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性新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煽情性新闻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Bill Kovach 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教授Tom Rosenstiel 在其合著的《极速》(Warp Speed)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论断:这个时代的新闻观已由“探求真实”(journalism of verification)转变为“妄下断言”(journalism of assertion)。两位作者进而认为,在现在的媒介文化中,存在一种“一鸣惊人”的心态。媒介总希望通过提供更多有趣的新闻来吸引受众,这类新闻多和名人、丑闻、下台、性有关,就像辛普森、戴安娜、莱温斯基。这类新闻都属于煽情新闻的范畴。

煽情主义(sensationlism)一词,《新闻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种突出色情描绘的报道手法,始于西方新闻界,主要手段是:绘声绘色揭露丑闻细节,详尽刻画犯罪的经过和作案细节,刻意渲染色情言行,这种手段是黄色新闻媒体的主要手段。

煽情性新闻将名人轶事、奇闻趣事以及犯罪案件、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消息等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标题夸张渲染,文字通俗刺激,片面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性悬念以及对感官的刺激。煽情性新闻几乎是一种伴随现代报业的诞生而出现的新闻思潮。"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说法是这种新闻思潮的标志。

一、煽情性新闻的表现形式

1、软新聞娱乐化,硬新聞软着陆

娱乐化是煽情性新闻的生存方式和风格定位。煽情性新闻在报道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刺激性的犯罪案件、暴力事件、花边消息等软性内容时惟恐细节不够详尽;同时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硬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比如在报道“两会”等重大题材时,挖掘会场内外的“花絮”,或追踪幕后新闻,挖掘内幕新闻。在报道严肃题材时,则选取一些如悲哀的泪水、愤怒的拳头、欢乐的尖叫、血淋淋的场景等富有感染力和戏剧性的场面,感情因素和戏剧性细节常常被大肆渲染。

2、版面设计、节目编排上的夸张

有些都市类生活报对名人、性、丑闻、暴力、灾害、文娱、体育等新闻,在版面的标题、图片、线条等处理上,突出有加;在头版对浓艳性感的明星图片、场景鲜血淋漓的事故灾祸图片进行放大处理,一些机关报受晚报、都市报影响,盲目仿效一些在市场上比较走红的报纸的版式、版面,纷纷增加副刊版面,创办周末版,大报小报化,风格晚报化;在版面设计时对颜色、线条、边框等原素的运用不加选择,喜欢将漂亮的颜色罗列成“花花世界”,甚至在图片的处理上,有这样一种视觉反差:一版上是领导人的讲话照片,一翻别的版就是明星们千姿百媚的倩影。

3、表现手法戏剧化

煽情性新闻片面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等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报纸新闻竭力强调手法创新,以写故事、写散文的形式写新闻;在标题制作上追求标新立异、耸人听闻。比如有些报纸的社会新闻为了吸引读者,制作一些诸如《妻子当“小姐”丈夫动了刀》、《吸毒吸破家产“妈咪”二进宫》这样的刺激性标题。广播、电视则普遍追求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发明了种种“侃新闻”、“聊新闻”、“演新闻”、“戏说新闻”等形式,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和搞笑。

二、煽情性新闻兴起的成因

1、大众传媒市场化使然

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媒体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媒介的商业化发展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性更重视。为了抢夺更多受众的“眼球”,一些媒体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上逐步失衡,忽视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把经

济效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追求,受众至上,降格以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给什么。媒体的行为受市场驱动,从原来的“引导”受众走向“迎合”受众,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而且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一些媒体将广告商的眼光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煽情的新闻能抢更多受众“眼球”,也能获得众多广告商的青睐。于是,新闻的煽情化更成为一些媒体的自觉行为。

2、受众市场需求

受众文化也就是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形式鲜有政治色彩,集中凸现文化的娱乐功能,以新鲜、刺激、欲望为主要特征。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在市场经济社会,在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煽情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并带有刺激性的文化休闲模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设置悬念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这部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欲望。煽情性新闻,正是迎合了这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

3、整个世界文化交融的结果

改革开放使西方文化快速传播我国,对我国新闻传播观念以及新闻消费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国家把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作为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名人、暴力、丑闻、隐私等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对这些新闻传播观念,我国的一些新闻传播工作者往往不分糟粕全面吸收。

4、媒体无奈的选择

媒体间的竞争需要完善的政策、机制以及强大的人才、资金、技术支撑,不少媒体却偏偏在这些方面底气不足,他们不得不在“硬”新闻面前“望而却步”,只好降格以求选择难度低、花费小、市场大、经济效益佳的软性内容和技巧,以求在激烈的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煽情性新闻又带有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

5、舆论推波助澜

煽情性新闻虽然因其迎合了不少受众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场,然而其畸形发展对我国新闻事业造成的冲击及带来的危害也是十分明显的。但社会上有一股风潮,对其危害视而不见,却对其做法与效果肯定有加。有人认为,人们既然对煽情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也有人认为煽情性新闻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获得充分发展,取得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不但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更有新闻学者认为,煽情性新闻是对原本丧失了的新闻基本功能的恢复,是对过去新闻报道模式的一种反叛,是对长期以来文以载道格式的改良,体现了新闻的民本真意。这些舆论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的煽情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孱弱的新闻传播约束机制

香港四大新闻专业团体曾制订过一个《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要求“新聞从业员在处理新闻的时候,尤其是涉及暴力、性罪行、自杀等社会新闻,应避免淫亵、不雅或煽情。”③但《守则》仅具有道德和良心的指引作用,并无实际约束力。因此光靠新闻界的“自律”并不能完全解决传媒污染的问题,新闻界需要大众的监督批评,“他律”亦必不可少。如在《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