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论语》、《孟子》与儒学
孟子教育第三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本次孟子教育第三讲中,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孟子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主张“仁政”、“礼治”,强调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次讲座中,我深刻认识到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有以下几点:1.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挖掘和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的积极意义,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仁政: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认为教育是实施仁政的重要手段。
在仁政的指导下,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3. 礼治:孟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教育要遵循礼的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 教育与政治:孟子强调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是政治的基础。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公民,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孟子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1. 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善良本性为目标。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重视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 倡导仁爱教育。
仁爱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品质,教育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
5. 强化教育责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将教育事业视为终身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三、结合实际,践行孟子教育思想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论语孟子孔子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论语孟子孔子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论语孟子孔子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看完论语,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论语读后感吗?论语虽然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部书,但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孟子关于孔子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孟子孔子读后感800字(篇1)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论语孟子孔子读后感800字(篇2)——《论语》心得皎皎明月,虫鸣叠叠,秋风入窗,夜长无眠。
一个人,一盏灯,一杯淡茗,一丝愁绪。
当翻开《论语》,所有一切都已化为沉淀,畅游书海,仿佛诵读之声环绕耳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一) 天地人之道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孟子与儒学
• 这里也可以是学习的方法,是研究型学习。
如何从未知到已知,甚至有所创新。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之者也
• 生来就能领悟或会创造知识的是最上等的;通
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 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了困难人不知道去改进 学习,去克服困难,像这样不思进取的人是最 差的一等了。 • 就人的智能,孔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最 后一种就关系到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了。生而知 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 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 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 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 学习对象:古:前人的经验 • 学习态度:敏求
• 《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
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 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 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简 约
春秋末 战国初
语录体 散韵结合体
《论语》 《墨子》 《老子》
零 散
战国中期
对话体 专论体
《孟子》《庄子》
•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子张向孔子学求官位得俸禄的方法。子张问如何
求禄仕。先生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 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 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 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说话少过失,行 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 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 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 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 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 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 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高二语文之儒家文化(中)与 《孟子》
传统文化经典——儒家文化(中)与《孟子》学习目标01.了解孟子02.《孟子》概述03.部分内容精讲孟子名片(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亚圣与孔子生平相似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主要思想:法先王、行仁政、民贵君轻、取义《孟子》简介四书之一战国中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现存七篇十四卷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目录一览《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骂孟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孟子》片段精讲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一、《孟子》的儒学思想1.1 伦理的礼仪《孟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礼仪。
孟子在《论语》中提出“仁之道,曰尽其责,知其事,言其志,行其节”,他强调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自觉地遵守诚实守信的伦理节约。
孟子还提出了“礼乐不可失,仁义不可忘”的思想,他强调要重视礼仪,要坚持仁义,以挽救社会失序的状况。
1.2 政治的君臣《孟子》不仅提倡君臣的责任,而且强调君臣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关系。
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要靠君臣之间的精诚合作。
孟子指出,君王要尊重百姓,赏识臣下,把握好政治,维护和平;而臣下则要忠心耿耿,勤政爱民,为国家做出贡献。
1.3 教育的重要性孟子也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们伦理道德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爱心为基础,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正直善良的人。
二、《孟子》的文学价值2.1 精炼的语言《孟子》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炼的文学形式。
孟子的语言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受到感动,受到警醒。
2.2 内容丰富《孟子》不仅涉及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而且还涉及人性、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学著作。
它的内容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3 深刻的哲理《孟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而且还有深刻的哲理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哲理,让人们明白,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社会小团体做起。
三、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儒家的伦理礼仪,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政治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
【文言文】儒家:《论语》、《孟子》《论语》《孟子》“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一、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但他磨练意志,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兴办私学万世师表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广收门徒,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是各国的栋梁之才。
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删改鲁史官所记《春秋》,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二、孔子思想《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1.治国思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行:奉行;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
孔子强调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教育思想学习态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己的人。
学习规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3.处世思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多次。
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
谋:办事。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春秋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与孟子的传世
春秋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与孟子的传世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也是儒家思想得到充分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家经典,其中包括《论语》和《孟子》。
这两部经典都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体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继者们整理的言行录,是一部集中表述了孔子思想的著作。
它记录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的言行,以及他们对于人生、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论语》内容丰富,包含了很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和原则,如仁爱、中庸、礼仪等。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孟氏儒学。
《孟子》是记录了孟子言行的著作,也是一本重要的传世经典。
相对于《论语》的直接记述,孟子的文章更加系统化,对于儒家思想的阐述更加深入。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认为人要做到善良,就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达到这个目标。
他提出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成为了后世儒者争论的焦点,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的道德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路。
《论语》与《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部经典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对于教育、政治、伦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两部经典也为后世儒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和传承。
总结起来,《论语》和《孟子》是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的出现和传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这两部经典仍然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和学习这些经典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提供指导。
论语 选修课 第三讲 学习篇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 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学习
• 2、孔子告诫学生、弟子学习目标: • 立足、雅言、博学、担当大任的人。(仕) • 孔子本人以及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
• 立志于学 • 好学、 乐学 • • 实事求是 虚心(不耻下问)
(三) 关于学习的方法
• • • • • • 孔子提倡: 学思结合、 知行结合、 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讨论交流
•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 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 •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矣。”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 学也已矣。”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 道。”
第三讲
大学语文 第二讲《论语》《孟子》与传统儒学
❖ 《论语·为政》: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 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去声)寡悔,禄在其中矣。
❖ 朱熹《论语集注》:吕氏曰:疑者,所未信; 殆者,所未安。程子曰:尤,罪自外至者也; 悔,理自内出者也。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 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 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 子张之失而进之也。O程子曰:修天爵则人 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 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 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 杨伯峻释出门为出去工作,前二句谓严肃认真,小 心谨慎。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为“在工作岗 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 怨恨。”
❖ 《礼记·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 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 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 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
❖ 孝悌
❖ 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 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 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 能近取譬,即推己及人之意。
❖ 孟子
❖ 孟母:
❖ 汉《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 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忘记)也, 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 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 后,孟子不复諠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 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 “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姙是子,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 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 食之,明不欺也。
《论语》和《孟子》_课件
怎样学习与理解孔孟?
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 释,借助工具书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
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 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
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 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 己的见解。
学习 理解 赏析
学会翻译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首先应注意句中的“牢”、“子” 分别所指代谁,“试”、“艺”又应做 何解释。
学习 理解 赏析
牢:指孔子的学生。 子:指孔子。
试:用,被任用。 艺:技艺。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 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学习 理解 赏析
学习 理解 赏析
何为《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 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 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 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
学习 理解 赏析
何为《孟子》?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 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 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 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 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学习 理解 赏析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尊 称为圣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文化。 试结合孔孟之道,谈谈你对儒家文化的 认识。
可联系孔子创立儒家之时,儒家学说 的发展状况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策进行联系。
学习 理解 赏析
明确:儒家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等波折之后,经董仲舒集阴阳、 墨家文化于儒学之中,使之成为新入学。 儒家学说才得以借助于统治集团的力量逐 渐展示自己的魅力。“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之后的一千多年,儒家学说一直深刻 的影响着华夏民族。近代掀起的新文化运 动,则开始对儒学进行改造。
语文儒家知识点总结大全
语文儒家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经典知识点总结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据《史记》载,是“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其中包括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和思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
2.《大学》-《大学》是《四书》之一,《大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倡导个人修养与政治治理相结合,是儒家经典之一。
3.《中庸》-《中庸》是《四书》之一,《中庸》强调“中道”思想,主张“中正而不倚,正道而不邪”的思想观念,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地追求平衡。
4.《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孟子》强调仁政思想,主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思想观念,强调仁爱之道,主张为政以仁。
5.《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尚书》记录了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对于儒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6.《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锦,《诗经》包括了《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记载了古代先贤的言行以及对于政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对于研究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7.《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周易》强调变化不居,主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决而四时行”,对于儒家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8.《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事件,对于儒家思想和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知识点总结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和道德情感,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人处世要以仁为本,儒家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2. 礼-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张以礼仪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强调礼节之道,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品质的基础。
《论语》与《孟子》课件
---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对仗工整,排比,叠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孟子》文风
BOYS
·深入浅出
比喻: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 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上》
类比:
对话体:以对话为结篇方式,展开论述。它体现了对话者的在场性,生 动形象。
专论体:即专题论文,围绕某一论题展开论述,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文字之间有内在逻辑联系,注重谋篇布局。
《孟子》文体
BOYS
·辩论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
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论语》多为口语 语言质朴凝练 《孟子》思辨气息浓厚 文采华瞻流利
• 修辞手段
《论语》多比喻 多比兴 《孟子》多譬喻 多排比
BOYS
《论语》叙事风格
BOYS
• 《论语》所记录的言语与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 完整的篇章。
• 叙事部分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同时又很生动自然,寓意深远。
• 说理明晰,逐层批驳,气势凌人,激越时有偏激语、骂詈语,多连问排比
• 篇幅由短而长,由单纯的一问一答发展到有对话场面的描写、人物情态的刻 划以及互相间的辩答驳难。
• 除了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文章,还有一些单篇议论文章,也是有力的议论文
《鱼我所欲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论语》语言风格
BOYS
• 浅近易晓,通俗平易、明白晓畅
BOYS
《论语》思想价值
BOYS
主要内容
《论语》《孟子》
《论语》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关于这两部著作的一些介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已经推出。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总之,《论语》和《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孟子儒学》课件
与孔子同时代的哲学家孟子,他的思想承袭和发扬了儒学的传统,对中国古 代哲学和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介绍
孔子
古代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提出了“仁爱”、“中庸” 等重要概念。
孟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孔子思想的代表人物。
传统文化
儒学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概述
内容简介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之一。
主题特色
强调仁爱、诚信、中庸,提倡立德修身、求实务实等重要思想。
现代价值
尤其是对于道德伦理方面的启示和引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主要思想
1
仁爱之心
主张人们应该抱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与人为善。
建设和谐社会
承认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追 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
爱国主义
Cheris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to maintain the unity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总结与展望
独特贡献
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 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天命思想
提出天命思想,主张君臣之间应该有一种契约关系。
3
性善论
先天性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孟子》选读
《孟子·尽心》
内容涉及到人的基本价值、本能、天赋等问题,是 经典中最受欢迎的篇章之一。
《孟子·公孙丑上》
介绍孟子思想中关于仁义礼智的重要内容,对孔孟 之道有深入的探讨。
《孟子》与儒学——由《孟子·梁惠王》章旁释孟子思想及儒学的特质与价值
《孟子》与儒学——由《孟子·梁惠王》章旁释孟子思想及儒学的特质与价值提要:大凡完善的思想体系都能够显示出一种“全息”现象,可以小中见大,由片段而窥探得全体。
本文选取《孟子》一章以探询其中蕴涵的深刻人文思想,尝试解读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文化之特质及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仁义”、“偕乐”等命题浅议儒家文化及其核心理念“仁”的起源、发展。
论证儒学的实质为“民族母体文化”,并以此说明孟子思想在儒学中无可替代的位置。
关键词:仁义、偕乐、定于一、民族母体文化孟子思想是拥有完善体系的正统儒家思想,由《孟子》章句窥探印证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有独特的优势。
因其所采用的严密而灵动的论证方法较为适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所以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研读《孟子》可以作为现代人了解儒学的捷径。
一、“仁义”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仁”,《孟子》开篇讨论的也是仁。
作为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利”的探询时“仁”“义”并重,把目的和方法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儒学对社会价值及其落实的表述更加直观了。
孟子首先论述了仁义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社会的稳定、体制的稳固,这些对于谋求长治久安的君主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统治者应如何具体地施行仁义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在孟子看来,施行仁义的责任首先在于当权者,他以仁义对于当权者的巨大价值作诱导,期盼民众由此受惠,社会由此而得治。
为什么儒家时时以全局,尤其是以民众的切身利益为着眼,其体恤民生的举措一旦实施,短期内必会牵连到国家机器的运转与贵族阶层的享用,在铁血争雄的战国时代这显然是一种“迂阔”。
这样的建议能否被采纳,孟子其实已经预见到了答案。
然而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孟子一如集上古智慧之大成的先师孔子一样总是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和儒家文化ppt课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之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道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 语·为政>〕
道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
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六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
理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
五
益者三友:耿直的朋友,老实的朋友,广 见博识的朋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
朋
子曰:“知人。〞 〔<论语·里仁 >〕
友
结交益友的条件:第一有仁爱之心;第二 有区分才干。
之
道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
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
得。〞 〔<论语·季氏 > 〕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论
三
语·里仁>〕
处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
世
而善道之,不可那么止,勿自
之
辱焉。〞〔<论语·颜渊>〕
道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 政。〞〔<论语·宪问>〕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
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应该这样读!赶紧教给孩子!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应该这样读!赶紧教给孩子!一.顺序要得当先读《大学》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立规模、开格局。
《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
“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
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
《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并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
所以,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构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进去。
次读《论语》《论语》对孔子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
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
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并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再读《孟子》《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最后读《中庸》《中庸》一书难读,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
朱子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二.原则和方法原则一:“将心比心”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孔子、孟子的心。
如若任凭自己的私见、偏见去读,最后所得,也只是自己的私见、偏见而已。
阅读《四书》首贵虚心,如此才能看出古人下字的用意,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
原则二:“沉浸专一”每一书都要熟读、精读,要做到“一书不完,不读另一书”。
否则的话,读这里,又想那里,纷纷扰扰,无有终始,很难有所得。
原则三:《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
《孟子》则是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则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
原则四:需要深入去读“四书”,文意内涵一重又一重。
人们通常只看到第一重的表面意思,便不去追究第二重含义,只有看得到言语的缝罅处,深入进去思索,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
读《论语》《孟子》法(上)
读《论语》《孟子》法(上)文/唐东辉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是亚圣,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孔孟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孟子》二书里,我们要研究孔孟的思想,应从《论语》《孟子》入手。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二书呢?朱子曾撰有《读<论语><孟子>法》,收集二程(程颢、程颐)论述如何阅读《论语》《孟子》的言论共九条,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孟母三迁1、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译文:程子说:“求学之人应当把《论语》和《孟子》当作为学的根本。
《论语》和《孟子》研究好了,那么六经可以不用研究就明白了。
读书之人应当推求圣人著作经书的意图,以及圣人用心的原因,圣人到达圣人境界的原因,而我之所以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以及不能有所得的原因。
一句一句地探求,白天讽诵玩味,夜里思索琢磨,平心易气,阙疑存惑,那么圣人的意图就可以见到了。
”多读孔孟圣贤书解析: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程子所以说学者要以《论》《孟》为本,反映了儒家文化从汉唐到宋明的新发展。
汉唐时期,儒学以经学(以五经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现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以理学(以四书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现与发展。
北宋时儒学正从经学向理学过渡,所以程子才推崇《论》《孟》二书。
第二,程子说《论》《孟》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此种说法须审慎对待。
这既是一种夸张的修辞,突出《论》《孟》的重要性,也是一种客观的陈述,表明通过《论》《孟》也可以“见道”。
《论》《孟》(四书)与六经都蕴含大道,读六经可以见道,读《论》《孟》也可以见道,所以说《论》《孟》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
当然,从知识的角度看则不是如此,即使我们读《论》《孟》而知道礼以敬为本,但若不去学习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说还是不知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孔子》《孟子》和儒学一、孔子的儒学思想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
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作为一个思想家,对我国文化思想的贡献,首先是他以毕生的精力,整理了西周文献,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它们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古代文献。
也是儒家最推崇的经典教材。
其次是他创立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六艺为法”的儒家学派。
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他提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仁的学说:“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
主张:“仁者爱人”。
目的:为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政策,防止变革与革命,维持奴隶主统治,但由于阶级对立的存在,这实际是做不到的。
进步性: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提出爱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对劳动者的重视,有进步意义,顺应了劳动者身份变化的事实。
礼的学说:含义:克己复礼。
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
主张:克己是严格用周礼,克制私欲,约束自己行动;复礼是恢复礼治,而复礼的途径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正名除依靠政治刑法之外,还必须用道德礼教治理人民。
“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
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
他十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对违反周礼的行为和改革旧制度的举措,多持反对态度,明确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认为“天命不可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他“五十知天命”,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目的:是维护和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维护周天子的统一天下的地位信天命,反对鬼神。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政学说:含义:以德治民。
主张:苛政猛于虎,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都是建立在“爱人”思想基础上。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状况,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有教无类,扩大了知识的传播面,推动了学术下移;主张学而优则仕,把教育作为维护奴隶制的手段,轻视劳动人民,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大半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理论和主张,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应该加以批判地继承。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应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为讲授重点。
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二、孟子的儒学思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
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
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
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亚圣”之称。
孟子提出“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有“重民”思想。
他认为“政在得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和“暴民”。
主张与民一定的土地,并不夺农时,宽刑薄税。
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被称为亚圣。
《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应答之词。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当时弟子们各有所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都是很简短一些言辞。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也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是“四书”之一。
对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其中心思想就是行仁政。
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鼓动性。
接近口语,没有脱离语录体,但有了很大的发展。
齐桓晋文之事章内容分析《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
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纷争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
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
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
艺术特点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秦桓晋文之事章》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
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公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
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就要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认识活动。
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愿意听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张(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张),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善于辩论了。
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
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
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现解决认识上的矛盾。
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矛盾,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
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
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
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王心理上还以为行王道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于是孟子接连用四个比喻,来消除宣王的畏难心理。
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而爱物是较难的。
宣王既做到了比较难的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吗?这是由于宣王认识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层次上的第二个波折。
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就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
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
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
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
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
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这决不是故作曲笔,为波折而波折,而是启发宣王在认识过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
“盖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话,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发政施仁”的主张,所以说“请尝试之”。
自“无恒产而有恒心”至结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2、通过比喻说明道理。
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就异常鲜明而突出了。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也是具体而形象的。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成语。
爬到树上去捉鱼,除非有神经病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鱼在水中而不在树上,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齐的各诸侯国,和“缘木求鱼”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不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统一天下的事吧!”(齐宣王)说:“什么样的道德,就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了?”(孟子)说:“养育好百姓而行王道统一天下,就没有什么人可阻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养育好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你怎么就知道我能行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牛从堂下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