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文字素材6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素材点说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素材点说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良好用心,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决心两度罢相,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反而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自己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宋神宗的疑虑和以贤德著称的曹皇后(仁宗妻)、高皇后(英宗妻)、向皇后(神宗妻)的干预下宣告了变法的失败。
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一定就产生良好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注脚。
古来变法,实际上所要解决的就是四个字“理财、用人”。
王安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用人的问题,因此,他的初衷很好,措施也不能说不得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新兴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大悖于王安石的良苦用心。
点说一作为“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
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寥寥,毁之者纭纭。
几百年间,无论官言“正史”,还是民间小说、戏曲,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个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诟病。
但是,尘垢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了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点说二有了良好的愿望,要有良好的结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过程。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失败在他变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理好财,他没有用好人,以致事与愿违。
反思我们当今的改革,伴随着整个改革的进程,“反腐倡廉”重拳屡出;“解决分配不公”,措施得行;“惠民工程”方法得力,这一切都是在用人、理财上下的硬功。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古代的高官大员,除了官职的名称合品位的登记以外,光地还按照他们的功劳大小授爵,作为恩宠。
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公、侯、伯、子、男等名称,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这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特殊待遇。
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
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爵位是世袭的。
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
诸侯友分赐他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大小也按爵位等级而定,这叫做“采邑”,或称“采地”。
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地位,并对诸侯承担义务。
《汉书刑法志》说:卿、大夫的采地大约有一百里范围,几万户人家,戎马有四百匹,兵车有一百辆,称为百乘之家。
采邑原来是世袭的,卿、大夫世世代代以采邑内的收入作为食禄,所以采邑又称为“食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相互兼并,封国、采邑的范围发生变化,世袭制度也逐渐废弛。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以军公授爵,公有二十级爵位:1公士;2.上造;3.僭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相当于士;5到9相当于大夫;10到18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
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
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
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
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就全部实行郡县制了。
高中语文 7游褒禅山记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素材
10游褒禅山记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经历只注意直接经验,而王安石那么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那么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中,也就是在“倒回〞来看的过程中,臻于完善,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经验过的事情作出了确证属实的解释──既完成了朝向过去的调适,也完成了对未来的选择。
调适过去,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准确的道说,并且是有创造性的道说;选择,把自己的过去作为未来的限定条件,避免某些历史元素在未来重演。
●王安石难倒苏东坡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
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
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
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
后人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某某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某某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
苏东坡刚好游览过。
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王安石,是大家熟知的。
他不顾大地主官僚和大商人的激烈反对,推行著名的变法。
列宁称道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发动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易中天品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司马光头号反对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易中天品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司马光头号反对作者:易中天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
这一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宋英宗病逝,法定的接班人皇太子赵顼(音须)承嗣大统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
当然,神宗是他的庙号,死了以后才叫的。
在世的时候,我们大约只能唤他一声“当今圣上”。
神宗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前面五任是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和英宗赵曙。
此后,则还有三任皇帝,即哲宗赵煦、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
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却很年轻。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出生的赵顼,此刻正好二十岁。
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宋神宗也不例外。
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熙宁变法”。
变法是宋神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头一把。
因为它是从赵顼登基的第二年即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的,因此叫“熙宁变法”。
后面的两把火,则是元丰年间的“改制”(改革官制和兵制)和“用兵”(进攻西夏)。
看来赵顼确实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只不过他的作为似乎效果都不怎么好。
变法是一再受阻,节节败退,对西夏用兵更是次次惨败,因此赵顼死后得到的庙号竟是“神宗”。
据谥法,“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的意思。
历史上叫做“神宗”的,还有一位明代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但万历皇帝是在位四十多年不理朝政,什么事情都不做的,竟然和这位独断专任大刀阔斧的赵顼享用同一个庙号,这也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宋神宗的变法,倒也不是自寻烦恼,无事生非,为政绩而政绩。
变法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远见卓识的。
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王朝,如果顺顺当当地延续了上百年,那就几乎一定会出问题。
因为历代王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其合理性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成员普遍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普遍贫穷落后,这才不但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实体(朝廷)或权力象征(皇帝)。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素材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釜托寺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王安石游釜托寺据说王安石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得一手好文章,20岁中了进士出任地方官,一做就做了20余年。
王安石官做的时间长了,名气也开始大了起来。
嘉佑年间,宋仁宗将他调至京城当一个管财政的官。
王安石到了京城,当即向仁宗递交了一份有关进行财政改革的奏章,长长万言。
宋仁宗一听改革就头痛,便将这万言书束之高搁。
王安石见仁宗没有改革意图,加之朝中老臣又不大能相处在一起,于时便怀念当地方官的日子来了。
正在此事,老家传来一个消息,说是他母亲去世了,于时他便借这个机会向仁宗辞职,告官回乡。
王安石回到家中为母亲守灵尽孝,可对国家的大事还是十分关注。
1067年,神宗即位,神宗立志对国家作些改革,他身边有个叫韩维的官员,时常能与他说一些很好的建议,使神宗很感兴趣,可韩维告诉他,这些建议都是我的好友王安石和我说的,并不是我自己的看法。
于时,神宗对王安石便刮目相看,当年便诏王安石重新出山,出任江宁知府。
王安石早从老友中得知,这神宗是个胸怀大略的人,他正在广招贤才,准备干一番大事。
于时他怦然心动,接诏后便从老家出发,前往南京上任。
这一天,王安石途经杭宣古道前往南京,快到独松关时,听当地人说附近有座百年古寺,名叫釜托寺,始建于公元912年。
对于釜托寺,王安石早几年在鄞县为官时就听朋友说起过,如今知道这座古寺就在附近,不由感了兴趣,于时便请人带路,前往釜托寺一游。
釜托寺建于梁代乾化年间,初建时名气很大,晨钟暮鼓,香火颇盛。
历经一百余年的沧桑,这釜托寺已大不如前了,僧人稀少,香火冷落,不少地方都只剩下遗址了。
王安石到釜托寺时,正好细雨蒙蒙,王安石冒雨游寺,兴致勃勃。
可这座前梁古寺,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显得十分冷落,一些大殿中的佛像上都积上了灰尘。
王安石不由十分感叹,心想:看来这寺院看来也与国家一样,需要改革,再不改革,这百年基业如何传承?正在此时,釜托寺的方丈得知王安石到此,闻讯前来迎接。
王安石当即告诉方丈,这百年基业要传下去,现在必须要想点办法了。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安国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王安国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王安国王安国(1028-1074)北宋官吏。
字平甫,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安石弟。
自幼聪明,操笔为文皆有条理,年十二时,出其所作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叹。
屡举进士不第。
神宗熙宁初,以韩绛举荐,召试,赐进士及第,除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秩满,授崇文院校书,改秘阁校理。
因与吕惠卿有隙,惠卿以郑侠事诬陷之,夺官归田里。
熙宁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
安国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
文章如《后周书序》、《韩干画马跋》,借题发挥,议论爽快,绰有深意(《艇斋诗话》)。
诗歌格律稳健,风韵秀雅,足以名家(《诗薮》外编卷五)。
七言诗佳句如“桧作寒声风过夜,梅含春意雪残时〞(《缭垣》),“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甘露寺》),“假设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阴》),“北固山横三楚尽,中泠水入九江深。
纷纷落月摇窗影,杳杳归舟送梵音〞(《同器之过金山奉寄兼呈潜道》),颇有唐诗风韵。
也能词,《减字木兰花》(春情)词有“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之句,将思春情绪写得缠绵悱恻,楚楚动人。
安国逝世后,家人聚集其诗文编为文集100卷(曾巩《王平甫文集序》),《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王安国集》60卷、《序言》八卷,似有删并。
诗文大多已佚,今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两宋名贤小集》。
《全宋诗》卷631录其诗一卷。
《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
《全宋文》卷1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
事迹见王安石《王平甫墓志》(《临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传。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2(新人教版必修2)
如 纵一苇之所如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如:像,动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之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哀吾生之须臾 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从不把幻想放过
——顾城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赋”
“赋”
·讲究押韵
“赋”
·讲究押韵 ·讲究句式的对称
“赋”
·讲究押韵 ·讲究句式的对称 ·讲究辞采的华丽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麋鹿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倚歌而和之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歌 歌曰
倚歌而和之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内容分析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游褒禅山记内容分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其课文内容较长,同学们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今天为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其(1)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文字素材7(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赏析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
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
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
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
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
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
"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
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
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参考资料课文指津《游褒惮山记》是王安石变法前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名作。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不是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是游记文的变格,又是议论文的特殊样式,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式的论说文。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按照游程的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
一开头,叙述褒惮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游山洞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
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作者意不止此。
但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色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答疑解惑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提示: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民、慧空祥院、仆碑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乾遂一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进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资料剪辑关于“说”说,是古代议论明说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和“论”没有大的差别,后人统称说理辩析类文章为论说文。
《文章辩体序说》云:“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
”如《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都是这类文章。
名作欣赏探湖遇险徐霞客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1]。
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峰[2]。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
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3]。
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4],涧底石平如砥[5]。
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6],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7]。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8]。
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9],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10]。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
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11],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12]。
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13]。
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14]。
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
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谈笑。
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
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
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
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15],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16],若可俯而拾也。
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
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
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
自念《志》云[18]:“荡在山顶[19],龙湫之水,即自荡来[20]。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润[21],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反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22],由旧路下。
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
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23],至是且无峰置足矣。
踊跃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
意可行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
望岩下斗深百丈[24],俗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
断复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
主仆衣履俱敝[25],寻湖之兴衰矣。
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
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26]。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27],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28],柔不中杖[29];老柯斩伐殆尽矣[30]!遂从岐度四十九盘[31],一路遵海而南[32],逾窑岙岭[33],往乐清。
注释:[1]板嶂岩:一名铁板嶂,石色深褐,方展如屏,故名。
[2]小剪刀峰:因山顶峰尖似剪,故名。
另有一峰与之相似而大,谓之大剪刀峰。
[3]马鞍岭:雁荡山东、西内谷的界岭。
[4]汤(shāng伤)汤:水大流急之貌。
[5]砥(dǐ底):磨刀石。
细者为砥,粗者为砺。
[6]常云峰:一名灵府山[7]介立:独立。
[8]连云峰:亦名连云嶂,著名的大龙湫瀑布即由此峰倾泻而下。
[9]龙湫之瀑:即大龙湫瀑布。
万斛飞瀑从连云峰190米高处喷涌下泻,轰雷喷雪,气势极为雄伟。
大旱之时,瀑水则如素练轻纱,飘忽崖际,秀美可爱。
清人袁枚有诗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
五丈以上尚似水,十丈以下全是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10]诺讵那:亦译为“诺讵罗”,十八罗汉之一。
此指四川高僧罗尧运,相传他在晋永和中率弟子三百,东来雁荡,见大龙湫瀑布,叹为观止,遂坐化于此。
后人因而起塔建寺,尊为开山祖师。
[11]廉纤:形容细小。
[12]雁湖山:一名雁湖冈,海拔约1000米。
山顶之湖即为雁荡,一名平湖,为秋雁栖息之处,雁荡山亦由此得名。
[13]圮(pǐ痞):毁坏。
[14]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15]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清澈。
语本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瑶界:琼玉世界,形容清润洁净。
[16]海:指东海。
玉环:岛屿名,今为浙江省玉环县。
岛上有玉环山,西北与雁荡山隔海相望。
一抹:犹言一长条。
[17]垤(dié跌):蚁封。
此泛指小土堆。
[18]《志》:指《大明统一志》。
[19]荡:指雁湖。
[20]这条记载是不确切的。
徐霞客本着“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精神,冒着葬身深壑的危险,二十年间两次攀登雁荡山顶,终于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纠正了旧《志》的谬说。
[21]上湫:指大龙湫。
[22]莲舟:即《游天台山日记》中所述及的莲舟上人。
[23]向:从前。
撩:撩拨,挑弄。
[24]斗:“陡”的假借字。
[25]履(lǚ吕):鞋。
敝:破。
[26]能仁寺:宋初僧全了先建庵于此,咸平二年(999)始建寺,有“雁山第一刹”之称。
[27]方竹:亦称四方竹,茎呈钝圆角四棱形,可制手杖。
数握:几把。
[28]径寸:直径一寸。
[29]中(zhòng):适合,符合。
[30]柯:枝条。
殆(dài代):近,几乎。
[31]岐:同“歧”,岔路。
四十九盘:岭名,一名丹芳岭。
元人吴元梅有诗云:“雁荡之峰何邃幽,四十九折盘鸟道,三千余尺飞龙湫。
”[32]遵海而南:沿着(东)海边之路南行。
[33]窑岙(ào奥)岭:在乐清县东北。
【阅读鉴赏】读罢徐霞客的这篇游记,不能不叹服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感佩他一往无前的勇气,赞赏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篇游记写的是徐霞客首探雁荡的情况,时间在1613年,当年他27岁。
他在观赏完大龙湫瀑布惊心动魄的景观之后,想起《大明统一志》上说,大小龙湫的水都是山顶雁荡(雁湖)流下的,便抱“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原则,决心弄个究竟。
期间遭遇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在山石嶙峋的高峰间攀登,在窄如刀背的山脊上行走,还用仆人的绑腿布连接起来从悬崖上吊下去探路,在攀回崖上时绑腿布被尖利的石头磨断,他几乎坠崖而死!此次探湖他的收获是,发现了《大明统一志》上记载的错误,雁荡山最高峰上非常狭窄,连一双脚都难以容纳,怎能容下一座雁湖?至于大小龙湫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他此次并没有弄清,但他心中总装着这个问题,直到20年后再攀雁荡山才把它彻底弄清。
他的精神勇气和毅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我们也钦佩徐霞客的文学功力。
《徐霞客游记》历经300余年,不但被保存下来,而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这应归功于作者的文学功底。
这篇游记正显示了徐霞客的文学老化和写作特色。
作品简洁、活泼、生动、传神,山山水水都显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
如写大龙湫瀑布,“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轰然”写其声势,“捣”写其威力,“岩势”三句写山势,下二句写瀑布形成的原因和形态,后句写主观感受。
短短26字,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景有理有趣。
写山:“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
”用比喻、夸张手法;“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用拟人、对比手法。
均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徐霞客确是一位描山绘水的高手。
难怪前人称他的文笔“天然旁趣,自然奇警”(清潘次耕语),赞美《徐霞客游记》“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思考探究】1、本文对探险路上的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认真阅读文章,看看作者的风景描写有什么特点?2、文题为《探湖遇险》,从文中来看,作者一行遇到了哪些险?最险处在哪里?3、作者根据自己的行踪,把一路的风景记了下来,这种写法在游记中是常见的,这叫什么写法?【思考探究答案】1、本文风景描写的特点是:简洁、生动、传神(参见“阅读鉴赏”)。
2、险就险在:在山石嶙峋的高峰上攀登,在窄如刀背的山脊上行走。
最险的地方是到了高峰的尽头,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于是用仆人的绑腿布连接起来从悬崖上吊下去探路,在攀回崖上时,布被磨断,他几乎坠崖而死!3、游记中的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是游记中常用的一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