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1(第2课时)
《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的小品《卖车》中的问答一段,然后提出问题:范伟的回答有错吗?(没有)为什么范伟的答案和赵本山的不一样呢?(因为他们两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看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看问题,跳出习惯思维的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就学习《谈创造性思维》,看看如何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二、引导学生,回顾内容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行文。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合作探究,研学课文1.本文的开头十分新颖,新在哪里?好在哪里?明确: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很新颖。
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题目很新颖。
这个开头是个有关图形的问题,十分引人注意;这个问题既是几何题,又是思维能力测验题,有趣,引人深思。
2.为什么会有四个答案?明确:因为看图形的角度不同,所以四个答案全对。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明确: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情况发生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③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明确:①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看图说话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的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二、检查预习1、检查字音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2、词语解释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三、介绍文体常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四、整体感知全文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概括性的语句。
3、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五、分析课文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
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
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体现了什么哲理?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
2、从这一现象背后还能引发哪些富有智慧的思考呢?——引入课文
二、梳理层次间关系
1、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探讨了什么话题?
如何具有创造性思维
2、围绕话题分了几个部分进行阐释?说清了哪些关键问题?
1-3有好奇心4-8运用知识9-12留意灵感13总结归纳
3、用自己的话阐述好奇心、知识、灵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4、本文的议论顺序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
递进顺序层次鲜明,具有较强的逻辑说服力
三、品析层次间的过渡
1、在写作中,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引导读者的思维不断深入的?(宏观与微观)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承上启下的段落;以否定性的转折推动思考的逐层深入。
环环相扣。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作者试图与读者建立怎样的关系?结合文本思考,这种关系的确立是否必要?
建立合作商讨、对话的关系。
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3、运用文中的过渡词,就一个话题进行分两到三个层次进行逐层深入的论述。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自读导言]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
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自读要求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③完成课后习题。
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学习重点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解说:确定自读要求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从而克服学习中常常犯有的“舍近求远”的毛病。
而学习重点的凸现旨在诱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深入思考。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2.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解说: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在帮助解释“推敲”一词时可涉及到相关典故;在解释“锲而不舍”时可涉及到荀子的有关名言。
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
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
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
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自读点拨]1.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2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目的要求:通过本文的学习, 我们要树立起“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和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的写法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用语特点。
重点难点: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围绕中心、逐层论述和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的写法特点。
3、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用语特点。
教学课时:2 课时。
一、教学过程:导入:有一天放学回家,你发现父母在桌子上给你留了一张字条,字条上说他们有事到外面去了,晚饭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对于从未做过饭的你来说,该如何去做?(可能性举例:自己学做饭;去饭店或小吃店;去买方便食品;去亲朋好友家或邻居家吃;不吃,饿一顿,等等)。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标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生预习课文,查词典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引出要谈论的话题?为什么能这样?要点:通过一个材料引出的,因为问题中的“性质”两字没有明确限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置标准。
2、要实现话题中的内容,我们首先应树立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要点:首先应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这是要首先解决的认识问题。
3、树立这种思维方式后又应当如何?要点:要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如何使自己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要点:自信;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三个“关键”。
三、整体感知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四部分(13):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四、深入学习,小处入手,局部突破。
1、作者开头引述这个材料有何好处?要点: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3.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把握文章主旨】本文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引出论题——创造性思维;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点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这样层层递进,将道理说得透彻、明白。
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
2.语言准确、严密。
例如,第3段中“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句中“大部分”“某种”这些限制性词语运用得非常准确,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来论证“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150字左右)课后反思《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的主旨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好的教学一定会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
议论文的文字具有简洁、严密的特征,内容不及记叙文、小说等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很重要。
在讲解论证方法时,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口头表达,重点练习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不难,但要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重视好奇心、创造力却不容易。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将文本内容切实提升至影响学生思想的高度,我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高。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第1课时】(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材分析《谈创造性思维》一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直观的图形入手,娓娓道来,亲切平易。
既是对读者思维的启迪,又不强加于人。
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可以帮助点燃师生理性的火苗,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同时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强大的说服力,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重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
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
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
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二、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
他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
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并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还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字词积累检查预习(1)字音汲(j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zī)孜不倦(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答案示例: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答案示例: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备课人学科九年级语文(上册)上课时间课题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教学目标(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意阅读,拓展补充文章的事实论据,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3、学习本文的说理方式,体会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本文作者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可重点加以体验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设计一组与语文有关的游戏,既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暗合文章题目,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文本的学习。
2、用问题的方式走进文本,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激活思维,避免了学一般议论文时的枯燥。
在阅读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观点,并以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生发探究,把握要旨。
3、用对话的方式学习运用,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延伸的方式联系生活,运用课文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用搜集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课文中的某些观点,为课文补充拓展事实论据。
同时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践的机会,确定自己的课外探究课题,开展科技创新和创造发明活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2、学会最广泛地积累和运用知识,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积累词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
3、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育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出示“1+1=?”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快速地说出答案。
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给出相关的答案:(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2.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等,得到事物的答案往往也不相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要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就必须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今天就上一起跟随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脚步,去领悟创造性思维奥妙,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引出课文,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著作创意思考的书籍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学生集体朗读作者的名言)2.背景资料许多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课文是美国学者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
课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晰课文论证的思路,弄清楚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崇尚科学。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话题切入法: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要点。
学法:探究、讨论法:学习时,宜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小组内探究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摆事实论证的好处,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概况,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9谈创造性思维
九年级上册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论述的问题、观点,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运用“寻找、替换、更改”等方法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中,讨论、比较、辨析关键性问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对议论文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在平时接触过议论文阅读,基本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不过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论题论点是个难点,并由此展开本文的论证思路。
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把握本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题,明确中心论点。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激趣导入(PPT显示)同学们做数学题时,有时虽然可以有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但答案往往是唯一的。
可是在生活中,有时一些事物的答案往往就不止一个了,不信,我们先分组来做做下面这几个游戏,看看究竟是不是只有一个答案?①组:“圆”在你眼中是什么?②组:1+1=?③组: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任意划上一刀,削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④组:在“日”字上添一笔,看看它能变为一个什么字?讲授: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作者简介。
(PPT显示)2、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①提问:作者到底想论述什么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吗?②提问:先看文章开头的例子,用了很长的几个段落,什么地方做了总结?找出来。
③提问:关于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的问题,后文还提到了吗?④提问:请位同学来读一读第4段,这个小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我们一起读出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篇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9谈创造性思维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随着语文知识的积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对阅读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对议论文的系统知识是初次接触,所以本节课着重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这篇课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PPT出示数学问题:4-1=?引出生活问题:一张纸有四个角,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演示。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问题引导。
(1)疏通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文章以问题开头,有什么好处?作者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3.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三)合作学习,分析文本。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4—13自然段,派出得力战将讲解课文。
1.问题引导:(1)围绕“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2)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学生朗读训练指导)(3)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4)生活中,这两类人是如何面对灵感?(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6)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四)探究学习,激发思维。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PPT出示图片:三角形和圆形,由圆和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六)课堂小结,回归学标。
这篇文通过按照问题问题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的人。
(七)课后寄语,放飞梦想。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迦·费·因格,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小结: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运用该修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
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作用。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简析。
总结固趣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的典范代表。它的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运用好知识。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要求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是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4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从容说课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以及时代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
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本文,首先应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议论文的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本文,宜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情趣,多一些生机,因此,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便显得异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能力目标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讨论探究法2.实物演示法3.竞赛法教具准备多媒体钥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核心;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创造火花。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由图片导入课文图片一:黑色背景上的白色花瓶;白色背景上的黑色侧面人像图片二:老妇;少女二、展示课文标题三、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深入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培养我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四、检查预习:1、给红颜色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dìzījíqiè2、齐读下列词语,解释划线的词。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汲取推敲五、齐读课文。
六、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在书上画出。
学生发言,补充。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3、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4、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5、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七、讨论下列问题:(同桌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从哪些古诗句或成语中可以看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可作多种引申,请举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例如: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或: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补充几个事例。
课文事例: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补充事例提示:自然科学(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社会科学(“一国两制”)日常生活(运用所学知识搞小发明、小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4、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创造性的人?你欣赏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谁?文章结尾段八、考考我们的创造力:(四人小组讨论、发言)1、回形针有什么作用?2、冰融化以后是什么?(水、春、温暖、友谊、和平)4、课文第二节中“恭喜”一词感情色彩如何?褒义:讲道理,循循善诱贬义:轻微的讽刺意味,因为你思考问题没有跳出定势思维的框框,不值得“恭喜”。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4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
四、 课堂讨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五、 论辩小擂台
正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反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六、 总结
本文围绕中心,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进行了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法的变化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课后
练习
作业
1. 练习1、2
2. 编写提纲。
2.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学程序及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一、 导入课文
用诗歌《题西林壁》导入,让学生说说学习这首诗的感受;或用两个相对的人脸图形、○△想象导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或用1+1=?导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或就课文的几个图形的同异比较导入。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法、论辩小擂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
重点
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创新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
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
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1、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
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它”指代“新的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学法指导: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2、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
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
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教师点评。
五、赏读课文析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
1、再度走进文本,画出你认为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的重点句。
它们大都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它们大都以设问句式出现,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起承接、过渡作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
...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
..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
..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
..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
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
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不能删。
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教师巡回参与交流。
六、拓展课文学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结束语: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