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含答案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什么?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2.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中所蕴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3. 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以换取生活资料的过程。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4. 马克思如何定义资本?答: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资本是自我增殖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实现价值的增殖。
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不变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不变的资本,如机器、设备等;可变资本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可以变化的资本,主要指劳动力。
资本家通过可变资本的剥削,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
6. 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7. 马克思如何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答: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为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家积累越来越多的资本,而工人则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8. 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剩余价值率的过程。
9.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工资的形式掩盖了工人被剥削的事实。
10.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第一部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商品2.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4.抽象劳动5.价值实体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价值形式8.相对价值形式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二、选择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量商品A=y量商品B是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A.B.C.D.22.商品价格由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A.B.C.D.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A.B.C.D.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其意思是说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参考答案:A C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参考答案:A C D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第1卷第17章)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
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
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
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P12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P270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均会发生磨损,磨损有两种形式: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P510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P73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货币流通实质上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资本论 作业、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作业及复习题一、作业1、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答: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所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二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交换关系。
研究对象侧重是生产关系。
2、谈谈你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
答: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
④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⑤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3、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盛行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期。
在生产技术改进缓慢的情况下,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
这样,它才为工业⑤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
如何理解这段话?答:这段话的意思说,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彻底剥夺了农村居民生产,使所有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都成为了商品,这才形成了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题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及相互关系?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秘密意义何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意义:(1)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及其存在的条件。
客观上存在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必然会在人们的思想上有所反映。
(2)重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产生拜物教思想,用物的形式掩盖社会关系的问题,表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要深刻认识货币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
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价格是以货币的形式来反映这种关系。
价格是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4、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 D.互利、互惠关系
30.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 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
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
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 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
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 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
32.商品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
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
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
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 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
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
14.为什么说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15.《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中心内容及理论结构。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部分)1、为什么“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答: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1)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为什么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答: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销售有困难有风险。
推销商品为什么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就此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1)一种商品的生产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
(2)即使生产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因而也难以出卖。
(3)即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
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取代。
(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
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
从商品价值方面看:(1)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3、为什么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答:之所以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之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他们具有便于携带、价值大、质地软且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发展到金银的阶段,首选就是金银。
资本论试题
资本论试题一、名词解释1 《资本论》P272 商品的二因素P533 劳动二重性:P56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5商品拜物教:P696剩余价值率P1037交换价值P73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999 商品P3310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P11311等价形式P6212协作 P11713价值:P3314工资:P13815名义工资P14116实际工资:P14117计件工资P14018资本积累:P15919资本技术构成:P15120资本价值构成 P151二,判断题20分,正确为T,错误为F。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T)2,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早创建的。
(T)3,劳动生产率越高,价值量越高,使用价值量越低。
(F)4,只有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T)5,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F)6,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T)7,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因此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卖的平衡.(F)8,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T)9,工资是自变量,资本积累是因变量.(F)10.资本规模的扩大只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收入与资本的比例。
(F)1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存在的前提。
(T)12.剩余价值是由抽象劳动产生。
(T)13.GW 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是容易实现的。
(F)14.货币的流通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T)15,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财富的唯一源泉。
(T)16,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T)17,价值量的实际变化能够明确而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F)18,商品的等价形式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
(F)19,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统一的。
(T)20,在资本构成不变的时候,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答案:D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家的技术革新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A3.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A. 资本家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B. 工人工资不断提高的过程C. 资本家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D. 资本家不断减少工人数量的过程答案:C二、多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包括:A. 土地的掠夺B. 奴隶贸易C. 殖民掠夺D. 封建地租的积累答案:A、B、C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它们是:A. 简单再生产B. 扩大再生产C. 资本积累D. 资本消耗答案:A、B三、判断题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上最进步的生产方式。
答案:正确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定义。
答案:资本是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在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2. 描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看法。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目录《资本论》复习题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3)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5)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8)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9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10)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13)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14)10、简述竞争对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影响。
(16)11、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 1712、全体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18)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资本论复习题(天津市党校)
资本论复习题一、解释句子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答: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改造、消灭或创造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惩罚。
但是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为人类服务,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商品表现为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元素形式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经济细胞即为商品。
从细胞形式开始分析是因为: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基本最单纯的经济细胞组成的。
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
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为了弄清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规律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答:对使用价值来说这句话是对的,马克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引用了配第的这句话,但配第不懂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源泉,但却错误认为价值创造不仅是劳动,还有土地,因此对创造价值来说这句话就不对了。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1. 资本论的作者是谁?答案:卡尔·马克思。
2. 资本论的全称是什么?答案:《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哪一年?答案:1867年。
4. 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理论?答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
6. 资本论中“商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 马克思如何定义“劳动力”?答案:劳动力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
8. 在资本论中,什么是“剩余价值”?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答案: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11.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什么?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解释“资本积累”?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
13.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周转”是什么意思?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答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周期性地爆发。
15. 资本论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是指什么?答案: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答案: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7. 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是什么?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商品神秘化,赋予其超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最能准确地描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劳动决定价值,土地决定利润B.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决定利润C.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决定利润D.劳动决定价值,资本决定利润2、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描述是:A.扩大再生产B.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C.剩余价值的生产D.自然经济的瓦解3、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观点?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C.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3、请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应用。
4、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三、论述题1、请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2、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
3、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论述如何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一、简述题1.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 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 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 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 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 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工资的实质。
1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 生产劳动概念。
16.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 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 资本积聚和集中。
20.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 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23.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24. 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 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26.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28.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2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0. 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 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 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复习题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资本论》复习题目录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
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随着交换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先后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在货币形式下,产生了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货币首先是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2)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第二,货币具有二重化的使用价值。
货币从它的自然属性来说,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作饰物的材料。
但更重要的是它对任何人都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即一般等价物,握有它就等于握有任何使用价值。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机器的应用使生产更加社会化,但生产资料更加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形式1、机器大工业在质上改变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技术基础。
2、机器和大工业在量上大大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1、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可以使资本家大量雇佣童工和女工。
2、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条件,也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动机。
3、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还是提高劳动强度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
劳动力的活动能力同它的活动时间成反比。
法定工作日的出现。
发展机器体系、提高劳动强度。
(五)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过剩人口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资料一旦作为机器出现,立刻就成为工人本身的竞争者。
机器不仅扼杀手工工人,在大工业内部,机器不断改进,也会排挤更多的工人,而且可以用不熟练的劳动代替熟练的劳动,用童工代替熟练工,用女工代替男工,从而大大地降低劳动力的价格。
2、机器不仅是排挤工人的手段,而且是资本用以压制工人运动的武器。
3、机器排挤工人并不可能游离出相应的资本,而是游离出一个过剩人口。
因为代替工人的机器是靠排挤工人腾出来的可变资本购置的。
机器排挤工人只能游离出工人的生活资料,因为工人被机器排挤之后,根本无钱购买生活资料。
4、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因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矛盾与对抗不是源于机器本身,而是产生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5、机器会排挤本部门的工人,但会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的增加,由于这些部门吸收工人是由于新的积累的资本而来的,而不是由排挤工人腾出的资本而来的,所以与所谓补偿理论毫无共同之处。
(六)机器的广泛使用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统治全社会。
1、机器的运用要把分散的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迅速转变为工厂生产。
所以,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首先征服了手工经营,并逐步使近代工场手工业属于自己。
工厂法的推行又加速了生产技术的改进,一方面使工场手工业转化为工厂的物质条件成熟起来,另一方面又由于资本支出的扩大加速了小师傅的破产和资本的集聚。
2、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厂法的普遍化,还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
它使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深;它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普遍化;它使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深。
因此,工厂法“在使生产的物质条件及其社会结合成熟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因此也同时是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
”3、机器在农业中的应用,首先引起农村人口过剩。
同时,它消灭了旧社会的堡垒——“农民”,代之以雇佣工人,并使农业也社会化了,机器的运用既造成了农业和工业的分离与对立,同时又为工业和农业更高级别的结合创造了物质前提。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不仅要剥削劳动者,使农民日益贫困,而且还要掠夺土地,拼命耗费土地肥力。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1、资本积累作为原动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动摇和瓦解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资本原始积累冲破了封建制度闭关锁国的状态,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开放的经济。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衡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二者在时间上不衔接,价值上不相等是经常存在的现象。
这样,就必然会产生货币不足、商品过剩,或者货币过剩、商品不足的现象。
因此,需要有一种不断的生产过剩来补救。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生产过剩是危机的一个要素,因而是一种祸害。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按照社会的客观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因此,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平衡经常遭到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来强制地暂时解决。
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同一个转化过程。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指明,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商品就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但是,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在量上一致是偶然的观象,不一致倒是大量经常的现象。
具体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小于剩余价值,从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的生产部门,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才大体上相一致。
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这样,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
而且,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内,不仅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之间有差别,而且利润量同剩余价值量也不再一致,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同资本的数量有关。
这样,就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了。
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对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的否定呢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李嘉图产生了混乱。
他既然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当然也就不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只是感到现在的生产价格和他原来坚持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原理发生了矛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2篇里,第一次详细地论证了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1)从概念上或质的规定性来说,商品的生产价格是从商品的价值引申而来的,是在商品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说:“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
这些特殊的利润率在每个生产部门都=m/C,并且像本卷第一篇所作的那样,它们要从商品的价值引申出来。
没有这种引申,一般利润率(从而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内容的概念。
”(2)从生产价格的量的规定性来看,虽然从每个生产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是不一致的,但从全社会来看,利润总和与剩余价值总和是相等的,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是相等的。
这就是所谓“总和相等两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