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教育工作应实现十个转变
教育界中校长角色的十大转变
教育界中校长角色的十大转变1. 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传统上,校长被视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然而,现代校长更加强调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作,共同制定学校的目标和政策。
2. 教育家转变为导师: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需要关注他们的综合发展。
因此,校长的角色从教育家转变为导师,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3. 经理转变为策略家:现代校长面临着管理日常事务和制定长期战略的挑战。
他们需要成为策略家,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
4. 监督者转变为支持者:校长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监督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而是支持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校长应该提供资源和培训,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更高的标准。
5. 培训师转变为教育改革者:校长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和创新。
他们需要成为教育改革者,推动教育系统的创新和改善。
6. 安全专家转变为社区建设者:校长不仅要确保学校的安全,还要建立与社区的良好关系。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合作。
7. 研究监督者转变为评估者:传统上,校长的角色是监督学生的研究进程。
然而,现代校长的角色更多地是评估学生和教师的绩效,为持续改进提供反馈和建议。
8. 决策者转变为倾听者:校长需要倾听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声音。
他们应该建立沟通渠道,尊重各方意见,并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多个观点。
9. 学校推广者转变为社区推广者:校长不仅要向外界宣传学校的成就和优势,还要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10. 学生监督者转变为学生支持者:校长的职责不仅限于监督学生的纪律和行为,还包括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怀。
他们应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随着教育界的不断变化,校长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
校长需要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和挑战,成为学校发展和改善的关键人物。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
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
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
(完整word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业务学习材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论论罪犯的个别教育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论噩狸鳗仝剔教直 ..学科专业. 法往亟±型法堂研究生姓名韭韭强丝塞副数援导师职称密级??硕士学位论文论罪犯的个别教育作者姓名: 张琳法律硕士学科专业:学院系、所: 法学院指导教师: 张纪寒副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答辩日期剑壁互旦呈坦塑查.南中大学二年月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中南人学顾:学位论文摘要摘要罪犯个别教育是指在法律与政策的指导下,在严格监狱管理的环境中,监狱人民警察直接或间接地针对在押罪犯的个体改造需要,采取思想影响、行为引导、法律释疑、心理疏导和知识技能传授等有计划的系统影响活动。
它作为监狱改造在押服刑人员的一种基本教育方法,针对罪犯个体的改造需要,因人施教,是改造罪犯主观世界的锐利武器。
但是,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个别教育模式突显出教育面过于狭窄,教育手段相对落后,以感化替代教育、以资助替代矫治,导致单个罪犯的个别教育成本过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狱一直将个别教育当作集体教育的一种补充,对个别教育重视不够,理论界对个别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研究,导致罪犯个别教育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实施细则的操作性不强,警察队伍的业务水平也不高。
实施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须实现十个转变
实施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须实现十个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
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
大致体现在十个方面。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
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
;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实用文档之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和十大行动
实用文档之"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和十大行动"一、新教育的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新教育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也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师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追求。
教师的转变,教师的快速成长,应该说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的成长,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环节。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就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模式。
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根基。
有了阅读的孩子,他就哟哟底气,就很从容,就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考试。
有了阅读的教师,他也有底气,有灵气,不再为分数、为考试而活着。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倡导的是行动的研究,倡导的是校本的研究。
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
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推进书香校园从下面做起:环境和氛围;物质载体;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载体;课堂;评价。
2、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做的精彩,活得精彩。
这样的生活让平淡无奇的教育,甚至过去枯燥无味的教育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师生用心去生活了,用心了就有发现,用心了就有喜悦。
3、聆听窗外的声音: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
4、培养卓越口才: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5、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教师十大转变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自从走上这个神圣的职业以来,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学习、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对教师十大转变的心得体会。
一、从知识传授者到引导者过去,我总是将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如今,我意识到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从单一教学到多元化教学以往,我的教学方式单一,只注重课堂讲授。
现在,我尝试运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三、从重视分数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过去,我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现在,我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从重教轻学到重学轻教过去,我总是认为“教”比“学”更重要。
现在,我认识到“学”是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从严格管理到关爱学生过去,我对学生过于严格,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现在,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六、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互动过去,我的课堂总是单向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现在,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七、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过去,我总是将自己封闭在教室里,忽视了与社会的联系。
现在,我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增长见识。
八、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化评价过去,我总是以分数评价学生,忽视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现在,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
九、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过去,我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现在,我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十、从自我成长到团队协作过去,我过于关注个人成长,忽视了团队协作。
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
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素养训练的实施与新课程的推动前进,都需要课堂产生应有的变化。
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至少需体现出十个方面的变化:一、课堂教同学活化。
表现为老师在课堂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同学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二、同学学习主动化。
表现为课堂教学上,转变原有的同学静听的状态与面貌,同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同学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上能逐步得到发掘与体现,同学能够在老师指导上,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参预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猎取学问,提升力量,转变态度。
三、师生互动有效化。
师生互动越来越注意凸现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呈现出多维、主动等一系列特点,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者仅仅注意形式上的互动而忽视到动效果的现象日益得到消退。
四、学科教学整合化。
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树立整合的观念,用系统、整合、简单的眼光考察与分析课堂教学的行为以及行为中的诸要素,使教学的各环节与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五、教学过程动态化。
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需要老师依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变化,调整后续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地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同学的身心进展。
六、教学内容结构化。
教学内容建立起结构性的联系,在新旧学问之间、新学问各构成部分之间、新学问与同学生活世界之间探寻关联,形成对学问的整体性熟悉。
七、教学策略综合化。
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动身,从同学身心进展的实际动身,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且将这些策略敏捷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学问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呈现出符合同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形态。
八、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
表现为老师逐步树立起资源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将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和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养训练与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育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开放、与时俱进的教师角色。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转变一:知识传授者到知识引导者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
转变二:教学者到学习者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新课程中的教师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转变三:课堂中心到学生中心新课程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动力。
转变四:单一教师到合作教师新课程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教师不再独自承担教学任务,而是与其他教师形成合作学习的团队,共同探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转变五:评价者到引导者在新课程中,评价不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帮助。
教师需要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
转变六:专家到学习者传统的教师角色往往强调专家身份和专业知识,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需要以学习者的姿态面对知识和教学。
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主动学习和探索,与学生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共同成长。
转变七:规划者到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仅仅关注教学的过程,更要注重教学的目标和结果。
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目标不断努力和提高。
转变八:教育者到启发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十大转变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十大转变作者:陈世灵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4年第04期【摘要】从十个方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大转变十大关系【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04-02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改革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学校要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型合格人才,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十大转变,处理好十大关系,建立开放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结构。
具体如下。
一、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观念转变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理论水平,还要熟练多门专业技术操作,更要有积极细致的工作态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在信息时代,由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一方面接触社会面宽,获取知识渠道多,他们的优点是注重实际,思想活跃,独立思考,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因而思想比较幼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必须根据以上情况,有的放矢,变“讲堂”为“学堂”。
抓住开发人脑,发展智能,熟练技能,建立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开发为主、动手为主的“四自”的课堂教学结构,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以发展智能、突出操作为重点;以启发、点拨、质疑、释疑、练习、掌握为手段;以开拓思维,发展创造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为核心;全面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二、从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抓好技能培训,注重实用操作,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观念的教学方式,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掌握多门专业技术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观念的专业性人才,其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实施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须实现十个转变
实施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须实现十个转变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孙世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
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
大致体现在十个方面。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
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
;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教育正在行进中的四种转换
教育正在行进中的四种转换一、教育内容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转向精神成长教育的内容方面,目前一个转换的趋势是明显的,即由单单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追求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视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养成,注重学生内在的精神成长。
为此,教学由知识的学习记忆转向发现与体验,学校管理由重视结果的管理转向重视文化的管理。
这表现了学校办学中对教育超越性的追求。
二、教育功能的转换:由适应社会转向变革社会传统的对教育功能的理解是“传道、授业、解惑”,实现这一功能的基本途径是训练,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此种教育是对社会的适应,是一种适应为主的教育;当代教育对教育功能的把握集中在“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实现这一功能的基本途径是发现之旅,这要求教育是人生的引导,需要的是教化和超越。
当代的解放教育学特别强调了教育的变革社会的功能。
三、教育方式的转换:由训练社会人转向教化以成人训练是为了把人造就成为社会当前所需要的模式,是一种社会至上,社会本位的教育,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是为社会发展制作工具人的事业。
教化以尊重生命的价值、个性充分发展为前提,是个体的人与社会和谐互动的结果,此种教育以成人为目的,要培育的是独立的、改造社会的主体人。
四、教育生态的转换:由适应教育转向超越教育适应的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现实的需要,被动而且功利,导致教育过程庸俗化,学校和教师都可能功利化。
超越的教育追求超越现实的制约,为明天培养人才,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这需要教育和教师拥有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目前我们面对的教育正处于这些转换的过程中,所以常常会呈现出一些让人感到矛盾的、难以理解的“教育行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处于时代变迁或是历史转折时代的教育都会有这种“转换”的现象,只不过,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这种转换的内容上是有差异的,其引起的剧烈程度也会有不同。
教育整顿工作转变
教育整顿工作转变
教育整顿工作的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单纯的问题整改转变为全面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整顿工作常常只集中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将注意力局限在纠正错误、惩罚责任人上,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转变后的教育整顿工作将注重整体的改革,推进教育体制、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2. 从人治转变为法治。
传统的教育整顿工作常常依赖领导的个人力量,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利益的影响。
转变后的教育整顿工作将强化法治思维,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确保教育整顿工作的公正、公平。
3. 从简单的整改要求转变为问题导向。
传统的教育整顿工作常常只要求学校完成某些整改措施,缺乏问题的科学分析和深入挖掘。
转变后的教育整顿工作将注重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4. 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多元参与。
传统的教育整顿工作常常由上级向下级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缺乏底层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转变后的教育整顿工作将注重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整改工作,形成多方共治的局面。
5. 从单一的量化指标转变为多维评价。
传统的教育整顿工作常常只注重成果导向,过分追求数量上的达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评价。
转变后的教育整顿工作将注重多维度的评价,包括学
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发展等方面。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和十大行动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和十大行动一、新教育的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新教育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也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师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追求。
教师的转变,教师的快速成长,应该说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的成长,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环节。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就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模式。
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根基。
有了阅读的孩子,他就哟哟底气,就很从容,就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考试。
有了阅读的教师,他也有底气,有灵气,不再为分数、为考试而活着。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倡导的是行动的研究,倡导的是校本的研究。
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
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推进书香校园从下面做起:环境和氛围;物质载体;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载体;课堂;评价。
2、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做的精彩,活得精彩。
这样的生活让平淡无奇的教育,甚至过去枯燥无味的教育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师生用心去生活了,用心了就有发现,用心了就有喜悦。
3、聆听窗外的声音: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
4、培养卓越口才: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5、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小学教育转变计划
小学教育转变计划介绍本文档提出了关于小学教育转变的计划。
在当今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小学教育需要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通过改革和转变,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目标1.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强化学科知识的研究:确保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3. 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并解决问题。
4. 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引入更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研究需求,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5.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家长和社区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积极的育人环境。
实施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重新评估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相适应。
2. 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帮助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增强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3. 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提供舒适、安全、有趣的研究环境,创造积极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4. 引入科技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科技资源,将科技教育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5. 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紧密联系,通过家校合作活动、家庭访问等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和成长。
预期效果通过这一教育转变计划的实施,我们期望达到以下效果:1. 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 学生研究兴趣增强,积极主动参与研究。
3. 学生对多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4. 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研究需求。
6.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更为紧密,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小学教育转变计划的实施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
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郑金洲课堂是学校中最细小的细胞,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但正是这个细胞和单位承载和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想与新课程改革的希望。
如果课堂没有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没有调整,素质教育就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也就无法落实。
在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外部条件逐渐具备的情况下,将关注点转向课堂是必要的。
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内容上看,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至少需体现出以下十个方面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是要求教师树立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增强。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二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化,表现为课堂教学上,改变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与面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上能逐步得到发掘与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
无论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学生主动发展,还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都需要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真正实现下移,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以学生主动发展为着眼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在教学设计等环节中,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
从学生的角度和眼光思考教学内容选择与方法的确定,而不是用教师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用教师自己的行为替代学生的行为,用教师自己的文化替代学生的文化。
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去观察与思考课堂,教师就会认识到,学生既有的经验有哪些,教学的内容与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有无差距,差距多大,如果将某些知识点让渡给学生自行去探讨,会遇到哪些障碍,产生怎样的问题,教师自己如何帮助学生破解障碍与问题,现有课时与学生主动学习有无矛盾,这些矛盾如何克服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由重视个体行为转变为重视整体功能
众所周知,个别教育主要是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由特定民警对特定罪犯进行“一对一”的教育、交流和沟通,整个施教过程基本上也是一名民警负责完成,对于某一名罪犯的教育转化工作,基本上由承包民警独立完成,这种运行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罪犯教育改造的效果完全由承包民警的能力和素质来决定,若承包民警的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就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反之,效果就会不理想,甚至会强化罪犯的抗改意识,增加改造的难度;第二,容易造成罪犯对于承包民警的依赖性,罪犯的改造表现往往随着承包民警工作岗位的变更而产生波动,不利于罪犯长期改造;第三,容易形成民警在个别教育上“各自为战”的局面,妨碍了监管改造资源的综合利用,制约了整体功能的发挥。避免出现上述不利局面的途径:一是调整个别教育的运行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优化组合,成立矫正小组(攻关小组)实行一人负责,多人参与,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罪犯一旦出现思想问题,由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民警进行说服教育;发现罪犯有心理问题,则由负责心理咨询的民警负责提供帮助等等,这样可以发挥整体优势,使罪犯在现有条件下得到最好的教育;二是整合现有的监管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改造工作,从分管分押、劳动生产、考核奖惩等各个方面,制定协调统一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计划,实现罪犯教育改造功能的最大化;三是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建立社区矫正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受害人谅解制度等等,最大限度转化罪犯的思想,将其改造为守法公民。
3、由重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形式转变为重视拓展内容
个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实际上在新中国监狱工作建立之初就已经广泛存在,但是作为一项教育改造制度,确切地讲,应该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个别教育的形式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有所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民警“责任承包制”,至今仍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为了维持个别教育工作的活力,各地监狱纷纷进行了创新和尝试,如湖北沙洋监狱实行“约谈制”;上海市未管所建立个别教育工作招标承包制;浙江乔司监狱首创“一警一箱”制度;山东潍坊监狱成立“女警教育中心”,用“女警+网络”的形式对罪犯开展个别教育和咨询服务;安徽省巢湖监狱实行个别教育罪犯“点警制”等等。这些创新和探索,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形式,在内容和方法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我们认为,深化个别教育工作,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创新,更要注重内容的拓展。个别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针对罪犯的“个性”进行有的放矢的说服和疏导,关键是针对罪犯的个性化的犯罪原因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犯罪结构、犯罪原因、犯罪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综观我国当前的犯罪类型,既有政治上对立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也有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等的刑事犯罪,还有因贪污、贿赂而致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犯罪,更有利用高科技、高知识手段的智能型犯罪,导致这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相当一部分罪犯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障碍,如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等,对于这部分罪犯,运用传统的“说教”的方法,非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就会有效。因此,我们认为深化个别教育,不仅要创新形式,更要丰富手段、拓展内容;不仅要关心罪犯的思想问题,而且要关注罪犯的心理问题;不仅要立足于解决罪犯在服刑期间所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更要关注罪犯如何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未来。
2、由重视监管安全转变为重视改造质量
长期以来,监管安全一直被看作是监狱工作的“重中之重”,“监管安全大于天”,“维护监管安全是监狱工作最大的政治”,个别教育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教育工作在教育转化重危分子、维护监管安全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重点危险罪犯展开的。各地监狱普遍实行的民警个别教育工作中的“三包责任制”(包管、包教、包转化),其对象是从罪犯中排查出来的各类重点危险分子(简称重危分子),在个别教育工作中实行的“集中攻关”,其对象也是“重危分子”,个别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为了教育转化各类重危分子,维护监管安全。在特定情况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维护监管安全是监狱干警的基本职责,教育转化各类危险罪犯也是“改造人”的宗旨的体现,但其局限性同样不能忽视:一是监狱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监管安全,更要提高改造质量,而且要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如果只是为了极个别“重危分子”才开展个别教育工作,那么,一旦没有了“重危分子”个别教育就可以束之高阁了吗?二是教育改造工作(包括个别教育工作)的对象应说是罪犯整体而不是特定少数,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也是提高罪犯整体的改造质量,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做好个别罪犯的教育转化工作,而很少顾及其他罪犯,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造质量的提高。此外,随着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化和监狱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级加大了对监管设施建设的投入,物防和技防水平不断提高,监管安全的长效机制日趋完善,确保监管安全的基础日益稳固。我国监狱将实现从“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个别教育工作更要从重视安全稳定转变为重视教育改造质量,发挥“治本”功能,从根本上确保监狱的长治久安。
个别教育工作应实现十个转变
[日期:2009-03-24] 来源:安徽监狱网 作者:马晓华 来源:巢湖监狱 [字体:大 中 小]
个别教育是我国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之一,被视为中国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近年来,个别教育工作却面临着机制僵化、功能弱化,内容空泛化、手段单一化、地位边缘化的趋势。在监狱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监狱职能日益纯化、执法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新观念、拓展内容、完善机制、不断深化个别教育工作是监狱工作实践的迫切需要。联系对照行刑个别化理论,笔者认为个别教育工作应在以下十个方面实现转化。
7、由辅助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
关于个别教育的定位,我们习惯上将其视为集体教育和分类教育的细化和补充,尽管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教育个别工作,尽管各地监狱均建立了个别教育制度,并坚持常抓不懈,但是在监狱教育改造制度体系中,个别教育始终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这种定位严重矮化了个别教育工作,压缩了个别教育的发展空间,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矫正模式,即个案矫正模式(又称个别化矫正模式)。有学者研究指出,完整的个案矫正模式具有3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观念层面,无论对罪犯进行分类、管理,还是矫正、处遇,无论出台规章制度,还是进行实务操作,都应当树立“立足于罪犯个体”的理念;二是程序层面,关于罪犯评估、分类、管理和教育矫正的流程、步骤与程序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充分适应不同罪犯个体的具体情况;三是技术层面,在评估、分类、管理与教育矫正罪犯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所应用的技术工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基本符合“因人施管”、“因人施教”的原则,并切实满足“罪犯个体矫正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个案矫正模式,特别是其中的教育矫正工作与我们的个别教育工作有很多相似和重合之处,很显然,相比之下,个别教育工作定位太低,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个案矫正模式”的有益元素,对个别教育工作机制进行充实、完善,保留我们原有的合理成分,构建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个别教育(矫正)工作新模式,为科学的教育改造罪犯提供新的支点、搭建新的平台,使个别教育工作在改造罪犯中居于主导地位。
1、由重视经验总结转变为重视理论指导
众所周知,个别教育工作来源于改造罪犯的实践,是几代监狱干警从教育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经验性”是其标志,也是其“先天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个别教育工作深化发展的“瓶颈”正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一是没有系统性。开展个别教育主要依靠经验,没有系统的预案,策略的运用和时机的把握完全凭民警的“即兴发挥”,缺乏计划性,“跟着感觉走”,过程的可控性差,难以实现规范管理;二是没有普遍性。有些经验做法只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由特定的干警来实施才会有理想效果;三是没有理论性。缺乏说服力,往往告诉我们怎么做,却讲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难以令人信服;四是没有成长性。始终是从实践到实践,从经验到经验,没有上升为理论,几十年一直在低水平重复,难以突破和发展。为了弥补不足,我们曾经努力地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个别教育中的经验(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符合教育学上“因材施教”的原则等),即使如此,这种“事后联系”,与事前的理论指导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深化和发展个别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克服其先天不足,加强理论指导,我们不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个性差异性理论的基础地位,而且要广泛引进现代管理学、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作为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大胆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既包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罪犯个案矫正模式,切实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6、由重视直觉感知罪犯转变为科学认识罪犯
如何认识罪犯决定着如何改造罪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罪犯的构成主要是历史和现行反革命分子,我们对罪犯的整体认识是一个政治术语——“敌人”。对于“敌人”的改造,主要是世界观的改造,教育形式主要是集体教育,如形势报告、政策教育、组织参观等。到70年代至80年代,罪犯的构成主要是刑事犯罪分子,我们对他们的整体认识是一个道德术语——“坏人”。监狱的教育形式主要是课堂化的分类教育,通过办特殊学校,实行扫盲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同时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强化行为矫治。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押犯构成日趋复杂,犯罪形态日趋多元,犯罪原因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已经很难用诸如:“敌人”、“坏人”等简单概念来将罪犯进行有效归类,在此情况下,个别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和重视。但是在如何认识罪犯的问题上,很多民警仍然靠经验、凭直觉,沉湎于惯性思维,结果引发了有关行刑理念上的热烈争论,再加上监狱体制的制约、经费保障的困难、监狱生产经营的艰难以及监管安全的空前压力等等,对罪犯的教育改造陷入了止步不前的困境。新世纪之初当上海市监狱系统率先提出“科学认识罪犯”的命题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响应和广泛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科学认识罪犯的目的是为了科学改造罪犯,科学认识罪犯的重点不仅仅在于从客观上把握罪犯的整体,更要从行刑个别化的意义上认识罪犯的个体,关键在于对罪犯进行科学分类。在新的历史时期,罪犯分类是教育的前提,监狱应根据罪犯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所犯罪行的轻重和人身危险性的差异,在科学认识罪犯的基础上,对罪犯实施科学改造,从每个罪犯的具体情况出发,实行个别处遇、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实行关押分类化、处遇个别化、改造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