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cb9c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d.png)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533a1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a.png)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7a42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c.png)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一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6ee25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4.png)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d7f7d9d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e.png)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52816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1.png)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鉴赏文本语言美。
2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探究文本的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美读鉴赏法。
【学习流程设计】板块式教学【资料卡片】《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时候。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学习板块一】(10分钟)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A 课文第1自然段,抒写作者因乡愁生“冷”雨的总体感觉及生成的缘由;第2自然段作者用诗的联想,感觉“冷雨”的历史文化意蕴,借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挚思念;第3、4段,抒写“雨是女性”的诗意感觉及久别故土的隐痛;第5至11段,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那种“窗外在喊谁”的凄迷;第12段是结尾,写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B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C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作者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夫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楼,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D 作者还写了“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f4687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c.png)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2
![《听听那冷雨》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d70ce52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9.png)
《听听那冷雨》教案2《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案2:《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听听那冷雨》,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准备:1.PPT和音响设备;2.电子琴或其他乐器。
三、教学过程:Step 1: Warm-up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冷雨的知识,引起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听一段冷雨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气息。
Step 2: Pre-listening1.引导学生观察冷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问学生冷雨会有哪些声音(声音柔和、细碎、淅沥沥的声音)。
2.引导学生想一下,如果冷雨有声音会是什么样子的。
Step 3: While-listening1.教师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学生跟随歌曲动起来,感受冷雨的节奏。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重点训练歌曲中的发音和节奏。
Step 4: Post-listening1.将歌曲《听听那冷雨》的歌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研究歌词,理解歌曲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歌词的描述,描绘出冷雨的景象。
3.每个小组从歌曲中摘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词语,用声音的形式来表达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冷雨景象。
Step 5: Extension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用乐器演奏出冷雨的声音。
2.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乐器演奏,其他学生听后猜测他们所表演的是什么声音。
四、评价与反思:1.通过观察学生表演和听力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冷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不准确的地方,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3.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乐器演奏中选取优秀的表演者,进行表演评奖。
五、拓展扩展:1.教师可让学生用其他媒介来表达冷雨的形象,如绘画、诗歌等方式。
2.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冷雨歌曲,或将冷雨与其他自然景物进行对比,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跟上教学内容。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8b7ef5ce2f0066f53322b3.png)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
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 -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78c33c5022aaea988f0fad.png)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dc1b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5.png)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4课《听听那冷雨》学案含答案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4课《听听那冷雨》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44bf5b9d528ea81c77995.png)
14 听听那冷雨注释:①紽:丝结,丝钮。
②委蛇:大摇大摆洋洋自得。
③緎:同“紽”。
④总:纽结。
译文: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
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赏析: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
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
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
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
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
“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
首倡刺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著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xì廪lǐn(膳食待遇)俭薄也。
”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
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
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
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53b3e2a8114431b80dd852.png)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__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__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__,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__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__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
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
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
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
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
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358a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4.png)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听听那冷雨篇一进展顺利。
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
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
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
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
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
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
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
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
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
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
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
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
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
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
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
书。
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冷雨给我回了信。
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
”“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
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
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https://img.taocdn.com/s3/m/48258234227916888586d72f.png)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
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象,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教学难点 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确立“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家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吗? 生:(齐声)学过了。
师:大家背诵的不错——音准气足,字正腔圆。
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的诗人,又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余光中先生是谁呢?哪位同学知道? 生1: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生2: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生3: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生4: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https://img.taocdn.com/s3/m/4c03680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0.png)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 1教学目标: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__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他生在__长在__,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__,1950年到__,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光中先生热爱__传统文化,热爱__。
礼赞“__,最美最母亲的__”。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淋淋雨意__听雨__ 绵绵乡愁(冷雨) (热肠)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__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ae233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9.png)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高中文学教学的不断深入,经典作品《听听那冷雨》在鲁人版高一必修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分享一篇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理解《听听那冷雨》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文中人物、情节等元素,熟悉其精神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书籍:《听听那冷雨》模拟测试卷;2.教学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3.学生文学鉴赏笔记本。
三、教学步骤1.导入多媒体工具播放雨声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在雨天下一张最易让身心放松的画面。
2.阅读与讨论教师由浅入深地阅读相关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描写及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及评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
同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角色,以个人的独特视角和对感觉的刻画来分享学习中的感悟。
3.文本解析教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就作品“雨”的象征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和剖析,重点阐释作品的主旨和内涵以及文学特点等。
4.写作训练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写作练习,例如:a.写下你们身临其境感觉到的寒冷、潮湿、安静的氛围,尝试用同样的氛围,去描述另一件事。
b.以雨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生活感悟小记。
5.课堂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尝试进行回顾并获得反馈。
重点补充一些优秀范例,让学生更好地发扬优点和规避不足,以后避免写作盲目。
6.拓展延伸教师可设置一些在课外的拓展延伸活动,如读书总结、双班交流、家长读书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效果与总结本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作品的主旨、内涵,以及吸收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学目标未必在一节课内全部达成。
层层递进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懂得,只有真正驾驭精神的自由,才能在自由中收获一个丰盛生命的品牌。
在后续的文学阅读中,学生们知道如何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信地对文化进行拓展,更好地在文化上丰富自我生命的内涵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作品《雨》的内在含义和文学特点,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88f17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c.png)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069d2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d.png)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编写人:李龙美审稿人:高一语文组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4.文学常识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二)佳句赏析1.“先是料料峭峭……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2.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3.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4、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5、“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6、“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7、“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三)通读文本,勾画出你认为引用或化用了古诗的句子。
(自由寻找)然后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化用或者引用了那些诗句,化用或活用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四)反思总结:从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总结本文特色。
1、2、3、4、课后练习与提高1.下列各句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A.岑寂春寒料峭淋漓尽至B.孺慕淅淅沥沥雨气空檬C.宛然云气氤氲白雪皑皑D.韵味秋雨萧萧沉思瞑想2.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1)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______________,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
(2)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____________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
(3)然后凉凉的水意_______________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呼吸深重都覆着乌云。
A.卷起流淌泼洒B.卷起流泻弥漫C.卷来流淌泼洒D.卷来流泻弥漫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A.细看这妇女,不过三十二、三岁,头发散乱,微长的面孔有些憔悴。
B.我微微一震,随即含笑地说:“李书记,你不信?才广播的呀!”C.古代杨雄喜用“奇”字,班固喜用“古”字,沈义父还主张“说桃不可直说破桃”,“说柳不可直说破柳”。
(《乐府指迷》)似乎存心不让人家一看就懂。
D.我写东西有个窍门,写完了,一定要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袁隆平水稻基因“精确图”的完成,不仅让中国的农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作为一项科研成果的世界第一,也传递出一个有力的强音——中国的高技术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是完全可以走在世界前列的。
B.在国家政策长期扶持上汽、一汽、东风三大汽车集团的情况下,全国仍活跃着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企业120余家,有如潜龙在渊。
在新出台的国家汽车政策影响下,谁最有望领先一步冲进第一阵营,坐上第四把交椅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C.他参加了2004年度“帕拉丁”影视歌手大赛,结果在初赛中就被淘汰出局。
但他认为“我的音质很好,只是师出无名....,如果有名师的指点,我在音乐上肯定会是前途光明的”。
D.人们越有钱,越要追求精神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是朝阳行业。
可惜中国的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不好,属于那种捧着金饭碗要饭.......的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曾遭受塔利班武装和伊斯兰极端分子破坏活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也一直在紧密注视阿富汗最新形势的发展。
B.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谁与时俱进,谁勇于开拓,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而目前我们所缺乏的就是开拓精神还不够。
C.李鸣指着花坛呐边说:“你看,那就是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东方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先生的千金。
”D.1997年,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际象棋棋手”的卡斯帕罗夫被美国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在国际象棋棋坛和世界科技领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6.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B.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C.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D.头发梳得光,脸上抹得香。
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
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1、明确:听听那冷雨——听我乡愁的诉说,比直抒胸臆更含蓄典雅,也更具体,雨越缠绵乡愁就越多,给人以淡淡的情味,承载起本文的主旨——绵绵不绝的乡愁2、明确:“神”是思乡的感情,在文中的具体载体是“冷雨”,“形”是“听听”,从感觉触觉嗅觉各种角度去“听”。
3、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二)1、【剖析】“料峭”“淋漓”“潮湿”固然是诉诸触觉的描写,但运用叠字“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便同时录下了风声雨声的声响了。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这些句子的诗味,在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另外,句式上是匀称的对偶。
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参差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轻轻吟诵,就仿佛将冷雨淅淅沥沥地从嘴里读出来,读出来的雨点点点滴滴打在读者审美的视野里,多么悦耳而又多么令人不由自主地走入霏霏冷雨里而想入非非……像这样感觉交通,一语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2、【赏析】指出雨是冷的,诉诸触觉。
“冷雨”可以“听、看、嗅、舔”,便是诉诸听、视、嗅、味等感觉,在通感中产生一种朦胧的新感觉。
另外,这一句在句式特点上是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3、【赏析】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
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现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比喻,通感。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
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
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5、本句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岛上回味大陆听雨,引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给人以凄迷之感。
6、本句主要描写在大陆竹楼里听雨,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了雨清脆可听的特点。
7、在大陆的瓦屋里听雨,运用了叠词、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给人以温柔、舒适之感。
(三)1、示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2、(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回扣原文,说说这首诗写出中国高山什么特点?作者引用这些古诗句目的是什么?明确:这些事物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的朦胧,迷离的特点,这一神韵正好和中国古典文化吻合,寄予了余先生深深的忧思,对家乡山水的怀念(2)御沟冰泮水托蓝,飞燕又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风入松(元)虞集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宋)志南化用的是哪一首?有什么含义?明确:第一首,京中做官要回南方(3)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余先生在想起这首诗时同时想起了什么?明确:离乡时的送别(4)剑门道中遇微雨(南宋)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