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耳其藏元青花的来历探究
全球馆藏元青花最多探秘土耳其皇宫的中国青花瓷
全球馆藏元青花最多探秘土耳其皇宫的中国青花瓷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在中国古陶瓷界可谓声名远播,这里号称中国之外拥有中国瓷器最多的地方,因为它藏有自10世纪起至19世纪末的中国陶瓷10358件,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40件元青花,其中不少是举世孤品。
对于痴迷中国古代陶瓷的人来说,能到托普卡帕皇宫看看这些远方“亲戚”,实在是人生的大幸。
珍藏万余古瓷托普卡帕皇宫至今仍完好收藏着中国早期青花瓷器,雕花盘、镂空碗、彩烧盘、镶金带钻石的盘子……这里展出的瓷器年代最早为宋代,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以青花为主,也有少量龙泉窑的青瓷。
据统计,从各种渠道进入土耳其皇宫的中国瓷器总数超过10000件,其中约4500件产于元朝和明朝,另外5500件产于清朝。
因为其数量众多、造型各异、图案华美,皇宫中收藏的中国瓷器实属世界罕见。
这些瓷器几乎全部来自景德镇、龙泉,时代涵盖宋、元、明、清,其数量之大,造型、纹饰之精美几达鬼斧神工。
中国历史上外销西亚的各类瓷器,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代表作。
无论是宋元龙泉青瓷,还是元代枢府白瓷和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都是品质上乘的官窑制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40件珍稀的元青花。
与西方博物馆中中国瓷器大多是在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不同,托普卡帕皇宫中的瓷器则大多是通过贸易而来的。
中世纪时,奥斯曼的苏丹在征战埃及和伊朗时见到外销的中国瓷器品质超群,便视为珍品,把它们带回托普卡帕皇宫,中国瓷器从此成了历代苏丹人青睐的宫廷用品,于是大量采购。
多年前,笔者曾经造访托普卡帕皇宫,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一睹这些在国内都非常罕见的中国古瓷。
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展馆正在维护修缮中,与这些近在咫尺的珍宝擦肩而过,令人颇为沮丧。
40件元青花存量首屈一指托普卡帕皇宫馆藏最著名的就是元青花,而且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元青花的珍贵,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
2005年,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元,一时轰动了世界收藏界。
(整理)世界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
世界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大维德花瓶大英博物馆中国从距今3000多年前出现原始瓷器以来,一直以青瓷为主。
景德镇青花瓷生产以后,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青花瓷才逐渐取代青瓷在中国瓷器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距今半个世纪以来,在各个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藏品以及世界各地遗址和中国国内窖藏、墓葬资料陆续发表后,对于元青花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研究主要集中在元青花的起源、所用钴料的产地、元青花瓷的类别、是否承认唐青花瓷和宋青花瓷的存在、元青花瓷的不同销售市场、元青花瓷的器型和图案内容以及元青花瓷和伊斯兰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
世界各地的元青花收藏完整的典型元青花瓷(即所谓的至正型元青花),应指纯净的透明釉和青花色泽鲜艳,图案花纹精细,不包括青白釉釉下青花及销售东南亚市场的那批青花色泽比较灰暗、图案较组的小罐之类和国内市场的一批小型日用器。
最主要的公、私收藏大约如下:土耳其托普卡比特博物收藏的元代青花瓷1.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
目前已发表了40件, 无论从数量上说或从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2. 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 合计达32件。
这是全世界中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
3. 中国大陆收藏的情况:a. 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瓷19件,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 这可以说是全世界典型元青花瓷的第三大收藏, 其中高达47厘米的带盖龙纹高颈罐l件、带荷叶盖龙纹罐2件以及带盖梅瓶6件, 都是元青花瓷中不多见的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元青花龙纹兽耳盖罐b. 1954年河北省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瓷和蓝釉金彩器9件,现分别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c.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元大都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青花器, 其中包括较多破残标本,现藏首都博物馆。
d. 近40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元代窖藏和零星元青花, 其中不乏佳器, 如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的一对龙纹梅瓶和一件龙纹纹饰特别大的带荷叶盖罐是比较难得的。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元青花的伊斯兰风格(一)纹饰伊斯兰装饰艺术深受伊斯兰教理和美学的影响,崇尚繁密,不喜空白,构图严谨,具有抽象、规整、均衡的审美倾向。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装饰主题主要为植物纹饰、几何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纹饰。
纹饰主要有缠枝纹、联珠纹、变形莲瓣纹、菱形开光纹、多层装饰带、同心圆等。
元青花一改宋瓷注重釉色变化的设计理念,而是以绘画平涂为主,重视装饰构图。
纹饰是元青花最具艺术魅力之处,分为主题纹和辅助纹。
主题纹多位于瓶腹、盘心、碗壁等处,题材主要有三种:一为以整幅图画作主题,二为动物纹,三为植物纹。
辅助纹主要有缠枝花纹、变形莲瓣纹、水波纹、杂宝、开光纹、云纹、云肩纹等,多绘制于口沿、颈部、底足部,用来分割主题纹饰,起辅佐和衬托作用。
其纹饰繁缛华丽、细密工整,具有平面化、图案化等特点,呈现了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
元青花繁复多层的横向装饰带和同心圆的构图受到了西亚追求均衡与块面分割等审美情趣的影响。
元青花一般绘有五到六层装饰带,有的多达十几层,层次多而不乱、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既有形式感又有韵律美。
这种多层装饰带受到了伊斯兰建筑多层装饰的启发。
元代以前虽然也有过器物表面分层装饰的做法,但毕竟是少数,且层数不多。
元青花强化了多层装饰带在构图中的作用,繁密的多层装饰带使画面分割更加合理和美观。
同心圆的构图方式指在一个基础上采用同心圆环装饰图案,从中心装饰逐步向外扩展。
如销往波斯的元青花纹饰以同心环构图装饰的器物,每一同心环的纹饰大都不同,环间有一圈极细的留白,构图井然有序,呈现了极强的秩序感。
缠枝植物纹以复杂而规则的连续曲线为主干,间以植物花叶,并设计成有规律的波状或S 状。
这种纹饰虽前代已有,但以大规模的釉下彩绘形式出现却是从元代开始的。
马未都:元青花玄机!
马未都:元青花玄机!撰文:马未都摄影:杨大洲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40件元青花,其中不乏举世孤品,在收藏界名声远播。
元青花玄机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只有它这么浪漫。
其他品种无论在它之前还是它之后,都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面世,与它同时代异曲同工的陶瓷品种“釉里红”也不叫红花,而青花也从不叫釉里蓝。
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国陶瓷品种为何只有青花命名鹤立鸡群。
【牡丹纹花梅瓶(一对)】高:42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元青花的蓝釉是饱满浓厚的蓝色。
这对牡丹纹梅瓶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
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
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学者们都希望找到青花的起源。
今天,元代青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至正型”为准,优秀的元青花都是这个姿态。
有不少学者认为,青花创烧早于元,而起于唐,而起于宋,所以有唐青花,宋青花之说。
但问题是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与公认的“元青花”是否一脉相承?在胎土、釉色、纹饰、工艺、造型等要素上,彼与此之间是否存在文化血缘?【汝窑青釉椭圆洗】北宋,口径:14.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颜色。
宋釉追求的是自然属性的色泽,注重“雨过青天云破处”的天青色(如上图这件汝窑水洗所示)。
青花在元代显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取决于农耕民族的色尚。
我们崇尚红色、黄色。
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
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过去的文化审美中从未占有一席,我们长久以来视蓝为不吉,佛经中恶鬼有称之蓝婆的,古代乡试用蓝笔处分,称之蓝单;传说中有蓝蛇,其首含毒称之蓝药,药人即死……【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口径:41.5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蓝釉作地,反衬白色纹饰的元代青花大盘,盘面上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麒麟和飞凤。
周边围绕着花样繁复的花卉。
从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看元代与伊利汗国的联系
从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看元代与伊利汗国的联系作者:施泳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10期2012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为此上海博物馆特意举办了“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展”,展出了来自伊朗、土耳其、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的90余件元青花,其中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的10件元青花格外引人注目。
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来自于阿迪比尔陵清真寺,阿迪比尔陵清真寺位于伊朗北部的阿尔达比勒城,伊朗萨菲王朝的创立者萨菲·阿尔·丁就安葬在阿迪比尔陵清真寺。
伴随着统治伊朗的帖木儿帝国的衰落,萨菲·阿尔·丁的后裔伊斯迈尔一世于公元1501年在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士城建立萨菲王朝,并最终统一伊朗全境,直到公元1722年被新兴的莫卧儿帝国攻灭,萨菲王朝共统治伊朗221年。
据伊朗的文献记载,公元1611年伊朗国王阿巴斯·萨菲将宫廷珍藏的1162件中国陶瓷奉献给阿迪比尔陵清真寺,其中就包括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32件元青花。
阿巴斯·萨菲国王奉献给阿迪比尔陵清真寺的这32件元青花,来自于曾经统治过伊朗的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帝国是蒙古贵族帖木儿·巴鲁剌思于公元1370年在伊利汗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帖木儿·巴鲁剌思试图重建已经分崩离析的蒙古帝国,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公元1507年帖木儿帝国灭亡。
伊利汗国的创建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统治疆域东起阿姆河(在今天的土库曼境内),西临地中海,北到高加索(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南至波斯湾,横跨欧亚大陆,是当时东西方交通的枢纽。
伊朗(Iran)的英语拼写即来源于伊利汗国(il-khan)。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命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远征阿拉伯帝国,公元1258年由旭烈兀统领的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的末代哈里发穆斯塔辛·阿拔斯投降,旋即被旭烈兀下令处死,阿拉伯帝国灭亡。
中国古董瓷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中国古董瓷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中国古董瓷器中,元青花仿佛神一般的存在——以“鬼谷子下山”大罐为代表的元青花,屡屡在全球拍卖场上创造价格神话;以“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代表的元青花,多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尽管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却不过70年。
元青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有待学界一一发现。
元青花象耳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元以前,中国瓷器以素为美的士大夫美学追求可谓登峰造极,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
到元时,马背上蒙古民族“蓝天白云”的审美导向,开启了东方古陶瓷美学的灿烂新篇。
这就是景德镇烧造的元青花。
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从元青花始,中国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
所有文献都认为,创青花从明永乐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苏麻离青开始。
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也支撑此观点。
直到1952年,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并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公认,并定名为“至正青花”,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有一种说法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元至正前后用于陶瓷呈色的苏麻离青,颠覆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苏麻离青,也有叫“苏泥麻青”“苏渤泥青”“苏泥渤青”的。
关于苏麻离青最早的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元青花的历史由来
元青花的历史由来日期:2014-09-15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
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
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
此次能有机会来到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亲眼见到这些传世至今的精美元代青花瓷,实现了笔者50多年的夙愿。
该馆的收藏不仅数量大,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
这是中伊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些青花瓷器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出口到波斯地区的,所以在国内十分少见。
现在由于国内元青花瓷器出土多了,可资研究的资料得到了丰富,它们在造型与花纹装饰上与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与之进行比较研究,是我们此次来考察的一个重要任务。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这是它的主要性能。
氧化钴一般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锰等多种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氧化钴的性质。
经科学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青料两种。
进口青料称“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
这种青料含氧化铁成分高,含氧化锰成分低,并含有砷,是一种高铁低锰料。
国产青料含氧化铁低,含氧化锰高,是一种高锰低铁料。
这种进口青料的最大特点是高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结晶斑块,绘制纹饰线条具有晕散、流淌的特征。
因此,这种青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纹饰密集、多层次的装饰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这种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难怪有的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
元青花的历史渊源
元青花的历史渊源对于国人来说,元青花一直是个陌生、别扭的外来名词,直到今天,各种汉语词典上仍旧找不到它的踪影,这是因为它的命名者原本就是两个外国人。
民国初年,有人拿了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到北京琉璃厂叫卖,一连到了好几家陶瓷店,见多识广的老板和伙计们一看:这对玩意儿非唐非宋、不明不清,尽管器身上写有元朝的年号,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便三下五除二,把卖货的乡下人轰出了琉璃厂。
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事儿有何等的荒唐,可在当时,却也怨不得琉璃厂的老少爷们儿。
长期以来,国人有着极强的正统观念,素来将元朝的统治视为汉人的奇耻大辱,因此“恨物及物”,没人把元代的古董放在眼里。
再加上元朝世道短,从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大元算到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坐上大明朝金銮宝殿,短短不足百年,更何况能真正称得上“元青花”的瓷器,还得从朝廷在江西景德镇成立“浮粱瓷局”后算起。
时间短,自然存世量就少,存世量一少,也就没多少人能认得了它们。
回头再说那个卖古董的乡下人被逐出琉璃厂后,在前门大街碰上一位身着军服的英国军官,那人是个古董收藏迷,见到这一对青花瓷瓶便爱不释手,提出要把它们买下来。
那个乡下人刚刚在琉璃厂吃过闭门羹,一肚子沮丧,好不容易碰上一位识货的人,再加上对方又是一位有身份的外国军官,他哪敢多要价,两个银元就把那对青花象耳瓶给卖了。
两年后,那位英国军官退役,带着这两只青花象耳瓶漂洋过海回到了英国,把它们作为一般的中国古董赠送给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
事有凑巧。
1929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逊到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一眼就发现了这一对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并留意了瓷器上面写有明确的纪年——“至正十一年”。
除此之外,这个懂得汉语、熟知中国陶瓷史的英国学者,还在瓷瓶的另一面读到了写有60个汉字的铭文,铭文明确记载了这件瓷器的时代信息。
霍布逊教授眼前一亮,激动地告诉助手:“这是两件伟大的作品,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同年,霍布逊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热情洋溢地向全世界介绍了这对中国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打破了中国国内的学者长期以来认为元代陶瓷无精品的结论,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为中国陶瓷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
元青花的由来及其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元青花的由来及其在陶瓷史上的地位天地古玩网人们对于元青花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1929年,英国人祖布逊(R·T·Hobsan)在一本名为《老家具》(Old Furniture)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的文章。
在文中,他首次向世人公布了大维德琴金会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但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John Alexander Pope)博士根据这对“至正型”标准器,对照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疥藏具有类似风格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辨认出一批元青花瓷器,并且发表了两本专著(《十四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尔寺所藏中国瓷器》),把与“至正十一年(1351)”象耳瓶相拟风格的青花瓷器都划为“十四世纪青花瓷器”。
波普的研究引起很大的轰动,使世人对元青花的研究开始走向深人。
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瓶高63.6厘米,瓶身纹饰自上而下依次分为八层:缠枝菊、蕉叶、飞凤、海水云龙、波涛、缠技牡丹、杂宝、变形莲瓣。
全器釉色晶莹,色彩鲜饱。
颈部自右至左,用青料直书题记五行六十二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另一件作张文身)喜舍香护花瓶一副析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元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完整的元青花瓷,数借仍然非常有限。
经初步统计。
国外有二百多件.其中波普博士去过的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有四十件,德黑兰考古博物院有三十七件,名列全世界头两位。
国内收藏的元青花没有国外多,完整器约有一百多件,传世品只占一小部分。
主要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香港一些私人收藏家所藏,其中出土采集品占80%以上。
数量较多的是几批大的窖藏器,如江西高安窑藏、河北保定窖藏、北京旧鼓楼窑藏等。
物以稀为贵,元青花存世完整器这么少,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自然价格不菲。
元青花,身世神秘的“瓷器之王”
元青花,身世神秘的“瓷器之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18期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绕不过去的一环。
肇始于唐代的青花瓷,在元朝确立了形制并马上达到了顶峰。
元青花以其大气浑厚的造型与明艳夺人的色彩成为青花瓷不可逾越的丰碑,光照后世。
然而,有趣的是,元青花身世的昭示,却是很晚的事情。
在1950年代之前,明朝一直被认为是成熟青花工艺的起点,人们甚至普遍不知道元青花的存在,历史上也没对元青花有过任何记载。
拥有“瓷器之王”美誉的元青花,湮没在历史中,充满了争议,也充满了神秘。
来自西亚的绝美蓝色元青花之美,在于夺人。
比起后世的青花,它的不同之处在于那一抹蓝色。
元青花的蓝色非常鲜明,像蓝宝石一样附着于白玉一般的瓷胎上,仿佛有一种生命力被赋予器物,美得令人震惊。
这种蓝色来源于一种产自西亚的含钴着色剂,被世人称为“苏麻离青”。
这类着色剂中,除了钴元素,还会含有一定的锰和铁。
元素成分的比例,决定了青花的颜色。
苏麻离青之所以最负盛名,因其除含有着色能力极强的钴元素,还具备高铁低锰的特点,而国产青料往往相反,锰含量高、铁含量低,烧成的青花多为浅淡的青色或灰蓝色,并不好看。
这种来自西亚的苏麻离青,经过1300摄氏度左右的烧制,呈现出国产青料无法比拟的明艳之蓝,让人见之忘俗。
因此元代官窑,特别是为贵族烧制的器物,几乎都采用苏麻离青着色。
“苏料”也就成了官料的代名词。
到了明朝永乐、仁宣年间,苏麻离青逐渐绝迹于中国的瓷器制造业。
苏麻离青具体产自何处,众说不一。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横跨亚欧大陆的中外贸易繁荣昌盛。
路连接的是两端,有东西运出去,自然也有东西运回来,其中就有苏麻离青料。
有研究者经过实地考察和探访,认为苏麻离青的古代产地是伊朗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卡尚山区。
纵观中国历史,元之前的朝代,很难接受如此张扬的蓝色,比起宋瓷的安静文雅,元青花的美丽是另一个极端,它大胆而热情,似乎一夜之间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另一种美学情趣。
幽蓝神采元青花
幽蓝神采元青花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3年第4期元青花发源于中国,无疑主要承袭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它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又处在元代这个多民族交融的历史环境之中,因此元青花包容了众多的文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
这些原本产自中国,现在从世界各个角落汇聚在上海展出的元青花,无疑是收藏之菁华、水土之精魂。
文/徐蓓蓉图/上海博物馆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明清青花瓷发展的先导,也是古代制瓷技术与工艺的结晶。
元青花的生产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国内外的传世元青花瓷器数量很少,在国内除部分窖藏和墓葬发现它的踪迹之外,窑址出土也十分有限。
世人对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英国大维德爵士所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现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深入调研,遴选出数十件应属14世纪生产的所谓“至正型”青花。
元代青花瓷研究由此肇兴。
70年代开始,伴随着一批国内元代青花瓷器考古发掘资料的陆续发表,尤其是几个重要窖藏的发现,元青花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热点。
传世精华从传世品看,除了国内一部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有传世元青花瓷器收藏外,在欧美、中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部分博物馆和相关机构也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60多年来,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内外考古发现的增多、收藏的扩大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元青花瓷器已成为一个受到格外关注的中国瓷器品种。
传世的元青花瓷器,分布于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和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瓶是一件标志性文物,又有全面反映元青花绘画和制作水平的器物。
“至正十一年”铭瓶就是一件精品元青花的典范,共有一对,纹饰铭文略有区别。
此瓶龙头向左,昂首张口,颈部凤纹一上一下;另一件龙头向右,龙口紧闭,颈部凤凰皆向上飞翔,铭文也稍有变化,为“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
元青花的秘密:从第一次发现元青花瓷器开始......
元青花的秘密:从第一次发现元青花瓷器开始......古玩元素网带你进入古玩行!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元代青花瓷具有永远魅力。
区别于明清青花的精致和富丽,元青花有着充满激情的雄浑壮丽的恢宏气势,是箭啸马鸣的元代文化的结晶和写照。
埃斯凯纳齐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2005年的伦敦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大罐拍出了约合2.3亿人民币的天价,全世界艺术品为震撼之余,引发了新的追逐元青花的热潮。
用钻(co)料在胎上绘画,外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形成白地蓝花效果,这就是青花瓷。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青花”河南郑州出土唐青花塔式盖罐青花瓷生产可以追溯到唐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江苏扬州发现过一些青花瓷碎片,纹饰具有伊斯兰风格,后被证实为河南巩县窑烧制,是专供出口伊斯兰地区的外销瓷。
到了两宋,古代工匠们也在不经意中烧出了青花瓷,浙江曾经有过两次成功的宋代青花瓷的发现和确认。
但唐宋青花工艺上还很粗陋,是原始状态的青花瓷。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观看土耳其馆藏元青花青花瓷的真正成熟是在元代。
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后期,连年的战争和持续的荒乱并未阻档中国瓷业的艰难发展。
箭啸马呜中,景德镇的瓷匠们烧出了如蓝天白云般美丽的青花瓷,从此改变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格局,使景德镇成为土国瓷业的中心,使青花瓷成为中国瓷的代表。
发现元代青花瓷是一个艰难而离奇的漫长过程玻西瓦尔·大维德 (Percival David 1892-1964)民国初年,有一个名叫大维德的英国人到中国搜寻古董,结果满载而归。
以后,大维德的这批中国珍宝由大英博物馆收藏,建立了大维德基金会。
1927年,英国学者霍布逊将大维德基金会的藏瓷编了一本32开的书《中国陶瓷谱》初印30部,每部630先令。
但这部书销路并不好,193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赴伦教展,出,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傅振伦先生在伦敦的书店中还见到有卖剩的数本。
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在这本记录中国瓷的书中,有许多首次披派的稀世之宝,其中包括一对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文的元代青花海水云龙纹象耳瓶。
2007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纪
2007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纪作者是国宝献汶川闹剧的发起人,但是学术研究的成果还是值得肯定的编者按:2002年3月,许明先生作为中.专家代表团成员之一随团赴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考察馆藏元代瓷器,同年在《收藏》第9期(总第105期)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一文,引起古瓷收藏和研究领城的热烈反响.此后,许明先生一直与土耳其、伊朗等国收藏元青花的文博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2006年11月,由他主持的上海元瓷国际研讨会上,多国文博机构专家代表参会并作研讨.2007年5月,许明先生受邀赴德黑兰考察伊朗馆藏中国元代瓷器,并应《收藏》之邀撰写专稿,作为上篇要文的姊妹篇介绍元青花"苏来麻尼"钴料产地迷案、与伊斯兰文化比较研究及釉面的微观呈相规律等重要考察成果。
此行对于彻底解开元青花之谜以及元青花的鉴定问题,都有着特殊意义。
一、楔子离预定的5月2日离沪起飞时间还有6天,但我和助手小王的准备工作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
考察伊朗馆藏元青花,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
5年前中国专家代表团访问土耳其时,反反复复地准备、联系了好几年,最后等到土耳其政府总理批准后方进人托普卡比宫。
这次不同,我们在上海召开了元代瓷器国际研讨会,请了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前来,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企求。
但对方很热情,不久,邀请函来了,并且费用包了。
想象中太困难的事来得这么容易,这与收藏中那种不期而遇的感觉完全相同。
5年前我们到托普卡比宫访问时,我对元代瓷器的认知还很粗浅。
今天不同了,身经百战,苦甜尝尽,脸皮也厚了,胆也壮了,眼光也锐利了,要去看个究竟!这可是世界上馆藏最为神秘的地方之一啊!伊朗方面非常大方地同意让我们上手,条件是不要搞坏(参加上海会议的几件蒙古残片被我们不小心搞坏了,赔了一笔钱才了事)。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那次朝拜托普卡比宫时,我注意到,元代不少青花瓷底部硬是没有火石红!我的文章在《收藏》发表后.关于"瓷器越老火石红越浓重"的经典结论发生了动摇。
为何土耳其、伊朗藏有大批稀有元青花?他们得知一件能卖上亿元才视为珍宝!
为何土耳其、伊朗藏有大批稀有元青花?他们得知一件能卖上亿元才视为珍宝!看到这张照片,混拍卖圈的都知道他是英国著名的古董商埃斯凯纳齐,这个大罐也再熟悉不过,2005年曾创造拍卖奇迹的“鬼谷子下山”。
2.3亿元的最高价成就了元青花的龙头老大地位。
马未都与埃斯凯纳齐对话它以史上最高价竞出,不只是因为靠谱的来源,主要是全世界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只有8件,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品。
埃斯凯纳齐也感慨说: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外景什么这就是最好的瓷器了?那我们土耳其的40件元青花孤品岂不是更加珍贵了。
自从土耳其得知了它的尊贵地位后,这个拥有最精美元青花的国家,取消了公开展览,连上手看过它们的人都寥寥无几了。
伊朗国家博物馆相对土耳其,拥有32件精美元青花的伊朗,消息却很闭塞,他们对“鬼谷子下山”拍出2.3亿这事知之甚少,所以2007年当收藏家许明向伊朗借出3件元青花回中国展览时,他们以为元青花只是一般的收藏品,借出展览也不是什么大事。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大盘后来伊朗文化部却出面阻止,很可能是了解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非同小可。
但出于外交压力,不得不放行,最后开封市政府也是开出了600万元的保单,才在中国顺利展出。
元世祖忽必烈这时你或许心中有疑问了,中国元朝烧出的青花瓷,为何大多数精品都跑到了西亚?它们是怎么被发现的?为何如此珍贵?不急,咱一个一个解答。
关于这两个国家收藏元青花的来历,还得从元朝开疆扩土时说起。
蒙古人曾在伊朗、土耳其等国,建立蒙古帝国附属伊尔汗国,即波斯蒙古王朝。
由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统治。
虽然伊儿汗国与元朝关系密切,但是它与元朝控制的其他地区一直战乱频繁,直到1318-1334年间,才获得短暂的和平,这时中西丝绸之路的商旅贸易才畅通,大致推断,烧造元青花燃料的苏麻离青于此时才从西亚和波斯地区输入。
古波斯钴料蒙古人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伊斯兰教义追求的清静蓝,在景德镇开设了“浮梁瓷局”烧制大量青花瓷器,又经过丝绸之路将其运到西亚等国。
国外皇宫定制品:海外元代青花瓷
国外皇宫定制品:海外元代青花瓷国外皇宫定制品:海外元代青花瓷今年夏天,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元代青花瓷展览,展出元青花珍品达73件之多。
引人关注的是,这些珍品还包括了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的6件元青花。
700年来,被尊为“中华瓷魂”的元青花以各种形式流向海外。
根据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全世界元青花整器的存世量仅为400件左右,散落在海外的就约200余件。
土耳其:盘子数量最多据了解,海外的元青花珍品分别藏于伊朗、土耳其、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的博物馆里。
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秘藏着40件令世人惊艳的中国元青花瓷器,是元青花在海外数量最多的收藏地。
伊斯坦布尔曾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从隋唐开始,中国销往西亚、欧洲的各种货物都要在这里转运。
元代的青花瓷受到王公贵族普遍喜爱。
托布卡普宫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有盘、碗、梅瓶等多种,其中盘子数量最多。
当年,元青花瓷器多被用作土耳其皇宫餐具。
与国内的元青花瓷器相比,土耳其馆藏品器型硕大、色彩鲜艳,纹饰更为密集,多采用通体满绘、多层次不留地的装饰方法。
出口土耳其的元青花是特别烧制的外销瓷,多采用了伊斯兰装饰风格。
这40件馆藏品中有世界仅存的高达70厘米的牡丹纹葫芦瓶、传世最大的蓝地留白盘麒麟飞雉双凤盘、最高的一对多棱葫芦瓶等。
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圆口大盘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盘体制作精美华贵,有三层纹饰。
盘上绘有一只回首挺立的孔雀,两侧各一枝牡丹,上悬一花枝。
它的盘壁是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纹。
这样的纹饰极为少见。
伊朗:秘不示人的宝物伊朗国家博物馆现收藏有28件元青花瓷器,是世界上保存完好元青花的第二大收藏国。
元青花瓷器被伊朗国家博物馆视为宝物,极少展示,多数时间独立存放。
出于对青花瓷的喜爱,伊朗历代王室贵族都大量订购中国瓷器。
一部分商人随使团来华,也会根据伊朗当地的需求订购瓷器。
为适应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出口到伊朗的元青花器型硕大,盘子直径基本都在40厘米以上。
对土伊两国藏元青花瓷器的再认识
对土伊两国藏元青花瓷器的再认识据目前统计,元青花完整器在全球的存世量仅有400多件。
海外以传世品为主,主要收藏于土耳其、伊朗、美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约有200余件;国内以大陆出土品为主,大多收藏于博物馆、考古所、文物管理委员会或文物保护中心,涉及全国20多个省、30多个城市的60多家单位,总计起来亦有200来件;除大陆外,中国香港葛氏天民楼、香港金氏静乐轩、台湾鸿禧美术馆和台北国立故宫等也收藏了近40件。
但其中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数量最多、品质最高,堪称世界之最。
皇室的珍爱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共珍藏有中国的元青花瓷器40件(一件罐盖未列入统计之内),这些元青花都是奥斯曼帝国的王宫旧藏。
托普卡比宫是在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兴建的第二座皇宫,1465年开始动工修建,1478年才完成主体建筑雏形。
从建成到1854年的近400年间,前后共有25位奥斯曼帝国的素丹居住于此。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托普卡比宫被辟为博物馆,珍藏展出原舆斯曼帝国王朝的珍宝,其中就有中国的元青花瓷器。
托普卡比博物馆珍藏的元青花包括大盘19件、梅瓶5件、大罐4件、大碗4件、葫芦瓶3件、盘口瓶1件、玉壶春瓶1件、四系扁壶1件。
其中,以大盘的数量最多,几乎占到了其馆藏元青花的一半。
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了32件元青花,这些元青花原为阿迪比尔陵寺的旧藏,后于1935年转入馆藏。
阿迪比尔寺的正式名称应该是“谢赫?萨非寺”。
是14世纪时为当地一位著名的神秘主义者谢赫?萨非而修建的陵墓。
1578年,谢赫?萨非的后代阿拔斯?萨非(1578至1629年间在位)登基。
阿拔斯大帝非常喜欢瓷器,因此在对祖先的陵墓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的同时,还专门修建了漂亮的“瓷宫”,用来贮存皇室钦赐的瓷器珍宝,其中就包括已经在伊斯兰世界漂泊、流转了250年之久的元青花。
伊朗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元青花包括大盘19件、大碗2件、梅瓶4件、太罐4件、四系扁壶2件、残葫芦瓶1件。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浅谈元代青花瓷的伊斯兰风格及成因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元青花的伊斯兰风格(一)纹饰伊斯兰装饰艺术深受伊斯兰教理和美学的影响,崇尚繁密,不喜空白,构图严谨,具有抽象、规整、均衡的审美倾向。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装饰主题主要为植物纹饰、几何纹饰和阿拉伯书法纹饰。
纹饰主要有缠枝纹、联珠纹、变形莲瓣纹、菱形开光纹、多层装饰带、同心圆等。
元青花一改宋瓷注重釉色变化的设计理念,而是以绘画平涂为主,重视装饰构图。
纹饰是元青花最具艺术魅力之处,分为主题纹和辅助纹。
主题纹多位于瓶腹、盘心、碗壁等处,题材主要有三种:一为以整幅图画作主题,二为动物纹,三为植物纹。
辅助纹主要有缠枝花纹、变形莲瓣纹、水波纹、杂宝、开光纹、云纹、云肩纹等,多绘制于口沿、颈部、底足部,用来分割主题纹饰,起辅佐和衬托作用。
其纹饰繁缛华丽、细密工整,具有平面化、图案化等特点,呈现了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
元青花繁复多层的横向装饰带和同心圆的构图受到了西亚追求均衡与块面分割等审美情趣的影响。
元青花一般绘有五到六层装饰带,有的多达十几层,层次多而不乱、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既有形式感又有韵律美。
这种多层装饰带受到了伊斯兰建筑多层装饰的启发。
元代以前虽然也有过器物表面分层装饰的做法,但毕竟是少数,且层数不多。
元青花强化了多层装饰带在构图中的作用,繁密的多层装饰带使画面分割更加合理和美观。
同心圆的构图方式指在一个基础上采用同心圆环装饰图案,从中心装饰逐步向外扩展。
如销往波斯的元青花纹饰以同心环构图装饰的器物,每一同心环的纹饰大都不同,环间有一圈极细的留白,构图井然有序,呈现了极强的秩序感。
缠枝植物纹以复杂而规则的连续曲线为主干,间以植物花叶,并设计成有规律的波状或S 状。
这种纹饰虽前代已有,但以大规模的釉下彩绘形式出现却是从元代开始的。
元青花是什么?为什么元青花如此珍贵?
元青花是什么?为什么元青花如此珍贵? 伊朗国家博物馆⾼级研究员蕾拉·哈摩西分析元青花的制瓷⼯艺时说:⾼岭⼟在1500°C时可以烧熟,通过适量添加长⽯,可以让这温度降到1140⾄1250°C之间。
在这⼀温度下,泥料中的⽯英熔化,与⾼岭⼟化合形成⼀种极其⽩净坚固的瓷。
元青花已将外销纳⼊了制瓷⼯艺中,为了适应外销地民族的⽣活⽅式和审美习惯,这些异域型元青花多为花⼝⼤碗、⼤盘等。
此次从伊朗国家博物馆借展的6件外销异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
伊朗是除中国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国家。
王春城指出,根据出版物来统计,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元青花也兼容并包,不但有传统的“寿”、牡丹、凤凰、龙等等汉⽂化图案,也有“番莲、⼗字纹”这些来⾃西域的图样。
“都同时出现,同样被接受,”在他看来,元代这种很强的包容性带来的创新性,“对后世影响⾮常⼤,可以说,如果没有元代的开创,很难说现在青花瓷会不会有这么⾼的地位。
” 元青花瓷器这种现象很普遍,许多⼈对这⼀现象进⾏⼤量论证和推测,但与实际形成的原理差别很⼤,更有甚者,竟然把元青花有⽆⽕⽯红作为鉴定依据,在这⾥需要说明⼀⼆。
关于⽕⽯红现象,在唐宋时期⼀些窑⼝中就已有之。
这种现象起初的形成是⾃然窑烧现象,并⾮⼈为。
如有藏品想送拍咨询可联系福羲彭先⽣:壹叁玖,零贰叁零,零肆零捌,其他勿扰。
根据窑址标本和窑具⼤量调查,加上现在仿烧实验,现在慢慢解开了困扰已久的答案。
同⼀件匣钵重复烧制同⼀批同类特征的器物,先后出窑所呈现的器物有不同深浅⽕⽯红现象。
尤其器底露胎、胎釉结合处、⼝沿出茎部位和局部釉薄、漏釉的地⽅不同程度有⽕⽯红现象。
元代青花瓷的产量通过现存的元青花,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元代瓷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产规模也相当可观,产量也很⼤。
为啥世界现存不⾜200件?不觉的有些荒谬吗?瓷器即使粉⾝碎⾻也不会烂掉。
(民间和学院之间,有时候就是针尖对麦芒) 元青花的画⼯极具⼒道感、速度感;⼀笔点画、⼀次成型;胎釉含各种天然矿物质、青料氧化钴本⾝也属于天然矿物质~经历近700年的岁⽉洗礼后、宝光笼罩;莹润如⽟!⿇仓⼟瓷⽯配⽅胎⾻更是不可仿造!苏⿇离青明代据说成化年间已绝迹、⿇仓⼟也已绝迹;还有就是瓷器的微观⽼化、⽓泡排列顺序以及微观⽓泡胎釉青料等⽼化!~这些特征都是不可复制滴、前提是你真正的懂得元青花! 元青花最突出的特点是⽓势宏⼤、饱满雄健,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有⼀种阳刚之美,其独特的品类、造型、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元瓷⼯艺从原料、制作、绘画到烧成的完美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发表于2011年第9期《东方收藏》伊朗、土耳其藏元青花的来历朱亦梅热爱元青花的人,一定会探究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和土耳其托布卡宫的72件精美元青花的来历。
蒙古人曾在伊朗、土耳其等国、地区,建立蒙古帝国附属伊尔汗国(波斯蒙古王朝)(1256-1335)。
伊朗藏元青花一直为其拥有传承。
据记载萨非王朝(1502-1736)阿拔斯大帝(1587-1629)于1611年捐献给位于大不里士东边的阿尔达比勒神庙1162件中国瓷器含元青花等。
神庙藏品在巴列维王朝(1941-1979)时移交伊朗国家博物馆。
土耳其元青花藏品主要来自战利品和礼品,据记载托布卡宫于1495年始藏中国瓷器。
1514年奥斯曼攻战萨非王朝首都大不里士,获得62件中国瓷器。
1516年奥斯曼征服叙利亚,1517年奥斯曼帝国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所获中国瓷器数目不详。
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于1534年、1548年和1553年,向波斯发动三次军事出征;其中一次占领大不里士长逾一年。
不难相信由于战争的缘由,元青花落入土耳其并被运到伊斯坦布尔。
1328年称帝的奥斯曼土耳其在1355年的版图仅限于小亚细亚西部的有限地域,而伊尔汗国全盛时占有小亚细亚的绝大部分土地。
1331年伊本·白图泰游历安纳托利亚获毕尔克苏丹赐宴,记录餐具使用中国瓷器,说明14世纪中国瓷器已进入小亚细亚,但是在土耳其或比这更早的遗址里,还不曾发现元青花。
显然,托布卡王宫的元青花藏品绝大部分来自伊尔汗国,故其器型、纹饰、风格、规格等与阿尔达比勒神庙藏品如此相像。
在蒙古帝国(1206~1635)大汗忽必列建立大元国(1271-1368)成为中国皇帝的同时,胞弟旭烈兀建立伊尔汗国(1256–1335),定都大不里士,成为波斯的统治者,附属听从蒙古帝国大汗在北京的中国元朝皇帝。
中国元朝和波斯蒙古汗朝伊尔汗国始终都保持密切的藩属关系。
从汉篆国玺到官阶称呼,从天文历法到货币制度,从赉赏互馈到技术人才交流,无处不有中国文化印记。
1305年完都汗致法王腓力四世信钤元成宗赐汉篆印“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
合赞汗(1271~1304)时令贡使携金在中国采购方物,不赛因汗(1317-1335)时仅1329-1331年间派往中国贡使达八次,有一年竟往返五次。
1295年合赞汗(1271~1304)尊伊斯兰教为国教,促使伊斯兰文化对蒙古人的同化。
波斯作为西亚中心,虽几次被外来民族统治,但其文化却一直是承袭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以来的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取代。
中国更是如此,虽被蒙古人侵占,但最终被汉文化改造并产生全新的中华文化。
蒙古帝国西征及附属汗国的建立加快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引发民族迁徙和交往潮流,形成汉人、蒙古人、波斯人等多民族杂居中国或阿拉伯世界。
伊斯兰艺术决定性因素来自波斯,兴盛于13-14世纪的波斯细密画蒙古画派(也称大不里士画派),深受中国艺术影响,不同于其他伊斯兰国家、地区的绘画风格是波斯风格与中国画风相混合的细密画作品,影响波及伊朗和中西亚地区,打破了伊斯兰教偶像崇拜即人物、动物画像桎梏,题材加入中国龙凤、麒麟等图案纹饰,把动物形象与中国式风景相结合。
大不里士画派的最高峰是菲尔多西的《列王记·插图》(14世纪,俄罗斯圣彼得堡图书馆藏)。
伊尔汗国致力于接受蒙古和汉文化,合赞汗至完都汗时期(1295-1316)的宰相拉施特(1247-1318)完成了《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13年)附图是中国医书药用植物插图。
大不里士替代巴格达成为西亚的商业文化中心。
13-14世纪,伊儿汗国曾经引进一批中国纺织工人,意大利费路那古墓出土有印织中国花卉和阿拉伯文的波斯纺品。
伊儿汗时期,中国风尚在蒙古人统治的波斯,成为最流行、最有感染力的新事物。
收藏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元青花瓷大部分具有波斯细密画大不里士风格,是中国文化与波斯蒙古王朝(1256-1335)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中国绘画与波斯细密画属于东方绘画体系。
波斯细密画蒙古画派将阿拉伯花纹风格、波斯细密画特点和中国画风及技法结合,自然平面构图不囿于焦点透视,密集繁复不留白、纹饰对称连续,这是伊斯兰文化“恐惧空白”和“生生不息”的体现。
受其影响,元青花的多层繁密装饰特点明显有别于宋朝常例。
元青花主题装饰内容见诸元代绘画、织绣、本草图鉴等,莲池水禽也称满池娇,见于宋画和织品后也为元青花典型图案。
将抽象的阿拉伯花纹和具象写实的图案纹饰相结合,是中国瓷器装饰的重要突破,一段时间以细密化风格为主流,元青花的这一艺术特点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艺术风尚。
波斯自9、10世纪以来仿造中国瓷器成风,多为棕、黄、绿釉,9世纪开始仿造白瓷,12世纪才能烧制白色釉陶。
凤凰图案12世纪进入波斯陶业。
12-13世纪波斯陶器吸收中国陶瓷的莲瓣、波浪、云气、暗花等纹饰,以及穆斯林地区常见缠枝花卉如牡丹、石榴、海棠等。
A B C图一 A/B 伊朗藏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正面、背面直径57.3厘米C 伊朗藏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沿背局部青花书阿文伊朗藏细密化元青花凤凰杂宝纹菱口大盘,直径57.7厘米,高9厘米(图一)返青工艺,图案严谨繁丽以同心圆几何布局等份对称装饰。
盘折沿背书阿拉伯文(图一C)意为“真正的宗教”,此盘可能供奉清真寺,元代清真寺也叫真教寺,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所建造。
在瓷器上熟练的书写、绘画在南宋时已十分普遍,元更甚。
元代由于中西方交通和贸易畅通,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以梵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作为装饰的瓷器相继出现,从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可体会毛笔书写的流利、绘画及处理手法轻松和娴熟,可以肯定这是元代穆斯林色目工匠的作品。
“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多民族、多元文化滋养导致了元青花风格、工艺的多样性。
细密化的元青花可能是受波斯细密画大不里士风气影响的波斯陶瓷家、设计师、窑工遵照汗王要求制作元青花,并运至伊尔汗国;也许是元朝从西亚掳掠的工匠建立专窑以特供礼品赏赐伊尔汗国汗室;也许是伊尔汗国和元朝合作专为黄金家族及伊儿汗室和清真寺定制用瓷。
据景德镇湖田窑窑址南河南岸出土发现元青花标本“以大盘为主,约占青花残器的70%,其盘的器底较厚,纹饰繁缛华丽,其中多有蓝地白花,和伊朗、土耳其的传世品一致”(刘新园、白昆《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1980.11《文物》)。
可见,细密化的产品的确有专窑烧制。
元代汪大渊著《岛夷志略》中有46个国家或地点要用瓷器进行贸易。
汪大渊第一次出航在泰定四年(1327),而泰定年间(1324-1328)元青花已形成规模生产。
在1295年伊尔汗国信奉伊斯兰教以后,从亚洲运往欧洲的所有货物实际上都是沿着穆斯林所控制的陆路和水路运输的。
如果元青花真用于贸易那么存量却如此有限。
不赛因汗时仅1329-1331年间派往中国贡使达八次,不难看出细密化元青花是伊儿汗国专供,现藏于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属于伊儿汗国。
1240年后蒙古帝国辽阔疆域使得欧亚大陆上的旅行和贸易安全畅通,13世纪晚期和14世纪,中国丝绸之路往“纳怜道”即亦集乃到哈刺和林陆路到大不里士。
大不里士在哈刺和林和大都之间都有定期的商队往返﹐伊尔汗国和元朝的使节往来频繁。
伊尔汗国掌控了西亚,大不里士替代巴格达主导两河流域低地贸易。
目前发现元青花瓷片的地区有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东非沿岸基瓦尔岛、肯尼亚等有限区域和数量但大批量和沉船遗址不见几多。
青花瓷的蓝白色调,不仅是汉、蒙文化的崇尚也是伊斯兰文化的崇敬。
1252年蒙古传统的萨满教天神腾格里崇拜与中国传统昊天帝崇拜相结合,蓝色成为汉、蒙的至尊,也与伊斯兰宗教的“清穆”境界相符,在蒙古波斯浅蓝色、深蓝色和金色成为伊尔汗国艺术装饰的主流色彩。
中国以白色为祥瑞之兆,蒙古族崇信白色象征善,粟特人有“吉乃素服,凶则皂衣”,藏传佛教视白色为神圣,早期元朝府衙和祭祀多用卵白釉器。
据林梅村先生1312-1319 年保定窖藏为标准和刘新园先生1325年后元青花大量生产并输出的观点,可以推断出至少在1319年前的元瓷以为蒙古贵族所用的卵白釉、白釉描金、蓝釉描金、戗金等为主。
蒙古人很早关注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在1278年设立“浮梁磁局”,1295年,瓷局扩大四倍,1324年改由本路总管赋税的机构直接管辖。
最高官员由蒙古人担任。
元景德镇一直致力于白釉的研制。
从1295年青白釉发展到1305年卵白釉成功和1319年元廷规定瓷器不能用金不得描金。
是元青花成功烧制的基础和条件。
元代生产青花瓷的最早目的,是为了满足黄金家族的需要。
A B图二 A 唐青花枣椰树叶纹大盘黑石号沉船出土B 唐青花草纹大盘黑石号沉船出土唐青花严格意义上只能称作“白釉蓝花”瓷器,她是青花瓷器的发轫,采用钴料蓝彩、毛笔点洒描绘。
唐青花是中国最早将绘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相结合烧造瓷器。
以氧化钴为呈色剂。
纹饰有来自异域的枣椰树叶等纹饰。
宋代以单色釉生产为主,讲究釉色,由于考古发现所限,难以窥其全貌。
宋磁州窑、吉州窑运用毛笔瓷绘已达成熟,但没有成形成元青花的装饰样式。
1983年在扬州出土了约30片残片和少量完整器,1998年黑石号沉船唐青花瓷盘(图五),证明唐青花的成熟期是826年,从出土情况来看,唐青花只是巩县窑瓷器外销产品当中的一个小品种。
唐代西亚波斯地区主要由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帝国的阿拨斯王朝(750—1258)统治(黑衣大食)。
唐青花装饰艺术在装饰内容,手法以及表现形式方面有一个由简单到繁复,由写实到抽象化、图案化的发展过程。
它是在继承汉魏、南北朝时期青瓷施彩技法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巩县窑自身生产的唐三彩制品之间,相互借鉴、启发、促进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国元朝与西亚波斯相交产生永恒不朽的元青花艺术,是继唐代金银器艺术后又一次和波斯文化交融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