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四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明确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3、通过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正确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运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我国农业的种类和地区分布,为什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不一样,如何利用各地区的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活动一〕请同学们来当小小农业设计师:有这样几个地方,你想怎样规划它们,使其农业生产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电脑出示四幅景观图片:A、太行山区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洞庭湖(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回答:太行山区-植树造林、伐木、办木材加工厂……;华北平原-种小麦、玉米、棉花……;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洞庭湖-养鱼、虾、海带。
教师这里要纠正,海带生长环境是在浅海中,洞庭湖是淡水湖,不宜海带种植)〔小结〕太行山区-林业华北平原-种植业内蒙古高原-畜牧业洞庭湖-渔业〔提问〕结合教材102页下图思考,谈谈你作出这种安排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提问〕谁能从以上原因中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分布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回答)〔板书〕1、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自然条件:地形、气温、降水、土壤。
〔承转〕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种农业,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哪些条件呢?〔活动二〕同桌讨论完成104页活动3(学生讨论完后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B地种植蔬菜,发展肉、禽、蛋生产。
原因是城市人口多,对蔬菜、肉、禽、蛋需求量大,近郊离城市近,便于运输。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3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3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3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科技强农的道路。
教材通过实例介绍,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适应各地农业发展的策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农业这个主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对于科技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如何将科技应用于农业发展,可能了解不多,这是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科技强农的道路。
3.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3.科技强农的具体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农业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3.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科技强农的具体应用等理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发展案例资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农业发展案例,如荷兰的花卉产业,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荷兰的花卉产业能够发展得如此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Tags: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字号:T|T《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总结农业发展规律。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访问,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农业发展知识。
(6)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合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举例说明你家乡的农业特点及优势。
(2)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指出其区位因素。
(3)谈谈你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2.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4.学生的合作能力:初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培养他们关注农业、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农业地域差异及其原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4.2农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稻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2.引导提问,导入课题: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师教学实施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2)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实践;(3)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能够分析因地制宜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提供相关的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2)运用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讨论和个人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4)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提高实践能力;(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农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1)中国农业的基本面貌;(2)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实践(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定义和基本原则;(2)中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践。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2)农田利用中的因地制宜方法;(3)农作物种植中的因地制宜方法;(4)农业机械化中的因地制宜方法。
4.因地制宜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1)促进粮食产量和农产品多样化;(2)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3)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导入(15分钟)(1)引入话题,提出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的问题;(2)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展示数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点讲解(40分钟)(1)运用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讲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2)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实践;(3)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区进行讨论;(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该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集体讨论。
4.实地考察与调研(6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当地农业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2)学生根据调研结果,撰写小结,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4章 第2节 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2.知道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类型。
4.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能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点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5~P9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13,根据其中的描述,分析说明不同的地形所对应的农业部门,并思考除地形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__答案:地形——一般说来,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部分高原、山地,降水较少,生长着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在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其他自然条件还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
__2.读教材图4.14,思考除了自然因素外,发展农业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__答案:除了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交通、技术、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__(教师点拨)【合作探究】(探究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读教材图4.15,结合所学因地制宜知识,在A、B、C、D四地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拓展延伸1、建立商品粮基地
九大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商品糖基地的建立
2、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不同地方的农业多种经营
基塘农业:我国有许多地方实行基塘生产,例如桑基鱼塘。
鱼塘中养鱼;塘泥培基,给桑树提供养料;落入池塘的蚕粪又是鱼的食料。
基塘农业是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例子,请同学们对照活动2,分析基塘生产有什么好处?这种“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在哪?把桑基鱼塘或蔗基鱼塘的生产流程图画出来。
流程图如下:
好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并且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无污染
课堂检测1、以下我国商品粮基地中,均以种植小麦为主的是()
A.三江平原、成都平原
B.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D.松嫩平原、鄱阳湖平原
2、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要稳定()
A.粮食生产能力 B.乳肉生产能力
C.水果生产能力 D.水产品生产能力
3、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硅谷”的是()
A.北京中关村 B.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C.广饶县的“订单”农业 D.陕北吴旗县的生态农业
训练案P56
总结反馈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势
2、社会经济因素:
二:我国农业的现况与发展方向
1、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
2、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3、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教学(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 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
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讲授新课: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吃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渔业能提供的食物林业能提供的食物穿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用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
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渔、副业的集中地区。
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
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地区耕地类型熟制(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秦岭一淮河以北旱田一年一熟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旱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秦岭一淮河以南水田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阅读] 读图“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认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要类型。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活动]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
请你在教材图“山地垂直气候景观”中的适当部位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结论] 山区的农业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有规律的分布的。
[小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板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一)农业与我们(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 农业 1.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2. 农业的主要部门 2. 分布特点3. 农业的重要性(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 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3.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自制相关课件、图片【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讲授新课: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活动1]参考教材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回答:(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A、太行山区B、华北平原C、内蒙古草原D、洞庭湖沿岸(3)完成教材的活动“城市地区农业带的分布”(4)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5)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回答:自然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技术、市场、设备等)[活动2]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正反事例列举分析事例列举提出的建议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种甘蔗。
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开垦耕地种粮食。
[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问题1] 我国人民的生活从饥饿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回答: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转变。
[问题2] 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3] 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都使耕地面积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结合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回答)回答: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问题4] 对图“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进行分析,读出我国九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请思考:(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3)为什么要建立商品粮基地?回答:(1)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当地人口稠密,粮食消耗量较大。
(3)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活动3]1.学生将教材提供的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格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2.阅读教材活动,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画出一幅流程图。
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请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有什么好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对环境没有损害。
3.下面材料是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
与同学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交通与对外联系方面: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从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分析)(2)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4.说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两个对策: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板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 农业 1.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2. 农业的主要部门 2. 分布特点3. 农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