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共84页文档
翻译理论—笔译
• 6-5(Passabl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adequately reflects most of the original passage with occasional errors of vocabulary, syntax, spelling or punctuation. The translation is, for the most part, readable.
• 英译汉项目要求应试者运用英译汉的理论和技巧, 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有关政治、经济、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论述文以及文学原著的节录。速度 为每小时约250-300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 言流畅。
题型
• Section A: A项由一段300词左右的汉语短文所组成,其 中有一段150词左右的段落被底线划出。 要求 根据上下文将此段译成英语。(10分)(半小 时)
• On the temple wall were written three
characters“ River Center Ode”. As soon as he saw these, he turned round hurriedly and began to run, shouting, “There are river-center thieves here. We should not tarry!” “Don‟t be frightened”, his companion said, “This character is „ode‟, not „thief‟.”[1]
Lecture 6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Theories (Principles)
初级翻译理论整理
茅盾主张直译,同时又提倡保留“神韵”。
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
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第二类是照字面译。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
许渊冲: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
9.尤金·奈达主张着重考虑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使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受。他的结论是,要是译文保持原作的内容就必须在形式上有所改变。
7.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教授以翻译英诗为主,兼及散文和戏剧。他还曾将曹禺的《雷雨》译成英文。
关于风格,王佐良说适合就是一切。关于直译和意译,他说最好的检验标准是译文本身的质量。
8.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
林纾:他不懂外语。他的译作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等。林纾的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外国作品。
钱钟书对林纾的译文作了很高的评价。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他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第三,英语大量使用定语从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汉语则没有这么多表达方式。因此英语句子主从关系多,汉语则多用并列谓语或并列分句。
4.佛经翻译: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佛经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lecture 1 中国翻译理论
1935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若 之手翻译到中国;1947年,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 实》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 部、《新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 术考古发现史》、《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 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 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苏活古代文献生命, 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 术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手再现风 采。《<屈原赋>今译》、《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 校勘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古籍整理方面的 特色和成就。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版本搜集、 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 罗了以往校释《管子》的诸家著述。全书写有2000余条“沫若 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以校为主,校注一体;校释与辨伪、 断代结合;运用甲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代 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理推向新的高度。
真谛
印度人,在南北朝时代,应梁武帝之聘, 来中国译了49 部经,其中最值称道的是 《摄大乘论》, 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很 大。
玄奘
曾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去印度 求经,17年后带回57部佛经。并将75部 译为汉文。更重要的是他首次进行汉译 外的尝试,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为梵文。 成为汉以外的鼻祖。在理论上,他提倡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 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深远。 玄奘、鸠摩罗什和真谛一直被视为我国 佛教学三大翻译家。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 1 )“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改古适今,很不容易; • ( 2 )“圣人”的智慧本不是凡人所能比得上 的,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 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 ( 3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阿难等人出 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过了近千 年,却要平凡人以他们现在的理解来传译原文 的意思,更谈何容易。
佛教的创立及特点
• • • • • • • •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释迦牟尼 世界上成熟最早的一神至尊教。 教义: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 2、因果报应是必然的。 佛教的传入时期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身有毒 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魏书•释老 志》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三)
• 鸠摩罗什(344-413): 后秦僧人,汉语名 字是“童寿”,祖 籍天竺,本人出生 于西域龟兹(今新 疆库车一带),十 几岁就便因为精通 佛经而出名。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三)
•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 善。凡觐国王,必有赞 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 尊。经中偈颂,皆其式 也。但改梵为秦,失其 藻蔚,虽得大意,舒隔 文体,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五失本” (five deviations) “三不易” (three difficulties)
• 五失本,即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胡经 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 也;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义记,正 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 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 辞已乃后说而悉除,五失本也。 • 三不易,即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以千岁 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今 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三不易也。
翻译理论基础
• 哲罗姆(Saint Jerome)(约347-419或420)早 期西方教会中学识最渊博的教父,将《圣经》 译成拉丁文,此译本后称通俗拉丁文本。他对 古典著作以及《圣经》和基督教传统有过人的 理解。他的通信对史学家、圣经学者和神学家 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他的《论最优秀的翻译》 一文中,他强调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孤立的 词。(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英 国人,长期在江南制造局任翻译。 • 其理想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清楚写出: “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 中西一辙尔。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 及。”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科学、科技书 籍,以及一些社会科学著作,为科学普 及在中国的发展出了不少心力。
傅雷:他是一位勤奋的译者。他研究法国 文学,翻译的作品达30余种,其中包括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 )和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 朵夫》。为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 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是一位严肃 的译者。他对译文精益求精,不满足于 自己已出的译本,有些书还要重译,出 新的的译本。《老实人》的译文前后改 过八次。他是一位有见地的翻译家,他 提出了译文应 “重神似不重形似”。
传教士的主要任务是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但为了叩开远东古老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又不使中国人感到他们有侵略扩张的意志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等人逐步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了学术传教的方针通过大量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
Some Questions on Translation
1. Have you done any translation before?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ranslation? 2.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or the West? 3. Do you know some famous translators in China? 4. How about translators in the West?
汉译英讲义
越人歌译文
今夕何夕兮? 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 心儿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崛起。秦汉与匈奴外事频繁,于是,周之“象胥”遂为 “译”所代替。“翻”字也起用于东汉。“翻译”二字,在南北朝时期的佛 经译著中已开始使用。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译”的训诂为“传译四夷之言者”。
钱钟书:“化境”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 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 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 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的译学曾伴随外国文化与 思想的三次大规模输入而形成三个发展高峰。
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隋唐的 彦琮为佛经翻译者提出了八条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八备”,在我国 翻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 的问题。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 大批著名译者。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唐太 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成为印度众所仰慕的 高僧,“名震五天”,历十七年载誉回国,并带回梵文经典650余部。 回国后他谢绝的皇帝要他还俗做官的好意,全身心投入到了译经事业 中。20年间,他先后共主持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占唐代新译佛 经总数的一半以上。据说他还把我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等 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是有史以来翻译 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玄奘的翻 译达到了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他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 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另外 他在对翻译工作的组织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文称他曾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实际这是梁启 超在评述道安的翻译时总结的八个字。
翻译理论与基础
什么是翻译?1.《牛津英语词典》和《韦伯斯特第三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为。
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语言。
2.《英汉词海》的定义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过程或实例,把一种语言或表现系统译成另一种语言或表现系统。
道出了最基本的属性。
3.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Fedorov )提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地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强调了内容和形式同译。
4. 斯坦纳(Steiner)提出“理解就是翻译”。
5.从宋代高僧范云的“夫翻译者,唯翻梵天之言转成汉地之语”,6.王宗炎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7.吕俊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
8.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忠实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Horace)曾提到“忠实的译者”。
两千多年以后,发生在中国初译《法句经》时文、质两派的争论就已提出了关于“信达雅的问题”。
此后,忠实就成为“翻译界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被无数翻译者们崇拜的图腾”。
然而,古今中外译界都围绕着译者应忠实于“形”还是忠实于“意”的问题展开“直译”和“意译”之争。
•忠实于谁?•1、作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2、文本忠实论受到的质疑•3、读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4、译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一、忠实的标准)•一、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译事三难:信、达、雅。
二、傅雷的“神似”,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三、钱钟书的“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宇转变为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二、翻译目的论)•徐光启(1562-1633)译书目的在“裨益民用” ,抓“急需”。
翻译基础理论
翻译技巧之四:
反译
二、反义正译:指反而表达的句子去掉否定词反译,这种翻译 法的作用是为了使译文通顺,更主要的是能够译出原文所 强调的含意。 翻译时删去原文中否定词,再将被否定的词反译使原意不变。 1、There is no material but will deform more or less under the action of force. 在压力的作用下,任何材料或多或少都会变形。 2、owing to rigidity of the spindle and bearings, the fluid bearings never lose their accuracy. 由于主轴和轴承刚性良好,流体轴承能够永久保持精度。
2011-3-31 17
参考文献
• 徐元昌编著.大学生英语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 • 范仲英编著.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11-3-31
18
4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阅读---理解---表达---校验
He had words with her.
他和她吵架了。
Smaller systems of two or three machine tools served by a robot, sometimes called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are more appropriately termed “machining cells”.
当然,CAM设备时间损失的减少是材料输送系统引起的.
3.习语为同位语所割裂
e.g. Form these facts the conclusion is imposed, or forced, upon us that he is right.
翻译理论第一讲
第一讲翻译的性质、标准、过程和要求1.1 What is translation?1)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双语转换过程或结果。
就英汉翻译而言,就是把英语所表达的意义忠实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
2)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3)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4)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
6)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
7)翻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着密切联系。
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翻译学。
8)翻译又是一门艺术。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总之,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1.2 翻译一般分为三类: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1.3 翻译的性质对翻译的性质,有过许多描述,其中奈达(Eugene.A.Nida)的论述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target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持原文的形式结构[2]closest, natural[3] equivalence 对等;对等≠同一[4] meaning first[5] style is also important翻译不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和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与一种语言中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然后将其串接成句的过程。
翻译理论概述_英汉互译课件
现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是安世高。 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是天竺人摄摩藤,竺法护翻译的《四十二章经》。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 草创早期(东汉末年到西晋):标志为外籍僧人主译,共译经书570部,主要翻译家:安
世高、支谦、竺法护等; 发展时期(东晋至隋朝):翻译力量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僧人共译;翻译经书3155卷;
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还设置了翻经馆。主要翻译家和评论家:道安(314—385), 鸠摩罗什(344—413),惠远(334—416), 彦琮(557—610)。 全盛时期(唐初至唐中叶):主要译者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外,还精通梵汉两种 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 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僧人译经家。其中玄奘提出 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 时期。 衰落时期:唐代以后,佛经翻译从鼎盛逐渐走向衰落,到北宋仁宗景优年间完全沉寂下来
汤若望对中国科学有很大贡献。他制造了浑仪、天 球仪、日暑、罗盘、望远镜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 译述撰订了大量天算历法方面的著作。他还在《崇 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做出很大贡献,他的一些著 述被收入该书中,例如“法算”专论天文计算中必 需的数学知识,“会通”是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等。 书中采用第谷体系和几何计算方法,亦有伽利略的 新发现,使欧洲天文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他将 137卷的《崇祯历书》改编为103卷《西洋新法历 书》,并据此制定了《时宪历》,行用20余年。他 以学识、勤勉和无私受到人们的钦佩与尊敬,为中 西科学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第一讲翻译概论
“翻译是一门科学”。其论据是1、翻译是一项有规 律可循的活动,并不完全靠天才或灵感;2、可以 向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的科 学的描写,并使之公式化、模式化。 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因 为:1、翻译过程中活的东西太多,不可能公式化; 2、翻译家的再创造才能是天赋的,不是后天习得 的。 翻译不是科学,然而把翻译当作研究对象的那门学 问则应视为科学。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理论构成的 “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翻译过程的“客 观规律”,“探求”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 给翻译工作提供行动指南。这就是“翻译学” (Translatology),即研究翻译的科学。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2. Trying to reproduce the syntactic claus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s. 努力再现原文的句式。 3. Trying to match all the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actives, passives, relative clauses, conditions contrary to fact, etc. 努力与原文的 句子结构、主动与被动语态、关系从句、虚拟语气等对称。 4. Trying to follow a strict concordance of lexical items, that is, always translating one word in the source language by one and the same corresponding wor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严格与原文 的词汇条目一致,即总是把原文的某个词译为目标语中相应 的另一个词。 5. Matching rhetorical features. 与原文的修辞特点相称。 (Literal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direct translation or close translation. Using this method, the image, figure of speech, word order, grammatical structure, etc.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re maintain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s long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not impaired, it is essential to give priority to literal translation.
翻译基础理论
翻译基础理论翻译的定义:一种语言活动,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
一种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如果把写作必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带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
“信、达、雅”(严复)信-------faithfulness忠实于原著达--------expressiveness译文流畅雅-------- elegance文字典雅(后人理解为:语言优美,切合原作风格)傅雷(1951)传神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一致,叫“意似”,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译文同原文如果能在形式上和精神上同时一致起来,或称“形似”和“神似”,这是翻译的高标准。
钱钟书(1964)化境说化境就是原作想译文的“投胎转世”,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滑到了译文的境界里了,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让读者读译作就完全像在读原作一样。
化境要求译文与原作在除了文字形式以外的所有方面相等一致。
奈达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泰特勒(1792)同等效果原则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英语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费道罗夫等值翻译论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
译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
Kantharina Reiss,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Nord的翻译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
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语气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赫伯特.罗森斯坦(Herbert Rothenstein) “Triness” 即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gracefulness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 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 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 必不可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 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 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 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 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顾其 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 先敷浅说;仆始翻巵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 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 见之,又谓“巵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 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 又谓“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 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糸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 不合,必不可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 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 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 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橱,我罪我知, 是存明哲。
“天然西域之语趣”
“罗什所译,十不出一。”
“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信
“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达 “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雅”
文质调和论 (1)慧远 “厥中”
“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 应文,则悦者寡。”“质文有体,义无所越” “以裁厥中” (2)僧佑 “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
翻译学入门
作者介绍
这是《翻译学入门》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翻译学入门》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书笔记
编汇的挺清晰,介绍西方现代理论的同时加入了理性批判。
目录分析
Chapter 1翻译观 (基础篇)
Chapter 2翻译观 (务实篇)
Chapter 3翻译观 (专业篇)
Chapter 4翻译观 (拓展篇)
Chapter 5实践深化 Chapter 6教学深化
Chapter 7跨学科深 化
翻译学入门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表述
教学
书
翻译
翻译学
篇 关键
翻译学
形式
教材 翻译观
基础
语调
世纪
著作
之门
进行曲
能力
系列
内容摘要
“新世纪翻译学R&D系列教材”之一,本书通过对话的形式,以轻松的语调,深入浅出的表述,加述加议的 手法等,来探讨翻译这个既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课题。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翻译概述(1)一、学科特点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
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斗争的必要武器。
翻译理论入门
翻译理论入门这一学期我选修了翻译理论入门这门课,虽然只有13周的课,但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李老师上课轻松的学习氛围,学习了许多对中国翻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同时李老师还给了我们讲课的机会,我们同学之间共同查资料,合作学习,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锻炼了讲课能力,我也从其他同学的讲课中借鉴了许多好的地方。
只可惜这是大学的最后一学期了,我相信我从这门课中学到的东西会让我受益终生。
翻译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闻名的传承交流和发展过程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季羡林大师说:“倘若拿河流来做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保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永达矣!”德莱尔和伍兹沃斯曾从九个方面高度地评价了翻译和翻译家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字母的发明、民族语言的形成、民族文学的发展、知识的传播、权力的掌控、宗教的流传、文化价值的影响、辞典的编撰和历史的塑造,无一不得益于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新中国翻译时期。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翻译家,特别是20世纪这一百年来,这些翻译大家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构成了一部辉煌的中国翻译思想史。
在这门课上,我学习了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佛经思想翻译家,他们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
佛经翻译事业从最早的重直译(后汉安清的“贵本不失”,支谶的“弃文存质”,后秦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到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的重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再到隋代的彦琮又倾向于直译(“宁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最后到唐朝时期的玄奘创出的“新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
翻译理论-第四讲.doc
Chapter 4 英汉翻译技巧3.3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翻译1. 英语的形合法与汉语的意合法英汉两种语言各属不同语系,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构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是一种以综合型为主要特征并逐渐向分析型发展过渡的语言,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却是一种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
综合型语言是指主要通过词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性,数,格,时,语态等)。
而分析型语言是指语言中的语法关系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完成。
这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应在英汉句子的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所谓形合,是指语言的词语和分句之间用自身的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是指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一般来说,英语句子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和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 注重句子形式和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因此,英语句子结构紧凑严密。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和意义。
e.g.1. On campuses all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s who lectured and studied in China in the 1930s and 40s today are invigorating our own intellectual life----none of them with greater distinction than Professor John K﹒Fairbank, who honors us by joining my traveling party.今天在美国的各个大学里,曾经于30年代和40年代在中国讲学做过研究的美国人正活跃着美国的学术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