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对策

双城市周家二中吴华荣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分析引发教师心理障碍的因素,有利于帮助教师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及时地消除或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 教师、心理障碍成因、自我心理调适。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教师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今天,教师的心理问题却相对被人们忽视了。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但资料显示,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是当前教育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引发教师心理障碍的成因

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一)来自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

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给教师原有的思维、观念、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扬弃、不断学习、不断摸索,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术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足以作为表率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有既严厉又和蔼的教育态度,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使教师缺乏成就感。

(二)来自工作、学习和竞争的压力。

教师工作负担重。这种工作负担主要体现在:

1.时间长。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家访、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其中大量的工作是靠业余时间干的,而且

几乎是无报酬的.使教师心理失衡,感到彷徨无助。

2.任务重。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处理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问题。有的教师每周课时达20余节,有的村级学校还存在教师包班等现象。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统考,参加学科知识竞赛,学校还要求教师要保住巩固串,提高升学率,减小辍学率等。即使是节假日,教师也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得教师更加紧张,身心交瘁,精神疲惫,体力不支。

3.要求高。教师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因素时常触动着教师的自尊心,内部因素往往反映在教师对自身知识水平、教育能力等的评估上,外部因素主要反映在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评价上。如果教师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发展要求过高,其承受挫折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渐渐会对自己感到失望,造成精神焦虑和压抑。

有关资料显示,有近50%的教师认为工作紧张,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一部分教师不适应学校的这种竞争机制而出现心理障碍。据调查,31.5%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出现心理疾病。加之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经济窘迫的压力和领导的评价压力的影响,某些教师的责任心和上进心较强,常常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之深,责之切,有时冲动急躁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发生。教师评职称受阻是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导火线。虽然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但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打击,(三).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冲突。

从“儒家鼻祖”、“万世师表”的孔子起,儒家文化就倡导尊师重教。自古就尊崇“天地君亲师”之说,把教师地位放到非常高的位置。”当社会给予教师较高的理想角色,对其行为有较多期望时,教师的现实角色却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兼顾,以效率为主”、“按劳取酬,利义并重”的价值观念向传统的教师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师价值观念与教师现实的生存状况发生了不可避免地碰撞,部分教师原本平和的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心态失去了平衡,进而产生不公平感。同时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轻视教师职业的错误观念,对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漠不关心,少数地区还屡屡出现家长及不良学生殴打教师的恶性事件。这两种角色的巨

大反差,常常使教师产生失落感和压抑感,这种状态的持续存在成为导致教师心理障碍的一大诱因。

(四).教师的自身人格脆弱或耐受力差。

古人云:“德高者可以为师。”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以榜样姿态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形象出现。正是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清高自居,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刻意限制自己并关心各种细节;在学生面前要保持平静、耐心、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些话家长可以说,但作为教师就不该讲。其实,教师也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对工作安排甚至职业规范想不通的时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会遇到诸如学生调皮捣蛋、恶作剧、恩将仇报、逆反对抗、违纪犯规等不如意的事情。遇到这些使人气愤、烦躁情况时,大部分教师能够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主动地应对面临的问题,缓解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化压力为动力。而有些耐受力较差的教师面对压力以及心理冲突却无所适从、怨声载道,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些都是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

二、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减轻压力,二是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机制,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

1.改革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以“管”为中心走向以“理”为中心,关注教师的

情感、价值及工作环境,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例如,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交流机会,减轻教师不良情绪的积压,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设置校长热线电话、教师意见箱,建立教师的心理卫生档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等等,让教师有地方述说苦衷与烦恼,发泄不满与怨言,使其心理危机能够得到缓解、消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危机一般都具有个体性,要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加强个别交流和指导,运用社会心理干预法、认知疗法、宣泄法、情绪性角色扮演的方法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辅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和心态与学生交往、与同事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