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合集下载

太原话

太原话

太原话太原话属于晋语并州片的一种。

一般意义上来讲,太原话是指现今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区的城市居民所通用的方言,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在太原本地土话的基础上受到外来移民及普通话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方言。

特点:1. 保留了古汉语——文言词或古代白话文词谁——孰(据正宗太原话发音特点建议念成fu)捣鬼——肏鬼第一个字在太原话中念ri 不卷舌舌尖抵下齿发出2. 多重叠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都有各式叠词,这里以名词为例。

AA式有“小称”的意思,如“刀刀”指小刀子,“碟碟”指小碟子。

AAB式有专指的意思,如“金金纸”专指锡箔纸3. 腔调的变化太普的问句有个特殊语调,貌似是怕别人听不出来是问句,为了强调语气,就在问句的末字上多拐一个弯,比如“你不添件衣服?”太普会把末字“服”拉长,发两个音调,先发四声,再发二声以体现疑问。

又如“是了?”就是这种语调,这个词在太原人生活中出现很频繁,大概相当于“是吗?”具体用法有三。

(1)表疑问,例如:-周三交作业。

-是了?我记得是周四呀。

(2)表示惊讶,说明不敢相信,例如:-他昨天让警察给带走了,说是涉嫌经济犯罪。

-是了?哎呀,可看不出来呀,那么老实的人。

(3)表示轻微的疑问和惊讶,但实际已经同意对方的说法,例如:-周末去滑雪哇,我有优惠券了。

-是了?那多叫上几个人哇。

其实从语法上讲这三点是相同的,只是语义上侧重略有不同。

4. 语音的变化太原话为山西省内方言的代表方言,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古全浊声母字今白读不论平仄全不送气,有较多的连读变调现象,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方言有较大不同,反倒与陕西关中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

1. 发生变化的读音x→h 下念成ha 鞋念成hait→d (迎泽区此音不浊化)头念成dou 或de 桃dao......q→j 渠堰中渠念ju 勤谨中勤念成jinp→b(迎泽区此音不浊化)葡bu萄dao2. 太原话只有平舌音,没有卷舌音,只有后鼻音,没有前鼻音(除了an,稍后详解),例如,“真好”说成“曾好”。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

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

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

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

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

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

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

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基于北方的语言方言,主要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特点。

各方言与普通话有以下差别:
1. 发音差异:各方言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较多地使用鼻音和塞音,而四川话则有独特的声调。

2. 词汇差异:各方言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中常用的“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四川话中是“侬”。

3. 语法结构差异:各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而在四川话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后。

4. 语言习惯差异:各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而在广东话中,则是“早晨好”。

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中国各地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文化。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论文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论文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论文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方言,属于晋语的晋中方言。

太原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山西方言的重要分支之一。

太原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上。

在声母方面,太原方言的"zh"、"ch"、"sh"三个声母发音与标准普通话相同。

但是太原方言中,“l”和“n”往往会交替发音,例如“liang”(凉)可以发音为"nang"。

在韵母方面,太原方言中的"i"韵母发音与标准普通话中的"i"韵母发音相似,而"ü"韵母则发音更接近于"i"韵母,例如"du"(肚)发音为"di"。

太原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典型的山西方言词汇和土地特色词汇上。

例如,太原方言中的“饽饽”(面包)、“茶几”(茶几)等词汇都与标准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此外,太原方言还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汇,如“儿子”发音为“兒”等。

太原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复数形式上。

太原方言中的动词时态较为简单,只有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并且不论人称和数的变化,动词形式都不变。

而在名词的复数形式上,太原方言中的名词通常不加后缀,而是通过前缀或者改变词义来表示复数概念,例如“凳子”(凳子)的复数形式为“弓担”。

太原方言是太原市本地居民的日常交流语言,也是太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太原方言的使用受到普通话的影响逐渐减少,但是仍有许多老年人和一些特定行业的人士使用太原方言进行交流。

太原方言的研究对于了解山西方言的演变和太原地区的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摘要:重叠词是太原方言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其中,重叠式名词不仅数量庞大,且形式丰富。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着重对太原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进行研究,并与普通话进行了简单对比,从其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充当的语法成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异同构成形式语义特征语法成分太原又称并州,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中部。

太原市中心位于北纬37°54’,东经112°33’,共辖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六个市辖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三个县及一个县级市:古交市。

现在我们所说的太原话是指当下的太原市区居民所通用的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的一种。

在太原方言中,广泛地运用了重叠这种重要的构词和构型手段,特别是名词的重叠形式,数量繁多,表义丰富。

一.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与普通话重叠式的异同。

太原方言中有一部分名词的重叠形式和普通话相同,大多表现在亲属称谓上,如:普通话中的“妹妹”“弟弟”“哥哥”“姐姐”等,与太原方言中亲属的表示方法相同。

但是,太原方言中还有很多名词的重叠形式与普通话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重叠后词性和表义的变化如“个个”,在普通话中,属于量词重叠,重叠后仍为量词,表示“一个一个”;而在太原方言中,量词“个”重叠后“个个”是名词,指“个头”。

如:1.a.他的徒弟,个个都是神枪手。

b.几年不见,他的个个窜得更猛了。

2.重叠后感情色彩的变化普通话中的一些名词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太原方言中,这些名词经过重叠后,则附加上了“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如普通话中“鞋”“袄”“车”“篮子”在太原话中分别是“鞋鞋”“袄袄”“车车”“篮篮”。

“鞋”“袄”等名词重叠后,与原先相比,增加了“小巧”的感觉,同时也能表达出说话者对此物喜爱的感情。

二.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太原方言的名词重叠形式多样,主要有aa式,abb式,aab式和aabb式四种形式。

太原小店话说漂亮

太原小店话说漂亮

太原小店话说漂亮
在太原方言中,形容一个女孩子长的好看、漂亮,一般会说,你看那是谁家的妮子,长的可真是“喀细”了。

太原话中的“喀细”,按普通话讲就是漂亮。

从查阅相关的资料中,暂时还没有找到更贴近这个意思相关的字,“喀细”这两个字只是读音相近,没有字面具体所指的意思。

此文在太原道发表后,有网友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考据,如网友十架斋提出:“喀细”,宋元遗语“可喜”也。

《董西厢》:“恣恣地觑了可喜冤家”《曲江池》一折:“那一个分外生的娇娇滴滴,可可喜喜。


网友贺树刚也提出:“喀细”的本字(本来之字)是“姶嬉”,谐音词“切塔”的本字则是“婍娧”。

换言之,“姶嬉”;在太原土话中读如“喀细”之音,“婍娧”则读如“切塔”之音,在此一并感谢!
还比如,在太原话中,讲长的好看,有时也说“待见”指喜欢,或“切塔”(指可爱)。

从字面上看,也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是好看或漂亮的意思。

查阅其他地区的方言,形容长的好看,如大X话,也叫“卡喜”。

朔X方言:“顺眼”,“袭人”,“嘻死人蓝”。

方言中的“吸人哩”、“好看看”等,虽然说话的口气、音调有区别,但褒奖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从正面说女孩子长的好看、漂亮。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山西方言是山西省的地方语言,也是山西人民平日交流的口头语言。

山西方言分为太原片、汾阳片、大同片、临猗片、吕梁片和交城片等几个方言区。

其中,太原方言是山西的标准方言,也是山西方言的代表。

太原方言的特点是音韵变化较少,声调平稳。

相比之下,汾阳方言和大同方言则音韵变化较大,声调变化较为明显。

山西方言有其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

比如,山西方言中普通话“吃饭”说成“给饭”,“我”说成“俺”,“你”说成“侬”等。

此外,山西方言还有特殊的口语表达方式和俚语,如“扎第腰”(逛街),“兜连忙”(匆忙)等。

山西方言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山西方言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是山西人民共同的语言符号,让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交流感情。

山西方言也展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和朴实。

山西人多从事农业和煤炭工业,他们的方言中有很多和农业和煤炭挖掘相关的词汇,比如“谷”(一大堆,一大摞),“风煤”(瘦高个子的人)等。

这些方言词汇是山西农业和煤炭工业文化的见证。

山西文化是指山西省的历史、艺术、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山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西有着世界著名的古建筑群,如晋城古城墙、泰山古庙、大同云冈石窟等。

这些古建筑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代表了山西的建筑文化。

山西还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山西的煤炭文化也是山西的重要特色。

山西的煤炭文化以晋煤为代表,晋煤是世界上著名的无烟煤,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晋煤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煤炭文化,成为山西重要的经济支柱。

山西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太原封泥人、吕梁木偶戏、芮城地笼戏等。

这些民俗文化是山西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山西的独特文化。

山西方言是山西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承载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i. 【以“了”代“呢”】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

经典例句:-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你干嘛了?(你干嘛呢?)-是了,是了。

(是呢,是呢)-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ii. 【以“哇”代“吧”】“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

经典例句:-这的哇。

(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

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iii. 【以“呢(去声)”代“那”】“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

经典例句:-呢不儿?(那不是?)-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

(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iv. 【以“的”代“么”“着”】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

经典例句:-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

(地图上都标着呢。

)这的走肯定没错。

(这么走肯定没错)-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

(我正看着呢)-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

(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v. 【以“v”代“w”】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

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

(“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

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最最传神的山西话之一,意为“没关系、不用谢”的一句话,叫做“外还”。

但事实上这两个字不足以对一个外地人(比如北京人)表达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因为北京人一定会把“外还”这两个字念成“wai hai”,但事实上是“vai hai”。

vi. 【以“in”代“ing”】山西人发后鼻音难度不大,但“ing”除外。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晋语的分支之一。

太原方言是太原市的本地语言,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和研究价值。

本文对太原方言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太原方言在语音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太原方言的声母较普通话有所区别,例如“p”、“b”、“m”以及“f”与普通话中近似的辅音发音有所区别。

此外,太原方言的韵母发音也有不同,有些韵母比普通话中要封闭,口型要更封闭一些。

此外,太原方言还有独特的声调系统,有平调、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音调。

其次,太原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也有一些差异。

太原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例如“喽喽”、“咱们”等,这些词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常用了。

此外,太原方言中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例如“批卷”(团子)和“推子”(推车)等。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太原方言更具有独特性。

再次,太原方言的语法结构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太原方言在句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语境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调整。

太原方言的句子常常采用双宾结构,在表达上显得更加生动。

此外,太原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有些动词可以省略主语而使用被动结构。

最后,太原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都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太原方言不仅是太原人的日常语言,也是他们自豪的一种文化传统。

为了保护和传承太原方言,我们应该加强对太原方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太原方言,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太原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原方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太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太原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太原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太原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从声调,调值,生母,韵母四方面区分语音方面:太原话为晋语区的代表方言,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老派中文白异读现象较多,古全浊声母字今白读不论平仄全不送气,有较多的连读变调现象,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方言有较大不同,反倒与南方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

声母目前太原话有声母21个(包含零声母)。

韵母太原话有基本韵母36个。

[编辑]声调单字声调太原话与并州片其他地区方言一样,有平声11,上声53,去声45,阴入2以及阳入54等5个单字声调,古上声全浊今归为去声,古上声全清及次浊仍读上声,古入声全清及次浊今归为阴入,古入声全浊归为阳入。

近年来阳入调有并入阴入调的趋势,且入声字有按照普通话归派入其他声调的趋势。

太原话在连续变调时产生一个新的声调:阴阳入45。

太原话的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声调115345254例字工人走是告具七十连续变调太原话有较复杂的连读变调规律:平声+ 平声:叠字:11+35(平声+上声) 例:星星→星姓,箱箱→箱象平声+ 平声:非叠字:原调例:歌词上声+ 上声:叠字:53+11(上声+平声) 例:婶婶→婶申,小小→小消上声+ 上声:非叠字:11+53(平声+上声) 例:表演→标演,有瘾→优瘾上声+ 阳入:11+54(平声+阳入) 例:去声+ 去声:叠字:35+53(去声+上声) 去声+ 去声:非叠字:11+35(平声+去声) 阴入+ 平声:54+11(阳入+平声) 阴入+ 上声:35+53(阴阳入+上声) 阴入+ 阴入:叠字:21+35(阴入+阴阳入) 阴入+ 阴入:非叠字:(偏正、动宾)54+21(阳入+阴入) 阴入+ 阳入:35+54(阴阳入+阳入) 阳入+ 上声:35+53(阴阳入+上声) 阳入+ 阳入:叠字:54+21(阳入+阴入) 阳入+ 阳入:非叠字:35+54(阴阳入+阳入)词汇:(多使用正字)模样——眉数念mí sǔ / 毬视(视不卷舌)那——外那儿——va儿欺骗/糊弄——日(发音介于“日”和“热”之间)捣冲,去——泼例如,你泼死的哪去来?(你去哪里了,带有不快之意)/ 泼上去(冲上去)棱/ 长的突起——圪棱子、圪棱棱思考——思谋(发音介于“谋”和“目”之间)羡慕,嫉妒——眼气喜欢——待见不错——不赖小伙子——后生马上——立马聊天——谝(音为piǎn,但太原话念piē)老练——油可爱—可亲了没本事——不毬行非常好——好的不行行(形容词+的不行行,包括好,好吃,干净,讨厌。

晋语并州片音韵比较

晋语并州片音韵比较

晋语并州片音韵比较晋语是中国汉语族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太原、晋中、运城等地。

其中,太原方言被认为是晋语中的代表方言,而太原方言又可细分为太原城区和晋南两个区域。

本文将对晋语并州片(太原方言)的音韵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在晋语并州片中,声母的发音较为清晰,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普通话中的“b、d、g、j、zh”在晋语中分别读作“p、t、k、q、ch”。

例如,普通话的“北京”在晋语中读作“北jing”。

而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辅音,如晋语中的“z、c、s”等,在发音上也有所不同。

另外,晋语并州片中的鼻音较为丰富,包括“m、n、ng”等,且在发音上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在元音方面,晋语并州片的发音相对较为特殊。

普通话中的“i、u、ü”在晋语中的发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话的“衣”在晋语中读作“yi”,而普通话的“五”在晋语中读作“wu”。

此外,晋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元音,如晋语中的“ê”、“uo”等,这些元音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

在声调方面,晋语并州片的声调变化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晋语并州片的声调比普通话的声调要多。

太原方言的声调有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上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的变化规律与普通话有所不同,需要学习者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总的来说,晋语并州片的音韵特点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等方面。

学习晋语并州片的人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适应和学习。

同时,由于晋语并州片的发音较为清晰,因此在学习普通话时,晋语的学习者相对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在实际交流中,仍需注意晋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以避免产生误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晋语并州片的音韵特点。

家乡话与普通话比较

家乡话与普通话比较

家乡话与普通话比较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包头市,包头话属于非官话中的晋语,是晋语大包片的代表方言之一,也是内蒙古西路方言中的代表性方言。

包头话,被包头人称之为“此地话”,是当今汉语中保留入声最北的方言。

与其他各个城市方言不同的是,包头话并不是包头全市范围内的通行方言,包头话只通行在市内的旧城-东河区和相连的九原区。

城市中心区-青山区,建国后新建,此区居民大都为外地移民,以京津冀地区为主,普遍使用普通话。

城区中心区-昆都仑区,建国后新建,包钢集团在此区建立,初期职工大都来自东北地区,城区也以东北居民为主,使用东北话,因与青山区相连接,普遍使用普通话。

包头话的语音要比普通话保留古音多一些。

一、声母:与普通话主要有如下差别:1.平翘舌音不分,普通话中的zh ch sh读作对应的平舌音,声母r一部分人读作对应的平舌音,一部分人和普通话一样读r。

2.保留ng声母,但包头方言中的ng声母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ng声母(疑母)。

3.不规则的保留一些古音,如包头话有一个口语词[ko~ ning],其本字当为”强硬“,”强“声母读k即是不规则保留的古音,但是在其他词语中,”强“仍然读为[qio~],又如部分人将“去”读如“克”也是古音。

4.普通话的合口呼零声母字u,包头话用唇齿浊擦音声母v代替(如“完”,“卧”,“网”,“位”,“文”)。

对于u韵字,在前面加v声母(如“无”,“午”,“巫”,“武”)。

其他字的声母基本与普通话相同。

二、韵母相较于声母,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1.包头话保留了古代“入声韵”和“入声调”,如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两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古代本该押韵,但由于普通话失去入声而不押韵,在包头话里,这两句读作:reng you bei hue~ li hak, yuak you ying qing yue~ quak“,”合“[hak]和”缺“[quak],可以完好的押韵。

2.包头话有丰富的鼻化元音,而且鼻化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

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

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趋势,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最为通用的语言。

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它们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究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特色和习惯用语。

一、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北方地区的方言非常多样化,其中包括官话、京津冀话、大陆官话、东北话、山西话等。

官话是普通话的基础,而其他地方方言的发音特点总体上也很接近官话的发音。

比如,标准普通话的发音特点是清晰明了、发音准确,而官话也具有这一特点。

不过,在北方方言中也有一些特别的发音特点,比如,京津冀地区的发音是尖细、快速、短促,而东北话则比较粗糙,有一定的口音。

此外,北方地区的常用语也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北京方言中的“咋搞的”、“咋的”,表示“怎样做”、“怎么样”;东北地区经典的口头禅是“行不行啊”,意思是“可以吗”,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是给北方人带来了许多乐趣。

二、华南方言和普通话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其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和语速上。

比如,广东话的声调比较多,有九个声调,而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福建话与潮汕话则发音比较清晰,语速也比较慢。

华南地区的习惯用语也多种多样,比如广东话中常用的是“咁”、“会啦”,表示“那么”和“好了”;福建话中的“柒”、“捏”则表示“七”和“捏造”,这些颇具特色的习惯用语也让人难以忘怀。

三、华北方言和普通话中国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省份和直辖市,这一地区的方言特点也非常多样。

比如慈孝的山西话是典型的轻松连音,所以听起来很舒服。

(此文不可涉及同音字,此处我把曹州口音括号起来了,因为相邻两个字的拼音应该是 yuán kuài)此外,这一地区也有很多特别的习惯用语,比如河北话中常用的是“咳”,表达的是“什么”或“怎么”,而天津话中则是“丫”代替了“的”或“地”,比如“好丫”、“快丫”。

我国“奇怪”的方言,一个字读成两个音,外省人听不懂

我国“奇怪”的方言,一个字读成两个音,外省人听不懂

我国“奇怪”的方言,一个字读成两个音,外省人听不懂中国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早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读音。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排除多音字后,绝大部分文字都只有一个读音。

可是山西方言(晋语)却拥有着不同的文字体现和读音,最大的两个特征就是保留入声,以及非常难以搞懂的多音词。

虽然该方言的使用人数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人,可是部分网友却始终无法弄清楚山西方言的特色。

晋语的特色众所周知,每一个地区的居民的语言环境并不相同,这造成多个地区居民的方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除了和普通话十分接近的方言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都很令人迷惑。

为了帮助不同省份的居民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并交到更多的朋友,这才使得官方规定人们通用普通话。

然而,在我国北方,晋语一直都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它具有比较明显的入声特点,那就是山西东南部和西部的入声分为阴阳。

如果我们不从位置进行划分,单从发音来看,它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爆破很明显。

其实,山西方言还不止包含着一个字读两个音的特点,它还会跟随着字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音调。

如果人们经常听山西人讲话,人们的耳朵并不会产生疲倦感,反而人们会非常乐意听对方讲话,毕竟音调变化非常复杂。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用普通话形容两个人一起走,山西方言是“厮跟上”。

除了以上特色之外,山西方言还拥有着更为显著的特色,那就是一个字被人们读成两个音。

比如人们经常提到的“蹲”,山西方言变成“圪纠”。

汉语中的“挠”,山西方言为“圪夹”。

山西方言之所以出现一个字变成两个读音的情况,这和分音词有关。

分音词影响山西方言所谓的分音词,就是当地居民把一个单音节的字,逐步分成了两个音节。

当地居民在进行交流时,通常会使用一个字被表达出两个读音。

当山西居民经常使用分音词时,方言自然会逐渐演变成一个字读两个音,虽然外界居民很难听懂晋语表达的含义,但是当地居民早就适应传统的语言环境。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山西方言的语言特色,其中音调变化十分明显,一词读两个音,还和“嵌L词”有关。

李荣先生对山西方言的看法

李荣先生对山西方言的看法

李荣先生对山西方言的看法
山西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支分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李荣先生对山西方言的看法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量。

李荣先生表示山西方言的发音独特而独特。

山西方言相比于普通话有着更加独特的声调和音韵系统。

例如,在山西方言中,常常会出现“沬”代替普通话的“没”,“缘”代替普通话的“远”等现象。

这些变化使得山西方言在语音学上呈现出与其他方言明显的区别,令人耳目一新。

李荣先生认为山西方言丰富而多样。

山西方言有多个分支,各个分支之间表现出差异明显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

例如,晋中方言和大同方言在一些词汇上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使得山西方言成为一个充满趣味和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

李荣先生指出山西方言作为山西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存活形式,可以反映出某个地区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和民俗文化等方面。

山西方言作为山西省的特色方言,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体现了山西的独特风情和精神面貌。

李荣先生对山西方言持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山西方言独特而独特,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同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对方言独特之处的欣赏,也对山西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山西太原方言研究报告

山西太原方言研究报告

山西太原方言研究报告山西太原方言是晋语的一个分支,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常用的方言。

太原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系统、词汇特点和语法结构,是了解太原市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的重要窗口。

太原方言的音韵系统较为复杂,有着28个声调。

其中,《太原普通话读音词典》将这28个声调分为9个基础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阴平、阴上、仄平、仄上和调尾。

太原方言的音系中,韵母较为丰富,有40个韵母,包括5个基础韵母(a、e、i、o、u)和10个复合韵母,这些韵母组合成丰富多样的音节。

此外,太原方言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也非常特殊,形成了很多太原方言独有的音节。

太原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义丰富多样,部分词汇的发音和普通话发音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太原方言中的“眼睛”在普通话中是“眼睛”,而在太原方言中是“眼巴巴”。

太原方言中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大量的俚语和土语,这些俚语和土语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丰富了太原方言的表达方式。

太原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太原方言在字句结构上较为简单,语序灵活,善于使用描绘性的修饰词。

太原方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词序呈现出一种倒装的特点,这种语法结构使太原方言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太原方言在太原市及周边地区广泛使用,是当地居民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太原方言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年轻一代对太原方言的掌握程度不如前辈,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太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山西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常用的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系统、词汇特点和语法结构。

通过研究太原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原市的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

同时也需要重视太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太原方言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合理的使用和传承。

不同地区的普通话与方言的口音音色比较研究

不同地区的普通话与方言的口音音色比较研究

不同地区的普通话与方言的口音音色比较研究“同说一种语言,各有各的腔调。

”这是我们常听到的说法,随着人们日益紧密的交流与交往,不同地区的普通话和方言口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探讨不同地区普通话和方言口音音色的比较。

一、普通话口音的比较普通话,即国家通用语言,其语音、语调和语法都是以北京话为标准。

随着国家整体提升语言素养,许多地区的普通话口音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口音也越来越接近标准的北京话。

1.华北地区由于北京话为普通话标准,华北地区的普通话口音相对比较纯正,语音、语调比较标准,口音比较接近标准普通话。

其特点就是气息饱满,语调平稳,读书声音洪亮。

2.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普通话口音有些独特,习惯加上嗓音,有点像唱歌的方式。

因为这样会让声音更加有力,更显阳刚之气。

同时,东北地区的普通话口音也有口音浓重,部分人由于习惯性说汉语,所以带有浓重的东北方言色彩。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的普通话口音带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尤其是江苏、浙江地区,带有一些明显的无头音。

但由于经济、教育等方面原因,此地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大量流入外地城市,使得其普通话语音越来越接近标准普通话。

4.华南地区面对着走入20世纪以来的城市化发展的巨大变革,华南人口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和掌握也相对更多。

由于语音区别较大,所以在广东等地一些口音比较标准的地区,城市很多人普通话口音普及的很高。

二、方言口音的比较中国的方言种类非常多,每个地方的方言口音也非常独特。

在各地方言中,差别最大的两种是闽南话和广东话,这两种方言口音听起来十分独特。

1.闽南话闽南话,指的是中国福建沿海和台湾的方言语系,“沥光国音”的闽南话口音就是颇有代表性的例子,口音浓重,有快上又快下,平背声,摸式断音等独特特征,使得其可以快速的流利的组织语言,尽情表达。

2.广东话广东话,是使用广东语音系统的中文方言,广东话口音是独特的,许多非广东籍华人即使长时间生活在广东也难以脱离外地口音劣习,对广东话(普通话)发音有着相对比较大的难度。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权威资料]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权威资料]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摘要:重叠词是太原方言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其中,重叠式名词不仅数量庞大,且形式丰富。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着重对太原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进行研究,并与普通话进行了简单对比,从其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充当的语法成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异同构成形式语义特征语法成分太原又称并州,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中部。

太原市中心位于北纬37°54',东经112°33',共辖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六个市辖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三个县及一个县级市:古交市。

现在我们所说的太原话是指当下的太原市区居民所通用的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的一种。

在太原方言中,广泛地运用了重叠这种重要的构词和构型手段,特别是名词的重叠形式,数量繁多,表义丰富。

一.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与普通话重叠式的异同。

太原方言中有一部分名词的重叠形式和普通话相同,大多表现在亲属称谓上,如:普通话中的“妹妹”“弟弟”“哥哥”“姐姐”等,与太原方言中亲属的表示方法相同。

但是,太原方言中还有很多名词的重叠形式与普通话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重叠后词性和表义的变化如“个个”,在普通话中,属于量词重叠,重叠后仍为量词,表示“一个一个”;而在太原方言中,量词“个”重叠后“个个”是名词,指“个头”。

如:1.A.他的徒弟,个个都是神枪手。

B.几年不见,他的个个窜得更猛了。

2.重叠后感情色彩的变化普通话中的一些名词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太原方言中,这些名词经过重叠后,则附加上了“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如普通话中“鞋”“袄”“车”“篮子”在太原话中分别是“鞋鞋”“袄袄”“车车”“篮篮”。

“鞋”“袄”等名词重叠后,与原先相比,增加了“小巧”的感觉,同时也能表达出说话者对此物喜爱的感情。

二.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太原方言的名词重叠形式多样,主要有AA式,ABB 式,AAB式和AABB式四种形式。

消失的太原话

消失的太原话

消失的太原话“你还会说,太原话吗”消失的太原话⽂/阁僚先⽣图/来源⽹络90后的我们,出⽣在太原,成长在太原,却⼀句太原话都不会说,⾏⾛在柳巷、第六馆、万达⼴场。

遇见形形⾊⾊的太原⼈,却听不见⼀句太原话,如果你是个细⼼的⼈,你也会发现,难道太原话已然消失?⼀个城市,⼀种⽂化,语⾔是⽂化的最直接体现,东北三省的东北话,现已成了东北地区乃⾄东北⼈的标志,⽽现今的太原话,却⽆⼈问津,“太原话,是什么”太原话从⼀般意义上来讲,指现今在中国⼭西省太原市六个城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的通⽤语。

太原话内部⼜⼤体分为三种⼝⾳:原城区⼝⾳、原北郊⼝⾳及原南郊⼝⾳,其中原北郊⼝⾳与原城区⼝⾳⽐较接近,原南郊⼝⾳更存古,与原城区⼝⾳有些不同。

其中新派的太原话(区别于太原⼝⾳的普通话),即⽬前太原城市居民所使⽤的⽅⾔,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是在太原本地⼟话的基础上受到外来移民及普通话推⼴等因素影响⽽形成的⼀种新⽅⾔。

⽬前在太原市六城区,形成新派太原话与传统的本地话并存的现象。

注意,此处所述的新派太原话不同于太原⼝⾳的普通话,后者指的是普通话的⼀种,不属于⽅⾔范畴,只不过带有当地⼝⾳,诸如四川⼝⾳普通话,陕西⼝⾳普通话,上海⼝⾳普通话,⼴东⼝⾳普通话等等。

从语⾔学⾓度,严格意义上定义的太原话特指太原⼟话。

“太原话,怎么说”太原话为⼭西省内⽅⾔的代表⽅⾔,有⼊声,平声不分阴阳,⽼派中⽂⽩异读现象较多,古全浊声母字今⽩读不论平仄全不送⽓,有较多的连读变调现象,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有较⼤不同。

声母及韵母简概太原话有声母21个(包含零声母)。

韵母太原话有基本韵母36个。

[声调单字声调太原话与并州⽚其他地区⽅⾔⼀样,有平声11,上声53,去声45,阴⼊2以及阳⼊54等5个单字声调,古上声全浊今归为去声,古上声全清及次浊仍读上声,古⼊声全清及次浊今归为阴⼊,古⼊声全浊归为阳⼊。

太原话标准调值声调平声上声去声阴⼊阳⼊调值 11 53 45 2 54 其中阳曲县声调变异使得平声区分阴阳,并且阴平和上声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以“了”代“呢”】
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

经典例句:
-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
-你干嘛了?(你干嘛呢?)
-是了,是了。

(是呢,是呢)
-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
ii. 【以“哇”代“吧”】
“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

经典例句:
-这的哇。

(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
-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
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

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
iii. 【以“呢(去声)”代“那”】
“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

经典例句:
-呢不儿?(那不是?)
-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

(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
-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
iv. 【以“的”代“么”“着”】
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

经典例句:
-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

(地图上都标着呢。

)这的走肯定没错。

(这么走肯定没错)
-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

(我正看着呢)
-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

(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
v. 【以“v”代“w”】
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

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

(“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

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
-最最传神的山西话之一,意为“没关系、不用谢”的一句话,叫做“外还”。

但事实上这两个字不足以对一个外地人(比如北京人)表达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因为北京人一定会把“外还”这两个字念成“wai hai”,但事实上是“vai hai”。

vi. 【以“in”代“ing”】
山西人发后鼻音难度不大,但“ing”除外。

我们一般不会把“王先生”读成“玩先生”,但“金陵十三钗”中“金陵”两个字好多山西人读出来没有任何区别。

-“北京”-“北金”;“冰雪”-“宾雪”;“经济”-“金记”;“明天”-“民天”……
vii.【阴平变为升调】
山西普通话另一特征是:阴平(一声)变为升调。

阴平的发音要求应该是贯穿如一,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但山西普通话总是把句尾抬上去。

-试着大声喊一声“妈”(而不是“妈妈”,会出现轻声),仔细听自己的语调;再长长地喊一声“抹——布”,两个ma是不一样的………………
山西普通话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与标准相近又有所游离的特点呢?我猜想:
其一,山西属北方,历史上与京城的交流比较密切,山西人与北京人同有北方人的许多特点,比如干脆爽快,不喜欢“唧唧歪歪”的软语。

而标准普通话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上的。

因此我们的山西普通话与标准相距是较近的(尤其是与成都、广东、福建等地比起来的话……)
其二,山西人在历史上经常扮演“贵族”(可上溯至周)“大商”(明清)等角色,似乎带着一些雍容,甚至是慵懒的性格作风。

这就使得山西人说话时很在乎“省事”“省气”“省力”。

嘴型放扁、吐字换音,这都使得山西话说起来是非常轻松的,虽然会造成有时听不清。

——现在的山西人,在中央光辉的“能源基地”战略部署下,才气被限制,从而不再扮演那些上层角色时,仍然脱不掉语言里的那份小慵懒,却又改不过来语言习惯,只好说话更大声一些。

这可能是山西人说话声音大的原因之一。

山西口音的细节和妙处自然不是一篇日志写得完的。

虽然说这种乡音让我在考普通话时吃了不少亏,但我仍然愿意继续把这扁嘴咬唇的家乡话永远说下去,因为毕竟是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毕竟爱着这片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