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消费者把对 选择对象的 心理反应保 持在一定方 向上,并维 持到心理活 动的终结。
注意使消费者的心 理活动处于一种积 极状态,能及时调 整和修正外界干扰 产生的错误和偏差 ,保证感知的形象 清晰和完整。
(三)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不加
任何意志努力而产生注意。
看电视时注意到屏幕 右下角的广告。 需要购买电视机,会刻 意搜集有关信息
第三节 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 •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 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除了对产品进行认识和情 绪体验外,还要经历意志过程。只有经过有目的的、 自觉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 响,消费者才能实现预定的购买目标。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 在心理学中,情绪性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 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 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人就产生 积极肯定的情绪感情,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 情绪情感。 • 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由于受不同需要的支 配和环境的影响,其消费过程会出现不同的感情 色彩。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过程就是消费心理的情绪过程。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 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知觉 的映象仍保持 相对不变。
(五)知觉对消费者以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的作用
1.知觉的选择性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如果消费者带着既定购买目的到商店,就能积极主动地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出所要购买的商品。
2.错觉在造型艺术上具有特殊作用
商业企业在橱窗设计、广告图案、包装装潢、商品陈列、 器具使用等方面,适当地利用消费者产生的错觉,进行巧妙 的艺术处理,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心理效果。

心理学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教学课件

心理学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教学课件
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让学生处于愉悦、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 创设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绪和情感与高 尚情操的熏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形成良 好的学习心态和好学、乐学的人格品质。 (4)重视教学过程的情绪和情感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规律
一、情绪和情感的特性
1. 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 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
人的情绪和情感经常由什么性质的 事物引起和趋向什么性质。它是情 绪和情感品质的核心,也是评价情 绪和情感价值的主要方面。
一、情绪和情感的特性
2. 情绪和情感的深刻性
情绪和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绪 和情感在思想和行动中所表现的深厚程度。
特别拓展
测测你的心理承受力 下面展示一组测试心理承受力的图片,图片本身是静止的。不过由于视觉 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你会看到它们在动。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转动越慢。
特别拓展
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 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1] 。 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 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 性质,如失去亲人往往使人产生较长时间的郁闷心境。一个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如高考被录取,实验获得成功,作品初次问世等),在一段时期内会使人处于 积极、愉快的心境中。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 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事过境迁不再考 虑,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容易耿耿于怀 。

第八章 情绪与情感

第八章 情绪与情感

第四节 情绪、情感的品质与调控
• 一、情绪、情感的品质 • 1、情绪、情感的倾向性 • 2、情绪、情感的深刻性 • 3、情绪、情感的稳定性 • 4、情绪、情感的效能
二、情绪智力及其意义
• 情商与心理健康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
得·萨罗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 (Jone Mayer)最先提出情商概念,指准确评 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调节情绪的能 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器官、腺体

肌体N 骨骼、

肌肉
• 1、积极情绪促进健康
• 2、消极情绪不利于健康,容易致病
六、情绪、情感的效能
• 1、动力效能 • (1)增力作用 • (2)减力作用 • 2、信号效能
七、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 1、肯定与否定 • 2、紧张与轻松 • 3、激动与平静 • 4、积极的或增力的和消极的或减力的 • 5、强、弱两极状态
• 包括:情绪的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 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等方面。
• 1995年,美国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著 作《情绪智商》出版,系统地阐述了情绪智 商的概念及其表现,并把它概括为五种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 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人际协调 能力。此后,情绪智商引起广泛注意并越加 流行。
2、*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A
B
C



D



E


A:引发事件,即 在事实。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客观现实与人的需 要形成了不同的关系。 • 3、并不是所有与人的需要关系密切的事物 都能使人产生情绪与情感。

【2020幼儿教师资格证】情绪与情感的发展重点笔记

【2020幼儿教师资格证】情绪与情感的发展重点笔记

【2020幼儿教师资格证】情绪与情感的发展重点笔记第二节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一、幼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一)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

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2.原始情绪的种类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

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

例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其活动,婴儿会发怒,他会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

例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

有些人认为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只能区分为愉快和不愉快,所谓愉快,仅是“不是不愉快”的表现而已。

(二)情绪的分化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情绪。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l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基础知识
意志:是指人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自觉的调节
行为和情感, 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意志的发展
使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向更高级的阶段。
基础知识
有目的的行为
调节行为和情感 克服困难 心理过程
意志
基础知识
人物 主要成就 曹雪芹 《红楼梦》 司马迁 《史记》 司马光 《资治通鉴》 达尔文 《物种起源》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马克思 《资本论》 所用时间 10年 19年 19年 28年 30年 27年 27年 40年
4-5岁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1、情绪表现趋于主动性、稳定性、内隐性 2、情绪理解发展进入关键期 (1)移情能力迅速发展 (2)情绪理解依存于社会知识
(3)理解信念和情绪的关系
(4)情绪理解具有单中心性
4-5岁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3、情绪调节多采用建构性策略 (1)替代活动 (2)口语表达 (3)自我安慰
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 观察研究猴子
1、情绪识别与理解 孩子能很早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 幼儿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能够将自己放在他人 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
2、情绪情感体验 :丰富(积极或消极)、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3、情绪表达与控制 :外显(高兴就笑,害怕就哭) 控制力差 不分场合地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分析:孩子与妈妈一起上公园,一路上高高兴兴的,半路上孩子想吃 冰激凌,妈妈认为天气凉没给买,孩子当场就大哭起来,开始的喜悦 荡然无存。这是孩子情绪的冲动性。莉莉3岁,喜欢的小鸭子玩具碎 了,她就伤心地哭起来,妈妈给她一块巧克力,她就又笑了,这是儿 童情绪的易变性;幼儿园里看见小朋友哭了,她也跟着哭起来。这是 情绪有受感染性。 为什么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大脑的神经系统发展来看,幼儿的 神经抑制过程发展得比较缓慢,致使 情绪调控的水平相对较低。

第七章_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_情绪和情感

2019/6/16
心理学
钱伟
32
(二)情绪的状态种类
心境
1、什么是心境? 心境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019/6/16
心理学
钱伟
33
情绪状态分类
情绪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 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骄傲是个体在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 理想自我要求时产生满足感、自我肯 定的情绪体验。
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不到理想要 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
骄傲还是自罪,取决于现实自我是否
满足于理想自我。
心理学
钱伟
31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 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钱伟
50
四、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1、爱 爱是对他人肯定的情感,它与喜欢相联系。 一般来说,爱具有积极的意义。
2、恨
恨是对他人否定的情感,它与愤怒 这一基本情绪相联系。
恨这种情感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力求摧 毁所恨的对象。
恨的消极作用在于它的破坏性。
恨也有积极的作用。
不喜欢或厌恶等否定情感与恨不同,它们只是导致个体远离对象。
2019/6/16
心理学
钱伟
42
计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 4分计;反向计分题按4、3、2、1计分。
反向计分题号:2、5、6、11、12、14、 16、17、18、20。
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分 值越小越好,分界值为50。
2019/6/16

公共普通心理学-情绪情感

公共普通心理学-情绪情感

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对负性情绪进行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怒。 维持调节:主动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快乐、兴趣等。 增强调节:对情绪进行积极干预,如对抑郁或淡漠进行增强,达到积极情绪状态。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良好调节:使情绪、认知、行为达到协调。 不良调节:个体失去对情绪控制,心理功能受损。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 包括三种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的模式。 姿态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部位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 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加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等。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情绪和情感
01
目录
01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臆断而已。可是事与愿违,也与理智和镇静背道而驰,恐惧感骤增,他始终不能减弱这令自己窒息的紧张心理。他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比让他登台更可怕的了。 终于,他鼓足勇气、准备上台。令他惊奇的是自己居然还能站稳,甚至走上几步。他清清嗓子,希望还能说出话来。虽然紧张得好象是要从高空跳下一样,他穿过幕布走上舞台。面对着舞台脚灯远处闪动着的一张张满是期待的面孔,他说道:“晚上好……” 就在这一刻,恐惧的潮水奇迹般地退去了。
2、情绪体验调节
个体体验过于强烈时,会自动进行调节。如研究发现忽视可以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会降低快乐感等。
行为调节:
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如抑制掩盖不适当情绪表达——有时虽然心情不好,还是要掩盖,以免影响他人情绪。
认知调节
Dodge提出调节步骤:唤醒需要调节情绪——解释导致的原因,发现改变情绪方式——做出改变决定,设定改变目标——进行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评价等过程。

《第二节音乐情感及情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节音乐情感及情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音乐情感及情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识别音乐情感和情绪的方法。

3. 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4. 培养对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和实践,掌握识别音乐情感和情绪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音乐素材,包括不同风格和情绪的音乐。

2. 制作PPT课件,展示音乐情绪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

3. 准备教学用乐器或音响设备。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和情绪,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音乐情感与情绪的关系:通过讲解音乐情感与情绪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音高、节奏、力度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的。

3. 音乐情绪分类:介绍基本的音乐情绪分类,如快乐、悲伤、忧郁、愤怒、恐惧等,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情绪的表达方式。

4. 音乐欣赏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辨识和感受不同类型的音乐情绪,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互动:设计一些课堂互动环节,如音乐填空、音乐猜谜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音乐情感与情绪的关系、分类等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些不同类型的音乐,尝试辨识和感受其中的音乐情绪,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以便了解教学效果,并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基本概念。

医学心理学复习指导:情绪和情感过程

医学心理学复习指导:情绪和情感过程

医学心理学复习指导: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心理学学习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重要考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医学心理学。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的过程中,必然接触到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对象和现象,也一定会遇到得失、顺逆、荣辱、美丑等各种情境,从而产生喜.、怒、哀、乐、爱、恨等情绪、情感体验。

正是各种情绪、情感的不同变化,才使得人们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过程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

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又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人对这种关系进行反映的形式则是体验和感受。

所以,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本源,离开了客观亊物,情绪、情感就成了无渔之水,无本之木。

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引起人的诸如髙兴、愉快、满意、爱慕等积极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时,会引起人的诸如生气、苦闷、不满、憎恨等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观事物只能满足人们一部分需要时,则会引起诸如喜忧参半、百感交集、啼笑皆非等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相互交织的情绪与情感。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在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它既包括感情发生的过程,也包括由此产生的各种体验,因而用单一的感情概念难以多方面表达这种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

在当代心理学中则分别采用情绪和情感来更确切地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

所以情绪和情感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所以情绪的概念可用于动物和人。

情绪和情感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情感的概念是感情性的觉知方面,集中表达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情绪和情感过程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情绪和情感过程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情绪和情感过程(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人对这样关系进行反映的形式又是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过程,常具有外部明显、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如喜、怒、哀、乐。

情绪在根本上说只有两种:即愉快和不愉快。

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

它通常与人的精神性或社会性需要密切相关。

人的高级情感依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四)情绪情感分类1.情绪的分类(1)心境。

(2)激情。

(3)应激。

2.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五)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

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主要包括:(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4)沙赫特的三因素情绪理论。

情绪与情感ppt课件

情绪与情感ppt课件

10
(一)情绪的中枢机制
• 1.下丘脑:
支配愤怒和恐惧中枢
• 2.边缘系统:
整合情绪体验 – 下丘脑:快乐、痛苦 – 杏仁核:恐惧、愤怒
• 3.网状结构:
激活或唤醒情绪
• 4.大脑皮层:
主导,情绪的认知、评价与控制
11
‫۝‬情绪的生理机制 • 1、中枢机制 • 2、外周神经机制 • 3、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内部变化
一致性;当个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 内疚感可激发社会公平重建。
26
• 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
O适应功能 • 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 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27
O动机功能
O 情绪是情感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焦虑 一定的焦虑水平能够促进工作绩效
• 积极情绪
增力
• 消极情绪
减力
6
➢外部行为
伴随情绪出现的相应的面部表 情、身体姿势、语音和语调等方面 的变化
7
O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 情绪情感的区别
情绪
情感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
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生理性)
(社会性)
冲动性、难以控制
处于意识的调节支配之下
明显的外部表现(外显性)内隐的、微妙的(内在性)
情境性、短暂性
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35
➢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 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 产生的情绪。 根据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紧张度分为:
36
• 心境 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特点: ‫ و‬强度和激动性:微弱、平静的 ‫ و‬延续的时间:持续时间较长,少则几天,多则数年 ‫ و‬影响范围: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整个心理活动和行为都

《第二节 音乐情感及情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节 音乐情感及情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音乐情感及情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识别音乐情感和情绪的方法。

3. 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掌握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知识,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2. 难点: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将内心感受转化为音乐语言。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音乐素材,包括不同风格和情绪的音乐。

2. 制作PPT课件,包含教学图片和音乐示例。

3. 准备音响设备,确保音乐能够清晰播放。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音乐情感和情绪的认知程度,以便调整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不同的音乐类型如何表达不同的情绪,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角色扮演:选取一首具有多种情绪表达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展示音乐中的情感。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也可以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实践创作:请学生尝试用简单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创作一首表达特定情绪的音乐作品,锻炼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5. 评价总结: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打分。

教师进行总结,表扬优秀作品,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创新。

五、课程结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情感及情绪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继续探索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具有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

3. 预告下节课的主题或内容,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和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识别音乐情感和情绪的方法。

3. 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4. 培养对音乐情感和情绪的审美能力。

普通心理学 情绪和情感

普通心理学 情绪和情感
• 激情是情绪的极端状态,往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 表现。
• 引起激情的原因往往很多,一般地说和个人生活中的重大 事件有关。
•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比较狭窄,行为往往较难控 制。
• 积极的激情对人的生理、心理是有益的。消极的激情对人 是有害的。
• 3、应激
•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
• 二、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内部变化 • 1. 呼吸系统的变化 • 2. 循环系统的变化 • 3.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 4. 皮肤电的变化 • 5. 脑电反应
• 三、情绪的外部表现
• (一)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 各种情绪状态。
– 据估计,人的面部有80块肌肉,可以产生7000多种不同的表情。
12
• 1、自我意识:在这里是指对自己情绪的觉知。 • 2、自我激励。 • 3、情绪控制。 • 4、人际沟通:这里是指在准确认知他人情绪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
际关系的能力。其中“同理心”是人际沟通中最基本的技巧。同理心, 又“共情”,即通过换位思考来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 5、挫折承受能力。
13
• 2、动机功能
–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情 绪情感可以对动机起到信号放大和减弱的作用,从而对个体的行 为起到不同的激励作用。
• 3、组织功能
– 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 过程,而且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 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 1、心境 •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 • 心境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 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令气候、环境景物都可能成为心境的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程正方《心理学》第7章-情绪与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社会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工具) 达尔文曾指出,情绪最初只有生存适应的功能,情绪的社 会性涵义是后天派生出来的。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如婴儿出生时不具备独 立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 人交流, 得到成人的抚养。 从成人角度而言,个体可借助各种情绪和情感来了解其自 身和他人的处境或状态,以求得良好的适应。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 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类别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能的。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当愿望得以实 现、紧张状态 消除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当愿望不能实现 或达到目的的行 动受到挫折时引 起的一种紧张而 不愉快的情绪。
(三)组织功能
➢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 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研究表 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 表现: –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 情绪能影响记忆 – 情绪常常支配人的行为
(四)信号功能
➢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 6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 • 宣泄法
– 大哭一场 – 进行剧烈的活动 – 找人倾诉
• 语言调节法 对自己说话,自我鼓励 • 目标转换法 把不顺心的事情放下,去做喜欢的事,
如打球、游泳、听音乐等

心理学基础理论-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学基础理论-情绪情感过程
模块二 心理学基础理论
L/O/G/O
项目一 心理过程
任务二 情绪、情感过程
思考 同样是下雨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呢?
二、情绪与情感过程
1、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情绪的基本类型
(二)情绪的种类
1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温和、微弱、时间较长,非定向的、弥散 性的情绪体验。
2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感知 、评价产生的体验。
3理智感:是人对追求真理,对认识活动的成 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绪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从需要角度:生物需要、社会需要 从发生角度:早(人和动物共有)
晚(人) 从稳定性程度:情境性、
情境性、稳固性、长期性 从强度和外部表现:强度大、明显
(二)情绪的种类
2激情:是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的种类
3应激:指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 状态。火灾、水灾、地震时机体处于高度 紧张状态。
Hale Waihona Puke 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准则评价自身 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一种复杂情感体验
内容:有自尊心、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 、人道主义的情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不明显

情绪与情感过程

情绪与情感过程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做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 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 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 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 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 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
如,美丽的自然现象如桂林山水、 内蒙古大草原等引起人们的自然美感。 美好的社会现象如淳朴善良,见义勇 为等引起人们的社会美感。美妙的艺 术作品如绘画、音乐、文学等引起人 们的艺术美感。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下丘脑与情绪 (二)边缘系统与情绪 (三)大脑皮质与情绪 (四)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情绪与健康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健康起良好的作用。 焦 虑、抑 郁、悲伤、烦闷等情绪则会损害人的正常的生理 功能和 心理反应。
消极的情绪可以致病,而积极的情绪可以治 病,情 绪研究在医学临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 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 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 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复合情绪:
在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的基础上 组合派
生出的复杂的情绪。
2.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状态,即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 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比较微弱又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 (2)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事件所引起的极度紧张的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智感
•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 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理智感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是与人的求知欲望、科学探索及 对真理的追求相联系的,是人们学习科学 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 力。
美感
•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事物进行评 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美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段性。
• •
• • • • • • • • • • • • •
二、躯体疾病 指由各种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 功能所致的精神障碍,其他还可见于某些染色体异常和物理因素等。在躯体疾病的整个病程 中,可有抑郁、躁狂、幻觉、妄想、兴奋、木僵等精神症状,并表现具有多变和错综复杂的 特点。 躯体疾病的诊断要点有: 1.有躯体疾病检查的客观证据。 2.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病程与原发躯体疾病相关,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智能损害; ②遗忘; ③人格改变; ④意识障碍(如谵妄); ⑤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或紧张等); ⑥情感障碍(如抑郁或躁狂等); ⑦神经症样症状; ⑧以上症状的混合状态或不典型表现。 3.无酒精或药物滥用史,发病前没有应激因素或精神障碍的证据。 4.排除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严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情感障碍分为3类:
• 器质性情感障碍:由脑瘤、脑血肿、脑寄生虫、 脑外伤、脑萎缩等结构变化以及内科疾病所引 起的症状性情感障碍。癫痫等均归为器质性精 神病之列。 • 心因性情感障碍:由重大精神创伤或持久性精 神紧张或不良环境所造成的一类情感问题,包 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反应性情感障碍 和创伤应激障碍等。 • 内生性情感障碍 :包括躁狂症、抑郁症和双 相情感障碍等。
• 1927年,美国心理学家卡侬(W.B.Cannon) 。 • 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当抑制解除时,丘脑的功 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 的结果。 • 丘脑的情绪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 传出神经达外周血管、脏器形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 • 巴德(Bard)支持和发展了坎农的理论。因此,后人称这一理 论为坎农-巴德理论或坎巴学说。 • 进步:从脑内寻求生理机制,并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统一于 丘脑的功能。 • 局限: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 意义。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第四组 陆婷婷 陆娇 黄燕琳 陈燕 刘金凤
主要内容
• • • • • 一、情绪与情感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三、情绪理论 四、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五、情绪调节
一、情绪与情感
•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
• “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人对 情绪与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就是情绪与情 感的主观体验。 • 情绪和情感是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 个概念。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 阿诺德(M.B.Arnold) 阿诺德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产生 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 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 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 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基础。阿诺德强调 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是一个皮 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 诺德的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
四、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 • • • • (一)情绪与情感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三)情绪与情感具有激发动机的功能。 (四)情绪与情感具有组织功能。 (五)情绪与情感具有影响健康的功能。
五、情绪调节
•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个体管理 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 (一)情绪调节的内容 • 1.具体情绪的调节 • 情绪调节包括对所有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调
总的来说: 詹姆士-兰格理论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 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 生。
• 评价: • 詹姆士-兰格理论重视情绪与机体的变化 密切关系,但受当时生理学发展水平所限, 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 而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和调 节作用。
2、情绪的丘脑学说
• 评价: • 西米诺夫的情绪理论虽然比较简单、 明了,但它为情绪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 野、新的方向。 • 遗憾的是,西米诺夫没有对信息、需 要的性质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动 力学分析。
(5)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
• 情绪不协调理论情绪信息加工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一60 年代,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扬(Y oung, P.T.)和普里 布拉姆(Pribram,K.)。 把情绪定义为“感情性的激烈扰 乱”,认为情绪是一种神经中枢在感情上的 “紊乱”反 应,即一种对平衡状态的破坏。强调情绪起源于对环境 事件的知觉、记忆和经验。当人们在过去经验 中建立起 来的内部认知模式同当前输入的信息超越稳定的基线不 一致时, 就导致情绪的产生,这就是情绪不协调理论的 含义。 • 普里布拉姆还提出了一个“监视器”的概念,他认为情 绪是临视脑活动的一种机制,起着监视心理加工的作用; 情绪过程就是当原来进行的加工程度受到阻断时产生的 替代性执行程序,对这个阻断过程的意识觉知,就是情 绪的体验或感受。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 • • • • • (一)基本的情绪形式 快乐 愤怒 恐惧 悲哀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 激情 应激 (三)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心境
心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具有渲染性的 情绪状态。
心境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 响。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人的健康;消极悲 观的心境则会降低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 和希望,有害于身心健康。
• • • • • • • • • • • • • • • •
一、脑部疾病 脑部疾病的诊断特点有: 1.有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证据。 2.有脑病、脑损伤,或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智能损害; ②遗忘; ③人格改变; ④意识障碍; ⑤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紧张等); ⑥情感障碍综合征(如躁狂、抑郁等); ⑦解离(转换)障碍; ⑧神经症样综合征(如焦虑、情感脆弱等)。 3.日常生活受影响。 4.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以及病程与原发器质性疾病相关。 5.排除由其他原因(如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
6、情绪的应激学说
• 1946年,塞里(H.Selye)
• 从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中为情绪过程的生理 心理学理论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科学事实和 新的理论。 • 在紧张性情绪形成中,大脑皮层、下丘脑、 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发挥着神经体液的综 合适应性调节作用。
情绪认知理论
• 情绪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是 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 事物的评价的理论. •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 (4)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 (5)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 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 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 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 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 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具体来说 就是: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 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 这种关系的程度。 • 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 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 制判断。 • 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
节,大多数人都认为,情绪调节只是对悲伤、紧 张、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的调节,而实际上, 在某种情况下,正性情绪也是需要调节的。
2.唤醒水平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唤醒水平的调节, 使其处于适度的水平上。情绪调节即包括抑制、 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3.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调节既包括对情绪系统各个成分的调节, 也包括对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调节。情 绪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指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主 观体验和表情行为。
• 该理论以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特点为依据。 • 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 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 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 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 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5、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 帕帕兹(J.w.Papez),麦克林(Maclean) 。 • 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 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 边缘系统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 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有重要作 用。 • 帕帕兹强调边缘系统中下丘脑和扣带回的作用, 他认为下丘脑在情绪表达中起重要作用,扣带回在情绪 的体验中起重要作用。麦克林则认为海马和颞叶在情绪 体验中更为重要。 • 进步: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 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激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 绪状态。
应激
• 应激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 性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态 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 一般程度的应激状态可以维持机体一定的 紧张度,使个体精力旺盛、
•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他 人或自身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 一种情感体验。 • 道德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段性。
(4)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
• 西米诺夫(Siminov,P.V.)的信息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 因缺乏信息而不能适当地组织自己,那么神经机制就会使 消极情绪开始行动。 • 西米诺夫主张,情绪(E)等于必要信息(In)与可得信息 (Ia)之差与需要(N)的乘积,即:E=-N(In-Ia) • 西米诺夫认为,情绪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生理激活的力量, 如果这个机制变活跃了,那么,一些习惯性反应必定受到 破坏。当有机体需要的信息等于可得的信息时,有机体的 需要得到预期满足,情绪便是沉寂的。如果信息过剩,超 出了有机体预期的需要,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 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都可以促进行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