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_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_与西方_经济长周期论_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以资本论的最终完成为标志,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他写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对生产方式的理解。

一是生产的技术或生产力,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的技术或生产力,一种情况是指使用某种生产资料和劳动方法进行生产的方式。

另一种是指不同类型的生产方法或不同部门的生产方法。

如手工业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大工业生产方式、家庭劳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属于不同类型的生产方法。

第二:生产力只是隐含的研究的历前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第一位的,而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研究生产方式自然的、必然的延伸。

马克思讲:“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

”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对此,我们可以形成如下认识,生产方式的内容构成既是丰富的,同时又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由于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们面对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就是市场经济,因此,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隐蔽起来。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体系,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异同点。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以理性选择和市场机制为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由和效率,认为市场是资源分配的最佳方式。

其核心概念包括供求关系、效用、边际效应等。

西方经济学家相信,通过市场竞争和个人理性选择,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

二、分析方法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解释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注重于历史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西方经济学则主要采用了数理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以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和验证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追求科学性和预测能力。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经济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和贫富差距,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造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个人自由和物质繁荣的基础,主张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追求经济效益。

他们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危机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危机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危机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自从1825年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普遍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便一直困扰市场经济的运行。

与此同时,不同学派根据自己的经济理论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提出不同的见解,各学派都立足于本学派的立场和出发点进行了说明。

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更替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政策主张的不断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在这种形式下不断改变着爆发的形式。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以后,有关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经济危机的治理措施等问题也再次进入学者的研究视角。

当前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的认识现状总体上分为西方主流资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大派。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进行的分析来看,这次爆发的危机是金融创新和监管缺失,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其表现形式与原因不同所以与以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种分析方式,缺乏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史角度的分析,没有认识经济危机发生的制度性原因。

虽然有从“人性”角度出发的分析,但未跳出西方经济学的传统逻辑。

而且,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解释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出于维护资产主义利益的需要,不可能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在这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当我们揭开次贷危机中暴露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缺失这些表层问题的面纱,深入研究危机产生的本质时,我们发现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问题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我们可以透过这些问题的表象,深入地了解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本质。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角度出发,对危机进行分类,危机扩散性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危机的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危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本研究立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力图突破西方经济学仅就经济危机进行孤立分析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摘要: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以无产阶级世界观勾勒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轮廓。

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不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以世界市场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阐明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动力、利益的来源、利益的分割、模式的决定、世界市场的作用、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

历经百余年风雨的考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始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铺开,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必将得到更多有力的实践验证,也必将展现出更加耀眼的科学光芒。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经典文献马克思经过十余年艰苦研究和积累,从1857年起,开始着手写作自己的经济学著作。

在1857年8月为计划撰写的经济学著作而写的《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五个篇章的写作计划(“五篇写作计划”):“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4)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

输出和输入。

汇率。

(5)世界市场和危机。

”1在1858年2月22日致斐·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修改补充了他的写作计划:“应当首先出版的著作是对经济学范畴的批判,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的批判叙述。

……叙述(我指的是叙述的方式)是完全科学的,因而按一般意义来说并不违犯警方规定。

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

”2(“六册写作计划”)。

在1859年6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马克思又将他的经济学著作“六册写作计划”表述为:“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侯为民1.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经济增长理论史上的贡献在经济理论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总量增长,并用科学的逻辑框架和简明的模型来阐述增长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多马(1983)在考察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之后曾说:“增长模型……至少可以追溯到马克思。

”[1](P20)事实上,当西方经济学家不抱偏见地把马克思当成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看待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是一位增长理论家”。

[2](P165)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对经济增长规律的科学分析和系统阐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在分析经济增长时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清算了斯密教条的错误,一方面批判了斯密在价值形式上漏掉不变资本的错误,另一方面批判了斯密在实物形式上混同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错误。

马克思认为,要保证实现增长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同时实现“以产品补偿产品”和“以价值补偿价值”,而这又建立在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这两个最简单的逻辑和抽象假设上: (1)第一部类(Ⅰ)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二部类(Ⅱ)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的划分, (2)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

这为研究社会总资本的运行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其次,马克思运用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

马克思重视逻辑工具和数学工具的结合,通过数量的比例及变动,来反映各种经济变量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分析经济增长提供了简单、直观的模型。

马克思引入资本有机构成这个概念作为分析工具,以说明社会生产商品的数量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生产力的状况,而资本的价值构成则反映出生产关系的性质,这就为分析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这一工具还内在地说明了社会潜在生产能力的问题,为经济增长的度量提供了保证。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研究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研究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研究
郁俏琰
【期刊名称】《管理与财富》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由于两者代表的经济利益不同,以及揭示事物本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达到的目的也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两者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出来的,且都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又有共性之处.我们在吸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同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周期理论包含的合理成份.
【总页数】2页(P163-164)
【作者】郁俏琰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政治系,江苏,南京,31501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再论"比例失调"——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对策 [J], 王勇
2.应对经济危机,实现比例均衡——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 [J], 王勇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J], 纪巍;
4.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平衡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社会总供需均衡理论的异同 [J], 陈穗红
5.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J], 黄力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在当今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出发,对经济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观点。

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创立的,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内在的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核心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这导致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断加剧,进而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理论。

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生产不断集中和垄断,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增加、经济衰退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则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众多流派。

西方经济学通常以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微观经济理论,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和实践模式。

本文将从劳动力价值论、私有制与公有制、经济效率和社会平等等多个方面对这两种经济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其差异和优缺点。

一、劳动力价值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主张供求决定价值,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两种理论对劳动力价值的解释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导致了对剩余价值分配方式的不同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通过买卖商品实现了劳动价值的转化,个体劳动者根据市场竞争自由协商确定自己的劳动报酬,实现相对公平的贸易。

二、私有制与公有制马克思主义鼓吹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认为只有通过彻底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

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私有制为基础,主张产权权益的保护和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

私有制和公有制对于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影响。

私有制可以激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容易导致财富不均等问题。

公有制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也存在着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和刺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经济效率和社会平等在经济效率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以竞争为动力,追求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这种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认为只有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

然而,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模式下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决策制定的滞后。

四、经济危机和制度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历史上多次经历经济危机,如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这些危机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

世界经济新论[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世界经济新论[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一、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马克思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常被经济危机所打断,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的性质包含着生产经常力图要跨越生产界限从而发生危机、生产过剩等。

但通过危机自身的强制作用,资本主义经济机制有可能重新恢复并取得暂时平衡,使生产重又发展。

但是,危机不能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经过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矛盾又会激化,于是再爆发一次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这样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2.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马克思没有确切地说过再生产周期一定要分成几个阶段,但后人归纳提出了经济周期可分成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循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这些阶段逐步前进。

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危机持续一段时期以后,就进入萧条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萧条以后,市场情况开始好转,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

当整个社会生产超出危机前的最高点时,经济周期从复苏进入高涨时期。

3.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在萧条阶段,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资本家开始更新固定资本,即采用新技术,用较新式的机器设备更换原有的机器设备。

这个固定资本的更新,为后面的复苏和高涨阶段做好了准备,同时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

因为,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巨大增长。

经过一段时间,社会生产的巨大增长又会重新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4.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论述经济危机的方法论认为,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思想体系,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特点、优缺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一种社会学和经济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斗争和剥削问题,致力于实现无阶级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是社会中矛盾最为尖锐的两个阶级。

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资本家阶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在于剥削。

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

这导致生产关系的失衡,剧烈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稳定。

3.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思想,强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市场竞争。

西方资本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由市场: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调节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经营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2. 利润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的利润追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通过市场竞争,个体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3. 私有财产权: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保障市场交易秩序和个人利益的重要基础。

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能够激励个人创新和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对比与评价1. 社会公平与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阶级斗争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导致社会的不平等。

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能够调节资源分配,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目标。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旨在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思想流派,它们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引起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前提条件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强调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需要首先分析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是支撑经济制度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前提条件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剥削,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支配工人的劳动力,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社会历史的演进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将经济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中进行分析。

马克思强调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存在。

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阶级斗争,驱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证分析和革命实践的结合马克思经济学强调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工具。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假设和简化模型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和简化模型。

通过对经济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西方经济学试图揭示经济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

但这种抽象和简化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经济世界。

个体行为和市场均衡西方经济学更加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均衡的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比较

增 长 作 为 社 会 再 生 产 一 个 环 节进 行 抽 象研 究 . 西 方 经 济 学从 应 用 范 式 角 度 进 行 研 究 。 比 较 马 克 思 经 济 学 与 西 方 经 济 学 的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对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和 经 济增 长方 式 转 变有 重 大 意 义 。 关 键 词 :马 克 思 经 济 学 西方 经济 学
同时 认 为社会 总产 品 的实现 问题 是社 会
资 本 再 生 产 的 核 心 问 题 (何 炼 成 等 , 1 9 9 7 o 经 管魁奈 的社会再 生产理论 有很 大的 功绩 ,但 也存 在很 大 的局 限性 和缺 陷 ,他 将社会 生 产只 划分 为农 业 和工 业 两大部 门, 对于 资本的 区分 , 仅 划分 为固
会 资本 再 生产理 论 总体 上 比魁奈 有 进步 的方面 ,但 由于 “ 斯 密教条 ”导致 其理论 矛盾百 出 , 十 分混乱 , 也 无法解决 社会再 生产 这个 重大 的理 论 问题 。斯 密 以后 的 经济学 家 ,都奉 “ 斯 密教条 ”为信 条 ,因 此 ,在分 析社会 资 本再 生产 问题 没 有超 越斯 密 。如 大卫 ・ 李嘉 图 、萨伊 、施托 尔
马 克 思 经 济 学 与 西 方 经 济 学 的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J } = 匕 较

定 资本 与流 动资 本 ,而没 有进 行 不变 资 本与可 变资本 的划分 , 因此 , 不 能从价 值
构成 的 角度 去 分 析社 会 总 产 品 的 实现 。 因而 无 法解 决社 会再 生产 这 个重 大 的理 论 问题 。亚 当 ・ 斯 密在其 经典著 作 《国民 论述 了经济 增长 问题 。其 增长 理论 主 要 有 两个特点:一 是引入 了劳动分 工;二是 区分 了 “ 生产 性”和 “ 非 生产 性 ”两类劳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引言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注重经济制度的分析。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体理性,注重市场机制的运作。

本文将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 理论基础1.1 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剩余价值,进而实现利润的增长。

资本积累理论则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不断积累,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1.2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等流派。

这些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资源闲置和不稳定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全民福利。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完全竞争和个体的理性行为,认为自由市场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福利。

奥地利经济学则注重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强调经济活动中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2. 分析视角2.1 分析对象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注的分析对象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强调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强调市场竞争和效率。

2.2 分析方法马克思经济学采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马克思经济学注重对经济制度的批判和改革,试图实现社会的解放和平等。

而西方经济学采用的是实证分析和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强调理性行为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3黄力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

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理论,是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只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出发,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企图寻找减少波动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源于其基本制度矛盾,不可避免;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周期来源于市场经济的传导机制出现错误,通过宏观调控可以缓解。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5-0018-04 一、研究经济周期的目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历史规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被共产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把经济危机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的发展、积累、加深和传播。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且,经济危机的暂时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会被共产主义取代。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的、与人口相比显得惊人巨大生产力,以及虽然不是与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资本价值(不仅是它的物质实体)的增加,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狭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日益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值的条件相矛盾。

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

”[1]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这一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见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寻找减少经济波动的方法,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根本缺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以资本论的最终完成为标志,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他写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对生产方式的理解。

一是生产的技术或生产力,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的技术或生产力,一种情况是指使用某种生产资料和劳动方法进行生产的方式。

另一种是指不同类型的生产方法或不同部门的生产方法。

如手工业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大工业生产方式、家庭劳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属于不同类型的生产方法。

第二:生产力只是隐含的研究的历前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第一位的,而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研究生产方式自然的、必然的延伸。

马克思讲:“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

”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对此,我们可以形成如下认识,生产方式的内容构成既是丰富的,同时又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由于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们面对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就是市场经济,因此,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隐蔽起来。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都有完整的企业理论,本文就两大理论体系中企业的起源、性质、产权结构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两者不同的分析思路、分析视角、分析特点,既看到相同点,又看到不同点,为更好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开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提供根底性依据。

关键词:企业理论;产权结构;比较研究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生产活动的根本组织形式。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遵循不同的思路研究企业问题,形成不同的企业理论。

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深化对企业制度的认识,为我国企业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企业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生产问题的内容之一,生产的进行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

从微观层次上看,这一矛盾运动过程表现为生产力的开展与企业制度的演变。

(一)企业的起源马克思以生产力开展为根本线索来说明企业的起源。

他认为,企业的产生源于生产力开展而导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

社会分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社会各产业之间的分工,这是宏观层次上的分工。

二是生产某一产品之间的分工,这是微观层次上的分工,与企业的产生相联系的社会分工是微观层次上的分工。

社会分工的开展,首先使生产者彼此独立,每个生产者只是专门生产一个产品的某个局部。

这种分工使生产专业化、工具专门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的生产效率。

但分工使生产者彼此独立并不能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分工的根底上还必须使彼此独立的生产者之间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只有分工与协作的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

这就需要有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就是因分工与协作的需要而产生的生产组织形式,它既形成了分工,又实现协作。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寻求理论突破的一个新的重
要方面。“长波理论已成为解释战后西方经济发展、预测世
界经济趋势、影响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经济理
论。”[2]
早期阶段的经济长波论主要是指二战以前的经济长波理
论。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的经济
长波论,这对后来经济长波理论发展影响最大。尼古拉·康
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
新。因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
准备了物质条件,但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
虽然危机的周期性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
机器设备更新是决定危机周期性爆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
素。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深刻指出,它
形成了周期长短的差别。他创造了西方经济学中统一研究各
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一
大流派,并且还为现代资产阶级长波理论各流派,尤其为技术
长波理论者,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线索。但熊彼特的经济长
波理论也存在明显的错误和缺陷。“他的论述也不完全合
理,一些内容属于主观推测性质,而且也表现出一些片面
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
机。1836年英国又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还波及到
了美国。1847年~184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许多国家,已经
具有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性质。20世纪初发生了1900年~
1903年和1907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又经历了1920年~1921
年、1929年~1933年和1937年~1938年3次经济危机。特
质,也就是否定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生产相对过剩的
危机。”[6]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经济长
波理论较有影响的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库兹涅茨,他提出了15年~25年的经济周期。库
滋涅茨对美国1840年~1914年间某些商品的生产与价格变
短周期和中周期那样受到充分的研究和重视,也没有较为统
一的理论阐释。第二,长周期理论并不像其他经济理论那样,
有较长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史,虽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仍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第三,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的
长周期理论,它的产生,并不始于资产阶级学家,而是发端于
马克思主义学者,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
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11-04收稿日期:2006-07-26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两
大部类的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
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
1982年的经济危机持续了达3年之久,造成了生产的大幅度
下降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率1979年
为3.3%,1980年为1.3%,1981年为1.6%,1982年为
-0.2%。美国失业率高达10.8%,欧洲共同体失业率平均
超过10%。这次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的停滞和
通货膨胀并存。在经济陷入衰退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006年第6期经济经纬 ECONOMICSURVEYNo.6 2006
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与西方“经济长周期论”比较研究
刘晓华
(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河南郑州450011)
摘 要: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
别是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波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
界,持续了达4年之久,造成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
降44%,贸易总量下降了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
义经济一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生活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与战前的经济危机相比,战后的经济危机有这样一些新的特
点: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复苏
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
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趋严重,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家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就是其突出成果之一。但是,由于西方资产阶级
发挥,形成了自己的周期理论。约瑟夫·阿洛依斯·熊彼特
(1883—1950),是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研究经济长周期,并
把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观点,正式纳入西方经济学中的著
名经济学家。[4]他一生的主要著作中,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相当的篇幅。他提出了独树一帜的
“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经济周期和企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
了十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里着重谈西方经济长周期理
论。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又称“长波理论”,是西方经济学
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理论。其特殊性为:第一,它是研究经
济的周期波动现象及其规律、性质和原因的理论,但它又明显
区别于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它既没有如同
次危机爆发以来,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多少尚
未开化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现
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形式,在
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生产相对过剩则是经
济危机的基本现象。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
产中所占比重不大,市场范围狭小,因而经济危机还不会成为
现实的社会问题。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影响整个社
会的经济危机才由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
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
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经
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的,因此经济
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
的爆发。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工厂破产,许多工
人失业,物价下跌、商品滞销,信用破坏,许多金融企业倒闭,
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马克思指出:“在危机时期,生
产中断,‘开工不足’,每周只开工几天。这当然不影响延长
工作日的欲望。营业越不振,就越要从已有的营业中取得更
大的利润。开工的时间越少,就越要使剩余劳动时间延
长。”[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1825年第一次在英国爆发后,
每隔若干年便要爆发一次,从未停止过。在国际关系日益密
切的情况下,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往往会引发其他国家发生经
济危机。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同步发生经济危机
时,便形成了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自从1825年第一
增添了新的手段和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
周期进程并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产
生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动。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消除资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和周期性
的经济波动,历史发展的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1825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起,每隔一段时间,在主
德拉季耶夫(1892—1838),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是
最早系统提出长波理论的人。[3]他收集了法国、英国、美国、
德国等从1780年~1920年近140年间的价格数列、利率和工
资数列,外贸和银行存款数列,以及几种产品的生产量数列,
使用9年移动平均法将通常的经济周期的波动对长期趋势可
能有的影响予以抹平。在经过处理后的数列的长期趋势上,
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等等。但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还是不断。美国在
1948、1953、1957、1960、1969和1974年曾先后爆发了6次经
济危机。1957年~1958年、1974年~1975年、1979年~1982
年资本主义世界曾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79~
经济学家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在此立场上所形成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都制约和妨碍了他们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深入研究
和本质分析,这也是他们得不出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西方经济长周期论
作者简介:刘晓华(1953-),女,河南汝州人,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一方面是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被
销毁,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又得不到必需生活资料,
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由相对生产过剩带来
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由于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
动的长期趋势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如果用移动平均法把生产
性。”[5]第一,他过多地强调了技术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得以
实行的社会因素。第二,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过分看
重“企业家”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制度的基本矛盾。第三,
该理论仍存在有粗糙性。第四,未对其他各种经济周期理论
加以注意,难免使他的理论带有片面性。第五,“把经济危机
的原因解释成‘创新’浪潮的消失,否定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性
的消费物价上涨率1979年为8.9%,1980年为11.6%,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