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故事分析

合集下载

德不配位,智伯之死——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

德不配位,智伯之死——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

(一)春秋时期,作为晋国士族的智宣子准备立他的儿子智伯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前来阻止,劝说智宣子说:“如果要立智伯为继承人,还不如立智宵呢!”智宣子看着智果,轻慢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智果看着眼前的族长,诚恳地讲到:“说到智伯,大家有目共睹,他确实在晚辈后生里面出类拔萃,而且还有5个有点他人难以企及。

你看他身材高大,还有留有一把好胡子,颜值颇高;你看他走马弯弓会射箭,还能驾驶车辆,武艺超群;你看他多才多艺,技能出众,颇有本事;你看他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还文辞优美,才高八斗;你看他坚毅刚强,果断勇敢,不失为智氏好儿孙啊。

”智宣子看着智果,看着这位族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智宣气不打一出来,我要立智伯,你说不行,现在你又说智伯出类拔萃,而且还有5个别人难以企及的优点,这是什么意思!碍于族人之间的面子,智宣子耐心问道:“既然这样,那为何不能立智伯呢?”智果在族长面前也不含糊,继续说道:“族长有所不知,智伯虽有此五贤,但尚有一恶啊,而且此恶关系智氏家族兴衰灭亡啊!”智宣子脸色阴晴不定,强压怒火。

智果为了智氏家族视而不见,继续说道:“智伯这一恶不是别的,单单是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日统领智氏子孙,用他的高颜值、强武艺、多才艺、能说会道、果断刚毅来驾驭别人,而心怀不仁以行事,则智氏必将灭亡。

还望族长三思啊!”说到此处,智果用恳切的眼神看着智宣子,智宣子则用冷漠的眼神注视着智果,两人良久无语。

片刻之后,智宣子拂袖转身而走,留下智果一人失落、失望、失败的表情。

第二天,智宣子召集族人当众宣布智伯为继承人。

此时,智果没有理由再留在智氏家族了,只能脱离智氏,改立辅氏。

自此,世无智果。

时间总是不会因为谁而停留,几年之后,智宣子也熬不过亘古不变的时间流逝,带着对这个世界和家族无限的眷恋离开了人世,老死而亡。

这时的智伯多年媳妇熬成婆,开始执掌国政了。

权力是把双刃剑,看谁握着剑柄。

像智伯这样的人,勇猛刚强、能说会道、野心不小,单单没有仁德之心,掌握权力之后后果可想而知。

资治通鉴小故事

资治通鉴小故事

启示
FIRST SECOND
巧言令色之辈如果受到重用,那么 “实干家”就会被“宣传家”所取 代,结果当然是整个社会形成重视 “宣传”不重视“实干”的风气。
上林观虎
作为高层统治者,应重视自己的举 措对下级或整个团队会造成的引导 和影响;同时,选择人才也不能仅 凭一面的表现,得深入考察
THIRD
FOURTH
上林尉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 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 对。
分析
官员并不能流利回答问题
询问的是关于林内有哪些 禽兽,作为苑林管理人, 了解这些情况是在职责范 围内的
啬夫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 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 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 汉文帝
分析
▶代替回答,对答如流
▶甚悉
“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 林令。
上林观虎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 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 。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
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
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
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
代替回答对答如流汉文帝官吏当若是分析分析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认为上林尉是不善言辞但重点是不希望文帝轻用善口舌之利的人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辨而无其实
《资治通鉴》赏读 展示
报告人:吴尚远
张释之
生卒年月不详 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 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 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等职。 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 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 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 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 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司马光,字子卿,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其著作《资治通鉴》闻名于世。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司马光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亲司马康的影响,从小就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古今典籍,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追求历史真相和治国安邦的信念。

在他担任宰相时期,他深感历史的重要性,也深知历史的教训。

他曾说,“古今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致也。

故多取人意,广纳众谏,以观其可行否。

”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一生的行事准则。

他在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振兴国家,强盛社稷。

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所著的《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资治通鉴》以“纪实”为宗旨,以“编年”为体例,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

司马光在创作《资治通鉴》时,坚持了“据实录史”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真相。

他在书中写道,“史者,所以为治道也。

道者,所以为治本也。

本固后可道矣。

”这也正是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提出了“史为治道”的观点,强调历史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司马光的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光一生追求历史真相,致力于治国安邦,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他的《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韩国、魏国背叛智国,并且联合赵国将智国灭掉并且瓜分了他们的土地。

智邀的家臣豫让想为其报仇,就化装成罪人,暗藏匕首,想办法混到赵襄子的宫中作为一个保洁人员打扫厕所,等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豫让就躲在门后面准备行刺,结果没有成功,被赵襄子的警卫人员抓获。

警卫人员建议赵襄子处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智瑶的家族已经尽数灭尽,豫让却还要为其报仇,可见是一个忠臣啊”。

于是赵襄子释放了豫让。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至于秦国暴政,那是秦统一后的事情,由于秦的强制过头了,在他们统一全国后,他们的统治,他们的制度,很快就变得不太合适当时的人民群众了,所以秦也很快灭了。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

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

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

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

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

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

四史经典小故事

四史经典小故事

四史经典小故事中国的四大史书《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了许多令人感动和启迪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或讲述了英雄人物的壮举,或揭示了历史背后的智慧和道理,深深吸引着人们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

在《史记》中,有一则小故事讲述了东周时期的名相管仲和君主桓公之间的一段动人故事。

管仲年轻时曾因被流放而饱受贫困之苦,但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勤奋,最终成为了桓公的重要顾问。

在桓公崩逝之后,管仲为了尽孝追随君主而自刎。

这一故事展现了忠臣的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的品质,感人至深。

《汉书》中也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比如著名的“卧薪尝胆”。

刘邦在被项羽逼迫宠幸丽姬时,身陷绝境,一次狩猎中,他看到了军中小卒热爱家乡之情,这激励他勇敢应战,最终凯旋归来,建立了汉朝的盛世。

这个故事表明了一个民族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令人钦佩。

《三国志》中的小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关公赴会潼关。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大将,为保护主公,曾经独自一人赴潼关与曹操军对峙,英勇无畏,最终力挽狂澜。

这个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气节和胸怀,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资治通鉴》中也有许多精彩绝伦的小故事,比如岳飞的“纵横捭阖”。

岳飞在南宋时期,不畏强敌,坚守岭南,屡次打败金兵的进攻,以顽强的意志和智慧将敌人制服,保卫了祖国的疆土。

这一故事充分展现了忠诚、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值得我们铭记。

这些四史中的小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包含着智慧、品德和信念的璀璨明珠,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这些故事得到启发和指引,使我们对人生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愿我们铭记这些经典,让它们的精神永存人心。

读《资治通鉴》之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读《资治通鉴》之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读《资治通鉴》之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读资治通卷第一卷十六,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孙子子思向卫国的国君推荐了一个人才,叫苟变,原文说,其才可将500乘,就是管理500辆战车的将军。

卫君说,我也知道他是个人才,可是这家伙品德不好,我不能用啊,原文说,赋于民而食两鸡子,意思就是说,他收老百姓税的时候,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

子思就说了,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意思是说,选人用人,就像木匠选木头,一块好木头不会因为有一点腐烂就不用。

你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一个大将,让人知道了,没人来投靠你,别国知道了也会来挖你的人才。

卫君听了后连忙拜谢,就让苟变当了将军。

读这个故事,其实有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

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选人用人不可能尽善尽美,这世上那有那么多完美的人那。

如果看到一点缺点就忽略了他的能力,那这世上会有多少人才无辜流失。

一点小事不足以影响大局,俗话说瑕不掩瑜。

不过我们也要为卫君的知错能改点个赞。

纵观历史名人,刘邦就是会用人的典型。

陈平有才来投奔他,但是有人说他和他嫂子通奸,贪财。

刘邦听谋士劝说他有大才,你是想得天下用人才,还是为了名声用有德之人。

刘邦醒悟重用陈平,才有了后来陈平定反间计,害死了项羽的谋士范增,一举夺得天下。

取其所长,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弃其所短,遏制他的不足才能不会坏我们的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资治通鉴》,这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司马光是如何写就《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的呢?司马光生于北宋太祖赵匡胤年间,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他曾经在朝廷上任职,但因为不满官场上的腐败和陋习,他选择了离开朝廷,以清正廉洁的态度行事。

后来,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许多学生,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他的一生中,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撰写《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

他在撰写《资治通鉴》时,秉持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勤奋笔耕,不辞辛劳。

他将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按年代顺序编成史书,以纪事本末,贯通古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不偏不倚地记录了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他的史书在历史学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初衷是出于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让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警醒后人不忘国耻,勿忘历史。

他的这种历史观念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一位伟大历史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总而言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历史、责任和担当的故事。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精神和品质,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一、以瑶为后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

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二、智伯要地原文: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资治通鉴里的22个小故事

资治通鉴里的22个小故事

资治通鉴⾥的22个⼩故事1、(前403年)⽂侯与⽥⼦⽅饮,⽂侯⽈:“钟声不⽐乎?左⾼。

”⽥⼦⽅笑。

⽂侯⽈:“何笑?”⼦⽅⽈:“⾂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

今君审于⾳,⾂恐其聋于官也。

”⽂侯⽈:“善。

”当政者应当明“管事者”⽽不是明“管事”,因此每每听到报刊⼤谈“领袖”如何博学多才、如何琴棋书画⽆所不精,我就担⼼他们“聋于官也”。

太多的兴趣爱好,会成为某些⼈“投其所好”的切⼊点,也就是腐败的温床。

2、(前370年)齐威王召即墨⼤夫,语之⽈:“⾃⼦之居即墨也,毁⾔⽇⾄。

然吾使⼈视即墨,⽥野辟,⼈民给,官⽆事,东⽅以宁。

是⼦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夫,语之⽈:“⾃⼦守阿,誉⾔⽇⾄。

吾使⼈视阿,⽥野不辟,⼈民贫馁。

昔⽇赵攻鄄,⼦不救;卫取薛陵,⼦不知。

是⼦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烹阿⼤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不是听信左右⽽是认可实地考察,这才是“循名责实”的治国之道。

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更多习惯听从周围副⼿、助⼿、秘书、司机、亲戚、朋友的毁誉,⽽不是实地考察功过,于是“上有好着下必甚焉”,结果整个国家“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吹得好”。

3、(前359年)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三丈之⽊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民怪之,莫敢徙。

复⽈:“能徙者予五⼗⾦!”有⼀⼈徙之,辄予五⼗⾦。

乃下令。

令⾏禁⽌,这是依法治理的核⼼环节。

我们今天许多法令都是⼀纸空⽂,说明这些法令没有信义作为基础,结果当然是“村骗社,社骗乡,⼀直骗到党中央”,政令为地⽅权⼒所架空,于是中央决策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价值。

4、(前312年)燕⼈共⽴太⼦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苦,卑⾝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齐因孤之国乱⽽袭破燕,孤极知燕⼩⼒少,不⾜以报。

然诚得贤⼠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视可者,得⾝事之!”郭隗⽈:“古之⼈君有以千⾦使涓⼈求千⾥马者,马已死,买其⾸五百⾦⽽返。

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

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

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范文一: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也是一本讲述了许多哲理故事的书。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哲理故事。

故事一:贾谊劝献公这个故事讲述了贾谊对献公的劝告,献公是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秦国的国家政策由此频繁地转变,使秦国失去了许多机会。

最后贾谊用一个小故事劝献公:“车行道,人行道,车不轧人,人不防车,亦不相干?”献公领悟到了道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秦国也因此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冷静、明智、有选择性地听取不同的意见,不要因为情绪问题而盲目决策。

同时,也要注重沟通和交流,吸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

故事二:王马之争这个故事讲述了王和马两个人争夺一块地的故事。

王和马都是好样的,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这块地。

最后,王提议把地分成两半,但是由于地不可能完全平均,这个方案遭到了马的拒绝。

最后,王将地分成了两半,但是又多给了马一匹马。

这样,不论他们现在还是将来,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互协商、合作是一种明智的决策。

在协商中,双方都要牺牲一些,但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能受益。

同时,也要注重公平、良心,不要只顾着自己,而忽视了跟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

写作重点:分析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阐述其内涵及启示。

要点包括故事背景、故事情节、故事道理等。

用词分析: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秦国失去了许多机会”,“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道路”,“相互协商、合作是一种明智的决策”,“注重公平、良心”等,既有表述清晰的形容词,又有具有感染力的动词。

范文二:《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故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故事,而《资治通鉴》中的很多故事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读到的精彩故事。

故事一:关羽还乡在一次围剿中,关羽被敌人抓获,心情愁苦,感到十分难过。

这时,他碰到了曹操的人员,但是曹操却打算扣押他。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项羽之败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项羽之败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项⽻之败关于项⽻⽿熟能详的故事很多,如鸿门宴、四⾯楚歌、西楚霸王等等。

在项⽻和刘邦的四年楚汉之争中,为何⼀直处于上风的项⽻最后败给了刘邦呢?如果从司马光关于帝王要成就⼀番事业的三⼤法宝去分析的话,归根结底项⽻输在了⽤⼈术上。

我们之前曾经了解过陈平的反间计,项⽻的最重要谋⾂范增最后⽓⾛了,就是陈平的反间计的作⽤。

有⼀次刘邦⼜被项⽻围困在荥阳⼀带,刘邦感到这样长时间地被围困下去也不是事情,就向项⽻求和。

双⽅就开始接触,有信使来来往往。

有⼀天,项⽻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就利⽤这个机会种了⼀颗反间计的种⼦。

陈平故意派⼈在使者的房间准备好⼗分丰盛的酒饭。

使者刚⼀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赞范增,并附⽿低声问:“亚⽗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范增)派来的。

”陈平⼀听,故作惊讶地说:“我们还以为是亚⽗派来的⼈呢!你们原来是霸王的使⾂,这酒饭可是专门为亚⽗派来的⼈准备的。

”随后便让⼈撤去上等酒席,然后把使者领到另⼀间极其简陋的客房,改⽤粗茶淡饭招待。

陈平则表现地满脸不⾼兴,并拂袖⽽去。

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为⽓愤。

项⽻的使者回到楚营后,便把在汉营的遭遇完完整整地告诉了项⽻,霸王就纳闷了,同样都是使者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差别呢?范增暗地⾥会不会和刘邦有什么交易呢?就对范增将信将疑。

正好这个时候,范增向项⽻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不能给刘邦喘⽓的机会,抓紧时间进攻,抓住刘邦。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建议,要是放在平时项⽻肯定会采纳的。

因为有了使者的⼀番描述,项⽻就很疑惑,是不是范增和刘邦私下⾥设计好了圈套,然后⾥应外合共分利益。

所以项⽻就推三阻四,按兵不动,稀⾥糊涂地让刘邦跑了。

范增⼀开始也莫名其妙,过了⼏天,范增也听到了他关于刘邦的谣⾔,并且感到项⽻已不再信任⾃⼰,⼼⾥⾮常伤⼼。

我⾟⾟苦苦辅佐你们项家⼏⼗年,还⽐不上使者在你⾯前搬的⼏句⾆头。

我辈俗人,学习《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我辈俗人,学习《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我辈俗人,学习《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资治通鉴》里的一个小故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很可能也影响了我后半生的幸福程度,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正确的时候读到它。

本人2014年毕业,作为一个程序员北漂5年。

2017年底,遇到行业调整,大批底层程序员被迫回家开麻辣烫。

当时我虽没受影响,但顿觉自己如水中浮萍,无依无靠,遂决定考公务员回老家。

2019年成功上岸,辞职回乡,至此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基层公务员。

由于对体制内的不了解,以及各方面的熏陶,在刚上班的时候,我的“特权”思想极其严重。

穿着制服,顶着国徽,总想着群众就应该对我言听计从,毕恭毕敬。

但实际上,群众们根本就不鸟你,愚昧无知的,傲慢无礼的,破口大骂的,不遵守规定的,自私自利的,等等吧,什么情况都有。

认知上和实际上的差距,让我觉得十分困惑与难受。

当程序员的时候,不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吧,最起码身边接触的人还算是有素质的。

但是角色转变之后,因职责所在,不得不处理那些“糟心事”,也不得不受些委屈。

那时的我,非常后悔选择了这条路,甚至已经产生了辞职的想法。

那时的我真的非常的丧,直到我读到了《资治通鉴》里的这个小故事:该段出自周纪一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意译:魏国公子魏击出门,路上遇见国师田子方,连忙下车行礼。

田子方也不还礼。

魏击怒,说:“是富贵者骄人呢?还是贫贱者骄人呢?”田子方答:“当然是贫贱者骄人,富贵者怎么敢骄人呢!国君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

亡国之君,没有人会再把一个国给他;破家大夫呢,也没有人会再给他一分封邑家业。

而我们贫贱之士呢,言不听,计不从,行不合,穿上鞋就走,到哪儿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向他谢罪。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篇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下面是关于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太元七年。

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

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

伐之,必有天殃。

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

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

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某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

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

”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

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

吾当内断于心耳!”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

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

”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

”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

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

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

读《资治通鉴》之读懂古人智慧

读《资治通鉴》之读懂古人智慧

读《资治通鉴》之读懂古人智慧一、德和才两项标准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资治通鉴》开篇用倒叙手法,讲述了三家分晋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即韩、赵、魏三家联手消灭了执晋国政坛牛耳的智氏。

葬送智氏的,是这个家族的领导者智襄子。

司马光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可以告诉后来者什么样的人能用,从中总结出一套“人才观”。

《资治通鉴》讲这个故事,是从智襄子的父亲智宣子选择继承人说起的。

智宣子认为智襄子很能干,想让他做接班人。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智氏家族另一位长老智果的反对。

智果指出,智襄子虽然有五大优点,却有一个致命缺点,不适合担任领导核心。

初听智果的意见,会觉得有些无理,任何人都难免有缺点,一个人有五大优点,而明显的缺点只有一个,为什么不能用呢?事实却证明,智果是有远见卓识的。

智果指出,智襄子的致命缺点在于他残暴不仁。

这么有能力的一个人,却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如果他凭藉这些能力去凌辱别人,不同样如虎添翼吗?当他不断在凌辱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同时岂不是为智氏家族树立了众多仇敌?这对智氏家族必然不利。

但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立智襄子为嗣。

智果判断,在智襄子的领导下,智氏必然灭亡。

为免受牵连,智果决定不再姓智,而改姓辅,称为辅果。

智襄子上位后,果然倚仗自己的势力和才能,做了很多树敌的事。

其中包括当众羞辱韩氏和魏氏家族的领导人。

继而强占了韩、魏两家的田地。

当有人提醒智襄子要提放韩、魏两家发难报复时,智襄子却自信满满,认为凭着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没有人能够挑战他。

当智襄子继续贪得无厌地向赵氏家族索要土地时,遭到了赵氏家族的领导人赵襄子的全力反抗。

智襄子会同韩、魏两家讨伐赵氏。

两家迫于淫威,不得不协从,但心里却充满了恐惧。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著有《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通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经历。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殷实,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史书。

在他的父亲的影响下,司马光对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对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年轻的司马光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他深知“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决心要写一部通史来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期能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借鉴。

他开始广泛阅读各种历史资料,不断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和发展规律。

在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司马光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荣辱兴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变迁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到《资治通鉴》的撰写中,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揭示历史规律,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在撰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历经千辛万苦,他不断地查阅史书,采访各地学者,深入实地调研,力求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他还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著作,力求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思想深刻的通史巨著。

最终,《资治通鉴》问世了,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视野、精辟的分析和严谨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泰斗,他的《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着坚韧和毅力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展现着中国古代史学巨匠的智慧和胸怀的传世之作。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事儿》我呀,最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资治通鉴》。

这书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小故事呢,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我都迫不及待想跟你们分享啦。

就说那个“三家分晋”的故事吧。

在以前啊,晋国可是个大国呢。

可是呢,晋国里有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个大家族。

智家的智伯可嚣张啦,他老是欺负其他三家。

他觉得自己最厉害,就想把其他三家的土地都抢过来。

他就跟赵家要地,赵家的赵襄子可硬气了,说不给就不给。

智伯就生气了,他联合韩家和魏家一起去攻打赵家。

赵家被打得很惨,只能躲到晋阳城里。

智伯还想出个坏主意呢,他把晋水引到晋阳城里,想把赵家人都淹死。

这时候,韩家和魏家就害怕了呀。

他们想,今天智伯能这样对赵家,明天是不是就会这样对我们呢?于是呀,韩、魏两家就偷偷地和赵家联合起来了。

他们反过来攻打智家,最后把智家给灭了。

这就像三个小蚂蚁,本来被一个大蚂蚁欺负,后来小蚂蚁们团结起来,把大蚂蚁给打败了呢。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要是韩家和魏家一直跟着智伯干坏事,那最后可能也没有好下场呀。

还有那个“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这个人可聪明啦。

秦国以前不怎么强大,秦孝公就想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商鞅就站出来说,我有办法。

他就开始变法啦。

他的变法可严格了呢。

有一次,太子犯了法。

太子可是将来要当国君的人呀,这可怎么办呢?商鞅说,太子不能受罚,那就让太子的老师来受罚。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班长犯了错,老师不能罚班长,那就罚班长的小助手一样。

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是很认真的,谁都不能违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呀,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老百姓们开始努力干活,士兵们在战场上也变得特别勇猛。

要是秦国没有商鞅变法,它能变得那么强大吗?肯定不能呀。

再讲讲“鸿门宴”吧。

刘邦和项羽都想当天下的老大。

刘邦呢,先打进了咸阳。

项羽可就不高兴了,他带着好多士兵,也来到了咸阳附近。

项羽的谋士范增就跟他说,刘邦这个人不简单,得把他除掉。

柏杨写给儿童的资治通鉴

柏杨写给儿童的资治通鉴

柏杨写给儿童的资治通鉴在古代的中国,有个书叫《资治通鉴》,它就像一块宝藏,里面藏着很多智慧,柏杨特别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给小朋友们读,真是太妙了。

你想啊,历史那些事儿,听起来很枯燥,但柏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们变得生动有趣,像是讲故事一样,让人一听就想笑。

想象一下,古代的帝王将相,个个都是戏精,常常为了权力争得不可开交。

比如那个吕布,哎呀,真的是个风流倜傥的角色,骑着赤兔马,手握方天画戟,真是帅呆了。

不过,这小子可不简单,他的情感生活也是个大戏,背叛、争夺,简直就是一场历史版的爱情真人秀。

你看,他为了王允,竟然连亲生父亲都可以抛弃,这情义真是让人咋舌啊。

再说到曹操,大家都知道他可不是善茬儿,他不仅有智谋,还特别会说话。

曹操这一辈子,做过很多事情,不管是打仗还是用人,都有自己的原则。

他有时候做的事情让人觉得很绝,但仔细想想,他其实是个大智慧的人。

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人心在作怪,曹操的成功不只是靠武力,更多的是他看得远、想得深。

你说,这样的人物,真是值得小朋友们学习啊,咱们在生活中也得学会用脑子,不能光靠蛮力。

还有那个刘备,虽然他看上去有些窝里横,可他真是个团结的小能手,和人打交道特别有一套,能够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打出一片天下。

多好的榜样啊,平时要和朋友们好好相处,互相扶持,生活就会更加精彩。

有一回,柏杨讲到赵云,真是太逗了,讲他如何单骑救主,场面壮观得让人瞠目结舌。

赵云那身手,简直比武侠小说里的英雄还厉害,敌人见了他,估计心里都得打鼓,心想“快跑!来了个绝世高手!”你想想,那种场面就像是现在的超级英雄大片,激动得人心都要跳出来。

历史虽远,但柏杨让它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故事太适合我们小朋友们了。

咱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勇气和智慧。

生活中有困难,也要像赵云一样,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才能迎接美好的明天。

还有很多的故事,比如范蠡和西施,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那是一种怎样的执着与奉献啊,为了国家和理想,甚至可以放弃个人的幸福,这种情感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资治通鉴》之冷静与隐忍

读《资治通鉴》之冷静与隐忍

读《资治通鉴》之冷静与隐忍【故事时间】公元二三年【原文译文】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

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

刘秀带领军队冲出昆阳后,到达郾县(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定陵(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西北)。

在这两个地方,刘秀尽可能地征调起义群众。

但是,此时很多将领,贪图打仗的时候,占领的钱财宝物,打算留一部分士兵来守住这些财物。

刘秀不同意,他认为,如果这一次进攻能够打败敌人,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将会比眼前这些财物贵重万倍,还可以建立伟大的功业。

但是,如果不能够尽全力去打仗,失败的话,就会连命都没有,守住这些财物又有什么用?在刘秀的说服下,所有的士兵,才全部进入战场。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

秀谓縯曰:「事欲不善。

」縯笑曰:「常如是耳。

」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悤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

舅樊宏谓縯曰:「建得无有范增之意乎﹖」縯不应。

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

昆阳之战,刘秀以以少胜多,大败王莽的军队,彻底摧垮了新朝的支柱。

因此,刘秀与刘縯,在军中名声大旺。

地方割据势力新市、平林的将领们,开始嫉妒、恐惧他们兄弟俩。

于是,便开始暗中谋划,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们二人。

刘秀很敏感,察觉出来事情不太对劲,劝说刘縯。

刘縯没有放在心上。

更始帝刘玄集合全部将领,并让刘縯拿出佩剑。

同时,申徒建呈上一块玉玦作为暗号,暗示动手杀掉刘縯。

但是,更始帝却在这个时候犹豫了,没有下令。

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

司徒官属迎弔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

更始以是凓,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刘秀知道刘縯死了之后,立刻从父城奔驰到宛城谢罪。

刘縯的旧部下来迎接刘秀,表示哀悼。

刘秀不乱说一句话,只是深深地责备自己,也不敢提昆阳之战,自己大败王莽主力军的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司马光,字子卿,号懿宾,河南项城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最著名的著作就是《资治通鉴》,这部史书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编年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书之一。

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也是颇具传奇色彩。

司马光在北宋时期是一个备受重用的政治家,他曾先后担任过宰相、参知政事等重要职位。

然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在历史学领域的成就。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晚年所著,他在编写这部史书时已经年过六旬,可谓是晚节不凡。

据传说,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曾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他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写一部如此宏大的史书,只是想要总结历史,为国家治理提供参考。

然而,他在整理历史资料时,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整理过的史料,这让他产生了写一部全面总结中国历史的念头。

于是,司马光开始着手撰写《资治通鉴》,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历史资料,他感到无比困难。

他不仅要整理历史,还要对历史进行分析评价,这对他的学识和智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司马光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在写作过程中,司马光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要为后人提供一部真实可信的史书。

因此,他在写作时格外谨慎,不断地查阅史料,与他人讨论,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经过多年的努力,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在历史资料的整理上做到了前无古人,而且在历史分析和评价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司马光用他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一部智慧与毅力的传奇。

他在历经重重困难和挫折后,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史书,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司马光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勉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要有毅力和智慧,去迎接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资治通鉴 暴露问题的例子

资治通鉴 暴露问题的例子

资治通鉴暴露问题的例子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光撰写,收录了自公元
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

在这部史书中,有很多暴露问
题的例子可以被发现。

首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的
记录和分析,其中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战争冲
突等。

这些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往往是统治者的愚昧无能、官员的
贪污腐化、民众的疾苦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例如,书中对唐朝末年
的藩镇割据、宋朝的北方辽金战争、元朝的民变和明朝的农民起义
等事件都有详尽的记载,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种种弊病
和问题。

其次,《资治通鉴》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暴露了一些问题。

比如,书中对一些昏庸无能的君主、奸邪小人、阴谋诡计的权臣等
都有详细的记述,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的腐败和无能,以及社会风
气的黑暗和扭曲。

此外,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对社会风气、道德风尚以及人民
生活状况的描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公和不义现象。

例如,
对于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官吏的贪污腐化、民不聊生的状况等都有所记载,从而暴露了社会的一些弊病和不公。

总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书,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种种问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林观虎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 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 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 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下 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 口辨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 可不审也。”帝曰:“善!”乃不拜啬夫。
上林尉
分析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 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 对。
询问的是关于林内有哪些 禽兽,作为苑林管理人, 了解这些情况是在职责范 围内的
官员并不能流利回答问题
分析
啬夫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 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 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
汉文帝
▶代替回答,对答如流 ▶甚悉
“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 林令。
▶官吏当若是 ▶拜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
分析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 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 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 捷给哉!”
认为上林尉是不善言辞但重点是 不希望文帝轻用善口舌之利的人
“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 ,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 辨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 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考虑到对风气的影响 认为人员调动应该谨慎,不可仅听言辞
身为公职人员应该务实本 分,需要有实干的本领, 也应有应对上级考核的能 力。
THANK YOU
PRESENTED BY 吴尚远
启示
FIRST
SECOND
巧言的举
“实干家”就会被“宣传家”所取
措对下级或整个团队会造成的引导
代,结果当然是整个社会形成重视
和影响;同时,选择人才也不能仅
“宣传”不重视“实干”的风气。
凭一面的表现,得深入考察
上林观虎
THIRD
FOURTH
各司其职。官吏调动也不应仅 凭皇帝一时的观察与决定。应 按照一定程序,即遵循规矩办 事,避免被表象欺骗
《资治通鉴》赏读 展示
报告人:
张释之
生卒年月不详 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 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 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等职。
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 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 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 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 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上林观虎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 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 。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 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 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 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 “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