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

然而,汹涌的网络民意除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广泛真实的意见、建议之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和谐及政府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

面对如此形势,国内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应对做法,但是现行做法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民意1.网络民意的产生。

民意,简单来说,就是民众的意愿,它是社会大众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集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多数一致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并具有对事态产生强烈的影响趋向的意见、态度、情绪和干涉意愿的总和。

而随着新媒体运动的不断深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纷纷涌现,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了民意一个更为广阔的承载传播平台,网络民意就此应运而生。

2.网络民意的定义。

网络民意是民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它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介来表达民意,因此属于媒介民意,但它却摒弃了传统媒介民意的间接表达形势,而采用跨越媒体“把关”和“再加工”的直接表达形式。

其产生源于传播媒介的物质性改变,民意获得了一个新的表达渠道和物质载体,这个新的媒介赋予了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完全不同的性质。

3.网络民意的主要特点。

(1)表达方式的直接性。

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了网民间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

网民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相关公共决策者的“个人网页”,并可同他们直接对话或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充分地发表意见和想法。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平等开放的特点,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精英控制的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平民化特征。

平民性并不排斥精英分子使用和参与网络表达,只是消解了精英分子权威、专家、官员等的社会身份,把身份地位的“区隔”转换为对人的普遍权利的认同和建构。

(3)发表环境的虚拟性。

(4)问题的公共实时性。

网络上探讨的议题多种多样,广泛自由。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引言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

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政务公开行政学院 08级3班学号23080306 支建永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网民人数的增多,各种媒介诸如论坛、即时通讯、微博、博客等的出现,为网民发表意见产生共识提供了平台,我国网民人数迅猛增长,在网络上互动活跃,网络民意汹涌,因此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不容忽视的力量。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围绕网络民意及其特点、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重要性、政务公开应对策略等诸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网络民意的良性应对提出有益的建议,增进以政务公开应对网络民意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民意,回应,政务公开据2012年1月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公布的数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庞大的网民队伍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反应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网络民意。

网络民意目前成为汹涌之势,诸如李刚门、周老虎等各种网络事件频发。

回应网络、回应公众已经成为化解社会问题、消解事件于未萌的重要方法。

网络民意形成及其特点网络民意就是借助网络民意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新闻跟帖、网络民调、博客论坛、BBS等表达形式呈现出来的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多数成员对社会问题或现象所持有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情感和行为的总称。

简而言之,网络民意是传统民意的一种延伸,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1】网络民意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经过网民们的表达、发表意见,经过意见聚合达成人们的共识,引起共同行动,经由意见领袖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民意,进而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由传统网络进行转载,形成民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与采纳,从而引起政策改变、观念转变,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民意,其实质仍是公共意志的表达,但网络民意与人们通常所熟知的传统民意是有区别的,有其自身的特点。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现状和策略探析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现状和策略探析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现状和策略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某种原因或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负面舆论风波和舆情危机。

在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着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形象和声誉。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必须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快速传播、广泛影响、虚假信息等特点,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政府部门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往往需要应对各种挑战,包括信息不对称、处理速度不足、舆情导向失衡等问题。

如何有效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成为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政府部门需要针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挑战,积极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机制,提升自身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对能力。

本文将对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探讨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网络舆情危机更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现象。

政府部门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往往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压力,需要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在网络时代,舆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迅速扩大,一旦出现舆情危机,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很容易引发恶劣后果,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

在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部门的表现不仅决定了事件的发展走向,更可能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提升政府形象和维护政府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一、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危机事件消息经过网络传播,瞬间可以影响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受众。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公众讨论、传播、评论产生的舆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民意和社会情况。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和隐患。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

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地解释政策措施和决策原因,能够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以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民众满意度。

【字数受限,暂停】。

1.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容易被舆情所困扰。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舆情危机处理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期待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的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地方政府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能力,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保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字数:209】2. 正文2.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不同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发现热点问题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各方机构的协作与合作。

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合理利用

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合理利用

网络民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其合理利用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环境一方面为网络民意的表达提供了自由空间,从而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其自身缺陷也带来了诸如无法完全代表真实民意、信息失真和政府被动决策等问题。

政府管理人员利用网络民意完善政府决策应从提高对网络民意的整合和引导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网络民意的引导和监督等几方面努力解决。

标签:民意;网络民意;政府决策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新的言说空间和表达渠道,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周久耕事件”、“林嘉祥事件”中,参与讨论表达的网民分别达到了100万和180万。

网络民意正以其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着政府决策与社会治理的结构。

政府管理人员应对网络民意表达对政府决策的重要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客观看待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作用,这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民意的内涵民意作为一个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

庄子曾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 〔1〕由此观之,民意存在于民众之中,并具有安定社会的作用。

民意作为一个概念在西方也得到了广泛运用,韩念西(Bernard C.Hemmessy)在其1965年所著的《民意》一书中所做的界定:“民意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一群人针对重要议题表达其复杂偏好的综合。

” 〔2〕网络民意作为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它是网络虚拟言论市场的产物。

网络民意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上论坛和社区、博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聚合某种愿望和诉求,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意。

〔3〕目前,它以新闻跟帖、虚拟社区、网络论坛、网络群聊(如QQ群、MSN)、网络搜索(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贴吧、博客、播客等为载体或表现形态。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1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作用渗透社会任何领域。

地方政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延伸,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在时空范围内,最接近地方政府,其次,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舆情危机的产生和频发,必然会引起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管理者的关注,但是国家机构和管理者的介入是非直接的,具体应对舆情危机的政策和行为由地方政府来执行,地方政府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必然成为应对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

通过2009年度人民网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分析得出,各地方政府由过去的忽视、控制、打压网络舆情的形式,转变为积极反应并回馈网民态度,地方政府的有效作为值得肯定,其进步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积极响应网络舆情,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与过去传统应对网络舆情的效度比起来,目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行为和反应速度都有大大的提高,从建立舆情信息搜集机制、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网络舆情新闻发布会、开设专家咨询座谈室等等一系列措施,对公共政策的执行、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向公众公布相关动态过程和及时发布信息,使公众能够及时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和跟踪。

对于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1.2 电子政府的完善,推行政务公开舆情在网络空间是初始民意的自发状态,与民意成直接关联,但是受网络空间的影响,舆情的演化可能与民意背道而驰,网络舆情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政府能力,完善政府的门户网站,推行政务公开是政府综合能力之一,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地方政府以探索的形式,开放电子政府、建立和健全信访制度等形式,专门开设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的门户网站,公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来源:宣讲家|作者:| 上传时间:2013-02-19 14:50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第一节高度重视舆情,不拖不瞒不封不堵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网络上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

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发言、社区讨论、贴吧留言、博客、空间、微博等反映网民心声和观点的各种各样表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壮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舆论集散地。

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几何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博客用户达到2.5亿,发展不到两年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2亿,我国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借助社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客等平台,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利益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

”而微博诞生以后的这两年,由网络、由微博生发、演变的舆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如局长微博开房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艾滋女事件以及甬温线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等等。

这些涉及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突发事件无一不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大浪,引爆了一起又一起网络舆论事件。

网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巨大的传播能量,使得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主导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第一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

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

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

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

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

论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策略

论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策略

论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策略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开辟了一条公民利益表达的快速通道,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正在成为惩治行政腐败的利器。

然而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比较低,容易出现“网络暴政”和形成“羊群效应”。

据此中国地方政府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监督,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尝试建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制度建设。

标签:网络舆论监督;正效应;负效应;策略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民直接对话,这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大大刺激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目前中国网民的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第四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诸如陕西“周老虎事件”、南京周久耕“天价烟事件”、广西“日记门事件”,以及前不久陕西杨达才“微笑门事件”在网上不断发酵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并很快得到纪检部门的回应,这也反映网民参与监督的巨大力量。

如何认识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这是新时期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1]。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的网民,监督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活动,就行政管理领域来说主要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涉及公共事物、公共利益的组织或个人的活动。

相对于传统舆论监督来说,虽然它的载体是互联网络但是它仍然属于公共舆论监督的一种或者说它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新方式。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常常面临着信息披露不透明、舆情分析不到位、舆情引导不足等问题,导致舆情事件频发,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针对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传播范围广泛性,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舆情动态,预防和应对舆情事件的发生。

地方政府还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意图,避免信息失实、不明确,引发舆情误解。

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舆论公正、理性,引导社会积极参与舆情治理。

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倾听民意,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和透明度。

1.2 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往往极具偶然性和突发性,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导致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从而引发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和恶意炮制,往往会对地方政府形象和政府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地方政府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等对策,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网络舆情形势。

浅析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析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普及范围的扩大,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

现阶段,网络舆情的特征大体表现为传播方式多样化、参与范围扩大化以及运行体制系统化。

为此,我国政府应当通过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意识、创新治理工作形式、完善相关体系建设等,促进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网络舆情概述舆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与民生疾苦之声有关。

其与舆论既交叉又分离。

舆情是民众所想,无论说与不说或公开与不公开,都归属于舆情。

社会舆情是反映民众的心声、利益的诉求,而舆论既有公众发声,也有国家与政府的发声,同时也存有媒体的发声。

而所谓的网络舆情是将网络作为载体,广大人民群众在其中围绕某件事情进行情感、意见以及观点上的表达、互动和传播,以此形成强有力且具有较大影响力与倾向性的观点及言论,属于一种社会舆论表达形式。

在传播问题上,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传播的优势。

这是因为传统媒介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较慢,并且其传播方式大多为层级式,信息在传播上会受到版面大小及发稿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所以使得新闻传播具有滞后性特征。

而网络媒体借助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创造了开放式平台,每个人都能够在此平台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

另外,网络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以及交流性等特征,使得网络舆情会出现随时爆发的可能。

因此,当发生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后,与其相关的信息、视频等会立刻在网络中快速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更加迅速及时。

二、网络舆情和政府管理的联系(一)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从传统形式上看,为了确保社会及政治等方面处于稳定状态,政府在维护公告秩序及公共管理上会对其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性公开,社会大众所看到与了解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所以说政府信息与公众信息不对称。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政府在信息公开上的自由权、选择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信息的传递方式已经完全挣脱了传统信息传播在内容、空间及时间上的束缚,若是在此发展背景下,政府仍然选择性公开信息,或是利用封堵等方式隐瞒事情真相,那么一旦事实揭晓,公众在网络中了解到事件全部真相,政府会严重丧失公信力,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很难恢复与重建权威形象。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成为了检验其治理水平和公共信任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地方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且信息真实性难易得到验证。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主动了解网络上的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舆情事件。

通过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网络和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以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的蔓延和恶化。

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以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做好政府工作的解释和宣传工作。

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主动公布政府工作的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准确有效传递政府声音。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政府工作的宣传推介活动,增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应对。

要加强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和水平。

在面临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及时召开应急会议,组织专家学者和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并迅速落实,消除舆情隐患,稳定社会情绪。

四、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在面临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疏导不良情绪,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向社会公众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消除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干扰,指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促进社会舆论的理性化和平稳化。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怎样应对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手机媒体的异军突起,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打破了传统舆论格局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

其中,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特别是2010年微博开通以来, 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而且不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引起众多网民的青睐。

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变得日益重要。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情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可以极大提升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

一是采集民意。

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随意性,使得个体网民不用再顾忌“沉默的大多数”而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基于以上因素,从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的网络民意看,绝大部分贴近事实真相,党和政府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微服私访就可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情,大大提高了调查研究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

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省,从2008年1月起就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所需,得到广东人民的垂青和厚爱,红遍大江南北。

网站开通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未,“捎话汪书记”栏目收到民意6万8千余条,“有话问黄省长”栏目收到民意近2万条。

就从松原市网民表达民意的主要阵地“松原吧”来说,每天留言数也有几百条。

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2)

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2)

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2)第一篇: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2) 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网络舆情是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个人或者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借助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本身或者公共事务的掌控者和事项的直接相关者所产生和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意愿和意见的总和。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舆论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曝光社会丑恶行为、监督公共权力行使的活动愈发普遍。

这一新变化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新挑战。

然而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的滞后、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管理政策法律的缺失制约着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

对此,政府不能因噎废食,谈网色变,拒绝“大众麦克风时代”给政府管理方式带来的改变,而应当将网络舆情的发展作为转变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新契机,顺应时代的需要,善于、敢于面对新挑战,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树立网络舆情全过程管理理念。

同时,借鉴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的优秀经验,将网络舆情管理纳入法制轨逬,既实现了对网民和互联网企业的依法管理,又在―定程度上防止权力的滥用,为网络與情管理创建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建设一支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并且通过明确相关责任人职责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管理队伍的高效运转。

关键词:网络舆情;公共管理;政策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曝光社会丑恶行为、监督公共权力行使的活动愈发普遍。

这一新变化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新挑战。

然而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的滞后、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管理政策法律的缺失制约着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近年来,网络舆情以其迅猛扩散的速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社会重要议题。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舆论表达方式,网络舆情对政府的治理和公共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特点、政府应对的挑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舆情具有迅速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它在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引发公众关注并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及时获取信息、掌握舆情动态,以做出应对决策。

然而,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的真实性较难确认,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

政府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相关机构的协助来辨识谣言和虚假信息,并及时提供准确、权威的信息来稳定舆情。

其次,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政府需要加强信息监测与应对系统的建设,以快速获取和分析舆情信息,并能快速作出对应策略。

此外,政府还需要克服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产生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可能会使政府的决策受到情绪和民意的左右,需要政府保持理性和稳定,以科学决策来解决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能力。

建设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获取和研判舆情信息,以便制定应对策略。

其次,政府应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政府可以主动发布政策解读、相关信息和官方回应,及时传递政府决策的理念和目标,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政府应加强网络舆情的舆论导向和引导。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规范,引导公众健康、理性地参与网络舆论,提升网络舆论的质量和秩序。

同时,政府应积极利用新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工具,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效能。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预测舆情发展趋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网络时代如何实现官民良性互动_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时代如何实现官民良性互动_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时代如何实现官民良性互动_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经验和做法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正确处理官民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可喜的是,近年来,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研究网络舆情热点形成和发展规律,并积累了一些有益和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日益显现。

一、面对群众质疑和批评,政府学会倾听2009年广东省广州市发生了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风波,一时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面对大规模的反对意见,当地政府没有慌乱,也没有简单地表态,而是迅速地和民众进行沟通,及时回应网上舆情、主动设置议题、组织网评、设立网络发言人,针对各种反对意见作出相应的解释,与网民良性互动。

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市民不再单纯反对在家门前兴建垃圾焚烧厂,转而逐渐接受了“垃圾分拣、分类”的公共环保理念;而政府也在与市民的互动中,由“坚定不移地推行垃圾焚烧发电”的强硬表态,转变为直接与市民座谈、讨论,诚恳听取民意,改进政府决策,在争取反对群众理解的同时也赢得了全国范围内群众的理解。

2009年9月,广州番禺居民从媒体、网络等渠道得知当地要建垃圾焚烧发电厂。

消息一传出,番禺各大社区业主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向有关部门表达反对意见,各种抗议行动、质疑不断发生。

广州本地及全国媒体亦积极介入,连续报道,使得“番禺垃圾门”引发全国关注。

10月30日,番禺区政府召开解释垃圾焚烧疑问的新闻发布会。

但是,政府的承诺、专家的论证,并未能消除居民的疑虑,一些居民始终认为,“垃圾焚烧发电=二噁英=癌症”。

同样,正在开展的环评也受到质疑,不少居民认为,政府请的专家只替政府说话,环评不可信。

更有媒体爆料称垃圾焚烧发电是暴利行业,暗示建焚烧发电厂是为少数利益集团谋利。

11月23日是广州市城管委接待日,虽然是周一工作日,但因为之前颇有争议的番禺将建垃圾焚烧厂一事,仍有上千番禺居民自发赶往市城管委。

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一、绪论(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一直以来谣言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以口口相传为主,但是由于网络通讯技术处于飞速发展状态,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空间,其速度也得到扩展。

在此之前的谣言之所以流行,一般情况下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或源自于突发事件,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却已发展成为一种常态。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多起重大及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谣言更加肆虐。

对于政府来说,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网络传播行为予以规范,要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使网络谣言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在本论文中以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为研究课题进行探讨,分析政府在进行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措施,明确存在的问题,对政府防治网络谣言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增强治理力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①。

而社会主义建设也对政府部门职能的发挥提出更高要求,网络传播管理必须要加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网民行为的规范具有推动作用,使其网络传播行为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加强网络管理,为政府科学的控制网络谣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对于网络谣言进行研究,国外学者以谣言研究为基础进行探讨。

但由于研究角度等原因,一直以来对谣言没有做出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谣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甚至与事实相反。

即使与事实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但个人主观色彩较为严重,背离了事实,不属于正式信息。

西方学者已经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种层面对谣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系统的谣言研究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学者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1947)描述了战时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做法及问题研究
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成为一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民意渠道。

然而,汹涌的网络民意除了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广泛真实的意见、建议之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对社会和谐及政府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

面对如此形势,国内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应对做法,但是现行做法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民意
1.网络民意的产生。

民意,简单来说,就是民众的意愿,它是社会大众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集中表达出来的具有多数一致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并具有对事态产生强烈的影响趋向的意见、态度、情绪和干涉意愿的总和。

而随着新媒体运动的不断深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纷纷涌现,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了民意一个更为广阔的承载传播平台,网络民意就此应运而生。

2.网络民意的定义。

网络民意是民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它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介来表达民意,因此属于媒介民意,但它却摒弃了传统媒介民意的间接表达形势,而采用跨越媒体“把关”和“再加工”的直接表达形式。

其产生源于传播媒介的物质性改变,民意获得了一个新的表达渠道和物质载体,这个新的媒介赋予了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完全不同的性质。

3.网络民意的主要特点。

(1)表达方式的直接性。

网络平台的出现,实现了网民间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

网民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相关公共决策者的“个人网页”,并可同他们直接对话或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充分地发表意见和想法。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平等开放的特点,客观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精英控制的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平民化特征。

平民性并不排斥精英分子使用和参与网络表达,只是消解了精英分子权威、专家、官员等的社会身份,把身份地位的“区隔”转换为对人的普遍权利的认同和建构。

(3)发表环境的虚拟性。

(4)问题的公共实时性。

网络上探讨的议题多种多样,广泛自由。

但是只有那些诸如医疗、教育、房产改革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话题才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

在信息渠道畅通的网络舆论环境里,这样的话题才能吸引越来越
多的人参加,参加的人越多,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越大。

此外,民意的实时性也表现得较为突出,网络民意往往在新闻披露或论坛爆料后迅速酝酿发酵。

(5)议题的整合互动性。

网络的互动性为各种意见的收集、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平台,是一个按市场法则运行的思想集散地,形成各种看得见的“舆论场”;在此基础上,再聚合成一种看不见但却坚韧有力的“软力量”——民意。

2007年6月5日,《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发在河南的大河论坛上,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截至2007年6月12日,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万。

6月7日,这篇帖子被转贴到天涯杂谈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

众多论坛均以“紧急呼救”和“全国网友都在转发”的标题将此帖置顶,迅速将此事传播到全国。

这次“网络上访”震撼了百姓的心灵,在网上和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讨行动。

后来网络上声讨民意引起胡锦涛和温家宝等高层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最后做出了一系列批示,这些批示也使得许多政府高级官员被撤职,触犯法律的也受到了相关法律的制裁,而其中的受害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4.对网络民意的认识误区。

目前,对于网络民意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部分领导干部,往往把网络民意推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对网民的呼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随你网民网上折腾,我依旧我行我素。

这种现象主要是官尊民卑的思想在作祟,如同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在涉嫌猥亵女童事件发生后所说那样:“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

普通百姓在他的眼中成了“屁民”,重视他们的意见更加无从谈起。

另一种极端是将网络民意视为洪水猛兽,政府的每一次举动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生怕被网民揪住“小辫子”,绝不允许网上出现些许不和谐音。

一旦网民在网上对政府行为发出质疑言论便让政府如临大敌,删帖、查人等手段并举,出现了不少因发表对政府不满言论而遭跨省追捕的案例,反而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

二、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一些现实做法及问题
政府需要应对的网络民意,通常是指对政府行为或政府形象构成影响的网上负面舆情。

目前,政府部门的通常做法及存在问题如下:
1.撤稿删帖。

对于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利用行政手段或良好媒体关系,联系相关网站负责人,首先将负面信息撤离首页等醒目位置,缩小负面影响范围,再通过深入沟通,将负面信息修改为中性、客观表述,或从网站撤销负面稿件。

对于论坛负面网帖,也采取类似办法,通过网站负责人或网络运营商直接删除。

此做法对初期负面舆情控制效果较好,但需耗费大量监测沟通成本,且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舆情收效甚微。

2.处理发帖人。

通过行政或技术手段,对发布负面信息人员的真实身份进行调查,由公安机关出面对人员进行处理。

该做法虽能从源头上遏制负面信息,但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网上反应,且对发帖人处理往往仅凭领导批示,缺乏有效法律依据。

2009年2月12日,在上海工作的河南青年王帅在网上发帖举报家乡河南省灵宝市违法征地,被灵宝县相关部门遭跨省追捕并囚禁8天,此事被媒体称为“王帅诽谤案”。

灵宝市委宣传部王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色俱厉地说,这个发帖人完全是“造谣”、“诬蔑”。

“有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但不应该采取这种在网上发帖的方式,败坏政府名声。

”“做事就要承担责任,受到一定惩罚,至少有点教训,下次不会再犯错。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最终,王帅家人与政府达成协议,砍了自家的果树,警方才以“证据不足”的借口,将王帅作了取保候审。

3.舆论引导。

政府宣传部门通过媒体发布正面新闻评论报道,或组织网络评论员,即为网民所熟知的“五毛党”,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发表拥护政府机关的内容,或采取其他网络传播策略,来试图达到影响、引导和制造网络舆论的目的。

但舆论引导的效果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且各界评论不佳。

《南都周刊》评论指出,政府和网评员之间的这种关系,非简单的拍马,而更像是互利的“合作性互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互联网专家胡泳在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时表示,这种网评员成不了气候,只会成为笑柄,他们的弱点是无法积累名誉,获得信任。

4.及时回应。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的态度正在发生着改变,及时回应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面对网民的质疑,政府部门如能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坦诚相告,并采取后续的处置措施,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以及政府
长期以来的一贯作风,部分网民的“仇官”心理一时难以化解,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

因此,即使政府回应准确及时,也难以消除少数网民的疑虑,甚至形成政府辟谣即是证实谣言的怪圈。

5.影响公共政策。

由民意引发政府公共政策改变的例子并不罕见。

以孙志刚事件为例:2003年,原籍湖北黄冈的孙志刚被广州市政府执法机关以三无人员的理由收押,拘禁期间被收容所员工殴打身亡。

此事件引发了国内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

之后颁发政府新法规,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

但是,网络民意促成的公共政策的更改,政府在应对时难免匆忙,未及对调整后的政策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有时也会造负面影响。

在收容办法取消后,各大城市对流动人口没有及时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部分群众甚至觉得收容办法的取消是广州等大城市近年来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三、政府部门应对网络民意的前景展望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的认识理解还不够成熟,应对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随着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民整体素质提升,政府驾驭网上舆情的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2010年1月25日,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在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参事参政咨询工作,发挥院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听证、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

”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通过互联网问政,既是一种时代的潮流,也是一种权力的真诚。

在一个有着4.2亿网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民意首次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必定能将官民互动的网络问政模式这种趋势推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陶文昭.正确对待网络民意[J].红旗文摘.2007,11:4.
[2]张淑华.权利与权力双重视角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
[3][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3.
[4]闵大洪.2007年的中国网络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