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

合集下载

伦理学与人生--试题与答案

伦理学与人生--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2分)2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53条规定,医疗机构的门诊病例保存期不得少于15年,住院病历的保存期不得少于()年。

A)15年B)20年C)30年D)40年参考答案:C收起解析解析:无2(2分)2对()构成了生产活动的驱动力和生产关系的核心。

A)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B)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C)对政治生活的追求和满足D)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参考答案:B收起解析解析:无3(2分)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诞生。

A)转基因大豆B)转基因玉米C)转基因烟草转基因番茄参考答案:C收起解析解析:无4(2分)()在1906年首先提出“性科学”一词。

A)布洛赫B)赫西菲尔德C)摩尔D)金赛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5(2分)2()在1905年出版了《性学三论》,把“性欲”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

A)蔼理斯B)迪金森C)摩尔D)弗洛伊德参考答案:D收起解析解析:无6(2分)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Louis Brown 在()诞生。

A)英国美国C)法国D)德国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7(2分)()将“柏拉图式的爱情”引向基督教禁欲主义,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而灵魂即理性,也就是神。

A)罗素B)斯多葛学派C)杯水主义D)马卡连柯参考答案:B收起解析解析:无8(2分)2()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用一个6岁母绵羊的乳腺细胞克隆出一个叫“多利”(Dolly)母羊。

A)1996年7月B)1998年7月C)1997年7月D)1999年7月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美国的蕾切尔卡逊的()一书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在毁灭自己的文明。

A)《大地伦理学》B)《寂静的春天》C)《增长的极限》D)《环境伦理学》参考答案:B收起解析解析:无10(2分)2下列人物曾因医学工作而荣获1990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是()。

A)约瑟夫穆瑞B)约翰梅瑞尔C)哈特维尔哈里森D)巴纳德参考答案:A收起解析解析:无11(2分)2()原则就是人类作为宇宙的本体论地位并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心理学课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姚文元这篇恶意 攻击的文章被当作打击心理学的“宝典”, 过去的心理学工作被全盘否定,中国心理学 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四)重新恢复阶段(1977-1980)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我国心理学各种
有关教学与科研织的恢复。
2.调整心理学学科规划。 3.恢复中国心理学会的活动。 4.出版发行心理学刊物。 5.积极开展与国际心理学界的学术交流。
(二)初步繁荣阶段(1957-1965)
1957年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学教学与 科研工作中脱离实际的倾向展开了讨论,通 过讨论,使心理学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科研工 作要密切联系实际的必要性,并到各市及部 门做工作,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三)遭遇挫折阶段(1966-1976)
姚文元发表《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 正确方向吗?》的文章,诬陷心理学的研究 是所谓“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反 科学的”,毫无“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将心理学污蔑为资产阶级伪科学。
◆四是1921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
张耀翔任首任会长,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首次有 了自己专门的学术刊物。
◆五是1922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心理学会 会刊:《心理》杂志,使得中国的心理学研究
首次有了自己专门的学会组织。
◆六是蔡元培于1928年创建中央研究院并 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于1929年倡导创 建我国第一个心理研究所。这样,我国既有培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发端时期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传播
1.早期教会学校与心理学的传播
2.通过翻译西方心理学论著进行传播
王国维1907年重译了《心理学概论》,这是我国 从西方心理学直接译过来的第一部科学心理学著作。
(二)日本在传播西方心理学思想中的桥梁 作用

历史情境与现实关怀_我与中国近世卫生史研究_余新忠

历史情境与现实关怀_我与中国近世卫生史研究_余新忠
: 「清末におけ る 「衛生 」 , ①余新忠 概念 の 展開 」 「東洋史研究 」 2005 年 12 月 ; 《清代江 第 64 卷第 3 号, — —以环境和 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 — 》 , 《清史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 《从避疫 用水卫生为中心 》 , 《华中师范大学学 到防疫: 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 2008 年第 2 期 ; 《防疫 · 卫生 · 身体控制— — —晚清 报》 , : 《新史学 》 清洁观念和行为的演变 》 黄兴涛主编 第3 ; “Treatment of Nightsoil and 卷, 中 华 书 局 2009 年 版 Waste in Modern China ” ,in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Charlotte Furth eds. ,Health and Hygiene in Chinese East Asia: Policies and Publics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10 ; 《复杂 , 性与现代性: 晚清检疫机制引建中的社会反应研究 》 《近代史研究》 ; 《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 待刊 — —以卫生防疫为中心 》 , 《清史研究 》 ; 《清中后 成— 待刊 , 期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 》 待刊稿。
9
安徽史学 2011 年第 4 期 辱① , 也创造了“万里长城是月球上可看到的唯 。“不 讲 卫 一人类建 筑 ” 之类想象的民族骄傲 生” 自然属于令人感到耻辱的意象, 这一意象源 于晚清, 而且其形成亦显然不可能与外人带有种 近代历史上强烈而复杂的 族优越感的叙述无关, “情绪” 固然让我们无法不对这样的耻辱意象的 事实基础打上问号, 但现实生活的经验以及历史 文献中的诸多描述, 却又让我们实在不敢轻言此 “想象的耻辱 ” 。 那么, 乃 它究竟是一种自虐式 的想象, 还是反映中国人特性的“历史真实 ” 呢? “卫生” 究竟是什么? 这个古老词汇在晚清的重 又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近代意义的“卫 新登场, , “不 讲 卫 生” 乃是 西 洋 和 东 洋 的 舶 来 品, 那么 是否就意味着传统中国真的缺乏卫生观念 生” 和行为呢? 若不是, 实际的历史经验又如何? 现 “卫生” 代 的登场, 尽管制造了中国“不卫生 ” 的 但却仍然作为“现代性 ” 的重要内容而成 标签, 那么, 如此复杂的历史 了国人自觉追求的目标, 心态和进程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从这一历史进 我 们 又 可 找 到 怎 样 的 反 省 现 实 和“现 代 程中, 的思想资源呢? …… 如此种种的问题, 让我 性” 的思绪很久以来一直为“卫生 ” 所萦绕, 并引领 我展开了自己的卫生史研究之旅 。 二 由于卫生和医学之间显而易见的密切关系 , 现代意义上的卫生史研究, 往往是与医学史研究 相伴出现的, 早期的相关研究也主要由医学特别 是其中的医史研究者担纲 ② 。 他们从科学史角 度切入的探究, 虽然自有其优势、 成绩和不足, 但 最令笔者感到不如人意的, 还是其普遍缺乏历史 感, 往往从现代的卫生观念和概念出发, 去裁剪 史料, 而很少能将史迹放在具体历史情境中, 来 考察和理解不同时空中不同的卫生观念和行为 。 要么理所当然地将源于西方的现代“卫生 ” 机制 视为普世而毋庸置疑的现代化标准和中国社会 追求的目标, 简单地将中国当时卫生状况的不良 和卫生建设方面的不足视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表 现和原因, 对传统时期的卫生观念和行为视而不 见或横加指责; 要么出于民族英雄主义的理念, 人为地拔高历史上某些卫生行为的意义。 这样 10 按现代的观 的做法实际上只是为了现实的需要 , 念来编排和安置各种经过精心挑选的史料 , 让人 们明白, 现代的观念和认识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 中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现代是多么的美好, 成就 而并不能真正去全面而相对 又是何等的巨大, “真实” 地呈现历史的经验和时代的意识。 这样 的做法固然不是没有意义, 但若我们一直秉持如 秉持过于强烈的现 此的理念和方法而不加省思, 实意识, 则至少屏蔽我们的部分思维, 妨碍我们 去发现和理解真正的维护健康的观念和行为 , 去 了解不同时空中不同人群有关卫生各不相同的 以及在从传统到近代中国 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 民众在这方面真实的想法和需要。 从而亦不利 于我们去思考所谓的西方的近代卫生观念和制 以及如何从历史中寻 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找反省现实的社会文化资源。 显然,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 首先要具有学术 精神, 从专业研究而非现实需要出发来展开具体 通过全面地占有资料, 进入历史情境来 的探究, 认识和理解资料, 更为深入而“真实 ” 地呈现历 史的经验和演变脉络。唯有这样, 我们才能书写 出真正有历史感的历史, 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出丰 , “卫生 ” 承载的复杂而丰 富的历史意涵。 比如 但 富的社会文化意涵自然有待我们去努力探析 , 若离开对卫生观念、 行为及其机制以及演变过程 的梳理和系统呈现, 这样的探析终不免让人感到 偏颇和有失历史研究的本来意义。 当然, 这样 说, 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头扎进丰富的历史文 , “两耳不闻窗外事 ” , 献之中 为学问而学问, 同 时亦全然无视不断涌现的诸多相关的前沿理论 。 实际上, 如果缺乏必要的现实和理论的关怀, 势 必会让我们的研究失去问题意识和真正的动力 甚至钻入故纸堆而不能自拔。 实际上, 与意义,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Word最新版)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Word最新版)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通过整理的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1.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b.胡适2.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d.《故事新编》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d.周作人4.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

b.郭沫若5.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新潮社6.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等。

b.《潘先生在难中》7.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等。

a.《故乡》c.《风波》d.《阿Q正传》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等。

a.《南迁》b.《沉沦》d.《迟桂花》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等。

a.叶灵凤c.幐固d.张资平10.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新潮》小说家群b.创造社小说家群d.乡土文学作家群11.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12. 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3.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丁韪良《汉学菁华》中的中国(下)

丁韪良《汉学菁华》中的中国(下)

丁韪良《汉学菁华》中的中国(下)作者:暂无来源:《国际公关》 2016年第1期何辉丁韪良向西方介绍的孔子在丁韪良眼中,中国是一个深受孔子影响、深受儒教影响的国家。

像许多西方学者一样,丁韪良也对孔子非常感兴趣。

他在其著作《汉学菁华》中,有多处介绍孔子。

在介绍中国的诗人和诗歌时,丁韪良眼中的孔子是一位乐师。

他指出,这位乐师非常尊崇诗歌的教化作用。

丁韪良显然仔细读过《诗经》和《尚书》,并且接受了关于它们是由孔子编篡的说法。

《诗经》中的一些诗句被丁韪良加以引用,并以此说明,孔子并非“总是睿智过人”,“或整天循规蹈矩地板起脸来宣教”。

1 丁韪良认为,“他(孔子)是最具有人性的一位圣人”。

2 他甚至认为,孔子花费时间编纂古诗歌的功绩超过了所罗门王。

由此可见,丁韪良非常推崇孔子对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的贡献。

丁韪良注意到,孔子在仙逝后,其地位日益崇高,而且其名号被后世的信徒们加以利用,以赢得公众的信任。

丁韪良专门用一章介绍了儒家伪经。

他试图描述真实的孔子,并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关于孔子的或虚构或夸张的事迹。

他还认为,《三字经》、《列子》、《庄子》中的关于孔子的故事,多少都具有夸张虚构的成分。

他写道,“比如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五十处提及孔子及其弟子,但没有一处具有任何历史价值”。

他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据,但是,很显然,他或者直接研读过《庄子》,或者从其他作家那里获得了这样的观点。

他还写道,“后世作品记载了更多的孔子事迹,但其真实性因年代相隔久远而不足为信”。

3 在诸多介绍孔子的西方学者中,丁韪良关于孔子的深入介绍,是非常突出的。

他并没有满足于对孔子的简单推崇,而是试图将真实的孔子与虚构的、神话化的孔子区别开来。

他试图将孔子的作品与“伪经”区别开来,体现了一个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精湛研究。

比如,他认为,十三经中至少有两部是最早的伪经,一是《礼仪》,一是《孝经》。

再如,他指出,《礼记》的行文风格不一,其中题为《儒行》、《乐记》的两篇文章,虽然都归于孔子名下,但是其新潮的文章风格,说明它们的写成至少要比孔子时代要晚四个世纪。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

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一及答案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进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2.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D〕。

A.阿Q 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3.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4.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

A.郭沫假设B.胡适C.刘半农D.鲁迅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

A.汪静之B.胡适C.朱自清D.冰心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

A.?呐喊? B.?朝花夕拾? C.?野草? D.?坟?7.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B〕。

A.汪静之B.宗白华C.徐志摩D.郭沫假设8.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A〕。

A.上海戏剧协社B.民众戏剧社C.上海艺术剧社D.南国社9.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那么是创作于1925年的〔C〕。

A.?酒后? B.?亲爱的丈夫? C.?压迫? D.?北京的空气?10.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是〔D〕。

A.?赛金花? B.?法西斯细菌? C.?秋瑾传? D.?上海屋檐下?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ABC〕。

A.?官场现形记? 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C.?老残游记? D.?新中国将来记?12.?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BCD〕等。

A.郁达夫B.俞平伯C.杨振声D.叶绍钧13.以鲁迅为带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ABC〕等。

丁韪良《汉学菁华》中的中国(上)

丁韪良《汉学菁华》中的中国(上)

丁韪良《汉学菁华》中的中国(上)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15年第06期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1916)是美国北长老会的传教士。

1850年至1916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曾担任过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

他还是一名“中国通”,留下了数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汉学菁华》(The lore of Cathay)、《中国觉醒》(The Awakening of China)等作品。

在《汉学菁华》的前言中,丁韪良明确地说道,这部书是奉献给英语世界的公众,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部著作,促进西方与中国的思想理解和互动。

抱着这样的写作目的,丁韪良从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他眼中的中国。

他对中国的观察与论述涉及多方面,包括中国人的发现、中国对于技艺和科学的贡献、中国文学、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的历史研究等。

中国人的特点在这部书中,丁韪良并没有专论中国人的想法,但是,在他关于中国各方面的介绍与论述中,读者却可以通过四散于书中各处的论述与评价,获得关于中国人的大致印象。

在介绍中国人的发现时,丁韪良认为中国人“具有出众的创新才能”,“聪明”且“注重实际”1。

但是,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实,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都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

他举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被中国人发现,以及此后西方在应用上,对它们的巨大改进过程来说明这一点。

他由此猜想,“也许是一种内在的保守性,使得中国人不愿改变他们祖先所定下的方法”。

2在对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以及中国人的各科学领域(炼金术、占星术、数学、物理等),进行了一番介绍和论述后,丁韪良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他认为中国人遵循祖先的奴性积习,阻碍了各种技艺的改进。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国家教育体系将古代经典,作为公共教育的唯一基础,使得中国人在科学领域的进步,几乎没有可能。

3关于中国人在祖先面前的“奴性”的指责,其实是非常尖锐的,这一指责,是否会扩大为中国人民族性格方面的奴性,丁韪良并未下定论。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试题数:15,满分:1001.(单选题,4分)西周初年,天命先王的“威仪”是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准则,而春秋后期,贵族社会从人伦之外寻找社会的合理法则,“礼”被特别强调,并作为维护社会制度的有效手段。

这一变化()A.成因是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B.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C.说明文化革新早于社会变迁D.与宗法体系面临冲击有关2.(单选题,4分)《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

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由此可知()A.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B.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C.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D.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3.(单选题,4分)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

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

”《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

”由此可知()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B.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D.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4.(单选题,4分)有人评价19世纪某画家的画作,认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有人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它完整!”也有人说这位画家“在意的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居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

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评价相吻合的是()A.B.C.D.5.(单选题,4分)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6.(单选题,4分)中国近代有学者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竟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

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

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 101−110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0101收稿日期: 2010-05-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CXLX006)。

通讯作者: 阎书昌, E-mail: yanshuchang@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阎书昌(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摘 要 传教士丁韪良出于借心理学来传播宗教的目的在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融入了许多西方科学心理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

中国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登州文会馆的两名毕业生在丁韪良撰写《性学举隅》过程中进行了笔述工作。

丁韪良曾为益智书会撰写心理学教材但未完成, 益智书会转而出版了颜永京的《心灵学》(上本)。

以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为纽带, 19世纪后半叶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构成了一副较完整的历史图景, 反映出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与宗教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性学举隅》吸收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前沿性的生理心理学知识, 向中国引介了催眠术和颅相学知识, 并对中国的“五官说”、“七情说”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同时也借用了汉字的造字法来阐述其部分心理学观点。

由于丁韪良向中国传播心理学是其宣传宗教思想的手段之一, 而颜永京译述海文原著的《心灵学》更倾向于向中国传播心理学这一学科, 强调了心理学与众多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价值, 因此丁韪良在心理学术语创制上的历史功绩要逊于颜永京。

颜永京于1882年将psychology 翻译为“心才学”, 这是目前发现心理学学科的最早汉语翻译名称。

关键词 丁韪良; 《性学举隅》; 中国近代心理学; 登州文会馆; 颜永京 分类号 B84-091 引言在华传教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于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第一部融入了许多近代西方心理科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 此书虽曾在中国心理学界被提及过, 并误以为1904年才问世(赵莉如, 1991), 至今始终未见心理学界内对该书及其在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进行过深入研究。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丁韪良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丁韪良

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丁韪良作者:王琪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11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准进入北京传教,传教士足迹迅疾遍布帝都,成为在京外国人中的重要群体。

而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又是在京传教士中的“中国通”,他在京活动四十余年,在传教之余,结交权贵,先后主理京师同文馆及京师大学堂,并积极参与中国社会活动,成为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风云人物。

教育活动1850年,丁韪良受美国北长老会委派,前往宁波传教。

1858年,曾作为美方的汉语翻译,参与了《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

1863年,丁韪良从上海转赴北京传教,开辟了美国北长老会北京教区。

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曾召见丁韪良,希望他转告在京传教士切勿太过声张,以免引发教案。

受当时民族主义、中西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丁氏在京传教效果不佳,入教者甚少,且多是贫苦民众。

当时他还在北京盖了一所小礼拜堂,组织了小型教会,方便教徒间的聚会活动。

在传教之余,他还参与了北京官话本《圣经》的翻译。

1864年,丁韪良鉴于北京失学儿童众多,于是租赁民宅设立蒙学,定名崇实馆,为一所走读学校,招收附近儿童。

学校最初招收六名学生,学生所有花费都由丁氏筹集承担,课程为经学、常识,并讲授基督教义,意在培养本土布道员。

丁韪良也一直出任该校校长,直至1885年,因学生众多,北长老会出资在新址建校,校务才转交他人管理,后来发展为崇实中学(今北京21中学)。

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丁韪良到京师同文馆讲授英文,薪酬颇高,后还被指派讲授国际法及政治经济学。

1869年,在赫德大力推荐下,丁韪良辞去在美国北长老会的教职,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正式任命前,他通过清政府的考试,合格后才被正式聘请。

1869年11月26日,丁韪良在同文馆正式上任,并用汉语向学生发表演讲。

丁韪良就任后,对同文馆的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

首先在学制方面,分成五年制、八年制两种,先后得到总理衙门批准。

老外丁韪良游历中华帝国

老外丁韪良游历中华帝国
丁韪 良和哥 哥及各 自的妻子 在海上经 过 143天 的航行 ,于 1850年 4月到达香港 。从 冬季漫 长 、寒冷 而干燥 的印第安 纳来到温 暖 湿润 的业 热带城 市香港 ,这群年轻 人都很 兴 奋 , } 利 It3短 暂 停 留 的 时 间 四 处 探 访 .丁 韪 良 晨 m 门去 攀登 海拔 2000多英 尺 的 维 多利亚 峰 .这种 亚热带 气候 的山和故 乡的lI1 JxI格迥 异 ,他被 “似乎 一直延伸 到山顶 的地 毯般 的绿 包草地 ”迷惑 厂,以为 很好爬 ,走 到近前 才发现那些 草地很快 变成 了覆盖 厂各 种植物 的陡峭悬 崖 ,他不得 不脱 掉皮鞋 ,攀 援 而
GUSHlG OUCHEN 故 实 钩 沉
姐 在 1834年 随 丈夫 去 非洲 传 教 ,从非 洲 的 来信 1]-I常 常谈 到在非 洲的传 教 T作 和旅行 , 对 丁 良影 响 很 大。 而 当 1840年 ,英 军 隆 隆 的炮 声使遥 远的 中国 “外部城 墙”轰 然倒 塌 ,丁 韪 良歼始对 中国产生兴趣 ,决定 来此 一 探 究 党
这 对 兄弟 本该被分 ̄tlf-i]澳 门 ,但 由于 澳 门唯一·的 长老会 传教 去 世 ,无人 带领 ,丁 韪 良兄 弟被重新指 派到宁 波传教点 。澳 门毕 竟是从 17 tlf._  ̄g作为通商 口岸而渐渐繁荣起 来 的城 什丁.宁波则是历史深厚 的传统 中国城市 , 这样 的分 配让他们有 了深 入体验 中同社 会 的 机缘 。
俸 物植 个整 富、 打* 也 尚属新 奇的相机 ,探 索着这 片大陆—— 理 、地 质 、历 史 、生物 、什 会……他们 考 的 同 世 多 l±
熊 林 界 佯 了 贵 州的 少数 民族 ,也研 究 台湾的语 言体 系 , 一 宠最 巾的 一 他们 去 到 江并 流之地 ,也攀 雪 山 ,蹦 邱 爱 罔 ¨

美国汉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卫三畏与丁韪良——读《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和《丁韪良与中国》

美国汉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卫三畏与丁韪良——读《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和《丁韪良与中国》

作者: 王振家
出版物刊名: 国际汉学
页码: 300-30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卫三畏 汉学研究 丁韪良 美国早期 美国汉学 性学举隅 中西闻见录 来华传教士 中国丛报 西方科学技术
摘要:<正>作为早期的传教士汉学家卫三畏和丁韪良,在美国汉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人在汉语教材及工具书的编纂、汉学刊物的创办、汉学研究的著译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和贡献。

卫三畏编撰的《汉英韵府》曾是美国来华传教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他负责的《中国丛报》是西方第一份主要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刊物,源自其演讲稿的《中国总论》则详尽地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并因此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

而丁韪良对宁波土语进行过拉丁化改造,其著述《天道溯原》为新教来华传教士语言培训的必读物。

丁韪良负责的《中西闻见录》乃19世纪70年代中国最有名的一份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科普杂志,其论著《性学举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以中文撰写的心理学著作。

他们在中国生活多年,除了从事传教工作,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在中外关系史上扮演过不可忽视的角色。

卫三畏于1844年协助起草中美《望厦条约》,又于。

日暮乡关何处是——丁韪良《汉学菁华》书后

日暮乡关何处是——丁韪良《汉学菁华》书后

日暮乡关何处是——丁韪良《汉学菁华》书后
周国林
【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2(4)6
【摘要】《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学术的议论,
是我们认识自身文化的良好借鉴。

丁韪良所著《汉学菁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及其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周国林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2
【相关文献】
1.美国汉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卫三畏与丁韪良——读《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和《丁韪良与中国》
2.论丁韪良\"礼赞中国\"的个人精神因素\r——基于丁韪良在
华旅居自由和执教尊荣3.近代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华文化活动探析4.隐匿的对话:
丁韪良《喻道传》中的《孝子觅父》与中国古代文本5.浅析近代丁韪良在华主要
文化活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 101−110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0101收稿日期: 2010-05-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CXLX006)。

通讯作者: 阎书昌, E-mail: yanshuchang@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阎书昌(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摘 要 传教士丁韪良出于借心理学来传播宗教的目的在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融入了许多西方科学心理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

中国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登州文会馆的两名毕业生在丁韪良撰写《性学举隅》过程中进行了笔述工作。

丁韪良曾为益智书会撰写心理学教材但未完成, 益智书会转而出版了颜永京的《心灵学》(上本)。

以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为纽带, 19世纪后半叶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构成了一副较完整的历史图景, 反映出中国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与宗教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性学举隅》吸收了当时西方心理学前沿性的生理心理学知识, 向中国引介了催眠术和颅相学知识, 并对中国的“五官说”、“七情说”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同时也借用了汉字的造字法来阐述其部分心理学观点。

由于丁韪良向中国传播心理学是其宣传宗教思想的手段之一, 而颜永京译述海文原著的《心灵学》更倾向于向中国传播心理学这一学科, 强调了心理学与众多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价值, 因此丁韪良在心理学术语创制上的历史功绩要逊于颜永京。

颜永京于1882年将psychology 翻译为“心才学”, 这是目前发现心理学学科的最早汉语翻译名称。

关键词 丁韪良; 《性学举隅》; 中国近代心理学; 登州文会馆; 颜永京 分类号 B84-091 引言在华传教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于1898年出版了《性学举隅》, 这是第一部融入了许多近代西方心理科学知识的中文心理学著作, 此书虽曾在中国心理学界被提及过, 并误以为1904年才问世(赵莉如, 1991), 至今始终未见心理学界内对该书及其在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进行过深入研究。

1988~1989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汪兴安在随荆其诚出访美国期间, 在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发现了这本1898年版的《性学举隅》。

目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着一份复印本(Jing & Fu, 2001; 汪兴安, 个人访谈, 2010-05-06)。

在心理学界之外目前仅见《丁韪良与中国》一书中专设一节以1904版《性学举隅》为基础对其内容、特点、影响和意义进行了评述(王文兵, 2008), 但是该著作对《性学举隅》的解读在心理学理论和历史的视角上仍显薄弱, 致使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性学举隅》的认识有待深化。

本文在深入考察原著的基础上, 以19世纪后半叶西方心理学在中国传播为历史背景, 试探讨这部心理学著作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的历史价值, 同时将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 梳理丁韪良及《性学举隅》与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事件或著作的关联性, 以此来构建19世纪后半叶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图景, 从而达到对中国心理学所走过的这一历程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理解的目的。

2 丁韪良与《性学举隅》丁韪良, 字冠西, 1827年出生于美国基督教世家。

1846年他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 并在大学学习过精神哲学(又译“心理哲学”, Mental philosophy)课程。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神学院接受《圣经》方面的102 心理学报 43卷培训, 同时他也注重世俗科学(自然科学)在传教中的作用。

1850年他抵达香港, 开始了长达60多年在华传教与传播西学的生涯。

他曾介入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丁韪良主张世俗化传教, 即以宣传基督教世俗文明来传播教义, 因此他在华传教生涯也是其传播西方文化、世俗科学知识的一生。

他曾开设崇实馆开展教育工作, 翻译西方公法(国际法)、格致(自然科学)、政言国策(政治经济学)等大量著作。

他于1865年任职于同文馆, 其间出任同文馆总教习长达26年。

1898年出任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 参加了京师大学堂的早期筹备和开办工作。

后曾出任湖北济美书堂总教习兼仕学院讲友。

1916年丁韪良病逝于北京。

作为传教士的丁韪良, 他一直试图以基督教以及西方世俗科学来影响、改造中国, 同时, 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也向西方传递了他的中国观和中国形象(王文兵, 2008)。

丁韪良是清朝末年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 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丁韪良虽曾涉足政治活动, 但其活动主要还是传教、译书、教学等文化活动, 他在中国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有过重要影响和历史贡献。

2.1从“性理学”到“性学”丁韪良笔下的“性理学”是衍自宋明哲学家“性理”之学的一个名称, 它被作为一个宽泛意义上的哲学概念而被使用。

丁韪良在《西学考略》(1883/2002)之中, 在论述“各国学业所同”时称, 相当于中国周朝末年, 在西方“性理之学大兴, 分门别户列为百家, 交相论说, 渐入虚无。

惟素格底、布拉多、额利斯多(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引者注)三人有圣贤之目……”, 可见这三个哲学家在性理学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在介绍西方学校制度以及课程体系时, 丁韪良提到了西方学校课程中有“性理”之学:“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灵, 实原于天则天理, 人性不可不究, 况天地万物皆以一理维系, 是西学之精微者莫如性理一门”。

丁韪良(1883/2002)还称, “性理”之学往往是在书院中设置的课程, 学习这门学问的人很多, 但“明之者鲜”。

在这里, “性理学”更接近哲学心理学的范畴。

在《性学举隅》中他称“泰西性理家所论者……自不外天地人三才也”, 不过, 古代性理家“每以形而上者驰骛忘归”, 近代则主要是“以究察人性为要”。

可见“性理学”在古代和丁韪良所处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他又称以身体为研究对象的“体学为格物之一门”, 以心灵为研究对象的“灵学”是“性理之大端, 以性学名之。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 丁韪良所使用的“性理学”并非专指心理学, 只是指到了近代侧重于人性的哲学研究。

对于“心理学”,丁韪良则使用了专门的术语, 即“性学”, 选自“性理”之“性”字为名。

实际上用“性学”来指代探讨人类心灵的知识内容, 并非丁韪良首创, 早在1623年, 在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 Aleni)就用中文撰写了《性学觕述》一书, 这是更早的一本中文哲学心理学著作, 而且其撰写体例与《性学举隅》同为问答体。

这两部著作虽时代相隔两个多世纪, 但其中隐含着心理学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继承关系。

2.2中国近代心理学发展图景中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丁韪良先是在《天道溯原》一书中阐发过人性问题, 后以《性学发轫》为题撰写了二十多章这方面的论述并在《尚贤堂(新月)学报》上连载(王文兵, 2008)。

丁韪良在《性学发轫》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后出版了《性学举隅》。

丁韪良的《性学举隅》一书能够将19世纪后半叶西方心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联系在一起, 从而构成了一副较完整的历史图景。

传教士狄考文(C. W. Mateer)在山东登州文会馆较早开设了心理学课程。

狄考文从1876年起, 把当时的蒙养学堂改称文会馆, 共设有正斋六年、备斋三年的课程。

在正斋第六年的课程中, 设有心灵学(即心理学)课程。

狄考文发给1876年首届毕业生李青山等三人的文凭中即列有心灵学课程(韩同文, 1993)。

这是目前学术界所知道的心理学在中国教育系统中的最早开设(顾长声, 1985)。

狄考文与丁韪良交往甚密, 丁韪良肯定对其开设心理学课程有所获知。

丁韪良与狄考文同为美国长老会成员, 又曾一起共事参加长老会活动, 如1874年8月在山东烟台召开的美国长老会大会。

他们二人都主张在中国办教育以促进基督教传播。

1877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 该委员会对外使用中文名字“益智书会”), 丁韪良和狄考文同为该委员会的成员。

丁韪良虽没有亲自参加这次大会, 但是提交了《论世俗文学》一文, 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到“精神与社会科学”(Mental and social sciences)对于传教的作用和价值, 以及中国人的“性理” (Singli)之学(Martin, 1877/1881)。

在丁韪良出版《性学举隅》之后, 狄考文曾以“A new work on psychology”为题对这部心理学著作给予了较高的1期阎书昌: 中国近代心理学史上的丁韪良及其《性学举隅》103评价(王文兵, 2008)。

另外, 《性学举隅》一书得到了登州文会馆两位毕业生罗善智、綦策鳌的帮助, 他们二人协助丁韪良进行此书的笔述、润色工作, 也正是因为二人在心理学方面有功底, 仅仅“月圆两度, 工已告竣” (丁韪良, 1898)。

罗善智、綦策鳌(又名鸿奎)分别于1886、1893年毕业于登州文会馆(韩同文, 1993)。

丁韪良(1898)亦称:“綦、罗二君, 夙擅格致、天算诸学, 于性学尤易明晰, 以为臂助, 实称得力。

此余既感激于天假之年, 天假之地, 又不能不感激于天之假我以人也。

”可见, 登州文会馆开设心理学课程间接地帮助了丁韪良顺利出版《性学举隅》。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成立之后决定编写初、高级两套中文教科书, 这两套教科书中所列书目中有“心理哲学”(Mental Philosophy)科目。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随后召开了几次会议, 达成的决议中称凡是已经出版过相关书籍, 或已经着手准备编写, 或愿意承担编写教材任务的人都可以和教科书委员会联系相关教材的撰写事宜(韦廉臣, 1890)。

很明显这是指有相关基础知识的人可以参与教材编写工作。

而就编写心理哲学教科书而言, 丁韪良和颜永京(1839~1898)都是合适人员。

二人均在大学阶段学习过心理哲学课程, 其中丁韪良还在多篇文章中或提及或阐发过相关知识。

颜永京在1857~1861年就学于美国俄亥俄州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 在1860年秋或1861年春, 他学习了约瑟·海文(Joseph Haven)的Mental philosophy课程。

自1879年他在圣约翰书院开始边讲授边翻译海文著的《心理哲学》(Mental Philosophy)。

颜永京于1886年参加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编辑工作, 并任该会委员(杨鑫辉, 赵莉如,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