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之王佐良中
王佐良翻译
王佐良翻译王佐良(Wang ZuoLiang)王佐良,出生在中国,现为知名翻译家和语言学者。
他自小对外语学习感兴趣,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等。
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示出卓越的翻译天赋,被认为是未来翻译界的一颗新星。
王佐良在大学期间专攻翻译学,并获得了交叉文化传播的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翻译团队,并被任命为团队负责人。
他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十分熟悉,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精髓。
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为他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王佐良进入了一家国际翻译公司工作,从事商务和法律领域的翻译工作。
他通过与客户的紧密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和专业知识。
他以其准确和流畅的翻译风格而著名,被客户称赞为“最佳的沟通桥梁”。
王佐良翻译的项目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法律、医学和科技等。
他的客户包括许多国际知名公司和组织,如谷歌、苹果、世界卫生组织等。
他以其高质量的翻译作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成为了他们长期合作的首选翻译家之一。
除了翻译工作,王佐良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担任多家高校的翻译课程讲师,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他也经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并与其他翻译家和语言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他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赏。
王佐良是一个积极进取和富有创造力的人。
他不断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桥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世界的多元化和和谐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结起来,王佐良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语言学者,以其准确和流畅的翻译风格而著名。
他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也有很大建树。
他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佐良PPT
《雷雨》
一、文化意识、‚神似‛
朴: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个很 不老实的人。 ZHOU: On the contrary. You don’t seem to have altered much in temperature —— Lu Gui strikes me as being rather a shifty character.
王佐良
王佐良(1916年-1995年)
中国现代诗人 翻译家 教授 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生平简介
1916—1995,浙江上虞人。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 学外语系),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 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 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王佐良并没有采用直译的方式把“不是” 译为“no” ,而是翻译成一连串的稍 的词句: “ No! I’m not!”和”No, I’m not his mother, no mo re than I’ m Zhou Puyuan’ s w ife!” 这样, 译文虽然失去了原文的形式, 但却变得更为流畅和紧凑 对于英语观众来说, 译文很生动, 并且保持了原文的节奏。
“甜甜的”与第一句的“红红的”都使用了叠音,而“曲子” 则是口语词,使人通俗易懂,整体上这首爱情诗保留了原文 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原文的方言特点。
雅俗共之‚雅‛译
Holy Willie was a rather oldish bachelor elder,in the parish of Mauchline,and much and justly famed for that polemical chattering,which ends in tippling orthodoxy,and for that spiritualized bawdry which refines to liquorish devotion. ——《威利长老的祈祷》 1959 年版:威利是摩希林地方教堂的长老,一个上了年纪的单 身汉,他喜欢与人争论,以此出名,终于成为正统卫道之士 。但因贪杯,所卫的道也就常发酒疯; 又喜欢同女人鬼混, 虽然道貌岸然,信教似乎极诚,其实只是酒色之徒。 1985 年版:威利是摩希林地方教堂的长老,一个上了年纪的单 身汉,喜与人争,喋喋不休,以此出名,终成正统,然贪杯 如故;又以好色著,虽经净化,貌似虔诚,实仍多欲。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考与试笔》
一.辨证地看----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
对于直译意译王佐良先生说“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叩局部,即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王佐良先生说“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他又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感情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
1989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佐良先生的著作《翻译: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中所写的一个翻译的文章和优秀著作,在第一部分的思考中,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也谈到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从中看到了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本人思想对于其翻译的影响。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
浅析王佐良的翻译观
王佐良翻译观是20世纪前期中国翻译理论界出现的一派翻译理论,它脱胎于
汉惠及后,更加强调以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为核心,探讨翻译这一文化活动的哲学性本质。
借鉴古今名家优秀的文字英豪作品,旨在实现翻译质量的深似海、精如毫的境界,践行维护民族文化的使命。
王佐良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主体从以往的传承主体调整为创新的“接受读者群体”,认为翻译应为接受读者群体服务,使之理解原文信息,而不是为原文作者服务。
针对外文本身文字特性或语言文化差异两种情况,他主张在翻译过程当中兼
顾文字语言和抽象信息两个层级,力求使其在接受读者群体中得以吸收,为此他强调翻译选取熟悉的标准语言表达,但不能牺牲原作的意境与精神内涵,争取实现“以原为先”的原则。
他重视翻译本质上的性质,倡导对比分析考察的方法,以求翻译结果的真实准确。
在整个翻译理论界来看,王佐良做到了“中国精神价值观理念”与“读者群体”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新翻译理论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王佐良:英语大师 译界泰斗
王佐良:英语大师译界泰斗王佐良(1916.2.12―1995.1.19),浙江省上虞县人。
从中学时起,便对英语教学及英语文学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后,他在英语领域不断钻研,最终成为一代杰出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是享誉国际的英语文学专家。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教师及各领域高端英语人才;同时,他坚持不懈地从事翻译活动,为推动我国英语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就突出享誉海外王佐良1916年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省上虞县,读中学时便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认真,成绩突出。
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校期间,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曾多次在武汉、昆明等地方期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
由于主修英语,王佐良的诗风偏向于西方现代派诗人,引起了国内一些知名作家的关注。
同时,王佐良在英语写作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清华期间,他的英语写作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当时,受英籍教师燕卜荪的影响,他开始大量阅读原版英语文学著作,对英国诗歌及戏剧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这为他今后从事英语研究、英语翻译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前后,王佐良开始进行翻译实践。
由于当时的教学工作十分繁重,且生活环境恶劣,他的翻译活动进展得磕磕绊绊。
即便在这样条件下,王佐良还是完成了被外界认为天书般的乔伊斯《都柏林人》一书的翻译工作。
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同时,他撰写发表了《诗人与批评家艾里奥特》等作品,开国内艾略特作品研究的先河。
抗日战争期间,王佐良先后在北大、南开大学以及西南联大从事教学活动。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不得不兼职数份工作。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间断学习,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利用自己精湛的英语水平,为盟国的军援工作提供服务。
1947年秋,王佐良顺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主修17世纪英国文学,师从著名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
在牛津读书期间,他广泛涉猎英国古典及现代文学,不仅提前获得副博士学位,并且撰写了享誉欧洲学术界的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
《论读书》王佐良、孙有中译本对比分析
227
语言新探
首先从结果上来分析,占据最大比例的是学校要求 被试说普通话,这可以说普通话在即墨学校年轻人中的 推广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如果仅仅是硬性的规定或许并 不能取得如此的效果,那接下来第三个因素“感觉好听, 自己想说”就是最根本的原因了,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 分被试开始因为喜欢说普通话而说普通话,这是从内心 对普通话的接受和认可,这也是被试对普通话地位价值 认可的一种表现。
王译本中分别用“怡情”、“傅彩”、“长才”三个动 词 取 代 了 原 文 中“delight,ornament,ability” 的 三 个 名 词,动词化的翻译不仅贴近读者,又忠实于原文的文雅 用词。而孙译本中,译为“消遣、装点以及增进才能”,
在例三中,原文用“and”表示并列,但在王译文中 却没有翻译出“和”一词。中英两种语言差异在于英语
语言新探
《论读书》王佐良、孙有中译本对比分析
王兰 宁夏大学
摘 要: 英 国 文 坛 巨 匠 弗 朗 西 斯· 培 根 的《论 读 书 》 堪称经典之作,而译界前辈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之作堪称 经典中的经典。但其实目前《论读书》的译本已经达到 10 种。今天笔者将选取王佐良先生和孙有中教授的两个 译本从选词用词、形合意合层面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关键词:《论读书》;译本;评析
一、作者及原文介绍 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英国散文家、哲 学家,他以哲学眼光,铸就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Of Studies 是《培根随笔》中著名的一篇。其语言因大量特 色词汇以及句法,使整篇文章彰显出古雅的色彩。比如 说 nay 等词语,及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 th,had。这些 词汇语法的使用使得原文的语言更显庄重、得体。原文 中出现了八处虚拟语气句型,十一处被动语态。在修辞 上,排比并列句的使用,不仅使得原文形式工整,也突 出了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和语音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最后,纵观整篇文章,原文主题鲜明,层次清楚,逻辑 严密。 二、译者介绍 王佐良 (1916~1995),翻译家,诗人。把英诗多种题 材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孙中有,教 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其翻 译著作颇多。 三、译文分析 ( 一 ) 选词用词层面 在前文中提及,本文属于规劝式文本,全文从未出 现过 I,we,you,通过这样开头的方式,作者拉开了作 者与读者之间的区别。那下面,就从译文的选词用词这 一层面分析两个译本。 1. 名词 “英语表述中常用名词,故而有静态之说;汉语善用 动词,呈动态”①。英语文章中,在较为正式的文体中则 多见名词,例如本文;而汉语常使用动词来表达作者情 感,并且汉语的动词无需考虑时态及人称变化等问题。 例一: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_雷雨_译文赏析.docx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_雷雨_译文赏析.docx一、引言(一)王佐良简介王佐良是中国杰出的外国文学评沦家、比较文学专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王佐良出版了大量优秀的译作,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尤其他翻译的罗伯特?彭斯苏格兰诗歌堪称经典、王佐良不仅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译到中国,同时也将许多汉语诗歌、散文、话剧介绍到西方。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影响深远,创新独到的翻译观点。
1958年,王佐良与巴恩斯合译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曹禺的《雷雨》。
译文用生动地道的英语准确形象地再现了剧中人物,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话剧,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通晓戏剧创作。
本文通过《雷雨》中部分片段的赏析,来展示王佐良如何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差异和读者反应,栩栩如生地将人物性格翻译出来。
(二)《雷雨》简介《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
《雷雨》故事讲述了20年代某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鲁侍萍来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在遇上了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
于是, 三十多年前的恩怨情仇就此开始上演。
3年前,周朴园爱上了公馆女仆鲁妈,两人相恋,鲁妈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
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富家女子蘩漪,并生下儿子周冲。
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生了四凤。
周萍与继母蘩漪是情人,而后又爱上了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并有了身孕,而小儿子周冲也钟情于四凤,因此繁漪让鲁妈来公馆带走四凤。
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周萍无法面对这一切,开枪自杀,而狂乱中冲进雨夜的四凤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冲也先后惨遭电击而死。
在这命运的重击之下,蘩漪和侍萍终于崩溃疯狂,这幕人间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命运途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其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它描写了一个有着严重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统治、精神危机和最后崩溃(黎昌抱,2008:128)。
王佐良
翻译著作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A.C.Barnes) 外文出版社,1958 《彭斯选集》 译者王佐良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英国诗文选择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中外文学之间》王佐良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论契合》 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英国诗史》王佐良 译林出版社,1993 《英国文学史》王佐良 商务印书馆,1993 《风格和风格的背后》王佐良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英语文体学引论》主编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论读书》王佐良 翻译通讯
译者的文化素养
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 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语言。 “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 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 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 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 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 越好”。
王佐良的翻译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几乎所有 的有着敬业精神的译者都有着深切的感受, 那就是边学习,边实践。只有这样,才能 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自己的翻译经验, 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来满足广大读者的 需要,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
《of studies》节选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 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 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t. Abeunt studia in mores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 有所学,皆成性格。
《2024年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范文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篇一一、引言王佐良,中国当代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以其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王佐良的翻译风格,探究其背后的特点和形成因素,并探讨其在当今翻译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王佐良翻译风格的特点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可以总结为准确、流畅、自然。
首先,他注重原作的理解和传达,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没有生硬的感觉,读起来非常自然。
最后,他的翻译风格还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译文既能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三、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形成因素王佐良的翻译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他的深厚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精通多种语言,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形成独特翻译风格的重要原因。
此外,他还受到了同时代其他翻译家的影响,不断吸收他们的优点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四、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实例分析以王佐良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翻译风格的具体体现。
首先,他准确传达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使得译文在情感上与原作保持了一致。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句式结构合理,没有生硬的感觉。
此外,他还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处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时,他也充分考虑了中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特点,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五、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影响与意义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对当今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其次,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他的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王佐良:新中国“三大英语权威”之一,作品被称为难以翻越的山峰
王佐良:新中国“三大英语权威”之一,作品被称为难以翻越的山峰1916年2月12日,王佐良出生于浙江上虞。
在学生时代,王佐良就开始了写作生涯。
读中学时,他先以“庭晟”“竹衍”“行朗”等笔名,在武汉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上大学后又发表了《武汉》《北平散记》等纪实文学,特别是在《一二·九运动记》等政论报道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思想;期间还在昆明《文聚》月刊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昆明居》。
但他更多的还是写诗。
早期的诗作除在《清华周刊》《时与潮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过之外,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也曾翻译过王佐良在昆明时写的两首诗,收入其所编的瑞典文版《中国诗选》中。
这首写于1942年的诗歌,是一个年轻诗人在当时充斥大地人间的压迫、腐朽、黑暗和反抗下发出的呐喊。
它和另一首诗,被闻一多先生收入了他编选的《现代诗钞》。
上世纪90年代,陈琳教授请王佐良先生给学生作一场有关文学与语言学习的报告,介绍王佐良先生是诗人。
王佐良先生很客气地说:“刚才陈老师介绍我时,说我是诗人。
是的,我喜欢诗,我爱诗,我爱中国诗,我爱外国诗,我也翻译了许多诗;但我自己写得不多。
然而把我称作诗人,而且首先介绍我是诗人,我是高兴的,我是感谢的。
”在北京友谊宾馆庆祝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十周年宴会上在王佐良看来,译诗是写诗的一种延长和再证实。
在《译诗和写诗之间》一文中,他说:“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
”“诗人译诗,也有益于他自己的创作。
”在《穆旦的由来与归宿》一文中,王佐良也提出:“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但通过翻译诗才不是受到侵蚀,而是受到滋润。
”而他自己正是这样一个以自己的诗才译诗,而又从中得到无限滋润的诗人。
经常外出兼职谋生,最多时曾同时干6份工作,但是他仍然笔耕不辍。
左:王佐良与夫人徐序在昆明右:王佐良夫妇订婚照(1940)当时,他翻译了爱尔兰大文豪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托人带到桂林准备出版,不幸遇上日寇飞机轰炸,手稿化为灰烬。
王佐良
•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 王佐 良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 廖运范
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 --- 孙有中
•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 人。---王佐良 假若一个人拙于辨别差异,就让他去请教那些演绎派 的大师们,因为他们正是剖析毫发的人。---廖运范 假若他的智慧不足以辨别差异,那就让他学习经院哲 学家,因为他们善于吹毛求疵。---孙有中
• 具体到翻译, 他认为, 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 文的了解。虽然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无论怎 样难的原文, 总有了解的可能, 这也使翻译成为 可能, 但原文中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 东西, 这又使深人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 • 不仅如此, 他还指出,作为译者, 仅仅了解外国
文化仍然不够, 还必须深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2.戏剧《雷雨》第三幕 部分 Thunderstorm Act Three, excerpts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简介
参考文献
• [1] 王佐良.论诗的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 [2]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80.2. • [3]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1997.523;17;524;490. •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97.54. • [5]王佐良.文学间的契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5. • [6]Bassnett, S. & A.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著作及成就
王佐良教授在文学翻译方面不仅拥有丰富的 实践经验,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他的翻译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翻 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英文专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论诗的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等专著和许多论文中。他特别注重使 包括翻译作品在内的各种作品面向读者,一 再强调“一部作品要靠读者来最后完成”。
• 三、不摆架子,自视平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清华园 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还是老清华的旧式平房,冬天 还靠烧煤炉取暖。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 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 惯了就凑合着住吧。在生活上满足于低标准的“凑 合”,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却自视平凡的一种境界。 还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与王佐良同住一个房间。香 港宾馆客房里一般不供应开水,需要的话,要打电话 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 且还替我多带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个干净、方 便的吃处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饭馆里,人们想象不 到,他就是周游过许多国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学者。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中文摘要】王佐良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比较文学研究开拓者,杰出的语言学家,出色的作家、诗人,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王佐良将数以大量的的中国优秀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给了西方读者,同时王佐良将许多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王佐良在翻译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
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一边翻译一边思考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翻译主张。
他所提出的翻译主张汇成了自成体系、颇具前瞻性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因此王佐良及其翻译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王佐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元系统论和阐释学为理论框架,旨在对王佐良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描述,论述了王佐良翻译的地位和经典性,详细论述了王佐良四个方面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文化翻译观,文体翻译观和译诗观和外国文学史的编纂思想。
本文试图找出翻译思想的渊源、内涵、发展、特点及意义,以期人们对这位理论家的观点有...【英文摘要】Wang Zuoliang is a renowned educator, theauthority of British literature studies circle, theinaugurat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n outstanding linguist, an excellent writer and poet and most importantly he is a prominent translator and a translation theoretician.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plenty of excellent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to Western readers. Meanwhile, Wang Zuoliang 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ryworks ...【关键词】王佐良翻译思想翻译实践多元系统论阐释学【英文关键词】Wang Zuoliang translation theoriestranslation practice Polysystem Theory Hermeneutics【目录】文学翻译家王佐良研究ACKNOWLEDGEMENTS 5-6 摘要6-7 Abstract 7-8 1. Introduction 11-15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1.2 The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2-13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3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3-15 2. Literature Review 15-23 2.1 Previous Studies on Polysystem Theory 15-18 2.2 Previous Studies on Hermeneutics 18-20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ranslator Wang Zuoliang 20-23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31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olysystem Theory 23 3.2 Some Essentials of Even-Zohar’s Polysystem Theory 23-27 3.2.1 TheCanonized and Non-canonized Strata 23-24 3.2.2 Repertoire 24-253.2.3 Static and DynamicCanonicity 25 3.2.4 Central and PeripheralPosition 25-26 3.2.5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Literature Polysystem 26-27 3.3 Criticisms about the Polysystem Theory 27-28 3.4 Some Essentials of Gadamer’sHermeneutics 28-31 3.4.1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28-293.4.2 Fusion ofHorizon 29 3.4.3 Effective History 29-31 4.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31-53 4.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Wang Zuoliang 31-34 4.2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34-38 4.2.1 The Repertoire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34-374.2.2 The Position of Wang Zuoliang’sTranslation 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37-38 4.3 Studies of Wang Zuol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ermeneutics 38-53 4.3.1 Wang Zuoliang’s Selection ofSource Texts Writers and Source Texts 38-41 4.3.2 Wang Zuoliang’s Ideas 41-53 5.Conclusion 53-55 Bibliography 55-57。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摘要: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
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王佐良一生翻译了许多知名的诗歌、散文等,同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等。
本文将以王佐良的译作为实例具体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文化素养译文文体以诗译诗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一生著作、译作丰富。
一方面,他以英国文学研究蜚声文坛,曾支持编写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著有《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英国散文的流变》、《莎士比亚诸论》,并以其在英语语言、比较文学等方面的评论和随笔闻达于学界,著有《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心智的风景线》、《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等。
另一方面,王佐良利用有限的时间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翻译理论著作有《翻译:思考与试笔》、《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正如李赋宁说言:“他颇似柯尔律治称莎士比亚为‘万脑人’(myriad-minded)那样博学和多才多艺。
”以下将从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三方面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1.译者的文化素养翻译与文化是一个大课题,在翻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译界重视文化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王佐良于1984年接着发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讲翻译与文化的文章,详尽论述了他有关译者的文化素养的观点。
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语言。
他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5](p18)译者要掌握的社会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呢?“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1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升入,越好”[5](p18)。
王佐良认为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原文,这是他强调译者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的原因。
Of-Studies-王佐良先生译文(英汉对照)
第6页,共9页。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不常讨论 者须天生聪颖,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 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 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 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 成性格。
第4页,共9页。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驳斥;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 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 细思。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careful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中国翻译大家介绍
介绍: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学术兼职: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作:王佐良先生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和《风格和风格的背后》等,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
王佐良先生是诗人,讲诗、评诗、译诗得心应手。
他的不少著述是讲诗的:《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苏格兰诗选》、《英诗的境界》、《英国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读穆旦的诗》,《英国文学名篇选注》、《论学习》等。
生平经历;上中学时,他已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多首。
在西南联大写的两首诗被闻一多先生选入他的《现代诗钞》。
上世纪40年代是他写诗的旺盛时期,写了《春天,想起了莎士比亚》、《异体十四行诗八首》、《去国行,1947》、《伦敦夜景》、《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节》等诗作。
当然,他最广为流传的篇作是翻译培根随笔集其中的《论学习》等,该译作的语言精炼优美传神,被广大读者视为是最权威的版本。
人生小评: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
五十年代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导言:翻译是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的目标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其中,翻译家的个人风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佐良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译风格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王佐良翻译风格的概述王佐良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重要翻译家,擅长将英文作品翻译为中文。
他的翻译充满了对原著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文学、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他的译文流畅、准确,同时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王佐良的翻译风格以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为基础,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自然性。
二、王佐良翻译的特点1. 翻译忠诚于原著王佐良的翻译一贯忠实于原著内容。
他注重细节,努力保持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他善于在中文译文中传达原著的信息,使读者能够享受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2. 语言流畅自然王佐良的翻译作品中,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译文中句子通顺,语言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3. 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王佐良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他善于在翻译中使用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注重感情和美感的表达,努力使读者感受到原著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4. 文化转换的巧妙处理翻译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王佐良在处理文化差异时非常巧妙。
他善于运用合适的文化传统和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保留原著的文化底蕴。
三、王佐良的翻译案例分析1. 文学作品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等。
他在翻译这些小说中保持了原著的情感和韵味。
他注重细节,用词准确,使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原著的优美和深度。
2. 科技文献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科技文献,他善于把复杂的科技术语转换为简单易懂的中文,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文献内容。
神一般的翻译家之王佐良
神一般的翻译家之王佐良前天青年节,我被朋友圈里关于“青年”年龄的界定搞晕了。
对照了一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我都已经不属于“青年”的圈子了,这真是令人叹息。
不过,我真的老去了吗?我想起了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
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
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根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倒塌,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原诗一并奉上:YOUTHSamuel Ullman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20,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这么精彩的译文,令人拍案叫绝。
翻译家王佐良
三 、读者至上
一、文化意识
1、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
过 去
了解文化
↘
国 内
现
在
国
外
2、两种文化的比较
译者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 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 彩、影响等等都相当,否则,就会望文生义,跌人陷阱。
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决定了外来成分的荣与枯,因为本国的社会背 景和文化决定了读者 喜欢什么样的作品
翻译实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中译英‛和‚英译中‛
思想理论体系具体由六个方面构成,即文体翻译观、文化 翻译观、译诗观、译者观、理论与实践统一观以及新时期翻译 观。这些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个著作中,即:《翻译: 思考与试笔》 《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论诗的翻 译》
一 、文化意识
二 、神似
王佐良译为:
约翰.安特生,我的爱人,
记得当年初相遇, 你的头发乌黑, 你的脸儿如玉。
二、神 似
1、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
文体如之。
因为‚适合就是一切。‛为此,他总结性指出, ‚译者的任务在于再现原作的面貌和精神,不能外加、 美化。
因此从译文来说,严复的‚信、达、雅‛里的 ‘雅’是没有道理的——原作如不雅,又何雅之可言 ?‛
2、意译直译相结合
辩证观点—尽可能的顺译,必要时直译,标准就是接近原 文,达到‚神似‛,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传达出整个概念或者 整篇情感。
比如在诗歌里,认为格律要大致如原诗,但又不必追求每 行字数的一致,即意译,但里面的比喻形象等,体现了作者的 思想和时代风貌等特点,所以就应该直译
3、翻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小评
• 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 • 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 《昆明居》为世人所知。五十年代 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 研究, 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 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 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 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 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 域为主。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 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
王佐良之翻译观
• 王佐良认为, 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语言 • 具体到翻译, 他认为, 译者的第一个困 难是对原文的了解。虽然人类有很多共 当中的社会文化, 也就无法真正掌握 同的东西, 无论怎样难的原文, 总有了 语言。这里所谓“了解” , 他指出 解的可能, 这也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原 不是一个大概的了解, 而是要了解 文中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 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 西, 这又使深人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 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 必要。 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 • 不仅如此, 他还指出,作为译者, 仅仅了 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 等等, 解外国文化仍然不够, 还必须深人了解 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人, 越好。 自己民族的文化, 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双 因此, 很多人学英语学到一定程度, 语交流, 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翻译 口语还是不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 不 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 实现并促进文 是语音、语法、词汇的问题, 而是教 化交流。而这种“ 文化交流” 在本质 育程度不够, 文化教养不够。 上是双向互动的。一言以蔽之, “ 翻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他与许国璋、吴景荣 曾被誉为新中国的 “三大英语权威”。 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 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 贡献,已有不少文章 做过回忆和论述。
主要著作
•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 巴恩斯(A.C.Barnes)外文出版社,1958
• 《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学位论文)王 佐良,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出版社主编 王佐良中国青年出 版社,1980
• 《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80
• 《英语文体学引论》主编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1987
• 《英语诗选》主编王佐良 译文出版社,1988 • 《英国文学名著选注》 主编王佐良 商务印书 馆,1983 • 《中外文学之间》王佐良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
翻译名家之王佐良
张轩 邹梓婧
生平简介
•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中国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 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 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 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 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 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 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 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王佐良之翻译观
• 在诗歌翻译方面,他更有独到的见 解。他提出,不论是翻译外国诗歌 或中国诗歌,不仅要在音韵和节奏 等形式因素上接近原作,而且应忠 • 他还特别强调,翻译中应注意处理 实原作的风格和"传达原诗的新鲜和 好全文和细节之间的关系,他将感 气势"。 到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 他认为,翻译的理论不能永远停留 是一种创造性的努力。"王佐良正是 在只是津津乐道于前人总结的“信、 以这种"创造性的努力"完成了许多 达、雅”三个字上,而应有能地顺 优秀的翻译作品的。 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译作总是 顺译和直译的结合;二、一切照原 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 如之,文体如之。”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 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王佐良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 获得的能力。 ------廖运范 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 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 ------孙有中
作品欣赏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
• ......
翻译对比
---论读书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
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鲁 妈: (死命拉着他的褂子) MA: ( catching him by the sleeve and holding him back 大海,你别动,你动,妈就死 with all her strength) : Stop, 在你的面前。 Ta-hai, stop! Over my dead body! • HA I: Let me go! Leave go 鲁大海:你放下我,你放下我! of me! (He stamps his foot. ) (急得跺脚) • MA: ( realizing that Chou 鲁 妈: (见周萍惊立不动,顿 Ping is still standing there 足)糊涂东西,你还不跑? rooted to the spot) : Run, you fool! Don’t just stand the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