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1

合集下载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1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1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1课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树立唯物主义观念。

3.公共参与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设计人生规划,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好奇,让学生第一次就爱上哲学,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哲学知识。

那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走进哲学,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创造更亮丽的青春。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

第一讲文化及其属性--------邴正教授一、文化的含义1、与自然相对2、与文明相对3、物质成果和精神活动的对立文化广义:人所创造的成果;狭义:人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主要指的后者。

文化的基本定义就是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出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进一步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即文明。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和文明是同义语。

二、文化的特点人、社会、历史是同义语与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实质是人的创造活动及其活动形式、活动成果。

1、创造性人对自然加工改造的结果。

2、继承性文化是继承的结果,是传播的结果。

传播的结果是有个别现象成为普遍的现象。

动物没有继承性,零继承性。

个体经验、个体的智慧转会到集体的经验和集体智慧。

动物都是零起点,人类是活动的高起点性。

3、地域性和民族性传播的变异4、价值性文化的工具性、文化的意义性。

物质物品具有可磨损性,文化的价值具有不可磨损性。

三、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人的分化和整合。

1、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分化和整合。

分化:人有简单的依赖自然转为依赖文化。

整合:精神文化通过物质文化把人和自然在更高的水平上整合在一起。

各种文化目的就是设计来为人服务的。

2、文化是人与人的分化和整合。

人有个性。

识别每个人获得的文化心理、特点。

同时文化通过传播继承造就了群体的共性。

不同时代的共性。

民族不仅仅是一个血缘关系,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3、文化是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

文化实际上就是人们从事精神活动的工具。

结论:文化的实质是人的自我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文化是人的本质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1、创造性功能把人的目的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2、传承功能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传播的结果)。

3、凝聚功能群体的形成途径:利益驱动、精神驱动4、升华功能文化不断地提升人的境界,不断地为人们设计出新的目标,这样就使得人来社会不断地进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深刻、丰富。

第二讲文化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化哲学的产生文化哲学产生阶段的流派:(1)法国启蒙学派中的地理条件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论法的哲学》、“精神的性格、情感,社会的法律,会和气候土壤的不同而有差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1单元-第1课-第2节-哲学的基本问题-讲义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1单元-第1课-第2节-哲学的基本问题-讲义知识梳理

课时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标要求] 1.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

2.科学精神:理性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态。

3.公共参与:结合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探究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试判断: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为什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的增加,有的地方出现垃圾围城(村)的现象。

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2019年国家计划投入213亿元,到2020年底,将会先行先试北京、上海、太原等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1)你知道我国垃圾分类包括哪几个种类吗?(2)我国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1)我国垃圾分类包括四个种类:(2)垃圾产量增加,环境状况恶化是垃圾分类的现实原因。

说明存在是本原,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6课易错易混点整理(检测卷)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6课易错易混点整理(检测卷)

1、哲学源于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4、哲学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7、哲学的本义就是聪明、智慧。

( )8、哲学智慧来源于哲学家的头脑。

( )9、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10、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11、世界观人人都有,因而都是正确的。

( )1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与方法论无关。

(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

(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1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

( )1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19、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 )20、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 )2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24、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 )27、超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 )28、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文化和哲学知识点

文化和哲学知识点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1、了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需求 [P5]•1、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具有普遍性)•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文化具有特色性)•考点2、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6-7]•1、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4、文化活动和产品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5、“文化生活”的文化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考点4、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P10-11]•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本身就根源于经济,离不开经济。

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密切交织在一起。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上课教材1

《哲学与文化》统编版上课教材1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自主预习 预习检测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答案:√
(5)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答案×
(6)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
答案:√
(7)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答案:×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自主预习 预习检测
3.选一选
有神论 。
自主预习 预习检测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1.辨一辨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物质”。 提示:辩证唯物主义讲的“物质”与现实生活中所讲的“物质”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不能等同。
自主预习 预习检测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2.判一判 (1)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 ) 答案:× (2)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 答案:× (3)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 答案:×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典例剖析
下列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
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
本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解析: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哲学上的物质并不 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从千千万万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 象出来的客观实在,它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②③错误,排除。故选C项。
知识概览
自主预习 预习检测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精讲

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精讲

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精讲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建设事业;推动哲学的发展,使之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小康社会建设需要从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要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

科学精神: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公共参与:自觉用真正的哲学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真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知识清单】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1)从哲学的本义看: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源于生活——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名师点拨:(1)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主要看它是否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都有科学、非科学之分。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大致可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②哲学则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我的文化管理哲学(1)

我的文化管理哲学(1)

我的文化管理哲学(1)陈少峰我想在登陆到百度文库的文章里系统地介绍我的文化管理哲学。

从上大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研究),我的研究范围一直比较广泛,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的专著包括6个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内容:(1)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生命的尊严—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思潮研究》);(2)中国伦理学史(《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中国伦理学史新编》、《德育志》);(3)伦理学(《伦理学的意蕴》、《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4)社会正义(《正义的公平》);(5)企业管理哲学(《企业家的管理哲学》、《学而优则商》、《企业兵法》);(6)文化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文化产业读本》、《文化的力量》)。

我归纳自己研究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哲学”。

从实际的著述内容来概括,可以说,我研究的文化管理哲学包括了三个部分:文化哲学(含伦理学、文化和文化产业),管理哲学(含国学与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文化管理的哲学(含社会正义、国家治理和企业家精神等)。

前两个部分也是为第三个部分奠定了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恰好和我今年毕业的博士生的论文题目是一致的(该博士论文题目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正义》)。

因为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正义的公平”视野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分配正义(社会保障正义)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需要经过行政改革之后,政治改革才有支撑。

因此,我很关注一种可以在日常行政管理中付诸实践的正义理论,特别是纠正正义的主张,它也是我的系列原创性思想内容之一。

在以上所涉及的六个主要领域中,我都围绕一些自己所提出的核心概念(独特的名称,如“身份性伦理”或者“活动经济”等)来认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某些本质特点,以便更加通俗易懂,或者至少更加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我看来,学者的使命是努力创造出足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或者知识)。

当然,我也并没有刻意追求与众不同;但是我希望自己确实能够注重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

文化哲学论

文化哲学论

文化哲学论是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价值的哲学理论。

它主要探讨文化的本质、起源、发展、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文化与人类社会、自然、思维等方面的关系。

文化哲学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思维密不可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

3、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4、文化与社会、自然、思维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也会对这些方面产生影响。

在文化哲学论中,文化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和精神创造,它不仅具有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还具有精神形态和思想形态。

文化哲学论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提倡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文化哲学论也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哲学与文化》核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哲学与文化》核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哲学与文化》核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必修四第1-2单元:哲学原理+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背规律。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阻碍作用,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5.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具有阻碍作用,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也会影响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1追求智慧的学问课件(共39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1追求智慧的学问课件(共39张PPT)

P5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
特点 零散的、朴素的、自发形成的 系统化、理论化
存在
人人都有
不是人人都有
联系 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错误 倾向
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 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1.具体科学
其中对世界 的根本观点
世 观
界注包意括:和不总能和说成
概括和总结
*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
的规律。P6
物理学
生物学
经济学
研究某一领
域的具体规
苹果落 地 万有引 力
事物是 普遍联 系的
种瓜得瓜 遗传与变异
一切事物的运 动变化都是有 规律的
律。P6
整个世界适 哲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马哲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学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P6阅读与思考
思世想界观念
• 命由天定 • 人定胜天 • 热爱自然,热爱社会,
热爱生活
决定 体现
为人处方世法的论方法
身处困境,逆来顺受,指望得到 神的恩赐
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长期文明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文艺作品以及传统礼仪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用自然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其中最著名的学说是《道德经》。

该书主张返璞归真,强调“无为而治”、“不争天下”的道路,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

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哲学思想的重点是人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核心道德观念是“仁爱”,即“以爱人”为立身之本。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道德以及社会制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墨家哲学思想墨家哲学思想主张“兼爱”,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们应该彼此关怀、互相帮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外,墨家还提出了“非攻”、“尊师重道”等思想观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及政治制度。

四、法家哲学思想法家哲学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采用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严明的法律制度,通过适当的惩罚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该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是《韩非子》。

这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兵家哲学思想兵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孙子兵法》中,强调运用智慧和策略去打赢战争。

这一思想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军事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同时,该思想观点在现代管理学、战略规划学等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关联的,人的身体和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主张自然疗法。

该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医药、养生、饮食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衣俊卿关于文化哲学

衣俊卿关于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在中国哲学界成为显学,与实践哲学、发展哲学、交往理论、人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并列为中国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新兴领域之一,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应当说,在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0世纪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等方面,文化哲学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但是,文化哲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它的理论边界比较模糊。

应当说,理论边界适度的开放性对于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如果这种开放性没有任何限制和任何边界,则该学术研究领域的合法性将受到挑战。

目前的问题在于,在文化哲学的旗帜下集合了无数差异颇大的理论学说,人们往往把文化学、人类学、文艺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非反思”地冠以文化哲学的名义,而文化哲学的真正地平线则变得十分模糊、十分可疑,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地提及文化哲学,而细追问起来,却很难说清文化哲学的具体规定性。

这种状况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否则,文化哲学研究的前景堪忧。

因此,有必要通过厘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而自觉地确定文化哲学的合理的和合法的理论定位。

一、厘定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应当看到,造成文化哲学研究理论边界模糊的原因首先不是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而是文化范畴的复杂性使然,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范畴的不确定。

虽然文化及其作用已经引起各个学科的普遍关注,但迄今为止,人们并没有形成关于文化的普遍的、公认的定义或界定。

人们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常常有着不同的所指。

有时我们用“文化”来代表文学、艺术等具体文化形式,有时用以概括传统礼俗、风俗习惯,有时用来指谓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等等。

西方学者通过深入而广泛的引证与研究,曾列举了一百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中外学者曾提出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化定义,例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把文化归纳为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在内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关注文化的兴衰生灭,以及文化对于生命的内在本质联系,把文化看作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哲学人类学把文化理解为人超越自然,又补充人的自然本能之不足的“第二自然”或“第二本能”;德国学者卡西尔把文化界定为人所特有的,展示人之本质的符号系统;中国学者胡适和梁漱溟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人类生活的样法”;有的学者倾向于把文化限定为语言、习俗、道德、信仰等自在的行为规范体系;也有的学者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

哲学与文化PPT优秀课件1

哲学与文化PPT优秀课件1
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 的,也就是说,哲学的智慧产生 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共50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共50张PPT)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 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 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
A.是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能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的变化
C.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们对实践的追问 解析: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A项观点是错误的; B项中的“正确地”表述不准确;D项观点与题干的主题不相符; 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的产生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一是认识世界; 一是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注意
世界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共50张PPT)
主观世界 (思维 意识)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共50张PPT)
结论1:
《思想政治④·哲学与文化》
前 言
哲学是世界观 哲学是方法论 拄着哲学的文明杖 到思想的风景地去参观 举起哲学智慧的火炬 把自然、社会和思维 知识的疑问解答 教会你思考的方法 理清你心中的乱麻
啊!哲学 你是人类得力的认识工具 你是人类精神灿烂的玫瑰之花
唯心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共50张PPT)
结论:原来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哲学与文化-第1单元-第1课-第1节-追求智慧的学问-讲义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哲学与文化-第1单元-第1课-第1节-追求智慧的学问-讲义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课时1追求智慧的学问[课标要求] 1.讲述身边的故事,理解哲学是对生活的理解、总结和反思。

2.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分析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正确理解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会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自觉坚持正确世界观的指导。

探究点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的主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2.哲学产生于实践(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试判断:哲学产生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提示×。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哲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试判断:哲学总是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提示×。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议题:哲学的智慧从哪里来?朱熹小时候就问其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其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了想通这个问题而废寝忘食;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哲学家,这跟他们从小就善于思考密切相关。

(1)人们头脑中的哲学智慧是凭空产生的吗?(2)哲学智慧是怎样产生的?答案(1)哲学智慧不是凭空产生的。

(2)哲学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区分哲学产生的两个方面“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这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才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哲学才会出现。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第一章智慧与信仰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

《老子》、《周易》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

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

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感恩一直延续下来,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强调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人生境界的学说。

孔子、老子、《周易》等开创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在孔子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内在的心境。

在孔子关于“天” 、“人”的学说中,有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

诚如美国当代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所说,他在孔子《论语》中发现的是“人类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 。

这就是在2 1 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重视的原因。

天:生命创造之源在孔子之前,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也受到这种天命论的影响。

但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是自然界。

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 了。那么文化究竟在哪里?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 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 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答案有近三百种 之多。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 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
(2)文化具有群体性,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 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 文化对于个体的存在往往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或者 说强制性。个人的偶尔的行为,或者只是某些人所运 用的、不被群体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不构成文化模式。 正是因为文化的群体性和共同性,所以对个体具有强 制性。一个人行为如果明显背离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 它的生存就将陷于困难。
黄帝
II 古希腊关于文化起源的神话
在很久以前,世界上只有众神,动物尚不存在, 后来众神用土与火在地底下造出了人。众神委 托普罗米修斯与爱比米修斯兄弟俩适当地分配 给每一种动物一定的性能。爱比米修斯向普罗 米修斯要求独自揽下这份差事:“待我分配完 毕,你再来检查。”在性能分配过程中,他给 某种动物以力量,却不给以速度;他让弱小的 种类行动迅捷,有些种类获得了尖牙利齿,而 对那些无此特长之类,他也想到了给它们自我 保护的性能……总之,分配的原则是机会均等, 在他的设想中,他留意不让任何一种类死亡。
★3、文化与文明
文明:在现代汉语中,与“野蛮”相对立的状态,或 “开化”状态,文明与进步的观念相关,暗含人类优 秀或卓越之意。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 地方,也有不同。
★词源学来讲,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
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 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 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 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集体生活所共有的各种特征。
百六十多种定义。
★词源学的探究
在古汉语中没有文化这个概念,而是使用 “人文”、“文”。《易经》曰:“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 “人文”是与“天文”,即天然、自然之理相 对,是指“天”之外的一切事物。文化观念的 形成最早始于人天区分的意识。孔子曾极力推 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 乎文哉。”《论语· 八佾》 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 意味。
★在近代第一个把“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把“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是英国著名人类 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他在1871年出版的著名人类学著作《原始文化》中, 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 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 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引自马文· 哈 里斯《文化 人 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 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但是众所周知,爱比米修斯并不十分谨慎小心。他 没有料到,当他把性能的宝库在那些无理性的动物身上 浪费殆尽后还剩下人类一无所获,他一时不知所措。就 在他为难之际,普罗米修斯来检验分配结果了,他看到, 其他所有的动物都适当的各获其长,唯有人赤身裸体, 一无所有,既无衣履也无尖牙利爪。人类走出地底迎见 天日的命运就要来临。为挽救人类而操劳的普罗米修斯 从赫菲斯托斯及雅典娜那里盗取了技术的创造技能及火, 并送给了人类。人类从此获得了可用于他生命需要的理 智。但是,人类尚无安邦治国的知识,这门知识由宙斯 掌管。从此以后,传说普罗米修斯因为他的偷盗行为而 受到惩罚。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帝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结绳 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 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 牺。有龙瑞,以龙纪宫,号曰龙师。作三十五 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 震,《月令》:„孟春,其地大谧‟是也。”
★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耕种、养殖、 驯化等人工创造过程及其产物,它是和自然 过程及其产物相对的。 所以至今,文化的与自然、天然相对立的含 义,仍是文化的第一义,或成为广义的“文 化”。
但是到了后来,进入封建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 方,都特别重视社会的文治教化,所以这个时期的文 化多指可实现教化功能的人文。这样,从这时起文化 作为一个概念,它的含义就产生了第二义,即狭义的 文化概念。 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 指武篇》: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 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 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这时的 “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 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 的意思。
★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一词的
注释为: (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 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 (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
第一章 绪论 文化哲学是何以可能的?
一、 文化的概念
• 1、探究活动 • • 探究活动一:
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 了土城。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 六百年的皇城史使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故 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具有人为的性质,它是人的类本质活动的 对象化。具体说来,文化往往同自然和人的先天因素 相对,代表着对自然的超越。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 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人饿了就吃东西,这是先天生物本能决定的,属 生理现象,不是文化;但吃什么,怎么吃,以什么方 式吃则是一种文化。
三、文化哲学的主题: 1、文化模式
是指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有内在的 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等构成 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 法。
本尼迪克特: “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 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种文化都行 成了各自的特征和目的……各个民族的人 民都遵循自己的文化目的,一步步强化自 己的经验,并根据这些文化内驱力的紧迫 程度,各种异质的行为也相应地愈来愈取 得了融贯统一的形态。”
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 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 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 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野蛮,但是却没 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 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斯宾格勒:“文化与文明——精神的生 命体形式和精神的木乃伊形式”。
定义:
一般说来,文化危机是指主导性文化模式的 失效,即支配和左右人们行为的普遍的文化习惯 失范,不能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意义上的生存意 义和根据。
思考题: 孔子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世道要变了”
为什么?
在现代,20世纪 西方文化危机:科学主义、进步观念遭到质疑 中国文化危机:八、九十年代,集体主义信念 受到资本主义、市场观念的冲击
★据英国文化史学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考
证,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义 与用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说,“在这个时期以前,文化 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根据类比――人的 培养过程。但是到了19世纪,后面这种文化作为培养某 种东西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 它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的 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 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再后是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最后, 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 上的整体生活方式‟。”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
黄帝(前2697-前2599年)为中华民族始 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 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 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 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 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 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 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与炎帝、蚩尤同 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五帝之首。有嫘祖、 嫫母等四位夫人。有《黄帝内经》传世。
二、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的两种研究向度:
1.对文化的哲学研究,也就是从哲学的视角透 视文化,Philosophy of Culture 2.对哲学的文化研究,也就是从文化的视角 分析哲学,Culture of Philosophy
文 化
哲 学 文 化 元 哲 学
技 术 文 化 技 术 哲 学
科 学 文 化 科 学 哲 学
3、 文化转型
一种主导性文化模式让位于另一种主导性文 化模式;或一种主导性文化模式被另一种主导 性文化模式所取代。
4、 文化的起源
第二章 文化的起源
一、关于文化起源的理论 二、原始文化
一、关于文化起源的理论
1、关于文化起源的神话 I 伏羲神话
《史记· 补三皇本纪》:“太 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 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 履大人迹与雷泽而生庖牺 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 德。
★思考讨论
美国人类学家基辛在《当代文化人类学》一书的开 篇讲了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主妇招待她美 籍丈夫的朋友们吃晚餐。当客人把盘里的菜吃光后, 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 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的话,是件丢脸的事情。客人 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又吃了第 三盘,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下一盘菜。 结果,这位亚洲学生吃第四盘时竟撑得摔倒在地上了。 因为在他的国度里,是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 辱女主人的。 思考: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