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的学习和分享讲义

合集下载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注意事项:遵循 医生建议,注意 药物配伍禁忌, 避免过度服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应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特殊药材:对于 一些特殊药材, 如阿胶、鹿茸等, 需单独煎煮后烊 化服用
中药煎煮及服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煎煮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 应
服用不当可能引发不良反 应
煎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服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胃痛定义:中医认为胃痛是因外邪内 侵、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引起,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种病症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整体 观念、辨证论治、副作用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治疗胃痛的方法:针灸、中 药汤剂、推拿按摩等
讲中
添 加
义医 文
WPS
PPT
药档 副
课 件
知 识 培
标 题
汇 报 人 :

CONTENTS
目 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 法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常见中药材及方剂 介绍
中医药养生知识
识中 医 药 基 础 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五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经,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白芷: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 有祛风解表、止痛、消肿的功效。
细辛:性温,味辛,归心、肺、肾经,有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常见清热药及方剂:黄连、黄芩、黄柏等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的功效,常 用于治疗心烦失眠、 目赤牙痛等症状。

传统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PPT课件

传统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PPT课件

气功种类可分动、静两类。
4、“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 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 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 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老人的锻炼尤不 宜过力。
01
中医讲究 天地人和
02
自然之物, 君臣佐使,天人合一
舌尖抵住上齿 叩 齿
口水是人的精华


饭后走一走医生不找我
饭后摩 腹散步
饮食 养生 之法
常吃健脾 益胃食物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


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常用 的控制和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

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
5、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 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 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 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03
身无外物, 四大皆空
第二章节
中医养生防病观点
自然 观
防治 观
养生 防病
动静 观
食疗 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
多 年 前 , 中 国 最 早 也 是 最 经 典 的
生 之 道 , 中 医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 早
中医养生特点
一.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二.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三.主张房事有度 四.“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五.防止外邪侵害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3 第三讲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考研讲义)

3 第三讲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考研讲义)

第三讲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萌芽和奠基:一、原始社会时期萌芽-1)在采集过程中,逐步认识某些植物有毒,某些能治病医伤,神农氏尝百草2)会使用某些医疗工具,掌握一些医疗方法。

最早的“热熨法”把烧热的石头包裹起来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能消除或减轻疼痛;灸法的开始:把干草点燃,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

3)逐渐掌握了运用一些简单工具治病的经验。

砭石;针术的开端。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夏商仍处于巫医不分的原始阶段。

商代中叶,医药有了初步发展。

1)甲骨卜辞关于疾病的记载500多条,设计10多个部位的疾病。

2)病因:天帝、祖先所降,鬼神降祸,妖邪蛊毒,气候变化。

3)出现汤液这种剂型。

4)出现砭镰医疗工具(形似镰刀的砭石)5)商周时期可能已使用金属针。

是针术得到较大发展的标志。

周代医药知识又有进步。

1)医巫分开2)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3)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报告。

三、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1、医和巫的进一步对立1)春秋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致病说”Δ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淫生六疾:寒热末腹惑心①这是对疾病的产生进行广泛的理论概括的尝试;②他把发病的原因归于自然界物质因素的作用,以及人体各部分功能失去平衡的结果,十分注意外界环境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反映当时朴素唯物的病因论已经初步形成,和巫祝的鬼神致病论针锋相对;③为人们探索和巫术完全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思想武器。

2)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Δ①在医疗实践中提出“病有六不治”原则,“信巫不信医”为其中之一;②在诊断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对人体进行客观检查的手段;③治疗上,采用针灸、按摩、汤剂等多样化手段;④处理具体病案时,往往使用多种方法兼施的综合疗法。

2、出现了专门的医药学著作留下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ΔΔ1)整体介绍:①这部书托名皇帝和岐伯讨论医学,用问答形式写成,成书大概在战国晚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医学家辛勤实践的总结;②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中医学法:古方的学习与应用!

中医学法:古方的学习与应用!

中医学法:古方的学习与应用!古时称中医为方脉家,医术为方技。

日本则称中医为汉方。

可见,对中医来说,方是极其重要的。

无论是伤寒派,还是温病派,是古典派,还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派,是讲脏腑辨证,还是讲六经辨证,到最后交给病人的都是方,所以,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说:“医之学也,方焉耳”。

方,是中医的内核,是根本。

中医的方剂,数量多得让人兴叹。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有100卷,方16834首;《圣济总录》有200卷,方20000首;明代的《普济方》有426卷,方61739首;我校正在编写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医方达10000首。

要熟悉掌握这么多的方剂,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因为关键的方剂不过几十首,这就好比汉字的字根,英语的词根,是组成千万张处方的基本构成,可称之为“方根”。

方根在那里?在《伤寒论》,在《金匮要略》。

这两本书的方剂,并非张仲景一个人独创,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用药经验而且经过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被证实并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经自身试验筛选出的临床有效良方。

只有把这两本书弄通了,才能在临床上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后世名医虽多,其临床的基本法度都不出仲景学术的范围。

所以,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群方之祖”,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王好古说“执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朱丹溪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

笔者说仲景方当为中医之根,为中医之魂。

中医学的经验性是极强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证明它是有用的,是科学的,在临床上是能解决问题的。

学中医,离开了仲景方,那就成了一句空话。

1、学古方的关键是抓住方证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最好读白文,也就是未加注释的原文。

两书的文笔十分朴实,多为临床实际的客观表述,少有空洞的解释,故读白文是可行的。

不过,两书的体例为条文式,孤立地读常常不得其要,必须采用分类比较的办法。

医古文讲义

医古文讲义

一、扁鹊传(一)本篇内容要点⒈词语注释①舍长②(长桑君)过③谨(遇) ④闲(与) ⑤殆(非人) ⑥公族⑦(血脉)治⑧而(何怪) ⑨(必)闲⑩中庶子喜方者⑾治(穰) ⑿中害⒀阳缓而阴急⒁(暴)蹷⒂鸡鸣⒃收(乎) ⒄(未)能⒅精光⒆诞(之) ⒇醴洒(21) (一)拨(22)因(五脏之输) (23)诀(脉) (24)搦(髓脑) (25)揲荒爪幕(26)咳(婴) (27)终日(28)以郄视文(29)写形(30)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31)大表(32)曲止(33)眩(然) (34) 挢(然) (35)中阙(36)弃捐填沟壑(37)服臆(38)(长)潸(39)忽忽(40)厉针砥石(41)有闲(42)(肠胃)闲(43)司命(44) 重(难治) (45)贵(妇人) (46)带下医(47)伎(不如) (48)由(扁鹊)⒉句子今译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②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居二日半,简子寤。

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④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二).练习一、通假字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穰,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2.故暴蹷而死。

(蹷,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洒,通“酾”,过滤的酒)4.案扤毒熨。

(案,通“按”,按摩)5.诀脉结筋。

(诀,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

(荒,通“肓”,膏肓;幕,通“膜”,横膈膜。

)7.嘘唏服臆。

(服,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

(蚤,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

(无,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

(伎,通“技”,技术。

)二、古今字1.揲荒爪幕。

(爪,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义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义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义1.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

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

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

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就是说的你能够把医学领悟了,你有可能就领悟到天下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那么从第二点上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这里大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
神的表现,按其盛衰可分为有神、少神、无神、假神四种。
其临床表现和意义如下:
有神又称“得神”。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精采内
含,神志清楚,面色荣润,肌肉不削,语言清晰,动作协调,
反应灵敏。表明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目乏神采,神志清
10
解释就是: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 不好,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耳朵 有问题就是肾不好。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在眼睛里 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比如近 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 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 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 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舌头边沿反应的是心脏问题,舌 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 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 胃养脾。
3)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湿遏 热伏,热难透达所致,常伴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便溏,苔 腻等。
4)低热:指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38摄氏度之间), 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
2021/10/10
18
(二)问汗 1.表证辨汗 2、里证辨汗3、局部辨汗 (三)问头身胸腹 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头痛;头部两侧疼痛为少阳 头痛;枕部疼痛连及项部,为太阳头痛;头项痛,为厥阴疼 痛;头重如裹,为太阴头痛;头痛挚脑,为少阴头痛
2021/10/10
5
为了推动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国政府已把中医脏 象学、病因学、辨证学、诊法及治则治法、养生学、动物造 模、经络研究、针刺麻醉机理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内容列入 “九五”、“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科研规划。

中医学习心得交流PPT课件

中医学习心得交流PPT课件
蛎、浙贝母、莪术、王不留行、猫爪草。(陈:乌梅) 更年期综合症:合桂枝汤(柴胡桂枝汤)。 甲状腺炎发热:重用柴胡(大于30g)。 注:小柴胡汤的辨证特点在于抓主症。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消痤汤:
党参15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炙甘草5g
陈皮15g 桑白皮15g 牡丹皮15g 黄芩15g
连翘15g
白花蛇舌草15g
薏苡仁15g
浙贝母15g 鸡血藤30g
常加:白芷、皂角刺(痤疮硬时加)、猫爪草、桔梗
热象不明显时去掉连翘、白花蛇舌草,或减量。
严重的可配合中成药:姜黄消痤搽剂。
破后有炎症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外感方:川芎茶调散合九味羌活丸
防风 荆芥 川芎 薄荷 羌活 苍术 白芷 细辛 黄芩 生地黄 甘草 注:只适用于风寒湿邪,风热、湿热之邪不宜。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失眠,精神情志障碍 (1)、安神定志丸
龙骨30g 牡蛎30g 磁石30g 珍珠母30g 首乌藤30g 酸枣仁30g远志15g 石菖蒲15g (2)、经方酸枣仁汤(酸枣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黄)、 防己地黄汤(防己、桂 枝、防风、甘草)、竹皮大丸(竹茹、石膏、桂枝、白薇 、甘草)以及《内经》中的半夏怵米汤(法半夏、高粱米 )。
中医学习心得交流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 对中医经典的感悟 跟师,理论联系实践 总结经验与教训
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
中医的基础主要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基》与《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Βιβλιοθήκη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 阴阳别论》中的“阴阳”理论。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课件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课件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PPT课件
欢迎来到关于中国古代医药学的课件!我们将带您探秘古代医药学的历史、 特点、治疗方法以及成就和贡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和应 用,以及现代社会对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影响和传承。
医学之路
起源和发展
从远古时期开始的民间疗 法,到成为科学的古代医 药学。
特点
强调神、气、形三方面, 将医学与哲学紧密联系起 来。
唐代著名道士和医学家,是中医药学一部分重要 的奠基人。
《伤寒杂病论资料。
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和应用
1 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
2 中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传统中医药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药产业作为中国传统产业和文化产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成就与贡献
中国古代医学的独特贡献 和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使用针刺和灸热来治疗各种 疾病。
草药疗法
利用天然草药以及动物和矿 物制成的药物治疗疾病。
气功疗法
通过控制呼吸和运动来治疗 疾病。
名医和著名医学著作
扁鹊
古代医学家,被誉为中医的鼻祖。
《黄帝内经》
中医经典,汇集了古代医学的精华。
陶弘景
现代社会对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影响和传承
1
传承
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与知识。
2
创新
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创新,结合现代医学进行开发。
3
国际化
将中医和中药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
总结
传承古老
中国古代医药学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远古时期开始就得到了 发展。
面向未来
现代社会对中医药有了更 高的认知和重视,中医药 的传承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和趋势。

1古代中医学习资料

1古代中医学习资料

1古代中医学习资料圆运动古中医学原理上篇读法总纲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

欲知原文逐章之意义,须先之本论六经整个之组织。

整个伤寒论六经之组织,事实上如内容六瓣之一橘。

荣卫如表皮,三阳腑三阴脏如里瓣。

初病在表皮,汗出则病解,在表不解,里瓣乃病。

荣卫表病,用汗法解之。

脏腑里病,脏病用温法解之,腑病用下法解之。

荣卫脏腑之间,又有少阳经病。

少阳经病,不可汗,不可温,不可下,用和法解之。

病证虽多,无非表里与经。

方法虽多,无非汗温下和。

了解原则,自能了解分则。

人身乃阴阳交合圆运动的气化构成之体。

阴寒阳热,乃其本性,表则荣阳卫阴,里则腑阳脏阴。

中气充足之人,阴阳交合,调融不分,无所谓寒,无所谓热。

中气不足,表的荣卫之气分离,荣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卫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

里的脏腑之气分离,腑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脏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

少阳之经,在荣卫脏腑表里之间,赋有阴阳二气之性质,病则寒往热来,热往寒来。

此原则也。

阴阳分离,寒热偏现,因又变化发生各项证状。

此分则也。

故伤寒论的病证与治法,在原则上无非寒热的本体而已,在分则上无非寒热的变化而已。

六经的经字,应作家字解。

家有内宅,有外墙。

里的脏腑如内宅,表的营卫如外墙。

内宅是各个的,外墙是公共的。

公共者,各个的公共也。

无病之人,三阳三阴是圆运动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调和不分的。

虽是各个,实则整个。

得病之人,表气公共的外墙,被风寒打开,里气的内宅,遂分离成了各个。

分离的轻病轻,分离的重病重。

全分离则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中气消灭,而人死。

少阳经之经字,则指经络的经气而言也。

本篇分上篇中篇下篇。

上篇以明荣卫病脏腑病与少阳经病之本体。

中篇以尽其蕴。

下篇以通其变。

所谓本体者,荣卫主表,用汗法之病,脏腑主里,脏用温法腑用下法之病,少阳经主半表半里,用和解法之病是也。

凡原文之属于荣卫脏腑与少阳经本体各病各章,列为上篇,凡原文之属于本体而事实较复各章,列为中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切诊
1
2
345Fra bibliotek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01
02
病案:病案是临床的写实、科研的重要资料。
A
诊法,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为辩证提供客观依据的诊察方法。
B
中医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内经》为中医诊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望舌苔原理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
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其所以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胃中无腐浊,则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其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如何学习古中医?_如意明月

如何学习古中医?_如意明月

如何学习古中医?_如意明月【误人子弟】现代中医学院的课程可以说是误人子弟,首先在教材上就不知所云,若是按照教材学习,教出来的只能是中医废物(中医学院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专家、教授,中医学院唯一抢手的专业是高级护理班的那些MM们),不会看病(只会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照猫画虎而已),只会伪中医的理论;其次,课程的安排本末倒置,西医比例大于中医,以西医之体研究中医之用,以西医之用验证中医之体,如同用中国法律去约束美国社会一样,纯粹是胡扯!再次,经典选修,西医必修,英语必修。

中医学院的老师们还真有先见之明,知道若干年后,中医一定会在中国大陆绝迹灭亡,中国人只能到国外去求取中医真经,可谓用心良苦,佩服、佩服。

当然也不能说现代中医一无是处,起码现在它已经告诉我们,现代中医的路是走不通的,这就是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后,所取得的超巨大中医成果!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古中医呢?【进化论的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猴子、猿人进化而来的,但是它在进化的中间阶段,缺少大量化石证据,只是臆测猜想而已,近年的澄江生命大爆炸等等各种化石考古证据表明进化论是不存在的,就连我们中学在生物课本上学的十月怀胎的各阶段物种形态的证据也是造假,哪知道,就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伪科学理论,却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人的真理,如果达尔文现在还活着的话,他也会费解的。

(关于进化论的伪科学,明月另撰文)【神造人的历史】世界上所有的正教都认为人是由神造的,例如中国的女娲造人,圣经的上帝造人,佛家、道家的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并且神是按照神的形象来造人的,这些都是上古地球不同文明的共同认识。

有人会说,神是迷信的东西,不能说,不能谈,不能议论,这样的人还是不要研究中医了。

我在《古中医的形神理论》中已经详细说明了神的物质性、客观性,这是中医人体的形态发生场,人人都可以体验到,在古印度的《五十奥义书》中(叔本华、尼采、黑格尔就是从这本书的拉丁版中发现自己的哲学理论),觉者论述生命的“三生”时,所说的“自我”,就是这个形态发生场,即人的神,《内经》认为人有五个大神,神魂魄意志,其实何止五个神呢,上千上万不止,五神藏、四形脏理论,有几个中医人懂呢?千言万语一句话,人不是猴子变的,而是神造的。

中医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知识培训课件中医知识培训课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也日益重要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知识,许多培训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始开设中医知识培训课程,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中医知识培训课件是这些培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生动地呈现给学员。

这些课件通常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医知识培训课件会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通过课件的形式,学员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其次,中医知识培训课件会介绍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

课件中通常会通过图片和实例来演示这些诊断方法的应用,帮助学员掌握正确的诊断技巧。

此外,中医知识培训课件还会介绍中医的治疗技术。

中医的治疗技术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

课件中会详细介绍每种治疗技术的原理、适应症和操作步骤,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的应用。

除了诊断和治疗,中医知识培训课件还会介绍中医的预防保健知识。

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课件中会介绍中医的饮食养生、气功养生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知识培训课件的编制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整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课件的制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将中医的复杂理论和技术简明易懂地呈现给学员。

总之,中医知识培训课件是推广中医知识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生动地展示给学员,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中医的学习和分享讲义好了,时间到了,提前就开始。

其实,在做这个分享之前我也有压力,因为我担心自己讲的不好,没有讲透;但是,最后还是觉得保持本心吧,就是把所知道的尽量分享给大家,如果有很多没有讲到的地方,和大家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大家再在群里面我们再互动,还是那句话,我把自己对中医的一些认识,尽可能简单的来说给大家听,是一种分享,也是和大家一种探讨。

那么现在就切入正题,今天的分享分四大块,第一个,就是让大家了解中医,就是中医到底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中医治病的一些思路,即中医是如何治病的大的一个方向;第三个,就是中医治病的一些具体的一个方式、具体办法;第四一块,就是讲一个拓展,其实就是病由心生,就做一个拓展,不多讲。

那么现在就讲第一块,中医是什么?中医是什么咱们分两大块,一个是“表”层次的,就大家可见的,还有一个是“里”(或理)层次的,就是一些理论,理论体系。

表层次的,大家通常就认为中医好像就等于中药,等于把脉,其实这只是中医的一部分;中医还包括就是针、灸、按摩、导引,还有祝由等等各种治疗手段,还包括它的那种诊断手段,包括大家都知道一个面诊、手诊,还有大家就是所不知道到的那种骨诊、腹诊(就是腹部诊断),就是各种各样的一些诊断手段,来通过了解这个病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大家千万要澄清这一个观念,就是中医就是代表中药,中医就是把脉。

除了这呢,就是说中医它的诊断手段、治疗手段有高低之分,比如说它的诊断手段,就分为望、闻、问、切,这些大家肯定就是知道的,但其实这个“望”是指望“神”,就是这近乎一种不可言状的那种状态,就是“神”的状态,或者说是一个心理状态的一个展现,比如说,大家说你今天怎么这么精神,唉呦今天气色怎么这么好,神采飞扬,实际讲的是这个“神”,就是大家能感觉到,但说不出来的这个东西;“闻”就是闻“气”,怎么来闻“气”呢?就是通过听以讲话声音的高低,讲话声音的那个厚重,(还有是否流畅等),可以知道你的病,其实这群里面有我在小群里面的(学友),就是我在QQ大群里面建了一个小群,每天带着大家都按时打卡去学习,我在群里面给大家展示过一些点点,就是我现在也只摸到了一点皮毛,就通过你的声音,能够判断你现在病在什么位置,你现在病的一个状态;然后第三个层次就是一个“问”,问“病”,就像我在群里面问大家,噢你之前什么情况呀,你现在身体到底哪里不舒服,通过这个问病,其实就是咱们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然后通过收集信息,来运用这个中医的理论框架来判断到底的病在哪,找出这个病根。

最后一个其实也就是刚才上面也说的,把“脉”,也就是通过把脉来诊断你的病,到底在什么地方,病什么情况,病怎么来的;其实古代把那个把脉称为“巧”,什么叫“巧”?(偷机取巧),就是你依赖外物,就是中医把这些能通过不接触东西,通过这些无形的东西来判断,才称之为“术”(一种规律或者方法,“道”的具体展现),或者是称为“技”(对“术”的总结和提炼),把那个就是依赖外界东西称为巧,包括现在这个西医的诊断(技术);刚才我说错了(不全面),其实中医分为“道”和“术”,这个道这个东西就是通过一些各方面的判断,一些无形的东西能够判断出你这个情况,这个“术”呢,更多的是依赖于就是一些,就像刚才讲仪器啊,包括我们的手指把脉,其实也是在依赖手指,还有包括那个面诊呀、舌诊呀,其实你也是在依赖外界的一些东西。

在中医的治疗上面,同样也存在着水平高低之分,大家经常讲的就是一“针”,针灸的针,二灸”,就那个针灸的灸,就是那个人们经常所说的艾,三“药”,这个药就是指咱们那个中药,叫“一针、二灸、三药”;其实在(这些)前面还要提到一个,就是“神”,包括我们古代的那种“祝由术”,它其实是直接调整“身”的那个层面的;其实,在那个刘丰教授他那个音频里面也讲了,就是通过与高维的一些沟通,他是调“神”的,但是,这个祝由术,越是高层次的东西,对人的素质,综合素质要求越高;所以,在民间的很多,就是他只掌握了那个“皮”,没有掌握那个“神”、“髓”,虽然偶尔有效,但他也偶尔没效,所以,最后慢慢演变为这个能力越来越难被人掌握,就变成大家说的那个巫术迷信吗,巫术包括一些易经,就是算卦这些东西在古代那是教授级别的,因为它这个需要你很深的一些传统文化的一些功底,和你对天人感应的一些敏锐感知才能获得的;所以现在由于你没有那个基础,你再去谈论那些皮毛的一些东西,所以在大家来看了就是忽悠。

同样在那个就是治疗上面,针灸就是“针”,就是咱们用的那个银针,它通常是来调理人体的气机的,那个艾灸的“灸”,其实它就是一个温补,艾灸它就等于一年四季中冬天的那个太阳,它那个光线可以说既让人感觉特别舒服,滋养人体,但又不会对人体产生损伤;所以,冬天为什么大家愿意去晒太阳,特别像农村,一到冬天,几个人就在那聊天,太阳底下晒得暖和和的,有的人就能晒晒睡着了;其实,艾灸就等于冬天的那个太阳,它是通过用暖的那个,就是温暖之气,来化解人体内那个寒、寒湿,所以主要它的作用是温补,温补它其实也就是通,把寒湿化了,其实也就通了。

第三部分就是“药”,就是那个用中药,但是这个中药,它其实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的办法中间是最最低层次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中医在最低层次的这种用药上面,还达不到(精通)。

为什么达不到?后面会跟大家讲,他把中医的那种精髓,它的理论体系就是核心的理论体系,给丢了,就是他只掌握那个用药的那个皮毛,没有掌握它那个精髓。

这样,我们再讲第一部分的那个第二小部分,就是中医是什么的那个“里”,就是它的原理;中医这个“中”其实就是中国的“中”,大家肯定讲这不是废话吗?其实那中国的“中”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中国?难道这个“中”就是指我们在世界的中央吗?其实这也没错,后面会讲到,但是如果你仅仅意识到这个层面的话,就是夜郎自大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男人去追求一个女人,两个人产生了感情,这个感情其实就是“中”,当两个人的感情急剧的浓厚,然后建立了家庭,这个“中”其实就是在家庭中的夫妻情感,而且这个“中”已经稳定了,按照那个咱们圆运动的说法,就整个的圆已经开始稳定了,就像那个车轱辘一样,只有车轱辘它那个保持稳定的时候,它才能继续向前走;所以这个“中”就是夫妻的感情,所以叫家“和”万事兴,所以中国人为什么就喜欢中和、中庸,其实这个中庸就是中和;如何理解这个“中”呢?其实大家可以这么去想象,月亮是位女性,太阳是位男性,当太阳追求月亮,两个人产生了那种情感连接,他俩保持了一个稳定的状态,即是“中”,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地球;其实大家经常讲的这个“中”,是和“中土”联系在一块的,在五行之中,后面也会说到,易经上面说到那个土的特性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就是咱们中医为什么重视德行的原因,因为那个德行就是土壤,咱们的医术就是在土壤长出来的一棵大树,只有土壤够肥厚,才能提供丰富的营养,让那个大树能够成长起来。

所以咱们在(涉及)“中”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标尺,也就咱们有句话叫做“不偏不倚,持中守正”,就像夫妻之间感情一样,你既不能偏重于男性,也不能偏重于女性,也就是咱们现在提倡那个男女平等;实际男主外女主内,他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而是说分工不一样,男性负责和外界进行交流,把这个家给慢慢的一个扩大,女性负责,就是把咱们的后勤给保稳定了,就男同志负责在外打仗,女同志负责要把后方给稳固住了,其实是分工不一样;当然前面以前也有人说过,这个那女的在外、男的在内行不行,其实就是如果她们两个都没意见的话,那肯定行,那就好像你分工不一样,你到底谁打仗,谁个在稳定后方,但必须要两个人要有所侧重;不能两个人同时去(兼顾),就像现在这个家庭模式吧,大家去看那个就比较成功的人士,你就会发现他们做的不是(兼顾),就是1+1并不会等于2,就两个人都去挣钱,两个人都管家里面家务,并不会把这个家庭给搞得有多红火,原因就是在于你两个人精力都分散了,如果男的专心于主外的话,女的专心于主内的话,这两个人就产生了一个配合,侧重点不一样,配合不一样,反而每个人因为分工比较明晰,各自做好自己的专业,这样反而能达到那种1+1>2的那种效果。

所以中医的这个“中”它就是讲究,你不要不急,就是你不要(做得)不够,也不要太过,就不要太过分,就在家庭里面,就是你不要给的支持不够,但你也不要就是,因为你功劳太大,又觉得居功自傲,就是中医的中正,就是你站在正中间,不要不及,也不要太过。

举一个例子就是,比如说到了春天的时候,天气不变暖还是冬天,这其实就是不及,因为你到冬天时候,你是应该很快的给春天提供能量,但是你提供的不够;但是如果在春天的时候,大家发现天怎么这么热,像夏天一样,这其实就是太过,就是你春天应该表现出一种就是万物温升的那种状态,你一下子表现太过,就是咱们说的那种拔苗助长,其实庄稼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后面的病灾会非常多的,因为这里面你把地里面的那种肥力提前的(消耗),就是你自己扎根还没扎稳呢,提前把身体的那种精力给消耗掉了。

所以这个“中”,它其实就是一个载体,就是像那个夫妻的情感一样,它承载着阴阳,承载着男女,承载着夫妻;他同样也是一个试金石,就是如果两个人,比如说大家问你夫妻之间,到底还有没有希望,其实是问你之间的感情有没有希望,而并不是说你两个个人事业呀、身体啊各个方面;其实这个“中”家是试金石,你只有夫妻之间这个“中”维持的很好的话,才能够家(中)“和”万事兴,同样的身体也是如此,你的五脏六腑之间能达到一个“中”、“和”的话,你的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然后咱们接着讲第二部分,就是中医到底是如何治病的?它的那种(治病)思路。

这里面也分两点,第一个就是“中医是活人之术”,这个活人分三个层次,一个是活“心”,一个是活“气”,一个活“身”,身体的身。

什么叫活“心”呢?比如说,大家看那个很多人,特别是受到重大挫伤,特别是感情挫伤的时候,人活着,那种死气沉沉的(样子),但身体没毛病,这就是咱们常说的那种他心死了,所以中医第一个是讲活心,如果他心死的话,这个人以后他身体就慢慢会衰亡的,这是很正常的。

第二个就是活“气”,活“气”这个其实就是一个生机,就是看这个人你生机是不是越来越旺,还是生机越来越衰败;其实就是咱们上面(讲的)“上医调神,中医调人(气),下医调病(身)”的“中”医,中医在调人(气),把你生命的那种活力给你调,调旺,把生机给你调旺。

其次就是调身体,就是让身体健健康康,这个身体健康,其实建是建,康是康,“健”就是你四肢能够有力,你的气能达到四肢叫健;“康”呢,就是咱们讲那个“和”,和的状态,就是你五脏六腑之间是不是没有冲突呀,相互矛盾呀,就是那种“和”的状态。

所以咱们中医治病是一个整体观,咱们现在就是提到最中间,那个“中医治人”的治人那个层次,去调人的生机;所以,以前我说过,中医是“活人”之术,不是治病的;如果你一个劲的盯着病的话,其实你就落到下医这个层次;所以咱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首先你要明白到底是养“生”,就是生命的生,还是在养“体”,就是身体的体,还是在养“身”,这个身就是指身体的身,那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喜欢健身,特别是晚上到健身房去,其实你是在养“体”,这种人,如果你不按照这个(生命规律),如果你经常晚上去健身的话,你摸你的皮肤其实是非常僵硬的,你没有一点的弹力,很多人还自以为看我身体多壮、多结实;其实身体最好的还是练太极拳人的身体,我是说真正练的,怎么讲,是传统太极拳,就是是练(行)家的那种,你看他越练的时候,他的皮肤平时是那种很松软、很有弹性的,就像婴儿的那种皮肤(比较接近),但是当他一发力的时候,你是捏不动的,所以要有软有硬、软硬适中,这才符合咱们的中医的“中”;养身呢,就是我刚才讲了“下医”,你把身体养得健健康康,一个是“健”就是能够有力,一个“康”,就大家没有毛病,就是四肢舒展比较自如,五脏比较是能和睦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