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简短文言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简短文言文大全

小学语文简短文言文大全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学语⽂简短⽂⾔⽂⼤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学语⽂简短⽂⾔⽂:司马光 宋代:佚名 群⼉戏于庭,⼀⼉登瓮,⾜跌没⽔中,众皆弃去。

光持⽯击瓮破之,⽔迸,⼉得活。

译⽂ 司马光和⼀群⼩孩⼦在庭院⾥⾯玩,⼀个⼩孩站在⼤缸上⾯,失⾜跌落缸中被⽔淹没,其他的⼩孩⼦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头砸开了缸,⽔从⽽流出,⼩孩⼦得以活命。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从前,有⼀个聪明的孩⼦,名字叫做司马光。

有⼀天,司马光和⾃⼰的⼩伙伴在院⼦⾥玩捉迷藏,有⼈躲在树后⾯,有⼈躲在草丛中,有⼈躲在假⼭后⾯。

这时,意外发⽣了,躲在假⼭后的⼩朋友不⼩⼼掉进了假⼭下⾯的⼀⼝⼤⽔缸⾥,⼤⽔缸⾥装满了⽔,如果不及时将孩⼦救出来,恐怕就要溺⽔⾝亡了。

⼩伙伴们都吓傻了,有些孩⼦吓得边哭边喊,有的孩⼦赶紧往家⾥跑想要向家⼈求助。

只有司马光⾮常冷静地思考了⼀番,在附近找到⼀块⼤⽯头,直接向着⽔缸砸去。

只听“哗啦”⼀声,⽔缸直接砸出⼀个⼤窟窿,⽔缸⾥的⽔全部都流出来了,掉进⽔缸⾥的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的故事也是流传⾄今,⼀直被后⼈赞扬。

这则故事告诉⼩朋友们,遇事要沉着冷静,着急是没⽤的,应当通过仔细思考后想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案。

【篇⼆】⼩学语⽂简短⽂⾔⽂:守株待兔 先秦:韩⾮ 宋⼈有耕者。

⽥中有株。

兔⾛触株,折颈⽽死。

因释其⽾⽽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译⽂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地中有⼀截树桩。

⼀天,⼀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夜夜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

然⽽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他⾃⼰也被宋国⼈耻笑。

守株待兔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作,⼀直到太阳下⼭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

小学1到6年级文言文大全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小学1到6年级常见的一些文言文选段,这些选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词汇、理解句式和学习古代文化。

1. 一年级《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二年级《弟子规》节选: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3. 三年级《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 四年级《孟子》节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 五年级《诗经》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 六年级《左传》节选:晋公子重耳之亡也,过宋,宋襄公曰:“晋公子之贤,不可不礼。

”于是馈以马二十乘,重耳辞曰:“亡人不敢当。

”宋襄公曰:“非以赐公子也,以赠公子之从者。

”重耳乃受之。

这些文言文选段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小学常见文言文

小学常见文言文

1、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翻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这个故事的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2、揠苗助长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5.趋:快走;往……去,到……去;6.槁gǎo:草木干枯;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这个故事的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3、画蛇添足原文: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舍人⑷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⑾为之⒅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⑹固无足,⑺子⒀安能为之足”⑻遂饮其酒;为蛇足者,⑿终⑼亡其酒;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 卮z 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 6固:本来,原来; 7子:对人的尊称,您; 8遂:然后; 9亡:失掉,指未喝上; 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终:最终、最后; 13安能:怎能,哪能; 14引:拿起; 15且:准备; 16成:完成; 17余:剩下的; 18足:脚;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4、刻舟求剑原文:⑩楚人有①涉江者,其剑②自舟中坠于水,③遽jù④契qì其舟曰:“⑤是吾剑之所从⑦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⑧若此,⑥不亦惑乎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3.遽--急遽,立即,匆忙;4.契--刻;5.是--指示代词,这里;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掉下;8.若--像;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19.亦:也;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5、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③廪:粮食仓库;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6、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背着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⑥遽jǜ——急速;⑦恶——害怕⑧悖——荒谬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7、鹬蚌相争原文: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注释: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⑩渔父:渔夫;10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11伐——讨伐12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13禽——音qín,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14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15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翻译: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怕出来晒太阳,但有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两个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把他们俩都捉住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8、狐假虎威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这个故事故事我们的道理: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9、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①椟而还其②珠;注释:①椟:木匣;②珠:珍珠;③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翻译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小学文言文短篇精选【10篇】

小学文言文短篇精选【10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学⽂⾔⽂短篇精选【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学⽂⾔⽂短篇精选 学弈 孟⼦〔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

让弈秋教导两个⼈下棋,其中⼀⼈专⼼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个⼈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以为有⼤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别⼈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

(围棋) 秋:⼈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指天鹅、⼤雁⼀类的鸟。

援:引,拉。

将⾄:将要到来。

思:想。

⼸缴:⼸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代词,这⾥指鸿鹄。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和那个专⼼致志的⼈在⼀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个⼈。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别⼈差吗? 弗:不如。

启⽰ 通过弈秋教两个⼈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致志,绝不可以三⼼⼆意。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上有多⼤差异。

2.⼩学⽂⾔⽂短篇精选 两⼩⼉辩⽇ 列⼦〔先秦〕 孔⼦东游,见两⼩⼉辩⽃,问其故。

(辩⽃⼀作:辩⽇) ⼀⼉⽈:“我以⽇始出时去⼈近,⽽⽇中时远也。

” ⼀⼉⽈:“我以⽇初出远,⽽⽇中时近也。

” ⼀⼉⽈:“⽇初出⼤如车盖,及⽇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近者⼤乎?”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远者凉乎?” 孔⼦不能决也。

小学生必背小古文

小学生必背小古文

小学生必背小古文00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02. 一年之计在于春。

003.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004. 一寸光阴一寸金。

00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06.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007.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008.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009.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01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01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012.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013.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014. 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0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16.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17. 早晨下雨当日晴。

01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019. 妈蚁搬家蛇过道。

020. 有志者事竟成。

021. 志当存高远。

022. 树无根不长。

023.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024. 有山皆图画。

025. 轻诺必赛信。

026. 失信不立。

027. 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028. 小信成则大信立。

029.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030.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031.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032.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033.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034.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035.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036.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037.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038. 不迁怒,不贰过。

039.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040. 爱人若爱其身。

041.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042.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043.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044.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045.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046.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47. 一时强弱在于力。

048.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049. 人心齐,泰山移。

050.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051.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05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到6年级小古文

1到6年级小古文

1到6年级小古文
一年级小古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年级小古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三年级小古文。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四年级小古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五年级小古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六年级小古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译

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译

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译1、乌贼求全【原文】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1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翻译】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

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唉!乌贼只知道要吐出墨汁来隐蔽自己,以求安全,却不知道要消灭痕迹,来杜绝海鸟的怀疑,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鸟察觉目标抓去,真是可怜啊!【释文】1.响(XU,第三声调):吐出唾液。

2.杜疑:杜绝怀疑。

[道理]考虑问题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事物的两重性,才能马到成功。

2、哀溺[原文]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译文]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3、临江之麋【原文】临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

麑,幼鹿,畜之,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怛,恐吓。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良:真,抵触偃仆益狎偃,仰倒。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

小学文言文大全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学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篇一:《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描述了人们的天性本善,但如果不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人的性情便会发生变化。

文章通过孟母和窦燕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要坚持专注、严格的原则。

篇二:《梁甫吟》百川东到浔,九州直使西。

冯唐易老邓攸贫,只有馀杭庐,偏忆青琐闱。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梁甫吟》中的一部分。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运用了不少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如“冯唐易老,邓攸贫”,“小扣柴扉久不开”,使整首诗展现出一种古朴、优美的氛围。

篇三:《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描写风景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优秀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

运用了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使整首诗显得雄壮而富有韵味。

篇四:《论语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学习、友谊和为人处世的看法。

其中运用了“不亦...乎”的表达方式,使整段话显得庄重而含蓄。

文言文较短的

文言文较短的

文言文较短的1.《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两小儿辩日》- 列子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世说新语·方正·王蓝田性急》- 刘义庆原文: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4.《曹刿论战》- 左丘明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5.《夸父逐日》- 《山海经》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6.《愚公移山》- 列子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适合小学低年级启蒙的小古文10篇(原文+注释)直接打印

适合小学低年级启蒙的小古文10篇(原文+注释)直接打印

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fǔ)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jié)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执:拿。

俄:不久,一会儿。

但:只,只是。

以锯中截:用锯子从中间截断。

遂:于是,就。

依:依照。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长竿,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长竿,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截断了。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fǔ)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雨:下雨。

名词作动词,读“yù”。

筑:修补。

父:老年男子,读“fǔ”。

亦:也。

云:说。

甚:很。

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tān tā)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偷东西。

”他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家的老人干的。

苏堤杂花苏公堤(dī),春时晨光初起,宿雾未散,杂花生树,飞英蘸(zhàn)波,纷披掩映,如列锦铺绣。

览胜者咸(xi án)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

【译文】杭州西湖的苏公堤,春天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夜里的雾气还没有散开,各种颜色的花朵开放在碧绿的树枝上,飞落的花瓣飘落在碧波之上,树木的枝条纷纷披散下来,花枝错杂,相互掩映,就像绣着精美花纹的锦缎。

前来欣赏美景的人都说,(这个地方的风景)一年四季都很美,然而,春天的早晨是最美的。

母鸡母鸡孵(fū)卵(luǎn),数周成雏(chú)。

随母出行,未尝远离。

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

最短的文言文10篇

最短的文言文10篇

最短的文言文10篇1.《咏雪》1.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东晋政治家。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子侄辈。

4.文义:文章义理。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骤:急。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胡儿:谢朗,谢安次兄的长子。

9.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10.未若:不如。

11.因:凭借。

12.无奕女:谢道韫,东晋才女,谢无奕之女。

3.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注释:1.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

2.期行:相约同行。

3.期:约定。

4.日中:正午时分。

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6.乃:才。

7.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之子。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同“否”。

10.委:舍弃。

11.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12.引:拉,牵拉。

13.顾:回头看。

3.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小学阶段短小的文言文

小学阶段短小的文言文

小学阶段短小的文言文
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2、田忌赛马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最简洁的文言文

最简洁的文言文

最简洁的文言文1. 五篇简单的文言文1、《凿壁借光》【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文言文‘凿壁借光’表现了匡衡人穷志坚,发奋读书的精神2、《孟母戒子》【原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

”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矣。

【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

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

”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

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启示: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3、《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文言文短篇50字左右小学

文言文短篇50字左右小学

文言文短篇50字左右小学
案例一: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案例二: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案例三:吾之幼兄,甚聪慧。

一日,吾兄与诸小儿游。

看树上有只毛毛虫,甚是特别。

诸儿竞走取之,唯我之幼兄不动。

人问之,答曰:“此虫颜色甚是好看,必有毒。

”取之,信然。

最值得背诵的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

最值得背诵的小学生经典古文40篇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简单课外文言文

简单课外文言文

简单课外文言文一、《司马光好学》1.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精诵者,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注释: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2.患:担心。

3.记问:记忆力和学问。

4.下帷绝编:“下帷” 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 出自孔子“韦编三绝” 的故事,是说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这里指勤奋读书。

5.迨(dài):等到。

6.倍诵:“倍” 通“背”,背诵。

3.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二、《王戎识李》1.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之,信然。

2.注释:1.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一些。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了树枝。

7.竞走:争着跑。

8.信然:的确是这样。

3.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三、《愚人食盐》1.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小孩必备的文言文

小孩必备的文言文

小孩必备的文言文
1. 《守株待兔》-韩非子(先秦)- 原文: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 《杨氏之子》-刘义庆(南北朝)-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 《铁杵成针》-祝穆(宋代)
- 原文: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
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 《智子疑邻》-韩非(春秋战国)-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 《愚人食盐》-僧伽斯那(南北朝)
- 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6. 《司马光》
- 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5篇小文言文

15篇小文言文

1. 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

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

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

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

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

”遂如数市之。

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酒半,特谈画,并出<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译文:明人吴俨,家巨富有的,至目前书值得。

他你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声笔颇多。

一友家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想得的,他家非群(泛指多)金不售。

吴的弟富有的也是匹兄,只粟丝绸这堆放,然而文人常低下的。

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想群(泛指多)金耶?”主说:“然而。

”于是象几市的。

后置酒宴兄和他白低下停的人(或事物),酒半,小兽谈画,一起出<十八学士>拿来玩弄.或说:”你凭什么拿来适应他名声画?”他弟难道左右并且言他.的时候人传作笑话.2. 刘宠任会稽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间出,人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史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翻译:刘宠担任会稽太守,除去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事情,郡里因此被治理得很好。

于是朝廷将其征用为大将委派重任。

那个时候山阴县里有五六个居住在若耶谷的老头,从谷中走出来,每个人送了一百钱给刘宠,说:“住在山谷里的人,不懂得朝廷政事。

之前其他人任太守时,一直向来百姓苛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天,老百姓不得安宁。

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不叫了,百姓也不到官吏了。

年纪大了才碰到贤明的官员,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

”刘宠说:“我的治理怎么能像您所说得这样(好)呢!”老人将钱奉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接受了一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

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

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解释: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

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掩耳盗铃解释:掩:遮盖;盗: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反义词:开诚布公[提示]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吕氏春秋》[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了,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南辕北辙释疑:“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

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

'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

'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揠苗助长解释:比喻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

——《孟子》[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 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反义词:循序渐进[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

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

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鹬蚌相争①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

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①选自《战国策》。

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

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

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

⑤钳(qi2n):夹住。

⑥喙(hu@):鸟类的嘴。

⑦即:就。

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

⑨擒(q0n):抓住。

【诗文翻译】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

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画蛇添足[原文]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

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战国策》[注释]①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

引,取过来。

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

安——怎能,哪能。

⑦遂——就。

⑧亡——失去。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说明】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叶公好龙叶公好龙。

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译文: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说明: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