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分类,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农业这一部分内容,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比如知道农业是一种生产活动,能够提供食物等。

但学生对于农业的深入理解可能还不够,特别是对于农业的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难点:农业的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掌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农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合作交流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农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农业的问题,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Tags: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字号:T|T《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

农业教学设计(多篇)篇:农业设计《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农业》教学设计地理组王大鹏课标要求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尊重自然规律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前提,我国农业分布就是人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体现。

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保障。

所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布局我国农业部门及农作物,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学会研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提高地理实践力,提升人地和谐的理念和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探究: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

二、课前:听歌曲《在中国的大地上》、农业相关图片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习新课1.了解农业部门学生猜小零食及原材料来自哪个农业部门,教师适时给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概念,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出发,唤起学生对农业部门的已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农业重要性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感悟农业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在感悟农业重要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探究农业的必要性。

3.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学生交流俄罗斯、美国、欧洲西部等典型区域农业部门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协助学生完成表格——农业部门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需求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各农业部门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需求程度,为后面探究农业部门和农作物分布提供基本依据。

4.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学生运用中国地形图、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光照图等资料合作探究中国农业部门和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5.认知梳理设计意图:回顾探究过程,梳理探究农业分布的基本方法,再次提升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堂好课】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堂好课】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部门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2)能运用资料、地图,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及成因。

2.过程和方法:(3)能够将学到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身边出现的农业类型并根据所学内容掌握分析农业差异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农业的部门,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2.难点: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食物的图片,提问:这些美食的来源是农业,那它们来自于哪个农业部门呢?展示生活中学生比较喜欢吃的的水果和食物的照片。

导入:农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的食物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农业,那么农业究竟有哪些部门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定义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找出农业的劳动对象及劳动产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小结。

活动: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后组内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1)了解农业的生产对象和农业的主要农业部门。

(2)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教师讲授农业的定义: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的部门展示农业的部门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回答农业的部门,然后教师进行讲授和小结。

教师讲授: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林业是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树木以及对树胶等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渔业是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农业》教学设计.doc

《农业》教学设计.doc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1、廟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教学方法】图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演示与记录并举例说明农业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不仅提供我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资资料,还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 教师强调: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读图4. 8和图4. 9,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是个奇迹?教师总结: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所以是个奇迹。

教师补充:中国虽然总体粮食产量比较高,但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学生根据亲身体会回答生产方面:棉花和动物的皮毛可以为纺织工业和皮革工业提供原料,粮食、蔬菜、水果、蛋奶等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原料、木材为造纸业提供原料。

生活方面:我们吃的米、面、油、菜等、穿的棉纺织品、毛纺织品等都来源于农业学生读图分析:中国在这四国中耕地面积最少,约是1.1亿公顷(美国和印度约是1. 6亿公顷,俄罗斯约1.2亿公顷)但粮食产量却最高,约5亿吨(美国约4 亿吨、印度约2. 3亿吨,俄罗斯约0. 6亿吨)。

《农业》 教学设计

《农业》 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农业的分类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农业生产的特点。

2、难点(1)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农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丰富的农产品图片,如小麦、水稻、水果、蔬菜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这些农产品是怎么来的?”从而引出农业的主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1)农业的定义:向学生解释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2)农业的分类:详细介绍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特点和主要产品。

例如,种植业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家禽家畜;林业侧重于森林的培育和采伐;渔业则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

(3)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3、农作物分布(15 分钟)(1)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的分布区域。

(2)分析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某些地区适合种植特定的农作物。

4、农业生产特点(15 分钟)(1)讲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举例说明,如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不同。

(2)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特点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特点带来的挑战。

5、案例分析(10 分钟)展示一些成功的农业发展案例,如某个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做法。

6、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原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掌握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农业实例,让学生了解农业的现状和特点。

2.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农业发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农业实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环节。

2.准备相关的农业发展数据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准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材料,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农业实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现状和发展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农业的现状,包括农业生产的规模、结构和分布。

通过相关数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调查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或者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案的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理解,通过讨论加深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上第四章第2节《农业》优质教案(2课时3页)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上第四章第2节《农业》优质教案(2课时3页)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

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土地
地形
数量:地广人稀,适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化
(3)土壤
(4)灌溉水源:邻近河流、湖泊灌溉便利,利于农业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对农业区位产生宏观影响
(3)交通、科技、劳动等
3、练习
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知识迁移
四、课堂小结:根据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P143-12、13.
六、课后反思:根据课堂实效性,结合课题进行反思
农业的教学设计
中国农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种植业的分布地区、南北差异
2、牢记我国主要农作物类型及其分布。
3、掌握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评价的方法
教学重点:农业分析评价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农业区位的分析评价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我国农业景观图
分析各种农业类型的分布
提出问题: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吗为什么
由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适宜发展不同的农业,因此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目标1)
1、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种植业: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丘陵;
畜牧业:西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区(四大牧区)
林业:东北、西南、东南丘陵渔业:东部沿Fra bibliotek、长江中下游地区
2、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图明确我国种植
业的差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比较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二、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目标2)
1、粮食作物:
水稻:南方地区
小麦:北方地区
玉米:分布较广,东北松嫩平原—中国玉米带
九大商品粮基地
2、糖料作物:北菜南蔗
3、油料作物:
花生: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油菜:中温带地区
4、棉花:
长江流域产棉区、黄河流域产棉区、
西北内陆产棉区(长绒棉)
课堂练习:
通过分类、比较明确农作物的分布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反馈知识
案例分析及评价东北区域发展的农业地理条件
归纳、小结
案例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
复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前面我们已经复习了中国的气候、地形,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因此,无论是气候,还是地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复杂多样的自然背景下,会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复习中国的农业,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思 考:东北发展大规模商品粮生产的优势条件及限制因素
三、影响农业的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光照好,光合作用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光照不足,不利于作物成熟
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种类、熟制、与种植方式
降水:数量影响农业的类型
水热配合: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