氨,而离子氨无毒无害,可有效避免养殖产品发生氧中毒现象。

3溶解氧对养殖产品的影响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温、时间、气压、风力、流动等等。

水温升高会增加鱼的新陈代谢,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相应减少;通常晴天溶解氧要高于阴天。

如果水中溶解氧充足,则鱼摄食也更旺盛,消化率高,饵料系数低,鱼体生长快;反之如果水中溶氧量过少,则会影响鱼的正常活动,严重者可能会导致鱼死亡。

一般情况下水中的溶氧量要保持在每升4毫克,如果小于每升2毫克,鱼会出现轻度浮头,如果低于每升0.6毫克,鱼会产生严重浮头,如果低于每升0.3毫克,鱼就会开始死亡。

反之,如果溶氧量过高虽然不会直接危害鱼类,但是饱和度过高会增加鱼发生气泡病的几率。

4其他影响因素对养殖产品的影响
水环境中其他因素也会对鱼类养殖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酸碱度。

水环境中的酸碱度是水质综合情况的直接体现,会对养殖产品的生理状况产生直接影响。

pH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水体中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等各方面的成分变化,如果水环境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养殖产品的呼吸就会受到影响,从面出现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变化;此外,水环境中酸碱度水平不均衡,还会对鱼体的鳃、皮肤等器官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影响其呼吸运动,降低鱼体的摄氧能力,这种情况下即使水环境富氧,鱼体也会出现缺氧症状。

除了酸碱度外,水生生物环境也会影响养殖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比如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附生藻类、各种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等等。

虽然这些生物环境中很多种类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但是一些会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与鱼类争夺营养、引起水质变坏等,其中微生物的影响最为密切,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各种寄生虫等,这些微生物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养殖产品可能开始时仅为感染,但未发病,但如果水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逐渐增加,则鱼体致病的机率也会随之增加。

因为水环境条件恶化,鱼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而致病菌的毒性会进一步增强,故导致鱼体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性变化。

总之,水环境会对养殖产品的生产产生直接影响,养殖过程中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颗粒饲料的大范围应用保证了水环境中丰富的营养,但是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与生存环境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因此水环境的调控要分析真正限制水体平衡的因子,适当增加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的比例,保证养殖产品处于一个稳定、平衡的水环境中,以达到增加养殖产品的产量及质量的养殖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