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判断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各国学者多年来分别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但是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有多种假说,尚未形成统一的见解。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假说,主要有“衰竭说”、“堵塞说”、“内环境稳定失调说”、“保护性抑制说”等。
衰竭说认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体能能源物质的消耗殆尽,导致了身体工作能力的不断下降。
堵塞说认为在运动的过程中,机体由于生理反映产生的代谢物质,如乳酸等堆积使得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内环境失调说认为体能血液PH值浓度的变化,使得血浆的渗透压概念是导致疲劳产生的原因。
保护性抑制说认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于身体具有调节作用,身体的疲劳或是神经系统中枢疲劳都会引起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产生机体疲劳的反应。
欧阳萍在《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中指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体能能源的消耗;代谢产物在身体内部的堆积;体能代谢的失衡;其他原因如病理性的运动疲劳。
从生理学的方向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机体在氧亏的环境下进行运动导致了机体血乳酸浓度的上升,能量物质的过渡消耗导致身体内环境平衡的被打破,从而导致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此外研究还指出中枢神经系统状态的改变也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的原因。
曲杨在《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中结合衰竭说、杜塞说等研究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过程,运动损伤期间进行连续比赛、训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运动员精神状态不佳。
赛前体重下降等都是导致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李晓兰在《论运动疲劳与恢复》中指出:运动性疲劳产生是由运动强度,运动的负荷量、运动时间的长短共同来决定的。
作者认为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众说纷纭,在不同的运动中,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也有所差异,因此根据以上疲劳产生机制中的各种机体反映,对于疲劳产生的个体生理指标进行监控,是探求其产生机制的主要方法。
高中体育生运动训练中疲劳的诊断与恢复
高中体育生运动训练中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李 敏 顾志强在体育训练中,体育生身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短时间内过度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
本文主要针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方法的探究,为高中体育生能够自己诊断自身是否处于疲劳期和疲劳程度提供科学依据,并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更快的从疲劳中恢复,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以便更快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
高中体育生的训练中,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各部位不同程度的运动性疲劳。
不仅对学生今后的训练造成一定影响,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推进。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成因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疲劳是机体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主要是提醒人们应当降低目前的身体活动强度或者必须终止目前的身体活动。
长期性的疲劳会造成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出现,甚至造成身体机能更严重的损伤。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体育生会连续处在高强度的训练中,肌肉和骨骼都处在超负荷的状态,从而导致肌肉组织出现损伤,促使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外部原因即为场地设施设备、训练强度、季节气候等因素,自身原因即为心理情况、身体素质、状态等原因。
2 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及诊断2.1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分析运动实践中,生理指标测定,主要根据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判断。
例如脉搏,其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映情况。
通常通过基础脉搏的测定,在清晨、清醒、空腹、安静的前提下测定脉搏30s运动前和运动后恢复脉搏的测定,并将其换算成一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连测一周并绘成曲线图,若曲线保持在平稳或下降的情况,则是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如脉搏增加12次/min以上则说明机体反应不良,是疲劳或疾病的症状表现。
实验报告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一.实验目的:掌握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二.中文摘要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降。
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
因此测定运动前后一些生理指标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
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判定疲劳的生理指标疲劳程度运动负荷过度疲劳三、前言对运动员来说,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
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
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
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及其程度,对于科学地指导训练、健身运动,提高运动成绩和工作绩效,增进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实验方法1.唾液唾液PH值: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血液PH值下降,使唾液PH值也下降,因此,测定唾液PH值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检测:让受试者将口腔中的唾液清除掉,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把测试唾液 P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立即与比色表对照。
评价:运动后唾液PH值降低,表示机体疲劳。
(二)生理测量1.肌力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会下降。
因此,测定工作前后的肌肉力量,可判断参加工作的肌肉是否出现疲劳及其疲劳的深度。
简易测试方法:根据参与工作的主要肌群确定测试内容,以上肢工作为主的运动可用握力或屈臂力量测试;以腰背肌工作为主的运动可选择背力测试等;呼吸肌力量测定则一般采用肺活量测试。
(1)背肌力的测定:①受试者站在背力计踏板上,两手握住把柄,两膝伸直,用力向上拉;②记录指示盘上所示的数字为受试者的背力数值;③连续测量3次,取最大值或计算均值;④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2)握力的测定:①受试者手持握力计,臂下垂(或侧平举),用最大力量握握力计;②记录指示盘上所示的数字为受试者的握力数值(注意测量时不要挥动上肢);③左右各测3次,取最大值或计算均值;④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10级9-19章答案
第九章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一、名词解释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回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二、填空题1.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按照它们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
2.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人体运动的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造成的。
3.“极点”是某些运动项目在进入工作状态阶段当中产生的,而第二次呼吸的出现则标志着该阶段的结束。
4.当假稳定状态出现时,由于体内氧供应不足,代谢中糖酵解占优势,乳酸在肌肉中大量堆积并释放入血液。
5.能源物质恢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简要地可分为三个阶段:运动中的恢复、运动后的恢复、超量恢复。
6.为了较好地评价身体适应状况,一般可测定安静状态、定量负荷、极量负荷三种状态下的若干生理指标。
7.长期从事耐力训练,将使安静时心率降低。
8.定量负荷时,无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慢,工作时的机能反应大,工作结束后的机能恢复慢。
9.甲、乙两青年在进行800米比赛时,甲的氧债明显低于乙,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乙从事该项运动的能力较强。
10.甲、乙两青年在进行400米比赛时,甲的血乳酸值明显大于乙,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甲从事该项运动的能力较强。
三、判断题1.根据超负荷原则,每天的训练负荷都应有所增加。
(×)2.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减弱。
(×)3.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员的功能状态有关,比赛规模愈大、愈关键,离比赛时间愈近,则赛前反应愈明显。
(√)4.由于赛前状态的一些生理变化是在实验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制属于自然条件反射。
(×)5.起赛热症的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低,表现为过度紧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颤、喉咙发堵等反应。
竞技体育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
得 当时 ,矛 盾 向有 利 于运 动 员运 动技 能提 高 的方 向转化 ;反之 ,则 向相 反方 向转 化 ,使 运动 员 的身 体机 能下 降。 3 运 动性 疲 劳产 生 的机 制 优 秀运 动员 的 培养 训练 过程 是复 杂 、长期 的 ,故运 动后 产生 的 疲劳也 是 综合 的 ,它 常常 表现 在 机体 的 能 源物 质衰 竭 和生 理机 能下 降等 方 面【 。归 纳起来 有 以下 5种 。 3 J 3 1 能 源物 质衰 竭 学说 . 该学 说认 为 疲劳 的产 生是 机 体 内能源 物质 的衰竭 造成 的。长 时 间 、大 负荷 的 运动 使机 体 的能 源物 质 消耗 增多 ,机 体 内维 生素 含量 下 降 、血糖 浓 度 降低 以及 无 机 盐 、水 份 减 少 ,使 机 体 各 组 织 器 官 的功 能失 调 和下 降 ,最终 导致 疲 劳的 产生 。 3 2 内环 境稳 定性 失 调学 说 . 该 学说 认 为疲 劳 的产生 是 由于血 液 中 P H值下 降 、细胞 外 液水盐 代 谢 及离 子 浓 度 发生 变 化 和 血浆 渗 透 压 改 变等 因素引 起 的 。机 体 内环 境 的稳定 受神 经一 体液 调节 系统 的支 配 。 当神经 的唯 一 能源 物质——惰 缺乏 时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4期 7
V 12 N . 0.7 o4
长春 师范 学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a C aghnN r a U i rt( a r c ne or l hneu om l n esy N t a Si c ) n v i ul e
1 运动 性疲 劳 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的暂时性降低 ,经过适 当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到原有 的 机 能水 平 。因此 可 以认 为 ,运 动 性疲 劳是 指人 体运 动 到一定 时候 ,运 动能 力 和身 体器 官 功能 下降 ,运 动 停止 后 又可 以恢 复 的生理 过程 。它 与 运动性 损 伤和运 动性 疾病 是有 区别 的。第 五届 国际运 动生 物化 学会 议 将运 动 性 疲劳完 整地 概括 为 : “ 机体 生理 过程不 能 持续 其机 能 在一 特定 水 平上 或 各器 官 系统 不 能维 持 预 定 的 运动 强 度。 ”这一 疲 劳概 念 的特 点是 :① 把疲劳 时体 内组织 和器 官 的机 能 水平 与 运 动能 力 结 合 起 来评 定 疲劳 的发 生 和 疲劳程 度 ;② 有助 于选 择 客观 指标评 定 疲劳 ,如 心率 、血 乳酸 、最 大 吸氧量 和输 出功率 间在 某 一特 定水 平 工作 时 ,单一 指标 或 各指标 的同 时改 变都 可用 来 判 断 疲 劳 。力 竭 是 疲 劳 的 一 种形 式 ,是 疲 劳 发 展 的最 后 阶 段 。机体 运 动一段 时 间后 ,工 作 能力下 降 ,不能 保持 原强 度 的工作 称 为疲 劳 ,但此 时机 体 并未 力 竭 。在疲 劳 的基 础上 ,降低运 动强 度 和改 变运 动条 件 ,使机 体继 续保 持工 作 ,直 至完全 不 能运 动 ,即为力 竭 。 … 2 运 动性 疲劳 的特 点 名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运动能力的提高实质是-科学训练的基础上 ,使机体 在 各组 织器 官 的功 能在 新 的水平 上达 到新 的平 衡 ,最终 使机 体 达到某 种状 态 ,以取得 高水 平 的运 动成 绩 。训 练 必然 产生疲 劳 ,疲 劳是 训 练的 必然结 果 ,疲 劳不 是训 练 的 目的 ,但 疲劳 是超 量恢 复 的前 提 。 因此 ,在某 种 意 义上讲 ,有 疲 劳才 有训 练 ,有 疲劳才 有 恢复 。适 度 的运 动 性疲 劳 ,施 以合理 的恢 复 手段 可 以促 使运 动 员机 体 水 平 不断提 高 ,而 过度 疲劳 不仅 对提 高机 体运 动 能力 不利 ,还可 能会 造成 各 种运 动损 伤 ,以致损 害运 动 员 的 健 康 L 。所 以疲劳 和恢 复是运 动 训练 中不可避 免 的 ,二 者相 辅相 成 ,对立 统 一 ;当训 练 安排 合理 、恢复 措施 2 J
试析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训练
t
、 -
段 、 理 的 运 动 负荷 以及 正 确 预 防 运 动 性 疲 劳 、 效 的 恢 复 训 练 密 切 相 关 。本 文 通 过 运 用运 动 生理 学 、 动 医 学、 合 有 运 中 医学 理论 , 析 运 动 性 疲 劳的 产 生 原 因、 断方 法 , 出合 理 的 恢 复训 练 手段 , 分 诊 提 以期 为基 层 运 动 队 正 确预 防运 动性 疲 劳、 学提 高运 动 成 绩 提 供 帮 忙 。 科 关键 词 : 动 性 疲 劳 ; 断 ; 复 训 练 运 诊 恢
2 运动 性 疲 劳的 诊 断 .
而 降 低 训 练 效 果 , 动 水 平 下 降 , 动 伤 病 的 产 生 甚 至 运动 生 运 运 命 的终 止 。 时 , 动 性疲 劳 的 预 防 、 断 、 复 就 显 得 尤 为 重 此 运 判 恢
要。
1 运动 性 疲 劳 的产 生 原 因 .
肌 肉的 放 松 能 力也 下 降 , 现 为 肌 肉疲 劳 时 , 肉不 能 充 分放 表 肌 松 , 肉硬 度 增 加 。 用 肌 肉硬 度 计 测 定 可 判 断 疲 劳 的程 度 。 肌 2 . 观感觉判断( P 2主 m E)
瑞典生理学 家冈奈尔 ・ 鲍格(og在 17 B r) 93年研制 了主观
科 学 地 判 断运 动性 疲 劳 的 出现 及 其 程 度 ,对 合 理 安 排 体
育 教 学 和 训 练 有很 大实 际意 义 。 而 , 大 运 动 量到 过 度 训 练 然 从 再 到 形 成 运 动 性疲 劳是 一 个 渐 变 的过 程 ,疲 劳 的表 现 形 式 多 种 多 样 , 起 疲 劳 的 原 因 和部 位 也 不 尽 相 同 , 引 目前 还 没 有 一 个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和消除方法研究进展
【e rs x r s t u ; c urn e h o e; sma o e o s e mia o e o s K y Wod 】e e i f i e o c r c e r se t t nm t d ; l n t nm t d c ea g e t i i i h i i h
3 1 肌 肉力量 .
2 疲劳产生的学说
2 1 能源 物 质耗 竭 学说 . 该 学说 认 为运 动 会 使体 内能 源物 质 AT 、 C 、糖 元 和 脂肪 P P 等 消耗 过 多 引起 疲 劳 。人体 内 A P和 C T P的含 量 有 限 ,因此 较 长
疲 劳 时 机体 的背 力 、 肌力 、握 力 和肺 活 量 会 逐 渐 下 降 。 3 2 神 经系 统机 能 . 疲 劳 时 机体 的 膝跳 反 射 阈值 增 高 ,反 应 时 延长 ,植物 性 神 经 调节机能下降。 3 3 感 觉 机 能 . 疲 劳 时 测试 皮 肤 空间 阈 , 较 安静 时 增 加 15 倍为 轻 度疲 若 . ~2 劳 ,若 增 加 2 以上 为重 度 疲劳 。同 时视 觉 机 能也 会 下 降 ,可 以 倍 .
【bt c】Tia iesmm r e e a srsa hpo ut n f cur c er set t n n l iao t d o t xri A sr t hs rc a t l u ai dt t teer rd co cr n ehoi ,smao de m nt n h s b u ee s z h le c i oo e t e i i a i i me o a c e
当代 医 学
20 0 8年 t 0月第 l 第 2 总 第 1 期 4卷 O期 51
运动生理判断运动疲劳的方法
运动生理判断运动疲劳的方法运动疲劳是指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身体出现疲劳感和功能下降的状态。
了解运动疲劳的程度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恢复至关重要。
而在运动生理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判断运动疲劳的程度。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运动生理判断运动疲劳的方法。
1. 心率变化心率是判断运动疲劳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由于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会加快跳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一般来说,运动开始时心率逐渐上升,运动过程中心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在运动后心率会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心率迅速上升,或者运动后心率恢复缓慢,这可能表明运动疲劳程度较高。
2. 乳酸阈值乳酸阈值是指在运动中乳酸开始大量积累的运动强度。
通过测试乳酸阈值,可以了解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和运动疲劳程度。
一般来说,乳酸阈值越高,运动员的耐力越好,运动疲劳程度越低。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血液乳酸浓度测试和心率乳酸阈值测试。
3. 血液中的肌酸酐和尿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是肌肉中的一种代谢产物,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
在运动疲劳程度较高时,肌酸酐和尿素氮的浓度会显著增加。
因此,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肌酸酐和尿液中的尿素氮的浓度,可以判断运动疲劳的程度。
4. 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乳酸是运动中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当运动强度较高时,乳酸会大量积累在肌肉中。
通过测量血液中的乳酸浓度,可以判断运动疲劳的程度。
一般来说,乳酸浓度越高,运动疲劳程度越严重。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运动生理判断运动疲劳的方法。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的,往往需要结合使用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运动疲劳的程度。
此外,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运动疲劳的判断结果,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了解运动疲劳的程度对于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恢复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运动疲劳的程度,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和恢复。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来进行判断,以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大学生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判断以及恢复的研究
劳状 态 , 最大 限 度地 提 高 高 水平 竞 技 运 动员 的运
学说 ” “ 谢 产物 堆 积学 说 ” “ 、代 、 中枢 疲劳 学说 ” 和
“ 变理 论 ” 。 突 等
大 学 生 运 动 性 疲 劳 的 机 理 、 断 以 及 恢 复 的 研 究 判
彭 雪涵 ,陈伟霖
( 州大学体 育部 ,福建 福 福 州 300 ) 50 2
摘 要 :以 高校 大 学 生在 运 动过 程 中 出现 的 疲 劳 现 象 为研 究 方 向 , 不 同 的 学 术 研 究 角度 探 讨 了 大 学 从 生运 动 性 疲 劳产 生 的 机 理 , 并从 生 理 性 、 心理 性 两 方 面提 出 了科 学 化 的恢 复 手段 。
动能力 , 更好地适应竞争 日趋激烈 的现代竞技运
动 。本 文 以高校 大 学 生 为研 究 方 向 , 入 探 讨 大 深 学生 运 动性疲 劳 产 生 的机 理 , 提 出科 学 化 的恢 并 复手 段 , 希望 能够 为大 学生 积极 、 科学地 投 身 体育 锻炼 提供 一定 的参考 价 值 。
Pe e a ng Xu h n, Ch n W eln e ii
( hs a E u ao eat n,uhuU i r t, uh u3 00 , hn ) P yi l dct nD pr c i metF zo nv sy F zo 5 0 2 C ia ei
Ab t a t h c a i o n e g a u ts s ot f t u s d s u s d b s d o t d i g u d r sr c :T e me h n s m fu d r rd ae ’ p r ai e i ic s e a e n su yn n e — g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
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整体(全身性)疲劳:从事 全身运动使身体各器官机能 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全身各 器官和肌群参与运动。 局部疲劳:身体某一部分进 行运动使该局部器官机能下 降而导致疲劳。局部肌群参 与运动。
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
快速疲劳:短时间、剧 烈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 下降。产生快,消除亦 快。 耐力疲劳:中小强度、 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身体 机能下降。疲劳发生较 慢,恢复时间较长。
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
A 全身症状 1. 头沉 2. 头痛 3. 全身懒倦 4. 身体某处无力 B 精神症状
1.脑子不清醒,头昏眼花 2. 思想不集中,厌于思考问题 3. 不爱动,不爱说话 4. 针扎似的痛
C 神经感觉的症状
1.眼睛疲劳,眼冒金星,眼无神 2.眼发涩,眼发干 3.运动不灵活,动作出错误 4. 脚跟发软,脚步不稳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 透压改变。
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 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 20%-30% 。哈佛大学 疲劳研究所发现,高温作业工人因泌汗过 多,达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 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 0.04%-0.14% 的 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
(一)“衰竭学说”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1.单纯的能量消耗
•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 剧下降的突变峰。
最新版《运动生理学》考试试题--个章节论述题整理总结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绪论1.简述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2.简述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具备的条件。
3.简述人体机能的调节。
4.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5.举例说明反馈控制对人体机能的调节。
第一章肌肉收缩1.简述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2.对不同性质的训练,肌纤维会产生“专门性”适应,这些适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过程,(或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过程。
)4.简述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理论。
5.肌肉收缩能量供应的基本理论。
6.简述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形成的原理。
第二章血液1.简述运动性贫血的产生原因。
2.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3.简述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三章循环1.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2.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是怎样的?3.增加心室的前负荷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4.增加心室的后负荷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5.心肌细胞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6.简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
7.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影响静脉回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何谓微循环?它有哪几条通路?10.简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11.心脏受什么神经支配?有何生理作用?12.血管受什么神经支配?这些神经对血管有何作用?13.简述安静时动脉血压测定的方法。
14.简述一次运动循环系统的机能变化及调节机制。
15.简述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呼吸1.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2.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它有何生理意义?3.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4.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5.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6.运动中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简述CO28.运动时改善呼吸方法的原则有哪些?9.需氧量和摄氧量在运动强度的确定中有何意义?第五章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2.何谓胃肠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何(请各举一例)。
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之(试述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之(试述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疲劳时反应时延长;皮肤空间阈与正常值比较,大于1.5小于
2.0为轻度疲劳,大于2.0为重度疲劳;闪光融合频率2.生物电:疲劳时心电图T 波可能倒置;疲劳时肌电图的电机械延迟延长;疲劳时脑电图中慢波成分增加。
3.主观感觉判断:运动时运动员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疲劳的重要标准。
4.疲劳自觉症状:疲劳自觉症状总数越多疲劳程度越深。
5.肌力:背肌力与握肌力的差值的恢复和呼吸肌耐力来判断。
6.生理生化指标(可以为简答):(1)血乳酸:运动时最大乳酸值下降,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
(2)血尿素:再一次训练课后的次日清晨,血尿素超过8.0MMOL\L表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有潜在疲劳。
(3)血氨: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血氨变化相对较低,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尿蛋白: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晨尿中出现蛋白,可能使疲劳或过度训练的表现。
(5)尿胆原:安静状态下高于2MG%,且连续2-3天,是疲劳的表现,应该调整运动负荷。
(6)HR: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7)HB:大负荷训练后,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者近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8)血睾酮:在疲劳,过度训练,或者机能状态不好时,血睾酮水平下降。
(9)皮质醇:当运动后,血皮质醇水平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分解代谢过于旺盛,过高会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出现感冒发烧症状。
(10)血睾酮\皮质醇比值:如果血清中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有可能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有潜在的疲劳。
体操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生理生化诊断
( 1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副教授 西安 706 1 2 0 2中 国矿业大学体育学 院 助教 徐州 210 ) 208
摘
要: 根据现代训 练学分析 , 运动 员疲 劳的诊 断 已成 为现代运 动训练 的重 要组成 部分。本 文运 用生理 学和
生物化 学等基础理论 , 并结合体操 项 目的特点对体操运 动员运 动性疲 劳产生 的机制诊 断进行 了探 讨, 以客观地 诊 断体操运动 员的竞技状态 、 动性疲劳的程度 ; 运 促进科研 与体操项 目训练的结合。
常变化 , 导致 s T段下移 , T— 导联 R波峰比值变化
定、 意志松懈 、 注意 力不集 中, 至对训练失 去信 甚
心, 从而导致运动员运动能力下降 , 响运动训练 影 计划的实施 。
幅度升高。在体操训练 中常用心 电图∑T R 比值 /
来评定运动员疲劳与否 , 该值与运动员机能状况存
1I 心率( . 脉搏) 心率是评价运动员训练周期 内疲劳程度 的重 要指标之一 , 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 , 与其他指标相比, 心率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运 动训练导致 体操运动员疲 劳后 , 率恢 复时间延 心
素很多 , 如遗传 、 营养 、 训练前 的状况、 环境 、 睡眠 、 休息、 疾病或损伤等等 , 必须综合考虑 。对于不同
项 目的训练 , 每个项 目产生疲劳的影响因素也会有 所不同, 因此 , 各个项 目的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
性与灵活性 、 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本体感觉及前
庭系统功能都有较高的要求 , 致使运动员的神经系
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就体操项 目 来说 , 运动员在运
动训练和竞赛 中容易产生较重 的生理疲 劳和心理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一、生理学指标:1)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①基础心率(晨脉):基础心率是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大运动负荷训练后,若经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若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恶梦、睡眠等其它因素的影响.②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的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运动中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运动后心率包括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
恢复期心率下降越快,恢复时间越短,心血管机能越好·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
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或者身体机能状况。
运动后心率一般从第2分钟开始测6s、10s或30s的心率,用于观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反应和恢复情况。
通过对运动后心率的观测运用,以探求运动员取得最大化训练效果的适宜运动负荷。
①膝跳反射阈值:随着疲劳的增加,膝跳反射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引起膝跳反射所需的叩击力量增加.因此,可根据运动前后膝跳反射的敏感性评价疲劳。
②反应时:反应时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③血压体位反射: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植物神经)。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
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措施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
姜
涛
要:在 体育教 学中,学生都会发 生身体不 同部位 以及不 同程度的运动性疲 劳。运动性 疲劳是由于 负荷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能力或 工
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 象。通过对运动性疲 劳的诊断与恢复措施的探 讨 ,意在使 学生能够科 学地诊 断 出自己是否处于疲 劳阶段及疲 劳的程
播放一些节奏轻快 的音 乐 ,指导学生闭
因有 两种 。一种 是外 部原 因 ,如 ,训
练 强度过 大 、季 节气 候 的因素 、场地 设施 不完 善 ;另一种 是来 自人体 自身 原 因 ,如 ,身体 素质 不佳 、心理 负担 大 、精神状态不佳等 。
二 、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及诊断
( ) 生理 指 标 测 定 方 法 一
图测定等 。 ( 主观感觉测定法 二) 疲 劳 的程 度 一般 可 以通过 学生 的
在篮球选项课 中,可以按照身体素质不 同 ,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队 ,通过制订
不 同的计划和强度进行 训练 。
2 、准 备 活 动与整 理 活动 相结 合 。 在体 育课上课前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 行运 动前 的准备活动 ,如 ,慢跑 、高抬 腿跑 、后蹬跑等 。因为合理的准备活动 能使 身体各 主要肌群 、关节 、韧带都得 到充分运动 ,有助 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运 动状态 ,提高运动效果 ,延缓运动疲劳
一
中动作准确 、步态较稳 、情绪愉快。 2 、中度疲 劳 。学 生面 色相 当红 , 汗量 多 ,呼 吸显 著加 快 ,步子 不稳 且 自控 力较差 ,出现身体摇晃 的状态。
3 极 度疲 劳 。学 生 往往 面 色苍 、
个极 其复 杂的 身体变 化综 合反应 过
运动性疲劳判断与恢复的研究
运动性疲劳判断与恢复的研究作者:邓群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34期摘要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练员无论是在运动训练中对量与强度的调节控制,还是充分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手段,都是在利用疲劳而又避免它的过度发生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最佳竞技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判断恢复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1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它不仅可以通过运动员自身主观感受来判断,同时也可以用客观指标进行监测。
因此,可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医务监督的测定方法来进行综合评定机体的运动性疲劳。
在运动训练中找到比较灵敏和客观的指标来判断运动员是否疲劳,对科学合理指导运动训练和比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介绍判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几种方法:1.1 主观感受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时,普遍有肌肉酸痛、四肢乏力、极想停止运动,还有些人伴有口渴心慌、气急、胸闷和虚脱的感觉等症状。
主观感受较简单,易于掌握,适用于定性判断,但易受到运动员主观意志等的影响。
1.2 客观检查客观检查有的简单,有的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比较复杂,但在定量判断疲劳和对疲劳进行分类、分度,以及科研、医务监督中用的较多。
1.2.1 通过测量机体水平判断运动员是否疲劳在运动中,肌肉的需氧量增多,机体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自然加强,但这些功能的增强也要消耗能量,消耗达到限量时,这些功能便会下降,使运动中的动作技术质量下降,速度、力量、柔韧、反应和灵巧性降低。
(1)血压体位反射的测试:脉搏和血压最能充分地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状态的特征。
可利用血压体位反射检测心血管系统机能的疲劳状态,最简单的两个方法:测定每日的基础心率。
每天清晨,在清醒、空腹、安静的状态下测定心率,连续测定一周,将所得数据绘成曲线图并分析。
当曲线保持平稳或下降,说明机能状态良好,可以按计划训练。
关于运动生理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因素的研究
关于运动生理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因素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归纳等方法,归纳总结出了运动性生理疲劳产生的生理性因素包括外周疲劳因素、中枢疲劳因素以及多因素论,其恢复具有阶段性、异时性和超量性等特点。
标签:运动疲劳;生理因素;恢复特点;恢复方法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对运动生理性疲劳产生机理的认识正从单纯的能量消费或代谢产物堆积,向着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单一因素致疲劳理论,已经逐渐被综合性疲劳理论所取代。
同时,判断运动生理性疲劳的方法和促进其恢复的方法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也越来越多。
介于此,对运动生理性疲劳展开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评述,力求更好指导于运动训练实践。
1、运动疲劳产生的生理因素1.1 外周疲劳因素(1)有机体能量物质下降运动中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是体内的各种能源物质如ATP、糖、CP、蛋白质等。
人体在运动时,随着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体内能量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能量物质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于是机体的功能便出现紊乱,运动能力随之下降。
“衰竭学说”认为,在长时间运动中,机体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下降,一旦补充糖之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
实践证明,运动中利用糖和脂肪供能必须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当运动量和强度加大时,糖和脂肪的消耗也迅速增加。
因此,靠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来实现合成的ATP作为机体运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只能维持不到10S的全身剧烈运动。
(2)体内代谢物质累积生物学研究,机体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必然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丙酮酸等。
巴浦洛夫学派也认为,血糖浓度下降、无机盐的丧失与PH 值下降都会促进疲劳的产生和发展。
“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乳酸,乳酸解离生成H+,导致肌肉PH 值下降,造成ATP供应屏障;乳酸解离生成的H+可竞争性的置换肌钙中的Ca+ +,使兴奋收缩脱偶联,导致肌肉机能下降。
当这些产物在体内大量堆积时,会阻碍机体正常工作,导致神经系统紊乱,使人体产生疲劳之感。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判断科学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有很大实际意义。
然而,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位也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判断疲劳的方法。
这里仅介绍几种可供判断疲劳参考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一)肌力测定1.背肌力与握力:可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肌肉疲劳。
2.呼吸肌耐力:可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测定间隔30s,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神经系统功能测定1.膝跳反射阈值:疲劳时该指标增高。
2.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3.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坐姿,休息5min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在床上3min,然后把受试者扶起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s测一次,共测2min,若2min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三)感觉器官功能测定1.皮肤空间阈:受试者仰卧、横伸单臂、闭眼,测试人员持触觉计或两脚规,拉开一定距离,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前臂皮肤,先从感觉不到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针距离,直到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为皮肤空间阈,又称两点阈。
阈值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二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如红色),直到将红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又称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测三次,取其平均值,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减少。
如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 以上。
(四)生物电测定1.心电图: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
2.肌电图测定: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简称emd)延长。
积分肌电(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均是反应肌电信号振幅大小的指标。
肌电测试表明,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增加,iemg逐渐加大;rms明显增加。
运动性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学院:体育学院班级:2011级2班本组成员:宋东来、涂志国、方博、落实中、刘绍雄、肖曦实验名称:实验五:运动性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实验【目的】学生熟练掌握和了解运动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方法【原理】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后,机体在“预定或特定”时间、空间里不能重新建立适应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
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运动型疲劳的诊断须依据运动负荷的性质决定。
不同时间的全力运动和不同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疲劳特征不同。
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型疲劳,是由于肌细胞代谢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型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运用过程受抑制相关。
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一级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容易疲劳。
静力性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消除疲劳的基本原则: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对象】正常人【器材】反应时测定仪闪烁值测定仪两脚规旋转椅肺活量计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等【试验方法与步骤】一、1、肺活量的测定:○1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内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运动后连续肺活量的测定(在较大运动负荷后测试或技术课后另行测量),连续5次肺活量,肺活量的变化。
1、心率血压的测定:○1静坐五分钟。
以10秒为单位,连续测量三次,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1次,即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
○2运动后,以10秒为单位,连续测量三次,观察心率变化特征。
2、血压的测定:运动前后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血压变化,观察运动对人体血压的影响。
3、心电图:运动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心电图扫面,观察运动后心电图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 ⑴ 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 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 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 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能力。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 ⑵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 通过对运动性疲劳的正确判断, ⑶ 通过对运动性疲劳的正确判断,学会合理安排运 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 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
系统,电动跑台(或自行车功量计),酒 系统,电动跑台(或自行车功量计),酒 ), 精棉球。 间接测定法: 高度台阶, 精棉球。② 间接测定法:40cm高度台阶, 高度台阶 节拍器、体重计,自动心率记录仪,秒表。 节拍器、体重计,自动心率记录仪,秒表。
4 实验参考方案(1) 实验参考方案(1)
实验内容: ⑴ 实验内容:观察运动前及运动疲劳后的反应时和肺活量 的变化。 的变化。 实验对象:体育学院在校男生10 10名 年龄在18~20 18~20岁 ⑵ 实验对象:体育学院在校男生10名,年龄在18~20岁。 实验仪器:反应时测定仪、肺活量计、功率自行车。 ⑶ 实验仪器:反应时测定仪、肺活量计、功率自行车。 实验方法: ⑷ 实验方法:首先测试受试者安静状态下的反应时和肺活 量。接着做3分钟的准备活动,休息1分钟之后,受试者按 接着做3分钟的准备活动,休息1分钟之后, 规定的逐级递增负荷连续进行运动,男性从150W, 规定的逐级递增负荷连续进行运动,男性从150W,女性 150W 从100W起始,每3分钟递增50W,直到筋疲力尽。此时立即 100W起始, 起始 分钟递增50W,直到筋疲力尽。 50W,直到筋疲力尽 测定受试者的反应时和肺活量,比较运动前后的变化。 测定受试者的反应时和肺活量,比较运动前后的变化。
5 注意事项
受试者身体健康,若发现有呼吸道感染, ⑴ 受试者身体健康,若发现有呼吸道感染,心 动过速,高血压,心电图异常, 动过速,高血压,心电图异常,口腔温度高于 37.5℃ 37.5℃等,则不能进行实验。 则不能进行实验。 ⑵ 运动前后要坚持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 定,以防测量误差。 以防测量误差。
6 思考题
结合运动专项设计一个实验, ⑴ 结合运动专项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主要肌肉 疲劳的运动负荷。 疲劳的运动负荷。 设计一个实验, ⑵ 设计一个实验,利用疲劳时心肺功能的某一 指标的变化来进行疲劳的判断。 指标的变化来进行疲劳的判断。
2 实验原理
人体疲劳时, 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 降;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因此 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 测定运动前后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 测定运动前后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可 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 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
3 实验对象与器材
实验对象:正常人。 正常人。 实验器材:① 直接测定法:心肺功能测试 直接测定法:
4 实验参考方案(2) 实验参考方案(2)
实验结果分析:运动后反应时延长,肺活量下降, ⑸ 实验结果分析:运动后反应时延长,肺活量下降,与运动 前比较二项指标都差异显著( 前比较二项指标都差异显著(P<0.05)。 0.05)。 训练状状况良好者简单反应时为0.15-0.20秒 训练状状况良好者简单反应时为0.15-0.20秒,疲劳时 0.15 大于此值。 大于此值。 肺活量测量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受主观影响、 肺活量测量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受主观影响、且相对不 敏感的简便、实用的方法。吸气肌疲劳使吸气容积降低,呼 敏感的简便、实用的方法。吸气肌疲劳使吸气容积降低, 气肌疲劳使呼气量减少,因此,呼吸肌疲劳致肺活量降低。 气肌疲劳使呼气量减少,因此,呼吸肌疲劳致肺活量降低。 在肺功能处于正常的压力—容积关系时, 在肺功能处于正常的压力—容积关系时,只需要适当的压力 即可使全肺膨胀,因此肌力的降低实际上在肺活量降低之前。 即可使全肺膨胀,因此肌力的降低实际上在肺活量降低之前。 因此,肺活量降低表明呼吸肌已经出现疲劳。 因此,肺活量降低表明呼吸肌已经出现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