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上篇)071

合集下载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璜B.邵飘萍C.戈公振D.黄远生2.新闻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 )A.交流经验B.传播信息C.公共服务D.文化娱乐3.在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的,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材料是( )A.骨干材料B.概括性材料C.间接材料D.第一手材料4.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通常表现于:社会活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以及( )A.语言表述能力B.职业的敏感性C.人际交往能力D.多谋善断能力5.在采访中,记者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应当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有( )A.关心该事件的人B.事件当事人的亲属C.持有不同意见的人D.同一类型中的典型人物6.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发现自己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实际,那就应当( )A.按原定的计划行事,边走边看B.放弃原计划,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C.放弃原计划,采访到什么算什么D.尊重事实,及时调整原定的计划7.新闻记者积累资料,应当注意的是,一要坚持不懈,二要经常整理,三要( )A.准确全面B.积极主动C.熟悉消化D.兼顾文史哲8.新闻选择的最佳标准,应当是( )A.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B.新闻的倾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C.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D.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9.在记者新闻生涯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 )A.“天生”的B.性格决定的C.别人教出来的D.实践中培养训练的10.记者以下活动不.属于采访核实的是( )A.找物证材料B.稿件请当事人审阅C.请相关单位领导审查稿件D.找专家咨询了解有关知识11.采访对象不想谈的敏感问题,记者十分需要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A.闭合式提问B.直接式提问C.迂回式提问D.开放式提问12.某火车站的服务不好,旅客有意见,记者以旅客身份去该站现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 )A.巡回采访B.隐性采访C.易地采访D.蹲点采访13.采访方式中所讲的抓问题是指( )A.写批评报道B.采访反面问题C.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14.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 )A.听取他人意见B.与采访对象讨论C.与其他记者讨论D.具体事物具体分析15.今年夏天,新华社的一个记者组在江南几个省采访夏收情况,这一采访方式叫( )A.交叉采访B.隐性采访C.巡回采访D.易地采访16.采访中开座谈会的好处是( )A.提高采访的针对性B.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了解情况深入细致D.能听各方意见,全面了解情况17.新闻写作中的所谓“新闻主题来自事实,事实决定新闻主题”,是指( )A.主题源于客观事实B.从事实到新闻事实C.主题来自“头脑风暴”D.主题与新闻题材一致18.新闻的开头,或概括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或突出个性,强调内容特点;或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主旨;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

10月全国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0月全国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5分)1.要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首先要提高的素质是( )A.业务素质B.心理素质C.思想政治素质D.身体素质2.新闻的基本社会功能是( )A.交流经验B.传播信息C.公共服务D.文化娱乐3.在采访中,事件的目击者或知情者向记者讲述的材料,属于( )A.骨干材料B.背景材料C.第二手材料D.第一手材料4.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 )A.采访决定写作B.写作决定采访C.采访与写作分离D.采访与写作同等重要5.新闻的宣传价值一般包含的因素有一致性、典型性、时宜性,以及( )A.创新性B.求实性C.政策性D.针对性6.要达到新闻的最佳选择,必须是( )A.新闻的时效性和时宜性的统一B.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C.新闻的快速和准确的统一D.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统一7.记者寻找、发现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就是要( )A.多搜集材料B.多跑领导机关C.多结交朋友D.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8.在我国的记者队伍中,曾经冒着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A.邹韬奋B.戈公振C.黄远生D.范长江9.采访中召开座谈会是因为它可以( )A.谈话有针对性B.抓住主要矛盾1C.各方摆出事实了解全面情况D.了解的情况深入细致10.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采访对象不想谈,而记者需要,此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A.开放式提问B.闭合式提问C.直接式提问D.迂回式提问11.顾客对某商场的意见很大,记者以顾客的身份去现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 )A.蹲点采访B.易地采访C.隐性采访D.巡回采访12.因事件访问与因人物访问的区别是( )A.是否了解新闻五要素B.是否有一定的准备C.能否随机应变D.以了解人物还是以了解事件为中心展开13.采访中的抓问题就是( )A.采访反面问题B.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C.写批评性报道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14.记者在某公路国道沿线进行采访,这一方式叫( )A.易地采访B.隐性采访C.巡回采访D.交叉采访15.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 )A.听取别人意见B.具体事物具体分析C.与采访对象讨论D.与其他记者讨论16.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恳切优美的笔调为读者所喜爱,其作者是( )A.邵飘萍B.范长江C.邹韬奋D.张季鸾17.在新闻五要素中,作为核心要素的是( )A.何时B.何事C.何地D.何人18.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它被称为( )A.动态性新闻B.事件性新闻C.解释性新闻D.非事件性新闻19.摄取新闻事实和新闻景观中富有特征和感人的场面加以描绘和再现的新闻体裁,属于( )2A.事物特写B.事件特写C.场景特写D.风光特写20.人物通讯写作中,在运用人物语言再现人物形象时,人物的语言要求( )A.反映事物本质B.可以适当渲染C.可以适当虚构D.必须是实有其言21.导语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但就其基本形式而言,分别属于哪两大类( )A.直接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B.叙述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C.叙述式导语和描写式导语D.叙述式导语和评述式导语22.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新闻写作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的最显著标志是( )A.用事实说话B.立足总体真实C.宏观真实D.事件真实23.报纸上的“电讯”开始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中文报纸上第一则新闻电讯是刊载在1874年1月30日《申报》上的( )A.巴黎电B.伦敦电C.柏林电D.纽约电24.从新闻事实中筛选材料从而组成新闻的过程,属于( )A.新闻选材过程B.新闻采访过程C.新闻调查过程D.新闻核实过程25.主要探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这种新闻体裁是( )A.调查报告B.情况反映C.工作研究D.调查汇报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绪论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

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

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

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

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

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历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真题

历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真题

历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60年代初,新华社记者随登山队员一起行军,接连写出了几篇反映我国登山运动员生活的颇有影响的报道。

他是A.王中B.周光象C.王金风D.郭超人2.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

说它是一门学问,是因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A.应用学科B.理论学科C.艺术学科D.新兴学科3.作为我国较早的驻外记者,编写有《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的记者是A.瞿秋白B.林白水C.邵飘萍D.斯诺4.从新闻采访心理学看,记者应当具备与其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主要包括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A.新闻理论B.创作能力C.坚强的意志D.评论手法5.常言说:“处处留心皆新闻”,有不少新闻就来自于日常生活之中。

一些记者在乘车、购物、逛公园、坐茶馆时,也能发现有价值的A.报道思想B.新闻线索C.新闻观点D.新闻主题6.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我们称之为A.地方政策B.国家政策C.编辑方针D.新闻政策7.“报道思想”指的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A.宣传方针B.内容重点C.指导思想D.采写要求8.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特点,访问大致分为五大类:即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和A.因争论访问B.因事实访问C.因政策访问D.因采访对象访问9.所谓观察的时机,是指记者在一定时间里对哪一方面进行观察?A.记者编辑B.客观事物C.主持者口.目击者10.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这种采访被称之为A.现场采访B.交叉采访CH击采访D.隐性采访11.“点”和“面”,这两个概念的并列是新闻采访实践中的习惯用语。

新闻采访写作自考题模拟7_真题-无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自考题模拟7_真题-无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自考题模拟7(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闻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______A. 交流经验B. 传播信息C. 公共服务D. 文化娱乐2. 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是______A. 获得新闻B. 掌握资料C. 深入基层D. 反映现实3. 我国有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说过:“资产阶级所说的‘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的客观报道是没有的。

”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______A. 邓小平B. 毛泽东C. 周恩来D. 刘少奇4. 我国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是______A.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B. 《蜜蜂华报》C. 《广州纪录报》D.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5. “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此论断出自______A. 马克思B. 毛泽东C. 刘少奇D. 周恩来6. 报道政策问题上要“吃透两头”中“两头”的关系是______A. 上下级关系B. 主次关系C. 点面关系D. 统一关系7. 准确提问和深入挖掘素材的前提是______A. 明确报道思想B. 渊博的知识C. 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D. 收集广泛的资料8. 《证券时报》记者邀请一些金融研究专家座谈当前的股市问题,这是______A. 预期访问B. 集体访问C. 新闻发布会D. 因人访问9. 记者访问交谈的主体是______A. 访问对象B. 记者C. 倾听者D. 提问者10. 巴以冲突升级,世界各国记者火速前去采访双方外交部门人士。

这属于______A. 因人物访问B. 因经验访问C. 因问题访问D. 因事件访问11. 采访对象不想谈的敏感问题,记者十分需要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______A. 闭合式提问B. 直接式提问C. 迂回式提问D. 开放式提问12. 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

这是______A. 找本人核实B. 物证核实C. 多方核实D. 技术检验核实13. 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 现场观察,即在现场“用眼睛采访”B. 同步观察,更及时、更全面、更准确C. 现场观察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次要手段D. 现场的观察可分为事前观察、同步观察、事后观察14.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______A. 事前观察B. 事后观察C. 同步观察D. 逆向观察15. 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______A. 听取他人意见B. 与采访对象讨论C. 与其他记者讨论D.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16. 科学实验证明:遗忘在记忆的同时就开始了。

10月自考《新闻采访写作》真题【自考真题】

10月自考《新闻采访写作》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采访写作》真题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岀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日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写出真正的新闻报道主要依靠A. 交际能力B.词汇丰富C•深入釆访D.浮光掠影2. 以摄像为主要采制手段的是A.电视记者B.广播记者C•文字记者D.摄影记者3. 重要社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发表于A.延安《解放日报》B.《人民日报》C.《文汇报》D.重庆《新华日报》4. 为体现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宜采用A.综合报道B.深度报道C•调查报道D.连续报道5•以一个明确的新闻主题为核心,表现若干新闻事件的有关情况的是A.非事件性新闻B.事件性新闻C•预知性新闻D.目击式新闻6•—个客观事物变动的事实或一个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可能产生负面或不确定的社会传播效果,则应当釆写成A.内参B.素材C•文献D.简报7. 要让一篇新闻报道真正“活”起來,就要十分注重运用A.名词B.形容词C.副词D•动词8. 对新闻事件现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及时捕捉、快速加工和处理的直播方式是A.互动式直播B.重点记录式直播C.完全记录式直播D.夹叙夹议式直播9•某记者卧底传销组织进行调查,所采用的釆访方式是A.精确新闻采访B.易地式采访C.暗访D.巡回式釆访10.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敏锐感知的能力是A.新闻表现力B.新闻创造力C.新闻发现力D.新闻策划力11•记者对某地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运用的前瞻性思维是A.逆向思维B.发散思维C.侧向思维D.延伸思维12•新闻线索的特点除了简略、短暂Z外,还有A.敏感性差B.材料性差C.显示性差D.可靠性差13. 记者釆访时与受访者一对一地谈话,这种釆访形式是A.现场釆访B.人物访问C.个别访问D.即时采访14. 记者采访一位老寿星,问道“请问您老高寿?”,这是A.激发式问题B.引导式问题C.开放式问题D.闭合式问题15. 记者到所分配工作范围以外的地方或不属于自己原本采访地域进行采访,称为A.远程釆访B•蹲点采访C•交叉釆访D.易地采访16. 记者挑选写作所需的新闻事实材料的过程,被称为A.新闻选材B•新闻准备C•新闻策划D.材料收集17•除了新闻语言表达美、新闻事实真实美之外,新闻文采的另一表现是A.新闻篇章华丽美B.新闻结构层次美C•新闻报道主题美D.新闻内容描绘美18. 经验性消息写作,选择先进经验的首要标准是A.操作性B.新闻性C.借鉴性D.专业性19. 新闻导语写作中忌讳的修辞手法是A.引用B.设问C•夸张D.对比20. 工作通讯的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性,另一事A. 有很强的指令性B. 有较强的实用性D.有一定的文化色彩C.有很强的理论色彩21.专访的基本结构形式是A.并列式结构B.倒金字塔结构C•金字塔结构D.问答式结构22作者以第一人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的新闻边缘体裁是A.新闻速写B.来信C. 报告文学D.工作研究23. 网络直播采访中,记者担任的主要角色是A.议题设定者B.稿件撰写者C•社会监督者D.新闻宣传者24. 对微信新闻写作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多媒体运用B.互动环节设置C.标题拟制D.推送时间的选择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D.采集新闻材料2.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A.流与源的关系B.源与流的关系C.并列关系D.等同关系3.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A.求实性B.多变性C.灵活性D.公开性4.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A.刘少奇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5.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A.决定报道的质量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D.把采访引向深入6.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A.新闻意识B.新闻价值C.新闻头脑D.新闻政策7.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8.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A.选择采访的时机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C.选择采访的场所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9.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

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C.是否尊重事实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10.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A.思想更加开放B.有思想活动C.有细节与故事D.不受答案的限制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精选全文完整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第一节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第四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二、新闻采访的特点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二、新闻采访本质上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第三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三、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第二节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第三节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人第三节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三、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第四节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一、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第一节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类型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第二节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三、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四、使用微博、微信搜集信息进行采访第三节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三、结合统计分析进行采访四、以跟踪调查的方式进行采访五、数据新闻及相应的采访工作第六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第一节整理采访素材: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第二节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第三节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一、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五、形成副产品第七章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第一节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二、发现和判断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三、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和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第二节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新闻真实性:一个重要的命题二、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三、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新闻真实性第三节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一、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第四节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一、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二、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三、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四、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第八章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第一节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一、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二、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三、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第二节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二、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的优势第三节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一、广播电视的优势与劣势二、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三、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第四节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一、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二、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三、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第九章消息文体写作(上)第一节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一、消息的含义二、消息的分类三、消息的结构第二节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一、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二、语言精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三、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第三节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一、对动态消息个案的评析二、对述评消息个案的评析三、对综合消息个案的评析第十章消息文体写作(下)第一节消息标题的撰制一、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二、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三、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第二节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一、消息导语的含义二、消息导语的特点三、消息导语的类型四、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第三节消息主体的写作一、消息主体的含义二、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关键环节第四节消息背景的写作一、消息背景的意义二、消息背景的类型三、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第五节消息结尾的写作一、消息结尾的作用二、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第十一章通讯写作(上)第一节通讯写作概述一、通讯的含义二、通讯的特点三、通讯的分类四、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五、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二节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一、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二、通讯主题的确立三、通讯主题的提炼第三节通讯的表达方式一、通讯中的叙述二、通讯中的描写三、通讯中的抒情四、通讯中的议论五、通讯中的说明六、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第十二章通讯写作(中)第一节通讯的结构一、通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二、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四、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第二节通讯的行文一、以精彩的开头吸引受众二、设法实现作品的主旨三、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理第三节通讯的语言一、通讯中的标题语言二、通讯中的非标题语言第十三章通讯写作(下)第一节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一、新闻小故事的写作二、新闻特写的写作三、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节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一、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含义二、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要诀第三节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一、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含义二、对谈话所作的分类三、写作之前的访谈程序四、访谈之后的写作阶段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节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二、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第二节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第三节非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第十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上)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分类一、新闻评论的概念二、新闻评论的特点三、新闻评论的分类第二节新闻评论的选题一、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二、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三、新闻评论选题的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立论一、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二、新闻评论立论的方法第十六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下)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结构一、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二、新闻评论的特殊结构三、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第二节新闻评论中的论证一、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求二、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行文一、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述二、新闻评论中的叙与议三、新闻评论中的理与情第十七章新闻写作的创新第一节新闻和思维创新一、新闻理念创新二、新闻思维创新第二节新闻题材内容创新一、准确拿捏有一定敏感性的题材二、触及此前尚未涉及的内容三、发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之声第三节新闻文体的创新一、新闻文体发展的规律二、新闻文体创新的必然性三、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第四节新闻写作方法创新一、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意义二、新闻习作方法创新的表现三、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原则。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 (丁柏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 (丁柏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第一节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第四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二、新闻采访的特点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二、新闻采访本质上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第三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三、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第二节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第三节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人第三节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三、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第四节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一、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第一节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类型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第二节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三、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四、使用微博、微信搜集信息进行采访第三节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三、结合统计分析进行采访四、以跟踪调查的方式进行采访五、数据新闻及相应的采访工作第六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第一节整理采访素材: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第二节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第三节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一、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五、形成副产品第七章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第一节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二、发现和判断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三、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和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第二节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新闻真实性:一个重要的命题二、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三、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新闻真实性第三节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一、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第四节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一、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二、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三、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四、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第八章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第一节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一、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二、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三、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第二节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二、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的优势第三节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一、广播电视的优势与劣势二、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三、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第四节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一、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二、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三、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第九章消息文体写作(上)第一节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一、消息的含义二、消息的分类三、消息的结构第二节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一、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二、语言精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三、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第三节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一、对动态消息个案的评析二、对述评消息个案的评析三、对综合消息个案的评析第十章消息文体写作(下)第一节消息标题的撰制一、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二、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三、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第二节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一、消息导语的含义二、消息导语的特点三、消息导语的类型四、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第三节消息主体的写作一、消息主体的含义二、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关键环节第四节消息背景的写作一、消息背景的意义二、消息背景的类型三、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第五节消息结尾的写作一、消息结尾的作用二、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第十一章通讯写作(上)第一节通讯写作概述一、通讯的含义二、通讯的特点三、通讯的分类四、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五、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二节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一、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二、通讯主题的确立三、通讯主题的提炼第三节通讯的表达方式一、通讯中的叙述二、通讯中的描写三、通讯中的抒情四、通讯中的议论五、通讯中的说明六、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第十二章通讯写作(中)第一节通讯的结构一、通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二、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四、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第二节通讯的行文一、以精彩的开头吸引受众二、设法实现作品的主旨三、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理第三节通讯的语言一、通讯中的标题语言二、通讯中的非标题语言第十三章通讯写作(下)第一节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一、新闻小故事的写作二、新闻特写的写作三、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节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一、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含义二、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要诀第三节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一、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含义二、对谈话所作的分类三、写作之前的访谈程序四、访谈之后的写作阶段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节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二、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第二节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第三节非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第十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上)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分类一、新闻评论的概念二、新闻评论的特点三、新闻评论的分类第二节新闻评论的选题一、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二、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三、新闻评论选题的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立论一、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二、新闻评论立论的方法第十六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下)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结构一、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二、新闻评论的特殊结构三、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第二节新闻评论中的论证一、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求二、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行文一、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述二、新闻评论中的叙与议三、新闻评论中的理与情第十七章新闻写作的创新第一节新闻和思维创新一、新闻理念创新二、新闻思维创新第二节新闻题材内容创新一、准确拿捏有一定敏感性的题材二、触及此前尚未涉及的内容三、发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之声第三节新闻文体的创新一、新闻文体发展的规律二、新闻文体创新的必然性三、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第四节新闻写作方法创新一、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意义二、新闻习作方法创新的表现三、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原则。

2001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2001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第⼀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记者应当履⾏的基本职责是()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D.采访报道新近发⽣的重要事实的职责 2.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A.实事求是原则B.依靠领导原则C.⽆产阶级党性原则D.内外有别原则 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种()A.流与源的关系B.源与流的关系C.并列关系D.等同关系 4.记者要⾃觉地遵守职业道德。

当前,在“讲究⽂德,反对以稿谋私”⽅⾯,⾸先要坚决反对()A.采写⼈情稿B.拿原则作交易C.见利忘义D.有偿新闻 5.新闻采访的⽬的是()A.搜集创作素材B.采风问俗C.取得⼈证物证D.识别和获取新闻 6.新闻线索的作⽤,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还可以()A.指明采访的去向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C.提⾼采访的⼯作效率D.把采访引向深⼊ 7.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要“⼼⼊”。

“⼼⼊”,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由表及⾥的分析,还要()A.⼴泛地接触群众B.多⽅⾯地挖掘材料C.细⼼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D.真⼼实意地和群众打成⼀⽚ 8.《⼈民⽇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篇令⼈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让我们重新认识你》。

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A.做好充分的准备⼯作B.记者的头脑灵活C.采访的机遇好D.记者的笔杆⼦硬 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先要求()A.认真做好记录B.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C.根据采访⽬的选好对象D.把握好座谈的⽓氛 10.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B.思想更加开放C.有思想活动D.有细节与故事 11.记者为了全⾯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地,这种采访⽅式是()A.蹲点采访B.隐性采访C.易地采访D.交叉采访 12.因经验访问与因问题访问的区别有()A.选题是否有典型性B.着眼于⼯作中的⽭盾还是成果C.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D.能否给⼈以启迪或教训 13.采访中抓问题应当抓A.必须登报批评的问题B.有历史背景的问题C.带有倾向性的问题D.领导未表过态的问题 14.《⼈民⽇报》上海记者站记者被派到⼴东去采访,这⼀采访⽅式叫()A.巡回采访B.交叉采访C.蹲点采访D.易地采访 15.采访中考虑写作的⼀些问题,作⽤是()A.为了突出其新闻性B.提⾼采访效率C.记者⼯作顺⼿D.可以给采访对象⼀个交待 16.民国初年在《申报》等报纸发表风靡⼀时的“北京通信”的记者是()A.黄远⽣B.邵飘萍C.林⽩⽔D.徐宝璜 17.通讯写作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更多地借助⽂学⼿法,其表达⽅式⽐消息写作更为多样。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历年试卷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历年试卷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doc 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

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采访与写作互为制约,相辅相成,其中占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是()A.采访B.材料C.编辑D.调查2.新闻采访的新闻性特点也称()A.突击性B.专业性C.灵活性D.广泛性3.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只存在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属于()A.第一手材料B.第二手材料C.第三手材料D.第四手材料4.直属总编室或总编辑领导的“直属记者”指的是()A.特派记者B.驻外记者C.机动记者D.特约记者5.新闻敏感在西方新闻界又称“新闻鼻”,或叫()A.第二感官B.第三感官C.第五感官D.第六感官6.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指的是新闻价值要素的()A.新鲜性B.针对性C.显著性D.典型性7.选择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应选择对报道事物()A.持赞同态度者B.持反对态度者C.持中立态度者D.态度不同的几个人8.记者约请一些人就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属于()A.集体访问B.个别访问C.目标访问D.招待会访问9.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这种提问是()A.开放式提问B.激发式提问C.诱发式提问D.迂回式提问10.想把谈话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记录总比讲话慢,所以很多记者对重要的采访采用的记录方法是()A.速记B.当场记录C.补记D.回忆记录11.观察时对两个目标对象进行比较称作()A.单项比较B.双项比较C.多项比较D.综合比较12.一场大型活动,有许多内容可以报道,许多人物需要去采访,而现场记者只有一人,这种情况宜采用()A.交叉采访B.蹲点采访C.巡回采访D.易地采访13.新闻源于()A.思想B.事实C.历史D.估计14.新闻写作特殊规律是()A.讲究修辞B.注重结尾C.服从事实D.适当加工15.提炼主题,认识事实,需要从()A.政治需要入手B.主观意图入手C.历史精神入手D.事实入手16.新闻语言追求()A.抒情性B.模糊性C.修辞性D.准确性17.述评性消息写作是()A.以评为主B.以述为主C.以抒情为主D.以知识为主18.人物消息写作()A.像人物通讯一样展示人物成长过程B.并非像人物通讯那样展示人的精神风貌C.像人物通讯那样不太注重时效D.相对人物通讯它更注重时效19.“观念+例子”的新闻写作是记者()A.据事析理B.先入为主C.讲求客观D.显示情韵20.消息写作“三重复”毛病是指同一内容重复于()A.标题、导语、结尾B.导语、背景、主体C.主体、结尾、背景D.标题、导语、主体21.在叙事表意上,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是()A.交叉关系B.分离关系C.补充、引申关系D.并置关系22.事件通讯叙事“目的性”在于()A.呈示现象B.抒发感情C.展示历史背景D.揭示事物本质23.“巡礼”这一通讯文体隶属于()A.人物通讯B.工作通讯C.风貌通讯D.事件通讯24.新闻特写的写作()A.只用白描B.只用细描C.白描、细描都禁用D.白描、细描并用25.报告文学的首要特征是()A.修饰性B.抒情性C.情境性D.真实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第一篇: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重要的新闻学文献《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作者是()A.毛泽东 B.周恩来C.陆定一 D.胡乔木2.我国有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说过:“资产阶级所说的…新闻自由‟是骗人的,完全的客观报道是没有的。

”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A.邓小平B.毛泽东 C.周恩来 D.刘少奇3.在采访过程中,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或知情者向记者讲述的材料是()A.第一手材料 B.第二手材料C.骨干材料 D.背景材料4.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工作作风,主要有求实、正派的作风,勤奋、谦虚的作风,遵纪守法的作风,以及()A.艰苦奋斗的作风B.雷厉风行的作风C.一丝不苟的作风D.文明礼貌的作风5.我国有位著名记者说过:“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有朋友。

”讲述这番话的记者是()A.邹韬奋 B.范长江 C.穆青 D.邓拓6.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取决于()A.信息积累B.知识积累C.政治敏感 D.业务能力7.在我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以及()A.显著性 B.异常性 C.冲突性 D.影响性8.采访的临时准备,主要包括明确报道思想,了解采访对象,收集背景材料,拟定采访计划,以及()A.熟悉社会情况 B.学习有关知识 C.采访心理准备 D.采访方式准备9.记者的资料积累,包括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和()A.实践性积累B.知识性积累C.感情积累D.素材积累10.在访问中,不可先入为主,带有偏见,而应客观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观点,访问对象要选择权威性或代表性的人士,作深入的了解,抓住要害,突出重点。

自考《采访与写作》

自考《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资料大纲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书的引言部分,阐释新闻、新闻媒介、新闻记者等基本概念。

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记者的职业素养、人格和能力,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

二、考核知识点(一)新闻的定义(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定义;报纸的基本职能;从新闻传播角度看,报纸的特点;广播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广播新闻的弱点电视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电视新闻传播的弱点;网络新闻的定义(三)记者的定义;记者的角色;记者的职业要求;记者的职业素质三、考核要求(一)“新闻”:多义的命题1、识记:新闻的定义2、领会:各种新闻的定义;陆定一对于新闻的定义(二)新闻与传媒1、识记:报纸的定义;报纸的基本职能;广播的定义;广播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广播新闻的弱点;电视的定义;电视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网络新闻的定义2、领会:从新闻传播角度看,报纸具有哪些特点?互联网上新闻信息的特征(三)记者职业解析1、识记:记者的定义;记者的角色;记者的职业要求2、领会:记者的职业素养第二章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并深入地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理念:真实性理念、客观性理念、时效性理念和其他社会理念,并能够在全面、准确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指导新闻写作。

二、考核知识点(一)真实性理念;本源的真实;陈述的真实;阐释的真实(二)客观性理念;“用事实说话”;公正原则;平衡原则(三)时效性理念;抢新闻;动态时效观;“时效性”的多维理解(四)其他社会理念;社会舆论;舆论监督;人文精神三、考核要求(一)真实性理念1、识记:真实性理念的基本内涵2、领会:如何准确理解新闻的真实性理念(二)客观性理念1、识记: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定义;用事实说话的定义、客观报道的基本特征;新闻报道“公正性原则”的基本内涵2、领会:新闻报道如何运用“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新闻报道如何运用平衡原则(三)时效性理念1、识记:新闻报道“抢新闻”的具体要求2、领会:如何理解“抢新闻”的现代时效观如何理解全时态报道的动态时效观怎样看待“时效性”的多维理解(四)其他社会理念1、识记:舆论导向的内涵;舆论监督的定义;舆论监督的基本特征2、领会:新闻媒体如何彰显人文精神第三章新闻采访概说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采访是整个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成体系的一门学问。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自考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新闻采访的首要目的是()A. 传播信息B. 教育公众C. 娱乐大众D. 引导舆论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A. 真实性B. 客观性C. 主观性D. 简洁性答案:C3. 新闻报道中的“五个W”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Who(谁)B. What(什么)C. Where(哪里)D. Why(为什么)E. When(何时)答案:D4. 新闻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A. 记者的写作技巧B. 新闻事件的影响力C. 媒体的传播范围D. 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答案:D5.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该避免()A. 预设立场B. 深入挖掘信息C. 保持中立D. 收集多方观点答案:A6. 新闻报道中,对于不确定的信息应该()A. 忽略不报B. 直接报道C. 标注为“据传”D. 进行核实答案:D7. 以下哪个不是新闻报道的常见结构?()A. 倒金字塔结构B. 时间顺序结构C. 并列结构D. 问题-解决结构答案:D8. 深度报道的特点不包括()A. 信息量大B. 角度新颖C. 时效性要求高D. 分析深入答案:C9. 在撰写新闻稿件时,记者应该()A. 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B. 使用专业术语C.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D. 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答案:C10. 新闻评论的主要目的是()A. 传播事实B. 提供娱乐C. 表达个人观点D. 教育公众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通常包括()A. 确定采访主题B. 设计采访问题C. 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D. 准备录音设备E. 预测可能的问题答案:ABCDE12. 新闻报道中,以下哪些元素可以增加报道的吸引力?()A.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B. 使用第一手资料C. 包含冲突和争议D. 使用煽情的语言E. 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答案:ABCE13.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A. 记者的个人偏见B. 媒体的所有制结构C. 报道的时间限制D. 受众的预期反应E. 广告商的压力答案:ABCDE14. 在新闻写作中,记者应该()A.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语言B. 尽量使用直接引语C. 保持事实的完整性D.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E. 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答案:ABCE15. 新闻评论的功能包括()A. 对事件进行解读B. 对公众进行教育C. 对政策提出批评D. 对事件进行预测E. 对事件进行道德审判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新闻采访的一般流程。

10月全国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0月全国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0月全国新闻采访写作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5分)1.要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首先要提高的素质是( )A.业务素质B.心理素质C.思想政治素质D.身体素质2.新闻的基本社会功能是( )A.交流经验B.传播信息C.公共服务D.文化娱乐3.在采访中,事件的目击者或知情者向记者讲述的材料,属于( )A.骨干材料B.背景材料C.第二手材料D.第一手材料4.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 )A.采访决定写作B.写作决定采访C.采访与写作分离D.采访与写作同等重要5.新闻的宣传价值一般包含的因素有一致性、典型性、时宜性,以及( )A.创新性B.求实性C.政策性D.针对性6.要达到新闻的最佳选择,必须是( )A.新闻的时效性和时宜性的统一B.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C.新闻的快速和准确的统一D.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统一7.记者寻找、发现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就是要( )A.多搜集材料B.多跑领导机关C.多结交朋友D.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8.在我国的记者队伍中,曾经冒着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A.邹韬奋B.戈公振C.黄远生D.范长江9.采访中召开座谈会是因为它可以( )A.谈话有针对性B.抓住主要矛盾1C.各方摆出事实了解全面情况D.了解的情况深入细致10.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采访对象不想谈,而记者需要,此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A.开放式提问B.闭合式提问C.直接式提问D.迂回式提问11.顾客对某商场的意见很大,记者以顾客的身份去现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 )A.蹲点采访B.易地采访C.隐性采访D.巡回采访12.因事件访问与因人物访问的区别是( )A.是否了解新闻五要素B.是否有一定的准备C.能否随机应变D.以了解人物还是以了解事件为中心展开13.采访中的抓问题就是( )A.采访反面问题B.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C.写批评性报道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14.记者在某公路国道沿线进行采访,这一方式叫( )A.易地采访B.隐性采访C.巡回采访D.交叉采访15.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 )A.听取别人意见B.具体事物具体分析C.与采访对象讨论D.与其他记者讨论16.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恳切优美的笔调为读者所喜爱,其作者是( )A.邵飘萍B.范长江C.邹韬奋D.张季鸾17.在新闻五要素中,作为核心要素的是( )A.何时B.何事C.何地D.何人18.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它被称为( )A.动态性新闻B.事件性新闻C.解释性新闻D.非事件性新闻19.摄取新闻事实和新闻景观中富有特征和感人的场面加以描绘和再现的新闻体裁,属于( )2A.事物特写B.事件特写C.场景特写D.风光特写20.人物通讯写作中,在运用人物语言再现人物形象时,人物的语言要求( )A.反映事物本质B.可以适当渲染C.可以适当虚构D.必须是实有其言21.导语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但就其基本形式而言,分别属于哪两大类( )A.直接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B.叙述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C.叙述式导语和描写式导语D.叙述式导语和评述式导语22.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新闻写作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的最显著标志是( )A.用事实说话B.立足总体真实C.宏观真实D.事件真实23.报纸上的“电讯”开始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中文报纸上第一则新闻电讯是刊载在1874年1月30日《申报》上的( )A.巴黎电B.伦敦电C.柏林电D.纽约电24.从新闻事实中筛选材料从而组成新闻的过程,属于( )A.新闻选材过程B.新闻采访过程C.新闻调查过程D.新闻核实过程25.主要探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这种新闻体裁是( )A.调查报告B.情况反映C.工作研究D.调查汇报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1、新闻采访2、采访的“心理控制”3、新闻线索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四、论述题:(共20分)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1、采访目的(5分)2、采访对象(8分)3、问题设计(15分)新闻背景: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

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救无效死亡。

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

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

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

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课程代码:0065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璜B.邵飘萍C.戈公振D.黄远生2.新闻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 )A.交流经验B.传播信息C.公共服务D.文化娱乐3.在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的,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材料是( )A.骨干材料B.概括性材料C.间接材料D.第一手材料4.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通常表现于:社会活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以及( )A.语言表述能力B.职业的敏感性C.人际交往能力D.多谋善断能力5.在采访中,记者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应当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有( )A.关心该事件的人B.事件当事人的亲属C.持有不同意见的人D.同一类型中的典型人物6.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发现自己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实际,那就应当( )A.按原定的计划行事,边走边看B.放弃原计划,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C.放弃原计划,采访到什么算什么D.尊重事实,及时调整原定的计划7.新闻记者积累资料,应当注意的是,一要坚持不懈,二要经常整理,三要( )A.准确全面B.积极主动C.熟悉消化D.兼顾文史哲8.新闻选择的最佳标准,应当是( )A.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B.新闻的倾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C.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政策标准的统一D.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9.在记者新闻生涯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 )A.“天生”的B.性格决定的C.别人教出来的D.实践中培养训练的10.记者以下活动不.属于采访核实的是( )A.找物证材料B.稿件请当事人审阅C.请相关单位领导审查稿件D.找专家咨询了解有关知识11.采访对象不想谈的敏感问题,记者十分需要时,应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A.闭合式提问B.直接式提问C.迂回式提问D.开放式提问12.某火车站的服务不好,旅客有意见,记者以旅客身份去该站现场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 )A.巡回采访B.隐性采访C.易地采访D.蹲点采访13.采访方式中所讲的抓问题是指( )A.写批评报道B.采访反面问题C.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D.要把采访的情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14.采访中分析事物特点的方法有( )A.听取他人意见B.与采访对象讨论C.与其他记者讨论D.具体事物具体分析15.今年夏天,新华社的一个记者组在江南几个省采访夏收情况,这一采访方式叫( )A.交叉采访B.隐性采访C.巡回采访D.易地采访16.采访中开座谈会的好处是( )A.提高采访的针对性B.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了解情况深入细致D.能听各方意见,全面了解情况17.新闻写作中的所谓“新闻主题来自事实,事实决定新闻主题”,是指( )A.主题源于客观事实B.从事实到新闻事实C.主题来自“头脑风暴”D.主题与新闻题材一致18.新闻的开头,或概括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或突出个性,强调内容特点;或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主旨;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编 新闻采访-----
第 七 章 采访的艺术与深化
第一节 结合艺术的运用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善于把上下、点面、纵横、正反等各个方面信息相结合起来考察,这是记者深入采访的常用艺术。

一、上下结合
上下结合,就是将上级的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

上下结合又可分为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与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一)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有两种情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二)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
就是新闻界经常讲的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掌握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民间信息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记者要吃透“上头”,就必须经常关心时势、大局和社会动向,根据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及时了解领会有关政策精神,掌握每个时期实际工作的全貌和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记者:
1.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政策,认真听取政策文件的传达和参加可以参加的各种会议,
2.经常阅读与研究重要报刊,从中加深领会政策精神与报道意图,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采访任务与努力方向。

3.多向领导机关请教,多向实际工作部门了解情况,及时抓住实际工作的新动向、新经验。

4.用政策观点衡量客观事物,用政策眼光来分析各方面情况。

注意发现实际工作中带有方向性或倾向性的问题。

记者要吃透“下头”,就必须及时掌握能够充分反映新形势、新动向的典型材料和事例。

也就是下面的新成就、新问题、新思想、新人新事等等。

二、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

“点”和“面”这两个概念是新闻写作采访实践中习惯用语,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

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是由点到面、“解剖麻雀”的方法。

另一种是点面结合法,即“面上找题目、点里做文章”。

三、纵横结合
纵横结合是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情况综合,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时空观,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采访的一种艺术,一种思路,一种取向。

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

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游记联系的了解。

四、正反结合
文章的正反结合有哪两种形式:
1.正反两面都要顾虑到,既提正面又提反面,从两个方面共同体现一个重大主题。

2.突出正面的,反面的一些例子作为一种暗箱处理。

第二节 多方面的开掘
一、找特点
在采访中,记者不只是泛泛了解情况,而是深入寻找事物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新闻采访艺术。

所谓的找特点,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和细节,从而开掘新的报道主题。

怎么样找特点?
1.认清形势找特点。

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全局的认识。

2.通过比较来找特点。

比较采用两种形式,横向和纵向两种比较法,
3.具体分析找特点。

采访过程中找特点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研究其特殊属性,深入细致地分析新闻事实及其细节来发现它的个性特点,从而使采访深入。

二、抓问题
就是看他有什么问题存在。

在新闻报道中是指对新闻素材的处理方法,和运用不同的视角。

抓什么样的问题
(一)抓什么样的问题
1.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2.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3.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有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性,问题暴露了某种前进的方向,或一种走向和趋势。

4.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怎样去找问题的根源
1.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
2.要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
3.要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
4.要找不同利害关系的矛盾
三、会“透视”
“透视”,透过表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理清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假象,挖掘出里面真正有代表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要透视哪些现象:
1.直接现象。

2.间接现象。

3.虚假现象。

第三节 捕捉瞬间印象
一、瞬间印象及其内涵
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有的瞬息万变,甚至稍纵即逝,记者到现场采访,眼睛要“尖”,脑子要“灵”,反应要快,切莫错过一个可以获得有用的材料的机会,特别要用心捕捉容易被忽视而值得报道的“瞬间印象”。

“瞬间印象”包括:
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

尤其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突然发生,记者急赴现场时,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但仍然有迹可循,有象可察,并从遗留的事件中推断出问题来。

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

3.环境气氛与情景。

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二、瞬间印象与顿悟性思维
要捕捉到瞬间印象,记者和通讯员依靠的是新闻敏感能力和熟练的采访技巧。

捕捉到瞬间印象,在新闻工作中往往表现为突然领悟、茅塞顿开。

这种顿悟性思维,或受某个人物特定神态、动作、心理的影响,或受某个道理、某一新鲜事实的启迪,或是好奇心的驱使。

第四节 对被采访者心理的应变
一、迅速接近采访对象
1.采访前,首先要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

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不能打人家不能骂人家。

3.守信,说到做到。

4.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二、采取适当的对策
因为采访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帆风顺,有的时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面对困难做出适当的调节和对策。

三、调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人的目光可能没有什么意识的停留在前方的一草一木上,这种状态就叫做无意注意。

刻意地、努力地出于自觉的目的,去收集、去注意对方,注意眼前的景象,这就叫做有意的注意。

采访过程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主要是针对被采访对象而言的。

采访时间长了,被采访对象就会比较焦虑,比较疲倦,我们作为采访人一定要积极降低这些不良情绪的干扰,而调动对方的积极性。

1.采访对象情绪不稳定时,记者可从组织对方的无意注意入手,再逐渐调节到有意注意上去。

2.采访对象注意力已经集中,记者要以自己的有意注意维持对方的有意注意
3.采访中途遇到外来干扰,引起采访对象无意注意,记者应设法排除干扰,自然而然的转移、集中到有意注意方面来。

4.适当调动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消除长时间采访引起的疲劳。

有意注意是一种紧张自制的努力,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长久了就会产生疲劳,降低效率。

通常情况下,有意注意在谈话40分钟左右进入高峰(最佳)期,而过了一个半小后,注意力分散,因此,记者应适当应用无意注意规律,不断变换活动方式。

四、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
新闻采访这一特殊的调查研究,其中充满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应活动。

一些新闻界的行家里手认为,优秀的记者加上好的采访对象即等于成功的采访。

记者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大体上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

2.“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气氛染上一层“晕轮”。

3.“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

4.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第五节 采访中的理性思考
一、对事实的思考
(一)政策思考
某些事实本身能体现一定的思想观点。

事实所体现的思想观点在符合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与有利于宣传现行方针政策时,这些事实材料才能用;否则,就会违反党的政策和宣传纪律。

(二)受众心理思考
受众心理,包括阅读报纸的读者心理、收听广播的听众心理、观看电视的观众心理等等。

受众的普遍心理是有规律的,而个性心理是千差万别的。

受众的普遍心理,除了新奇心理、求知心理、接近心理、随众心理、对比心理等外,还有得益心理。

(三)传播效果思考
采访过程中,应考虑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与舆论效果。

涉及一些消极、阴暗的东西,不能和盘托出,以免产生副作用。

二、对写作的思考
(一)对新闻体裁的思考。

(二)对主题和题材的思考。

1.联系当前形势、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思考新闻主题的深化问题。

2.比较几种主题思想考虑方案的优劣好差,确定最佳方案。

3.对报导角度的思考,
(三)对报道角度的思考。

报道角度是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思考报道角度,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

总之,在新闻采访阶段,对新闻写作进行必要的思考,包括体裁、主题、角度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思考,这有助于提高新闻采访效率,也为新闻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