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1
金融业务的生态合作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间的合作与融合机会培训课件
银保合作模式和案例分析
01
代理销售模式
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利用自身渠道优势扩大保险产品销售规模。例
如,某大型银行与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在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实现
双方业务的快速增长。
02
战略合作模式
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市场、共享客户资源
提升金融业务生态合作效果的建议
促进跨界合作
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机会,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份额。通 过跨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业务协同,提升金融业务的综合效 益。
培养专业人才
金融机构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培养具 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02
金融业务生态合作概述
生态合作定义及特点
生态合作定义
金融业务生态合作是指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生态合作特点
金融业务生态合作具有跨界性、互补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跨界性体现在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互补性 体现在各方资源和优势的相互补充,协同性体现在共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创新性则体现在通过合作探索 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
证券业务与保险业务互补性
资金来源与运用
证券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而保险公司则通过收取保费形 成庞大资金池,两者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上具有互补性。
风险管理
证券公司专注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而保险公司则擅长于承保风险的 管理,双方可共同构建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业务的生态合作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间的合作与融合机会培训课件
资源共享
银行与证券、保险公司间 可实现客户资源、渠道资 源等的共享,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创新金融产品
结合银行业务与证券、保 险业务,开发创新型金融 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 求。
证券公司业务与银行、保险业务的融合
投融资服务
跨市场合作
证券公司可借助银行、保险公司的资 金支持,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投融资 服务。
CHAPTER 02
金融业务生态合作概述
生态合作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合作定义
生态合作是指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 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互利共 赢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全 面、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生态合作的内涵
生态合作是一种开放、包容、共赢的 合作模式,旨在构建良性互动的金融 生态圈,实现金融机构间的协同发展 。
投资业务
保险公司运用保险资金进行投 资,获取投资收益。
再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 再保险合同,分散风险。
CHAPTER 04
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间的合 作机会
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的融合
综合性金融服务
银行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 务,包括证券、保险等产 品的代理销售,实现一站 式服务。
强化尽职调查
对合作方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了解其业务、财务、法律等方面 的真实状况。
风险缓释措施
采取多种风险缓释手段,如担保、保险、分散投资等,降低生态 合作中的潜在损失。
生态合作的监管政策与法规探讨
监管政策解读
深入解读相关监管政策,了解政策对生态合作的具体要求和限制 。
合规性审查
对生态合作业务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业务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 求。
金融业务生态合作的必要性和优势
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银行与证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两者之间的战略合作也愈加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一、协议概述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指银行与证券企业之间签署的长期合作框架协议,旨在通过互利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实现双方在证券、投资、融资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该协议通常具有以下基本内容:1.合作范围:协议明确双方在哪些领域、哪些方面开展合作,如证券承销、国际业务、理财、资金融通、信息技术等。
2.合作模式:协议规定双方的合作模式,一般可分为资本联营、专业合作和控股合作等。
3.合作方式:合作方式包括了合作的具体机制、流程和步骤,如合作的管理机构、开展工作范围和成果评价等。
4.合作期限:通常是5年或以上,甚至到长达10年或者更长的期限。
5.合作效果:合作的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分配、利益分配以及评价等,都需要在协议中进行规定,确保协议公平合理。
二、协议意义1.提高银行与证券企业的竞争力。
银行与证券企业之间通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的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双方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金融业务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银行与证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有助于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促进市场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3.促进经济发展。
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
4.提高金融行业的管理水平。
银行与证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能够促进双方在管理、服务等方面互相借鉴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
5.发挥金融业的社会责任。
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深度合作,能够发挥金融业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三、协议缺陷虽然银行-证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具有许多优点和意义,但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挑战。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协议的可操作性有限。
商业银行复习思考题
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了什么问题?2.如何认识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3.银行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为什么发展迅速?4.分析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理由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6.如何评价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模式?怎样看待现行的监管法规?银行资本对银行的经营有什么意义?《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是怎样规定的?怎样理解资本充足?资本充足是否意味着银行在稳健经营?银行资本的需要量与哪些因素相关?怎样测定最佳资本规模?《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精神是什么?银行资本筹集的主要渠道有哪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1.存款对银行经营为什么很重要?银行主要有哪些存款服务?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存款定价与银行经营目标是什么关系?实践中主要使用哪些定价方法?3.近年来为什么银行的非存款负债规模在增加?非存款负债的获取方式是什么?4.银行负债成本的概念你是否都了解?它们的区别在哪里?5.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分析方法有哪些?6.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进行分析和解释。
现金资产包括那些形式?银行保留各种形式现金资产的目的是什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法有哪些?银行应该如何进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影响超额准备金的因素是什么?银行应该进行超额准备金管理?什么是流动性需求?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有哪些种类?银行如何来预测流动性需求?银行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流动性需求?结合流动性管理的原则分析银行是如何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如何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用你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
1.什么是银行贷款的组合?影响一家银行贷款组合结构的因素是哪些?2.什么是贷款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贷款发放程序是怎样的?4.为什么要对贷款进行审查?审查的原则是什么?5.如何评价贷款的质量?什么是贷款的五级分类?6.银行的问题贷款是怎样产生的?应如何处置?借款企业的信用支持主要方式是什么?银行应怎样控制和管理这些信用支持?银行为什么要对借款企业财务以外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一过程怎样进行?企业贷款的定价方法有哪些?什么是补偿余额?它对贷款定价的意义何在?1、(1)假设刘辉从银行获得一笔汽车贷款,贷款金额为50 000元,贷款期限为1年,按月等额本金还款。
浅析银行与证券混业经营同金融政策
浅析银行与证券混业经营同金融政策摘要:传统的金融政策源自西方经济学对金融市场的分类及研究,具体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而且历经了几十年的实践,秉承着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宗旨,发挥了积极的经济调控作用。
但是,面临新的金融创新格局,尤其是银证混业经营趋势,传统的金融政策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金融政策银行证券混业经营金融市场1、传统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银行所采取的影响信贷费用、信贷供给可能性和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措施,以实现货币调控目标的政策。
通常情况下,银行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三种主要工具的手段,或者间接控制银行的贷款数量用以影响市场流通的货币数量,或者直接影响市场流通的货币数量,以达到货币调控的目的。
当然发达国家还辅以信用管制、道义上的劝告、规定利息率的上限等三种次要工具。
从实施效果讲,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这两种工具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公开市场业务是被运用最多的工具形式。
一方面,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避免繁琐的政策批准程序,突显了银行的自主权;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货币数量的调控,可操作性强。
资本政策,指政府运用税收和政府开支的增减以调节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用以拉动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提高税率实现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通常会涉及财政赤字的问题。
对此,某些经济学家认为,从长期情况看,赤字财政是取得预算平衡的积极条件。
实践中,为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我国政府在采取扩大建设性国债发行规模、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等措施的同时,采取了赤字预算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减半征收(目前已经取消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为刺激出口增长,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由12.56%上升到15%的最高水平,同时采取了加强出口信贷、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工作效率、技改贴息等多方面配套措施。
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
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论述: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一)、分业经营1、分业经营就是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
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
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被称作分离银行制度(fragmented banking)或专业银行制度(specialized banking)。
2、分业经营的优点:(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一般证券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3)、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4)、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3、分业经营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两种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两类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2)、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3)、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混业经营1、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这种混业经营模式又被称为“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分业经营(简析)
分业经营(Separate Operation):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
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不得相互间持有股份,参与经营。
分业管理是指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按照分业管制的程度不同,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分业经营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金融机构不能经营非金融业务,也不能对非金融机构持股。
第二层次的分业经营是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只能经营各自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一个子行业中的金融机构不能经营其它两个子行业的业务。
第三个层次的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比如在银行业内部,经营长、短期银行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经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在证券业内部,经营证券承销业务、证券交易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和证券做市商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在保险业内部,经营财产保险业务、人身保险业务、再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等。
银行分业经营的优点: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业务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银行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3、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4、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银行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1、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银行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银行和证券两种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2、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3、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招商证券政银合作的思考
引言在1992年上半年之前,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合作,两个行业相互融合在一起。
银行本身兼营信托业和证券业。
但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银行融资被利用来从事大量的高风险投资活动,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了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的难度。
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提高监管水平,管理层提出了“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管理”的政策,分别于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商业银行法》、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证券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银证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设,法制的逐步完善,国际竞争的加剧,银行业与证券业不能资源共享,缺乏有效合作,导致金融运行效率低下,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银证分业经营的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基于此,中央政府对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这些政策为银行、证券业相互渗透、交叉、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经营压力的情况下,我国一些金融产品经营和某些金融业务上已经开始“交叉”。
银行与证券业务渗透已越来越明显。
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
一、银证合作概述(一)银证合作的概念在我国坚持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大背景下,作为加入WTO后的我国,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自身竞争力,银证合作必然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方向。
目前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出于竞争和互利的需要,兴起了一轮风起云涌的合作热潮,共同挖掘经纪业务潜力,为双方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
内控制度与监管体系的完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银证合作的发展。
对证券公司而言,面对同业激烈的竞争,要保持优势,就需要寻求来自银行的合作与支持。
银证合作,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与证券公司在各方面的合作,是指在国家既定的分业经营的法律体系下,作为金融体系两大体系——直接融资和问接融资的主体中介机构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投资模式、业务品种、客户资源等方面进行互补和协同合作。
第8章 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管理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演变
❖ 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 营(综合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陆续恢复或成立了工、农、中、 建四大国有银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股份 制商业银行,银行业务逐步实现专业化。此后,中 国银行业经历了混业、分业再到综合化经营的转变。 1993年前的混业经营阶段 1994年后的分业经营阶段 大资管时代的综合化经营
R —期望收益率。
13
❖ 标准差反映了不同证券风险的大小,既包括 系统风险,也包括非系统风险。
❖ 标准差越大,其所对应的概率分布的离散程 度也就越大,投资组合的可能收益就越偏离 期望收益,预期收益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标准差越小,其 所对应的概率分布的离散程度就越小,投资 组合的可能收益就越接近期望收益,预期收 益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就 越小。
16
六种情况及银行对策
❖ 风险不变,收益变动:尽可能增加收益 ❖ 收益不变,风险变动:尽可能降低风险 ❖ 风险上升,收益增加:收益 > 风险 ❖ 风险降低,收益减少:风险 > 收益 ❖ 收益增加,风险降低:积极寻求 ❖ 收益减少,风险上升:避免投资
17
第三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一般策略
❖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一般策略
2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种类
❖ 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法律上都禁止商业银行投资工商 企业股票,只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少数国家允 许。但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 化发展,股票作为商业银行的投资对象已成为可能。
❖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2015年8月29日修订版) 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发行金融债券并买卖政府债 券、金融债券等,但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 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向非银行金融机 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
论述: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势(一)、分业经营1、分业经营就是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
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
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被称作分离银行制度(fragmented banking)或专业银行制度(specialized banking)。
2、分业经营的优点:(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一般证券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3)、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4)、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3、分业经营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两种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两类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2)、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3)、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混业经营1、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这种混业经营模式又被称为“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在此种模式下,没有银行业务之间的界限划分,各种银行都可以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等业务。
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越来越广泛,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银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
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银证合作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领域,它涉及到金融法规、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等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
同时,银证合作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会遇到金融工具创新的技术难题,而且会遇到银证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政策瓶颈。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银证合作已经逐步走出了一条由不成熟到成熟,由被动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银证合作是随着金融体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1993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各银行先后以全资或参股的方式开办了大量金融信托机构、证券兼营机构,但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的兴起,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增加了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的难度。
为了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通过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和1997年出台的《证券法》,逐步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
然而,随着银证通、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融券、允许部分券商与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券商质押贷款等业务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已经成为星星之火,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
一、银证合作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银行与证券机构之间的合作有三个层次:(一)一般性业务合作这是一种最表层的合作方式,银行将券商视同接受贷款的普通企业与之开展信贷业务,或者券商在证券市场上经营股份制银行的上市股票,双方只是一般的、常规的业务关系,其主要合作形式是二者之间的资金合作,如质押贷款、同业拆借等。
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该合作方式的发展,例如,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先后下发或转发了《基金割裂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1999年9月和2000年1月,国通、国信、湘财、大鹏、光大等12家券商及10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相继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质押向商业银行贷款。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
混业经营的发展模 式和历史发展进程
1 金 融 混 业 经 营 的模 式 、
() 1全能银行模式 。 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 , 全面经营银 行、 证券 、 险 、 保 信托 、 基金等金 融业 务。其优点是 控制力较强 , 可 靠性较高 , 防止单 一银 行业 务发 生 系统 性风 险 ; 可 但缺 乏快 速 反应能力 , 不利 于业 务的拓展和机 构 的延 伸 , 易出现按 行 容
一
了。 进入 8 年代 以来 , 0 美国金融立法领域坚持分业与放弃分业 , 强 调风险 与鼓励竞争 的争论 也愈演 愈烈 ,为 适应新 的形势 需 要 , 国国会 在 8 美 0年代先后通 过了四部法律 , 在逐步取消银行 业 务的地域 限制 、 突破金 融业分业 经营模式 、 励金融 机构 的 鼓 联 合与竞争 等到方面迈出了实质性 的步伐 。19 99年月 1 1月美
依法从 事法律 许可 的所有金 融活动包 括银行 、 险 、 保 证券发 行 和交易 、 投资银行等 。此外在英 国、 日本 也先 后地进行了 以“ 金 融大爆 炸” 名 的金 融改革 , 命 混业经 营 已呈现出全球 化发展 趋
势。
() 散合作模式 。集 团内银行 、 4松 保险 、 基金等机 构相 对独 立运作 , 在组织 结构 上没有联系 , 相互 之 间只有形 式松散 的合
政命令配置资源 的现象 。 () 2 银行母公司模式。由商业银行对各子公 司直接控股 , 各 业 务由不同的法人主体分别经 营 , 更好 地发挥银行投 资主体 能
险业和投资基金也进入了这一 市场 , 商业银 行基于“ 而 防火墙” 未能名 正言顺地参 与竞争 , 使商业银 行客 户大量流 失 , 直接 影 响商业银行 的负债规 模 、 资产业 务及贷款 结构 , 从而使 银行 的 整 体利润 率下降 , 竞争力减 弱。 另一方面金融 的全球化 。 它使 美
介于银行与证券之间的行业简介和发展史
目录1. 产生背景2. 行业发展历程3. 银行与证券行业的区别4. 行业发展趋势5. 行业未来展望一、产生背景银行与证券行业是金融行业的两大支柱,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银行主要从事吸收储户存款、发放贷款和提供支付结算等业务,为社会提供融资、结算和储蓄等服务;证券公司则主要从事融资、投资、证券经纪和交易等业务,为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股票、债券等证券类产品的发行和交易。
银行和证券公司在金融体系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的发展也与国家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二、行业发展历程1. 银行行业的发展历程银行行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钱庄、钱商和金铺,他们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交易和贷款业务。
随着我国现代银行业的诞生,银行业开始逐步规范和完善,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转变。
我国银行业始于清朝末年,最早的银行可以追溯到1897年的光绪银行,随后陆续成立了交通银行、我国银行等银行机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有银行成为主导,银行业开始从规模扩张、业务范围拓展到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商业银行改革等重大变革,实现了国有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多元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业之一,拥有充裕的金融资源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2. 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发展速度迅猛。
我国的证券市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在1981年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此后,深圳证券交易所、我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证券行业的配套机构相继成立,证券行业开始逐步规范和完善。
1990年代初,我国证券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0年代初,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证券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和交易额逐年攀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之一。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
作为从摩根分离出来的一家全新的完全独 立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却非常繁荣,当年 它的承销量翻了四番。在开业的第一年摩根士 丹利接受了10亿美元的证券发行业务,席卷了 四分之一的市场。逐渐地,许多J.P.摩根的常 客都转向这家新公司。 30 年代后期,与分离前的摩根银行一样, 在包括公用事业、电话公司、铁路、重工业、 采矿以及外国政府在内的同样业务领域,摩 根士丹利力量都非常大。
经济危机中银行倒闭 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从 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 1933年,美国《格拉 斯-斯第格尔法》 1948年,日本《证券 交易法》
20世纪70年代后 的各国对金融体 制的重大改革 特征:自由化、 国际化
银行通过对企业的贷 款和股权投资,参与 竞争企业债权、股票 发行的主承销权,并 专门划出证券推销部 门来从事证券业务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花旗集团开始向客户 提供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业务等多种金融产品, 在美国本土开创了金融全能化经营的先河。花旗 集团的市值翻了近四番,年收入从近70亿美元提 高到130亿美元,客户也增长了三成。
混业经营的优点在于:
①同时经营两种业务,可以使其相互促进、相 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②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③使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贷款 和证券承销的风险; ④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效益, 促进社会总效用上升。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
分离与融合
主讲:吕荣向 成员:罗楚伊 李翱 陈浩 张国强
回顾银行业分离与融合
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案例:J.P.摩根
银行业与证券业融合案例:花旗全能化之路
对比分析、讨论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向
四大阶段:
分离—融合—再分离—再融合
review
而实际上,花旗公司与花旗银行的董事 会成员是同一套人马,公司和银行是一个班 子、两块牌子。这样,花旗银行就通过花旗 公司这块招牌扩大了它的经营和投资的范围。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1)
• 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
• 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 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组织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银行持 股公司模式
银行跨营证券 业的组织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异业子 公司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 行模式
际上,花旗公司与花旗银行的董事会成员
是同一套人马,公司和银行是一个班子、
两块牌子。这样,花旗银行就通过花旗公 司这块招牌扩大了它的经营和投资的范围。
• 随着金融全能化不断推进,法律法规也有 所松动。
• 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花旗银行的证券营 业额一直都占总营业额的30%以上。
• 为了取得合法经营的地位,花旗集团不断 游说国会和政府,争取美国的金融立法取 得突破。1999年11月,花旗集团的努力终
我国两业经营的现状
1
对我国现阶段分业管理的思考
2
两业协调发展、逐步融合的措施
对我国现阶段分业管理的思考
• 分业管理是否是证券与银行的唯一选择。
判断一种金融管理体制的好与坏,关键是要看其能否促进金融业有 序高效地运转。在市场经济中特别要把怎样通过分业管理促进银行与 证券的规模经营、公平竞争、减少风险、提高效益,作为我们思考问 题的出发点,而不能把它仅仅当作行业进入的壁垒。
美国限制银行跨业经营相关金融法规之演变历程:
• 1933 《格拉斯-斯第格尔法》 禁止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关系企业。 • 1956 《银行持股公司法》 规范多头控股的银行持股公司。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非银行业
务。 • • 1970 《银行持股公司法修正案》 规范单一或多头银行持股公司。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保险
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管理(4)
混业经营的缺点在于:
(1)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 (2)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
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 (3)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25
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 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工、农、建、商四大国 有专业银行,从而剥离银行业务,专门从事货币政策的制 定和执行,银行业务因此逐步实现专业化。同时成立了体 制之外的金融机构,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实行 混业经营。
7
2.内部经营风险和外部风险 (1)内部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经营状况、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
个人风险,财产风险,经营风险和责任风险. (2)外部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投资环境的变化,引起证券持有人受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8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风险的测度
1998年底颁布实施《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 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 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至此, 中国银行业分业经营体制得以进一步巩固。
27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严格 的分业经营带来了竞争的不平等。我国商业银行 开始探索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 即金融控股公司大量出现。
20
分业经营的优点在于:
(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 一般证券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 专业技能和服务,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 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 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 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试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
作者: 刘毅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分行
出版物刊名: 武汉金融
页码: 33-34页
主题词: 证券业务 银行业 商业银行 证券市场 中央银行 两业融合 证券公司 历史沿革 金融业 分业经营
摘要: 试论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刘毅一、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与融合的历史沿革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一种是综合银行模式,即银行业和证券业始终是相互融合的,德国最为典型;另一种是美、日模式,即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国:1991年,美国财政部提出《金融体制现代化:使 银行更安全,更具竞争力的建议》——允许银行与证券 公司合并,允许银行成为工商控股的子公司,允许银行跨 州经营,以消除美国银行业在地理、业务、所有权方面的 所有障碍,使其成为类似欧洲模式的全能银行。 • 英国:1986年《金融大改革方案》——允许本国和外国 银行,投资基金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 银行或投资基金甚至外国公司可以百分之百地购买交易所 会员的股份。 • 日本:1981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 也规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 • 欧洲大陆:法国于1988年进行改革,许多大银行拥有自 己的证券公司。
PPT讲演: 孙涛、郭志强 资料搜集: 李彬彬、海菁、王敏 汪昱含 王 义、王佳鑫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银行业与证券业运行模式的利弊
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组织模式
我国两业经营的现状
混业经营条件下不同的监管模式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 从起源来看,银行业与证券业 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国际 贸易和共同的组织基础 • 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
以日本为代表的异业子公司模式
• 1998年《金融体制改革法》允许日本银行可以异 业子公司的形式从事全能化金融业务,并对该模 式作了详细的法律规定:
• 1、日本的异业子公司模式既不同于美国式的银行持股公 司制,也有别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是一项独特的银行跨 业准入模式。母行须建立子公司并控制子公司50%以上的 股本方可参与其它业务。 • 2、新设异业子公司的业务活动范围须受一定限制。例如 银行的证券子公司在设立之初不得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 3、建立“防火墙”制度,例如要求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 或证券公司与其银行子行在进行交易时贯彻“无关联”原 则。 • 4、商业银行可从事资产抵押类的证券交易及私募发行业 务。 • 5、扩大解释对“证券”的法律定义,以涵盖股票、公司 债券、商业票据等诸多领域,适应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现代融合阶段
• 背景: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国际资本流 动日趋活跃,金融市场的全球联系日益增强,各国金融管 理当局在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纷纷对本国金融体制进行重 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破商业银行与证券业 之间的分离界限,出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趋势。 • 这一时期的金融改革:
1987-89 《美联储行政命令》 美联储允许银行持股公司依据G-S法第20条设立“第20条子公 司” (Section 20 Subsidiary),从事一定的证券业务,且证券业务收 入比重由原先的5%提升到10% • • • • • 1996-97 《Y条例修正案及美联储行政命令》 美联储提高“第20条子公司”证券业务收入比重 限制 至 25%。 1999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系企业。 允许组建金融持股公司。允许美国银行、证券及保险公司形成关
四大阶段:
分离-融合-再分离-再融合
Himart
20世纪70 年代以来的 现代融合阶段
1929-1933年 早期的自然 分离阶段
20世纪初期 的融合阶段源自经济危机后的 分离阶段Development History
分析
第一阶段
第四阶段
典型代表: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 银行 特点:这种分离 并不是依靠法律 规定的,而是一 种由历史自发形 成的自然状态
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组织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银行持 股公司模式
银行跨营证券 业的组织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异业子 公司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 行模式
美国限制银行跨业经营相关金融法规之演变历程:
• • • • • • • 1933 《格拉斯-斯第格尔法》 禁止银行与证券公司形成关系企业。 1956 《银行持股公司法》 规范多头控股的银行持股公司。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非银行业 务。 1970 《银行持股公司法修正案》 规范单一或多头银行持股公司。限制银行持股公司从事保险 业务。 1970-86 《Y条例修正案 》 美联储允许银行持股公司拥有投资顾问公司及证券经纪子公司。
这一时期西方各国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
1、业务更趋“自由化”和“国际化”
2、银行业与证券业的高级融合阶段
3、发达生产力的金融体制具体表现为:高度 社会化、电子化、大型化及业务综合化
银行业与证券业运行模式的利弊
分业经营的优点 :
• 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一般证券 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 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 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 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 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 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 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 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 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 :
• 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两种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两 类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 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 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 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 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 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 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后的各国对本 国金融体制的 重大改革
经济危机中银行倒闭的 重要原因是银行从事高 风险的证券业务。
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的贷款 和股权投资,参与竞争企业 1933年,美国《格拉 债权、股票发行的主承销权, 斯-斯第格尔法》 并从银行的信贷和股权参与 1948年,日本《证券 部门中划出证券推销部门来 交易法》 专门从事证券业务
混业经营的优势: • 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 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 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 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 券承销的风险。 • 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 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 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混业经营的缺点在于: • 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 • 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 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