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练习题测量平均速度.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普通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1.5t C .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6.5℃D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0.8m2.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m/s ,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B .4.5m/sC .5m/sD .6m/s3.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速度为v 1,后三分之二的路程速度为v 2,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122v v + B .1223+v v C .121232v v v v +D .121232v v v v +4.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 -t 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4s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3s 时甲在乙的后方℃0~4s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4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 .只有℃℃正确B .只℃℃有正确C .只有℃℃正确D .℃℃℃℃都正确5.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次实验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0.27m/sB.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则可测出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C.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始滑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v BC>v AC>v AB D.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6.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A.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B.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C.小球从斜面释放滚下D.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7.如图为百米赛跑比赛场景,第1跑道的小华前半程用时8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终点裁判员采用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成绩排名B.小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7.1m/sC.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D.终点裁判员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同学们赛跑时间比实际偏长8.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附答案和解析)
⼈教版物理⼋年级上册第⼀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附答案和解析)⼈教版物理⼋年级上册第⼀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单选题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车⾃斜⾯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斜⾯底端时停⽌计时.如图所⽰,此过程中⼩车的平均速度是()A.10cm/sB.9cm/sC.8cm/sD.7cm/s2.湖北省第⼗四届中学⽣运动会于5⽉17⾄27⽇在秀美⼭⽔宜居名城--湖北?黄⽯成功举⾏.在百⽶赛跑⽐赛中,黄⽯籍男运动员⼩磊同学赛出了个⼈最佳成绩.经过计算,他的百⽶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A.2.5m/sB.3.3m/sC.7.0m/sD.11.1m/s3.汽车在⼀段平直的公路上⾏驶,前3min内,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那么汽车在这3min内的运动是()A.⼀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甲、⼄两⼈站在⼀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均为68m,如图所⽰,甲开了⼀枪后,⼄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已知空⽓中声⾳的传播速度为340m/s)A.0.1sB.O.2sC.0.38sD.0.4s5.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在中途睡起了⼤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兔⼦⽐乌龟运动的路程长 B.兔⼦的平均速度⼤,运动快C.乌龟的平均速度⼤,运动快D.乌龟⽐兔⼦运动的路程长6.甲⼄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速度之⽐为2:3,通过的路程之⽐为4:9,则所⽤时间之⽐为()A.5:3B.8:9C.2:3D.3:27.在百⽶⽐赛中,⼀名运动员起跑时速度为9m/s,中途为8.5m/s,冲刺的速度为11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36km/hB.9m/sC.9.5m/sD.⽆法确定初中物理试卷第2页,共10页8.我们常⽤“频闪照⽚”来研究物态的运动,如图所⽰,记录了甲、⼄两个运动⼩球每隔0.001秒的不同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的运动路程长B.⼄球的运动路程长C.甲球的速度越来越快D.⼄球的速度越来越快9.如图所⽰,下列图象中,表⽰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1)与(3)B.(2)与(4)C.(2)与(3)D.(1)与(4)10.匀速直线运动公式是v = ,这个公式说明()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B.速度与通过路程所需时间成反⽐C.对于确定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关D.对于确定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11.⼀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 ,通过前⼀半路程⽤了4s ,通过后⼀半路程⽤了6s ,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10m /sB.6.25m /sC.5m /sD.4.17m /s12.校运动会800m ⽐赛中,前500m ⼩明落后于⼩王;后300m ⼩明加速冲刺超过了⼩王领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前500m ,⼩明的平均速度⼤于⼩王的平均速度B.前500m ,⼩明的平均速度等于⼩王的平均速度C.800m 全程,⼩明的平均速度⼤于⼩王的平均速度D.800m 全程,⼩明的平均速度⼩于⼩王的平均速度⼆、实验探究题13.⼩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度⼀定时,斜⾯坡度越⼤,物体从静⽌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1)实验所需的公式: ______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具有 ______ .(3)实验步骤(可⽤画图或⽂字表述):______ .三、计算题14.⼩明在“测⼩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的实验装置:⼩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顶端由静⽌下滑,图中的⽅框内是⼩车到达A、B、C三处时电⼦表的显⽰.(1)实验中为了⽅便计时,应使斜⾯坡度较 ______ .(填“⼤”或“⼩”)(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电⼦表,如果让⼩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 ______ .(填“⼤”或“⼩”)(3)为了测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车从B点由静⽌释放,测出⼩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计算出⼩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教版物理⼋年级上册第⼀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答案和解析【答案】1.B2.C3.C4.B5.C6.C7.A8.D 9.D 10.C 11.C 12.C13.v=;刻度尺、停表;①.⽤⽊块作⽀撑物将长⽊板搭成斜⾯;②.⽤刻度尺测长⽊板(斜⾯)的长度;③.让⼩车从斜⾯的顶端⾃由释放,⽤秒表记下⼩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求出⼩车的速度,⽐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14.⼩;⼤;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解析】1. 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故选:B.根据图⽰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求滑块的平均速度,根据图⽰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掌握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2. 解:男⼦百⽶世界纪录中百⽶纪录略⼩于10s,即运动速度略⼤于10m/s;中学⽣百⽶所⽤时间要超过10s,即运动速度要⼩于10m/s,不可能达到11.1m/s;⽽2.5m/s和初中物理试卷第4页,共10页3.3m/s太慢,7m/s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考查对⽣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男⼦百⽶世界纪录略⼩于10s,估算中学⽣运动会中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对⽇常⽣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掌握的⼀种基本能⼒,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的能⼒.3. 解:题⼲中汽车在3min内,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可以求得每个1min内的平均速度v===60km/h,⽽在各个1min内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C.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必须是物体每时每刻的速度都相同.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才是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4. 解:∵第⼀次声⾳直接从甲传到⼄,∴S1=102m,则第⼀次的时间为:t1===0.3s,第⼆次声⾳从甲到c再到⼄,从图可知,OA=OB=AB=×102m=51m,OC=68m,AC=BC===85m,∴第⼆次的路程为:S2=AC+BC=85m+85m=170m,则第⼆次的时间为:t2===0.5s,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t=t2-t1=0.5s-0.3s=0.2s.故选B.(1)第⼀次声⾳直接从甲传到⼄,所以传播了102m,已知声速,可利⽤公式t=计算第⼀次的时间;(2)第⼆次声⾳遇到光滑的墙壁要反射的,根据反射定律来画图,连接甲⼄,做连线的中垂线与墙壁交于⼀点c,声⾳从甲到c再到⼄,甲到c的距离是有勾股定理可求出是85m,所这次声⾳总共要传播170m,可利⽤公式t=计算第⼆次的时间,从⽽可以计算出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确定声⾳从甲处传到墙壁到反射回⼄处的路程是本题的关键,也是⼀个难点.5. 解:由题知,乌龟和兔⼦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在中途睡起了⼤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兔⼦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得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选C.⽐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法有三种:(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法和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值(兔⼦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6. 解:由v=得t=,则所⽤时间之⽐:t甲:t⼄=甲甲:⼄⼄=:=2:3.故选C.已知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利⽤t=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因为是求⽐值,要细⼼,防⽌因颠倒⽽出错!7. 解:百⽶⽐赛的路程s=100m,运动员的成绩t=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10m/s=10×3.6km/h=36km/h.故选A.百⽶⽐赛的路程为100m,运动员的成绩为10s,根据v=求出他全程的平均速度.初中物理试卷第6页,共10页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值.8. 解:A、B、在甲图中,包括了5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为0.001秒,即甲运动了0.005秒;⼄图只有3个时间间隔,⼄运动的时间为0.003秒.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图可知甲⼄运动时间虽然不同,但运动路程相等,故A、B错误;C、由甲图所⽰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相等,甲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故C错误;D、由⼄图所⽰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球速度越来越快,故D正确.故选:D.根据题意,⾸先要明确,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001秒,根据间隔的段数可以确定运动时间的长短.利⽤相邻两点之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其通过的路程,由于时间相等,根据公式:v=可以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通过频闪照⽚可以获得以下两个信息:频闪照⽚中相邻的两个照⽚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两个相邻的照⽚之间的长度是运动物体在⼀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9. 解:(1)根据图象可知,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做匀速直线运动,故(1)正确.(2)根据图象可知,速度随时间均匀增⼤,故(2)错误;(3)根据图象可知,路程随时间不变,处于静⽌状态,故(3)错误;(4)根据图象可知,速度随时间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4)正确;故选:D.根据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加速度,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速度判断图象的性质即可.对于图象问题⾸先搞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的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10. 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值是个定值,也即路程与时间成正⽐,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选项A、B、D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故选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运动⽅向都是不变的,⽽速度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倍,其速度v=是不变的.本题主要考查学⽣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明⽩,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度理解物理公式,⽽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11. 解:物体⾛全程需要的时间:t=4s+6s=10s,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5m/s.故选C.知道物体通过的路程,求出全程需要的时间,根据公式v=求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学⽣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计算平均速度要⽤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12. 解:AB、由题知,跑到500m,两⼈跑的路程相同,因为v=,⼩明⽤的时间多,⼩王⽤的时间少,所以⼩明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CD、跑完全程,两⼈跑的路程相同,因为v=,⼩明⽤的时间少,⼩王⽤的时间多,所以⼩明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错误.故选C.前500m,⼩明和⼩王跑的总路程相同,⼩明⽤的时间多,⼩王⽤的时间少,根据公式v=⽐较他们平均速度的⼤⼩关系;800m全程,⼩明和⼩王跑的总路程相同,⼩明⽤的时间少,⼩王⽤的时间多,根据公式v=⽐较他们平均速度的⼤⼩关系.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较总路程和总时间,在路程相同时,⽤的时间少的平均速度⼤.13. 解:(1)实验所需的公式:v=;(2)根据公式v=,需要⽤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记录时间;(3)实验步骤:初中物理试卷第8页,共10页①.⽤⽊块作⽀撑物将长⽊板搭成斜⾯;②.⽤刻度尺测长⽊板(斜⾯)的长度;③.让⼩车从斜⾯的顶端⾃由释放,⽤秒表记下⼩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求出⼩车的速度,⽐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3)①.⽤⽊块作⽀撑物将长⽊板搭成斜⾯;②.⽤刻度尺测长⽊板(斜⾯)的长度;③.让⼩车从斜⾯的顶端⾃由释放,⽤秒表记下⼩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求出⼩车的速度,⽐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1)实验所需的公式v=;(2)需要⽤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记录时间;(3)改变斜⾯的倾⾓,让⼩车从长⽊板的上端由静⽌下滑到底端,测出⼩车的滑⾏时间,⽐较滑⾏时间,⽐较平均速度的⼤⼩.本题考查了实验设计,设计实验前要知道实验的⽬的、原理、实验器材,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14. 解:(1)实验中使⽤的斜⾯的坡度较⼩,其⽬的是便于测量时间;(2)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案不正确.故答案为:(1)⼩;(2)⼤;(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1)斜⾯倾⾓越⼩,⼩车速度变化越慢,⼩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时间的测量;。
鲁教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测平均速度试卷.doc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测量平均速度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果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比实际值偏大,则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A.跟实际值相同 B.比实际值偏大 C.比实际值偏小 D.不能确定2.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快慢的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3.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4.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每格为1s(转动未超过一周).下面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下滑的小车作匀速运动B.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是静止的5.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二、填空题6.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7.某同学在乘汽车旅游时,注意观察平直公路旁边的里程碑,并把对应的时刻记录下来,数据如表:(1)汽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2)汽车在第个10km路程段的平均速度最小;(3)汽车在后30km内的平均速度为 km/h.8.能方便地用手启动和停止,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时间间隔;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和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9.回答下列问题:(1)测平均速度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和.(2)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在真空罩内放闹钟的实验说明声的传播需要,真空中声速是 m/s.(3)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的实验中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时,尺子振动的频率越,我们听到的音调越.(4)小明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时发现,当冰的温度升高到0摄氏度时,冰未熔化完之前,继续加热,温度计的读数是,这个温度就是冰的点.10.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 s,平均速度为 m/s.小球相对于斜面是(填静止或运动).11.田径运动会上测定运动员短跑的速度,是测定他的速度,应该选择的器材有和,计算公式是.1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13.(1)①如图所示,天平的读数是②如图是小麦用电压表测两节干电池串联时电压的情况,则电压表的示数为(2)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①为了测量小车从A点滑到斜面底端的平均速度,应该把图中段的距离测出来,再测出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进行计算。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篇一:运动的快慢与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测量平均速度_练习题及答案运动的快慢的研究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A 行人B 卡车C 飞机D 人造卫星2、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3、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 2:9B 2:1C 9:2D 1:2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A一定都不相等B 不一定都相等 C 一定都相等 D 三种情况都不正确5、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距离比乙大,而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短,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快慢是( )A 甲较快B 乙较快C 一样快D 无法比较6、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D 以上说法都不对7、火车速度为72km/h,汽车速度为18m/s,则()A 火车速度大B 汽车速度大C 两者速度一样大D 无法确定8、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都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9、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了10km ,乙车运动了15km ,则运动快的是() 第8小题图 A.甲车 B.乙车 C.一样快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10、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A. 甲车快B. 乙车快C.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大D. 甲走的路程比乙车小11、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物体运动的速度大于乙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是()A.甲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甲物体通过的路程短C.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一样长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12、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基础巩固训练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 1.4 测量平均速度一、基础题(共6题)1.如图所示为“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B.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C. 小车从A到C动能不断增加D. 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2.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A. v1< v2< vB. v1= v2< vC. v1= v2>vD. v1< v< v23.“测平均速度”实验中已有的器材是小车、斜面、金属片,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和________。
根据上图所示,填写下列表格:通过AB段的时间(s)在AB段的平均速度(m/s)通过BC段的时间(s)在BC段的平均速度(m/s)通过AC段的时间(s)在AC段的平均速度(m/s)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4.如图,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斜面A点滑下,AC段的距离为________cm,通过AC段的时间为2s,则小木块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应该用________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________(选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6.小张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利用学校的标准百米跑道,在体育教师(下图)的帮助下,测某同学进行百米跑的全程平均速率,学习小组安排甲、乙两同学在终点线处进行计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1.4测量平均速度一、单选题1.(2021·山东聊城·八年级期中)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mB.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D.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2.如图所示,是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的示意图,小汽车从A点出发的同时开始计时,每隔10s记录--次它的位置和已行驶的距离。
关于小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汽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B.小汽车在BC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C.小汽车在CD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D.小汽车从A点到D点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3.如图所示,气泡从充满油的玻璃管底端A点向上运动,点B、C、D是每隔2秒记录的气泡位置。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气泡在AD 段做匀速直线运动B .气泡在AB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CD 段的平均速度C .气泡在BD 段的平均速度是0.125m/s D .气泡在AD 段的平均速度是10m/s4.(2020·甘肃·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其中1260cm 30cm s s ==,,秒表每格为1s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B .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C .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12m/sD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5.(2020·山东烟台·八年级期中)关于平均速度,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每时每刻的速度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2021·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中)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及答案
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 B.3∶1 C.3∶4 D.4∶3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7m/sB、5m/sC、8m/sD、9m/s7.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8.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______m/s。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练习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练习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的原理:;实验除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用刻度尺测出S=78cm,用停表测出t=2S,则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m/s。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为__ _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3.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这个实验的原理是,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和如图,若秒表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路程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选填>、<、=)6.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原理是;(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3)所测路程为m.(4)假设所用时间为7s ,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7、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 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照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下表: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____________运动,整个50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
八物理上册测量速度练习及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Array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6•连云港)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 C.cd段 D.de段2.(2016•南开区三模)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A.等于4m/s B.等于4.2m/s C.等于5m/s D.等于3m/s3.(2016•莒县模拟)某物体在运动中,通过路程S1所用的时间为t1,接着以速度v2通过路程为S2,那么物体在它运动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 .B .C .D .4.(2016•东明县二模)在体育测试中,小红的百米赛跑成绩是16s,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6.25m/s C.6.75m/s D.7.5m/s5.(2016•兰州校级三模)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10s,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3m/s B.7m/s C.3.5m/s D.2.5m/s6.(2016•淮安二模)骑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道运动,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A.肯定随运动路程的增大而增大B.肯定随运动时间的增大而减小C.等于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D.与运动的路程与所花时间无关7.(2016春•海口校级月考)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 m/s B.168.75 m/s C.2.25 m/s D.2.81 m/s8.(2015•玉林)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 C.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 9.(2015•上甘岭区校级模拟)小刚家距学校1200米,上学时,前半段用了6分钟,后半段用了10分钟.问:小刚上学的平均速度为()A.1.25米/秒B.2米/秒C.7.5米/秒D.0.83米/秒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2016•湘西州)体育课时,李明同学用40s的时间沿200m的运动场跑步一圈,他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12.(2016•南充)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m测试,以小丽为参照物,则终点计时员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她的测试成绩为10s,则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13.(2016•荔湾区一模)如图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______(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14.(2016•遵义模拟)小明乘坐公交车去学校时,看到车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运动,小明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填“公交车”或“地面”).若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km,乘车时间为6min,那么公交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15.(2016•兴化市校级三模)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则该火车运行的速度为______km/h.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______s.16.(2016•石景山区二模)小军用刻度尺和数字钟(时:分:秒)测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速度,木块滑动的位置和对应的时间如图所示,则木块在AB段滑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17.(2016•埇桥区模拟)如图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18.(2016•中山市模拟)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相距369km的乙地,所用时间如图所示,汽车行驶途中所用的总时间是______h,平均速度是______km/h,合为______m/s.19.(2016春•长春校级月考)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马拉松赛全程为42.195km,某业余选手的成绩为3h30min,则其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20.(2015•无锡模拟)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第3分钟至5分钟小华的运动状态为______,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三.解答题(共2小题)21.(2016•环县校级模拟)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10s.求他的平均速度?22.(2016•南开区三模)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秒表.(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 (填“陡”或“缓”)些.(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v AC=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 (填“大”或“小”).2016年09月25日zhf.868的初中物理组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6•连云港)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 C.cd段 D.de段【分析】比较汽车运动的快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据此判断.【解答】解:读图可知,ab与bc段、cd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段速度更大;cd段与de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最大.故选A.【点评】本题既要明确平均速度的比较方法,即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同时更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较.2.(2016•南开区三模)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A.等于4m/s B.等于4.2m/s C.等于5m/s D.等于3m/s【分析】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本题可以先分别算出前2秒、后3秒的路程,求出总路程s,再用公式v=计算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解答】解:物体在前2秒通过的路程:s1=v1t1=3m/s×2s=6m,后3 秒通过的路程:s2=v2t2=5m/s×3s=15m,物体在5s内的路程:s=s1+s2=6m+15m=21m,而总时间t=5s,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v===4.2m/s.故选B.【点评】求平均速度要先求出总路程s,再求出总时间t,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绝不能为了方便,求速度的平均值(加起来被2除).3.(2016•莒县模拟)某物体在运动中,通过路程S1所用的时间为t1,接着以速度v2通过路程为S2,那么物体在它运动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B.C.D.【分析】已知物体以速度v2通过路程为s2,可以得到此过程所用时间t2,已知全程和所用时间,两者之比就是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v=,∴物体通过路程s2所用时间为t2=,物体在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t1+;全程的路程为s=s1+s2,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将总路程和总时间用已知条件正确的表示出来,仔细化简得到结论,难度不大.4.(2016•东明县二模)在体育测试中,小红的百米赛跑成绩是16s,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6.25m/s C.6.75m/s D.7.5m/s【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用百米路程除以跑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某时刻的速度无关.【解答】解:由题意知:s=100m,t=16s,由平均速度公式:v===6.25m/s.故答案为:6.25.【点评】解决本题注意排除干扰因素(某时刻的速度),挖掘关键字词:“百米赛”告诉路程;“他的成绩是16s”告诉时间.5.(2016•兰州校级三模)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10s,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3m/s B.7m/s C.3.5m/s D.2.5m/s【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求出第一段的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求出后一段的路程;求出总路程与总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第一段的运动时间t1===20s;(2)后一段的路程s2=v2t2=5m/s×10s=50m;(3)总路程s=s1+s2=40m+50m=90m,总运动时间t=t1+t2=20s+10s=30s,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3m/s;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运动时间及路程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基础.6.(2016•淮安二模)骑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道运动,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A.肯定随运动路程的增大而增大B.肯定随运动时间的增大而减小C.等于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D.与运动的路程与所花时间无关【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骑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道运动时,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掌握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7.(2016春•海口校级月考)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 m/s B.168.75 m/s C.2.25 m/s D.2.81 m/s【分析】有图象得出小华行驶的路程及时间,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解答】解:有图象知,小华在0~3s,运动了150m,3~5s,静止,继续运动到1350m,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350m,小华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总时间,t=10min=10×60s=600s,v===2.25m/s.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s﹣t图象,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平均速度,具有一定难度,解题关键在于认识图象.8.(2015•玉林)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C.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分析】利用t=求前、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得出总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解答】解:(1)由v=得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1===1h;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2===1.5h;总时间:t=t1+t2=1h+1.5h=2.5h,故AB错;(2)平均速度:v===48km/h,故C正确、D错.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记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9.(2015•上甘岭区校级模拟)小刚家距学校1200米,上学时,前半段用了6分钟,后半段用了10分钟.问:小刚上学的平均速度为()A.1.25米/秒B.2米/秒C.7.5米/秒D.0.83米/秒【分析】已知路程,求出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路程s=1200m,运动时间t=6min+10min=16min=960s,则平均速度===1.25m/s;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即可正确解题.10.(2015•南沙区二模)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BC和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 AB、V BC和V AC,由图可知()A.V AB最大 B.V BC最大C.V AC最大 D.V AB、V BC和V AC一样大【分析】由图读出小车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公式v=计算便可出各段路程的速度,然后进行比较.【解答】解:由图知,小车通过AC的路程s1=9cm=0.09m,所用的时间t1=3s,v AC===0.03m/s;通过AB的路程用的时间t2=2s,路程s2=4cm=0.04m,v AB===0.02m/s;通过BC的路程用的时间t3=1s,路程s3=5cm=0.05m;v BC===0.05m/s.由上分析知,v BC>v AC>v AB.故选B.【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2016•湘西州)体育课时,李明同学用40s的时间沿200m的运动场跑步一圈,他的平均速度为5 m/s.【分析】知道前200m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大小.【解答】解:平均速度:v===5m/s.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本题是比较简单的速度公式的应用.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12.(2016•南充)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m测试,以小丽为参照物,则终点计时员是运动(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她的测试成绩为10s,则她的平均速度为21.6km/h.【分析】(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2)一直路程和时间,利用v=可求其平均速度.【解答】解:(1)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m测试时,以小丽为参照物,终点计时员与小丽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点计时员是运动的;(2)她的平均速度:v===6m/s=6×3.6km/h=21.6km/h.故答案为:运动;21.6.【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求法;在处理变速运动的题时,无论中间的速度如何变化,只需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求出平均速度.13.(2016•荔湾区一模)如图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OA(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2.4m/s.【分析】(1)步行的速度小于骑车的速度,即通过相同的路程,步行用的时间较多,骑车用的时间较少.已知步行和骑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一半路程),从s﹣t图象上可知步行和骑车所用的时间,用时短者为骑车路段;(2)从图上读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由图象可得:在OA段,通过的路程s1=1800m,所用时间t1=5min=300s,在AB段,s2=3600m﹣1800m=1800m,t2=25min﹣5min=20min=1200s,比较可知,在OA段用的时间较少,说明速度较快,故:骑车的是OA段,步行的是图中AB段;(2)整个路程s=3600m,时间t=25min=15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4m/s.故答案为;OA;2.4.【点评】对于此类图象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14.(2016•遵义模拟)小明乘坐公交车去学校时,看到车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运动,小明这是以公交车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填“公交车”或“地面”).若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km,乘车时间为6min,那么公交车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分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根据速度公式v=,将已知路程、时间代入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小明以公交车为参照物,车窗外的树木与公交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树木是运动的,所以他会看到看到车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运动;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s=4km,所用时间t=6min=6×=,v===40km/h.故答案为:公交车;40.【点评】此题涉及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2016•兴化市校级三模)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则该火车运行的速度为108km/h.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分析】列车要完全通过隧道需要行驶的路程是隧道长加列车长;知道列车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列车速度;列车全部在隧道内列车行驶的路程是隧道长减列车长,知道路程和速度求出时间.【解答】解: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是:s1=s+s车=1800m+360m=2160m,列车行驶的速度:v1===30m/s=108km/h.列车全部在隧道内的路程:s2=s﹣s车=1800m﹣360m=1440m,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时间:t2===48s.故答案为:108;48.【点评】关键是要分清列车完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和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不同的,列车完全在隧道内时行驶的路程=隧道长﹣列车长,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列车长.16.(2016•石景山区二模)小军用刻度尺和数字钟(时:分:秒)测木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速度,木块滑动的位置和对应的时间如图所示,则木块在AB段滑行的平均速度为0.02m/s.【分析】读出木块左边缘在A处和B处时的刻度值,二者之差即为总路程,再读出两处秒表的示数,二者之差即为总时间,最后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为平均速度.【解答】解:木块左边缘在A点的刻度为:1.00cm,在B点的刻度为5.00cm,AB段总路程为:s=5.00cm ﹣1.00cm=4.00cm=0.04m,木块在A点时的时刻为:5min18s,在B点时的时刻为:5min20s,AB段总时间为:t=5min20s﹣5min18s=2s,AB段的平均速度为:v===0.02m/s.故答案为:0.02.【点评】(1)读木块所在位置的刻度时,要读其中一个边缘;(2)注意刻度尺的单位是cm,要换算成m 再进行计算.17.(2016•埇桥区模拟)如图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2.5m/s.【分析】从图上得出小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计算平均速度.【解答】解:由图可知,小车行驶的路程s=450m,所用时间t=20s,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2.5m/s.故答案为:22.5.【点评】此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能从图上得出小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比较简单.18.(2016•中山市模拟)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相距369km的乙地,所用时间如图所示,汽车行驶途中所用的总时间是 6.5h,平均速度是56.8km/h,合为15.8m/s.【分析】已知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从图中读出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其平均速度.【解答】解:由图可知,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时间t=21:05﹣14:35=6.5h,汽车的平均速度是v==≈56.8km/h=56.8×m/s≈15.8m/s.故答案为:6.5;56.8;15.8m.【点评】此题考查速度放入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关键是从图中得出汽车行驶途中所用的总时间.19.(2016春•长春校级月考)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马拉松赛全程为42.195km,某业余选手的成绩为3h30min,则其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3.35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分析】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定义,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解答】解:全程的路程,S=42.195km=42195m,全程的时间,t=3h30min=3×3600s+30×60s=12600s,全程的平均速度,v===3.35m/s.答: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35m/s.【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平均速度的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20.(2015•无锡模拟)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第3分钟至5分钟小华的运动状态为静止,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2.5m/s.【分析】从图上读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由图象可知第3分钟至5分钟,小华的速度是0,所以小华的运动状态是静止的;图象中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9min=54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5m/s.故答案为:静止;2.5.【点评】对于此类图象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三.解答题(共2小题)21.(2016•环县校级模拟)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10s.求他的平均速度?【分析】知道小明同学跑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可以求出他的平均速度.【解答】解:小明同学的平均速度v===10m/s答:他的平均速度是10m/s.【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难度不大,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22.(2016•南开区三模)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缓(填“陡”或“缓”)些.(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v AC=0.033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大(填“大”或“小”).【分析】(1)根据公式v=,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3)要计算出v AC,需确定AC的长度和时间,用公式v=计算;(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3)由图知S AC=10.0cm=0.1mt AC=15:35:23﹣15:35:20=3s则v AC===0.033m/s.(4)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故答案为:(1)v=;刻度尺;(2)缓;(3)0.033;(4)大.【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的统一.。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62) 1.如图所示是拍摄的苹果下落过程中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57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s。
2.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2)从10m到2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3.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玻璃管做了“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和;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则气泡上升的速度为cm/s。
4.完成下列问题:(1)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仪器,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由此可知,打点计时器是的仪器。
(填序号)A.记录时间B.测量质量C. 测量力(2)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平均速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则A、C两点间的距离为cm,物体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m/s。
5.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m。
(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m/s。
(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m/s。
(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选填“变大”或“变小”)。
6.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不同规格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
(2)说明测量方法。
初二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检测题(附答案)
初二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检测题(附答案)2012年新人教版(走进中考)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选择题1.(10赤峰)赤峰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5×102km,如果将来要建成高速铁路,列车速度可达3×102km/h,到那时如果我们要从赤峰坐高铁直达北京,列车按此速度运行需要的时间是CA.1minB.10minC.100minD.1000min2.(10潜江、天门、仙桃)正在建设的武汉至宜昌的高速铁路全长约291km,计划2012年建成通车。
它的建成将会给沿途经过的仙桃、天门、潜江等市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若通车后某列火车当日午夜从宜昌开往武汉的启程、到站时刻如图1所示,则这列火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C新课标第一网A.120km/hB.150km/hC.200km/hD.580km/h3.(10泰安)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要的时间是AA.60sB.50sC.40sD.20s4.(10娄底)正在建设中的沪昆高速铁路过境娄底,铁路线全长约2100km,设计时速350km,全线预计2015年3月建成通车.建成后,从上海坐火车前往昆明只要lOh,比现有的沪昆铁路节省将近27h.娄底至上海高速铁路线全长约为1200km,按平均速度300km/h计算,列车从娄底至上海的时间为AA.4hB.7hC.l0hD.27h5.(10蚌埠二中)如图所示,静止的传送带上有一木块正在匀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时,木块滑到底部所需时间t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所需时间t0相比可能正确的是(多选题)ABA.B.C.D.6.(10黄冈)物理学中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定义为加速度.依据该定义,若某物体在t时间内速度从V1增加到V2,则加速度为.现有一小球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加速运动2s,则2s末小球的速度为DA.0B.2m/sC.3m/sD.6m/s7.(11泉州)小理家准各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练习含答案
1.4测量平均速度一、单选题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2.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 AB<t BCB.t AB=t BCC.v AB>v BCD.v AB<v BC3.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 10cm/sB. 9cm/sC. 8cm/sD. 7cm/s4.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二、多选题5.(多选)在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获得如下表格,其中M 为AB的中点,则关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M段的平均速度为3m/s,其表示的含义是物体每秒内通过的路程为3m/sB.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C. AB段的平均速度是AM段平均速度与MB段平均速度的平均值D.实验中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这运用了组合法三、填空题6.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从上到下苹果的运动的快慢是逐渐(变快/变慢),判断依据是.照片上B与A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6.6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m/s.7.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左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秒的不同位置.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球运动平均速度大,右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球的运动.8.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匀速/变速)直线运动(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m/s.(6)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m/s.9.下图是“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使刻度尺紧靠木板且与木板的长边保持______.(3)在进一步探究“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滑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怎样变化”的过程中:① 木板长130cm,小车长10cm.小明将小车运动的路程平均分为两段.为了测出小车滑过斜面的上半段所用时间,应该将金属片放在距斜面顶端A 点_________cm的C点位置.② 测出小车滑过斜面上半段所用时间t1=6s,下半段所用时间t2=4s.由此可以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是_________的(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③ 在测量小车滑过下半段所用时间时,某同学将小车放在C处静止释放,同时开始计时,滑到底端计时结束.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时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 1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根据活动: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请你回答:(1)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原理是,纸锥下落做运动.(匀速/变速)(2)你选用的器材是:纸锥、和(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小华准备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设计了如上的表格,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小华这样做能减小实验误差吗?答:_________,理由.1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 A、 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 6.40 cm,则 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A与B选项,虽然甲、乙两球运动开始位置相同,在后面出现在同一位置,这只表示它们通过了相同的路程,但甲是摄影5次,乙是摄影3次,所以时间不同,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B选项错误;C选项,如图甲,甲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甲球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选项正确;D选项,图乙,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且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速度是越来越大.故D选项错误.2.【答案】D【解析】(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 AB=5s,t BC=3s,所以t AB>t BC.故AB 错误;(2)由题意知s AB=s BC=s m,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所以v AB<v BC.故C错误,D正确.3.【答案】B【解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4.【答案】A【解析】测平均速度,肯定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另一方面,时间终止时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A较好,一到所选路程终点就掐秒表,应该还是比较准确的,多次测量,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5.【答案】BD【解析】A选项,AM段的平均速度为3m/s,其表示的含义是每秒内平均通过的路程为3m,故该选项错误;B选项,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该选项正确;C选项,AB段的平均速度是AB段路程与AB段所用的时间之比,故该选项错误;D选项,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把刻度尺、停表组合起来使用,应用了组合法,故该选项正确.6.【答案】变快相等时间内,苹果通过的路程变大 2.22【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苹果下落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苹果的运动逐渐变快;(2)可以根据相同时间比路程进行判断,由于相同时间内,苹果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所以做变速直线运动;(3)BA段的平均速度v=st=0.666m0.3s=2.22m/s7.【答案】乙甲【解析】观察左图可知,甲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而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因此,甲做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因为相邻两个小球的时间间隔相等,通过观察发现,甲乙两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用的时间少,因此,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平均速度;右图的路程—时间图像,反应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所以能够描述甲的运动情况.8.【答案】(1)v=st;(2)较小、长;(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大、变速;(5)0.15;(6)0.18【解析】(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st;(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顶端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一些,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t算出的速度偏大;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5)由图示可知s1=90cm=0.9m,s2是全程的一半,则s2=0.45m,由图示秒表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2=3s,平均速度v AB=0.15m/s;(6)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t1=5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0.18m/s;9.【答案】(1);(2)平行;(3)①70;②增大;③小车在斜面顶端滑下时,滑过C点的速度不为0.【解析】(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故该实验原理为;(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使刻度尺紧靠木板且与木板的长边保持平行,这样读数才准确;(3)木板长130cm,小车长10cm.小明将小车运动的路程平均分为两段.为了测出小车滑过斜面的上半段所用时间,应该将金属片放在距斜面顶端中点的位置,故是70cm的C点;小车滑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时间不等,说明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速度是增大的;在测量小车滑过下半段所用时间时,某同学将小车放在C处静止释放,同时开始计时,滑到底端计时结束.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在小车在斜面顶端滑下时,滑过C点的速度大于0m/s.10.【答案】(1)刻度尺(2)0.1(3)v AB<v BC【解析】(1)实验中还需要用刻度尺测量滑块运动的距离;(2)由图可以看出A到C的总路程是40cm=0.4m,总时间是4s,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3)由图可以看出,AB段的路程小于BC段的路程,AB段的时间等于BC段的时间,所以v AB<v BC.11.【答案】时间;0.2;小于【解析】斜面坡度较小时,小车下滑得较慢,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全程的路程为s=0.5m+0.5m=1m,时间为5s,因此平均速度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等,但下半程用时较小,因此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答案】(1)变速(2)秒表刻度尺(3)不能没有控制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解析】(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纸锥下落的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求解;纸锥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是逐渐发生改变的,所以在做变速直线运动;(2)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下落时间和下落高度,分别需要秒表和刻度尺;(3)准确测量纸锥下落的时间与高低可以减小误差.在用卷尺和秒表测量纸锥下落的高低和时间较难测量,可采取增加下落高度、换用锥尖较大纸锥进行测量,同时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由实验记录表格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时没有控制纸锥下落的高度,因此存在实验错误,不能减小实验误差. 13.【答案】(1)一直增大、0.16;(2)①纸锥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C【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纸锥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速度一直增大;纸锥AC段的平均速度;(2)①纸锥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纸锥做加速运动,所以速度—时间图像C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初中物理《八上》第一章 机械运动-测量平均速度 考试练习题
初中物理《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测量平均速度考试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1、A 、 B 、 C 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 、c之间的距离为80m ,a、b之间的距离为30m 。
其中 B 、 C 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 A 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 ~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 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C 运动的v ~t图如图丙所示,前2s 物体 C 通过的路程为 3m ,从开始计时 10s 后, A 、 C 相距 67m , A 、 B 相距 20m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B 向右运动,速度为 2m/sB .物体C 向左运动,前 10s 的平均速度为 2.7m/sC .开始计时 20s 后, A 、 C 两物体相距 57mD .开始计时 10s 后, B 、 C 两物体可能相距 87m知识点:测量平均速度【答案】D【详解】AB .由图乙可知,物体 A 的速度由图乙可知,物体A 计时 2s 后出发,则 10s 后,由可得物体A 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由图丙可知,10s 后根据可得物体C 从c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根据题意,a、c之间的距离为80m ,计时 10s 后,物体 A 、 C 相距 67m ,可判断物体 C 往右运动,其前 10s 的平均速度根据题意,计时10s 后,物体 A 、 B 相距 20m ,无法判断物体 B 往哪边运动。
若物体 B 往左运动,则根据 10s 后物体 A 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 和a、b之间的距离为30m ,可知物体 B 往左运动了 10m ,速度为若物体B 往右运动,则根据 10s 后物体 A 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 和a、b之间的距离为30m ,可知物体 B 往右运动了 30m ,速度为故AB 错误;C .计时 20s 后,由可得物体A 从a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根据可得物体C 从c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a、c之间的距离为80m ,则计时 20s 后, A 离a点90m-80m=10m则此时A 、 C 两物体相距57m-10m=47m故C 错误;D .由上已知计时 10s 后,物体 C 从c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27m ,若物体 B 往左运动,则计时 10s 后,物体 B 向左运动 10m ,而b、c两点之间相隔80m-30m=50m此时B 、 C 两物体相距50m+10m+27m=87m故D 正确。
初中物理精编练习题测量平均速度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_______,需要选择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
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
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 .10cm/s B .9cm/s C .8cm/s D .7cm/s4、小红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 ,她家离学校720m ,每天开始上第一节课为8:00,为了不迟到,她至少 从家里出发.5、某段铁路由长度为L 的铁轨一根接一根的铺成。
一列火车在匀速前进,车内一位旅客要测量火车的运动速度。
他测出了火车经过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n 次振动的时间间隔为t ,则计算车速v 的关系式v=6、(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D .在兔子睡醒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7、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 用了4s ,跑完100m 用了12s ,该同学的平均速度是( )A 、6m/s ;B 、8. 3m/s ;C 、7. 15m/s ;D 、7.75m/s.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机械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 /cm26 时间t /s4 平均速度v /(cm/s ) 15)实验中,斜面放置的坡度应 (选填“较陡”或“较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9、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
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练习新人教版.docx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测量平均速度1.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我们需用刻度尺 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S间t,然后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竺十_,计算ns 小车的平均速度。
2. 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 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加速运动;(2) 金屈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或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回—时造成的误差。
3. 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10 s;测得第5 s 末的速度为9.0 m/s,第10 s 末到达终点 时的速度为10.2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在前5 s 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 5 m/sB. 在后5 s 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 6 m/sC.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 在木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 1 m/s丨练提能 I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考点生活中平均速度的测量4. 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首先,小华在学 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 m,测得用时80 s,则他步行速度为1.25 m/s 。
为了保证测量结 杲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速亘不变。
最后小华测出他步行上学需20 min,则他 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 500 m o5. (2016广西百色屮考)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D )10 s 20 s 30 s 40s 0 300 m 600 m 900 m 1 200 m甲0 10 s 20s30 s 40s 0 200 m 450 m 750 m 1 200 m乙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C. 在20 ^0 s 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D. 在0习0 s 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丨练中考I感受中考挑战自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6 •江苏连云港中考)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方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 )A.ab段B. be 段C.刃段D. de段7.(2015广西玉林中考)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 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 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 km/h,则汽车行驶这120 km(C )A.所用时间为2. 4 hB.所用时间为2. 6 hC.平均速度为48 km/hD.平均速度为50 km/h8.(2016四川广元中考)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某同学设汁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由斜面的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久B. C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则处的平均速度时0. 02 m/s, AB段的平均速度(填Y”或“扌)兀段的平均速度V8C。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某次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对应的时刻,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0.40m/sB.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从甲位置到乙位置的平均速度等于从甲位置到丙位置的平均速度C.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这样可以延长小车下滑的时间,便于准确测量D.在某次实验中,小组同学们发现小车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大于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因此得出平均速度与斜面倾斜度有关2.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A.图中AB段的路程s AB=50.0cm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 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 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3. 关于打点计时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只能记录物体的运动时间B.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只能记录物体通过的路程C.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能记录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D.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能反映物体任意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4. 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B.9cm/sC.8cm/sD.7cm/s5. 在学校运动会上,江涛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带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同学练习用多次曝光法(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拍摄照片如图所示,是他采用每隔1s曝光一次的方法.拍得的一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的照片.如果车身长为4.5m,底片上标尺刻度均匀,那么这辆轿车当时的速度约为()A.10.5m/s B.15m/s C.19.5m/s D.30m/s2.2015年田径世锦赛在北京举行,如图所示是男子100米决赛冠军博尔特冲线瞬间的照片,照片右上角显示的时间为其成绩,根据这些信息()A.可知博尔特跑得最快B.可排出各选手的最终名次C.不能求出博尔特全程的平均速度D.可知博尔特跑完全程用的时间最长3.在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
以下估测符合实际的是()A.学生课桌的长度约为2m~3mB.做一套眼保健操所用的时间约为4min~5minC.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4cm~5cm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11m/s4.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下列s-t图像中能反映苹果运动情况的是A.B.C.D.5.心电图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
我们根据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
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如图所示。
若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20mm/s B.乙的心率为75次/minC.甲的心率比乙的心率快D.甲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为0.8s6.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前3个10s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200m、250m、300m,那么该辆车第二个十秒和前二十秒的平均速度分别为()A.20m/s、25m/s B.25m/s、22.5m/sC.25m/s、20m/s D.22.5m/s、20m/s7.放学后甲、乙两名同学骑车回家,甲在前,乙在后,都向东骑行,两人相遇之后,乙发现作业忘记拿了,转身回学校拿作业,两人的路程与时间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像1表示乙同学的路程与时间图像B.在相遇之前,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C.整个过程中,乙骑车的平均速度为5m/sD.10s时,甲乙的速度相同8.—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4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2m/s,那么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4m/s B.12m/s C.8m/s D.6m/s9.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
(中考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实验大通关(1)测量平均速度 1.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 B C 、、三点的时刻,B 点是全程AC 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C t t <B.AB BC t t =C.AB BC v v >D.AB BC v v <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A.10 cm/sB.9 cm/sC.8 cm/sD.7 cm/s 3.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B .当启动停表后再把小车放开,观察到它撞击金属片时立即停止,读出的就是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C .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D .用刻度尺测出的斜面长就是小车通过的路程4.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小车的位置 A B C D E F距A点距离/cm 0 20 40 60 80 100小车运动时间/s 0 5 9 12 14 15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
(3)通过比较,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F段的平均速度。
5.如下图是一次测量遥控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______测量,运动的时间用_____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 (2)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为4 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 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 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________做匀速直线运动.(填“是”或“不是”)6.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 段的路程AB s =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 1.6s AB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_____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_______ ,需要选择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 __________。
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
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
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
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14:35:00
5cm
14:35:05
40cm
5cm
A. 10cm/s B. 9cm/s C . 8cm/s D. 7cm/s
4、小红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 1.2m/s ,她家离学校720m,每天开始上第一节课
为 8: 00,为了不迟到,她至少从家里出发.
5、某段铁路由长度为L 的铁轨一根接一根的铺成。
一列火车在匀速前进,车内一位旅客要
t ,测量火车的运动速度。
他测出了火车经过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n 次振动的时间间隔为则计算车速v 的关系式v=
6、(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
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
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
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 .在兔子睡醒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7、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 24m用了 4s,跑完 100m用了 12s ,该同学的平均速度是()
A 、 6m/s;
B 、 8. 3m/s ; C、 7. 15m/s; D 、7.75m/s.
8、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机械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
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 s/cm26
时间 t /s4
平均速度 v/
15
(cm/s )
( 2)实验中,斜面放置的坡度应(选填“较陡”或“较缓”)比较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9、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
要求:
(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2)说明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