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提高步行能力的任务专项训练独立行走的能力是大多数日常活动的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步行速度,以满足穿过街道的时间。
1.1~1.5 m/s的步行速度被认为可以在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
据报道,只有7%的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步行的标准,能够以一定的速度连续行走500米,使他们能够安全穿越道路。
很大的问题来源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步态。
传统的中风恢复方法的重点是神经促进或神经发育技术(NDT)抑制异常运动,刺激肌肉活动,如果有张力减退,通过徒手技术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
以Bobath倡导的框架为基础的实践仍然是主要物理治疗方法。
Bobath框架已经从原来的基础发展而来,然而,对核心Bobath元素进行应用的治疗师仍然强调正常的呼吸和正常运动模式来执行功能性任务的必要性。
主要内容步行概述偏瘫步态分析常见偏瘫步态特点训练方法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直接回复。
—用心,做精致的康复微信—成功行走的主要要求下肢支撑体重在预定的方向推进身体产生一个基本的运动节奏身体的动平衡控制灵活性,即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和目标的能力。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是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正常的步态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偏瘫步态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行走条件会走能单腿负重站立平衡2级出现分离运动走好进行步态分析偏瘫步态分析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踝关节背屈受限胫前肌群活动降低腓肠肌挛缩和僵硬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0°~15°控制受限站立中期膝关节僵硬(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展不能腓肠肌挛缩和僵硬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髋关节伸展受限髂腰肌痉挛或挛缩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髋外展肌群下降站立后期(摆动前期)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跖屈不能腓肠肌力弱腘绳肌力弱比目鱼肌力弱摆动初期和中期膝关节屈曲受限股直肌僵硬腘绳肌活动降低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屈曲肌群活动降低踝背屈受限可能膝关节屈曲缓慢所致腓肠肌的僵硬和挛缩摆动后期(准备足跟着地和负重)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受限腓肠肌挛缩和僵硬背屈肌群活动降低常见偏瘫步态特点提髋型表现:迈步时以躯干向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提起下肢完成摆动。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PPT学习课件
1.初始触地 支 2. 预承重期 撑 3.支撑中期 相 4.支撑末期
5.摆动前期
摆 1.摆动初期 动 2.摆动中期 相 3.摆动末期
4
下肢各关节主要肌肉及作用
5
6
大腿前群和内侧肌肉
7
髂腰肌
8
小腿前面和后面肌肉
9
正常步行周期中主要肌肉的作用
• 站立相:
• 臀大肌 ——伸髋 • 股四头肌、腘绳肌—— 伸膝15度 • 胫前肌—— 足平放速度 • 小腿三头肌——控制小腿前倾 • 臀中肌、臀小肌——控制骨盆向对侧倾斜5度 •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支撑相中期至蹬离
•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线距离, 正常人两侧步长约为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 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敏感指标;
• 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两次着地间的纵向直线 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
• 跨步时间:即步行周期时间; • 步宽: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以足跟中点为测量
结果:膝关节承重反应消失;速度 减慢;重心不能前移,可引起关节
疼痛等。
17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中期—躯干过分向患侧倾斜
• 躯干过分向患侧倾斜,越过患侧 下肢,提示髋部外展无力。
• 当骨盆向侧方过度位移超过支撑 腿时,并伴随对侧摆动腿骨盆过 分下降,此为Trendelenburgs征 阳性
18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中期—膝关节过度屈曲
表现:部分患者在支撑中期,可能出现膝关节过度屈曲,并 伴有过度的髋屈曲。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或控制能力减弱; 膝关节屈曲挛缩; 腘绳肌活动增加; 腓肠肌活动增加; 关节疼痛、本体感觉减退。 结果:站立相稳定性降低;站立相时间缩短;身体前进的
脑卒中后步态异常评估及康复
脑卒中后步态异常评估及康复脑卒中后步态异常分析及康复治疗进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强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是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有研究报道脑卒中后早期50%的患者不能步行,12%的患者借助辅助器具可以步行,37%的患者能够独立步行。
经过11周的康复后,仍有18%的患者不能够步行,11%的患者借助辅助器具步行,50%的患者可以独立步行[1]。
脑卒中后恢复步行是患者的主要目标,脑卒中后康复也主要是针对步行功能恢复,特别是在亚急性期。
本文对脑卒中异常步态分析及康复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脑卒中后步态异常分析脑卒中患者可以出现明显的步态异常,而且容易摔倒。
为了研究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特点,需要对步行的参数进行分析,如时空参数、运动学、运动力学、氧耗量等[2,3]。
尽管先进步态分析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分析及康复,但导致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清楚[4,5]。
正常步态在时空间参数应该是对称的,双下肢垂直力量及时间参数差异<6% 。
偏瘫步态的特点是不对称、分离运动控制差、平衡反应延迟及破坏、患肢负重减少、身体不能平滑且对称前行,在恢复过程中偏瘫步态变化很大,偏瘫侧肢体出现共同运动,需要骨盆及非瘫痪侧肢体来代偿[6]。
进行步态分析时常常采用时间及空间参数,偶尔也需要分析运动学及运动力学。
时间参数主要指标有摆动相时间、支撑相时间、摆动相与支撑相之间比值;空间参数主要是步幅。
偏瘫患者时间参数不对称表现为偏瘫侧肢体摆动相时间延长和/或对侧下肢支撑相时间延长[7]。
偏瘫患者步幅不对称则没有规律,因为偏瘫患者严重程度不同,有些患者表现为偏瘫侧步幅增加,有的患者表现为非瘫痪侧步幅增加[8]。
影响脑卒中步态的因素包括卒中的严重程度、卒中的类型、卒中的并发症(如关节活动度受限及躯干控制差)等,因此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差异很大。
1.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偏瘫步态的一个重要时间参数变化是步速下降。
慢性脑卒中患者的步速为0.10 m/s 到0.76 m/s之间[9],最大步速为0.76 m/s 到1.09m/s之间。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
• 训练方法: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 双侧下 肢,然后患侧下肢。
膝关节异常3—摆动相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屈曲不足
• 原因:
– 伸膝肌痉挛或挛缩,下肢不能由支撑相的伸肌模式转换为 屈肌模式
髋关节/骨盆/躯干异常2:摆动相下肢内收
• 原因: 髋内收肌痉挛或挛缩; 髋屈肌无力的代偿
• 导致:摆动相下肢内收,步基变窄,剪刀步态, 平衡障碍
• 训练方法: ---髋内收肌牵拉 ---屈髋肌肌力训练
髋关节/骨盆/躯干异常3
• 表现:下肢在摆动相划圈,髋部上抬, • 原因:由于髋屈曲、膝屈曲和/或踝背伸受限,使摆动相下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膝关节异常1:支撑相膝关节屈曲
• 原因: 膝关节屈曲挛缩大 于10°,腘绳肌痉 挛或挛缩。
• 训练方法: --腘绳肌牵拉 --膝关节控制能力训
练:在0-15°范围内 屈伸
膝关节异常2—支撑相膝关节过伸
• 原因:
–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 过伸;
膝关节僵直
• 膝关节僵直:指步态摆动前相和摆 动初期的关节屈曲角度<40度,同 时髋关节屈曲程度及时相均延迟。
• 摆动相膝关节屈曲是由髋关节屈曲 带动,髋关节屈曲减少将减少膝关 节屈曲度,从而减少其摆动相力矩。 结果导致拖足。患者往往在摆动相 采用患肢划圈步态、尽量抬髋或对 侧下肢踮足(过早提踵)来代偿。
正常步态——步行时空参数
• 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自然 步频95-125步/min;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与康复初步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与康复初步分析发表时间:2017-05-16T10:52:45.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邱仲昱[导读]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通过检索有关脑卒中偏瘫步态的文献,分析了偏瘫患者下肢主要的功能障碍、步态及运动特点,综述了现代康复医学中普及且疗效好的康复治疗方法与技术。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步态;下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1 前言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脑卒中后偏瘫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
随着迅速发展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技术,患者的成活率不断提高,但存活者中仍有80%左右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约15.0%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尤其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站立能力及正常步行功能,给家庭、个人及社会带来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
因此,改善下肢整体功能对脑卒中患者尤为重要。
2 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分析2.1偏瘫患者的步态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导致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的运动障碍。
偏瘫步态又称划圈步态。
特点是:患肢膝关节因僵硬而于摆动相时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为将瘫痪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时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
偏瘫患者的步行不仅仅表现在步行速度慢,还表现在步幅减小、支撑相延长、步行路径偏斜、躯干摆动、失去步行的对称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2.2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常见的运动障碍2.2.1 骨盆活动障碍偏瘫患者髋关节屈曲不足和踝关节跖屈常伴随骨盆过度倾斜代偿,患肢支撑相健侧骨盆向上倾斜,使健侧向前摆动;摆动相健侧骨盆向下倾斜,使患肢离开地面。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步态不稳、抬腿困难、摆动幅度 减小、速度减慢等,可能出现足 下垂、内翻等异常姿势。
偏瘫步态的成因与影响
成因
脑卒中导致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影响 对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同时可能 伴随感觉、平衡等功能的障碍。
影响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 走、上下楼梯等,降低生活质量,增 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 练
目录
• 脑卒中偏瘫步态概述 •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 脑卒中偏瘫步态训练 • 脑卒中偏瘫步态康复策略 • 脑卒中偏瘫步态研究展望
01
脑卒中偏瘫步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脑卒中偏瘫步态是指脑卒中患者 因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一侧肢体 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行走姿势和 步态的异常表现。
关节活动度训练
通过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增 加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和 肌肉萎缩。
步态姿势调整
通过姿势控制和步态调整训练,纠 正异常步态姿势,改善步行稳定性。
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训练,提高静态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训练
通过重心转移、步态调整等训练,提高动态平衡能力。
平衡板和平衡垫训练
05
脑卒中偏瘫步态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运动捕捉技术
利用先进的运动捕捉技术,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析,为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虚拟现实与模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和模拟现实技术,创建仿真的训练环境,提高患者步 态训练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神经影像学技术
结合神经影像学技术,深入了解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神经机制,为 康复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定位。
心理支持
03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三维步态分析
偏 瘫 患 者 的 双 侧 下 肢 站 立 相 百 分 比增 大 ,健 侧 较 患 侧 明 显 ,摆 动 相 百 分 比减 小 ,步 频 减 小 ;步 长 、跨 步 长 及 步 速 减 小 ;头 部 前
倾 ,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 ;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 、肘关节角度变化范 围缩/ J  ̄ ( P < O . 0 5 ) ;患侧肩关节屈 曲内收 、肘关节屈曲
角度较健侧增大( P 0 . 0 5 ) ;患侧 髋 膝 踝 关 节 角 度 变 化范 围较 健 侧 缩小 ( P < 0 . 0 5 ) 。结论 行 时 出现 视 觉 代 偿 。 【 关 键 词 l 脑 卒 中 ;老 年 ;偏 瘫 ;三 维 步 态 分析
3 D Ga i t An a l y s i s f o r Ol d He mi p l e g i c P a t i e n t s S A NG De — c h u n L U L i - p i n g , S H AO C h u n - x i a , e t a 1 . C a p i ml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 B e j i i n g B o ' a i Ho s p i t a l , C h i n a R e h a b i l i at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r e , B e j i i n g 1 0 0 0 6 8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g a i t o f o l d h e mi p l e g i c p a t i e n t s . Me t h o d s 2 2 o l d h e mi p l e g i c p a t i e n t s we r e i n v e s t i —
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态的评估及训练
摆动频率越低,平衡越好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 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
三大系统: 1.牵张反射 2.不随意运动 3.随意运动
四、平衡的训练方法
☆根据三级平衡评定方法逐级训练 ☆根据影响平衡的几个条件来增加难度 ☆以站立平衡训练为例
静态平衡训练:
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然后 进行独立站立训练。
患者取上述站立位,开始时 可辅助患者保持静态平衡,待 患者能够独立保持静态平衡一 定时间后,再进行动态平衡训 练。
3.结合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的训练 ①选择性腹肌活动的再训练
②伸髋时抑制伸膝
③选择性伸髋
④伸膝分离运动
4.具体训练方法举例
①站立平衡训练 ◇平衡仪或VR模拟训练 ◇站立位向各个方向取物 ◇站立位拍打悬吊球 ◇站在不稳定的平面 ◇ 站在平衡板上保持平衡
②步行平衡训练 ◇绕开障碍物 ◇走S形路 ◇走振动的平衡杠 ◇走着仍球进篮 ◇边走边半蹲拾物 ◇跨步抛接球训练 ◇侧方走
无帮助不能 完成
能做但要帮 助
正常完成
4 X 25 = 100
二、步行功能的评定
1.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2.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三、影响平衡的几个因素
平衡的条件
感觉作用
支撑面积越大,越 有利于平衡
重心,高度,范围
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 大小和性质,大、硬、平 整时稳定极限大
六、平衡反应的诱发
如果患者要随意移动而不必害怕跌 倒及行走时不用拐杖,必须重新建立平 衡反应,并形成一些保护性机制
如果手表现出明显的联合反应,以 痉挛模式强烈地屈曲,将影响到患者 的步行,妨碍平衡反应
偏瘫患者早期会出现害怕心理, 加上由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不 敢再步行,因此会出现害怕跌倒, 恐惧等问题。只有充分的平衡, 害怕跌倒的心理才会消失
(推荐医学)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运动力学异常
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 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 和功率
28
运动力学异常
偏瘫侧下肢几乎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 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 的力矩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
29
步态异常原因
ROM受限
神经肌肉受损 ◆肌肉无力 ◆肌张力异常 ◆主动肌与拮 抗肌同时收缩 ◆共济失调
22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髋屈曲下降: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 过度活动所致
23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膝关节屈曲下降: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 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是原 因之一
24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从摆动相中期 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 膝屈肌过度活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 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
20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撑相 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
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节过伸
21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摆动相时踝跖屈 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背屈
足趾离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踝跖屈肌 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 度所致
9
10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步频(cadence):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以步数/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 约为95-125步/min左右。
11
步行中肌群的活动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讲义
4.肩关节 (1) 下沉、上抬 (2) 前伸、回缩 5.躯干 (1) 屈曲 (2) 摇摆
观察项目 6.骨盆 (1) 前轻、后倾 (2) 上抬、水平 7.膝关节 (1) 屈、伸 (2) 稳定性 8.踝关节 (1) 背伸 (2) 外翻、内翻 9.足部 足跟触地
10.支撑面 (1) 稳定、不稳 (2) 宽、窄
的起始点,指足跟 或足底的其它部位 第一次接触地面的 瞬间。
足放平(0~10%GC)
•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 间。即首次着地至 支撑腿于站立相过 程中膝关节达到最 大屈曲角度的时期。
站立中期(10~40%GC)
• 从对侧下肢离地 • 到躯干位于支撑腿 • 正上方。
足跟离地( 40~50%GC )
• 站立相中期过后, 支撑腿足跟离地的 瞬间。
骨盆旋转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
骨盆向前及向对侧发生一定的 旋转,正常约4°
步态分析
定义
– 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 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内容
– 步态模式和步态参数 – 步态的差异 – 分析差异的原因,
研究产生异常步态的机理 – 确定步态异常者
需要何种康复治疗
足趾离地( 50~60%GC ) 迈步相初期( 60~70%GC)
•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 间,标志着站立相结 束和迈步相开始。
从支撑腿离地到 该腿膝关节达到 最大屈曲时。
迈步相中期( 70~85%GC )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指下肢向前摆的动作 过程中,从膝关节最 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 地面垂直的时期。
步态异常原 因
神经肌肉受损 ◆肌肉无力 ◆肌张力异常 ◆主动肌与拮
抗肌同时收缩 ◆共济失调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目标一:恢复受损肌肉力量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损害。
在康复训练中,恢复受损肌肉的力量是其中的首要目标。
通过科学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衰退的肌肉纤维修复和再生,增加肌肉收缩力量,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
目标二:增加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除了力量的恢复,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还应注重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通过特定的肌肉锻炼,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促进肌肉的协同协调,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目标三:提高肢体的功能性运动能力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常常受限,包括握力、平衡、协调等方面。
因此,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患者的功能性运动能力。
通过针对具体功能的训练,如手指灵活度、手臂抓握能力、腿部平衡能力等,可以促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目标四: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还包括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肢体锻炼,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肢体血管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目标五: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身体功能受限,心理状态也常常受到抑郁、焦虑等问题的困扰。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通过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训练项目,患者可以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主要包括恢复受损肌肉力量、增加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提高肢体的功能性运动能力、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通过针对这些目标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医学PPT
编辑版ppt
20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撑相 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
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节过伸
编辑版ppt
21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摆动相时踝跖屈 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背屈
足趾离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踝跖屈肌 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 度所致
编辑版ppt
33
肌力训练
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发病6个月后脑卒中患 者,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舒适步行的速度 及步行距离
编辑版ppt
34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是有争议的 对于不需要辅助就能步行的患者疗效明
显 平板训练与地面步行仍有不同, 不能进行
姿势调整及视觉反馈 需要治疗师辅助,应用受限
编辑版ppt
22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髋屈曲下降: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 过度活动所致
编辑版ppt
23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膝关节屈曲下降: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 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是原 因之一
编辑版ppt
24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从摆动相中期 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 膝屈肌过度活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 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
许多研究报道偏瘫侧下肢步幅一般比非 瘫患侧下肢延长,但也有相反报道
编辑版ppt
17
偏瘫步态的空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产生前行力量减少时偏瘫侧步幅 增加,提示非瘫痪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 引起瘫患侧的步幅增加
严重偏瘫患者(依赖于屈肌及伸肌共同 运动)偏瘫侧步幅较非偏瘫侧更长
脑卒中后站不住、走不稳,快来做平衡训练
为什么一些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能进行正常活动,但往往容易跌倒?为什么一些脑卒中患者走路时摇摇晃晃,步态表现异常?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防治。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脑卒中是一种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的疾病。
脑卒中会导致运动、平衡和认知等一系列功能障碍,尤以平衡功能障碍常见。
平衡功能是指人在坐和立时保持身体稳定的一种能力,也是所有功能活动的前提。
平衡的维持要有正常的感觉输入(包括本体感觉、视野、前庭觉)、正常的中枢神经协调、正常的运动反应(包括姿势反应、肌肉和关节活动)。
当患者脑卒中后,脑损伤导致上述3个环节的任何一环发生问题,平衡功能就会发生障碍,平衡功能障碍是限制脑卒中患者活动的主要因素,也是脑卒中患者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卒中后的平衡功能训练1.坐位平衡训练(1)Ⅰ级平衡(静态平衡):患者首先练习静态平衡,双手置于双膝,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坐姿稳定。
刚开始可让患者看着正前方的钟表或者其他物品帮助稳定头部。
在能不扶床的前提下坐稳,轻轻地推或拉,使重心轻微移位,以激发患者的自动态平衡反应。
(2)Ⅱ级平衡(自动态平衡):患者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
当患者能使上肢自由进行活动时,可练习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交替轻拍,如捡小物品、伸手取物等二级坐位平衡练习,促进患者对肩胛带的控制。
(3)Ⅲ级平衡(他动态平衡):患者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如患者双手胸前抱肘,治疗者从不同方向轻推患者肩关节,练习其腰部的力量和控制,以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
2.站立位平衡训练同坐位平衡的三级训练相同,患者从双足站立静态平衡到双足站立下自主运动,如蹲下取物、双足交替站立等,最后完成上下台阶的训练以及单足站立。
(1)Ⅰ级平衡:患者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站立稳定,开始时两足分开站立,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
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及训练方法
11
划圈型
? 表现:骨盆上提,向后旋转,髋关 节外旋、外展;患足落地时,不是 足跟先着地,而是足尖或专利号整 个足掌蹬地,踝内翻、脚趾跖屈, 形成典型的划圈步态。
? 原因:负重差、伸肌痉挛模式。
3/22/2020
12
3/22/2020
膝过伸伴髋后突型
? 膝过伸伴髋后突型:倚墙下蹲训练。
16
? 请多指正!
3/22/2020
17
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及训练方法
3/22/2020
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 谢仁明
1
介绍
? 中风偏瘫步态最经典者为:挎篮、 划圈步态
? 每位患者在自然恢复、康复训练的 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原 因不一,训练的方法不一。需要康 复医生和治疗师掌握。
3/22/2020
2
3/22/2020
1 偏瘫步态的基本运动 学参数
6
3/22/2020
? 摆动相
? 偏瘫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摆动相明显不同, 患侧摆动相的时间比健侧时间长,百分比 比健侧大, Brandstater 报道,患侧摆动相 的时间平均为 0.53~ 1.03 s,健侧为 0.32~0.56 s,且息侧摆动相的时间比 正常人的时间长,百分比也比正常人的大, 健侧摆动相的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短,所 占百分比比正常人小。
? 表现:站立相时膝关节向后过伸, 髋关节后突。
? 原因:
? 患侧下肢股四头肌无力或伸肌张力 过高,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肌力不 协调,久而久之,使调控膝关节屈 伸的韧带增粗或松弛,膝关节绞锁 机制被破坏。
? 髋关节稳定性差。
13
3/22/2020
脑卒中偏瘫上下肢康复训练文档
患肢屈肌协同运动阶段时,屈肌痉挛明显
患者取坐位,双手叉握,由健手协助患手抓起木 因为多数患肢的机能恢复至较低水平时,患者或家属的训练不再强化,易导致功能的下降,所以要求: 患者取仰卧位,治疗者站在患侧 钉,移至另一处放下 当患侧上肢有独立活动能力后,可单用患肢推球 病人取仰卧位,肩屈曲,瞩病人用患手够位于前方的治疗者,在回够自己的对侧肩,并多次重复此动作 前提:患手指已能活动且出现分离运动后,才能练习手的抓握及控制能力
脑卒中偏瘫上下肢康复训练文档
人体的上肢以灵活协调和技能 性运动为主
偏瘫后不容易获得代偿 恢复比下肢差 目的:促进运动、恢复功能
一、双手上举训练
患者双手叉握、患侧拇指在上、掌心 相对
取仰卧位或坐位,健手带动患手上举 过头
作用: 恢复肩胛带、肩、肘、手各关节
的解剖关系 缓解肩痛及上肢水肿
诱发上肢的运动功能
十六、患侧上肢的管理
因为多数患肢的机能恢复至较低水平时, 患者或家属的训练不再强化,易导致功 能的下降,所以要求:
患肢的体位摆放功能位 避免肩关节的拉伤 患手手指分开、手心向上 尽量使用患侧上肢、患手完成可行的动作
十七、利手交换
尽可能用患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动作,恢 复患手的最大功能,不要废弃患手
因患手功能恢复困难,如患手是利手( 如右利者右手瘫痪)应将手的功能进行 交换,如可训练左手进餐、写字等。
四、治疗球训练
患者取坐位,治疗者立于病人的患 侧与以保护和辅助
病人双手交叉放在球上,将球向前 、后、左、右推
当患侧上肢有独立活动能力后,可 单用患肢推球
目的:诱发、促进上肢的主动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 华 东
步行概述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 之一。
步行的基本功能
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性,步态是 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步行概述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 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摆动初期和中期 膝关节屈曲受限 ——股直肌僵硬 ——腘绳肌活动降低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摆动初期和中期 髋关节屈曲受限 ——髋屈曲肌群的活动降低 踝背屈受限 ——可能膝关节的屈曲缓慢所致 ——腓肠肌的僵硬和挛缩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摆动后期(准备足跟着地和负重) 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受限 ——腓肠肌挛缩或僵硬 ——背屈肌群活动降低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小于等于3级时,运用各种治疗技术诱发和强化肌肉力量 肌力超过3级时,运用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背阔肌、竖脊肌向心和离心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腹直肌和竖脊肌向心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下肢肌力训练 训练股四头肌、臀肌向心、离心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下肢肌力训练 训练股四头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向心等速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下肢肌力训练 训练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臀中肌、臀小肌肌向 心等速训练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MEDISLIPPER 1000)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科技创 新设备,专门为锻炼脚踝肌肉而制造。 踝关节训练器通过对踝关节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环形主被动运 动和直线主动运动。 踝关节训练器提供复杂多样的运动以及积极主动关节功能恢复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的重要性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 ( 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 肌力最大抗阻训练可促进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 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收缩类型训练的形式 等长收缩运动——仅反映关节运动某一点的肌力;肌力训练无 助于肌肉耐力的强化 等张收缩运动—— 等张收缩仅在运动范围的极小部分达到最 大收缩,效率不佳,且负荷只能按最低肌力输出而定 等速运动:是指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等速)而阻力可变的 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等速肌力训练时,等速仪器能提供一种 顺应性阻力,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始终承受最大阻力,产 生最大肌力,从而提高训练效率。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中期 膝关节僵硬(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肌力下降 膝关节伸展不能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中期 髋关节伸展受限 ——比目鱼肌挛缩 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 ——髋外展肌群下降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后期(摆动前期) 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跖屈不能 ——腓肠肌力弱 ——腘绳肌力弱 ——比目鱼肌力弱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主动运动( Active )
主动环形训练(可调阻力) 显示:治疗时间(计时) 、顺时针方向(多少圈)、逆时针方向(多少圈) 内收外展、屈伸(可调阻力) 显示:治疗时间(计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的重要性 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 提高肌力 缓解肌张力 增加本体感觉输入 提高踝关节的协调性、灵活性 提高踝关节的运动速度等
谢谢大家
脑卒中偏瘫步态
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 能被代偿或掩盖。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 会走:能单腿负重、 立位平衡2级、 出现分离运动 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行 走
产生
步 态
进行
步 态 分 析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 ——胫前肌群活动降低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0º~15º控制受限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的基本条件
能单腿负重 ————股四头肌、臀中肌 剖析 立位平衡2级 ————股四头肌 出现分离运动————髂腰肌
核心训练在行走中的重要性
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 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 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的训练形式 被动运动(Passive ) 主动运动( Active )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被动运动(Passive )
整圈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顺或逆时针方向(1~200圈反向交替);速度 (50%~100%,即:15~30转/分) 部分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部分旋转(10°~500°)起点在设定范围中间 ,往返运动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时间空间的适应这一类包括 步行速度降低 两侧步幅长度不一致 跨步宽度增加 双足支撑期延长 依靠手进行支撑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步态训练基本上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的重要性 脑卒中后,对瘫痪的肌肉进行肌力训练,没有证据显示肌力训 练后痉挛(反射亢进)或高张力(被动运动阻力)较前增加, 反而有一些证据证明肌力训练后它们较前下降《运动再学习》 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 (Gellhorn, 1947) 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 一 (Gellhorn, 1949)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具有特异性 肌力训练具有特异性,肌力训练以体位、关节活动度、肌肉收 缩的类型、运动的速度等特异性相关,要想使肌力产生功能, 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任务为导向进行肌力训练,其实 就是动作的本身。 所以要想走路,就必须站起来走路,通过反复的学子与训练改 善步态。 优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