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物理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高三物理热点专题]

物理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命题趋势

与原来的考试不同,“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能力主要不是对事物的结局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解答这类问题,构建物理模型是关键,而且是难点。由于情境的新颖,原来储存在头脑中的模型无法直接应用,完全要凭借自己的思维品质来构建模型,对考生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实际上这也是命题者的用心所在,因为考生构建模型的情况,能真实地反映他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四年的综合考试中,以实际问题立意的题确实成了热点。2000年的理综卷中有关霍尔效应的问题,要求考生把它构建成一个带电粒子在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中平衡的模型,这里情景是新的,模型是旧的。2001年的理综卷中有关于电磁流量计的问题,要构建出两个模型,一个与上述的相同,另一个是直流电路的模型。同年还有太阳能量辐射一道压轴题,其中的一道小题,要构建出太阳向各个方向辐射能量的能量流的模型,这是新情景,新模型。预计在以后的综合能力测试中,必定会有这方面的题,而且构建模型的要求会是各种各样的。

知识概要

互相关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构成了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在这几个环节中,根据问题的情景构建出物理模型是最关键的、也是较困难的环节。由问题情景转化出来的所谓“物理模型”,实际上就是由理想的对象参与的理想的过程。如质点的自由落体运动、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单摆的简谐运动、点电荷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串并联电路等等。这种物理模型一般由更原始的物理模型构成。原始的物理模型可分为如下两类:

所谓“建模”就是将带有实际色彩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

对象模型(质点、轻杆、轻绳、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电表、

理想变压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点光源、光线、原子模型等)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

动、简谐波、弹性碰撞、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

物理模型

和类比等方法转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正确构建物理模型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养成根据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结合题目描述的现象、给出的条件,确定问题的性质;同时抓住现象的特征寻找因果关系。这样能为物理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

(2)理想化方法是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的本质是抓住主要矛盾,近似的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养成比较、取舍的习惯。

(3)要透彻掌握典型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不断积累典型模型,并灵活运用他们。如研究碰撞时,总结出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两个模型,但后来发现一些作用时间较长的非碰撞类问题,也有相同的数学形式,这就可以把这些问题也纳入到这两个模型中去,直接应用这两个模型的结论。在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与重金属原子核的作用是非接触性的静电力作用,由于动能守恒也可纳入弹性碰撞模型。

点拨解疑

【例题1】(1999年高考全国卷)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 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s 。(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 取10m/s 2,结果保留二位数)

【点拨解疑】

运动员的跳水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是竖直方向的上下运

动,但也有水平方向的运动,更有运动员做的各种动作。构建运动模型,

应抓主要因素。现在要讨论的是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从

根本上讲与运动员所作的各种动作以及水平运动无关,应由竖直运动决

定,因此忽略运动员的动作,把运动员当成一个质点,同时忽略他的水

平运动。当然,这两点题目都作了说明,所以一定程度上“建模”的要

求已经有所降低,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处理的原因。这样,我们把问题

提炼成了质点作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在定性地把握住物理模型之后,应把这个模型细化,使之更清晰。

可画出如图1所示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运动员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

高度h ,即题中的0.45m ;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

H ,由图中H 、h 、10m 三者的关系可知H =10.45m 。

由于初速未知,所以应分段处理该运动。运动员跃起上升的时间为:

3.010

45.0221=⨯==g h t s 从最高点下落至手触水面,所需的时间为:4.110

45.10222=⨯==g H t s

所以运动员在空中用于完成动作的时间约为:21t t t +==1.7s

点评:构建物理模型时,要重视理想化方法的应用,要养成化示意图的习惯。

【例题2】 精密测量电子比荷m e /的现代方法之一是双电容法,其装置如图2所示,在真空管中由阴极K 发射电子,其初速度可忽略不计。此电子被阴极K 与阳极A 间的电场加速后穿过屏障D 1上的小孔,然后依次穿过电容器C 1、屏障D 2上的小孔和第二个电容器C 2而射到荧光屏F 上。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势差为U ,分别在电容器C 1、C 2上加有频率为f 的完全相同的正弦式交变电压,C 1、C 2中心间的距离为L ,选择频率f 使电子

束在荧光屏上的亮点不发生偏转。试证明电子的比荷为U

n L f m e 22

22=(其中n 为正整数)。

【点拨解疑】 由题意,研究对象必然是电子,其对象模型显然是带电的质点;对其过程模型的构建,可按先后顺序考虑;首先是在电场中的变加速运动,这是我们能处理的模型;接着进入电容器,遇到偏转电场,由于电容器上加的是变化电压,那么其中的电场是不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子沿电场方向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这是我们没办法处理的。但考虑到电子加速后,速度很大,通过电容器的时间极短,如果忽略这一段时间内的电压变化,那么可把电子通过电容器的过程抽象为带电质点在稳定匀强电场中的物理模型,电场的强度取决于进入电场的时机。

现在有两个电容器,而且要求电子最后不偏转,那么电子在电容器中的运动是否有更具体的物理模型呢?模型很简单,就是进入每个电容器的时机都正好是电场强度等于零的时候,电子作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两个电容器。

电子进入第一个电容器的时刻t 1应满足条件U 0sin2πft 1 =0,即2πft 1=n 1π。其中n 1是自然数。

同样,进入第二个电容器的时刻t 2应满足条件U 0sin2πft 2 =0,即2πft 1=n 2π。其中n 2是自然数。

所以,当t 2-t 1=

v L ,即n n n v fL =-=122时,电子束不发生偏转,其中n 是正整数。 又因为 eU mv =22

1 所以 U

n L f m e 22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