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_(1)

合集下载

2023年《白鹿原》读后感儒家文化与宗族文化

2023年《白鹿原》读后感儒家文化与宗族文化

2023年《白鹿原》读后感儒家文化与宗族文化《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山西省农村地区从20世纪初到现代的变迁过程。

小说深入展现了儒家文化和宗族文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塑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儒家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书中的老祖宗,他秉持着儒家的价值观念,强调家族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

他通过宗族规矩的制定和执行,使整个家族纪律严明,秩序井然。

这种家族观念和儒家价值观的塑造,使得整个家族能够凝聚力量,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也给予了人们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书中的白鹿原地区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培养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无论是基层劳动者还是地主富农,他们都以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勤劳努力,谦虚和谨慎,尽职尽责。

这种精神力量,不仅让他们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来,而且也让他们获得了成功和幸福。

同时,宗族文化也是《白鹿原》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宗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族的存在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中,白鹿原这个地区的人们都归属于不同的宗族,而宗族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宗族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体,一个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平台。

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有着相同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助的关系。

然而,宗族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宗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往往会导致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白鹿原》中,许多冲突和矛盾就是由于宗族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

人们为了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种宗族的利益至上的思维,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导致了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分裂。

总结起来,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和宗族文化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非常显著。

白鹿原中的宗法思想

白鹿原中的宗法思想

论《白鹿原》的宗法制度中国文学经典《白鹿原》以素有“仁义之村”的白鹿村为背景,描写了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恩怨,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面貌,被称为关于农村发展的诗史。

而旧中国的农村,就是封建传统思想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在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都有所反应。

所以,我就《白鹿原》所体现出的,中国旧农村以宗法制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思想来展开我的论述。

宗法制在中国由来已久,包括长幼有序、继承、婚嫁、祭祀、伦理、道德等内容;其不仅是周天子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更是中国封建社会所延续的基本思想观念。

宗法制影响着中国历史千百年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规范人民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白鹿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宗法思想:无论是白鹿两家从出生到祭祀,白鹿村的婚丧嫁娶,甚至是到了抗战时期白鹿两家面临着国仇家恨时的抉择,无一不是渗透着传统宗法制度。

一、白鹿两家的恩怨及争斗,是宗法思想中嫡长子继承制度引起的。

如小说写道:白鹿两家原是一家,但族长一直由大房白家继承,但二房鹿家一直不服,所以总是暗中与白家争斗;到了白嘉轩与鹿子霖这代,白家衰落、买田产,鹿子霖与白嘉轩的争斗白热化,鹿家为取代白家成为族长的明争暗斗日益加剧等等。

这种种的原因就是宗法制嫡长子与庶出子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平的引起的。

家族由始祖的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承继,每个人的命运、地位、权利仅靠出身决定而非个人平等努力得来,以此来维护家国稳定的落后思想必将在社会的发展中毁灭。

二、白嘉轩求子的曲折历程,是宗法思想中男尊女卑家庭观的反映。

小说写道:白嘉轩娶了六房太太,但都因命薄而死,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子嗣;六门婚事使得原本家门已衰的白家家资殆尽,但白嘉轩及其母还是坚持买田产买祖业也得再娶以生子不使白家无后等等。

在这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宗法制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对男嗣的偏执追求使妇女地位低下,沦为了传宗接代的生殖工具。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伦理深深禁锢着妇女的人权,也扭曲了对繁衍后代的理解。

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思想

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思想

现实的“ 反讽” 。比如关于《 乡约》 朱先生以《 , 乡约》 呈给 白嘉轩 , 先 生, 则从 另外 的角度阐释了作者对封建宗法 的心理态势 。
与鹿子霖带 乡民诵读 , 期待一种稳定安宁的生存 平衡 , 一种封建 宗法制度下 的文明 ,但是封建制度下 的阶级矛盾却 每每对其产 生有形无形 的冲击。 即使是白嘉轩 、 鹿子霖这两个《 乡约》 的最有
是一个 真正 的男 子汉 , 是 , 但 在某些 方面 , 为 了维护他所 顶礼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不足一年 ,黑娃引着一个罕见的漂亮女 他 “ 膜拜的宗法制度 ,为 了维护他所认为最科学最和谐 的封建族权 人回到 白鹿村 , 鹿三一下子惊呆 了。 鹿三从第一 眼瞧见儿媳妇就
的统治 , 了他所认 为的“ 为 仁义 白鹿村 ” 最崇 高的仁义精神 能代 疑云四起 , 把黑娃叫到一边严加审问 : ̄ 来 的? “l J UL 搭眼一看就知 代相传 , 了维护他所认 为的全 白鹿村人 的幸福和平安 , 为 白嘉轩 道不 是穷家小户女子, 怎么, 怎么会跟你走?三媒六证 了吗?说 ! 又不惜充当了恶人 的角色 ,使用了一切手段来维护他心中神 圣 给老子说清 白!”哒 段话 中, 我们会发现鹿三的“ 惊呆” 不信 和“ 的宗法权威 , 从而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 了一幕幕悲剧。白嘉轩 以 任”在于这女子罕见 的美貌 , 子美貌本来是件高兴的事 , , 女 为什 族长的身份不准黑娃 、小娥进祠 堂 ,逼迫他们搬 到村外 的破窑 么到 了鹿三这里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原因就是鹿三所受的宗法 中, 又下令杖责小娥 ; 以族长加父亲的身份亲手杖 责并赶走 了 礼教思想是不会放过小娥这样的“ 他 红颜祸水” 。如果说鹿三开始
不近情理 , 白嘉轩 的儿子 自孝文 、 女儿 白灵 的行为违背 了他 的宗 的, 至死都没有清醒过。他 和白嘉轩是农民和地主的关 系, 鹿 但 法统治 , 白嘉轩是以冷血 、 近人情的手段来处 置的 , 分体现 三不仅仅是物质上依附于 白嘉轩 ,他的精 神更是完完全全地臣 不 充 了宗法 制 度 的 铁 血性 。 服于 白嘉轩 , 在其思想体 系内, 受着封建宗法统治的奴役而不 自

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_(1)分析

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_(1)分析

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从鹿三、鹿兆谦、田小娥之人物形象看宗法制度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与迫害摘要: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乡土社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来看,中国乡土社会生活又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

宗族制度与宗法观念长期控制着我国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和思想,成为指导他们生活的基本思想,深入骨髓。

宗族制度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乡土作家描绘乡土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代表作《白鹿原》为例,探讨中国宗法制度在乡土小说中的影响,通过对《白鹿原》中典型人物鹿三、鹿兆谦、田小娥的分析,探讨宗法制度对人的天性的扭曲与迫害,从中寻找宗法制度对中国乡土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大影响。

主题词:中国当代文学乡土小说人物形象宗法制度影响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史诗——《白鹿原》谈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不得不说《白鹿原》,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白鹿原》,是一部史诗般的恢弘巨著,作品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并通过对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鹿兆谦(黑娃)、田小娥等典型人物的塑造,体现出生活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们的心理特征,从而反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态。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农村社会形态的艺术形式,乡土小说,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以自己熟悉的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凭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1]由此可见,乡土小说这一文学创作始终隐含着中国最古老的法律制度,即宗法制度。

作者们通过对农村宗法制度的描述,体现我国旧社会农村的愚昧、落后,写出了吃人的礼教对人民的迫害,进而透示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历程的曲折与艰辛。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与小说主人公白嘉轩的出身背景可以说极为相似,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都有文化,算得上是耕读世家。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重与传承的思考与解析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重与传承的思考与解析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重与传承的思考与解析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重与传承的思考与解析《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家族和乡土为主题,深刻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在阅读这部小说之后,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家族与乡土的沉重与传承所带来的思考与解析。

首先,小说中家族的沉重感深深触动了我对家族的理解。

在《白鹿原》中,贾家是一个世代生活在白鹿原上的大家族。

贾家家族以农耕为生,世世代代的种植传统,将土地与生命紧密相连。

然而,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贾家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他们面对着土地流转、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时代的发展和家族的传统逐渐发生冲突。

在这种沉重感中,作者展现了家族血脉的传承与断裂。

贾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家训,象征着贾家的传统与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贾家成员却逐渐丧失了这种家族凝聚力。

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外界诱惑和冲击,导致家族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这让我深感家族的血脉联系需要传承,对于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次,小说中乡土的沉重感引发了我对乡愁与土地的思考。

白鹿原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地方,人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依托,无论是生活、情感还是精神层面。

小说中的白鹿原被描述得如此真实,勾勒出了乡土与人心的交融。

乡土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根源与认同。

它代表着我们深深扎根的土地,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传统。

而这种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受到了冲击,日益流失,让人心生忧虑。

读完《白鹿原》,我开始思考如何保护乡土,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一种平衡,让乡愁依然存在。

最后,小说中的家族与乡土传承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白鹿原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其中所展现的家族关系、家族观念以及家族传统,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族与乡土的传承,强调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继承。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新的生机。

从《白鹿原》看传统的乡村机制

从《白鹿原》看传统的乡村机制

现当代文学从《白鹿原》看传统的乡村机制文/尚进摘要:《白鹿原》作为一部在我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文学作品,它的史诗性质也是不容忽视的。

它具有的史诗性使它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并且,《白鹿原》具有庞大并且完整的叙事结构,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说中的白鹿村是典型的代表。

当时正处于传统宗法制度之下,白鹿村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机制。

本文视图从乡村自制的角度分析传统的农村宗法制度的利与弊,并且分析它对乡村制度的参考价值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乡村制度;传统宗法制度;白嘉轩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辉煌时刻小说中对于白鹿村的变迁有几大过程。

前面一部分,即清末民初时期,作者笔下的白鹿村欣欣向荣,虽不及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却也自有几分安然与美好,那样的安宁与和谐,是人民心目中生活的天堂。

这份秩序井然得益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正常运转,这种模式对于我国乡村治理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这便是传统的“县政绅治”农村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宗族的特有势力一直维护着乡村社会的秩序管理。

其实,早在秦始皇时期,这种乡村治理模式就已经开始运转。

小说所描写的白鹿村就是在社会环境基本处于稳定之下的一种较为理想化的乡村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白鹿原》向我们呈现的乡村管理模式其实是抽象的,其变迁也是抽象意义上的变动。

《白鹿原》的题材是小说,而不是历史教材,并且小说的时间意识也并不是很强烈,只是用具体而鲜明的事例在某一程度上展现出了历史的逻辑[1]。

乡绅是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之下的社会主体,是乡村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其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承担皇权政府命令在乡村社会的传递与传达功能,并且起到了带头执行的作用。

第二个乡绅是乡村社会村民的发言人与守护者,他们向上级反映民意,并且对外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例如,小说中族长白嘉轩面对辛亥革命后的“交农”事件以及国民党反扑事件都是担任人民的守护者的形象。

最后一个职能是担任乡村公共事务与乡村公共物品的组织与提供者。

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1)

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1)

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1)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从鹿三、鹿兆谦、田小娥之人物形象看宗法制度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与迫害摘要: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乡土社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来看,中国乡土社会生活又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

宗族制度与宗法观念长期控制着我国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和思想,成为指导他们生活的基本思想,深入骨髓。

宗族制度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乡土作家描绘乡土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代表作《白鹿原》为例,探讨中国宗法制度在乡土小说中的影响,通过对《白鹿原》中典型人物鹿三、鹿兆谦、田小娥的分析,探讨宗法制度对人的天性的扭曲与迫害,从中寻找宗法制度对中国乡土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大影响。

主题词:中国当代文学乡土小说人物形象宗法制度影响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史诗——《白鹿原》谈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不得不说《白鹿原》,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白鹿原》,是一部史诗般的恢弘巨著,作品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并通过对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鹿兆谦(黑娃)、田小娥等典型人物的塑造,体现出生活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们的心理特征,从而反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态。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农村社会形态的艺术形式,乡土小说,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以自己熟悉的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凭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1]由此可见,乡土小说这一文学创作始终隐含着中国最古老的法律制度,即宗法制度。

作者们通过对农村宗法制度的描述,体现我国旧社会农村的愚昧、落后,写出了吃人的礼教对人民的迫害,进而透示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历程的曲折与艰辛。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与小说主人公白嘉轩的出身背景可以说极为相似,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都有文化,算得上是耕读世家。

白鹿原书评家族与乡土的沉浮史诗

白鹿原书评家族与乡土的沉浮史诗

白鹿原书评家族与乡土的沉浮史诗乡土气息浓厚的小说《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一部具有浓重地域特色的小说,它展示了一个独特而真实的乡村社会,揭示了家族与乡土的沉浮史诗。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究《白鹿原》中的家族与乡土之间的纠葛,以及乡土文化在小说中的表现。

首先,让我们关注家族与乡土的紧密联系。

《白鹿原》以白鹿村为背景,展现了陈家的兴衰与沉浮。

白鹿村是一个富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地方,人们依靠土地耕作为生,并遵循着乡土文化的传统习俗。

陈家作为这个村庄的代表性家族,在这片乡土中扎根,家族的兴盛与乡土的繁荣相辅相成。

家族的世世代代传承,使他们与这片土地化为一体,形成了深厚的血脉纽带。

同时,家族的兴衰也影响着乡土的兴衰。

历经岁月的变迁,陈家与白鹿村都经历了无数的贫困与繁荣,彼此间凝聚了深深的感情。

然而,家族与乡土的联系并非始终如一,时代的变迁给二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逐渐式微,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乡土文化逐渐被冲蚀。

与此同时,陈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家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世代相传的规矩和道德准则岌岌可危,家族的传承难以为继。

乡土与家族的荣辱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陈忠实通过描写家族内外的纷争,生动地展示了家族与乡土的沉浮史诗。

此外,乡土文化在《白鹿原》中的表现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乡土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道德观念赋予了小说更丰富的内涵。

在小说中,乡土文化以浓墨重彩的方式描述了白鹿村的习俗、民俗和封建礼教。

例如,陈忠实生动地描绘了白鹿村的庙会、祭祀、拜堂等各种民间习俗,以及人们对土地和祖先的崇拜。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乡土文化对于白鹿村和陈家的重要性。

然而,在乡土文化的阴影下,也隐藏着封建礼教的沉重压迫。

男权至上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对女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女性在乡土文化中常常承受着被动的命运,缺乏自主权利,甚至被物化和压迫。

以《白鹿原》为列,分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以《白鹿原》为列,分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以《白鹿原》为列,分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今天的人文主义立场来说,田小娥的身体权利也是她个性权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她只要不用害人的手段追求身体的满足,都是被允许的和无可厚非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给身体的自由打下丰厚的各方面基础,身体问题更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无碍社会公平的私人问题。

可在田小娥生活的生产力原始低下、各种资源极其匮乏的时代,如何维持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良性生存和发展,乃是这个时代公平和正义原则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这种人的欲望需求的无限性和环境条件的有限性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是禁欲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就像战争时期推崇英雄主义一样,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于公于私都要推崇能适当克制自己欲望的道德品质,控制身体被视作控制其他更复杂欲望的基础。

另一方面,因为过去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大多数人都必须付出极大的意志和精力才能勉强维持基本生存,一旦过于放纵会形成透支,影响到他们创造维持进一步生存的物质财富的精力。

这些情况从《白鹿原》的相关描写里也可以看到如动不动就席卷白鹿原的灾害、饥馑等。

陈忠实并不因为个人对田小娥的同情,就置道德伦理背后的历史逻辑于不顾。

陈忠实赋予田小娥最后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存在超越历史规定性的先天合法的是非标准,衡量一种道德观是否公平合理,就是看当时社会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与社会体制赋予它的现实实现程度。

这种主动摆脱现代性概念迷信,而在自己对乡土中国生存内容有着深刻体验的领域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独创性阐释,恰是新时期以来乡土中国叙事中体现出的一些难能可贵的价值品格。

陈忠实所塑造的田小娥的四副面孔,以及在四副面孔整合时出现的问题和形成的经验,都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当下文学中乡土中国叙事的伦理生成提供弥足可贵的范例。

20世纪以来乡土中国遭遇的是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方面,文学的乡土中国叙事拥有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难比肩的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内容及各种开放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我们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混乱和无序状态又给作家的深度呈现制造了严重困难。

白鹿原观后感家族的命运乡土文化的传承

白鹿原观后感家族的命运乡土文化的传承

白鹿原观后感家族的命运乡土文化的传承《白鹿原》观后感:家族的命运与乡土文化的传承《白鹿原》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多代人物命运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承与演变。

该小说以白鹿村为背景,以白嘉轩一家为主线,讲述了白鹿村在近代历史洪流中的兴衰和家族成员的命运起伏。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思考了家族的命运和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白鹿村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村民相互依赖,习俗和传统被尊崇和遵守。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白鹿村逐渐被外部世界冲击和改变。

从小说开篇,作者便以村民白嘉轩家族的命运起伏作为线索,讲述了白鹿村的变迁。

白鹿村人们在战乱、农业改革、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下,遭受了巨大的伤痛和创伤。

家族成员的命运在小说中也成为了乡土文化传承的体现。

尽管家族成员在外部环境的变迁中互相残害,但他们的情感纠结和复杂的关系紧密联系着他们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

无论是白嘉轩的孙子白面书,还是白轩辕的儿子白嘉松,他们都深受白嘉轩家族乡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虽然他们在命运的背后受尽苦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家族根基的追求与传承。

小说中的白嘉轩家族也代表了中国农村家族的典型命运。

他们在经历了上一代人的艰辛奋斗后,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然而,由于缺乏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和理解,他们陷入了自我封闭和固守传统的困境中。

白嘉轩的儿子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封建传统的束缚,他们无法摆脱农村思维,对外界知识和文化缺乏了解,最终导致了家族的破裂和衰败。

然而,尽管白鹿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许多冲击,乡土文化的传承却没有停止。

在小说中,一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物,如一叶知秋和茅十八等,代表了乡土文化的坚韧和力量。

他们保持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通过口口相传、古老的文化传统、土地神的信仰等方式,将乡土文化代代相传,起到了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白鹿原》,我深刻认识到家族的命运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关中地区的白鹿原为背景,展现了关中人民的生活、民俗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对于关中民俗的描写呈现了一种复杂的态度和思考。

小说对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示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批判。

小说中描绘了关中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如男人有权威,女人只是家庭的附属品等。

在小说中,妻子在家庭中起到传承传统的作用,她们接受嫁妆这一重要的宗法制度,同时也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有性意识的沦陷,这些都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不到真正的提升。

小说通过对这些关中民俗的描写,表达了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批判,呼吁社会进步与女性地位的提升。

小说对关中民俗的描写也体现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注。

小说中描述了人们对婚姻的褒贬不一的态度,如对于相亲、包办婚姻等陈旧的传统观念的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多次因为异性之间的感情问题而引发了悲剧,这是因为人们过于迷信婚姻的制度而忽略了对人性的关注。

小说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与呼唤,呼吁人们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更加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之间的真实感情。

小说也探索了关中民俗中一些传统价值观念的可贵之处。

小说中描绘了关中人民对待家庭、亲情的情感表达与关心。

小说以赵家集为背景,呈现了世代相传的家族情感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力量。

小说中描绘了白嘉轩对家族的责任感与承诺,以及他对白鹿原的热爱与情感,展示了关中人民对土地、家族的深情厚意。

小说通过对这些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示了传统价值观念所承载的一种家族荣誉感与责任感,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拾对亲情与传统的关注。

《白鹿原》通过对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呈现出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可贵之处的体现。

通过描绘关中民俗的复杂性,小说引发了关于现代社会应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能够在思辨的层面上得到启发与思考。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命运交织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命运交织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命运交织当我翻开陈忠实的《白鹿原》一书时,仿佛闻到了乡土的气息,感受到了家族的历史沉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将家族与乡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悲壮而绚烂的时代画卷。

《白鹿原》以白鹿村为背景,通过对一家五代人的故事展开叙述。

从杨家开始,到随着时光的流转,悲欢离合不断上演。

在这个故事中,家族的命运与乡土紧密相连,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影响。

作品中的白鹿村如同一个庞大的家族,各个角色彷佛是家族的一根根纽带,将命运紧密相连。

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情感纠葛与家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从杨家世代发展至东北兵库、安家到白鹿村再到全国各地,家族的命运不仅是个体的命运,更是整个家族的传承。

家族的命运交织于乡土,乡土的风土人情与家族的兴衰交替呼应。

白鹿村被时间深深地烙印,与村民们的情感相互融合。

乡土之于家族,不仅是孕育和滋养的土地,更是一个共同的羁绊。

村民们以土地为生,对乡土有着相对固守的情感,而家族的兴衰亦无法脱离这片土地的承载。

在小说中,家族和乡土的命运交织,彼此影响。

家族的兴衰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一方面是家族内部的力量消长,另一方面是历史的洪流不断涌动。

战争、社会变革、家族间的纷争,无不对家族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乡土的变迁也在影响着家族的命运。

村庄的衰落、城镇的兴起,都对家族的存在提出了挑战。

而正是家族与乡土的交织,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气势磅礴的家族史诗。

无论是家族的起伏兴衰,还是乡土的变迁荣辱,作者都以真实的笔触刻画,表达出自己对命运的思考。

家族的失落和挣扎、乡土的荣辱与纷扰,在书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过阅读《白鹿原》,我深深感受到了家族与乡土的命运的交织。

在这样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家族的延续与传承,也看到了乡土的变迁与坚守。

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世界,展现出无尽的人生哲理与思考。

陈忠实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白鹿村的故事展现给读者,让我们深入感受到了家族与乡土的力量。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白鹿原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作者陈忠实通过讲述白鹿原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本文将详细探讨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关系,并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白鹿原家族的兴衰白鹿原家族的祖辈,曾是当地的乡土英雄,树立了世代延续的家族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鹿原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作者通过讲述白鹿原家族的兴衰史,深刻揭示了乡土传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白鹿原家族的兴起有赖于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家族价值观的坚守。

乡土文化在家族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鹿原家族对土地的感情深厚,并且坚守着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坚信。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的转变,白鹿原家族的优势地位逐渐受到冲击,乡土传统的力量逐渐削弱。

二、乡土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乡土传统逐渐面临崩溃的危机。

乡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强烈的归属感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为家族传承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白鹿原家族作为一个传统乡土家族,面临着封建家族观念、土地流转和家族婚姻制度等传统制度的逐渐崩溃。

同时,现代社会带来的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和物质追求也给白鹿原家族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白鹿原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白鹿原家族作为乡土文化的代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族的衰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脆弱性,但也激发了家族成员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追溯。

白鹿原家族的衰败过程中,传统文化逐渐被质疑,同时也被重新审视。

白鹿原家族的新一代开始思考传统文化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创新,白鹿原家族成员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寻找到一条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四、白鹿原家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家族的命运,更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战略合作与共生关系的缩影。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与矛盾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与矛盾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传承与矛盾白鹿原是川西北的一个小村庄,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这个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家族的传承与乡土的矛盾成为了白鹿原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1500字的文章中,我将探讨白鹿原家族与乡土之间的传承与矛盾,并分析这种矛盾对家族及社区带来的影响。

一、传承白鹿原家族的重要性白鹿原家族是村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着村庄的历史与文化。

家族的传承可以保持白鹿原的独特性和连续性,让后代了解他们的根源和身世。

白鹿原的家族传承不仅仅是名字和血缘的传递,更是价值观、信仰和传统的传承。

然而,家族传承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世界的冲突,乡土的传统观念与现代化的需求产生了矛盾。

二、乡土观念与现代化的矛盾乡土观念强调家族和村庄的连续性,主张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白鹿原,乡土观念通过家族的世代相传得以延续。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兴起,村庄面临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现代化的要求对家族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家族成员面临着外界观念的侵蚀,年轻一代的人渐渐追求独立和自由,他们对传统的束缚感到不满。

此外,现代化也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或进城谋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传统农业生活的衰落。

三、传承与变革的平衡要解决白鹿原家族与乡土之间的矛盾,需要寻找传承与变革的平衡点。

传承家族传统的同时,也需要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

首先,家族成员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家族中长辈的教诲和培养,年轻人能够了解自己的根源和历史。

同时,也需要倡导家族成员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守。

其次,家族应与外界保持连接。

白鹿原家族可以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和农村发展,为村庄的繁荣贡献力量。

同时,也应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向外界展示白鹿原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

最后,家族成员需要保持开放心态。

传承并不意味着固守一成不变,而是在变革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式。

年轻一代可以创新性地将家族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动家族的发展与繁荣。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浮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浮

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浮白鹿原读后感:家族与乡土的沉浮《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家族和乡土为主题,通过对一个家族在白鹿原上的兴衰和变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家族与乡土的沉浮。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家族与乡土之间紧密的联系。

白鹿原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庄,家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息,与这片乡土融为一体。

家族的兴衰和白鹿原的沉浮相互影响,家族成员的命运与乡土的变迁紧密相连。

小说中的家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祖先开始,代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家族文化和传统。

家族内部的成员通过血缘关系和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他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白鹿原上的艰难困苦。

这种家族的凝聚力和连结感令人敬佩,让人不禁思考着家族对于人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在白鹿原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衰落。

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导致了乡土的沦丧,庄稼地变成了钢铁厂,农田变为火车轨道。

乡土文化的渐行渐远,让人感叹着家族传统的逐渐消逝。

小说中,家族成员在白鹿原上承受着磨难和困苦。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战争、饥荒、红色政权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但他们始终坚守着白鹿原这片土地。

家族的兴衰与乡土的沉浮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历史变迁对于家族和乡土的深刻影响。

读完《白鹿原》,我不禁深思家族与乡土之间的关系。

家族是乡土的一部分,与乡土紧密相连。

乡土给予家族生存的土地,家族则在乡土上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家族和乡土的沉浮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

同时,家族和乡土也在变革中相互塑造。

家族成员的不断追求和奋斗,推动乡土的发展和变化。

在《白鹿原》中,家族成员通过努力和拼搏,使白鹿原从一个落后的小村庄逐渐走向繁荣富饶。

乡土的繁荣也给予了家族成员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通过《白鹿原》这部作品,我思考了家族与乡土的关系,也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

家族是一个人价值观和认同感的来源,乡土是一个人情感和归属感的根基。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在中国乡村的深处,隐藏着一幅百年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的画卷。

这是一幅讲述了家族和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里面的众多问题。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涉及到权力、利益、价值观等多个层面,深深地影响了乡村的演变和家族的命运。

首先,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源自权力斗争。

在乡村社会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

白鹿原作为一个富有的乡村地区,地产众多,吸引了众多势力的争夺。

这些势力不仅包括周边的村庄和家族,还包括政府官员和地方商人。

这些势力为了能够控制白鹿原的土地和资源,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争夺。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包括贪污腐败、暴力威胁等,试图将土地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而白鹿原家族作为土地的拥有者,自然也成为了众多势力争夺的焦点。

其次,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涉及到利益的冲突。

乡土的纷争往往源于土地的利益分配不平等。

作为富有的家族,白鹿原家族拥有大片的土地和丰厚的资源。

这使得白鹿原家族成为了众多贫穷村民的眼红之物。

村民们认为这些土地应该属于大家,而不应该被白鹿原家族独自占有。

他们觉得白鹿原家族对土地的控制是非法的,应该加以限制。

于是,在乡土的纷争中,不仅有家族之间的竞争,也有家族与乡村其他居民之间的对立。

此外,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还存在着价值观的差异。

家族来自城市的教育和精英背景,注重个人利益和现代化的价值观。

而乡土则强调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土地的根植性。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家族与乡土的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家族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发展土地,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乡土则强调土地的传统和乡村的稳定。

他们担心现代化的开发会破坏乡村的社会结构和乡土文化。

因此,在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冲突中,价值观的差异成为了一大难题。

白鹿原家族与乡土的纷争呈现出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局面。

权力斗争、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差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

这幅画卷既是农村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反映,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道难题。

白鹿原引发中学生对家族与乡土文化的思考之作

白鹿原引发中学生对家族与乡土文化的思考之作

白鹿原引发中学生对家族与乡土文化的思考之作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深入描绘了晋北农村百年变迁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生活经历而广受赞誉。

这部小说不仅让读者沉浸于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更引发了中学生对家族与乡土文化的深思与反思。

小说以白鹿原为主要背景,围绕着两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展开。

通过对白鹿原上世纪初、中、后期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剧烈冲突。

而这种冲突则使得中学生们开始对家族与乡土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白鹿原中家族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

小说中的两个家族,白家和楚家,各自代表了传统农耕文化和商业社会文化。

通过对两个家族贵族血统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开始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渐崩溃。

其次,白鹿原也展示了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小说对于乡土文化的描写真实而细腻,让中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农村的骨子里传承的文化精神。

白鹿原中的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贫困与富裕之间的对抗,其实也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探讨,中学生们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乡土文化,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坐标。

此外,白鹿原也深刻探讨了家族与个体的关系。

小说中的家族联系紧密,但也受到了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的限制,使得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受到了压抑。

这使得中学生们开始思考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平衡家族的传统和个体的发展。

他们开始思考家族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在不影响家族的同时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白鹿原作为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现实主义小说,引发了中学生对家族与乡土文化的思考。

通过对白鹿原中家族命运、乡土文化的描写以及家族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家族与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种对于家族和乡土文化的思考,无疑有助于中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为他们歆慕家族和家园的情感提供了一个精神支撑。

白鹿原中的宗法思想

白鹿原中的宗法思想

白鹿原中的宗法思想第一篇:白鹿原中的宗法思想论《白鹿原》的宗法制度中国文学经典《白鹿原》以素有“仁义之村”的白鹿村为背景,描写了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恩怨,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面貌,被称为关于农村发展的诗史。

而旧中国的农村,就是封建传统思想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在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都有所反应。

所以,我就《白鹿原》所体现出的,中国旧农村以宗法制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思想来展开我的论述。

宗法制在中国由来已久,包括长幼有序、继承、婚嫁、祭祀、伦理、道德等内容;其不仅是周天子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一系列政治法律制度,更是中国封建社会所延续的基本思想观念。

宗法制影响着中国历史千百年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规范人民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白鹿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宗法思想:无论是白鹿两家从出生到祭祀,白鹿村的婚丧嫁娶,甚至是到了抗战时期白鹿两家面临着国仇家恨时的抉择,无一不是渗透着传统宗法制度。

一、白鹿两家的恩怨及争斗,是宗法思想中嫡长子继承制度引起的。

如小说写道:白鹿两家原是一家,但族长一直由大房白家继承,但二房鹿家一直不服,所以总是暗中与白家争斗;到了白嘉轩与鹿子霖这代,白家衰落、买田产,鹿子霖与白嘉轩的争斗白热化,鹿家为取代白家成为族长的明争暗斗日益加剧等等。

这种种的原因就是宗法制嫡长子与庶出子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平的引起的。

家族由始祖的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承继,每个人的命运、地位、权利仅靠出身决定而非个人平等努力得来,以此来维护家国稳定的落后思想必将在社会的发展中毁灭。

二、白嘉轩求子的曲折历程,是宗法思想中男尊女卑家庭观的反映。

小说写道:白嘉轩娶了六房太太,但都因命薄而死,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子嗣;六门婚事使得原本家门已衰的白家家资殆尽,但白嘉轩及其母还是坚持买田产买祖业也得再娶以生子不使白家无后等等。

在这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宗法制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对男嗣的偏执追求使妇女地位低下,沦为了传宗接代的生殖工具。

文予以论《白鹿原》与乡土文化

文予以论《白鹿原》与乡土文化

文予以论《白鹿原》与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归宿,凡事都讲个落叶归根,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中国是一个家族传统厚重的国家,比如中国传统社会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社会的一种手段,家族是以血缘、姓氏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一种集合。

正如小说《白鹿原》中的白鹿村是同一祖宗,而其后始祖的两个儿子占用白鹿两姓为集合的一个家族式村庄,它以白家世代相传的族长地位管理整个村庄的大小事,使得白鹿村生生不息。

一、祠堂文化晚清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处于农业社会之中,属于宗法血缘社会的范畴,宗族管理着广阔的中国社会基层。

据学者秋风所概括的:“宗族是乡村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自治性组织,它具有深厚文化根基,并且源远流长,至少从宋明以来高度平民化的乡村社会,就是以宗族作为治理之基本单位的,以祠堂作为宗族公共生活之中心的。

”祠堂可以理解为一个宗族的外在形式,是宗族的一种标志。

在小说《白鹿原》中多次提到了祠堂,不论婚丧嫁娶或是祭祀祖宗等活动都在祠堂里举行,新媳妇必须明媒正娶后,在娶进门之前走进祠堂,否则会被村里的人看不起。

小说中的田小娥被村民认为是“婊子”,宗族不承认他们两人的婚姻,因此黑娃和田小娥就只能居住在村外的一个破窑洞里。

祠堂在宗法制社会是一个无上神圣之地,不容侵犯。

过去数百年以至二千年的乡村治理,都是祠堂治理。

祠堂就是如今的“朋友圈”,每遇大事都在祠堂解决。

每遇伤风败俗也是祠堂惩戒,白孝文打破了祠堂规则,与田小娥在窑洞中快活,因此他就是被祠堂所驱逐的对象,并一辈子无法再入祠堂,这也体现了《白鹿原》上的家风就在那间祠堂里。

白嘉轩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重修祠堂,重修祠堂其实就是为了区别于前面的族长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定期树立祖上家风的威望,每到世事变故,重修祠堂或上香祭祖就成为一项象征性仪式,可以说白嘉轩的一生就是围绕着祠堂而展开的。

在小说的结尾处,黑娃和白孝文都浪子回头,以回乡祭祖的方式完成了他们人生的轮回和精神的皈依。

论《白鹿原》中的宗法制度

论《白鹿原》中的宗法制度

论《白鹿原》中的宗法制度付纳【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35)2【摘要】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是用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它可以凭借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施展它对整个社会的统治。

通过对作者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描述的20世纪初中国民间法制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白鹿原这一典型的宗法制度社会,准确的展现了白鹿原上宗法制度的存在与变迁,阐释了宗法制度两面性及其影响。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noble hereditary is used to maintain system an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a's feudal society . It can draw on a variety of forms to cast it to the rule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rough the study of a series of event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depicted in the Novel White Deer written by Chen Zhongshi ,people come to know about the typic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society . The novel presents us a picture of the existence and evolution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its huge impact on people and society at that time .【总页数】4页(P75-78)【作者】付纳【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相关文献】1.从笔下流出的眼泪--通过《白鹿原》中的女性看封建宗法制度 [J], 孙艳平2.白鹿原上的“三权鼎立”——浅析《白鹿原》中的父权、夫权和子权 [J], 任小平3.《白鹿原》中的白鹿原型 [J], 张竹谨4.白鹿原上的女性之殇——浅析白鹿原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J], 高岚5.论“大叔”在先秦文献中的特殊内涵——兼谈先秦诸侯公室公子的宗法制度 [J], 徐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白鹿原》为例谈宗法制度在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影响——从鹿三、鹿兆谦、田小娥之人物形象看宗法制度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与迫害摘要: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种乡土社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来看,中国乡土社会生活又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

宗族制度与宗法观念长期控制着我国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和思想,成为指导他们生活的基本思想,深入骨髓。

宗族制度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成为广大乡土作家描绘乡土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代表作《白鹿原》为例,探讨中国宗法制度在乡土小说中的影响,通过对《白鹿原》中典型人物鹿三、鹿兆谦、田小娥的分析,探讨宗法制度对人的天性的扭曲与迫害,从中寻找宗法制度对中国乡土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大影响。

主题词:中国当代文学乡土小说人物形象宗法制度影响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史诗——《白鹿原》谈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不得不说《白鹿原》,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的代表作《白鹿原》,是一部史诗般的恢弘巨著,作品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并通过对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鹿兆谦(黑娃)、田小娥等典型人物的塑造,体现出生活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们的心理特征,从而反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状态。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农村社会形态的艺术形式,乡土小说,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以自己熟悉的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凭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1]由此可见,乡土小说这一文学创作始终隐含着中国最古老的法律制度,即宗法制度。

作者们通过对农村宗法制度的描述,体现我国旧社会农村的愚昧、落后,写出了吃人的礼教对人民的迫害,进而透示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历程的曲折与艰辛。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与小说主人公白嘉轩的出身背景可以说极为相似,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都有文化,算得上是耕读世家。

陈忠实本人曾长期生活在农村,作品也以写农村题材为主,是一位从黄土地上走来的实力派作家。

为写作《白鹿原》这部小说,陈忠实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做准备,先是查阅历史资料,包括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等,然后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重新了解小说所选定的历史段落的总脉络和总趋势,特别是关中这片土地的兴衰史,对农村社会宗族制度对农民的影响十分关注。

正因为如此,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的创作中才能更加贴近农村生活本质,贴近人物心灵,使人物更加鲜活,更具真实性。

因此以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为例,较能表现中国宗族制度在乡土小说中的影响。

作家作品中所塑造的世界往往作家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血脉相连。

在《白鹿原》这部乡土题材作品中,村庄成为作家情感的栖息地、思想的出发地。

作家艺术的建构了一个自己内心的世界,塑造一个个似假还真的场景和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对这个社会的体悟和思考。

作品以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个人物为主线,长工鹿三、“圣人”朱先生等人物为副线,以清朝瓦解、军阀混战、国共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为背景,透视了凝结在关中农民身上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寄寓了家族和民族的诸多历史内涵。

在中国这一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古老国家,对中国农村的描述,不能忽略的一个社会因素就是家族。

传统乡土中国的家族,是包含了家族经济、家族权威、宗法制度及道德教化等要素在内的民间社会形态。

想要最真实的体现我国乡土社会形态,就必须讲到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的宗法制度,在乡土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便是描写农村宗族制度。

小说《白鹿原》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上白鹿村这一历史久远,素有“仁义白鹿村”之称的礼仪大庄的描写,通过白鹿村中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兴衰,写出了奉行宗法制度的农村中的世态炎凉和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逻辑和社会心理对贱者、弱者不动声色的毁灭,封闭的边远乡村中原始野蛮习俗对人民的迫害和控制等等。

可以说是一部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宏大史诗。

本文试以《白鹿原》中几位代表人物形象鹿三、鹿兆谦、田小娥为例,探讨宗法制度对人的本性的扭曲与迫害。

二、奴性的代表——鹿三鹿三是一个正统农民形象,他是白鹿村白家两代唯一的长工,按其阶级地位而言,应是与白嘉轩势不两立的。

然而,鹿三与他的主人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和谐动人。

鹿三是个忠仆,他忠于白家。

在饥荒时自己提出要离开白家,因为他不想在白家白吃白住,而拖累了白家。

他又是:“一个自尊,自信的长工,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白家两代人的信任,心地踏实地从白家领取仪定的薪俸” [2]从这淳朴的内心独白中,可以透视出鹿三是那样的善良、忠厚。

但同时也体现出了根植于鹿三心中的奴性本质,他从未想到过反抗,安于现实,对于寄人篱下的生活感到的不是屈辱而是满足:“在他看来,咱给人家干活就是为了挣人家的粮食和棉花,人家给咱粮食和棉花就是为人家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又是简单不过的事。

挣了人家生的,吃了人家热的,不好好给人家干活,那人家雇你干什么?反过来有的财东想让长工干活还想勒扣长工的吃食和薪俸,那长工还有啥心劲给你干活?这样,财东想要雇一个顺的长工和长工想要择一家仁义的财东同样不容易。

白家是仁义的。

”[3]也就是这样一种奴性本质,使一位淳朴善良的庄稼汉成为血刃儿媳田小娥的凶手。

在鹿三的性格中,有极为粗豪、勇武或者说冷硬、凶悍的一面,这在他闹“交农”中的表现就足以说明,以至在交农取得胜利以后,白嘉轩在门口迎接他,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三哥,你是人!”[4]粗勇的性格、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极度推崇、深入骨髓的奴性使鹿三这样一个墨守伦理纲常的公公,无法容忍这个在他眼里认为是个“烂货”、“婊子”、“祸害”的儿媳,他认为田小娥是断送儿子黑娃前程的祸根,败坏了他家门风的荡妇。

最主要的是这个烂女人竟然把白嘉轩的接班人白孝文拉下了水,弄得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这是最让鹿三这个“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觉得惭愧和愤怒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一点,才最终使他下了杀人的决心。

杀死儿媳田小娥正是鹿三人性中奴性的最高体现,同时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于人的本性的扭曲,写出了奉行宗法制度的农村中的世态炎凉和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逻辑和社会心理对贱者、弱者不动声色的毁灭,封闭的边远乡村中原始野蛮习俗对人民的迫害和控制。

在人性“性善”本质以及儒教道德倡导的“仁爱”思想的束缚下,鹿三的野蛮行为,使他陷入恨悔交织的忧郁之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三、桀骜不驯的反抗者——鹿兆谦(黑娃)黑娃是陈忠实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

少年时候的黑娃,就以其鲜明的形象,先于其他同龄人进入我们的眼帘。

黑娃是白家长工鹿三之子。

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使这个少年形成了桀骜不驯、豪爽仗义、向往自由天地的性格。

一开始是不大情愿地摞下草镰草笼、掮上板凳去上学,在学堂里看到紫红的毛笔笔头联想到的是狐狸火红的皮毛、惦记被他伤了的狐狸跛腿好了没有。

而当母亲劝他好好念书时,他却不耐烦地说“干脆还是叫我去割草。

”鹿兆鹏给他的冰糖与点心使他颤栗,但也使他感到悲哀:“冰糖给黑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而又痛苦的向往和记忆,他愈来愈明晰,只有实践了他‘挣钱先买一口袋冰糖’的狂言才能解除其痛苦。

”[5]利用徐先生让他们外出砍柳树股儿的工夫,引导鹿兆鹏、白孝文偷偷去看配驹儿,当白、鹿两家弟兄先后离开村子去学馆念书去时,他扛起独凳毅然决然离开了学堂。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及其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生性桀骜不驯,自小就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切文雅、古板、严整,都与他无缘。

也因此他一直不喜欢令人敬畏的白嘉轩,同是富家子弟,他会更喜欢鹿子霖之子鹿兆鹏。

鹿兆鹏的随和、亲近,吸引了他。

但是兆鹏给他的冰糖点心又强烈地刺伤了他,使他痛苦不堪。

而他自身那种充满骨气,向往自由的性格,使他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但最终也葬送了他。

从离开白鹿原到外地“熬活”,到与雇主小妾田小娥偷情被抓,再到带着田小娥回到白鹿原,在不被宗法礼教所接纳的情况下始终坚持着本性,按照自己的天性来生活。

一直到后来在共产党员鹿兆鹏的鼓动下参加了党在西安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后回到白鹿原,在鹿兆鹏的策划指挥下发起了一场“风搅雪”的运动。

虽然共产党对宗法制度的打击,使宗法制度从政治上失去了存在的保障,也使处于社会底层的鹿黑娃、田小娥等人暂时获得了一定权力,但是,作为观念文化出现的宗法观念,并没有也不可能像作为制度文化出现的宗族制度那样容易被摧毁。

白鹿村上“风搅雪”的运动最终因国共合作的破裂走向灭亡,白鹿村族长白嘉轩带领儿子白孝文将白鹿村的祠堂完全按照原来的格局复原过来,农协留在祠堂里的一条标语一块纸头都被彻底清除干净。

鹿黑娃也因此被逼上山为匪,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在作品结尾,已经身为滋水县副县长的黑娃最终因为曾经做土匪而送掉了性命。

这其中有人为的迫害,但更多体现的是宗法制度对于人的迫害,一个勇敢的、桀骜不驯的反抗者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那样一个宗法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的。

四、宗法制度下的悲剧女性——田小娥在《白鹿原》这部小说中,最能体现封建宗法制度对人的迫害与摧残的当说是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田小娥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出身于读书人家,容貌姣好,却不幸受封建包办婚姻的迫害嫁给了年近70的郭举人为妾,过着非人的生活。

她勾引了当时在郭举人家当长工的黑娃,与之发生关系,这是对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的一种反抗,她被郭举人逐出门外,后跟随黑娃回到白鹿原,却依旧得不到人的对待,她被拒绝进入祠堂,远离众人,居住在破烂的窑洞,在失去了丈夫黑娃的保护后沦为孤立无援的境地,鹿子霖的乘人之危加重了她的苦难,白孝文的情欲相悦更是使她跌入了封建宗法社会的深渊。

她为人所不耻,被人憎恶,然而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她的亲人所造成的,最后死在她的公公鹿三手中更是她史料未及的事情。

她善良却软弱,美丽却无知,在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下,得不到作为人最起码的尊重,她努力反抗,追寻自己的幸福,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她附身鹿三时说出的那番告白便是血泪的控诉:“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苗柴禾,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揉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

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子。

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

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让,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把蒿子棒捧儿,你咋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6]田小娥到死都没有赢得做人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的虚伪,宗法观念的愚昧对人的迫害到了一种怎样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