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故事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巨著,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主张与秦国合作对抗楚国,但齐王主张与楚国修好。

因为内部不团结,齐国错失了击败楚国的良机。

2. 六朝时期,东晋的朝廷内部不断出现各种政治派别,争权夺利。

这使得东晋朝廷无法团结一致,最终导致东晋的灭亡。

3. 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拥有一位谋士冯异,善于策略,能为孝文帝提供明智的建议。

然而,由于内部宫廷斗争和宠幸妃嫔,孝文帝对冯异的重要建议不予采纳,导致北魏逐渐衰落。

4. 唐朝时期,玄宗皇帝在位期间,贞观之治逐渐崩溃,皇帝沉迷于后宫佳丽和宠幸杨贵妃,政务不听谏言。

这导致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国家陷入了腐败和衰落的局面。

5. 宋朝时期,宋徽宗在位期间,内部官员多为文人,几乎没有实际军事经验的将领。

这使得辽国不断侵扰宋边境,而宋徽宗却不能团结内部力量来应对外敌。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子,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都反映了内部团结对一个国家或朝代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介绍如下: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中国历史,共294卷。

这部史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下面列举几个《资治通鉴》中的著名故事:
1.郭子仪的故事:郭子仪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名将,曾在唐朝与回
纥族作战时立下赫赫战功。

他有一次在战场上被敌军重创,身负重伤,但他没有向敌人示弱,反而振臂高呼:“我叫郭子仪,快来杀我啊!”这一举动打击了敌军的士气,让唐朝士兵倍感士气高昂,最终赢得了胜利。

2.李贺的故事:李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作家,被誉为“狂人之
才”。

他有一次到朝廷上朝,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戴着花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当时的宰相魏徵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

然而,后来李贺的诗歌却被后人称为“唐诗三百首”之一,成为了唐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3.李世民的故事: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
惜用尽手段。

有一次,他下令将宰相魏徵的女儿魏王女降职为庶人,以打击魏徵的威望。

魏徵看到女儿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忍无可忍,愤而跳楼自杀。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朝野,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段丑闻。

这些故事都是《资治通鉴》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反映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思想,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启示和借鉴。

资治通鉴 民族团结故事

资治通鉴 民族团结故事

资治通鉴民族团结故事1、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昭君也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2、细君公主入乌孙。

刘细君,西汉宗室,汉武帝刘彻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

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

刘细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赢得乌孙国上下的敬重。

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到乌孙国,她的付出换来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

3、瓦氏夫人抗倭。

瓦氏夫人,本姓岑,1496年生,归顺直隶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帼英雄。

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纵马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

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壮族人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

她的抗倭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缅怀和纪念。

4、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四卫拉特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5、刘永福台湾抗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

消息传出,举国激愤,台湾人民更是义愤填膺,坚决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由宋代司马光编撰而成。


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上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
1.“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结果
被东吴联军采取火攻战术打败。

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标志着曹操统一
北方的野心破灭,也证明了“兵不厌诈”这一古老的军事格言。

2.“刻木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叫做“刻木事”的故事。

唐代中
宗在位之际,内侍卢辅国受宠爱,但他却相信谣言,指称当时的宰相李林
甫是反贼。

中宗感到疑惑,李林甫就用术数占卜,发现卢辅国就是一个谣
言制造者。

为了揭穿卢辅国,李林甫就在一片木板上刻下了卢辅国的名字,在群臣面前揭开木板,让大家都了解了卢辅国的真面目,于是卢辅国就被
赶出了宫廷。

3.“十才案”
“十才案”是宋代的一起政治事件,因为涉及到政治名流的贪污和压
迫臣民的行为而引起社会公愤。

被捕的十位官员都是有才干的人才,因此
被视为是朝中的改革派。

尽管这些人被判刑,并被赶出京城,但他们的思
想却在朝野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崇祯登基”
崇祯帝是明朝时期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登基时只有十八岁。

他继位时,朝廷正在面临腐败、军队失去指挥,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而且清军的侵
略也正在向国土深处渗透。

尽管崇祯帝努力领导朝廷,但最终他还是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他在四十岁时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资治通鉴》里的一些有趣的典故。

比如说,有一个叫“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国得到了一块特别漂亮的和氏璧,秦国的国王想要把它抢走。

赵国就派了蔺相如去秦国。

蔺相如可聪明啦,他和秦王斗智斗勇,最后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还有“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觉得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高,心里很不服气。

蔺相如知道后,故意躲着廉颇。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这么做是为了国家好,他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资治通鉴》里的典故。

有一个叫“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国的赵括呀,说起打仗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是真正上了战场,却不会打仗,最后导致赵国失败了。

再比如说“指鹿为马”。

秦朝的赵高,故意把一只鹿说成是马,看大臣们谁敢反对他。

那些不敢说实话的大臣,都很胆小。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光会说可不行,还要有真本事。

而且,我们要勇敢地说真话。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资治通鉴》里的典故。

有一次呀,我读了“鸡鸣狗盗”的故事。

孟尝君被秦王关起来了,他的门客里有人学鸡叫,骗开了城门,还有人会偷东西,帮他拿到了重要的东西,最后孟尝君逃走了。

还有“毛遂自荐”。

平原君要选二十个人去楚国求救,毛遂自己推荐自己,最后帮平原君完成了任务。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精彩?我们要从中学到一些道理,变得更聪明、更勇敢!。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一、以瑶为后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

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二、智伯要地原文: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资治通鉴里的22个小故事

资治通鉴里的22个小故事

资治通鉴⾥的22个⼩故事1、(前403年)⽂侯与⽥⼦⽅饮,⽂侯⽈:“钟声不⽐乎?左⾼。

”⽥⼦⽅笑。

⽂侯⽈:“何笑?”⼦⽅⽈:“⾂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

今君审于⾳,⾂恐其聋于官也。

”⽂侯⽈:“善。

”当政者应当明“管事者”⽽不是明“管事”,因此每每听到报刊⼤谈“领袖”如何博学多才、如何琴棋书画⽆所不精,我就担⼼他们“聋于官也”。

太多的兴趣爱好,会成为某些⼈“投其所好”的切⼊点,也就是腐败的温床。

2、(前370年)齐威王召即墨⼤夫,语之⽈:“⾃⼦之居即墨也,毁⾔⽇⾄。

然吾使⼈视即墨,⽥野辟,⼈民给,官⽆事,东⽅以宁。

是⼦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夫,语之⽈:“⾃⼦守阿,誉⾔⽇⾄。

吾使⼈视阿,⽥野不辟,⼈民贫馁。

昔⽇赵攻鄄,⼦不救;卫取薛陵,⼦不知。

是⼦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烹阿⼤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不是听信左右⽽是认可实地考察,这才是“循名责实”的治国之道。

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更多习惯听从周围副⼿、助⼿、秘书、司机、亲戚、朋友的毁誉,⽽不是实地考察功过,于是“上有好着下必甚焉”,结果整个国家“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吹得好”。

3、(前359年)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三丈之⽊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民怪之,莫敢徙。

复⽈:“能徙者予五⼗⾦!”有⼀⼈徙之,辄予五⼗⾦。

乃下令。

令⾏禁⽌,这是依法治理的核⼼环节。

我们今天许多法令都是⼀纸空⽂,说明这些法令没有信义作为基础,结果当然是“村骗社,社骗乡,⼀直骗到党中央”,政令为地⽅权⼒所架空,于是中央决策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价值。

4、(前312年)燕⼈共⽴太⼦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苦,卑⾝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齐因孤之国乱⽽袭破燕,孤极知燕⼩⼒少,不⾜以报。

然诚得贤⼠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视可者,得⾝事之!”郭隗⽈:“古之⼈君有以千⾦使涓⼈求千⾥马者,马已死,买其⾸五百⾦⽽返。

关于《资治通鉴》,讲几个有趣的故事

关于《资治通鉴》,讲几个有趣的故事

关于《资治通鉴》,讲几个有趣的故事展开全文一唐文宗时,大臣李训发动政变,意图诛杀宦官,政变失败,李训从皇宫中出逃,其将象征一品的紫衣袍扔掉,换上象征卑微的青衣司马袍(唐代京官贬值一般都被贬为司马),经过宫门,李训佯作怒怨道:“我犯何罪?竟然贬我做司马?”宫门官兵不疑,李训竟然逃脱。

二北周创建者宇文泰率领大军与东魏大将侯景交战,宇文泰大败,军队溃散,宇文泰不小心摔下了马,侯景军队迫近,宇文泰不及走,此时,宇文泰部将李穆挥鞭猛打宇文泰,道:“贱兵不战为何?莫非想投降敌兵?看我不能杀汝?”侯景军以为宇文泰乃以普通士卒,遂没有抓他,而继续向前追击。

三隋文帝杨坚没有称帝前是北周宰相,大将尉迟炯是北周皇帝的舅舅,镇守邺城,意图反对杨坚。

杨坚命令韦孝宽去邺城接替尉迟炯的职务,到达邺城后,韦孝宽发现尉迟炯有反叛的意图,就逃离邺城,尉迟炯命令军队追击,韦孝宽逃离过程中销毁桥梁,经过驿馆,就把驿馆中的马匹全部拉走,并送大量金钱给驿长道:“尉迟炯将军的属下将光临你们这里,你要准备好丰盛酒菜,好好招待他们。

”尉迟炯的军队来到驿站,因为道路阻断,马匹无可换,且有酒肉招待,就没有继续再追赶韦孝宽。

韦孝宽得以逃脱。

后来韦孝宽率领大军消灭尉迟炯,夷灭其三族,铲除了杨坚篡位称帝的最后障碍。

四明武宗南巡病死,权臣江彬手握大权,并有勇士数千人屯于京师。

太后欲铲除江彬,然而却畏惧江彬手下勇士,不敢下手。

问计谋于杨石斋,杨对曰:“这件事情容易,以曾经随先帝南巡有功为名重赏这数千人,让他们去通州领赏,待他们离去,一狱吏便可收捕江彬。

”太后从之,果然诛灭江彬三族。

五五代后唐将军孟知祥任西川军队节度使,一次皇帝赏赐东川军队,不曾赏赐西川。

西川军士鼓噪,不满极甚,兵变将发,孟知祥命令开府库,赏赐士兵,并道:“天子早有赏赐,不过诏书没有到罢了。

”哗变乃止。

六李自成在潼关被明将领洪承畴击败,部众叛逃,只剩十余骑流落商洛山,朝廷以千金买李自成头颅,诸将皆有叛意,一日李自成夜出,发现大将刘宗敏正在磨刀,且与诸人窃窃私语。

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

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

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范文一: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也是一本讲述了许多哲理故事的书。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哲理故事。

故事一:贾谊劝献公这个故事讲述了贾谊对献公的劝告,献公是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秦国的国家政策由此频繁地转变,使秦国失去了许多机会。

最后贾谊用一个小故事劝献公:“车行道,人行道,车不轧人,人不防车,亦不相干?”献公领悟到了道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秦国也因此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冷静、明智、有选择性地听取不同的意见,不要因为情绪问题而盲目决策。

同时,也要注重沟通和交流,吸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

故事二:王马之争这个故事讲述了王和马两个人争夺一块地的故事。

王和马都是好样的,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这块地。

最后,王提议把地分成两半,但是由于地不可能完全平均,这个方案遭到了马的拒绝。

最后,王将地分成了两半,但是又多给了马一匹马。

这样,不论他们现在还是将来,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互协商、合作是一种明智的决策。

在协商中,双方都要牺牲一些,但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能受益。

同时,也要注重公平、良心,不要只顾着自己,而忽视了跟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

写作重点:分析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阐述其内涵及启示。

要点包括故事背景、故事情节、故事道理等。

用词分析: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秦国失去了许多机会”,“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道路”,“相互协商、合作是一种明智的决策”,“注重公平、良心”等,既有表述清晰的形容词,又有具有感染力的动词。

范文二:《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故事,而《资治通鉴》中的很多故事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读到的精彩故事。

故事一:关羽还乡在一次围剿中,关羽被敌人抓获,心情愁苦,感到十分难过。

这时,他碰到了曹操的人员,但是曹操却打算扣押他。

资治通鉴小故事

资治通鉴小故事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众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其中,张释之的故事展现了其作为西汉法学家和法官的坚守与智慧。他历经十年未得升迁,终因袁盎推荐和向文帝陈述秦汉兴亡之道而崭露头角。他以执法公正不阿著称,被誉为“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然而,因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他被贬为淮南国相。另一则故事上林观虎则通过张释之与汉文帝的对话,揭示了选拔官员不应仅凭口才的深刻道理。当时,文帝欲提拔对答如流的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以绛侯、东阳侯为例,说明长者言事不必出口成章,警告文帝若重用巧言令色之辈,将影响社会风气。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智慧,更传递了重视实干、谨慎选拔官员的深远启示。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苏秦和张仪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苏秦和张仪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苏秦和张仪
苏秦向秦王献策取天下,秦王不采纳,苏秦就去游说燕、赵和其他国家联合抗秦。

这时秦国攻打魏国,又要进攻赵国。

苏秦担心这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于是挑动张仪去秦国用计。

张仪和苏秦曾经一起在鬼谷门下学习合纵连横之术。

张仪去秦国之后,苏秦又劝说了韩、魏、齐、楚,他自己因此主持六国联盟,兼任六国的国相。

秦国派兵攻伐赵国,借此破坏了各国的盟约。

同时,张仪极力为秦国效力,被任命为秦国国相。

苏秦逃奔齐国,鼓动齐王大兴土木,想借此削弱齐国的财力,为燕国效劳。

张仪被免去秦国国相职务,又改任魏国国相。

他想让魏国臣服秦国,并一直在暗中与秦国来往。

这时,苏秦被齐国的大夫派人刺死。

张仪终于劝说魏王与秦国求和。

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秦王派张仪去楚国离间齐楚关系。

楚王听从了张仪的劝说,并封张仪为国相。

张仪回到秦国后,楚王发现被张仪玩弄,怒而发兵攻打秦国,并与秦王商定,用土地换到张仪。

张仪被换到楚国后,被关在狱中。

张仪贿赂靳尚,通过楚王的爱姬郑袖去说情。

楚王于是赦免了张仪,让他离开了。

张仪又去劝说韩、齐、赵、燕与秦国联盟。

等他劝说成功回到秦国时,秦惠王去世了,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一直不喜欢张仪,这时很多人便来诽谤张仪。

各国听说这事,又再次联合抗秦。

张仪于是对秦武王说要去离间魏、齐,去了魏国。

张仪在魏国做了一年国相,便去世了。

讲给孩子的资治通鉴故事

讲给孩子的资治通鉴故事

讲给孩子的资治通鉴故事《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三皇五帝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历史、培养思考能力,以下是几个适合讲给孩子的《资治通鉴》故事。

1. 《五胡乱华》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五胡乱华的时期。

故事梗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讲述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并重点介绍曹操的事迹。

曹操身为东汉末年的乱世英雄,他集军事统帅、政治家和文化人于一身,智勇双全。

他一生历经多次战役,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建立了魏国。

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历史上的乱世背景,英雄人物的智勇和领导能力。

2. 《三国鼎立》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故事梗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介绍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位英勇的武将,以及他们与曹操、孙权等人之间的故事。

刘备是仁德之君,关羽勇猛威武,张飞威震军中。

他们之间的忠诚、义气和勇敢精神,让孩子们了解到古代武将的英雄形象,以及忠诚、正直和义气的重要性。

3. 《宋代文治》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宋朝时期。

故事梗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介绍宋太祖赵匡胤以及他的儿子宋太宗赵光义的事迹。

赵匡胤是一位聪明智慧的皇帝,他通过施行文治政策,使得宋朝社会风气良好,国力强盛。

赵光义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民众的福祉。

通过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习到聪明智慧、治理国家和关心民生的重要性。

这些《资治通鉴》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历史,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在讲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让他们通过这些故事,发现历史的魅力,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

古代文言文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主编。

它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著作,共计294卷。

其中,既有着名的历史事件,也有一些动人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选取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带领读者一起重温那些古老而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奇。

第一篇:《战国时期的各国争霸》在《资治通鉴》中,最早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力薄弱、分裂的时代。

以秦国为首的六个诸侯国争夺中原霸权,各国动乱不断。

其中一个知名的历史故事是关于楚国的。

当时,楚国国君向楚王商鞅请战,并以一具装满泥土的驴足鼓作为礼物,表示自己无所背叛的决心。

商鞅的勇气和聪明才智赢得了楚王的欣赏,最终成为楚国的重要官员,推动了楚国的国家变革。

第二篇:《汉朝的光辉与动荡》在资治通鉴中,汉朝是一个中心地位的王朝。

汉初,刘邦在各方面充分利用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建立了汉朝。

接着,朝代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时期,但又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顶峰。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汉文帝与吴楚七国联盟的战争。

吴楚七国联盟是汉朝邻国的势力,威胁到了汉朝的安全。

虽然遭遇了困难,但汉文帝坚持亲临战场,并运用巧妙策略战胜了联盟,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三篇:《唐朝的辉煌与受挫》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高峰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琳琅满目,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是关于唐代名将李靖与西突厥的战斗。

唐太宗派遣李靖远征西突厥,李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英勇的战斗力,成功地统一了西突厥,为唐朝稳定边疆、统一疆域立下了赫赫战功。

结语: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和动荡,也展现了当时人物们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故事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阅读资治通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也能够从中吸取教益,引导我们更好地应对时代的变革和挑战。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国征用了一批贫民百姓去戍边,途中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是里面的屯长。

此时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防地。

按秦法规定,延误戍期,一律处斩。

于是陈胜、吴广杀了押送他们的将尉,对大家说:“我们延误了戍期,当被杀头。

即使不被斩首,长久戍边死去的也要占到十之六七。

壮士不死则已,不如去做大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人全都响应。

陈胜、吴广就以扶苏和楚国的大将项燕为名,宣誓号称“大楚”。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义军随即攻打各处,很快发展到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

陈胜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

各地纷纷响应。

有人把这情况报给秦二世。

秦二世大怒,把这人治罪。

之后汇报的人于是都称:“不足为虑。


陈胜派周文向秦都城进攻。

周文沿路收取兵众已有几十万。

秦二世这时才大惊失色,这时章邯建议用刑徒、民夫出战,将周文打败。

跟随陈胜的人各怀心腹事,田臧杀了吴广。

陈胜也多疑多杀,众叛亲离,最后被自己的车夫刺杀。

资治通鉴中高质量有关的内容

资治通鉴中高质量有关的内容

资治通鉴中高质量有关的内容一、资治通鉴里的智慧故事资治通鉴里有超多超有趣的故事。

就像那个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为了让百姓相信他变法的决心,想出了立木为信这个超酷的点子。

他在城门口立了一根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指定的地方就给好多赏金。

一开始大家都不信,觉得哪有这么好的事,后来有个大胆的人去做了,商鞅真的给了他赏金。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信用是超级重要的。

还有像鸿门宴的故事,刘邦和项羽那可是斗智斗勇啊。

项羽本来有大好的机会可以除掉刘邦,但是他太自大了,没有当机立断,结果最后被刘邦给打败了。

这就说明啊,在面对对手的时候,可不能轻敌,要抓住机会。

二、书中的人物风采这里面的人物也是各具特色。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可是个很厉害的君主。

他善于纳谏,魏征老是给他提意见,有时候还很不客气,但是李世民都能虚心接受。

这就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繁荣昌盛。

还有武则天,她打破了传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的时候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虽然也有很多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她的政治才能。

这些人物在资治通鉴里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决策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

三、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发资治通鉴虽然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但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发可大了。

在我们的学习中,就像商鞅立木为信一样,我们要讲诚信,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

在和同学们的相处中,不能像项羽那样自大,要尊重别人的想法。

在面对未来的规划时,我们可以学习唐太宗李世民的虚心,多听取别人的建议。

在社会上,看到像武则天那样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我们也要有创新的思维,不能总是墨守成规。

反正就是说,资治通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有很多高质量的内容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增兵减灶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增兵减灶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增兵减灶
孙膑是和庞涓在一起学的兵法。

庞涓到魏国做将军,想借助孙膑的能力,便把孙膑请来,又怕孙膑得势,就设计砍断了孙膑的双脚,想使他终身成为废人。

后来,当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时,孙膑偷偷与他相见,说服了齐国使者,把孙膑藏在车中带到齐国。

齐国大臣田忌把孙膑奉为座上客,又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助赵国,让孙膑坐在车里出谋划策。

田忌准备直接去赵国,孙膑说:“魏国精兵倾巢而出,国中只剩老弱病残;不如率军急袭魏国都城,魏军一定会放弃攻赵回兵救援。

这样我们就一举两得了。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将魏军杀得大败。

魏国庞涓又率军攻打韩国。

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又派田忌、孙膑前去援救韩国。

这次,孙膑仍然用围魏救赵的计策。

庞涓听说,急忙回兵。

孙膑建议齐国军队第一天做饭造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灶,第三天再减为二万个灶。

庞涓见此情况,大笑:”我早就知道齐兵胆小,士兵已逃了一多半了。

“于是甩掉庞大的步兵,率领轻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预计魏军当晚将到达马陵,便派人刮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树干上书写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又埋伏下一万名弓箭手,约定天黑后一见火把亮光就万箭齐发。

果然,庞涓在夜里看见树干上隐约有字,便令人举火观看,还未读完,两边箭如飞蝗,一齐射下。

庞涓见势拔剑自尽,临死前叹息:”就这么让这小子成名了!“齐军再次大破魏军。

德不配位,智伯之死——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

德不配位,智伯之死——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

(一)春秋时期,作为晋国士族的智宣子准备立他的儿子智伯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前来阻止,劝说智宣子说:“如果要立智伯为继承人,还不如立智宵呢!”智宣子看着智果,轻慢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智果看着眼前的族长,诚恳地讲到:“说到智伯,大家有目共睹,他确实在晚辈后生里面出类拔萃,而且还有5个有点他人难以企及。

你看他身材高大,还有留有一把好胡子,颜值颇高;你看他走马弯弓会射箭,还能驾驶车辆,武艺超群;你看他多才多艺,技能出众,颇有本事;你看他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还文辞优美,才高八斗;你看他坚毅刚强,果断勇敢,不失为智氏好儿孙啊。

”智宣子看着智果,看着这位族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智宣气不打一出来,我要立智伯,你说不行,现在你又说智伯出类拔萃,而且还有5个别人难以企及的优点,这是什么意思!碍于族人之间的面子,智宣子耐心问道:“既然这样,那为何不能立智伯呢?”智果在族长面前也不含糊,继续说道:“族长有所不知,智伯虽有此五贤,但尚有一恶啊,而且此恶关系智氏家族兴衰灭亡啊!”智宣子脸色阴晴不定,强压怒火。

智果为了智氏家族视而不见,继续说道:“智伯这一恶不是别的,单单是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日统领智氏子孙,用他的高颜值、强武艺、多才艺、能说会道、果断刚毅来驾驭别人,而心怀不仁以行事,则智氏必将灭亡。

还望族长三思啊!”说到此处,智果用恳切的眼神看着智宣子,智宣子则用冷漠的眼神注视着智果,两人良久无语。

片刻之后,智宣子拂袖转身而走,留下智果一人失落、失望、失败的表情。

第二天,智宣子召集族人当众宣布智伯为继承人。

此时,智果没有理由再留在智氏家族了,只能脱离智氏,改立辅氏。

自此,世无智果。

时间总是不会因为谁而停留,几年之后,智宣子也熬不过亘古不变的时间流逝,带着对这个世界和家族无限的眷恋离开了人世,老死而亡。

这时的智伯多年媳妇熬成婆,开始执掌国政了。

权力是把双刃剑,看谁握着剑柄。

像智伯这样的人,勇猛刚强、能说会道、野心不小,单单没有仁德之心,掌握权力之后后果可想而知。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事儿》我呀,最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资治通鉴》。

这书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小故事呢,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我都迫不及待想跟你们分享啦。

就说那个“三家分晋”的故事吧。

在以前啊,晋国可是个大国呢。

可是呢,晋国里有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个大家族。

智家的智伯可嚣张啦,他老是欺负其他三家。

他觉得自己最厉害,就想把其他三家的土地都抢过来。

他就跟赵家要地,赵家的赵襄子可硬气了,说不给就不给。

智伯就生气了,他联合韩家和魏家一起去攻打赵家。

赵家被打得很惨,只能躲到晋阳城里。

智伯还想出个坏主意呢,他把晋水引到晋阳城里,想把赵家人都淹死。

这时候,韩家和魏家就害怕了呀。

他们想,今天智伯能这样对赵家,明天是不是就会这样对我们呢?于是呀,韩、魏两家就偷偷地和赵家联合起来了。

他们反过来攻打智家,最后把智家给灭了。

这就像三个小蚂蚁,本来被一个大蚂蚁欺负,后来小蚂蚁们团结起来,把大蚂蚁给打败了呢。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要是韩家和魏家一直跟着智伯干坏事,那最后可能也没有好下场呀。

还有那个“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这个人可聪明啦。

秦国以前不怎么强大,秦孝公就想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商鞅就站出来说,我有办法。

他就开始变法啦。

他的变法可严格了呢。

有一次,太子犯了法。

太子可是将来要当国君的人呀,这可怎么办呢?商鞅说,太子不能受罚,那就让太子的老师来受罚。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班长犯了错,老师不能罚班长,那就罚班长的小助手一样。

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是很认真的,谁都不能违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呀,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老百姓们开始努力干活,士兵们在战场上也变得特别勇猛。

要是秦国没有商鞅变法,它能变得那么强大吗?肯定不能呀。

再讲讲“鸿门宴”吧。

刘邦和项羽都想当天下的老大。

刘邦呢,先打进了咸阳。

项羽可就不高兴了,他带着好多士兵,也来到了咸阳附近。

项羽的谋士范增就跟他说,刘邦这个人不简单,得把他除掉。

资治通鉴里面的典故

资治通鉴里面的典故

资治通鉴里面的典故《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史学经典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包括了从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共计294卷。

在其中,有很多典故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成为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其中一个著名的典故就是“李广射猪”。

这个故事发生于汉朝,关于李广的神箭手之名早已流传于世,他能够从一个百步之外射中流浪速度的猪。

一天,李广来到林中射猪,一只猪迫不及待地冲了出来,李广以箭射出,但箭却飞天而去,未能击中猪。

经过他一番思考,他想到自己没有将箭刮毛,但毛中固有飞翔之物,于是将箭重新抵于弦上,把箭射向天空,想让箭在空中留一段时间,然后猛然扯回,将猪击杀。

这一招让人称良谋巧计,成为后世流传的经典语句“不折腾不舒服”,意思是说如果不加些许努力,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另一个典故是关于“陈情表”的。

当时,汉武帝派遣派遣吕后的侄子赵飞燕与刘禅共同上书汉武帝,以劝其不要迁都许昌。

这时的蜀汉虽然是独立的政治实体,但是仍然依附于朝廷。

赵飞燕认为让刘禅来写这封表格太为客观,不合时宜,因此他亲自操刀写这封陈情表。

通过这封表格,赵飞燕向汉武帝表达了蜀汉的困境和需要,诉说了当地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蜀汉与领导的紧密联系。

这封表格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政治上的楷模。

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是刘备的“空城计”。

在三国时期,曹操大军攻打荆州,刘备实在无法同时抵挡曹操的人口和军事优势。

他决定采用“空城计”,留下一扇大门,看似城中空无一人,诱使曹操袭城,然后点燃了城外的火炬,打出了鼓声,让曹操误认为刘备已经加入了救援队伍。

刘备因此得以保护了荆州,并从曹操的攻击中幸存下来。

这个计策也被后来的统帅所采用,成为历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些典故在后世史学、文艺和教育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历史中的智慧财富,更为人们在实践中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赵王得到旷世之宝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就想索要,说可以用十五座城来交换。

赵王左右为难,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

蔺相如回答说:“如果我们不答应,是我们理屈。

如果他们赖账,是他们理屈。

那就不如让秦国理屈。

至于赖账的问题,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乱帐,我一定能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看出秦王确实没有诚意,就派随从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

秦王无奈,只好对蔺相如以礼相待,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秦王又通知赵王,双方在渑池商量事情。

赵王不想赴会,廉颇、蔺相如都建议去。

赵王于是决定前往,由蔺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说:“大王此行,估计全部日程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有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要挟念头。

”赵王同意了。

到了渑池相会,秦王与赵王在一起饮酒。

酒兴之间,秦王请赵王弹奏瑟,赵王便演奏了。

蔺相如见状,也请秦王敲击乐器,秦王却不肯。

蔺相如厉色说道:“我和大王只在五步之内,我可以血溅大王!”秦王的卫士想上前杀死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喝斥,那些人都没敢上前。

秦王只好不情愿地敲了一下乐器。

直到酒宴结束,秦国也始终不能对赵国占到便宜。

再加上廉颇的军队也早有戒备,秦国到底没敢轻举妄动。

赵王回国,加封蔺相如为上卿之职,地位超过了廉颇。

廉颇非常不满,宣称:“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就一直躲着廉颇。

上朝也常常称病,避免和廉颇争顺序。

出门时,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马,就让自己的车回避。

蔺相如的手下都感到十分羞耻。

蔺相如问他们:“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大家回答:“比不上。

”蔺相如说:“面对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大臣,我难道是怕廉将军吗!我是想:秦国之所以不敢进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

我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我所以避让,是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啊!”廉颇听到了这番话十分惭愧,便赤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小故事【篇一:资治通鉴小故事】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

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二、智伯要地原文: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瑶向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

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

《》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

’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对。

”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智瑶又向要蔡和皋狼的地方。

赵襄子拒绝不给。

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

三、韩魏异心原文: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

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疵请使于齐。

译文: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

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

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

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

”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

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

”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

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下次灾难一定是连及韩、魏两家了。

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离间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

不然的话,我们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要去干那危险必不可成的事吗?”两人出去,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认真看我而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智瑶不改。

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四、韩赵借师原文: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译文: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

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

”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

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

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五、二子如何原文: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

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

”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

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

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

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

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

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

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

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译文: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

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

”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离去,遇到翟璜。

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

”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

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

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

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

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

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

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

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六、起之为将原文: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译文: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

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

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

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七、公叔害起原文: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起为人刚劲自喜。

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

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

’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

”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

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而以吴起为忌。

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

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

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

’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

”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

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八、毁言日至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

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

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