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几种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名族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

二.《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华名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名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名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望洋向若而叹….】

1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由于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意识到自己的夜郎自大、狂妄无知。

2庄子描绘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必须不断上进。

3从这里可以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景物衬托,多用比喻。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善于结束形象描绘来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对比手法。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

1这里说明了人的认识要受到那几个方面的限制?

空间、时间、教育的状况

2这里采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

3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它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类比论证。大前提:人的认识受自然社会的制约。小前提:你已经突破这两者的制约,心境开阔。结论:你可以与自然万物对话,懂得其中的奥义。

【计四海之内天地之间也,…不似毫末只在于马体乎?】

1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2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对比法、类比法、例证法

3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对比、反问。

4《庄子》文章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请结合《秋水》分析《庄子》这一艺术特色。

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的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的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通过援臂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使抽象的结论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一.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而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解,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而后勇,自大是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等。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二.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这两个虚构任务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哲理和形象的结合,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

三.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的特点。

本文比喻层见叠出,一脸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以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于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这样连类的比喻具有阐明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

四.结合课文叙述《庄子·秋水》(节选)所阐述的哲理。

本文以合身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之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五.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而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解,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而后勇,自大是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等。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容忍与自由

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都要有“海纳百川”的雅量,融贯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知识,调动尽可能多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共同生活在一个活泼、生动、愉快的、互相促进的、有利于创造的良好环境中,才有最多实现的可能。

2.分析《容忍与自由》一文作者的思路,说明胡适是如何阐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观点的?

本文反复要说明的道理就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根据他一生的切身体验,道出: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纪念傅雷

一.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作者领略到傅雷的“怒”是在1939年,傅雷在昆明和腾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写傅雷的“怒”是作者与傅雷就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两次争论,显示出傅雷直率的性格。第三次写傅雷的“怒”,是在“文革”初期,傅雷因不堪凌辱,以死抗争,他的夫人也与他一起撒手西归,这是傅雷的最后一“怒”。

二.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二十七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在回忆傅雷时,又突出了他的个性,将傅雷的性格写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还时或显示出机趣和幽默。

三.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