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案
(完整版)《致大海》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随处可见。
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大多为濒海国家,古往今来一大批的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一下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普希金他既写诗歌又写小说,普希金其实他只活了三十多岁,37、38岁。
普希金最后去世是以一种非常离奇的方式去世的。
他跟别人决斗,他被别人给杀死了。
那么决斗是怎么个样子的呢?决斗是非常流行于当时欧洲的一种方式,比如两个人有矛盾了,他们约一个时间,找一个证人,然后证人给他们各量十步,决斗双方各离证人十步,这是决斗的一方,这边又是决斗的另一方,然后通过一种方式,比如说投掷硬币这种方式来决定谁先开枪。
决定好了,那么假如说我跟某某决斗,掷硬币是我先开枪,于是我就朝着某某啪开一枪,假如说没打死他,某某就该朝我开枪了,如果都没打死,然后我在朝他开一枪。
普希金他被看作俄国诗歌的太阳,又被看做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俄国文学,以前我们讲的一般都是中国的。
首先,今天我们把沙皇俄国这个国家叫做什么?俄罗斯。
俄罗斯之前叫做什么?苏联,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苏联之前就是沙皇俄国,也就是俄国,它又被称作俄罗斯帝国。
沙皇俄国他基本上是什么时候呢?沙皇俄国(1546-1917)其实这个时期在后边已经被看做是俄罗斯帝国了。
这时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就像我们中国的唐宋元明清。
当时的俄国是农奴制。
农奴制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农奴主或者说相当于中国的地主,普通老百姓靠从地主那租来的地养活自己,劳动所得绝大部分是要上交给农奴主的,自己只能留下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老百姓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普希金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反映当时农奴社会的黑暗。
一、普希金简介1、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2、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3、生于莫斯科没落的贵族家庭4、12岁进入皇村学校,在此时就表现出他卓越的诗歌才能。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大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能够品味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著名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2)《致大海》创作背景:诗人流放期间,对大海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诗文主题解析:(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怀念之情;(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文背景;(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解读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抒情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普希金诗歌的意义;2.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理解诗歌抒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致大海》的全文;2. 课堂演讲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课堂话题,让学生了解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播放一段海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2. 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讲解《致大海》的全文,解释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抒情表达。
(2)诗歌解读:a. 第一段:介绍大海的广阔和神奇之处;b. 第二段:表达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崇拜之情;c. 第三段:描写大海的痴迷和长久的等待。
3. 韵律与表达(20分钟)(1)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韵律和音乐之美。
(2)通过朗读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抒情表达方式。
4. 表演与欣赏(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诗段进行朗读表演。
(2)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诗歌的抒情魅力,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5. 讲评和总结(10分钟)(1)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优秀,指出不足。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巩固拓展:1. 将《致大海》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之处及独特之处。
2. 阅读其他普希金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双桨》等,进一步了解普希金的诗歌艺术。
3.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抒情特点,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抓住诗歌中的情感、感受和意象。
2.提高学生朗诵的能力,激发学生表达、写作和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法2.朗诵法3.小组讨论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与大海有关的音乐,让学生暂时远离喧嚣的城市,进入到大海的世界。
同时,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大海的广阔和神奇。
第二步:朗诵诗歌(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致大海》,同时老师进行引导朗读,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情感含义。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大海的美妙和可怕之处,引发学生关于大海保护的思考。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一些关于大海保护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我们该如何保护大海?我们是否有过对大海进行污染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爱护和保护大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海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步:个人创作(20分钟)让学生以《致大海》为题材,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论文或画作等。
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入思考、表达和展示对大海的爱护和保护。
第五步:分享展示(1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鼓励同学们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并在展示中加强对于大海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六步:总结(5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此次课程的目标、方法和效果,并在总结中强调大海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评估:1.课堂听写和口语表达评分。
2.个人创作作品评分。
3.小组讨论和分享展示评分。
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2.图片和音乐素材3.《致大海》诗歌原文4.课堂笔记和讨论记录本。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理解《致大海》诗歌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文学特色。
二、教学内容1. 普希金生平介绍。
2. 普希金诗歌创作背景。
3. 《致大海》诗歌主题分析。
4. 诗歌的文学特色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普希金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法:对《致大海》诗歌主题和文学特色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介绍普希金的生平背景。
2. 分析普希金的诗歌创作背景。
3. 解析《致大海》诗歌的主题。
4. 分析《致大海》的文学特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普希金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2. 学生能理解《致大海》诗歌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分析《致大海》的文学特色。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掌握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理解诗歌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致大海》诗歌的结构分析。
2. 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结构及作用。
2. 分析法:对诗歌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讲解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探讨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致大海》诗歌的结构。
2. 学生能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3. 学生能认识到结构对于表达主题的重要性。
第三章:诗歌情感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致大海》诗歌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3.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致大海》诗歌的情感分析。
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3. 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及象征手法。
2. 分析法: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致大海》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7课《致大海》教案
第7课《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了解“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诗意和艺术特征。
3.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魅力。
4.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发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表意和诗歌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探讨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欣赏一段海的音乐或海浪的声音,引出本课诗歌的主题和大自然的美妙。
2. 阅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致大海》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色彩,然后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着朗读。
3. 诗歌赏析(30分钟)首先,介绍诗歌的作者–徐志摩。
其次,让学生将诗歌分段,研读每个段落的意境、语言和修辞手法,并探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练习(30分钟)1.诗词填空:给出《致大海》诗歌的几个空缺部分,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特点填空,并讲解填空的依据和一些字词的语义和表义。
2.朗诵诗歌:要求学生对《致大海》这首诗歌进行朗诵,并注重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领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教学手段1.音乐或视频资源:导入环节使用2.课件或手写板:教学过程使用3.诗歌赏析辅助资料:教学过程使用4.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五、教学评价1.诗词填空的正确率和策略性2.朗诵的情感和语调表达3.写作的思路和写作水平4.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程度。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教案:致大海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张海洋的图片,并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它。
2. 引导学生对海洋提问,例如:“你们见过海洋吗?”、“你们喜欢去海边吗?”、“你们对海洋有什么想法?”等。
主体(30分钟):1. 分享诗歌《致大海》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听,并希望他们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他们从诗歌中得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小组可以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4.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海洋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自己对海洋的感受。
5.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海洋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短文或简单的画作。
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将他们的个人作品进行分享,让他们了解不同人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2.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堂活动,在学习中体会和了解海洋的美丽与伟大。
3. 延伸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和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观察和保护海洋的环境。
拓展活动建议(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游戏活动,例如沙滩足球、捡拾垃圾等,以体验和保护海洋环境。
2.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园进行海洋科普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态和保护。
3.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海洋的热爱和关怀。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活动,鼓励他们阅读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备注: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诗歌《致大海》引发学生对海洋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象征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个人反思和分享,学生可以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以及继续探索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和科学知识。
继续写相关内容: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
《致大海》教学设计(精选6篇)
《致大海》教学设计(精选6篇)《致大海》篇1普希金教学目的: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
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随处可见的大海,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奇景之一。
广袤无边,湛蓝如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海一直是人们探索的对象,它既是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球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关大海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所以我们的选择性必修中也增加了有关大海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题是《致大海》,通过诗人怀深切的感情讲述了他对海洋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文章突出了大海的美丽、广阔和神秘,内容引人深思。
发现早已存在的大海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存在。
只有在我们充分了解大海后,才能充分利用、保护它。
首先,我们应该针对本题的主题开展学生的思维培养。
进一步学习体味《致大海》的内涵,明确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为此,我们可以导入教学方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教会学生如何自觉爱护大海,让它自由繁衍发展。
其次,对于学生如何理解、感受与表现自己对大海的敬仰之情也需有所涉及。
这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思路,从认识大海的基本概念、大海的特征与形态、大海的生命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如欣赏大海的自然风光画集,大海留言板等,来唤起学生对大海深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通过实践活动、采风和游学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海生态和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实际性,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尝试使用大海水下摄影记录器等现代化工具,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大海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大海的神秘,感知大海的关爱,憧憬大海的未来。
同时,也能够鼓起学生的智慧之翼,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真正的实践中,满足社会需求,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综上所述,从认识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采用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大海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感知,并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教案目的:1.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海的重要性和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培养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3. 培养学生对大海的兴趣和好奇心,开阔他们的眼界。
教学目标:1. 知道海洋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生物多样性。
3. 理解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保护。
4. 探索大海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5. 学会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和保护海洋环境。
教学重点:1. 大海的定义和特征。
2. 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
3. 海洋污染和保护。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观和生物。
2. 海洋地图和图书馆资源。
3. 海洋生态系统的模型。
4. 海洋污染的实例和讨论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 (10分钟):- 展示一些大海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海的印象和感觉。
- 引导学生思考:大海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和功能?探索 (20分钟):-给学生看一幅海洋地图,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海洋和洋流。
-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特殊水生动植物,如海洋生物,珊瑚礁等。
-讨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生物多样性。
解释 (10分钟):-解释海洋污染对大海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展示海洋污染的实例和讨论资料。
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我们个人可以做的事情来保护海洋环境。
实践 (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小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水污染水平下的生长情况。
-学生们讨论实验结果,并思考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大海,减少污染。
总结 (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学到了关于大海的什么新知识? 你准备如何保护大海?-总结课程重点和学生的成果。
-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活动:-安排一个实地考察,学生们参观当地的海洋生态保护区或海洋博物馆。
-学生们讨论其他海洋相关的话题,如海洋能源、海洋探索和海底地质。
-鼓励学生参与和组织海洋保护志愿者活动。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案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2.难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海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层次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
四、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大海的短文。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大海为主题。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的感受。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诗歌仿写1.学生以大海为主题,进行诗歌仿写。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大海,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大海的诗歌。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大海为背景,表现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创作1.学生以大海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创作心得。
四、诗歌朗诵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大海,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致大海》教案大全
《致大海》教案5【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丰富的象征含义。
2.把握诗歌谨严的结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3.品味诗歌语言的深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意象分析和对结构的把握,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难点: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我国政治家曹操写下的著名诗篇《观沧海》中的诗句。
海纳百川,大海的博大与壮阔常常让我们激情翻涌、意兴勃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吟咏大海的外国诗作: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家文化常识及作品相关背景2.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法3.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技法(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结构,体味诗歌意蕴。
三、学习活动(一)听范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诵读时,请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感。
思考: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那些情绪?(二)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三)再次诵读诗作,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流动,并思考:本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四、课堂小结置身于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确实只是一倏忽,一须臾。
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可以是博大的、永恒不灭的。
无论是普希金毅然挥别大海的坚定,还是苏轼尽享清风明月的洒脱,都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直抵精神永存的光辉,他们用精魂写下的诗篇,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五、课后作业本课的第二首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的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与《致大海》有着鲜明的差别。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诗篇;(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3)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海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体会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3)学会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 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画像、相关背景资料等;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素材;3. 准备诗歌鉴赏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简要介绍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诗歌品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诗歌鉴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4. 诗歌创作:(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对生活和人生的启示,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6. 课后作业:(1)背诵《致大海》;(2)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教师还应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4.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
以下是为你提供的《致大海》教案的相关内容:《致大海》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3. 分析诗歌,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意境。
4. 探讨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5. 小结全诗,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讨论法: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讲解法: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时间
本课程建议安排一个课时。
六、教学准备
1. 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和背景的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图片。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体会。
(3)诗歌创作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情感等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实践法:朗读和背诵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实践环节:(1)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背诵诗歌。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致大海》。
2. 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大海”为主题的诗歌。
4.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等。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心得的质量和深度。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教学的篇目是《致大海》,为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的一篇。
作者是北岛,收录于他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中。
该篇以人类对大海的热爱、景观和影响为主题,抒发了人与大海之间的缘和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表现手法和意象特征;了解北岛的诗歌风格和人生观念;熟悉大海的地理分布、风景和作用。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命运的深思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3.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增强文学鉴赏眼光,拓展文化视野。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视频《大海的呼唤》,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为学生营造鲜明的课堂氛围。
2.展示环节:呈现北岛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介绍北岛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北岛这位雷锋式的诗人,感受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分析环节:课文解读。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意象特征,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4.感悟环节:个人感悟。
让学生自由写一篇对大海的感悟文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启迪同样可以来自自己的内心。
5.比较环节:文化拓展。
比较北岛与其他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风格和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当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品味。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式开放提问法。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教育的启示。
2.课堂讲解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美感和丰富性,启迪学生诗性之美。
3.学生朗读法。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增加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感受: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每一句、每一节的意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读: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背景,解读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技巧和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解读:通过学生对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致大海》诗歌的文本,以及相关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资料。
2. 教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设施正常运行。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海浪声或展示海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大海”这一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致大海》教案、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掌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
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儿您能够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致大海》教案》。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她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不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掌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考虑,从而掌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考虑,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与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与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与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什么缘故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什么缘故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与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与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
依照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掌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掌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与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如此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