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表现手法赏析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整理)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整理)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整理)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即景抒怀、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依靠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XXX 《梦游天姥呤留别》)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XXX《登幽州台歌》)⑵间接抒情。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物)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XXX《春望》)b.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诗)。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XXX《石灰吟》)c.寓情与理(哲理诗)。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或比喻,说明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深刻道理。
例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XXX《无题》)例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XXX《游山西村》)例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XXX《登鹳雀楼》)(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接待、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借代、通感、反复、顶针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形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形。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性,把笼统的事物形象化的感化。
例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XXX《古朗月行》)例9: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XXX在玉壶。
(XXX《芙蓉楼送辛渐》)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古诗词赏析专题表现手法
再如杜甫《月夜》,柳永《雨霖铃》,王维《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商 隐的《夜雨寄北》等。
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中,虚和实是相对的。眼前之景为 实写,别后想象即为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虚 写是实写的拓展和深化。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拓展 了诗歌的意境,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余味深长。
• 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而凝 炼、鲜明生动地反映人或物的 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体现其 神韵,增强情节的真实性,突 出作品的主题。或者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上片: 前两句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 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也就是想象; 想象中的相见反衬,更强化了现实中的 孤独。
下片: 前两句实写灯下写信无人传递,引起后 两句错过大雁传书信时的虚写,也就是 想象;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 阻隔。
2019宁夏海南 题李世南画扇(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 《李凭箜篌引》)形容李凭弹奏箜篌技巧之高 超。
岁暮(杜甫) 2019年安徽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 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 保州(均位于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诗时,三州 已经被吐蕃攻占。
虚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 凑,形象更加鲜明,还可增加诗歌的容量,给 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2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表现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最全总结
高中语文古诗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最全总结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起兴【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概念】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概念】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赏析】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概念】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烘托【概念】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古诗词的修辞与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修辞与表现手法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精髓,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中,修辞与表现手法是古诗词所具备的重要元素,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古诗词的意蕴更加深远,张扬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比喻、拟人、象征和借景四个方面探讨古诗词的修辞与表现手法。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类比和隐喻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巧妙地联系和比较,从而使得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里将猿啸与风声相比,渚清与沙白与水色相比,通过比喻的手法,使得诗中山水与自然景观的美得以凸显。
二、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使其具备了人的特性和形象。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拟人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明月被赋予了人的行为,通过拟人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象征手法象征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或抽象的意义。
古诗词中常常利用象征手法,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来展示作品深奥的意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将白日与黄河分别象征着时间和流动,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流动的绵延。
四、借景手法古诗词中的借景手法是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点题和塑造情感,使得作品更加贴合主题。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里的江城子作为背景,将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借景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感人。
通过比喻、拟人、象征和借景四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的修辞与表现手法对于凸显作品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性。
这些修辞手法与表现技巧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常见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探究。
本文将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其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更加容易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蕴。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用“霜”比喻月光,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月光的清冷和寂寞。
二、拟人拟人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拟人,诗人可以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让读者在感官上感受到景物的生动和活泼。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中用“江山如画”拟人,表现出大自然的优美和灵动。
三、夸张夸张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夸张,诗人可以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以达到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效果。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用“一骑红尘”夸张描写荔枝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让读者感受到荔枝的珍贵和妃子的娇美。
四、借代借代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借代,诗人可以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让读者更加容易地理解诗人的意蕴。
比如杜牧的《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用“杏花村”借代酒家,表现出诗人寻找酒家的急切心情。
五、渲染渲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渲染,诗人可以强调某种情感或意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中用“雨疏风骤”、“海棠依旧”渲染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伤感和忧愁。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和渲染等。
这些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和语言,让诗人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蕴。
通过了解这些表现手法及其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优美和内涵。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唐惠忠一、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景物、某个事件的叙述、描写,含蓄地抒发感情,则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
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很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身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湮灭无闻”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
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含在看似平淡的描绘之中。
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则是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当典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诗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人,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比与兴“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其作用是: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形容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
比如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歌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令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词表现手法
古诗词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将作者的生死观与英雄观充分表达出来,铿锵有力,尤其具有震撼力。
2、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实景描写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不分,分不清哪是情,哪是景”的境界,让情有依托,景有个性。
比如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将作者孤独的心情寄托在花月之中。
还有曹操的《观沧海》也将博大的情怀孕育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秦皇岛风景中。
3、借景说理,在写景中寄托深刻的人生哲理。
王之涣《登鹳雀楼》在当时鹳雀楼诗会征稿中脱颖而出就是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则因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宇宙生命意识而超脱于众多的诗歌中。
4、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咏物诗几乎都是这样,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橘颂》作者写橘子表达他独立不迁的高洁个性。
唐代张九龄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也是与屈原一脉相承。
而明朝于谦《咏石灰》更用石灰来表达他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5、借古喻今咏史诗都是这样,借历史事件来讽喻今天的现实,让读者以史为鉴。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对比(对照)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两者对比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分析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分析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得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对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意象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
意象是诗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符号,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所创造出的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空间。
古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等,社会意象如战争、政治、爱情等。
诗人通过选取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的荒凉和兄弟的离别”,就是通过戍楼和辽阳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意境是古诗词的更高层次。
诗人通过巧妙地组合意象,创造出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空间。
这种空间既具有情感的深度,又具有思想的广度。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通过山、雨、月、泉等自然意象的组合,创造出一幅宁静、淡远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格律与韵律格律和韵律是古诗词的外在形式,也是古诗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的格律主要包括诗的行数、字数、句式、对仗等。
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格律要求。
例如,五言诗的每句五个字,七言诗的每句七个字,律诗的对仗要求等。
格律的存在,使得古诗词具有严谨的结构美。
韵律是指古诗词中的平仄、押韵等音韵特点。
平仄是指古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押韵是指诗的末尾字音相同或相近。
韵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具有优美的音韵美。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直接告诉读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暗喻则不直接说明。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中的“雨疏风骤”就是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暑假语文“古诗词表现手法赏析”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该知识点是古诗词鉴赏中最常出现的考点,必然会有一道题目与之相关,考生务必引起重视,难度一般,需要一定的鉴赏水平,赋分在3-5分左右。
知识点一:抒情方式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二、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四、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六、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本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
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
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
知识点二:修辞方式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
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三、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而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四、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
又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五、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六、对比(对照):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七、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纯用名词组合,形成一种气势,渲染了典型环境。
八、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此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九、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十、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接下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方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段曲词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十一、回环: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下句的末尾作上句的开头,这两个句子或词组,后者是前者的倒文;后一句或几句是按前一句或几句倒着念回来。
这种运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做回环,又叫回文。
运用回环的修辞方法,能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反映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
如苏轼的《菩萨蛮》:“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后一句都是按前一句倒着念回来的,这是一种很工整的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