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63790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e.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1《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f9caf7a58da0116d174906.png)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
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
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
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
2002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
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
“快”的叫做系统一,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系统二才会上场。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9fb92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7.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最后,作者分享了怎样避免各种效应对理性思考的影响,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1、了解思考的模式在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觉得,自己有时太慎重,做一个决定时反复斟酌,犹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
而有的时候,又太冲动,想都没想就做出了选择,尘埃落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思考。
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
模式一,我们把它称作快思考。
模式二,我们把它称作慢思考。
面对不同的问题,大脑会自行选择相应的思考模式,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行为。
在快思考模式,大脑会迅速地作出判断,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
它更接近于条件反射,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间就产生了。
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
它要求大脑集中精力开始工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最后做出判断。
慢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谨慎而认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慢思考能力。
慢思考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响。
虽然两种思考模式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似乎更喜欢快思考。
但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惰性。
事实上,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时刻保持理智。
特别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卡尼曼认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决定,有两个原则。
第1个原则是,等待你做决定的领域,是有足够规律可循的。
第2个原则是,你在做决定之前,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且已经通过长期训练掌握了这些规律。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深耕。
在同样一个领域的长期训练,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呈现指数型增长,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而反馈到我们的练习中,获得不断改正的机会。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a27d6b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f.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e61a3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6.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通用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1《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最后,作者分享了怎样避免各种效应对理性思考的影响,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1.了解思考的模式在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觉得,自己有时太慎重,做一个决定时反复斟酌,犹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
而有的时候,又太冲动,想都没想就做出了选择,尘埃落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思考。
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
模式一,我们把它称作快思考。
模式二,我们把它称作慢思考。
面对不同的问题,大脑会自行选择相应的思考模式,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行为。
在快思考模式,大脑会迅速地作出判断,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
它更接近于条件反射,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间就产生了。
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
它要求大脑集中精力开始工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最后做出判断。
慢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谨慎而认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慢思考能力。
慢思考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响。
虽然两种思考模式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似乎更喜欢快思考。
但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惰性。
事实上,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时刻保持理智。
特别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如何做思考的主人卡尼曼认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决定,有两个原则。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b2eb5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4.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2最近读完了这本书,其实对于这本书自己并没有完全的读明白,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但一些基本的意思也大概明白了,我就讲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书中主要讲的是将人的思考比成两部分,一个是系统一,负责快思考,是感性的',像1+1=2。
一个是系统二,负责慢思考,是理性的,像89*56等于多少,这时候就会运用系统二来思考。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这两种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有时,我们对自己熟知的事情是确认不疑的,我们会高估自己,会变得过于自信而做出一些失败性的决策。
书中有一个“饮水机旁的闲谈”的例子,意思就是我们平常可以在办公室里在饮水机旁和同事通过闲聊,由于此事是放松的,通过闲聊我们可以发现同事会由于快思考而带来的错误。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0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8ea06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1.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0篇)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1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
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
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
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
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2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9a442507cd184254a353514.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20-08-27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1479900740be1e650e9aad.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在本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1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
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
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70fe9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3.png)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004944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0.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思考,快与慢》是丹尼尔·卡尼曼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思维世界中那些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对人类的思考方式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卡尼曼提出了人类思维存在两种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快思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几乎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就像我们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瞬间就能识别出来,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基于我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直觉,它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迅速做出反应,应对各种简单的情况。
例如,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突然听到身后有汽车喇叭声,我们会本能地往路边避让,这就是快思考在发挥作用。
快思考帮助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们能够高效地处理许多常规性的事务。
然而,快思考也有其局限性。
它容易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我们常常会根据第一印象来评判一个人,这种以貌取人的方式就是快思考导致的一种偏差。
在判断复杂问题时,仅仅依赖快思考可能会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为快思考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细节和逻辑关系。
与之相对的是慢思考,这是一种需要耗费更多精力、有意识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解决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或者制定一项重要的决策时,就需要启动慢思考。
慢思考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权衡各种利弊。
例如,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市场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慢思考的体现。
慢思考虽然准确,但它的缺点是速度慢且耗费精力,所以我们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使用慢思考,否则我们会陷入疲惫不堪的境地。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许多由这两种思考模式引发的认知偏差和心理效应。
比如,锚定效应,当我们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估时,最初获得的信息(即“锚”)会对我们的后续判断产生重大影响。
在购物时,如果商家先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再给出折扣,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个商品很划算,即使它的实际价格可能并不低。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ee76e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1.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第一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思考,快与慢心得体会5篇
![思考,快与慢心得体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dbad2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f.png)
思考,快与慢心得体会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思考,快与慢心得体会5篇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思考,快与慢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0d007a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3.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本书是诺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之作。
《黑天鹅》等四部“不确定性”系列丛书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认为该书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
”本书所获重量级赞誉颇多,值得期待。
丹尼尔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领域。
这本书让我受益处首要是关于脑系统1和脑系统2的归纳总结分析。
人的思维有快有慢,快的往往和熟能生巧、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等词语有关,即作者介绍的系统1,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是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忘初心”的初。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
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而变得快速自主。
系统1除了能将我们已知的常识性知识联系起来外,还能使我们掌握一些技能,看出并理解一些社交场合的细微差别。
而有些技能只有专家才能掌握,如著名象棋大师随心品棋,精湛医术医生一瞥看诊,曾经大量训练知识使直觉思维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些知识就储存在其记忆里,不必刻意也无须努力便可随意存取。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
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此时我们就会感到认知紧张,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认知紧张都有可能将系统2调动起来,改变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使他们不再随意且凭直觉做事,而是转向更加专注的分析性思维。
第二是认知的偏见和研究的启发。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e8d489327284b73f3425097.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我带来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
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
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
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
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
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
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
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
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
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
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
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
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
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
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
你的成功会被放大,而你的失败会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伟人的失败,就算伟人失败了,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说服自己,“那不是失败,只是失误罢了”。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a7b41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d.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
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
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
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
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
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
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
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
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
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
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
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
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84b6c0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a.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深有感触,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
说实话读这本书启发确实挺大,书中告诉我们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并轻易去否认别人。
不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
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所以,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三思”,这样的结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
究其根源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如今网上那些诸如“水军”、“写手”等,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完全不讲事实说证据,且常常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其实,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时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428c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6.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这本书读了好久,很多专业性词汇比较难接受,看完不容易记住,但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并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识,只是它解释的知识晦涩难懂…过段时间有再读一遍的必要。
书的一开始作者模拟了两个虚拟人物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进行快思考做当机立断的决策,系统2是进行慢思考深思熟虑的考量。
光环效应、目标问题、启发式问题、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参照点、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合取谬误…还有很多类似的专业词汇,明明都见过但这本书中却不好理解,现在要我解释都不知道能说出几个…书中人提到有两个自我经验自我&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现在怎样”记忆自我是“总体如何”,其实也可以理解在经验中能阐述的是现在的感觉怎样而记忆中的是对整体的回忆…过程忽视&峰终定律,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我们很容易忽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却对结局记忆深刻,如一个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但最后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爱情,我们会认为她还是幸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00字
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与慢》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的大脑思考有“快”和“慢”两种模式,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切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个人觉得“快”和“慢”两种模式定义的并不好,应改为“非应激态”和“应激态”更加恰当。
总所周知,动物对于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应通常由三种模式“非应激态”,“应激态”,“僵直态”。
而基于大脑这一生理结构存在的事物,思维模式当然也是符合这个说法的。
老虎处于安全的环境下,处于”非应激态“浑身放松,身体舒展。
老虎在捕猎中,处理”应激态“,腰背弓起,瞳孔微缩,身体伏低,释放大量肾上腺素,随时准备进攻(应激态有两种常见策略,hit or run攻击或者逃跑)
而如果”应激态“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身处必死局面。
那么动物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僵直态“。
身体强直不得动弹,类似于假死的状态。
而思维模式对应以上也有三种形态,开头说到的两种不再赘述这里补充一下第三种处于”僵直态“的情况。
处于”僵直态“思维会陷入短路懵逼状态,通常还会带有情绪抽离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