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
曾国藩的教育与治学观念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曾国藩的教育观念 • 曾国藩的治学观念 • 曾国藩教育观念的实践 • 曾国藩治学观念的实践 • 曾国藩教育与治学观念的评价与启
示
01
引言
曾国藩简介
0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 乡人,清朝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 家。
文化传承
弘扬传统文化
曾国藩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
提倡读书明理
他强调读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可以明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注重家庭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石,通过家庭 教育可以培养子女的品德和学识。
对后世的影响
B
C
曾国藩的治学观念以“实事求是”为核心, 主张学术研究要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验 证和理论创新。
他还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提倡广泛涉猎、 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勇于实践。
D
曾国藩的教育观念
02
家庭教育
01
重视家庭环境
曾国藩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06
与启示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其教育与治学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理念,在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了大量人才
曾国藩在教育和治学方面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他提倡“经世致用”的观念,注重培养学 生的实际能力。这种教育观念在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 要贡献。
试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治学思想
《 礼记 ・ 大学 》曾云 : “ 古 之欲 明明德 于天下者 ,先治其 国;欲 治其 国者 ,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 身 ;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 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 知 , 致知在格物 。 物格 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 而后 家齐 , 家齐 而后 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国藩对 于礼记 中儒 家所提 出的明德于天下 的标准 ,亲身实践并且 真正 的做到 了修身 、治 学 、齐家 以及 明德于天下 ,而其 中修身与治学思想又是其后齐家与治 国思想 的基础 。通读 《 曾国藩家书 》,其行 文风格通正平顺 ,条缕清 晰。其文风 为桐城派风格 ,而桐城派文章一贯力求 “ 清真雅正 ”,理 解起来简 明达意 、清顺通畅 ,而文章所蕴含之深意发人深省 , 有醍醐 灌顶 、茅塞顿开之效 , 而其 中 关 于修身与治学的思想更是令人深思 。 1修 身与治学的两个方面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艺术 试论 曾国藩家 书 中的修 身治 学思想
杨 尚华
摘
( 西北 大 学哲 学 与社会 学 学 院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7) 要: 《 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载体之一 ,是研究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与治学的思想主要
体现在 “ 进德 ”和 “ 修业”两个方面,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曾国藩的修身治学思想。
张力戒 之 。如在 《 致诸弟 ・ 劝弟切勿恃 才傲物 》篇 中提到 “ 吾人 为 学 ,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 中有美材者 , 往 往恃才傲 物 ,动谓人不 如 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 , 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 ,既骂房官 ,又骂主 考 ,未入学者 ,则骂学院。平心而论 ,已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 处 ;不特无胜人之处 ,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 己, 便 都见得人家不是 ,既骂考官 ,又骂 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 ,终不进 功 ,所 以潦倒一生 ,而无寸进也 。”[ 8 ] 由此观之 ,即使才华横溢 , 倘 若恃才傲物的话 ,也必将怀才不遇 、潦倒一生。此外 ,牢骚满腹 、怨 天尤人和屡试不中者不一定都怀抱利器 ,倘若其 才果真利器 ,是金子 必 当有发光之时。正如曾文正公在其 《 致诸弟 ・ 述求学之方法 》篇中 所记 : “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 农果力耕 ,虽有饥馑 , 必 有丰年 ;商果积货 ,虽有雍滞 ,必有通时 ;士果能精其业 ,安见其终 不得科 名哉 ?即终不得科 名 ,又 岂无他途 可 以求食 者哉?然则特 患 业之不精耳。求业 之精 , 别无他法 ,日专而已矣。谚 日: “ 艺多不养 身 ,谓不专也。”[ 1 ] 吾掘井 多而无泉可饮 ,不专之咎也 !”所 以,求 学修业 当力戒牢骚 ,专心治学 ,专其所学才能 “ 求食 ”、 “ 养身”。 关 于修业读书 的方法和技巧 ,曾文正公 曾经在 《 致 四弟九弟 ・ 述 为不学有四要事 》 篇 中专 门提及 : “ 吾见家中后辈 ,体 皆虚弱 ,读书 不甚 长进 ,曾以为学 四事勉 儿辈 :一 日看 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 陋。一 日温 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 忘。一 日习字 宜有恒 ,不善 写 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 。一 日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 言 ,马之肢不能行 。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 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援八,号忠介,湖北咸宁人,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是晚清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
曾国藩在其人生的历程中表现出了许多对人处世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方法。
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令人钦佩和借鉴。
首先,曾国藩注重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在他的价值观中,个人品德与人品至关重要。
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修身养性,并通过研读儒家经典和借鉴道家思想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他秉持着正直、勤奋、诚信和谦虚等传统美德,以身作则,以优异的品德感染身边的人。
其次,曾国藩重视创新和学习。
他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不断前进的勇气。
他鼓励自己和他人不断扩展眼界,开拓思维,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理念。
他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求索心态。
他以优秀的学识和创新意识,在政务、教育和战略计划等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另外,曾国藩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他深知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他善于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处事方式。
他重视与下属的沟通和合作,善于激励团队成员的潜力。
他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对他人的贡献表示认可和感激。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状态。
此外,曾国藩注重个人的坚持和奋斗。
他的一生经历了几次转折和困难,但他从不气馁。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以非凡的毅力和耐力战胜了许多困难。
同时,他也教育他的部下要有志向和奋斗精神,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经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曾国藩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和回报。
他一直视为公务为己任,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积极推动农田水利、教育事业和军事改革等领域的发展。
他建立了许多学校来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他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贫困人群,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总之,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以正直、创新、人际关系、坚持和回报为核心。
曾国藩教师演讲稿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字子诚,号涤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和成就,至今仍为我们所敬仰和学习。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理念曾国藩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培养具有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的人才。
以下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1. 重视品德教育。
曾国藩认为,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他强调“道德为立身之本”,提倡“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好学、遵纪守法”的品德修养。
2. 注重文化教育。
曾国藩主张“文化为治国之本”,认为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提倡“读书明理,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曾国藩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爱国主义精神。
他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人格魅力曾国藩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以下是他在人格修养方面的几个特点:1. 严谨治学。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广泛。
他要求自己和学生都要严谨治学,追求卓越。
2. 谦虚谨慎。
曾国藩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他对待工作和生活,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关爱有加。
3. 严于律己。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他深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把个人修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4. 爱国情怀。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人格魅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和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1. 坚定理想信念。
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2. 重视品德修养。
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质,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曾国藩的十六句格言
曾国藩的十六句格言
1、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
2、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4、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
5、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6、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7、决不行存苟且心,决不行做偷薄事,决不行学狂妄态,决不做惫赖人。
8、古者英豪立事,必有基业。
9、观人四法:讲信誉、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10、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
11、斯民当火热水深以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12、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3、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14、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
1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6、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2019年文档
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的著有《经史百家杂钞》、《求阙斋文集》、《诗集》等。
曾国藩一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治学”,他的治军为官之道也来源于“治学”。
曾国藩家书中有关治学的众多言论,反映出他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一、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就需要讲求方法。
曾国藩所创立的治学方法,即使到了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曾国藩的治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对此,他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作了详尽的阐释:“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明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咪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数者不可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
”[1] 在曾国藩看来,读书需要力求理解,看书意在求迅速;理解以后可专精一门,速度快便可以涉猎广博。
这就是说,做学问之人应该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熟读,理解其内容,然后再去涉猎群书,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曾国藩治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主张专精一业、专攻一学。
他认为,读书做学问,在看、读、写、作四者结合这个初步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所学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在近期内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所成就。
他告诫其子弟,读书做学问必须以专精一门为主。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曾国藩的治学
曾国藩的治学后人对曾国藩所为的评价是“建德,建言,建功,三并不朽”。
当然他出生在一个平常的农民之家,最后封侯拜相。
可能是人们追捧他的第一原因。
然而赢得历史长时间的认可,当利益相关方都已经消失,还有人不停的学习和研究他。
你不能不说,他还有更多的可取之处。
袁世凯,北洋军阀在读曾国藩家书。
讨伐袁世凯的蔡锷,梁启超也在读曾国藩家书,还编了本《曾国藩治兵语录嘉言钞》全军下发。
蒋介石在读曾国藩,毛泽东也读曾国藩这样一个赢得对立双方支持的人其实没有“农民运动的刽子手”那么简单。
生平他的一生如下表治学的活动贯通他的一生,然而长足的进步也是从P2这个阶段起飞的。
这时候他的老师当时的理学大事唐鉴给了他最多的理学上的教育。
每日功课下表是他的每日要做的功课。
明理读书在专深不在博览求学在明理不在考据胸襟圣贤豪杰胸襟多豁达光明,自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用诗来说的话,曾国藩的总结勤奋现系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夫工穑,如贾之赴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
四十岁后的曾国藩,个自己的弟弟的信:余自壬子出京,至今十二年,自问于工牍,书函,军事,吏事,应酬,书法,无事不长进。
弟今年四十,较我壬子之时尚少三岁,而谓此后无长进,欺人乎,自欺乎,不过用功一年二载便可大进。
为学四字速,看生书亦求速,不多阅则太陋。
熟,温旧书亦求熟,不背诵则易忘。
恒,习字宜有恒,不尚写则如身之无衣。
思,作文亦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
读书之法少年不可怕丑,狂者能进取。
看多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
读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
写写字不可间断,求好,求快日能写楷书一万。
若能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豪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
无穷受用皆自写字之匀且捷生出。
这里对书写得强调倒是不过分的。
作作文。
始终凡做一事,无论大小,皆宜有始有终。
曾国藩的治学品格
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①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尓,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忡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②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在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玩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縎下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闲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修身养性,立德为本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心也。
”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天地之心。
在修身养性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怨天、不尤人、不悔过。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不怨天,即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尤人,即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悔过,即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同时,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勤奋好学,博学笃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悟: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在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
他曾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与人交往中,曾国藩主张以诚待人,谦虚谨慎,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四、自律自强,奋发有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他提倡“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在官场生涯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坚信,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和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崇德修身、勤俭持家、忠诚报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以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为主线,总结其核心内容。
一、崇德修身曾国藩强调崇尚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最重要的。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的重视。
他主张要以德为本,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廉自持,以孝自重,以忠自慎,以勤自励”,以此来塑造一个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勤俭持家曾国藩非常注重勤俭持家,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应该贯彻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勤俭之本,储蓄之道”,并说“家有一日之粮,当节约三日之用”。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财物,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三、忠诚报国曾国藩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强调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忠于国家,报效社稷”,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荣誉都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忠诚之心,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四、教育子女曾国藩非常注重教育子女,他认为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教导子女,传承家风”,并说“子女贵行,不贵言”。
他主张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注重实际行动,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美德,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勇于担当曾国藩鼓励人们勇于担当,他认为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有所作为。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事业担当,勇往直前”,并说“无所畏惧,力行不辍”。
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退缩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品格,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家风家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朝遗臣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挫折,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将总结五个重要的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诚实守信。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便是诚实守信。
他不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政治生涯中也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官清廉,不为权势所动。
曾国藩用自己的事实胜过其他的措辞,他的清廉正直也充分地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们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我们要始终信守承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精益求精。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精益求精,在学术和兵法上也是如此。
他一生勤奋好学,常常为了深入研究一道难题而整夜不眠。
曾国藩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
第三,看事物全面。
曾国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得到深入了解和研究,他能够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不受片面的观点所限制。
他也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要善于换位思考,看待事物要有广度与深度,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坚定信念。
曾国藩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和士大夫,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着忠诚、守信、正义的原则,不受世俗的浮躁和利益的干扰。
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从不为自己打算。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周围的声音所干扰,要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终生。
第五,不忘初心。
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忘初心。
他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政治风云变幻、世事兴废,但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使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未被私心所动。
曾国藩的“四字官德”
曾国藩的“四字官德”作者:潘春华晚清名臣曾国藩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里,为国为公。
清统治者推崇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毛泽东对曾国藩曾有较高的评价。
曾国藩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和他处世治事坚持“廉、公、谦、慎”的四字官德紧密相关。
廉,即廉洁,是为官第一要义。
曾国藩生活节俭,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一般一餐只吃一菜,所以有“一品宰相”的雅号。
曾国藩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宫廷掌印,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
平时与同僚的往来,也从不携礼而入,也不允许别人送礼。
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在他身后,也并未留下多少遗产给子孙。
曾国藩曾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
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
”如此看来,曾国藩此言确是掷地有声。
公,即公私分明,处事公正、正直,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是为官之道。
曾国藩在宦海生涯中能做到公私分明,树立良好的官德形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其师穆彰阿的态度。
曾国藩初入官场能崭露头角、迅速升迁,与穆彰阿的提携是分不开的。
然而穆彰阿为人并无政治操守,结成穆党,打击清流。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并没有追随穆彰阿,也没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作为谢恩的筹码,而是立公立德,在政治上和穆彰阿划清界限,在私人关系上,一生执弟子礼甚恭。
特别是后来穆彰阿下台,众叛亲离,曾国藩却一直和穆家保持亲密的关系,甚至穆彰阿死后,曾国藩还对其子孙多有照顾。
后来,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探讨过这件事,他说,在对待自己的一些“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上级时,能做到六个字就行,就是“近其人,远其事”。
谦,即谦虚、谦和,是一种气度和胸怀。
古人认为:“谦乃君子之德”。
《易谦》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为以谦卑培育自己的德行,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
他最初练湘军,是既无权也无钱,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练成的湘军,其战斗力却大大超过大清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
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
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曾国藩,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人格、学问与治术贯穿了他的一生,并成为了他的传奇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的内涵,并分析它们在他的人生舞台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曾国藩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坚定的信念、严谨的自律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上。
他秉持着“君子慎独”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修养上成为典范。
在面对困难时,他始终保持冷静和坚定,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应对。
然而,曾国藩在处理与同僚和上级的关系方面略显固执,表现出过于强势的一面,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发展。
曾国藩的学问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他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学说。
他坚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
曾国藩将学问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管理家庭、教育子女还是治国理政,他都游刃有余。
同时,曾国藩也重视西方文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国藩的治术思想强调“中庸”和“权谋”,在领导风格上,他注重恩威并施,以德服人。
在管理方面,他提倡制度化管理,注重细节,并强调团队精神。
在决策方面,他审时度势,善于权衡利弊,力求做到最优。
同时,曾国藩在执行方面也展现出高效的行动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他的治术思想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给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曾国藩的人格、学问与治术无疑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在人格方面,他的自律、坚定和领导能力使他在逆境中屡次崛起,并影响了无数人。
在学问方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造诣,并善于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治术方面,他的智慧和行动力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
然而,曾国藩也有他的局限性。
在处理与同僚和上级的关系时,他过于强势和固执。
在洋务运动中,他的保守思想使他的一些举措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并不影响他在整体上的人格、学问与治术的评价。
曾国藩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境界
读书时间国藩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境界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 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涵就是要有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之,不及就会“难透”和“枯槁”,过之就会“离披”和'伤涝”,而且这个度要 适合自己。
泳,如鱼游泳、如人濯足。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
鱼戏游水则乐, 人亦有乐水之性。
“涵泳”,就是读书要把书看作水一样,使花稻得以滋润,使人和鱼得到快乐。
读书是对人的滋润,是人 从读书中得到快乐的心境。
曾国藩认为,“虚心涵泳”就是虚其 心胸,不带偏见,感受快乐。
“虚心涵泳”,正是表达了他独潜书中、如乐水般快意 之境界。
徜徉书中,如置身浩海,每“涵 泳”之后静思,细细回味,自是欣慰不已。
读书治学更要有“切己体察”之境界□杨香菊 刁兴泽曾国藩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读书治学伴随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中,曾国藩尤其推崇其“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 并将其视为读书治学的境界。
读书治学须有“虚心涵泳”之 境界“虚心”是指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
朱熹对“虚心”主要从读书方法上 去探究。
他强调读书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即使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也要静 心思考,切勿决定取舍。
读书又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曾 国藩在学习继承朱熹读书须“虚心”的基 础上,又从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上寻找“虚心”的根源。
曾国藩在写给他诸位 弟弟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 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井蛙之窥 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 识、胸怀,恒是决心、恒心:读书有志、有 识、有恒,人才有能力和智慧.才有自知之明,才知道“虚心”为何物。
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
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
公诚之心,尤足格众。
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
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以下是关于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评价,欢迎阅读!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
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
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
”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
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
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
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
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朱孔彰:中兴景运,群公辈出,十年之间,削平大难,非天生圣相而振兴之,乌能若是邪?然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宏济艰难,虽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谋也。
赵衰之言曰:“说礼乐,熟诗书,为元帅。
”孙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谓为三不朽。
”公独兼之。
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国,老成至计,谋出万全,可谓至忠矣。
欧阳昱:予观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
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从《曾国藩日记》看曾国藩的治学态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术, 以图 自卫其 身 。
进 德修 业 , 志在 积 累学 问 , 提高 个 人涵 养 , 无 关科 举及 功名利 禄 。能够 在个 人实践 中真正 领悟
程 朱理 学 , 才 对科 举 与 读 书之 间的 关 系有 了深 刻 的认识 , 逐渐 意识 到专 为科 举 考试 而读 书的弊 病 ,
( 一) 摆 正治学 与科举 的关 系
明确读 书 目的 , 首 先要 摆 正 治 学 与科 举 之 间 的关 系。清 朝实 行科 举 取 士 , 科 举 考试 是 学 子 走
《 曾文 正公 中 阳文化 》 中亦认 为 , 正 是 曾 国藩 的
学 问 成就 了曾 困藩 的事 、 , “ 曾国藩 的事 业成 就 , 完伞 由学 问而来 , 无关 乎命 运 , 今昔人 的议论 都 是
曾 罔藩 , 字 伯涵 , 号涤 , 从 镇 压 太平 天 国运 动 到办理 天津 教 案 , 穷 其一 生 都在 竭 力 维 持 晚清 统治。《 清 史 稿》 “ 事 功 本 于 学 问, 善 于 礼 运” “ 作 为曾 圉藩 的盖 棺 定论 , 近人 郭 赋 和在
学 与科 举 的关 系 , 其次是 要做 “ 为 己” 之学 问。
Ma r . , 2 01 4 Vo 1 . 31 No . 2
第3 1 卷第 2期
从《 曾国藩 1 3 记》 看 曾国藩 的治学态度
张 鑫 洁
( 鲁东大学 文学 院 , l l J 东 烟台 2 6 4 0 3 9 )
摘
要: 曾国藩 日记 始记 于道光 十九年( 1 8 3 9年) , 内容 涵盖 治学 内省 、 为人处事、 军事谋略 、 家庭教 育、 生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第一篇:评价曾国藩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影响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影响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治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今天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探讨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及其现代影响。
一、曾国藩的治学思想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实学为用”和“知行合一”。
他认为学问只有对实际问题解决有帮助的方面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用之学;而只有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行动,才能真正听取了学问的实质意义。
这一理念在其治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曾国藩重视思维训练。
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有远见卓识的学者或政治家,就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智力和智慧。
他强调思考、推理、分析和判断等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思辨能力。
最后,曾国藩注重实践创新。
他认为,只有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才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工具,从而产生真正的价值。
他鼓励学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从经验中总结出适合实际需要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二、曾国藩治学思想的现代影响曾国藩治学思想为今日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具体来说,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曾国藩的思想启示了我们要追求实用。
在现代社会,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人们的知识和技能面临着更多更广泛的挑战,以创造出更多的实用解决方案。
因此,像曾国藩一样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时刻铭记的。
其次,曾国藩的思想启示了我们要注重思维的培养。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更高水平的火眼金睛,熟练掌握开展研究、分析和判断等能力,以应对复杂的世界情况。
通过思考、推理、分析和判断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力,更好地把握世界和认识世界。
最后,曾国藩的思想启示了我们要推崇实践创新。
在现代社会,改变和创新是不断进行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应该遵循这个基本原则。
总之,曾国藩的治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对待学术、政治、商业等领域事务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浅论曾国藩的治学思想
中 ,此 书 汇 编 了 曾 国藩 所 写 的 一 千 多 封 家 书 , 家 书 中阐 述 那 它 永 远 也 不 可 能 钓 到 鱼 。第 二 , 主 要 是 从 读 书 的方 式 上 了他 求 过 自律 的 修 身 之 道 、 尊 师 敬 贤 的交 友之 道 、 济 穷 抚 来 说 。 曾 国藩 告 诫 他 的 家 人 ,读 书 应 该 一 本 一 本 的读 , 而 贫 的助 人 之 道 等 等 , 其 中 严 谨 专 一 的 治 学 之 道 对 其 家 人 及 不 应 该 几 本 书 混 杂 着 ,今 天 看 这 本 明 天 看 那 本 。他 认 为 人 后 世 可 谓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下 面 就 从 以 下 四 个 方 面 对 曾 们 只 有 专 心 地 一 本 一 本 的 研 读 书 中 内容 ,才 有 可 能 有 专
时 唯 有 识 不 可 以 骤 几 , 至 于 有 志 有 恒 , 则 诸 弟 勉 之 而 文 交 流 切 磋 , 使 其 在 大 家 的 帮 助 下 学 有 所 长 , 学 有 所 成 。 已 。 ” … 诚 然 , 曾 圉 藩 在 治 学 上 是 极 力 推 崇 “有 恒 ” 在 自己有 所 收 益 的 同 时 曾 国 藩 还 将 所 得 之 法 传 予 弟 弟 、儿
无 论做 什 么 事 ,尤 其 是 学 习 ,只 要 能 坚 持 不 懈 终 究 会 有 所 学 习 处 于研 读 的状 态 ,从 而达 到 精专 的效 果 。 成就 。他主张 “ 士人 读 书 , 第 一 要 有 志 , 第 二 要 有 识 ,第 三 耍 有 恒 。 有 志 则 断 不 甘 为 下 流 :有 识 则 知 学 问无 尽 ,不 三、 “ 读 书 宜选 一 名 师 ”且 “ 事 事 需勤 思 善 问 ” 这 一 点 曾 国 藩 可 谓 给 他 的 家 人 做 了 一个 很 好 的 榜 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高志明《人民论坛》(2009年第21期)【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①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尓,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忡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②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在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玩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縎下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闲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
此君子之所忧也。
”③上述这段家书,虽是劝弟读书立志,实是本人决心立志的反映。
学圣人、做豪杰:曾国藩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咸丰九年,他提出了三十二圣目,作为学习效仿的榜样。
三十二圣目是:周公、孔子、孟子、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瑞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为了有效读书,曾国藩刻苦努力,奋发图强,定《五箴》来勉励自己。
他在“立志箴”中写道:古哲先贤,他们都是人;卑鄙渺小的小人,他们都是父母所生。
聪明福禄,我得已很丰厚。
不顾一切地贪图安逸,这是招致凶灾的作法。
到那时无论多么后悔,也晚了。
过去的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一切都必须从现在开始。
所立誓言,一息尚存,永记不忘……在“居敬箴”曰:天地定位,阴阳五行孕育生命,国家礼乐制度作配,这实际上就是天、地、人三才。
严格静洁身心,是真正珍惜生命。
不庄重严肃,就会损害自己的性情……做事松松垮垮、漫不经心的人必定一事无成,对别人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人必定要自作自受。
即使别人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必然会助长自己的骄气。
“主静箴”曰:静卧在书房观看朝阳,天将黎明时听得雄鸡一声高唱。
万物都寂静无声,只能听见清脆的钟声。
即使前有猛虎,后有毒蛇,只要我自己心安神定,无所畏惧,谁又能奈何我呢?……“谨言箴”曰:花言巧语取悦人,只能扰乱自己身心。
闲言碎语度日,定会搅乱精神。
明白事理的人从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必定是不明白事理的人。
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能使愚蠢的人惊骇而聪明的人嗤之以鼻……“有恒箴”曰:自从读书识字以来,经过各种各样的世事纷纭,至今已经有28年,却一无所知。
昔日所沾沾自喜的,一个时期之后就感到十分鄙陋浅薄。
旧日所学既已抛弃,新近所事又很快见异思迁。
德行学业不能持之以恒,是由于为俗务所牵累……曾国藩“治学品格”的价值体现“博”、“专”结合。
曾国藩深知“空言无益”,他勤学深思,躬行践履,以“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自警。
主张:“虽偏长薄善,苟其有裨益于吾,未尝不薄取焉以自资益。
”④,秉着广收博取的治学态度,每天发奋用功,为后来成为中兴桐城派古文的坛主,打下了坚实基础。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他给诸弟写信,谈到自己每天必做的三件事:一是用楷书写日记一篇;二是读史书十页;三是记茶余饭后感想一则。
此三件事,没有一天间断过,并立志终身不间断。
他要求诸弟,定立每日学习课程,即使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
一个人如果天天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广闻博学,事业有成。
曾国藩认为,要做到博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别能力,第三要持之以恒。
他在强调博学的同时,强调“专”和“精”。
博与专相辅相成,学问如金字塔,基础愈广博,愈可以高精;而学问高精,又常易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增加广博度。
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也不亲。
心有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⑤他从专注的观点生发出去,主张读书须单科独进,守约以通博。
读书不二,专学一古人,治学之道,做人之道。
在专学一古人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对程朱理学有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有四:其一,继承并发展了“理一元论”,“理一分殊”的学说;其二,强调“理则礼也”,阐发了儒家礼学之新意;其三,以“体”、“用”论义理与经济,将“经世之学”纳入理学范畴;其四,强调“力行”,主张通过躬行实践来强化封建道德的修养。
其理学研究成果彰显了他求“专”的治学精神。
“情趣有恒”。
曾国藩把读书单科独进、专注于一,叫“主一”。
实现“主一”的根本方法曰“有恒”。
有恒,与广博、专注一样,都是古训,曾国藩加以全面继承。
他指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⑥曾国藩“五箴”中的“有恒箴”述说了贵恒的重要性。
他强调日积月累之功,不提聪明的“顿悟”之说。
强调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首尾不懈。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⑦曾国藩内省自己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摩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三耻也。
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此三耻。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曾国藩认为“恒常”是人生第一美德,读书恒常,必须要做到“耐”字。
他指导诸弟说:“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此所谓…耐‟字也。
”⑧学以致用。
曾国藩一生好学,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对后人启发很大。
其中,消化知识、融会知识的方法,叫“虚心涵泳”。
曾国藩对“虚心涵泳”做了全面解释:涵,如同春雨润花,如同渠水灌溉秧苗。
雨润花,小则难透,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渠水灌溉秧苗,过小,水量不足,易干枯,过多易成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
泳,如同鱼游水,如同人翟足。
善于读书的人,书如雨露甘甜,每每读书,甘露流进心田,滋润着人,让人汲取营养。
其中惬意,难以言表。
在“虚心涵泳”的基础上,曾国藩进一步提出了“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读书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领会。
只有“切己体察”才能深入地读懂书籍,才能举一隅而三隅反,悟出新的境界来,逐渐进入创作的天地,获得独见的权舆。
他说:“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
”⑨读书能进到“索神、通微、合莫”的境界,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结果。
曾国藩谈读书,提倡“看、读、写、作”并举。
他说的“读”,指对某些书“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⑩曾国藩在家书中,把“看”和“读”作了生动的区分,他这样写道:“譬之求富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之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11)曾国藩认为,求学的人,看、读、写、作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看,要博览群书,涉猎宜广,速度要快,有些时候要走马观花;读,要深入细致,消化理解,全神贯注。
看、读是两码事,两者截然不同,对于读书人来讲,看、读缺一不可,但不能混淆。
曾国藩认为,古人只看不读的,几乎没有。
曾国藩继承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认为“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12)是君子三乐之一。
对于书本知识和自身经验,曾国藩则更注重后者。
其读书不呆板、用书不教条、知识巧运用的品质,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高邮学院)注释①②(11)《曾国藩日记》,宜昌: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
③④⑥⑦⑧⑩(12)《曾国藩家书》,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
⑤易孟醇:《曾国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⑨《曾国藩诗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