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答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试题新人教版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
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
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齐国B.魏国C.秦国D.赵国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A.出身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C.秦孝公求贤若渴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高二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试题1.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③【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为平民提高地位提供了条件。
因此①③正确,而从事商业或读书正是商鞅变法所摒弃的。
因此②④错误,故选C。
【考点】商鞅变法点评: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免除徭役本身就是政治地位高的一个表现,否则就会成为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就无政治地位的提高;2.《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A项最佳。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承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奖励耕织等措施得到了BCD项的拥护而不是反对。
【考点】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
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3.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答案】C【解析】有信息是“经济”、“最深远”。
A项虽然是经济措施,但不符合“最深远”的题意,A项排除;奖励军功有利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等作用,B项排除;C项是经济措施,而且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故C项正确;D项是政治措施,未能产生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D项错误。
(精品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含解析
• 1.时代特征
•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2.成功原因
•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 国国情。春秋战国时期是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 法顺应了时代因。
•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 封建制度。
•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9年。而且其主要措施一 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
• 4.有效性:商鞅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 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 对应训练
• 1.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 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对此 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答案:D
• 探究二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史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 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 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 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 ——毛泽东
• 2.措施 • (1)奖励军功,二实十行等爵__制__________。 • (2)废除世“卿世__禄_制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连,坐法制定________。 • (4)普遍推县行制______,在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
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 1.“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土律地私形有式承认__________,
课时作业21: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4.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从根本上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普遍推行县制C.废除“世卿世禄制”D.重农抑商5.“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商鞅变法中,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推行县制B.重农抑商C.废除井田制D.奖励军功6.某地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如下图),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7.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 ) A.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8.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B.富国强兵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D.重农抑商9.“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二单元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1.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 )A.强者的共鸣 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C.殊途同归D.知人善任解析:商鞅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从政愿望,可谓“强者”;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
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本题易错选C项和D项。
秦孝公和商鞅的“途”是相同的,都是要通过变法的形式实现国家的富强;D项仅从秦孝公方面考虑,忽略了商鞅。
答案:A2.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解析:公元前343年秦国正处在商鞅变法时期,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B3.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中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 )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解析:商鞅推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
对普通士兵来说,爵位和田宅是最现实的东西,也是激励他们英勇作战的动力。
答案:D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推行县制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中央集权”的含义: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推行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重要手段。
答案:D5.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 )A.强调社会和谐B.倡导公平公正C.维护农民利益D.实行轻罪重罚解析:法家思想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严刑峻法,根据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作业第二单元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2.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3.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 )A.有效的管理制度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D.首创了郡县制度4.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6.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7.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8.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2“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 2 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时过关·能力提高基础稳固1 以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 , 秦孝公与商鞅促膝谈心, 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 最适合的选择应是()A.强者的共识B.弱者与强者的联合C.同归殊途D.任人唯贤分析商鞅有激烈的立功立业的从政梦想, 堪称“强者” ; 秦孝公盼望改变秦国的落伍场面, 实现富国强兵 , 也堪称“强者”。
所以,A 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此题易错选 C 项和 D 项。
秦孝公和商鞅的“途”是相同的, 都是要经过变法的形式实现国家的兴盛;D 项仅从秦孝公方面考虑, 忽视了商鞅。
答案 A2 公元前 343 年, 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 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 反而购置了大批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假如由于当时的秦国()A. 胸怀衡不一致, 市场经营杂乱B. 重农抑商 , 奖赏耕织C.严禁从事商业, 商人阶层消逝D.社会动乱 , 没法经商分析公元前343 年秦国正处在商鞅变法期间,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该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 许多工商业者即便经商致富, 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 B3“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秦行商君而兴盛”, 商鞅变法中 , 为实现富国而采纳的主要措施是()A.推行县制B.重农抑商C.取销井田制D.奖赏军功分析“富国”, 主假如靠发展生产增添政府收入。
商鞅重农抑商, 奖赏耕织 , 调换了广大农民生产的踊跃性 , 使秦国的收入大批增添。
答案 B4 察看右图 , 从秦代威严雄伟的兵马俑方阵中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盛战斗力。
秦国军人勇敢作战 , 最可能是为了()A. 结束盘据混战, 实现国家一致B. 博得战争 , 防止被别国吞并C.早日结束战争, 博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 , 获取爵位和田宅分析商鞅推行二十等爵制, 奖赏军功。
对一般士兵来说, 爵位和田宅是最现实的东西, 也是激励他们勇敢作战的动力。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2.“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的是“务本”之故,即对农业的重视。
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
答案:C3.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限制特权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燔诗书而明法令”C.“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D.“集小乡邑聚为县”解析:“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说明按军功授爵,使贵族阶层失去了特权,故A项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促进了思想的统一,故B项错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集小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A4.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解析:“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地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答案:A5.商鞅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革新秦国家庭制度B.打击旧贵族势力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增殖秦国的人口解析:革新秦国家庭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目的性,故A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打击到旧贵族势力,故B项错误;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增加秦国的户数,从而增加政府的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推行小家庭政策不一定就能够使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记一记填一填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经济(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主要措施: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3)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军事(1)根本目的: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争取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
(2)主要措施: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
(3)“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
4.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想一想1.秦孝公为什么对儒家思想不感兴趣而对法家思想感兴趣?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当时儒家思想主张维护周礼,实行仁政,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而法家思想主张统一、集权,适应了战国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秦孝公的称霸大业。
2.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1)“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推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辨析体会 研一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之法良法也。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奖励耕织。
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故选B项。
答案:B2.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B. 实行县制C. 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解析: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
根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答案:A3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 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 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D。
答案:D4.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A.世袭B.多生产粮食布帛C.经营工商D.取得军功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获得相应地位财富,故选D项; 在当时秦国,一个农民不可能依靠 A B、C三个途径晋爵,排除此三项。
答案:D5.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宣传法家思想B.依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解析:商鞅认为儒家学说是富国强兵、依法治国的大敌,不利于加强统治,因而采取了“燔诗书而明法令”,这实质上是实施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D6.公元前343 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5: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基础巩固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答案』 A『解析』主要出发点即主要目的。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2.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答案』 A『解析』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
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答案』 D『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商鞅变法引起了旧贵族的怨恨,A项与变法内容不符,可排除。
B、C、D三项均为变法的内容,注意选出与旧贵族利害关系最密切的一项。
4.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答案』 A『解析』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
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材料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材料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2022·山东潍坊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次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商君治泰。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博,指太子的师博公子虔、公孙贯)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一》材料三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那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东坡文钞》(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并评价苏轼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1.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由材料二中的“商君治泰,法令至行”可概括出严刑峻法。
第(2)问,由材料一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可总结出使秦国国力增强,由材料二中的“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总结出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可总结出稳定社会秩序,由“兵革大强”可总结出军事强大。
第(3)问,概括材料三可知苏轼的观点是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结合商鞅变法和秦朝的相关史实从正反两面辩证评价苏轼观点即可。
参考答案:(1)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行严刑酷法。
(2)影响:增强国力;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变化。
(3)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评价: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是符合史实的;但认为商鞅变法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是错误的,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暴政,并非商鞅变法;苏轼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3: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 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2.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4.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尖税D.周王室衰微5. 商鞅变法中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6. 对右图历史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B.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C.主张变法改革、富国强兵D.在秦穆公支持下全面变法7. 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是()A.社会转型B.诸侯争霸C.改革的出现D.封建经济发展8.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逐步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9. 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D.推行连坐法10.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11.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授爵D.奖励耕战12. 被商鞅认为是“末业”的是()A.农业B.手工业C.工商业D.纺织业13. 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14. 商鞅变法时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
单选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单选题:“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基础巩固1.秦国在公元前408年实行了相当于鲁国“初税亩”,性质的“初租禾”,此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
据此,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背景分析不准确的是()A.秦国君主具有民本思想,实行仁政B.秦国已出现土地私有状况C.秦国工具革新,社会经济发展快D.秦国统治者顺应时代发展作出变革2.商鞅在跟保守派进行论争时说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下列思想与商鞅所持的思想最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兼相爱,交相利”3.据《史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即“卖”)”的原则。
这实质上反映了商鞅()A.废除分封制、实行集权制B.加强思想上的统一C.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D.确立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4.商鞅确立制度“使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冲击了()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5.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②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③废除世卿世禄制④普遍推行县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商君书·去强》记载,“强国知十三数竟(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
商鞅变法中能使国家准确掌握此十三数的措施是()A.鼓励贵族建立军功B.“燔诗书而明法令”C.统一度量衡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7.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中央集权社会的形成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以下变法内容与这一现象关系不大的是()A.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B.废井田、开阡陌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废分封、推行县制能力提升1.(2022·北京清华附中)古代学者在评价某人时说“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奖励将士),法令必行”。
课时作业25: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A.强者的共鸣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C.殊途同归D.知人善任答案 A解析商鞅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从政愿望,可谓“强者”;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
因此,A项正确。
2.(2021·洛阳高三月考)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答案 A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可知,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现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选A。
3.王安石曾写诗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这主要说明()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 A解析“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说明王安石认为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
4.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答案 B解析公元前343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故选B项。
5.(2021·宝鸡市高三调研)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世袭B.多生产粮食布帛C.经营工商D.取得军功答案 D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只能是D选项。
高二历史知能综合提升: 第二单元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选修1)
[知能综合提升](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D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强调了“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是由于其利益受到损害造成的,A项说法不对,B、C 两项的经济措施没有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D项取消了其特权,所以“多怨望者"。
答案:D3.《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加剧了土地兼并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朝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答案:A4.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剥削严重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意强调的是商鞅治理秦国不重视百姓、不以百姓利益为重,①②重视农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百姓利益;③④是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体现了对百姓的压迫。
课时作业9: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训练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基础达标]1.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3.(2017·湖北重点中学高二检测)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
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4.(2016·吉林高二期中)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世袭B.多生产粮食布帛C.经营工商D.取得军功5.(2016·长沙高二期中)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移风易俗B.富国强兵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D.重农抑商6.(2017·东莞高二检测)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A.受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能力提升]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
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作业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赵良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可能性很小)?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史记·商君列传》(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商君”的劝告与史实是否相符?简要说明理由。
:他认为商鞅变法得罪了传统势力,仅靠秦王的支持才得,如不急流勇退,则命运堪忧,但商鞅并未听从。
宗室贵戚不满,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在“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
,遭到抵制和仇视;失去秦王支持,商鞅在秦国难以立足。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秦本纪》材料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提出的改革建议,说明甘龙、杜挚等人为何“相与争之”?,指出商鞅倡导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历史依据。
(1)问,要注意材料一中的“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等有效信息。
商鞅的变法措施,受到甘龙等人的责难。
第(2)问,首先要明确商鞅的变法思想是必须根据时,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建议:制定刑罚,重视农耕,奖励军功。
(2)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历史依据:商汤、周武王不固守传统,所以国兴;夏朝、商朝因为没有根据时代相应改革而灭亡。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答案
一.1、改革必要性(1)秦国落后(2)秦献公改革(BC4初),成效不大。
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1)秦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抓住历史机遇)
二.见教材
三.(1)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只要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受的爵位和官职。
这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3)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四.1、顺应潮流(根本原因)2、孝公支持3、时间充裕4、措施全面5. 法不阿贵6、人民拥护。
7.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五.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时间最长久,影响最深远,成效最明显
六.自主完成下表,填写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