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_何忠礼
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探析
近百 年来 对秦桧 的评 价一 直是 倡和误 国的反 面人 物 , 他老奸 巨滑 、 藏祸心 , 杀忠 良, 到普 包 滥 遭 通 民众 的唾弃 。但是 历史 上对 秦桧 的评 价却 与此 大相 径庭 , 南宋 绍 兴 二 十 五 年 ( 15年 ) 宋 高 宗 15 ,
降主义 路线 。投 降 主义 , 当国家利益 受到 侵犯 , 即
或外敌 人侵 的时候 , 背弃 国家根 本利 益 , 力迎合 竭
外来侵 略 者 的利 益 和需 要 , 对 和破 坏 反 侵 略 战 反
争 , 布亡 国论 调 , 敌人 妥协 、 服 、 散 对 屈 投降 的思想 和行 为 。秦 桧投 降 主义思想 给南 宋初期 统 治阶层
的思想 打上 深刻 的铬 印 。 秦桧 生 于哲 宗 元桔 五年 , 于绍 兴 2 卒 5年 ( 0 0年 一 15 19 15年 ) 字 会 之 , 苏 江 宁 ( 江 苏 , 江 今 南 京 ) 。宋 徽 宗 政 和 五年 ( 15年 ) 秦 桧 登 进 人 11 , 士第 , 任太 学学 正 、 方员 外郎 、 历 职 御史 中丞等 职 。 在 金人 南 下 之初 , 曾主 张抗 金 , 对 割地 求 和 。 他 反 金 军攻 占东 京 后 , 被金 军 驱 掳 北上 。建炎 四年 遂 ( 10年 ) 13 十月 , 桧南 归 , 得 到宋 高 宗 赵 构 信 秦 并 任 , 至宰相 , 为赵构 朝廷 中乞 和投降派 的代 表 官 成 人物 , 兴二年 ( 1 2年 ) 月 在与 吕颐 浩 的权力 绍 13 八
的投 降主 义思想对 南宋后期统 治阶层 的思想有 着重要 影响。
关 键 词 : 代 ; 桧 ; 降 主 义 思 想 宋 秦 投 中 图分 类 号 : 2 5 K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4 3 (0 0 o 一 0 1 0 1 6— 13 2 1 ) l 0 5 — 5 0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秦桧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官员,他在历史上的形象经历了演变。
下面将从秦桧的早年,到他逐渐得到权力,再到他的政治手段和最终的结局等几个方面,探讨秦桧形象的演变。
秦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自小聪颖机智,对文学和政治有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期,他通过勤奋学习和努力考取功名,进入朝廷成为一名官员。
他在初入朝廷时被誉为才子,受到朝廷和民众的称赞,形象正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桧逐渐展露出一些负面的特点。
他利用自己的政治手段不断攀升,逐步获得更大的权力。
他通过拉拢权臣,讨好上层人士,利用阴谋手段排挤异己,不断向更高的地位迈进。
他的政治手段不择手段,常常以权谋私利,丧失了做官的忠诚和廉洁。
秦桧在位期间,南宋国势渐微,北方金朝不断侵扰,军队衰弱,国力日益衰退。
而他却不思国家安危,只顾自护私利。
面对外患,他常常采取唯唯诺诺的态度,不敢采取果断的行动。
在南宋政权最困难的时候,他亦无能为力,最终导致了官军的惨败,金军攻占了南宋的首都汴京。
秦桧的形象在这个时候完全被颠覆,民众对他的失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他被民众痛骂为“卖国贼”、“叛国贼”,形象彻底贬低。
他的政治手段和私心自我不仅令人憎恶,更引起了反叛军、义军的愤怒。
最终,秦桧与南宋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面对金军的压力,他仍然选择奴颜媚骨,向金朝投降。
这种叛变行为使秦桧的形象更加堕落,名节尽失。
有些人认为秦桧并非一无可取之人,在不同的角度来看,他也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和经验。
他在南宋政权的掌握期间,对文化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有所建树,为南宋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秦桧对吏治有要求,提倡廉洁从政,尽管在实际行动中经常违背自己的原则,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在一部分时间和问题上仍然保持了对正义和法治的基本认识。
秦桧的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深度的演变。
从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到权力日益恶化、贪婪无度的政治家,再到被民众唾弃的卖国贼,秦桧的形象从正面转为负面。
历史趣谈秦桧的夫人王氏犯了何罪要与秦桧同跪千年谢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桧的夫人王氏犯了何罪要与秦桧同跪千年谢罪
导语:全国各地的秦桧跪像旁都有秦桧的夫人陪在一边,夫妻俩以认罪的姿态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纵观历史,无论是大奸大恶的女性,祸国殃
全国各地的秦桧跪像旁都有秦桧的夫人陪在一边,夫妻俩以认罪的姿态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纵观历史,无论是大奸大恶的女性,祸国殃民的“狐狸精”,还是大奸臣的夫人,只有秦桧的夫人王氏遗臭万年,跪至今日。
一般来说,历史对于女性的记载很少,也不会让女性受此待遇。
那么,王氏到底是做了什么,才会令她跪着受辱?
安徽亳州花戏楼景区岳飞庙内,秦桧夫人王氏跪像胸部因久被游人拍打(抚摸?)而黑得发亮,景区不得已为秦桧夫妇跪像增设了护栏。
而对于那些伸手够不着的秦桧夫妇跪像,游人则用唾沫对待,河南汤阴岳飞庙的工作人员每隔几天就要对秽迹斑斑的秦桧等5人跪像进行清洗。
再往前,有南京江宁博物馆给秦桧立了坐像,立马引来一片口水。
奸臣给忠臣下跪的雕像本已经非常别出心裁,在一干奸臣里还夹杂一个“奸妇”,这个“奸妇”还赤裸上身供人解恨,就更是历史仅见了。
这个秦桧的夫人王氏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历经百千年,人们仍然在羞辱她?
王氏的身世
关于王氏,正史记载颇为有限。
王家原籍四川,但久居开封府,祖父王珪是熙宁宰相。
因为为相时,少有建树,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就是说他上殿进呈时,“取圣旨”,神宗决定后,“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秉事的人,称“已得圣旨”。
就是说,这个丞相像是个摆设,皇帝的应声虫而已。
生活常识分享。
秦桧的故事
秦桧的故事秦桧的故事秦桧的故事:秦桧是好人还是坏人秦桧——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正所谓有黑也有白。
关于他的评价历代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表里不一的他但是是宋高宗的替罪羊,又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大奸臣,其实他但是是顺应了时代。
秦桧是宋朝人,世家江宁,字会之,大宋朝有名的三朝元老,历迁御史中丞、礼部尚书,官至宰辅。
除却后世强加给他奸佞之臣的外号,忽略人物的风评,当时的他本就是个传奇般的存在。
据《宋史》记载,秦桧在靖康之难以前本是一位坚定的抗金义士,由此看来他还是一位有风骨的知识分子,可又是什么让这个文人弯下了脊梁呢,这就不得不从大宋朝的另外一位皇帝——宋高宗来说起了。
大宋朝的历代皇帝都主和,这种状况在宋高宗身上也不例外,一心求和的他不顾父母和结发妻子的苦苦哀求而带着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
连年岁贡让这个国家积弊颇深且民怨沸腾,金国铁蹄南下,除了岳飞,无人敢挡,但是一个一个躲进人间天堂的小朝廷能有几个岳飞样的人物,在女真日渐崛起的状况下。
所谓时势造英雄,认清了现实的秦桧也就了然。
骨气虽然重要,可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他选取活下来。
所以他选取做疯子,与一只名为宋高宗的老虎谋皮,以莫须有的罪名拔了老虎眼中的刺,收获了一个皇帝的倚重,当然还有千古罪人的骂名。
[由整理]在秦桧身边的都是秦桧的得力爪牙,在秦桧的指使下,多少南宋良将,多少南宋忠臣都被陷害。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岳飞。
当年岳将军挥师北上,一路上势如破竹,杀的金人丢盔弃甲,哭爹喊娘。
各路抗金义军也纷纷加入,一时间大有收复河山之势。
大胜之后的岳将军豪气干云,对岳家军说道:待到它日直捣黄龙,必须与诸君一醉方休。
可惜这壮怀激烈的愿望被十二道金牌击碎。
眼看胜券在握,奈何朝廷昏庸无能。
回到杭州的岳将军正是被图片左侧的冯忠,冯孝押送到大理寺。
可怜岳将军一生战功无数,却被这两个既不忠又不孝的人五花大绑。
行至大理寺时,岳将军怒问二人:你们可知北方生灵涂炭,百姓在金人铁蹄下难以为生,冯忠冯孝二人毫无愧色:那里是大理寺,将军就不要嘴硬了。
秦桧归宋问题平议_王嘉川
2006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1 No.4 第31卷(总第130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ug., 200698秦桧归宋问题平议王嘉川(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要: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关于秦桧归宋与评价等问题的讨论,这是推进宋史研究的一件好事。
但由于有些学者在史料的占有、分析和运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疏误,以致不但重复了过去已被驳倒的观点,而且又出现了新的错误观点。
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和批评。
关键词:学术讨论 秦桧 史料作者简介:王嘉川(1971—),河北卢龙人,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和史学史。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6)04-0098-06 收稿日期:2005-12-18一《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分别刊发了王曾瑜先生《绍兴和议与士人气节》、《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两文,对何忠礼等先生《南宋史稿》(政治军事文化编,以下简称《南宋史稿》)一书中有关“绍兴和议”与秦桧归宋的问题进行了学术批评。
2002年《中国史研究》第4期、2003年《历史研究》第5期分别刊发了何忠礼先生的反批评文章《史学批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与此相关,学界也相继刊发了其他一些文章,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引起了关于“绍兴和议”与秦桧归宋问题的学术争鸣。
这当然是近年来中国宋史学界的一件幸事,因为,批评与反批评往往是学术向深层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诚如漆侠先生所指出:“学术是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发展的,既要求同存异,但也要求异存同,而事实也已经证明了:二十多年来,正是这种不断的求异存同,即不同观点的争鸣、不同意见的碰撞,使国际宋史研究不断得到发展。
秦桧为什么被历史曲解了800多年
秦桧为什么被历史曲解了800多年?提起秦桧这个名字,人们想到最多的词一定是奸臣、卖国贼,残害忠良的小人。
秦桧二字几乎可以算是“民族败类”的一个代名词了。
历史上关于秦桧的“罪状”大概有三个,1,求和卖国;2,迫害抗金英雄岳飞;3,金国奸细。
然而路卫兵通过考证,感觉这几点历史的定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秦桧其实一直被历史曲解和冤枉了。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分析:一,关于宋金和议的问题:双方的军事实力分析。
秦桧成为卖国贼最重要的理由,莫过于他力主与金议和了。
关于当时议和的主张正确与否,在路卫兵看来,应该理智的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
南宋初期立国未稳,社会动荡不安,军队的战斗力很弱,因此和金国对阵常吃败仗。
《文献通考》记载:“建炎中兴(南宋初建)之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卒惰,军政不肃所致”。
这就是南宋当时的现状。
而女真作为北方游牧部族,地处苦寒,却养成了艰苦尚武的体性,战斗力颇为强悍。
《金史》记载:“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想来不是夸张,金国能以极少的兵力挫败强盛的辽国,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行军打仗不是说书唱戏,是要用实力说话的。
宋金孰强孰弱,南宋大将刘光世部下郦琼的一段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金主帅)亲临督战,矢实交集,而王免胄,指挥三军,意气自若”,金人打仗,首领都是亲临一线指挥作战。
而宋军呢?“江南诸帅,才能不及中人,每当出兵,必身在数百里之外,谓之持重”,主帅在百里之外掠阵,如此的“持重”,兵士焉有拼死冲杀的道理。
士气如此,双方强弱自分。
金国并无灭掉南宋之意。
或者说金国没有在短期内考虑灭掉南宋。
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人占领宋都汴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但随即便退兵,并未久留,立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1137年,金兵打到长江一线,也没有顺势南下或是驻扎于此,而是又回撤,在河南立了刘豫为齐帝。
从金人的这两次南下可以看出,金国并没有灭掉南宋的野心,反倒是有想消除南宋向北进扰的意思,所以两次在河南立帝,想将河南之地建作宋金之间的一个缓冲带,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自己则可以全心经营北方。
秦桧归宋前对金态度研究
秦桧归宋前对金态度研究摘要:关于秦桧其人的评价,史学家众说纷纭,一般史家都认为他是投降卖国的金人奸细。
许多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也仅就岳飞案一事认定了他卑微可耻的一生。
按照唯物主义辨证法的观点,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本文将采用引证,反证,比较的分析方法,主要从秦桧在任御史中丞时期的抗金态度,在被金人俘虏北上期间他对金人欲立张邦昌伪齐政权的态度及反应,出使金国的宋廷使者的口中对他在被金人俘虏北上期间的评价,从其南逃归宋这一事件,以及从他与宋朝理学家们的交往来对秦桧在靖康之变前后到南逃归宋这一时期的抗金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对秦桧归宋前对金的态度进行研究,以填补史学界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秦桧;南归;抗金;叛变;靖康之变一、前言千百年来, 史学界对秦桧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他归宋执掌相权后对金主张妥协和议的投降政策这一方面,更由于他在岳飞遇害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后人一直对其采取唾弃的态度。
已故历史学家刘子键先生指出:“一般印象总疑心秦桧是女真金人的奸细,可惜并没有实证。
”被公认为中国宋史学界泰斗的北大教授邓广铭先生,在其《岳飞传》中就曾坚持秦是奸细这一观点,并认为杀害岳飞的元凶是秦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曾瑜先生也持此一观点。
但近几年来,却不断有学者对“秦桧奸细说”提出异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何忠礼先生等人。
何忠礼先生在他的《岳飞研究》第四辑(《老学庵笔记中的秦桧》)中就曾经对秦桧并非是金人奸细做过一些专门的论证。
本人根据相关史料,想就秦桧在靖康之变前后到他从金国归宋这一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抗金态度做一些论证及评述。
当然作者并没有为秦桧在其后期的所作所为释嫌的意图,只是想尊重历史研究需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张对秦桧的研究应该分期讨论,避免走进全面肯定以及全面否定的误区。
关于对秦桧的研究,当前引用论据最多的史料是《秀水闲居录》、《北征纪实》、《老学庵笔记》、《中兴遗史》、《续资治通鉴》、《宋史》、《大金吊伐录校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金史》、《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朱子语录》、《宋论》、《宋元学案》等。
南宋的历史故事-卖国贼秦桧
南宋的历史故事-卖国贼秦桧 ⼀直以来秦桧以奸⾂,卖国贼的⾯⽬留传于世,主要依据是他主持了宋⾦议和,还构陷了⼀代忠⾂岳飞,让击败⾦兵,收复⼤好河⼭的希望落空,因此落得了遗臭万年的下场。
下⾯⼩编精⼼整理了卖国贼秦桧的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卖国贼秦桧 岳飞在朱仙镇⼤捷,逼近东京。
兀术眼看在东京呆不下去,决定渡过黄河北撤。
当他带着⾦兵离开东京的时候,有个书⽣拦住他的马,说:“⼤王(指兀术)别⾛了。
岳少保(‘少保’是岳飞的官衔)马上会撤兵。
东京⼀定没事⼉。
” 兀术很奇怪,问那个书⽣说:“岳飞⽤五百骑兵打败我们⼗万⼤军,百姓⽇夜盼他们打过来,东京还能守得住?” 那个书⽣说:“朝廷⾥有权⾂,⼤将要在外⾯⽴功,是不可能的。
依我看,岳少保⾃⼰性命难保,哪⼉还谈得上⽴功?” 兀术听了,恍然⼤悟,马上拨转马头,带兵回到东京。
那个书⽣说的那个“权⾂”,就是南宋朝廷的宰相秦桧(⾳huì)。
秦桧本来是北宋时期的⼤⾂。
当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兵俘虏到北⽅去的时候,秦桧和他的妻⼦王⽒也跟随他们⼀起被俘到⾦京。
秦桧在⾦太宗⾯前,低声下⽓,百依百顺。
⾦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就把他派到⼤将挞懒部下当军事参谋。
这时候,⾦朝发现南宋抗⾦⼒量越来越强⼤,⼜有岳飞、韩世忠等⼤将坚决主张抗战,不好对付,就决定把秦桧放回南⽅充当内奸。
公元1130年,挞懒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的时候,把秦桧和他的妻⼦放回南宋。
秦桧来到越州宋⾼宗的⾏宫求见,天花乱坠地编造了⼀通谎话,说他在楚州怎样杀死敌⼈的看守,怎样夺了⼀条船逃出来。
当时就有不少⼤⾂怀疑,楚州到这⼉路远迢迢,秦桧越过⾦兵防线逃回来,难道⾦兵没有追捕?再说,即使敌⼈防备不严,让他偷跑了,⼀定⼗分匆忙,⼜怎能带着王⽒⼀起⾛? 但是,当时的宰相范宗尹跟秦桧是⽼朋友,竭⼒在⾼宗⾯前帮秦桧说话,并且说秦桧是个既可靠⼜能⼲的⼈才。
宋⾼宗本来⽇思夜想要跟⾦朝讲和,听说秦桧从⾦朝回来,熟悉⾦朝内情,⽴刻召见秦桧。
试论“秦桧归国”问题
第15卷 第4期红河学院学报Vol.15 No.42017年8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Aug.2017试论“秦桧归国”问题李征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昆明 650504) 摘 要: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十月,秦桧携带家眷及随身物资,从金人占领的楚州孙村进入涟水军水寨,从而回归南宋。
关于秦桧的回归究竟是依靠自身力量“逃归”还是作为金人的奸细而被有意“纵归”,数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作者经过对宋金史料的分析,并参考何忠礼先生与王曾瑜先生之间的不同意见,认为秦桧“逃归”的难度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而作为奸细被“纵归”的说法也有很多可疑之处,综合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更大的可能性是秦桧既非“逃归”亦非“纵归”,而是被金人不带有明确目的性地“放归”。
关键词:秦桧;宋金战局;放归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7)04-0095-03收稿日期:2017-03-27作者简介:李征鸿(1992-),男,云南腾冲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关于秦桧于建炎四年(1130)归宋是“逃归”抑或被“纵归”的问题,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主张“纵归”说的一派,以邓广铭先生、王曾瑜先生等为代表,认为秦桧是作为奸细被金朝安插到南宋主持议和的,而主张“逃归”说的学者,以何忠礼先生等为代表,认为秦桧是由金朝自发逃入南宋的。
但笔者认为,所谓“逃归”和“纵归”,其实亦并非决然对立,“逃归”有可能在沿途行贿而成为“纵归”“纵归”亦有可能只是某一层级的首领私自而为,使其带有“逃归”性质。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史料的梳理分析,笔者认为秦桧更有可能是被金方某些官员不带有明确目的性地“放归”。
一 秦桧“逃归”可能性不大何忠礼先生在《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一文中,通过对朱胜非《秀水闲居录》等史料真实性的质疑,从而认为秦桧“逃归”的可能性更大,但笔者却认为何先生的论证仍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卖国贼秦桧读后感上下五千年
卖国贼秦桧读后感上下五千年卖国贼秦桧读后感上下五千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恶名昭彰的卖国贼之一,秦桧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所唾弃。
如今回溯历史,不禁感慨古人的文化、信仰、品德等方面的鲜明特点,而秦桧的行为举止更是引人深思,本文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卖国行径与“国士无双”的反思在南宋末年,北方金兵称雄,南方宋朝领土不断缩减,社会动荡不安。
而秦桧恰好趁势而起,背叛自己的国家,成为一名卖国贼。
他不仅将宋理宗和钦宗等皇帝拘禁于南京,同时向外部金朝称臣,引发了“嘉定三屠”的惨痛历史事件。
可以说,秦桧的卖国行径给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耻辱。
对于这样的人物,古人早已有了旷古名言:“国士无双,肝胆过人。
昏君暴虐,肝胆皆空。
”这句话意味深长,正是说掉了肝、掉了胆,才会做出背叛国家、背叛良心的恶劣行径。
秦桧的丧心病狂,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也教育着我们珍视国家、珍视自己的人品道德。
二、文化素养与儒家思想的反哺秦桧的文化素养极其高深,精通儒家经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良心手软。
事实上,秦桧作为一个背叛国家的卖国贼,在文化素养方面远胜于大多数人,但他并没有将这些优秀的品质用在正确的道路上。
相反,他恶劣行径的代价依然是肆意的糟蹋,他将其卓越才华变成了投靠敌人的工具。
正是秦桧的背叛行径,使得儒家思想得以更为深入地反哺了整个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也反哺了秦桧极具文化素养却背叛国家的行为,说明优秀的品质必须要用在正确的道路上,如若不然,即使有再高的思想水准,也只能沦为历史上的卖国贼。
三、当代学术与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在当代,秦桧成为了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对于他所犯恶行的谴责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反思,更是对当代人道德教化的启示。
如今,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共同面对一系列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而这正是中国国家整体利益最优化的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反思秦桧的行径,规劝人们明辨是非,不能做出背叛本国的卖国贼行径。
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_王曾瑜
#讨论与评议#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王曾瑜提 要:关于秦桧归宋,虽无详实的历史记录,但一般史家都认定是作为奸细由金人纵归。
近年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秦桧是逃归宋朝。
本文对此进行商榷,认为研究历史忌讳孤证,尤其不能回避与自己论点相悖的史料,持此说者仅以陆游5老学庵笔记6为证,而回避其他史料与论证,在运用史料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因而不能令人信服。
关键词:秦桧 宋代金人如何放秦桧归宋,未能留下详实的历史记录。
已故历史学家刘子健先生早已指出,/一般印象总疑心秦桧是女真金人的奸细0,/这只是怀疑,并没有实证0。
刘先生的思路是/从他的亲戚里去找,线索有了0,/秦家和他们的亲戚,有的帮宋高宗,有的帮刘豫,私下联系,两头活动0¹。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但史学家们一般还是认定秦桧就是奸细,例如被公认为中国宋史界泰斗的邓广铭先生,就在其5岳飞传6(增订本)第80页中使用了/女真贵族阴遣汉奸秦桧归南宋0的标题。
近年来,何忠礼先生对秦桧是奸细提出异议,主要是以陆游的5老学庵笔记6为证。
他说,/秦桧南归,事关重大,但人们对他所以能够南归的原因,且众说不一,从而成了一个历史的悬案。
一种人以为是秦桧自己设法逃归的;另一种人则认为是金人为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战争,故意将秦桧作为内奸纵归的0。
/分析上面两种说法,我们认为,尽管秦桧南归后,坚持对金屈辱投降的路线,犯下了种种罪行,其所作所为,在人们看来,确实很像是一个金人打入南宋内部的奸细,但是平心而论,朱胜非在5秀水闲居录6中所说的话,是颇多疑问的0。
/可是,与秦桧生于同一时代的-朝士.,且见多识广,力主抗战,对秦桧又极无好感的陆游,却作了与朱胜非截然相反的记载。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陆游撰5老学庵笔记6已是秦桧死后四十年以后的事,此时桧之冰山已倒,凶焰早息,揭露秦桧生前的种种罪行,已经无所顾虑,陆游更无必要为他讳护。
故与5秀水闲居录6相比较,5老学庵笔记6和5中兴遗史6所载秦桧由金方逃归事,其可信程度确实要高一些。
秦桧:从“力主和议”到“代君受过”,漫谈宋高宗的政局制衡思想
秦桧:从“⼒主和议”到“代君受过”,漫谈宋⾼宗的政局制衡思想引⾔南宋⾼宗时期,三⼗六年之中在任的宰相有⼗五位。
其中,只有秦桧深受皇帝信任,两次作为丞相,⼀共在任⼗九年。
就在任的时间看,可以和唐代的权相李林甫⽐肩,⽽与秦桧同时期的丞相,在任时间长的不过三四年,短的只有三四个⽉,根本不能于秦桧相⽐。
就职权分配看,则打破了本朝宰相左右并置的惯例,枢机独运⼗七年年,直⾄病危致仕。
有关秦桧可以做丞相⼗九年的缘故,历来的解说都是不⼀样的。
根据秦桧本⼈⾃⼰所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与皇帝志同道合、知⼈专任的缘故。
南宋的⼤儒朱熹认为,秦桧之所以能长期担任宰相,是因为⾼宗没有将权⼒握在⼿中,导致⾃⼰被秦桧挟持的缘故。
但是《宋史》修撰者的观点显然和朱熹是不⼀样的,他在记述秦桧专权的同时,还表露出了在秦桧专权的背后,⾼宗仍就可以做到对朝野的掌控。
⽽明代的⽂征明则夸⼤了这些细节,在他写的《满江红》中则直⾔,秦桧不过是⾼宗推到台前的跳梁⼩丑罢了,不值⼀提。
抗⾦民族英雄岳飞与《满江红》当前,由于⽹络技术的发达和⾔论空间的拓展,各种翻案⽂章也借“秦桧⽴相风波”、“秦桧遗嘱风波”等公共话题⽽⼤量涌现。
⽂征明的论点似乎⼜重新引起众多共鸣,⽐如卢荻秋就曾表⽰,南宋朝中,真正决定议和的⼈是宋⾼宗赵构,并⾮是秦桧,秦桧不过是察觉到了宋⾼宗的意图,⽽主动的跳到台前,为⾼宗办事的⼈罢了。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秦桧不仅帮助宋⾼宗实现他偏安江南的⼼愿,还把⾃⼰作为了皇帝⾝前的挡箭牌,将议和的罪名揽到了⾃⼰⾝上,保证了皇帝的权⼒和权威。
根据《廿⼆史劄记》中记载:“书⽣徒讲⽂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家国者。
宋之南渡,秦桧主和议以成偏安之局,当时议者⽆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
”概⽽⾔之,上述论断可⼤体归为三类:第⼀点,⼒主和议,与⾼宗君⾂相得;其⼆,恃外擅权,举朝受其挟制;其三,忠君所欲,代君受过。
这三者虽侧重不同,却⽆⼀例外地都是围绕着和议主题展开的议论。
宋高宗与秦桧的君相关系析论
引言欲厘清宋代政治,皇权是跳不出的话题,但目前学界对此话题有着不同看法。
钱穆认为,宋代相权低落,皇权提升,〔1〕不可谓独裁与专制,〔2〕并强调制度在其中的作用。
〔3〕王瑞来连续撰文,表达他与钱穆的异议,认为,宋代是“皇权全面衰微、走向象征化的开端。
”〔4〕〔5〕〔6〕在王瑞来《皇权再论》一文发表后,陈启云针对王瑞来对钱穆的批评作了回应,指出王瑞来对钱穆的误解,对钱穆表示支持。
〔7〕美国学者包弼德有调和二种争议观点的倾向,认为:“我更倾向于那些认为宋代的政治制度不是专制而是一种‘士大夫政治’的观点。
……长远来说,皇帝已经从一个具有实际行政权力的人物转变为只有象征性权力。
他受到体系的严格限制,即使他不一定永远遵照大臣对他的要求而行动。
”〔8〕此外,王瑞来的观点也引发了对宋代皇权问题的深入讨论。
张邦炜认为,宋代皇权与相权都有所加强,“宋代的政体仍然是严格的君主专制,即使在千钧一发之际,皇权也并未虚化。
”〔9〕反对宋代皇权象征化说,维护宋代君主专制说。
刘子健认为:“宋代是现代集权国家的先进,但远未发展到包揽一切的极端集权主义的程度。
”〔10〕“皇帝上承天命,天命赋予其统治以合法性,因此,西方人常称之为专制君主。
”〔11〕表面上似乎在调解集权但不专制说与专制说的冲突,实际上认可钱穆的说法。
归纳而言,我们说,宋代皇权问题存在三种不同看法,即皇权集权但不专制说、皇权象征化说与皇权专制说。
这三种不同说法都指向宋代政治,但从逻辑上言,他们不可能全部正确。
为了对宋代政治有一个真正认识,考察宋代皇权,观察其特质与发展趋势仍为必要。
秦桧曾两次出任宰相,他的第二次任相引人注目,尤其是此间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
遗憾的是,对秦桧任相期间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历来看法不一,如王夫之说秦桧,“所欲者无不遂也。
”〔12〕赵翼说秦桧,[作者简介]张建民,历史学博士,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从宋高宗的治国理念、用人原则与近幸势力看,秦桧执政期间的宋高宗的皇权不存在象征化趋势,最关注皇权的君主本人对皇权的设想是专制性的。
从南宋起,秦桧忠与奸,为何一直会有争议?真相:乞和灵魂三问
从南宋起,秦桧忠与奸,为何一直会有争议?真相:乞和灵魂三问在秦桧身后,对于他的评价问题,有宋一代,官方就几经变化。
1、秦桧身后忠奸之辨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一月,高宗为褒扬秦桧的主和之功,为其神道碑题额曰:“决策元功,精忠全德”。
追封为申王,赠谥曰“忠献”。
太常博士曹冠撰谥议说:故太师赠申王秦桧,光弼圣主,绍开中兴。
安宗社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虽备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报之典,严与定溢。
尤当先其报国之大节,传道之效焉。
谨按谥法,虑国忘家日忠,文贤有成日献。
宜赐兹曰“忠献”。
事过五十一年,宁宗开禧二年(1206)四月,以外戚入主大政的韩侂胄为他策划的兴师北伐作舆论准备,使礼部侍郎李壁奏贬秦桧,奏疏说: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宜亟贬秦桧以示天下。
于是削夺秦桧王爵,改谥号为“缪丑”。
制词说:“兵于五材,谁能去之,首弛边疆之备;臣无二心,天之道也,忍忘君父之仇。
”“一旦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
”评价全部翻了个个,制词成为当时传颂之作。
结果,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成为妄启兵端的罪魁祸首。
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献计诛杀韩侂胄,函韩侂胄之首向金人乞和。
为了讨好金人,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
史家评论说:“当时用事者,亟欲反侂胄之政,而不顾公议如此。
”秦桧作为一代权奸,在他身后的官、私史籍中,大体上都是持否定态度。
元代为少数民族人主中华,对儒家所讲的“严华夷之辨”多所避忌,然修《宋史》仍将秦桧列入《奸臣传》。
但是,历来史家也不无异说。
2、南宋在绍兴初非向金人乞和不可?和、战问题,是两军对垒中经常发生的事,其基本目的,取决于是否有利于保存自己,争取时间发展自己。
这就必须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作出正确的抉择。
南宋绍兴初情势如何呢?是不是非向金人乞和不可呢?清人赵翼说:“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以不和而亡。
”“澶渊盟,而后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元昊跳梁,虽韩(琦)、范(仲淹)名臣,犹不能制,亦终以岁币饵之,而中国始安枕。
拆书-南宋第一奸臣秦桧2——翻身之路(29)
南宋第一奸臣秦桧2——翻身之路(29)上一章:南宋第一奸臣秦桧1——我本忠臣(28)(二十九)南宋第一奸臣秦桧2——翻身之路上章说到北宋末年的秦桧是站在忠臣行列之内,靖康之耻,双王被擒,秦桧跟着徽宗乞怜于金,终于得到重归故里机会,于是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领着家眷离开李纬,返回行都临安,“我会之又回来了!”百官皆疑,这秦桧能耐真大,居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虽然秦桧说自己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没有几个相信的,好在宰相范宗尹、枢密院张说与秦桧关系要好,竭尽所能保荐他的忠心。
此次重回朝廷,开启了他的腹黑之路,遥想当年,位低权轻,铮铮谏言不得皇帝重视,导致国破被俘。
上天眷我秦桧,此次定要权倾天下,让你们知道我秦桧是不是有治国之才。
第一步,取得高宗信任,稳定朝中地位: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秦桧因提议:"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此策一出,恰中高宗心思,秦桧被升任参知政事。
因为宰相劝告范宗尹建议讨论徽宗崇宁、大观以来朝廷滥赏李贤,本来念在旧交秦桧是站在范宗尹这边的,但高宗对此事坚决反对,秦桧于是就责备高宗,并以此为由竭力排挤范宗尹。
同年七月,范宗尹因此事被罢相,秦桧逮住机会扬言:“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
”但就是不说!高宗大喜:“秦爱卿,那你快说啊!”“皇上,说可以,但是不太好办啊这事!现在没有宰相,无法执行。
”高宗手一挥:“这有啥不好办,秦爱卿有谋略,且说来听一听,要是说的妥当,朕即刻受封你当宰相!任命次在月一号就生效!"秦桧都懒得推诿:"臣遵旨!此策便是.......“到了九月,秦桧为相。
没想到突然出了个畔脚石,先前被罢免的吕颐浩二度拜相,与秦桧共掌朝政。
高宗诏命吕颐浩专管草莽,秦桧专管政务,吕颐浩遂在镇江建造都督府。
两人是相互之间看不顺眼,都心里谋划着:“看老子不neng死你。
”秦桧此时的政治权谋还是嫩了点间,党羽还是弱了点。
吕颐浩利用朱胜非为助,任命黄龟翌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此乃吕党,发动主动出击。
从秦桧之遗嘱《遗表》,还原久被误读的秦桧.doc
从秦桧之遗嘱《遗表》,还原久被误读的秦桧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人(今江苏南京),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
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汉奸、卖国贼。
但也有不少人为他鸣不平,比如,2006年中国考古界的发现了据称是秦桧亲笔写给家人的“政治遗嘱”,后来证明仅是文学创作,这里说说真实的秦桧遗嘱: 秦桧《遗表》。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学名著,南宋徐梦莘编,250卷,采编年体例。
徐梦莘(1126年—1207年),江西清江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大部份时间在家著述,《三朝北盟会编》成书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记载自政和七年(1117年)“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完颜亮伐宋,共计46年宋金关系的史料。
三朝系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成书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史料收罗广泛,凡诏敕、制诰、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悉取尽收,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200多种,后又编《北盟集补》50卷,惜已失传。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0:秦桧《遗表》曰:…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
臣子之戒,敢竭愚衷。
属馀息之将辞。
恋清时而何及?伏念臣早缘末学,奋自书生。
当见危致命之秋,守策名委质之分。
画疆之遣,元枢飞掩。
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
仓皇皇奔走从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
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
草徽庙之二策,身居营窟,心在周行。
洎浮海以言旋,举同朝而趣异。
下石而挤者纷至,奉身而退者累年。
荷上圣之深知,排群疑而复用。
延登右揆,峻陟维垣。
专秉任于钧衡,奉畴咨于帷幄。
入而告后,玉音常许。
其无心出则称君,舆论共推于得体。
上遵成算,复建中兴,惟聪明睿智之绝伦,因古昔帝王之未有。
挺身死难,救民于仗节之初;修睦休兵;寻盟于奏峨眉山之后。
是谓乐天,以保天下继代,以率功名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¹ 参见 5 3老学庵笔记4 中所见的秦桧6, 载 5 岳飞研究6 第 4 辑, 中华书局, 1996 年; 5 南 宋史稿6 , 杭 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 81) 83 页。
¹ 5系年要录6 卷 84 绍兴五年正月己酉条; 另参见同书卷 87 绍 兴五年三月癸卯条。 º 5中兴小纪6 卷 17 绍兴四年十一月己未条小注。 » 5中兴小纪6 卷 24 绍兴八年六月甲申条小注。 ¼ 5宋史6 卷 362 5朱胜 非传6 。 ½ 5三朝北盟会编6 卷 220。
# 162 #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讨论与批评#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 ) ) : 有关秦桧是从金国自行逃归, 抑或金人有意纵归的问题, 由于各种 史料记载不同, 一直没 有定论。近 有学者认定秦桧 就是金人纵归 的 / 奸细0。然 而, 通过对现存史料的客观分析, 具体考察当时的宋金局势和朝野舆论, 言秦桧 逃归可能更符合历史事实。
# 161 #
历史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桧和汪伯彦0。殊不知, 朱胜非这道 / 慷慨激昂0 的奏折乃是 / 奉诏0 而作。当其时, 宋朝军队 在四川、两淮战场几次击退金与伪齐联军, 接连获得仙人关、大仪镇等大捷, 形势向着有利于 南宋方面转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宋高宗依赵鼎提议, 于绍兴五年 ( 1135) 正月诏赐吕颐 浩、朱胜非、李纲、范宗尹、汪伯彦、秦桧等前任宰执, / 访以攻战之利, 备御之宜, 措置之 方, 绥怀之略, 令悉条上焉0 ¹ 。既然皇帝下诏征求抗敌对策, 已经因逃跑过甚而遭到宋高宗不 满的朱胜非, 在奏章中发一通豪言壮语, 以改变自己形象, 也就丝毫不足为怪。王曾瑜先生在 5讨论6 中反复强调 / 研究历史忌讳孤证, 尤其不能回避与自己论点相悖的史料0, 可是他仅仅 依据朱胜非的这道奏折, 就宣称他是抗战派, 恰恰使自己堕入 / 孤证0 的陷阱之中。
¹ 5四库全书总目6 卷 52 5 南迁录6 ,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65 年, 第 473 页。 º 参见 5 3老学庵笔记4 中所见的秦桧6。 » 5系年要录6 卷 80 绍兴四年九月癸丑条; 5四库全书 总目6 卷 52 5 绍兴甲寅通和录6, 第 470 页。 ¼ 熊克: 5中兴小纪6 卷 19 绍兴五年九月壬午条。
# 160 #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四年十月辛未条、徐梦莘 5三朝北盟会编6 卷 142 引赵 之 5中兴遗史6 和陆游 5老学庵笔记6 卷 1 等记载; 另一种则以为是金人故意将秦桧纵归的, 主要有朱胜非 5秀水闲居录6、无名氏 5林泉野记6、5中兴姓氏录6 等数种记载。此外, 还有署名金通直郎、秘书省著作骑都尉张师颜 的 5南迁录6, 其中也言及秦桧南归事, 罗大经 5鹤林玉露6 甲编卷 5 5格天阁6 就据此认为金 人 / 遣桧间我, 以就和好0。但 5南迁录6 一书 / 舛错谬妄, 不可胜举0 ¹ , 南宋陈振孙等人已断 定其为伪作, 记事不足凭信, 故可不论。
细考上述宋人所载, 可知朱胜非在 5秀水闲居录6 中的记载, 是指认秦桧为金人纵归的最 早出处, 因而最值得引起重视: / 秦桧自京城随金北去, 已被金人达兰郎君任用。金骑渡江, 与 之俱来, 回至楚州, 金遣舟送归。桧, 王仲山婿也, 别业在济南, 金为取千缗赆其行。桧之初 归, 自言杀金人之监己者, 夺舟来归, 然全家同舟, 婢仆亦无故, 人皆知其非逃归也。0 可是我 们认为, 5秀水闲居录6 所载的真实性存在着许多疑问, 并不足信。按朱胜非 ( 1082 ) 1144) 虽 是南宋初年大臣, 但早年追随黄潜善, 极力诋毁李纲, 升任宰相后, 排斥另一宰相赵鼎, 故为 时论所轻。他与秦桧的积怨也甚深, 绍兴二年 ( 1132) 八月, 秦桧第一次罢相, 即由吕颐浩联 合朱胜非、黄龟年等人排挤弹劾所致。及秦桧复相, 就对朱胜非实施报复, 被废居湖州八年而 卒。5秀水闲居录6 就撰成于他致仕后的几年时间里。然经笔者考证, 朱胜非言秦桧 / 纵归0 的 这段话, 攻讦的成分远多于事实, 并不可信 º。但此说对后人影响很大, 5林泉野记6、5中兴姓 氏录6 等所持看法, 基本上就是沿袭朱胜非的话而来, 即使是著名史学家李心传, 为 / 胪采异 同0, 也在小注中对这段话加以收录。这样便给秦桧的南归造成更加扑朔迷离的印象。
至于被王曾瑜先生十分看重的 5 中兴姓氏录6 的记载, 更是矛盾百出, 不可凭信。这段记 载是:
( 秦桧) 在大金时, 为徽宗作书上粘罕, 以结和 ( 义) [ 议] 。粘罕喜之, 赐钱万贯、绢 万匹。建炎四年, 大金攻楚州, 乃使乘船舰全家厚载而还, 俾结和议为内助。桧至涟水军 贼丁 寨。诸将度曰: / 两军相拒, 岂有全家厚载逃归者? 必大金使来阴坏朝廷, 宜速追 之, 以绝后患。0 贼军参议王安道、机宜冯由义力保护之, 曰: / 此是宋渊圣朝中丞, 万一 事平, 朝廷寻之, 我军诛矣, 宜送之朝。0 乃令安道、由义送至镇江府。桧见刘光世, 首 言讲和为便, 光世送之朝。½ 以上所载, 几乎没有可信之处。按南宋急欲与金人议和, 早在秦桧南归以前就已经开始, 只是 屡遭金人拒绝而未成, 秦桧为已经成了金人奴隶的宋徽宗上书粘罕, / 以结和议0, 粘罕怎会高 兴得赐他以巨额钱、绢? 仿佛当时急欲求和的不是宋朝而是金人。如果真是这样, 宋高宗也不 会一次次派人赴金营乞和 ( 详见后述) , 此为其一。秦桧既然做了金人奸细, 为何要以船舰 / 厚 载0 钱、绢而归, 自暴其行踪? 此 为其二。文中称南宋水师官 兵为 / 贼0, 而称金为 / 大金0,
一
5讨论6 一文批评的核心是说笔者言秦桧是逃归的证据, 只是引用了陆游 ( 1125 ) 1210) 在 5老学庵笔记6 中的那条史料, 而回避了与自己论点相悖的其他史料, 因而是孤证, 不可相信。 这令我们甚为不解, 因为无论在 5 3老学庵笔记4 中所见的秦桧6 一文中, 还是在 5史稿6 一书 中, 都十分明确地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一一摆出, 并尽可能地作了比较和分析, 王曾瑜先生怎 么能视而不见呢? 既然这样, 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将有关记载简述于下。
王曾瑜先生为了论证朱胜非为 / 抗战派0, 避开上述事实不论, 援引 5三朝北盟会 编6 卷 176 所载朱胜非在绍兴五年所上的一道奏折, 为其进行辩解, 奏折称:
今内外劲兵无虑三十万众。兵既众矣, 患无可作之气, 今则勇气可作。气既作矣, 患 无可乘之机, 今则机会可乘。不于此时速谋进取, 使既作之气复堕, 当乘之机复失, 以数 年尝胆之勤, 为一旦噬脐之悔, 可胜惜哉! 据此, 王曾瑜先生便断定朱胜非的 / 主张与李纲、吕颐浩等人相似, 而与他们相对立的正是秦
在宋人记载秦桧南归的各种著作中, 陆游 5老学庵笔记6 卷 1 所载颇值得引起重视: 秦会之在山东欲逃归, 舟楫已具, 独惧虏有告者, 未敢决。适遇有相识稍厚者, 以情
告之。虏曰: / 何不告监军?0 会之对以不敢。虏曰: / 不然, 吾国人若一诺公, 则身任其 责, 虽死无憾。若逃而获, 虽欲贷, 不敢矣。0 遂用其言, 告监军, 监军曰: / 中丞果欲归 耶? 吾契丹亦有逃归者, 多更被疑, 安知公归而南人以为忠也。公若果去, 固不必顾我。0 会之谢曰: / 公若见诺, 亦不必问某归后祸福也。0 监军遂许之。 我们认为, 这条史料所以重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就生活年代而言, 陆游与秦 桧的并世时间长达 30 年, 在秦桧独相的后期, 他已步入中青年, 作为一个见多识广、交游甚广 的士大夫, 他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有关秦桧南归的各种议论不会不闻。何况其父陆宰, 卒于绍 兴十八年 ( 1148) , 终官知临安府、直秘阁, 与一般人相比, 当更容易知道秦桧的底细。其次,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抗战派人物, 政见与秦桧截然对立, 兼之绍兴二十四年 ( 1154) 时, 陆游应 礼部试, 擢在首选, 名列秦桧孙埙之前, 结果招致秦桧嫉恨, 遭到黜落 º, 可知若秦桧真是金人 纵归的内奸, 于理于情, 陆游都决不至于为其护短。复次, 从历史背景看, 绍兴年间, 秦桧把 持朝政近 20 年, 文禁甚密, 钳制舆论, 他人很难对其南归一事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而 5 老学 庵笔记6 成书于秦桧死后 40 年, 此时宋高宗赵构也已死去近十年, 桧之冰山已倒, 凶焰早熄, 揭露其生前的种种丑恶罪行已经无所顾忌, 更没有必要为他的 / 纵归0 讳饰。由此可见, 陆游 所以在书中言秦桧是逃归, 反映了当时朝野舆论之所向。故 5史稿6 以为: / 与 5秀水闲居录6 相比较, 5老学庵笔记6、5中兴遗史6 所载由金方逃归事, 其可信度确实要高一些。0 可是, 5讨论6 却以 5老学庵笔记6、5中兴遗史6 / 两书出现较晚, 绝非两个作者亲历现场, 了解秦桧归宋的底细, 无非是得之道听途说0 为由, 轻轻一笔加以否定。这样的驳难颇令人费 解, 要知道秦桧不论纵归还是逃归, 其行为都必然极为隐秘, 王曾瑜先生指责赵 之、陆游未 曾 / 亲历现场0, 他们的说法都是 / 道听途说0, 难道朱胜非就是身临其境的当事人、亲历现场 的目击者不成? 显然, 笔者不用对此做更多的解释。 王曾瑜先生以陆游之言为 / 孤证0, 自言要遵循胡适之先生 /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0 的 科学方法, 先给秦桧定下 / 奸细0 身份, 然后搜集各种材料加以证实。可是在秦桧死后的一百 余年间, 尽管人们对他十分痛恨, 对他的南归有所怀疑, 且并无一人能够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 秦桧是金人纵归的 / 奸细0, 甚至也没有一个南宋人对 5老学庵笔记6 中的这条记载提出不同看 法。如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著名代表、力主抗金的叶适 ( 1150 ) 1223) , 在他的文集中尽管对秦 桧的投降行径深恶痛疾, 屡有严辞斥责, 但在说到秦桧所以要与金人签订 / 绍兴和议0 时, 也
关键词: 南宋 秦桧 朱胜非 陆游 奸细
宋高宗建炎四年 ( 1130) 十月, 秦桧携带家眷, 自金人占领区楚州 孙村进入涟水军水寨, 回到南宋。秦桧归宋究竟是自行逃归抑或金人纵归, 这是判断他是否受金人派遣的关键所在, 也是判断他是否为金人奸细的重要证据。对于这一问题, 八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 未有定论。 笔者曾经对宋金时人的有关记载作过一番比较深入的研究, 认为尽管秦桧南归以后的所作所为, 确实很像是一个金人打入南宋内部的奸细, 但仅从现存的史料来看, 言秦桧逃归可能更符合历 史事实¹ 。5历史研究6 2002 年第 3 期上发表了王曾瑜先生 5关于秦桧南归问题的讨论6 ( 以下 简称 5讨论6) 一文, 对 5南宋史稿6 ( 以下简称 5史稿6) 和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提出这一看法提 出反对意见, 肯定秦桧是金人派往南宋的奸细。我们在仔细拜读该文之后, 觉得有必要就这一 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与王曾瑜先生商榷, 也希望得到史学界其他同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