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件:第30讲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课件 (共20张PPT)

寇仇。
仁政
材料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为统治阶级辩护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仁政”思想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具有理想化。
【典题】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子以为德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非己礼复勿礼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敬鬼神而远之
务重民义之(义道,德敬)鬼轻神利而(远对之物,质可利谓益知的矣谋。求)、见利思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C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 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 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奠定基础,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学更 能适应民众的需要而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但儒家思想 具有理想化色彩,在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形势下,不适 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仅是百家中的一家。
3、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 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仁者爱人。
——《论语》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仁,仁者爱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老子:无为而治
苛政猛于虎。
孔子:反对苛政,爱惜民力。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
也。
老子: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且能够互相转化。
第二站:战国
稷下学宫里聚集 着许多的学者, 均为当时各派的 代表人物,他们 正在介绍自己的 思想主张,并互 相辩论。
9.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
10.商鞅实行变法是哪家思想的具体实践(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现炒现卖,不会才怪儒家Fra bibliotek孔子改革变法
道家
庄子
“爱人”
法家
孟子
“无为而治”
墨家 兵家
墨子 孙武 老子
“仁政” “非攻” “知己知彼”
一、乱而思治,思想迸发——春秋诸子 春秋篇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个人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曾收徒办学,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不被采纳,晚年主要从
事教育工作。
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②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韩非
朴素的辩证法
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并不指100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带 来经济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社会逐步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 霸,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社会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 主张。到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加上私学兴起,士人队伍 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派涌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PPT课件21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

百家争鸣 PPT课件21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


1、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3、不好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萧伯纳

4、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如果愉悦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愉悦的。——赫拉克利特
中国儒家学派
孟轲
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
地址:中国山东邹县 网址:/
•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知识点拔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政治思想 思想
“仁”和“礼 ”
学说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 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 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句话对你们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知识点拔
领域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孙膑
著有《孙膑 兵法》。 主张“事备 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精粹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政治:仁的学说;以德教化,以礼治国,克己复礼。
春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老实的学态)
战国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道德: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复习课教学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复习课教学PPT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概念呈现
“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强调调和 矛盾。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 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 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 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 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 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 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 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仁政
仁孔子“仁”己己的欲所思达不想而欲和达,孟人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仁义 王道
A人的生存勿权施利于人。B人的善良本性
C调和人际②关克系己复礼D人为的仁自由平等
民本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
D.循循善诱的说教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 守性。 •他首倡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0讲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考情分析:
考查频率
(全国卷)5年7考
(1)2020·山东高考·1:孟子、韩非子“义”的实质
考查角度
(2)2018·全国Ⅰ卷,24:墨子思想的特点
(3)2016·全国Ⅰ卷,24:儒学的思想渊源 (4)2015·全国Ⅰ卷,40:从与汉代儒学比较出发考查孔孟儒学的核心主张 (5)2015·全国Ⅱ卷,24:从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出发考查儒学理想化政治诉求的特点 (6)2015·全国Ⅱ卷,40:从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的比较出发,考查两者法制观 念内容的不同及导致不同的时代背景的差异 (7)2019·全国Ⅱ卷,25:汉代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需要融合其他学说 (8)2015·全国Ⅰ卷,40:从唐代韩愈对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不同态度入手,考查两 者内容的不同
资料卡片
◎道家与道教
道家为思想流派,道教 为宗教; 道家出现于春秋时期, 道教兴起东汉时期; 两者的联系在于道家学 说为道教的思想来源之 一,道教奉老子为教主
福建泉州清源山宋代道教石刻
资料卡片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同:都注重调解人际关系 异:二者的范围不同,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是以血缘关系 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博 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资料卡片
◎孔子“仁”、孟子“仁政”、荀子“仁义”
孔子侧重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讲“仁”,强调忠孝、关爱他人,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孟子正式将这种思想引入到政治范畴,将作为个人修养的“仁” 深化为统治者执政的方针,提出“仁政”的概念,要求君主爱护百 姓,与民同乐。 荀子讲仁义之道,其特点是同“礼”联系起来,礼是实践仁义的有 效方法、手段。孟子在孔子“仁”的概念之后着重建立了“义”的 概念,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注重从内在心性 上探求,以“仁义”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那么荀子就是 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 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百家争鸣PPT参考课件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百家争鸣PPT参考课件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所以赫赫父子君臣,父亲万民也?
2021/3/10
——授《课乐:X记XX》
君权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8
2021/3/10
《周礼·考工记》中“前授课朝:XX后X 市(寝),左祖右社”
9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
2021/3/10
授课:XXX
10
小结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
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
②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
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
的朝代却没有百家争鸣的现象?
百家争鸣的影响
一些主要学派的思想对当时时代发展的影响及其对于今天的借
鉴意义 2021/3/10
授课:XXX
14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 材料一 齐国在国都临淄西边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
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稷下学宫出现了 盛极一时的景况。……齐国虽崇尚黄老之学,但不主于一家, 对各家各派兼容并蓄,采取“不治而议论”的方针,使稷下学 宫成为诸子百家争鸣和交流思想的中心。孟子与齐威王、宣王 政见不同,还是受到礼遇,齐宣王曾多次向他问政,甚至像齐 伐燕这样重大的决策,也征求孟子意见。……邹衍本是齐国人, 因不满于齐王,到了燕国,齐襄王当政时,他又回到稷下学宫。
史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 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 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 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 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 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 此。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百家争鸣》PPT教学课件

创始人
孟子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亚圣
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 并施
集大成者
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胜”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韩非子
法、术、势相结合; 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 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 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 解决问题迈进。
时代背景
•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 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 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非 子
法 家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新一轮复习-《百家争鸣》人民版..

新一轮复习-《百家争鸣》人民版..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 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 ——《庄子 ·逍遥游》 电影《大鱼海棠》
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礼”强调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的实质是什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么?
“礼” “克己复礼”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曲阜是春 秋时期鲁国的 都城,是孔子 的故乡。这里 有著名的曲阜 三孔——孔林 孔庙、孔府。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 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 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 A①② ▪ B①③
B
▪ C①④
▪ D②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各国相继变法 C.战争频繁 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 谓长人而异之。”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 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孔子虽非帝王,但 历代帝王皆以孔子 的思想治国,故敬 奉为先帝,特做帝 王像
(一)儒家学派
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思想 政治 学说
教育

2021版山东新高考历史人教大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版山东新高考历史人教大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老子》 材料二 “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 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 势也”。
——《韩非子》 探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道家和法家思想的核心。
主题一
主题二
-21-
提示:材料一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该治国主张对 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 的治国思想。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墨 家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反映 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 平、稳定的愿望
-12-
易错易混“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 式;“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让 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 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概念阐释“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 “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第十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 科技和文艺
-2-
时空坐标——理清历史脉络
-3-
主旨概览——把握单元线索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 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 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 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 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 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考历史大一轮课件百家争鸣

高考历史大一轮课件百家争鸣

THANKS
感谢观看
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形成了“士”阶层活跃的 局面。
经济基础
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井田制逐 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百家争鸣概念及意义
概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 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 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 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 》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 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贡献
主要思想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改造。他强调礼法并举,主张加强君 主的权威,维护社会秩序。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他提出的“性恶论”和礼法并举的思想,为后世儒家学 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荀子还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学问与事功的结合,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 了积极影响。
05
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及现实意 义
Chapter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影响
1 2 3
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
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相互争鸣,形成了丰富 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
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和 制度构想,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理 论支持。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百家争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助于促进国际 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共22张PPT)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共22张PPT)
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毫无疑问,孔子是一个失败的士,一个失败的理 想主义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对 后来中国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心中的偶像周公。
作为上层建筑,它被一定时代、地区 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所决定。同时反映着一 定时代、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特征。
一、“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3)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的唯物论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提出了“性恶论”。
2020/2/19
正确评价孔子的思想
(1)进步性: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抑制暴政,在先
“仁”
秦时期的进步意义。(2)局限性:仁是有差等的,即 鲜明的阶级性。“克己复礼为仁”,他推崇周礼,
【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 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 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四大家代表的阶级属性
• 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兴 地主 阶级
新兴 地主 阶级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哲学观:道是万物本原;朴素辩 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 寡民
逍遥论、齐物论
没落的 奴隶主
贵族
没落的 奴隶主
贵族
崇尚自然,超越 功名利禄,追求 精神自由。道家 思想对中国文化 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 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家 墨家
[答案] A
[学术链接]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的不同学术思想的交锋,其思想资源都 来自《六经》。《六经》又称《六艺》,它包括《诗》《书》《易》《礼》 《乐》《春秋》六部,儒家称之为《六经》。《六经》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自 然、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经济等诸多领域,它不仅是儒家的 经典,也是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但战国的士子们,接受前代思想资 源后,并不是照本宣科,固守先王之道,而是随时代的变迁、自己的理解、社会 的需要和自己的处境,从古代经典理论中,各取所需,加以发挥,各论短长,设塾 授徒,终成一家之言。对战国百家争鸣全局有重要影响的辩题则主要有:天人 之辩;性善性恶之辩;德治法治之辩;用兵寝兵之辩等。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礼”治国的
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 “
)
教有育教无思类想
:
教学原则上,主张 ”;教学方法上,主
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要求学
生学思结合
阶级 立场
没落 的奴 隶主 贵族
特征 与贡献
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 主要是一些治国原则与道 德准则。提倡德治、强调 道 力德于感建化立;批理判想暴化政、致的 社会政治秩序,孕育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 和道德准则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
二、内容
流派 儒家
代表 人物
孔子 (春秋)
思想主张
及其成就
(1)核心是“ 仁 ”和“ 礼 ”,
其主要内容是“爱人”和“克己复
礼”。其实现的途径分别是遵循“忠
恕(2”)政之治道上和:“提正倡名“”为政以德 ”,
春秋战国 时期的百 家争鸣
(6)2015·全国Ⅱ卷,24:从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出发考查 儒学理想化政治诉求的特点
(7)2015·全国Ⅱ卷,40:从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的比较出发,考查两者法制观念内容的不同及导致不 同的时代背景的差异
(8)2015·海南卷,1:从诸子百家互相辩驳出发考查儒 家、法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视角二 大争鸣的异同及融合
材料二 《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无 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探究主题二 大争鸣——思想多元性到融合统一的趋势
视角一 大争鸣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 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 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 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第三模块 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主要表现]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代表阐发不同 的治国主张,思想界百家争鸣;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 流传,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儒、佛、道相互辩驳、吸收,三教合一的 潮流兴盛;两宋时期,理学形成,儒学更加哲理化、思辨化,成为宋元明清时期的 官方哲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继承、批判传统儒学,倡导求实精神,使传统文 化重新焕发生机。
(5)2015·全国Ⅰ卷,40:从与 汉代儒学比较出发考查孔孟 儒学的核心主张
1.高频考点:先秦儒学的思想主张。
2.教材空白点:(1)先秦儒学丰富的 思想内涵。(2)儒家的历史观。
3.备考策略:(1)注意对诸子百家的 思想进行比较,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 言论属于哪家思想。(2)结合时代背 景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具体主张,并 能运用唯物史观对其作简要评价。 (3)从先秦儒学及与后世儒学的比较 出发,认识先秦儒学的地位及时代特 点,并分析具有这些思想特点的社会 根源。
——王超《儒家的礼和法家的法的异同》 材料三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的“礼”和法家的“法”思 想的异同。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三、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 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 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 规范。
[答案] D
[学术链接] 王朝相比较,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 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到确立。其 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治国思想之 先河。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 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结论] (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 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 了理论依据。
[考题链接]
1.(2016·海南卷,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 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 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 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 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政治主张:

;提出了系统以的法法治治国理论;建 兴 适应了加强 中央 .
韩非子 立
地 集权 的时代需
(战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主 的理论武器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尚贤 、 节俭、非乐、非命、节葬、
尚同
平 民 阶 层
讲求实际、功利, 一度成为显学
第30讲 百家争鸣
考情分析 必备知识 史料探究 即时演练
考情分析
国卷展示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1)2018·全国Ⅰ卷,24:墨子 思想的特点
(2)2017·海南卷,2:理学对先 秦儒学的继承
(3)2016·全国Ⅰ卷,24:儒学 的思想渊源
(4)2016·海南卷,4:从涵养“ 浩然之气”出发,考查孟子的 思想主张
[解析]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国之存亡,天也”“天子”等思想反映出夏商 时期的人们崇拜超人间的自然力量,相信天命鬼神,尊天事神以为政。但周代 “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等思想,实质上否定了主权在天论,在不动摇“天 命”的前提下,强调了人事的重要性,体现出一定的重民思想,从而有利于民 本思想的萌发,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周放弃对神的信仰,A项错误;“天命 观”的这种变化不能有效约束天子的行为,B项错误;这种思想更不可能摧毁 封建迷信的根基,C项错误。
材料一 商代统治者认为,上帝是商王的祖先,而商王则是上帝的嫡系子孙。 这就使商王从血缘关系上找到了作为上帝合法代理人的依据,不仅上帝与祖 先合而为一,而且上帝—祖先—商王也三位一体了。 材料二 周公告诫成王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欲 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他主张“裕民”,所谓“裕民”,就是宽 以待民。宽以待民就要“明德慎罚”。
[考题链接]
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 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 至认为“天不可信”。周代“天命观”的这种变化( ) 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 B.有效的约束天子的行为 C.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 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
——以上均摘编自 董英哲《从神本主义到民本主义》
[问题]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商相比西周的治国思想有何新变化?
[结论] 变化:商代时上帝是商王的祖先,形成了帝、祖、王三位一体的观念, 强调统治者权力的神圣性,把“天之罚”的思想推向高峰。西周时强调统治者 “德”的重要性,提出敬德保民,裕民,“明德慎罚”的理念,初步实现治国思 想由“神本”到“民本”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