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运动疲劳定义、产生原因及判断方法

运动疲劳定义、产生原因及判断方法1.运动疲劳的定义疲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人在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一种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术会议对运动疲劳所下的定义是:“机体身理过程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之中、之后,运动员都会感到身体有些劳累,这也是有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
2.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关于疲劳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有机体的疲劳的原因与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和及时补充不足有关系,也有人认为疲劳与工作或运动过程中血液酸度的增加以及人体内的不断缺氧有关。
从疲劳的产生部位来看,首先产生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中,于是有人认为和神经细胞中能量供给的三磷酸酰苷不足有关系。
心血管系统的疲劳是运动训练时常常出现的,很多年来一直讲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指标为掌握训练量与强度的一种手段。
特别是在运动员的训练中和耐力性的运动项目中更是多见。
同时,所有的疲劳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如肌球蛋白的ATP活性降低及骨胳肌细胞的钙离子减少以及TIP在骨胳肌细胞的钙离子减少以及中的再合成减弱。
同时脑部运动神经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开放系统,训练中的疲劳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障碍的综合应用。
要提高系统的功能,必须引进序参量,所谓序参量就是与系统功能有相关的因素。
它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参量。
序参量的有序结合,可以产生功能的协同效用,促进系统功能的提高。
有序组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系统产生新的有序化结构,系统功能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运动疲劳的类型运动性疲劳根据其运动方式的不同、产生部位不同、产生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
根据游泳运动的特点可将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运动性生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两种类型。
4.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方法4.1生理指标测定法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有两项测试指标。
肌肉力量与肌肉硬度。
运动性疲劳诊断详述

运动性疲劳诊断详述*导读:运动性疲劳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具有不同表现形式。
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
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
根据研究结果,将躯体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变。
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
这里仅阐述躯体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鉴别诊断:1、情绪性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情绪性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
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
2、紧张性疲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导致身体处于疲劳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的形成紧张性睡眠障碍。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运动性疲劳的诊断,运动性疲劳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实验14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实验14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目的]掌握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
[原理]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降。
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
因此测定运动前后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
[对象]体育系学生或运动员。
[器材]肺活量计、反应时测定仪、膝反射阈测定器、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两脚规、闪烁值测定仪和秒表。
[步骤]1、安静时指标(1)反应时:受试者取坐姿,连续测定5次红灯信号反应时(每次间隔10s),取其平均值。
(2)呼吸肌力量耐力:连续测定受试者5次肺活量(每间隔15s测定1次),记录每一次的肺活量值。
(3)膝反射阈:受试者闭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小腿下垂,检测者将膝反射阈测定器上的重锤(H为200g)调节到正好对准膝盖下髌韧带的中央,从角度计(M)5°的高度上开始让重锤落下,叩打键部,以后每次增加下落角度5°,间隔5s让重锤落下叩打腱部,直至引起膝跳反射动作的最小落下角度,就是阈值。
(4)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取坐姿,测其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诊断床上3min,并使受试者返回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定血压,每30s测定1次,共测2min。
(5)皮肤空间阈:实验人员持触觉计或两脚规,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皮肤,先从感觉不是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规距离,直至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阈(两点阈)。
(6)闪光融合频率:受试者坐在闪烁值测定仪的前面。
测定仪的高度要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
检记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
引起连续光感时的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或称闪光融合阈),可以从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上读数,记录其频率(周/s)。
测3次,取平均值。
(7)时间再生法:让受试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1min,然后闭眼,每隔20s举手发出信号,做15一20次。
运动疲劳的判断方法是

运动疲劳的判断方法是运动疲劳是指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身体和神经系统对运动负荷的应激反应。
运动疲劳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身体机能减退,甚至出现运动创伤等问题。
为了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判断运动疲劳的方法。
1. 主观感受法: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即通过个人主观感受来判断是否疲劳。
常见的疲劳症状包括肌肉酸痛、乏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精神疲劳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说明可能出现运动疲劳。
2. 心率法:运动时心率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指标,可以通过测量心率来判断是否存在运动疲劳。
一般来说,当心率超过某个阈值(比如最大心率的80%)持续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出现运动疲劳。
3. 血乳酸测定法:运动时乳酸含量的变化与运动疲劳有密切关系。
通过测定运动前后的血乳酸水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运动疲劳。
一般来说,血乳酸水平在运动前会较低,而运动后会升高。
如果血乳酸水平显著升高,说明可能存在运动疲劳。
4. 肌肉力量测试法:通过测试运动前后的肌肉力量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运动疲劳。
一般来说,运动后肌肉力量会下降。
如果肌肉力量明显减小,说明可能存在运动疲劳。
5. 精神状态评估法:运动疲劳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会影响精神状态。
通过评估个人的精神状态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运动疲劳。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情绪问卷调查、注意力测试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辅助判断运动疲劳的工具,最终的判断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此外,每个人对运动疲劳的感受和反应都有所不同,因此判断运动疲劳也需要考虑个体差异。
如果怀疑自己出现运动疲劳,应该及时休息,适当调整运动强度,以免造成身体损害。
运动性疲劳判断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运动性疲劳判断方法
导语:疲劳是一种感觉,在生活里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会有这种感觉的出现的。
比如说当我们连续工作到很晚的时候,这种疲劳感就会侵袭而来;当我们
疲劳是一种感觉,在生活里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会有这种感觉的出现的。
比如说当我们连续工作到很晚的时候,这种疲劳感就会侵袭而来;当我们在田地里长时间干活儿的时候,我们常常也会出现这种感觉的;而当我们运动不当或者运动过度的时候,这种感觉也是极有可能会出现的。
而对于运动之中的疲劳,大部分人就认为是运动性疲劳,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要想判断是否是运动性疲劳,其实还是需要依靠一些方法的。
那么,运动性疲劳判断方法有哪些呢?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还是非常多的,比如: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膝跳反射阈值
疲劳时阈值升高。
2.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3.血压体位反射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4-运动性疲劳

肌肉疲劳时,肌电图可 表现出积分肌电幅值和 均方根振幅增大,平均 功率频率和中位频率降 低以及电机械延迟延长 等现象。
心电图
常表现为S-T段下移, T波下降或倒置,出 现肌电干扰等现象。
脑电图
• 脑电图 (EEG)是通过头部表面 电极引导出脑部电位变化描记的 曲线图。
机体处于剧烈运动后 的疲劳状态时,脑电 图慢波明显增多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是指由于运 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 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是 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 的变化过程
一、疲劳的概念
关于疲劳的研究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多 次讨论于1982 年美国波士顿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 化学会议将运动性疲劳正式定义:
短时间、剧烈运动时(如举重、投掷等),接头前膜释放 乙酰胆碱减少,可造成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递障碍,肌细 胞膜因去极化过程减弱或不能去极化,导致骨骼肌不能兴 奋和收缩,引起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
2.细胞膜 细胞膜是细 胞进行物质 交换、细胞 识别以及信 息传递的结 构。因此, 完整的细胞 膜对于实现 其机能活动 至关重要。
-
Ca2+下降
Ca2+下降
K+下降,Na+上升
离子紊乱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一)骨骼肌力量测试
肌肉力量下降是肌肉疲劳的显著特征,也是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如果运动 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 肌肉疲劳。
握力和背肌力的测试
其一,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求出数值差。如果次日 晨已经恢复,表明为正常肌肉疲劳;
运动性疲劳判断方法

运动性疲劳判断方法疲劳是一种感觉,在生活里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会有这种感觉的出现的。
比如说当我们连续工作到很晚的时候,这种疲劳感就会侵袭而来;当我们在田地里长时间干活儿的时候,我们常常也会出现这种感觉的;而当我们运动不当或者运动过度的时候,这种感觉也是极有可能会出现的。
而对于运动之中的疲劳,大部分人就认为是运动性疲劳,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要想判断是否是运动性疲劳,其实还是需要依靠一些方法的。
那么,运动性疲劳判断方法有哪些呢?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还是非常多的,比如:(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背肌力与握力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膝跳反射阈值疲劳时阈值升高。
2.反应时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3.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1.皮肤空间阈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减少。
如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
2.肌电图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
积分肌电图(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均功率频率(MPF)降低。
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4.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B),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A A 外周疲劳 B 中枢疲劳
C 局部疲劳 D 全身疲劳
5.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S-T段( B),T波可能 ( )。C A 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6.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 ), 低频B成分( )。 C A 右移 B 左移 C 增加 D 减少
3.脑电图
• 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 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 测试方法:锻炼者 在运动过程中根据 RPE表指出自我感 觉的等级,以此来 判断疲劳程度。如 果用RPE的等级数 值乘以l0,相应的 得数就是完成这种 负荷的心率。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 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 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 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 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 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 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 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 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五)“突变理论”
• 观点:运动过 程中三维空间 (能量消耗、 肌力下降和兴 奋性改变)关 系改变所致 。
肌肉疲劳控制链
• 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 径包括:
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与恢复

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与恢复作者:游国安来源:《体育时空》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2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产生的必然结果,它会影响运动成绩,处理不好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本文以中长跑运动特点出发,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原因、认识和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探讨了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以及其恢复手段,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竞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长跑运动疲劳原因判断恢复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对机体的保护机制。
但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都会使得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引起伤病现象的发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掌握合理有效的恢复手段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增进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一、中长跑运动特点中长跑属于体能类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耐力要求非常高,要求运动员接受大强度、大负荷、长时间的训练。
所以这样的训练方式必定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造成严重的运动性疲劳。
在达到足够的疲劳累积后,身体机能和结构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首先,人体能量的消耗使各种酶的活性降低,身体机能和各项工作能力下降明显;其次,肌肉和骨骼也受到负面影响。
等到了休息恢复过程时受损的肌肉纤维不仅会被修复,还能有所增强以产生更大力量。
骨骼在受到刺激后,密度会有所增加,机体能承受的最大运动强度提高。
之前消耗的能源物质和酶也能在这个阶段得到补充,甚至可以超过原先水平,这个循环使运动水平逐渐提高。
但此过程并不能无限发展,长期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不仅造成了有益的适应性变化,还容易产生疲劳累积,如果运动性疲劳超出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很有可能出现运动性贫血和下肢支撑器官伤病这些问题。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和表现“疲劳”是人的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一种身体状态。
是生理过程的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锻炼而引起的疲劳称“运动性疲劳”。
对“疲劳”的研究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然而,至今对引起“疲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没有人能说清楚。
就“运动性疲劳”而言,许多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在于作为工作器官的肌肉本身。
因为肌肉工作的结果,在肌肉中积累了代谢物(如乳酸),因而肌肉便不能工作了。
量也有专家指出,工作的肌肉没有积累乳酸也会出现疲劳。
还有的学者认为“疲劳”既产生于工作的肌肉中,又产生于神经中枢中。
这就是疲劳的中枢神经学说,这一学说是以工作肌肉的冲动,经常作用到神经中枢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结果在神经中枢内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后果是肌肉出现了疲劳。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因素。
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自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
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素质就自然会下降且会感到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自然会降低,人体也就降低了工作能力而感觉疲劳。
其次,在运动中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能源物质转换速度减慢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
由于人体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使体内三大能源系统中的能源物质磷酸肌酸(CP)、糖元和脂肪消耗较多,可降低到最低点。
能源贮备的消耗和减少,能量供应不足,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下降。
加上肌肉活动时的代谢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代谢变化等影响,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而出现疲劳。
再次,精神意志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素。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的功能下降,神经细胞的抑制过程的加强,都会使疲劳加深。
但是,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意志对人体机能的潜力的充分动员关系极大。
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之(试述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之(试述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疲劳时反应时延长;皮肤空间阈与正常值比较,大于1.5小于
2.0为轻度疲劳,大于2.0为重度疲劳;闪光融合频率2.生物电:疲劳时心电图T 波可能倒置;疲劳时肌电图的电机械延迟延长;疲劳时脑电图中慢波成分增加。
3.主观感觉判断:运动时运动员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疲劳的重要标准。
4.疲劳自觉症状:疲劳自觉症状总数越多疲劳程度越深。
5.肌力:背肌力与握肌力的差值的恢复和呼吸肌耐力来判断。
6.生理生化指标(可以为简答):(1)血乳酸:运动时最大乳酸值下降,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
(2)血尿素:再一次训练课后的次日清晨,血尿素超过8.0MMOL\L表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有潜在疲劳。
(3)血氨: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血氨变化相对较低,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尿蛋白: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晨尿中出现蛋白,可能使疲劳或过度训练的表现。
(5)尿胆原:安静状态下高于2MG%,且连续2-3天,是疲劳的表现,应该调整运动负荷。
(6)HR: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7)HB:大负荷训练后,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者近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8)血睾酮:在疲劳,过度训练,或者机能状态不好时,血睾酮水平下降。
(9)皮质醇:当运动后,血皮质醇水平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分解代谢过于旺盛,过高会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出现感冒发烧症状。
(10)血睾酮\皮质醇比值:如果血清中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有可能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有潜在的疲劳。
(整理)运动疲劳的判定

运动疲劳的判定生化测量1.血液:血尿素尿素是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终产物。
检测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时和恢复期的血尿素变化,可以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供能和合成情况,以此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疲劳程度。
血尿素变化与运动负荷量的关系较负荷强度更密切,当负荷量越大时,血尿素增加越明显,恢复也较慢。
2.血液: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CK)又称磷酸肌酸激酶(CPK),是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补充和运动后ATP恢复的反应催化素,与运动时和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有密切关系。
安静时,血清CK主要是由骨骼肌和心肌中的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清,男:10至100U/L、女:10至60U/L。
运动时,骨骼肌局部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自由基增多,细胞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肌细胞内的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导致运动后血清CK升高。
由于CK在血清中上升和细胞损伤有关,因此是评定疲劳程度和恢复过程的重要指标。
血清CK的变化受到负荷强度的影响大于负荷量。
一般短时间极量强度运动后5至6小时,血清CK升高,8至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逐步恢复,负荷强度越大,恢复越慢。
运动员疲劳后,血清CK活性上升,在安静时可高达300至500U/L,但目前尚无量化评价标准。
使用血清CK做评价时,需做CK同工酶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GOT和Mb(肌红蛋白),并同其它临床诊断相结合,以区别于心肌炎时血清CK的上升。
3.血液:血清睪酮/皮质醇比值睪酮有助于加速体内合成代谢,皮质醇可加速分解代谢。
测定恢复期血清睪酮/皮质醇比值,就可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平衡的状态。
比值高时,是合成代谢过程占优势;比值下降,是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仍处于消耗占主导地位的状态,疲劳不能有效恢复,长期会导致过度训练。
目前认为,此比值变化大于原值30%时是过度训练的警戒值。
4.尿液:尿蛋白正常人在安静时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日排出量<150mg,一般为2至8mg%),常规检验方法不能检出,故通常称为阴性。
运动性疲劳

一、改善代谢法
(四)桑拿浴
又称热空气浴或芬兰浴,是利用高温干燥的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使人体大量排汗,体内的代谢产物从而能及时排出体外。桑拿浴时间不易过长,每次停留5分左右,最好与温水浴交替进行,反复4-5次。
桑拿浴一般要在运动结束后,休息一段时间,补充足够的水和营养物质后进行桑拿浴。在桑拿过程中,也要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二)心血管系统指标
心率
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是指安静、室温条件下,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它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三)其他指标
皮肤空间阈
即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辨别皮肤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
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二、客观指标
(三)其他指标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
当然这些措施的作用时间是短暂的。
第三节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在选择消除疲劳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代谢型运动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节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一、改善代谢法
此类方法是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
(一)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
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 30秒 判断方法: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按运动方式划分 快速疲劳: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 快速疲劳: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 耐力疲劳: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 耐力疲劳: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
整体疲劳是指由于运动使全身各器 官系统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疲劳, 官系统技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疲劳, 也称器官疲劳。如马拉松、 也称器官疲劳。如马拉松、足球比 赛造成的疲劳。 赛造成的疲劳。 局部疲劳是指身体某一局部进行 运动, 运动,使该局部技能水平下降而 导致的疲劳, 导致的疲劳,也称器官疲劳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15章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疲劳: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 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 。(1982 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 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 或工作效率暂时下降, 或工作效率暂时下降,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 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 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 化综合反应过程。 化综合反应过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疲劳产生机理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疲劳产生机理
“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 “堵塞学说”:认为有某些代谢产物在鸡肉中堆积造成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机体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 改变等因素所致 “保护性抑制学说”: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突变理论”:①单纯的能量消耗②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 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 酸及脂类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NO.12
目录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恢复过程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一、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 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在,机体的能力或工作效率 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疲劳分为: 1. 中枢性疲劳 2. 外周兴疲劳 3. 混合型疲劳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 基础心率:经过一夜休息,基础心率较平常增加5-10次/分 以上,则判定有疲劳累计现象
2. 运动中心率:同样强度的训练,运动中心率是否增加 3. 运动后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恢复:如进行30秒20次深蹲定量负荷运动,一
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分钟内完全恢复;身体疲劳时,恢复时 间明显延长
谢谢
• 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 •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容易差生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0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目的】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及其程度,对于科学地指导训练、健身运动,提高运动成绩和工作绩效,增进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要求】(1)学生依据导论课进行分组(4-5人/组)设计运性疲劳的检测方法(2)注意测试指标的选择科学性和合理性【器材与药品】肺活量计,反应时测试仪,血压计,听诊器,心肺功能仪,心电图,脑电图,握力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尿液分析仪,遥测心率表,乳酸仪等【内容】(一)生化测量1.血液(1)血尿素尿素是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终产物。
检测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时和恢复期的血尿素变化,可以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供能和合成情况,以此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疲劳程度。
血尿素变化与运动负荷量的关系较负荷强度更密切,当负荷量越大时,血尿素增加越明显,恢复也较慢。
血尿素用于疲劳评价一般以其在运动后上升程度及次日晨的恢复程度为依据,我国运动员和正常人血尿素的正常参考值见表。
对象人性别血尿素物质的量浓度mmol/L作者(年)正常人 1.8-8.9胡望平(1992)摔跤7.24宋成忠(1985)足球男 6.72刘丹(1990)马拉松男 6.11秦孝梅等(1985)女 5.53 秦孝梅等(1985)男 6.06 许文豪(1983)游泳男女 4.61±1.24河北体科所4.82±1.09河南体科所划船男 5.22±0.64杜中林等(1992)女 4.89±0.75 田径(等)男女 2.27-6.68(4.82)李协群(1989)目前应用血尿素指标进行疲劳后恢复状况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系统法和周监督法。
①系统法检测:在周训练期每日晨测定血尿素水平。
评价:A.运动负荷合理,身体适应无疲劳积累:大负荷训练时次日晨血尿素增加,但在训练周期末恢复至正常水平;B.运动负荷过小,身体应激不足:大负荷训练时次日晨血尿素无明显变化;C.运动负荷过大,疲劳积累:大负荷训练时次日晨血尿素上升,并持续至训练周期末;D.一般以晨安静时血尿素值较低且大负荷运动后次日晨恢复较好者为身体机能状况较佳。
②周监督法检测:A.先测定基础值,在训练期开始前取晨血测定;B.以基础值的2个标准差为上升临界值;C.以基础值的1.5个标准差为恢复临界值;D.在连续一周训练的第六天后次日晨测定值为运动值,在第七天休息(或积极性休息)后次日晨测定值为恢复值。
评价:见表(2)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CK)又称磷酸肌酸激酶(CPK),是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补充和运动后ATP恢复的反应催化酶,与运动时和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有密切关系。
安静时,血清CK主要是由骨骼肌和心肌中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清;正常值为,男:10~100U/L,女:10~60U/L。
运动时骨骼肌局部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自由基增多,细胞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肌细胞内的 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运动后血清 CK升高。
由于 CK在血清中上升与细胞损伤有关,因此是评定疲劳程度和恢复过程的重要指标。
血清CK的变化受负荷强度的影响大于负荷量。
一般短时间极量强度运动后 5~6h血清 CK升高,8~24h达高峰,48h后逐步恢复,负荷强度越大,恢复越慢。
运动员疲劳后,血清CK活性上升,在安静时可高达300~500U/L,但目前尚无量化评价标准。
使用血清CK做评价时,需做CK同工酶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GOT和Mb(肌红蛋白),并同其他临床诊断相结合,以区别于心肌炎时血清CK的上升。
(3)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T/C)睾酮有助于加速体内合成代谢,皮质醇可加速分解代谢,维持体内糖代谢的正常进行,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测定恢复期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就可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平衡的状态。
比值高时,是合成代谢过程占优势;比值下降,是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仍处于消耗占主导地位的状态,疲劳不能有效恢复,长期会导致过度训练。
目前认为,此比值变化大于原值30%时是过度训练的警戒值。
由于运动员血清睾酮和皮质醇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性,使用该指标判断疲劳程度时,最好进行自身对照,建立运动员的个人值。
2.尿液(1)尿蛋白正常人在安静时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日排出量<150mg,一般为 2~8mg%),常规检验方法不能检出,故通常称为阴性。
运动能使尿中蛋白质排出量增加呈阳性,称为运动性尿蛋白;运动性尿蛋白属于功能性尿蛋白,一般在24h内可自行消失。
运动后尿中蛋白质的排泄量因机体机能状态、运动负荷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可根据运动后尿蛋白排泄量和组成成分来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或其适应情况。
一般取运动后和次日晨尿做检验来评定其疲劳和恢复程度。
如果晨尿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或超过正常值,可能是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的表现。
运动性尿蛋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但个体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应用尿蛋白指标时应注意:①注意个体特征;②评定身体恢复过程的机能水平时,需要和其他指标对照。
(2)尿胆原尿胆原是血红蛋白分解的代谢产物。
在一般情况下,人每天由红细胞破坏而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约8mg,经代谢约有终产物胆色素280mg。
尿胆原排泄量与运动负荷、肝功能、肾功能及其肾小管腔的酸碱度等因素有关。
运动员在大运动负荷时,体内溶血增多,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运动员血红蛋白下降,尿胆原增加时是机能水平下降的表现。
检测:(以周为例)①星期一晨测定血红蛋白和尿胆原;②每日晨测第一次尿胆原与前一天比较,并询问主观疲劳感觉;③星期六(或小训练周期末)晨测定血红蛋白和尿胆原。
评价:①运动负荷合理,身体适应无疲劳积累:一周中血红蛋白稳定或上升,晨尿胆原变化不大,晨起主诉无疲劳感;②运动负荷过大,疲劳积累:一周中血红蛋白下降,晨尿尿胆原上升,主诉有疲劳感.3.唾液唾液PH值: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血液PH值下降,使唾液PH值也下降,因此,测定唾液PH值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检测:让受试者将口腔中的唾液清除掉,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把测试唾液 P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立即与比色表对照。
评价:运动后唾液PH值降低,表示机体疲劳。
(二)生理测量1.肌力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会下降。
因此,测定工作前后的肌肉力量,可判断参加工作的肌肉是否出现疲劳及其疲劳的深度。
简易测试方法:根据参与工作的主要肌群确定测试内容,以上肢工作为主的运动可用握力或屈臂力量测试;以腰背肌工作为主的运动可选择背力测试等;呼吸肌力量测定则一般采用肺活量测试。
(1)背肌力的测定:①受试者站在背力计踏板上,两手握住把柄,两膝伸直,用力向上拉;②记录指示盘上所示的数字为受试者的背力数值;③连续测量3次,取最大值或计算均值;④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2)握力的测定:①受试者手持握力计,臂下垂(或侧平举),用最大力量握握力计;②记录指示盘上所示的数字为受试者的握力数值(注意测量时不要挥动上肢);③左右各测3次,取最大值或计算均值;④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3)臂力的测定:受试者两臂与肩同宽,两手正握单杠悬垂于单杠上,然后屈肘拉身体向上(要求受试者的下颌超过单杠的水平面为1次,每次间隔时间约2~3s);记录其完成的次数;③肌肉工作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4)呼吸肌力量的测定:①连续测定5次肺活量(每隔15s测量一次);②将5次测量值描记在坐标纸上;③运动前后各测1组,进行比较。
评价方法:如果没有其他特殊原因(如肌肉损伤),运动后肌肉力量平均值低于运动前水平,或几次力量测定值连续下降,即为肌肉疲劳;如果一次练习后连续几天肌肉力量不能恢复,则疲劳程度较深。
2.肌肉硬度骨骼肌疲劳时不仅收缩机能下降,而且肌肉的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
用肌肉硬度计可以测定肌肉收缩及放松状态的硬度,或肌肉附近组织的硬度。
测试方法:将硬度计置于被测肌肉表面,使硬度计与皮肤表面贴紧,缓缓施加压力,硬度计数字显示盘上即可显示出压力的大小,连续测定3次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张力,记录最小值。
评价方法:如果运动后肌肉放松状态下的张力增加,则表示肌肉的放松能力较差。
骨骼肌这种持续性收缩状态,可挤压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影响肌组织血液循环,造成机体运动机能下降,影响机体恢复。
3.肌围长距离行走、马拉松跑或长时间站立性工作,可引起下肢围度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重力作用,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下肢血液滞留及组织液增多所致,在一次长时间工作后,下肢围度的增加与疲劳程度成正比。
4.心率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
(1)基础心率基础心率是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 5~10次/min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噩梦、睡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的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如果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3)运动后心率恢复人体进行一定强度运动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心率可恢复到运动前状态,身体疲劳时,心血管系统机能下降,可使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延长,因此,可将定量负荷后的心率恢复时间作为疲劳诊断指标,如进行30s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min内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而身体疲劳时,这种恢复时间可明显延长。
5.血压体位反射大运动负荷训练后,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机能因疲劳而下降,使血管运动的调节发生障碍。
血压体位反射主要是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
测试方法:①受试者取坐位,安静5min后测量血压;②受试者随即仰卧并保持卧姿3min;③使受试者恢复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不能让其自己坐起);④立即测量血压,并每隔30s测一次,共测2min。
评价方法:①2min内血压完全恢复为正常,没有疲劳;②2min内恢复一半以上为调节机能欠佳,轻度疲劳;③2min内完全不能恢复为调节机能不良,疲劳较深。
6.反应时反应时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
7.皮肤空间阈皮肤空间阈,也称两点阈,是指能引起皮肤产生两点感觉的两刺激间的最小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