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妇联课题组( 5月)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她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她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
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
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经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问题愈发突出。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人。
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教育不均、心理发展不健全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众多挑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1. 家庭生活条件与亲情缺失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生活条件差、家庭经济困难的局面。
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2. 教育资源不均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教育不公、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
此外,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3. 心理发展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不稳定,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往往渴望得到关爱和认同,但又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而感到无奈和孤独。
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愈加突出。
这一现象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2.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孩子只要长大成人即可,无需过多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缺乏关注和陪伴,加剧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
例如,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完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教育;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2.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全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探究其问题根源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若干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其中500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500份针对城乡流动儿童。
同时,研究组还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相关单位和儿童家庭,对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以便获得更加客观的研究数据。
三、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关系疏远、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状况。
在教育方面,超过70%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监护人的指导而无法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在家庭关系方面,超过60%的留守儿童因长期和父母分离而与其家庭关系冷漠,沟通交流不畅。
此外,超过40%的留守儿童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个别案例中甚至出现了自残行为。
四、城乡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对于城乡流动儿童的调查也揭示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
与留守儿童相比,他们更加面临学校入学难、教育资源不足等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城乡流动儿童由于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提供稳定的居住和学习环境,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歧视。
同时,超过60%的城乡流动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生存和发展压力较大。
五、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外迁、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诸多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在地建设优质学校和活动场所,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加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服务;3.加强社会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城乡流动儿童救助机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教育等服务;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农村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条件,减少农村流动儿童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
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管。
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亲戚成为教育儿童的主体。
由于祖父母年纪已大,他们本身有可能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较大的精力;代理家长处于情面不便管孩子。
这就造成了教育主体的弱化。
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惯、研究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
又是关涉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益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影响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又监护人历久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而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恰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的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主体交由父母在家的正常儿童比有了弱化,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精力、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缺陷。
恰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本来应由父母担负的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交给了祖辈、兄弟姐妹、以至邻居,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平衡和弱化。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社会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帮扶
机制。
02
社会歧视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可能受到社会歧视,
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0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生活中的困境得不
到有效解决。
政策制度因素
政策法规不完善
教育体制问题
有关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政策法规尚 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心理健康问题
孤独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较为突出,多存在自卑心理
。
教育需求
渴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 会。
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城乡差距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融 入城市生活。
代际分化
新旧观念冲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代际分化 问题。
社会支持体系
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教育、心理、福 利等方面。
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 应试教育盛行等,影响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 儿童的全面发展。
医疗卫生保障不足
社会福利机构缺乏
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医疗卫生保障不 足,缺乏及时有效的健康关爱与保障。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社会福利机 构缺乏,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05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对策 建议
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现状进行全面 调查和分析。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 童的差异和特点。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0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数量及分布情况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5篇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5篇中国留守儿童状况讨论报告(精选篇1)序言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
今年八月我被分到__区__镇__村担当村主任助理一职,从今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宽阔天地大有作为。
我来自__农村,高校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
在这片盼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进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原因,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非常关注。
工作后乐观调研,把握分析状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同时,乐观参加本镇__届优秀高校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当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将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学问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乏随即消逝,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始终坚持下去的。
__镇__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淌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据统计,__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准时进行指出批判教育纠。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简单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化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盼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关心,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暖和。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急躁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看孩子们。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
然而,这也导致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工作、生活等原因,而无法与父母一起生活,长时间独处于家乡的儿童。
这个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讨其形成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二、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许多家庭难以在城市中找到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能选择在农村或就近地区务工。
但这些地区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导致家庭收入难以提高,进而使父母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
2. 城市生活成本高尽管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城市的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
许多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收入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因此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以减轻经济负担。
3.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农民工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等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缺乏关注和投入,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引导。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个人层面: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心理问题、学习困难、行为问题等。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较差,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2. 家庭层面:留守儿童问题加剧了家庭矛盾和冲突。
父母长期外出工作,无法陪伴孩子成长,无法尽到家庭教育和监护责任,导致家庭关系疏远。
3. 社会层面: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公。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服务不完善,使得留守儿童难以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1. 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寄居在农村家乡而与父母分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等。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牵动着全社会的心,需要借助政府、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解决。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同时,还参与了一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调研,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联系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和需求。
研究结果: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存在以下问题:1.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有限,缺乏优质的学校和教师队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等问题。
2.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 安全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照顾,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容易受到欺负、虐待、性侵等安全问题的困扰。
4. 社会融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城市往往面临社会融入困难,缺乏朋友和正常的社交环境。
政策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 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创建心理支持机制:建立心理辅导中心,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提高自信心。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四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四篇)篇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3300字“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我县,“留守儿童”为我县“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责任,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我县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
一是隔辈监护。
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
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
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
二是上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
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
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
三是同辈监护。
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
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
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四是监护缺失。
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
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
我县农村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儿童学习负担的调查和思考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儿童学习负担的调查和思考:教育公平的呼唤,孩子们的未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村儿童的学习负担如同一颗沉重的心,压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
近日,我们再次审视这份重要的调查报告,以期深入了解农村儿童学习负担的现状、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首先,农村儿童的学习负担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教育公平的大门。
它如同一道桥梁,连接了城乡教育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
这如同一艘航船,承载着农村儿童的学习梦想,引领他们驶向共赢的未来。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农村儿童的学习负担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压力等。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无动于衷。
我们需要从政策制定、资源投入、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为农村儿童学习负担的减轻提供坚实保障。
首先,政策支持是农村儿童学习负担减轻的关键。
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政策扶持。
同时,还需加强对农村教育政策的监管,确保其实施效果。
其次,资源投入是农村儿童学习负担减轻的基础。
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
同时,还需加强对农村教育支持,如提供培训、指导等。
最后,家庭教育是农村儿童学习负担减轻的核心。
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提高家长对农村儿童教育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还需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如提供培训、指导等。
总之,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儿童学习负担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教育公平的大门,点亮了希望之光。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村儿童学习负担的减轻提供坚实保障,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让我们携手前行,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城乡二元结构分裂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09/2020新时代城乡二元结构分裂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胡则元(襄阳市襄城区曹湾小学)【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是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
留守儿童作为乡村人力资源的新兴力量,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开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
”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就必须用行动聚焦这一人民关注、社会关切的问题,拿下这块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
留守儿童是教育环境特殊且人群数量多的受教育群体。
他们从小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爱及母爱的关怀与呵护,缺少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自卑、孤避、叛逆的性格。
新时代下各级政府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向就是要解决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影响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因素之一,也将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下,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对农村教育管理的完善,以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二、新时代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一)家庭环境儿童的成长教育是身心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更需要亲情的温暖,价值观的引导。
由于父母远赴异地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多由年迈的老人照顾。
虽然物质生活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但孩子的情感需要、心理变化和品德行为容易被忽视。
在孩子遇到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重要问题时,年迈且文化程度有限的监护人不能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父母又因为距离较远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状态,极易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出现发生极端行为的情况。
而且在平时生活中隔代监护人常常因溺爱而选择放纵,对孩子一些不良行为不仅不加以规劝制止,反而肆意放任,这样极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生活、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其成因及影响,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概述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
他们大多年龄在6-16岁之间,有的甚至年幼至两三岁就被迫独立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与陪伴,这些孩子常常面临着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学习压力等多重挑战。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影响1. 成因: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均衡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成因。
具体表现为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家长外出务工需求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
2. 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对农村社会、家庭和个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农村社会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留守等问题;其次,对家庭而言,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与陪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后,对个体而言,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收入水平。
同时,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完善家庭教育和陪伴:家长应尽可能地提高家庭陪伴质量,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与需求。
同时,学校和社区应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3. 拓展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如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等。
通过开展关爱活动、心理辅导等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这一现象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被迫留在农村的未成年人。
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亟待我们关注与解决。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教育问题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他们在学校表现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等问题。
其次,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监督,他们往往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等虚拟世界,导致学业荒废。
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二)生活问题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他们往往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导致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其次,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无法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
此外,部分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家庭矛盾、亲情缺失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他们往往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他们还可能面临家庭暴力、亲情缺失等心理创伤。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一)加强教育支持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强家校合作,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三是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二)改善生活条件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三是加强家庭关爱,让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加强心理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心理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二是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让父母了解如何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三是开展心理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心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设计研究”课题实施的方案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大竹园镇大竹园小学"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8月30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衣食住行那样离得了经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发展极为不均衡的现状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 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我们农村学校里,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们,大多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或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甚至无人监护.随着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关心,办起了寄宿制学校后,他们才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寄宿制学校管吃管喝管学习.然而他们内心的孤独又有谁能够来理解呢?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不愿意看到甚至嫉妒同龄儿童少年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接受父母的关爱.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承受现实.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所以在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因此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方位,各角度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祖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人数过多,他们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了,他们就成为了"问题生"."问题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认为,"问题生"是指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而问题行为是"儿童扰乱他人或障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另一类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虽然退缩型问题行为对儿童身心的障碍要比攻击型问题行为严重得多,但从学校教育来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仍把攻击型问题儿童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与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学习成绩、校外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判定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经过教育能及时矫正的行为,不能定为问题行为;只有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扰乱性较大的、对学习影响较严重的、需要进行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暂定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善、矫正的,家长和教师对问题儿童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做科学的分析.本课题主要从教育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留守原因,家庭、学校教育现状,并且提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若干建议.1、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这是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状态,对症下药.2、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班主任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又要进行有效的班集体管理,保证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团队会以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更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做每一位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对班主任教师而言,做班主任工作和授课一样,都是主业;对学校而言,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要.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养成需要班主任注意的问题.三、课题研究的条件: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均是专科以上学历,并且每位教师都是一线的教师.各位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数在不同程度获得过教学成果的奖励.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多数曾被授予区级、镇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本次研究由学校的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林荣鹏、教务主任许玲负责,李应兵校长支持,充分体现领导亲自带头的优良传统.课题组成员年龄都在35岁以下,年轻有为,知识渊博,精通网络,积极上进,是学校的主力军.学校乘着新一轮课改的春风,经常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评课指导,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讨论交流新的教学理念.目前,我校的各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本课题研究,学校出资,各位教师全力以赴. 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在时间上,课题组每2周一次小型活动<可与业务学习结合>,每个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经费保障:课题组所需图书、计算机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学校每学期确保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研讨会、交流及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所需经费.必需经费实报实销.研究对象保障:我校地处山区,有学生365人,其中属留守儿童的平均每个班近30人,这为这个课题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价值性.我们将秉承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深入研究,以该课题的研究带动全校的教学科研,彰显园小的科研实力,实现科研强校,促使园小在腾飞!四、研究的组织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组组长:鄢帮会<大竹园小学理科教研组组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林荣鹏<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李祥清<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许智强<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唐梅<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一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杜文<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三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侯启锋<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叶泽荣<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五、课题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网络、图书、报纸以及各种论文等资源,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源,进行大量的搜集、系统的整理.总结在此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少走弯路,提高效率.2、实践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生活中的人所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从而能解决实际问题.3、案例研究法通过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的实际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从而丰富研究资料与成果.4、教育观察法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对留守儿童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实际现状,为课题提供第一手资料.5、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留守儿童现状相结合,边研究边行动.六、课题的研究步骤:1、确立课题<2010年3月至6月>:提出初步构想,组建课题组,报上级科研部门批准.<1>.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2>.加强课题组机构,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制订研究方案.2、初探课题<2010年7月至8月>:设计前测题,进行前测并分析结果,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整理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3、实施课题<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第一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0月>宣传发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讨氛围.<1>、利用橱窗、黑板报、致家长一封信等加大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2>、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课题组印发的关于关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材料.第二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注重实际,分析现状,不断总结更新关爱留守儿童的探究方法.<1>、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展开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总结出造成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原因.<2>、找到典型学生个体,修改研究方案,进而展开实施.<3>、利用互联网络,通过QQ 视频,增添留守儿童亲子室,设立亲子开放日.<4>、要求各教师在学科课堂上渗透关爱留守儿童相关知识,张贴优秀作品,挖掘思品课等学科在教学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点.<5>、家校互动,体验留守儿童的阶段变化.<6>、注意观察记录,加强对比研究,对研究成果要注意积累与总结.第三阶段<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汇总整理,对照目标,升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的预期成果.4、结束课题<2011年11月至12月>:根据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总结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发表研究论文,准备结题.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教育现状,并提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若干建议:1、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2、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养成需要班主任注意的问题八、参考文献:[1]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经济 2005.6[2]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3]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培养》华东师范大学 2004.1[4]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sina. 观察与思考 2006.1[5]叶献忠詹姆斯·莫瑞[美].《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 2005.9[6]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爱歧视问题》载《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第5期大竹园镇大竹园小学"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组2010年8月30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让这个群体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在外打工、寄居、流动等原因,儿童长时间或常年独自在家或与祖辈相依为命的一类儿童。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工作在外的农村儿童。
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留守儿童问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较差,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失落等,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其次是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没有成年人的照顾,他们存在意外伤害、自残、独自外出等安全隐患。
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监管,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身体素质也不高,容易患病。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应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应当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保障他们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应当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心理辅导活动,让留守儿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提供安全、健康、有益的生活环境,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加强社区建设,鼓励社区和学校开展各种义工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工作中来。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应当积极采取行动,加强留守儿童的保护和教育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健康成长,为中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论文: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87770 农村研究论文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研究对象及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也在加速,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
由于外出打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一定收入,较大地改善了原本不太活跃的农村经济,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在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增收致富的同时,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农民工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由于受入学机会、就学途径、学习费用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
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xx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
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
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1.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留守儿童”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1994年,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由祖父母照看的孩子,此后10年,学术界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研究几乎为零,在沉默近十年后,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迅速升温,不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界定,但学术概念仍然缺少明确的界定,本研究在采纳叶敬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定义的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确定为: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未满18周岁的人)。
2.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四川省金堂县广兴镇进步幼儿园、进步小学进行实证研究。
金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金堂县户籍总人口89.1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约22.89万人,农业人口约66.29万人,比重高达74.3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整理版]
关于农村“三留守”问题调研报告民工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进城农民就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进城后,其收入获得相应增加,家庭生活得到改善。
但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农村中也产生了严重的“三留守”问题。
留守人群主要由老、弱、病、幼等构成,即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
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庞大,他们面临着生活、教育、心理、安全方面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各级政府着力解决。
一、关心“留守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增长较快,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用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的话:“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生活、心理、安全等各方面都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明辉博士认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对他们有如下的影响:文化和个性的养成、情感与善的养成、心理发育失衡、在与人交往上出现问题、影响道德养成等。
而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韦志忠研究后指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矛盾,而具体问题既有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儿童自身成长的原因。
要解决留守儿童所产生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缩短城乡差距。
一方面,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一样有同等的待遇。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当地的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当地的工业和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从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改善,吸引了大量农民工从农村迁往城市。
然而,这一现象也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增加。
本文将对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
首先,留守儿童是指农村父母离乡务工而留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面临着心理和情感上的孤独感。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生活在贫困地区,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差,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面临着营养不良、缺乏安全保障和教育机会有限等问题。
其次,城乡流动儿童指的是家庭跟随父母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子女。
他们通常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但由于在城市的落户政策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与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缺乏稳定的教育资源、家庭关爱不足、适应城市生活的压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状况。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缓解孤独和焦虑情绪。
同样地,为城乡流动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社会保障,确保他们得到应有的权益。
此外,政府还需要推动落户政策和城乡融合,改善城乡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
然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问题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贫困和落后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社会支持。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普遍较差,需要推动公平教育政策和资源的均衡配置。
再次,父母外出打工也造成了家庭分离和亲子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的未成年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育、心理、生活等。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1.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学习成绩较差。
此外,一些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2. 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如自卑、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一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恶劣。
此外,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乏照顾,可能面临饮食、住房、医疗等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
为了生计,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
这使得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2.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3. 政策制度不完善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如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限制了农民的流动,使得许多农民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
此外,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也使得一些政策无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1.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提高师资力量。
同时,应推广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是指在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监护人照料的儿童。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大量的务工人员成群结队地奔赴城市,在农村留下了一大批子女,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源所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监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闭塞,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滞后,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基本教育。
对于家庭而言,长期分离也容易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疏远,家庭经济收入不增反减,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保障。
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政府需要加强资源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以便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给农村留守儿童。
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关爱服务,以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帮助。
家庭和学校也应该合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心和努力,才能够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国家的未来和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产生的独特群体。
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是通过对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及问题的描述,分析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采取积极有效地对策解决这一问题,不但可以保护儿童的权利,而且也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镇化发展以及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务工,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
根据全国妇联2013
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1/5,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超过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还有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18%-22%。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学习滞后,易出现辍学或逃学等现象
陪伴留守儿童生活的亲属大多是知识水平不高的长辈,他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甚至一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力很差,很容易被外界的不良诱惑所影响,便极易出现辍学、逃学等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优等生只占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7.1%;中等成绩的占41.5%;成绩较差的大约占12%。
(二)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易导致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有72%的留守儿童出现过抑郁倾向,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的占60%。
留守儿童在缺少家庭温暖和教导条件下,也会存在性格内向、冷漠等问题。
由于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有的孩子还会存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现象。
(三)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品行失范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社会、学校等的关注和指导,在品德和行为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
通过对某村关于留守儿童犯罪情况调查,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达到80%,其中与父母一方或者隔代亲属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占一半以上。
(四)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易导致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长教育和疏管,也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出现。
调查显示,在被拐卖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高。
另外,照顾孩子的监护人身体状况不佳或年纪过大,对
留守儿童的照顾并不周全,甚至有些老年人还需要留守儿童照顾,这种情况导致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压力。
此外,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很多。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隔离存在矛盾
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进城务工的父母没有时间和经历照看孩子的学习。
另外,城乡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公共资源分配平等,随之我国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二者的结合下,学区房高价出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教育不公现象应运而生,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求存在差距
年迈的老人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他们身体虚弱,知识能力有限。
离开农村的父母更是没有经历陪伴子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需要家长教育指导。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加速发展的这个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的帮助和解答,但是他们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却导致孩子们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身心问题。
(三)学校教育与留守儿童发展不适应
对于帮助留守儿童健康乐观的成长,老师以及同学的温暖对于他们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然而,目前农村的学校受到教育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观念等的限制,在农村学校几乎
没有心理辅导教师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很少展开各方面安全教育等的实践活动。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引发出了家庭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等等,也正是通过深入的挖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才更应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制度保护
在制度方面,应改变以往“流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局面,尽可能减少家长与孩子空间分离。
首先在居住制度的改革。
城市应该更加包容农民工子弟,为那些筑梦城市的农民工子弟降低门槛,同时想方设法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
比如提升农民工子弟的基本社会保障、降低农民工子弟在购房、租房的成本等。
其次进一步完善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的情况。
再次,当地要在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上做好进一步的调整,并且加大对教育硬件设施的投资和对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师资力量的培养与输送。
(二)社会多元救济
首先是在公益组织方面,大力发动企业力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组织公益性的实践,例如设立留守儿童基金会,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蒙牛企业率先为留守儿童提供无偿送牛奶活动。
对一些外来民工比较多的企
业,鼓励他们设置免费无线网络等信息渠道,使得他们和留守儿童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沟通。
其次,心理培训机构可以发挥自己优势,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促使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可以组织下乡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提供自愿服务人员,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投入。
(三)家庭的陪伴
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老师,留守儿童最需要与父母之间交流沟通。
从父母来说,一方面,农村的父母应该转变就业的观念,目前国家的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应抓住机会发展乡村事业,更好的陪伴在子女的身边。
另一方面,父母应该注重对留守儿童金钱观的教育,孩子更多需要的是亲情的温暖与关爱,并不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观。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包括家庭、教育问题,实质上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性问题。
要想真正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便要求我们明确留守儿童问题的“源流”,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农民工更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的事业服务。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参考文献: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1-7.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9-33.
[3]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6):25-29.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5]胡朝阳,张震乾.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6-11.
[6]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