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文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目录以下是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目录:第一单元诗歌的魅力第一课诗与社会第二课什么是辞章第三课描绘自然的辞章第四课描写自然的辞章第五课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第六课走进“大明湖畔”的诗歌之美第七课用诗的语言表现人物第八课走进现代诗歌第九课诗中有画第二单元文学的花朵第十课解读课文第十一课寓言第十二课童话第十三课小品文第十四课微小说第十五课词的世界第十六课布谷鸟的“表演”第十七课一根小草第十八课一杯水第十九课背诵课文第三单元古人的智慧第二十课解读课文第二十一课那时的日子第二十二课读日记第二十三课古人为什么烧书第二十四课读图文第二十五课为了独立第二十六课解证明第二十七课叙事文第二十八课读叙事文第二十九课读传记第三十课背诵课文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第三十一课解读课文第三十二课中国古代的山水诗第三十三课如何阅读山水诗第三十四课描写历史故事的山水诗第三十五课描写自然的山水诗第三十六课描写情感的山水诗第三十七课描写心理活动的山水诗第三十八课诗的鉴赏第三十九课叙事诗第四十课背诵课文第五单元追求真理第四十一课解读课文第四十二课探索真理第四十三课驳斥与辩证第四十四课追求真理的“利器”第四十五课比喻第四十六课论述第四十七课背诵课文第六单元社会与人生第四十八课解读课文第四十九课学校如何教育我们第五十课工作的意义第五十一课个体与群体——考试与竞赛第五十二课个体与群体——如何看待游戏第五十三课个体与群体——自私和利他第五十四课个体与群体——消费与道德第五十五课议论文第五十六课悯农第五十七课背诵课文第七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五十八课解读课文第五十九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六十课文化的传播第六十一课文化与地理环境第六十二课文化与人类活动第六十三课知识文化与生活文化第六十四课文学与艺术第六十五课文化与审美第六十六课虚实结合第六十七课背诵课文希望以上目录对您有所帮助!。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状元大课堂】2016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 新人教版
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
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
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
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 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三、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 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示例:我今年整整100岁了,小时候,家就住在
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 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1.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
2.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 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 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 定要牢记。
结构梳理
曾经的罗布泊: 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
生命绿洲 科考失败 神秘的沙漠 生命禁地
今日的罗布泊
消亡的原因 河流改道 “四盲”
今日的荒漠 胡杨林大面积死亡 巨大的黄色沙地 今日的青海湖: 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 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 今日的月牙泉: 涸之势
课堂小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 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 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 的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 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第12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R 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 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 加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 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 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 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 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 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预习检测
sè
萧瑟
xù
和煦
hé
干涸
shì
吞噬
luǒ
裸露
gē
戈壁滩 近在咫尺
bì 庇护所
zhǐ
析题 1、 这个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罗布泊曾经是一个仙湖,但后来消逝了
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的?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呢?
让明天 更美好
明确:这样推而广之,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 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 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美丽的罗布泊消逝了,青海湖月牙湖也 即将沦为沙漠,在这些惨痛的现实面前我们 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 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 设.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拓展
假如你是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
的百年 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 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美丽的罗布泊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青海
湖和月牙泉离我们还很近,我们要保护他们,不
要让罗布泊的悲剧重演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
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 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个美丽 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 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 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 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 的呼吁。
死寂的荒漠 令人恐怖
4、面对罗布泊由昔我感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6《绞刑架下的报告》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
《绞刑架下的报告》课文解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品味】“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却暗藏杀机,反衬后文被捕后严刑拷打的惨烈。
我急急忙忙地走着——按照化装成跛脚老头这个角色所能允许的速度尽快走着,——要在大门上锁之前赶到叶林涅克家,我的“助手”米列克在那儿等着我。
我知道,这次他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告诉我,我也没有什么要告诉他的,但是不去赴约,很可能会引起惊慌——主要的是,我不想让我们这两位好心肠的主人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品味】“主要……担忧”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战友的体贴关心。
他们用一杯茶招待我。
米列克早已在那里等我了,——除了他,还有弗里德夫妇。
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
【品味】画线句为下文的被捕埋下了伏笔。
“同志们,我很高兴见到你们,但不希望这样大伙聚在一起。
这样最容易把我们引向监狱和死亡。
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就得停止工作,因为这样不仅对自己有害,而且还会连累别人。
明白吗?”【品味】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作为革命者的警觉,再次为下文被捕张本。
“明白了。
”“你们给我带来了什么?”“五月号的《红色权利报》。
”“好极了。
你怎么样,米列克?”“老样子,没什么新闻。
工作进行得还好……”“好了,就这样吧。
五一后咱们再碰头。
我会通知你们的。
再见!”【品味】画线句表明作者想抓紧时间离开,再次说明此地暗含杀机。
“再喝杯茶吧,先生!”“不,不了,叶林涅克太太,我们在这里的人太多了。
”“至少再来一小杯吧,我请求你。
”新斟的茶冒着热气。
(①“我”明明知道这次秘密会面没什么要紧的事,而且有生命危险,“我”为什么还要去呢?)【品味】“冒着热气”足见主人的好客。
【段解】写“我”和战友们秘密会面。
有人按铃。
现在不是深更半夜吗?这会是谁呢?来的客人没有耐心,把大门敲得咚咚直响。
“快开门!我们是警察!”“快到窗口去!快跑!我有手枪,我来掩护你们撤退。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我”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八年级语文下册
小结:重章叠句,不是单调的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反复。情 感上,表意上递进了,意蕴更浓烈了。
合作探究
一.这首抒情诗抒情主人公是谁?主要叙写了什么 内容?表达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古代国家无偿征调老百姓从事劳动,叫作劳役。 这首诗表现了劳役者夜以继日昼夜不停地在野外 露水泥浆中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对统 治者满腔的愤怒。
微,非,不是。君 即露中,露水中。 (如果)不是为了养
,君主,即统治者
活你们。躬,身体。
,可译为“你”
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你
们,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
背景资料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 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 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 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 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三、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 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处?
感知意境美
③作词者:女性 身份:底层阶级,劳动者的妻子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你)还 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他、 你)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你)还不 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 (他、你)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感Hale Waihona Puke 意境美④小结: 若是“他”,更有一种指天对地的
课文精讲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 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课文精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大雁归来》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大雁归来》一、说教材:《大雁归来》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
这一单元是以人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中的“关爱自然”单元,这单元是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而这篇文章则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
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有人把这篇文章读成了说明文,我觉得思想度不够,应该读成散文比较好一些,因为作者作为一个爱鸟者,他抒发的是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与一般的动物写作者是不同的,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
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
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才算读透教材。
结合以上想法我设计本课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②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疑难句子。
《日出》教学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日出》教学设计汇总(两篇)《日出》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日出》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节选自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日出》第二幕。
《日出》全剧共四幕,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教材节选的第二幕部分讲述了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辞退后贫苦无依,为了生活,他去找银行经理助理李石清请求复职,却遭到李石清的刁难挖苦,当百般哀求无果后,他又去找经理潘月亭说情,却被潘月亭无情打晕的经过。
选文情节集中紧凑,矛盾尖锐激烈,语言生动细腻,人物鲜活形象,深刻的揭示了旧社会上层人物的残忍无情,下层苦难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痛苦挣扎,并预示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终将到来的历史命运。
【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始于科学的确定学习目标。
本教材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
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提出:阅读剧本,要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要注意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课文节选部分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是情节比较完整。
学习这篇戏剧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藉此了解戏剧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刻了解旧时代的黑暗,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结合戏剧特点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戏剧中主要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2、品读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
(教学难点)【创意特点】1.教学设计紧扣学情,化繁为简。
虽然课文较长,但整个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简明的环节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主要流程为三环节:第一环节——抓矛盾、明剧情,即通过找出戏剧中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了解选剧的情节发展始末,认识话剧的突出特点。
第二环节——品语言、析人物,即通过品读人物之间富有个性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认识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件(共22张PPT)
诗歌赏析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1、这首诗分几部分内容? 两部分,前四句写望洞庭湖,描绘洞庭湖壮丽的景 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写增张丞相,抒发自己的 政治热情和希望。 2、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用一个词 概括: ⑴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⑵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⑶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⑷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⑵结合对乙诗的理解,请你说说作者“凭轩涕泗流”
的原因有哪些? 一__方__面__是__个__人__与__亲__朋__失__去__联__系__,__年__老__多__病__;_ 二是国 家多难,战乱未平,动荡不安。
5.甲、乙两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表__达__了__作__者__积__极__入__世__的__思__想__和__希__望__在__政_ 治上得 到援引的心情(或者抒发了作者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乙:表__现__了__作__者__忧__国__忧__民__思__想__感__情__。_______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 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 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 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上海版五四制
花儿呈现不同的颜色,首先是由它的物 质基础决定的。
2、分别说明2、3、4段内容
二段:万紫千红,红蓝交晖,都是花青素 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三段:黄色、橙色的花是胡萝卜素产生的 作用。
四段:白色的花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
3、 第四段在说明花的变色现象时,采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作用是什么?
早在20世纪30年代,贾祖璋就有《中国 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书馆出版了 他的《鸟类概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 代鸟类专著。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 放前曾写了《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等, 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碎锦》。
读准下列各字的音:
充沛( pèi ) 灼伤( zhuó) 分泌( mì) 并蒂( dì )
本文从哪些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呈红色的原因
可分为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物质基础
花青素 胡萝卜素
细胞液酸性 细胞液碱性 黄、橙
不含色素
白
含少量的花青素
变色
红 蓝、黑
说明物质基础时用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举例子
2、光学原理
花青素
酸性反射 红 色光波 中性反射 紫 色光波 碱性反射 蓝 色光波
(2)把握说明对象。 (3)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4)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文章。 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 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介绍人物传略常 常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 间方位的顺序安排文章。首先要确定观察点, 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按一定 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内外中心来 说明事物。
“一般”和“大都”。这两个词的意思是 指大多数。他们准确的说明了初开时浓艳, 后来渐渐褪色的现象,是大多数花朵具有的, 但也不排除有例外的现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课文翻译(同步教参)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核舟记 诗经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喂——出来》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喂——出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喂──出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
题目是“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他想根据回声判断洞的深浅,却不闻回声,但是回声终究传来了,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
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说,不爱护环境,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
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
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
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篇末写到小石头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一切也就不难想像。
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
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科幻小说的文体特点;
⑵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⑶概括小说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⑷分析人物描写,概括提炼人物特点,体会文章深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优秀ppt课件(共53张)
4.差:
(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文艺论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把握住核心概念等要素,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观点。
(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个人的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说服力,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参范考文答六案) 干:[部1人5民]齐心翠度难蔓关:翠绿的藤蔓。
德国人民能够以华沙之跪来修复东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你们却一味地想复活军国主义!请不要再做出伤害亚洲人民感情的事吧!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很多成语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运用时要注意目的、场合、对象。赞扬、夸奖的时候要用褒义成语,贬斥、批评的时候要用贬义成语。命题者往往故意褒词贬用,贬
词褒用。例如: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句中的“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 坏事,是贬义词,与语境不合。处心积虑。 3.备考事项 参考答案: 我喜欢独居,但也喜欢老朋友来玩,我会用最真诚的心和她们交谈,和他们并肩坐在河边,听风语,看夕阳,陶醉那迷人的和谐……
10.以其境过清[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7]。
[26]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 以,因为。 其,那。 清,凄清,冷清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 了。 居,待、停留。 乃,于是……就。 之,代当时的情景。 去,离开 。
通过描写小石潭清幽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触情生情,含蓄的表达出了作者本人遭 到贬谪之后的内心惆怅和寂寥之感。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理解文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意,培养学生自主
【投影展示】检查课前自学成果,投影展示重点字词。
学习与合作学习
2.检查自学情况,理解文句,掌握文意。
的能力,便于学生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整 体 把 握 课 文 内
总括核舟上所刻人、物种类和刻字总数,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教师点评】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教师提问】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 教 师 点 拨 】 说 明 文 的 结 构 方 式 主 要 可 分 “ 总 一 分 一 总 ”“ 总 一
让学生理清
分”“分一总”“递进”“并列”。
【投影展示】见课件。
容。
(1)通假字 (2)—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5)
虚词 (6)重点句子
3.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请概括第 1 自然段和第 6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第 1 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尝贻余核舟一”)。第 6 段,
心?
【学生回答】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
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
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
使学生更为
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板书)
深刻地感受我国
四、课外延伸,增长知识
【学生回答】“奇巧”“灵怪”“盖大苏泛赤壁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
《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八下第三单元语文课文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主张平等
兄弟关系,拒绝相残宙
敬畏自然
敬畏自己
对大自然要“敬”。但是,“畏”在哪里? 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吗?
既要“敬”,又要“畏”,看起来很矛盾, 其实是统一的。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本文 题目的详细意思?
课堂质疑
请你就本文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 交流。
4.课题解读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
“敬畏”,是
。
思考: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然后列出这个语句包含哪些方面的信息。
1.否定征服自然:
3..主张尊重
自不量力,无法征服(1比喻)
狂妄无知、相形见绌(2-5拟人、比喻、对比)
来自自然,人即自然(6拟人)
2.否定蚕食生物: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文
敬畏自然
主讲人:梁申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蓬蒿( ) zhǐ尺( ) 不自量力( )相形见chù( ) 美味佳肴( ) 鲲鹏( ) 斥安鸟(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咫尺: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
3.走近作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 重的生态问题。本文中作者 以 (文 体)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 考,写出了本文。
展示 运用
学习了本文后,相信同学们一
定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
“
我想对你说”的形式,
说出你的心里话。可以是自然,
可以是作者,可以是破坏自然
的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