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
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收藏)
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收藏)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
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
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
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
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
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
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
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
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
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
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
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内循,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内斜脉。
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
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内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
所以内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
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家传脉诀心法歌诀(推荐收藏)
家传脉诀心法歌诀(推荐收藏)四字捷要脉诀脉理精微人不测,七表八里难分别。
我非歧黄非和意,独持四字捷要诀。
四字之脉是大纲,浮沉迟数为关节。
浮主表而数主热,沉主里而迟主寒。
更看有力与无力,虚实之间定分别。
表里寒热与虚实,四字抱着六家诀。
浮而有力则为风,无力气虚是本宗。
沉而有力则为积,无力气逆或上壅。
迟而有力痛难禁,无力寒痰在胸中。
数而有力则当热,无力血虚疮疡痛。
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
八里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精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几家,明其大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八里暂不论,辨析分明此四者,但用药饵庶不差。
3、浮脉听我来把浮脉学,轻抚肌肤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不用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而无力是虚火,浮而有力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至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里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而无力知是气,沉而有力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寸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心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里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大小肠两寸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心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至诊脉时,稳呼吸,以己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一息四至平和脉,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八九十至将死期。
当医人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足把人混,当医人,阴阳不分,无怪乎,治死活人。
7、左寸浮脉(心)左寸浮,心火虚,不能生土;土困兮,金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自汗,归脾为主,去木香,易白芍,五味敛补;养心汤,补心丹,二方酌处。
归脾汤诗曰:参术龙芪神,远归香枣仁,甘草须用炙,水煎姜枣引。
养心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血足心自宁。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一、把脉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脉象
1. 把脉的方法
(1)取脉的位置:中医把脉主要取脉位包括两脉三关十二经主脉等等,最常用的是两脉(尺、搏动动脉)、三关(尺、关、尚)和十二经脉。
(2)取脉的方法:中医取脉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取脉、间接取脉、双手并用取脉等方法。
2. 常用脉象
(1)脉象的分类:中医脉象分为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脉、滑脉、长脉、短脉等
多种类型。
(2)脉象的诊断:通过观察脉象的频率、强度、和谐度、均匀度等来诊断疾病的性质、
部位和进展趋势。
如脉浮为表、脉沉为里等。
二、把脉的注意事项
1. 环境要安静:把脉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时间要充分:把脉时应该足够时间,才能观察脉搏的形态和变化。
3. 力度要均匀:取脉时用力度要轻缓均匀,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4. 饮食要控制:把脉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食刺激,如饮酒、饮浓茶等。
三、把脉的临床应用
1. 疾病辨证:把脉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归类。
2. 病情判断:把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药物选择:把脉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来选择对应的药物,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观察疗效:治疗后通过把脉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把脉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把脉是一门高深的医
学技术,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中医知识来进行准确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
练习,掌握把脉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任之堂脉法体系
任之堂脉法体系穷究其理号脉不仅仅号的是血管,还有肺经,是肺经和血管和合的(阴阳和合)。
摸脉摸的是什么?(足够理性,正心诚意探查背后的真相)感觉到脉在跳动,其实是气在运行,使它跳动。
比如三天没吃饭号脉就很弱,因为没气了。
号脉是号的背后无形的气。
左手对应心肝肾,右手对应肺脾命门。
左手代表血(阴),右手代表气(阳)。
左手脉:体阴而用阳,以阴为根,由阴向阳转化,徐徐上升的。
右手脉:体阳而用阴,以阳为根,由阳向阴转化,下降。
我们研究的是用,所以左手是阳,右手是阴。
左边是升,右边是降。
左手号左侧身体和后背,右手号右侧身体和胸腹。
(气是立体转起来的)老子像: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诊脉的目的:1、判断人体一体能量的阴阳分配:是否平衡2、诊察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状态:太过与不及3、判断邪正相争的格局脉象的格局很难改变,习性,秉性,都能影响脉的运行。
通过号脉可以预测这个人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离开人世间。
手指头取像为人之头,指目相当于人头部之印堂穴。
与松果体想通。
当足够专注的号脉,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是能量积累的过程。
还有切菜,写毛笔字等都用到指目。
三指并拢,多拢跟患者身高相关。
手法的根本是心法,心法的根本是虚静。
心中装的是什么,就会习惯在手下去寻找什么。
山中有万象,凭心在寻找。
左关右关,相当于关卡,调通了,寸和尺也就好了。
脉势,提供脉的整体趋势。
上越脉势,常见于右手脉,现代人很多,气降不下来,浮在上面。
下陷脉势,常见于湿气重中郁脉势,常见于左手脉,意味着上下焦,中焦雍滞。
问:胃气不降,怎么处理?答:金刚经说,如何降服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时刻活在放下,自然心里就很清静。
后面生前面降,做些动作能有帮助,如劈柴,拜佛,所有促进任脉升督脉降的事情,都有帮助。
低头。
图片.png。
中医把微观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微观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民间中医谈脉诊心得
民间中医谈脉诊心得2016-11-15 转载仰望岐黄我从事中医已经十几年了,最初学习脉诊的时候是看的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里面的四言脉决,李氏的四言脉决是把李时珍的脉决经过整理后收进自己的这本书籍,我当时看了感觉写的很好,很实用,于是通过背诵,记了下来。
当时很多地方文辞写的很好,但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以后通过临床才慢慢的认识了各种脉象的情况,确实是李氏所言,在脉诊里面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
以后虽然也看了一些其他的关于脉决的书,但是通过比较,感觉还是李氏总结的实用,所以直到现在还是以李氏的四言脉决指导临床。
现在很多中医学者不重视脉诊,注重问诊和化验检查,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如果做中医不懂脉诊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功,在我们农村做中医,如果不能精通脉诊,那病号是不认可你的医术的,所以说,学好脉诊不光是业务上的事,还是以后经营上必须要掌握的。
日本的中医学者不重视脉诊,但是很偏重腹诊,腹诊可以弥补脉诊,但是不能等同脉诊,看了日本学者汤本求真,矢数道明,大冢敬节等人的著作,感觉很多地方脉诊阙如,很令人遗憾,但是思想下,作为外国人,能把中国的中医学问做到如此地步,并且一丝不苟,不能不令我们国人汗颜。
还有的中医学者对四诊中不拘于脉诊,擅长用其他诊法,比如慈溪民国名医范文甫,擅长用望诊,辽宁中医彭静山擅长望眼看病,宋代钱乙也比较擅长望诊和听诊,在《小儿药证直决》里就有他这方面的医案。
但是我感觉多年来使用脉诊看病,对指导处方很有帮助。
比如有人胃部不适,有火灼感,并且有隐痛,此种情况用中药的话如果不结合脉诊就感觉无法处方,你不知道他究竟是胃火还是肝火,如果把脉的话就可以确定了。
你可以细心体会患者的双关部位,看看哪部不调,如果是右关洪大,是胃火盛,可以用清胃泻火的药物,比如大黄,黄连,地榆,瓜蒌,苏梗,如果是左手脉象弦大,或者弦滑,那就是肝木来攻克胃土造成的,可以用清肝泻火的药,栀子,豆豉,龙胆草,当归,黄芩,柴胡跟,青皮,脉象兼滑的话,就再加半夏,生姜,调肝即可以安胃,如果是右关沉滑有力,不管大便是不是干结,都可以用大黄厚朴枳实焦山楂麦芽来攻下。
两大高手谈脉法:谈仲景脉法的学习与应用!
两大高手谈脉法:谈仲景脉法的学习与应用!一、王幸福谈仲景脉法也许是时代的要求,现代中医对生化检查、核磁、CT、B超等检查技术非常熟悉,传统的四珍八纲虽然强调应用,但真正能做到张仲景所强调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越来越少了,特别对于脉诊,其应用大多也是关注一分钟跳几次,甚至连浮沉迟数都分不清。
这也难怪,对于脉诊这样事关中医前途的如此重要的内容,在目前长达五年的中医教学中,据说脉诊教学的课时不到20个学时,甚至在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把有关仲景脉法最为关键的两个章节“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都删除了。
古人对于脉诊的难学不易早有名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一辈子都不容易掌握,这短短的20学时又怎么能学得好?况授课者大多自己不懂,往往照本宣科,一带而过,郭博信先生批评该现象是“以已之昏昏,使人之昏昏”!以致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妄言“中医不能停留在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上”,甚至某些自诩为铁杆中医的也认为脉诊虽然列为四诊之末,或为可舍之诊,貌似有理,实则误人不浅,毁了中医事业的根基。
2008年11期中医杂志发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一篇题为“基于小型猪特点建立脉诊教学模型”的文章,用猪的后肢股动脉切脉、前肢腋动脉采集脉图的方法作为脉诊的教学模型,这种脉学教学方法竟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实际上,脉诊不光是经典中医的特色,更体现了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换言之,只有精于脉诊,才能做一个好中医,既然号称中医,就得坚持中医特色。
张仲景虽然也认为“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望而知之谓之神”,既没有通天之灵,但通过努力做一个好中工、下工总是可以的,提高临证水平,学好四诊八纲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强调重温经典、学习经方,更应该溯本求源,把应用经方的基础打牢。
而应用经方掌握脉诊更是重中之重。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和“**脉证并治”冠以篇名,说明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
经典:四脉六脉八脉十脉!(临床脉法)
经典:四脉六脉八脉十脉!(临床脉法)四脉为纲诊法脉状种种,内外脏腑之诊,全赖于(概括)浮、沉、迟、数四者为大纲耳。
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经云:寸口脉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注:这里寸口兼两手六部而言。
不专指右寸也。
1、浮沉是审起伏,迟数是察至数。
凡浮之不浮,不沉而在中,不迟不数而五至者,谓之平脉。
是有胃气。
可以神求,不可以象求也。
如一见浮沉迟数之象,斯为病矣。
浮象在表应病亦在表;浮脉虽有里症,则主表其大纲也。
过浮为外邪过猛,抗病力过激,致正气受损较重,无力维持其自身阴阳的最低平衡。
故病情较重。
2、沉象在里,应病亦在里,沉脉虽或有表证,则主里其大纲也。
3、数为阳,阳主热,而数有浮沉。
浮数应表热。
沉数应里热。
虽数脉亦有病在藏里者。
然六腑为阳,阳脉营其腑,则主腑其大纲也。
过数为热邪太盛,阴气损伤,潜敛之力不能制药其数,皆由阳亢之极而阴不能维系之重症。
4、迟为阴,阴主寒,而迟有浮沉。
浮迟为表寒。
沉迟为里寒。
虽迟脉多有病在腑,然五脏为阴。
而阴脉营其脏,则主脏其大纲也。
脉状种种,概括为浮、沉、迟、数。
然四者之中,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
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一、浮脉1、脉象与分析: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说明,浮脉脉力,浮东八脉为纲诊法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之下轻重辨之。
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
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
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
八脉为纲,即三部分持成定法说;浮主表,沉主里,二脉指下,轻重辨之;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此八脉为纲也。
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心和肺);中取(浮沉之间)能观察脾胃机能变化(脾和胃);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肾和肝)。
民间中医绝技之脉诊心诀
民间中医绝技之脉诊心诀诊脉传心诀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即为虚,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而无力是弱,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迟而无力缓与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读之则知脉之名体,轻重缓急虚实表里。
①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
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
(数:读朔,当快讲。
)③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脉主病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
沉寒积痛微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
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缘积聚热相攻,结为阴寒有所积,动为惊悸血崩淋,牢为寒痛木乘脾,代为正气已飘离,细是精枯形瘦极。
①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
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
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且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脉法大全寸部脉法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左寸见虚,心中恍惚; 右寸见虚,胃内衰微;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内经》四时脉法浅谈
《 内经》 时间 医学 以 日、 、 、 等 天 体 的运 转 的 月 岁 斗 为依据 , 用 了 甲子 历 、 阳合历 、 采 阴 运气 物候 历 等历 法 , 用 以研 究 与探 讨天 象 、 象 、 地 气象 、 星象 及 其 对 自然 界
为宜 ” 。这 说 明人 体 正 常脉 象 是 随 着 自然 界 阴 阳 消 长 的 规律而 变 化 , 每时 每 刻都 应 与 自然 界 的 “ 四时 节 序 ” 相应 合 , 即所 谓 “ 四时 为宜 ” 。如 果 与 “ 时 节序 ” 相 四 不 应合 , 则为 “ ” 失 ” 为病 态 。 同时 从 不 相 应 合 中 失 。“ 则 去探 求其 原 因 , 以取 得诊 断 的结 果 。因 之 , 四时阴 阳五 行 的“ 四时 节 序” 成为 《 便 内经》 脉与人 体 病 态规 律 的 诊
纲领 之一 。
《 内经 》 一步 论 述 了四时 平脉 产生 于 自然 界生 长 进 收 藏规律 、 过不 及 的 病 脉 及其 临 床 表 现 。说 明这 些 太
都是“ 四时之 序 , 从 变异 ” 逆 的结 果 。《 玉机真 脏论 》 : 云
“ 黄帝 问 日: 春脉 如 弦 , 如而 弦 ? 岐 伯 对 日 : 脉 者 , 何 春
所分 ; 之有 期 , 分 故知死 时 。微 妙在 脉 , 不可 不察 ; 之 察
有பைடு நூலகம் 。从 阴阳始 , 始之 有经 ; 五行 生 , 之 有度 ; 从 生 四时
病 肾脉来 , 引葛 , 之益 坚 , 肾病 ; 肾脉 来 , 如 如 按 日 死 发
民间脉法:独创43脉!(脉位、脉力、脉率)
民间脉法:独创43脉!(脉位、脉力、脉率)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等的混合演变构成43脉。
脉象示意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复杂结构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粗细尖硬软弱脉力显示,在示意图上以3-7个的脉波表示,浮、硬、尖、宽、元、浮、洪每部脉象,分别用七图表示之。
代表诊脉时出现三到七个候。
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三到七个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三个粗细线表示,如脉细则填一到三个格,大脉、洪脉、实脉、急脉、宽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三个到七个脉波示意图,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
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示意图,每一个波相当3-6秒钟(1/10分钟),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迟脉(一)脉象:迟脉一息三至,凡脉搏慢于正常均谓迟脉。
迟脉一息三至,一分钟脉搏约在60次以下。
《脉经》谓:“迟脉呼吸三至,至离经脉,则仅二至。
”即说迟脉一分钟54次。
如每分钟仅36次,则为离经之脉。
(二)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三)迟脉分类辩脉纲领表(1)迟轻而不行——缓脉病解迟脉主寒脏病亦是(2)迟漫而时止——结脉郁实二至三至数目可揣(3)迟涩止定期——代脉多死迟各兼有四条脉理(4)迟弱不流利——涩脉血痞(四)示意图解:迟脉由于脉搏的至数减慢,波峰仅描绘1-3个脉波,代表脉搏每分钟在50-60至左右,脉体和脉力,根据兼脉、兼症的不同而异(五)主病:迟脉为阳失职(指心肾阳)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候。
历代医家皆以迟脉属虚寒。
据临床体会,迟脉多见于心阳衰微,体力虚弱,血压降低者。
如浮而兼迟,多为表寒,没迟为里寒。
考古人所谓之胸中大气,多指胸中心肺机能而言,心阳不足,是脉迟的主因。
迟而兼涩,属血寒;迟而兼弦,多为胃痛;迟而细小,常见于气血虚弱;迟而兼实,多为内有信滞。
所以迟脉的出现,不外虚实寒之影响,或气血之壅滞。
如阳明燥结即常出现迟脉,但其脉必迟而有力,其证必表现为热证。
古脉法大全
古脉法大全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 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 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 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 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 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导读:本文从脉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的角度对各家脉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介绍总结了意势取脉法、脉点脉法、脉晕点脉法、方脉相应脉法、图像脉法的代表及其优点,肯定了脉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导师指导下,我陆续接触了几种脉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脉学的魅力和巨大临床价值,对传统中医的脉诊学有继承也有扬弃。
虽然这些脉法能否最终成为一种脉学流派尚需时间的考验,但这些脉法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脉学,带给脉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很大启示。
笔者拟从脉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的角度做介绍,其中的一些脉法笔者略有体会,有些只是接触过但印象很深刻,具有文献价值,如实记录下来之后,我相信这些脉学方法将来会遇到知音。
因资料所限,篇幅所限及笔者对脉学领悟程度不够,本文只选取几家做提纲挈领的介绍。
一、意势脉法翻阅脉学文献典籍,可以看到许多用“位、数、形、势”为纲领论述脉象者,但是加意细读,往往有论之欠详,主次难辨之感。
齐向华教授充分借鉴了这一脉学思想并加以发展完善,强调在重视脉形、脉位的基础上,着重体察脉势,最终形成对脉意的准确把握,临证时注重对脉象中脉意脉势信息的提取,形成特色鲜明的意势取脉法。
脉意,泛言是指脉象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的一种感觉,即真意,是对脉象整体特征的知觉,代表脉象根本“意图”的东西,其中包括脉势、脉位等,它更多是指一种抽象的综合。
相对来讲,脉形、脉位要具体得多。
在脉象实践中,意势脉法能够“以脉识人”,讲求把握“人的状态”,认为脉象不但能够充分体现疾病的中医学病机,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人的体质、个性特征、经历。
从脉象中探知人的体质。
齐教授根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并参考近年出现的中医体质学分类方法,以禀赋和阴阳五行气血盛衰以及脏腑的内在变化将人的体质进行了大致分类,临证时有利于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可以借助脉象在短时间内做出不同人群的体质分析以及不同体质对疾病易感性、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性和转归的预测。
经方脉法:脉证对应寸关尺!
经方脉法:脉证对应寸关尺!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1寸脉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
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
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
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
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
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
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
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
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
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
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
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医学传心录》教你把脉看病,先学学左手三部脉~建木医社
《医学传心录》教你把脉看病,先学学左手三部脉~建木医社《医学传心录》是一部中医临床捷径奇书,内容涵盖诊脉、汤头、本草、证治等,皆为中医精华和先贤心法,以往是作为秘本,被中医人争相传抄。
建木医社邀请传统中医世家传人王寻之老师精讲《医学传心录》,本文摘录“诊脉六法”中左手三部脉凭脉辨证之法,和大家一起学习进步~诊脉六法之左手脉讲者/ 王寻之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
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
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
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次看肝脏弦又长,纵然有病也无妨。
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
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
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
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
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
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摘自《医学传心录》诊脉六法01“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意思就是说,我们先看这个左寸心部的脉,心脉自然如钩啊,浮大而散又拍拍而浮嘛,是个洪脉、钩脉,这是正脉。
“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如果说脉不够从容,浮而有力,这是心经有热,心火过旺嘛。
它的主病是什么?舌破,小便疼。
舌破可以拓展为口腔溃疡,小便疼是尿赤,热淋涩痛啊。
“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弦和紧是个郁结之象啊,如果这个浮脉又兼了这个弦紧之象,这就是感冒风寒了。
如果脉再加一点数啊,就是头痛啊,发热恶寒,这个病就发作起来了,是这么一个意思。
“惊悸怔忡沉细弱”,如果说这个心脉沉细弱,就跟它的浮大这个正形构成了一个天地之差了,这是什么呢?对应的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啊,所以会惊悸怔忡。
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用补心气、补心血一类的方法。
“上焦蓄热洪大应”,本来前面讲了浮而有力心经热,那么心肺同居上焦啊,如果人的胸腔,心包括肺这些地方蓄热,都会出现洪大脉。
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辅之官,相辅跟君主在一起的,有大热最先知道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近年来,在导师指导下,我陆续接触了几种脉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脉学的魅力和巨大临床价值,对传统中医的脉诊学有继承也有扬弃。
虽然这些脉法能否最终成为一种脉学流派尚需时间的考验,但这些脉法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脉学,带给脉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很大启示。
笔者拟从脉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的角度做介绍,其中的一些脉法笔者略有体会,有些只是接触过但印象很深刻,具有文献价值,如实记录下来之后,我相信这些脉学方法将来会遇到知音。
因资料所限,篇幅所限及笔者对脉学领悟程度不够,本文只选取几家做提纲挈领的介绍。
一、意势脉法翻阅脉学文献典籍,可以看到许多用“位、数、形、势”为纲领论述脉象者,但是加意细读,往往有论之欠详,主次难辨之感。
齐向华教授充分借鉴了这一脉学思想并加以发展完善,强调在重视脉形、脉位的基础上,着重体察脉势,最终形成对脉意的准确把握,临证时注重对脉象中脉意脉势信息的提取,形成特色鲜明的意势取脉法。
脉意,泛言是指脉象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的一种感觉,即真意,是对脉象整体特征的知觉,代表脉象根本“意图”的东西,其中包括脉势、脉位等,它更多是指一种抽象的综合。
相对来讲,脉形、脉位要具体得多。
在脉象实践中,意势脉法能够“以脉识人”,讲求把握“人的状态”,认为脉象不但能够充分体现疾病的中医学病机,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人的体质、个性特征、经历。
从脉象中探知人的体质。
齐教授根据《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并参考近年出现的中医体质学分类方法,以禀赋和阴阳五行气血盛衰以及脏腑的内在变化将人的体质进行了大致分类,临证时有利于对病因病机的分析。
可以借助脉象在短时间内做出不同人群的体质分析以及不同体质对疾病易感性、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性和转归的预测。
齐教授认为人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在脉象意势信息当中。
如脉势豁大的阴虚阳亢之人,个性上表现为敏感、急躁、遇事沉不住气,临床症状常见心悸,失眠,头痛等。
在脉象中可以提取出脉比较细,脉来浅软豁大,脉势激越等特征,综合形成不包容而失涵的脉意。
意势脉法能够将诊到的脉象特征与中医传统理论紧密结合,服务临床,为中医辨证在病机上打开渠道,提供可靠依据。
脉的意势作为立法遣方的基础,凭脉辨证,凭证用药,有的放矢,疗效显著,给人很奇妙的感觉。
如对人敏感程度的判断,常常依据脉势当中“锐利”的手感。
当脉象来去之时出现锐如刀锋的脉感,人的神经类型比较敏感,容易发觉细致的东西。
反之,升支钝圆,艰涩难进,往往是不慧、迟钝的表现。
意势脉法认为人的生活经历也能够在脉象中体现出来,这也许可以用“痕迹”来解释,不同的环境和经历造就不同的事物,因而留在这个事物上的“痕迹”也不尽相同。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痕迹的规律性,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它的来历和环境。
人也是如此,脉象也是留下“痕迹”的地方。
试想一个生存环境局促,具有沉重心理压力生活的人,其脉象当然不会同于衣食无忧,境遇顺利者。
有压力的脉象绝不同于没压力者,这是笔者的真切体会。
这个现象有深远的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源。
从脉象上讲就简单得多了,来势沉重滞涩,脉气重浊者一般多为生活比较艰难,为生计奔波,辛苦劳力之人;而脉势滑利,脉意流畅清虚者,思虑少,担心少,生活优越富足。
临床上许多心理郁积很深的患者,他们曾经有过深刻的心理体验或精神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在平素的意识中淡忘了,但这时从脉象中还可以明显摸出精神伤害留下的深深创痕。
这些创痕一般都是当时强烈的心理情绪反应造成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改变,意识虽淡忘了,身体的气血却记住了,于是这种痕迹就成为生命的一种不和谐因素沉积下来,日久慢慢就会产生病理变化,扰乱正常的气血运行,造成一种潜在的病理因素,幻化成疾病前趋症状表现出来。
我认为脉意脉势的这种细致体察带来的医学心理学意义是巨大的,不但能够提早发现疾病的苗头、隐患,还可以与精神分析派的“潜意识”学说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掘人的“潜意识”和脉象之间的联系。
人的状态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体“气血运行”的状态,脉象的意势特征体现出的就是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和变化趋势。
然而由于对于脉意脉势感觉层次不同,获取的信息量和精细程度是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摸到的脉势脉感的分析尤为吃功夫,形成脉意的过程体现脉诊水准,若要综合脉象之中的诸多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除应当具备丰富中医学知识、现代医学知识外,还需要人文、社科知识,惟有如此方能做到“不失人情”,从而获取对人生命状态整体、精确的把握。
意势脉法虽然注重宏观整体,但对于局部却并不失于细致,齐向华教授能够从脉象来去之中,从脉势里面体察血液成分的变化,如血糖的高低及血脂高低等血液指标的变化等。
我想这正是脉象意势高层次分析的具体应用。
二、脉点脉法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医学科学的日益发达,医学对于人体组织器官的认识已经非常精确,用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解释疾病已经在人们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主流,西医的疾病概念深入人心。
这就对脉学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那么脉象能否明确诊断具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病变?脉象能否摸出具体的疾病呢?答案是肯定的。
脉学界异军突起,发展出一支独特的擅长诊断组织器官病变的微观脉法,脉点脉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脉点脉学对脉象信息的提取角度是独特的,它的长处是对组织器官的明确定位。
脉点是金氏脉学确立的概念。
素以精准著称的金氏脉学,依据现代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和对现代医学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的掌握,将脉动这一连续的运动过程分解开来,形成多个脉点,并将诸多脉点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逐一对应,在脉象诊断疾病的定位方面独树一帜。
如他将脉象上升支的脉点分配于人体膈肌以上的脏腑器官,将脉象下降支的脉点分配膈肌以下包括下肢在内的脏腑器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
当年正是金伟先生对脉象升降支长达半年之久的体察,发现肺结核患者“在脉象上升支有一个细微变化”,从而确立肺脏在脉象中的位置,然后逐渐打开脉点,终于发现了脉点与脏腑对应规律。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金氏也是要求从区分脉象的升支和降支入手,一点一点深入,由粗略到细致,逐布分化。
金氏脉学的脉点与人体解剖定位是基本对应的,金氏脉学可以得出脏腑组织器官病变准确的定位、定性,临床上对各种有形占位位疾病如肿瘤可以做出很精确的诊断,金氏脉学的准确率达85%,堪称脉学的一支奇葩。
三、脉晕点脉法以许跃远先生为代表的晕点脉法是近年来出现的能够明确诊断内脏器官疾病的脉法。
他立论于生命全息理论、胚胎学、人体神经节段分布等,提出了摸脉人的脉诊思想,发现脉象图,改变了寸口脉分属内容,打开脉学与现代医学的对接门户,提出风脉、边脉、浊脉等主要脉象,将生理解剖学汇通与脉象学,提出三维脉位,左右脉合参。
脉人思想。
许先生认为,寸口脉的分属好像是胎儿睡在脉道里,一侧寸口脉就是他的半个身躯,各个脏器基本按人体解剖部位排列在脉道中,并且是三维立体的,候脉就是摸脉人。
许先生详细解释了脉晕点概念,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容。
他说:“候脉时,左右寸口脉体上常常会触及许多点状的搏动力点,也常常触及到许多凹陷的或无力的搏动弱点,这些点状脉点在寸口脉上的分属与人体脏器的疾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研究这些脉点与脉点间的关系,脉点与脉象间的关系,对疾病脏器的脉诊有极大的意义。
”指出阳性脉晕点多见于脏器充血、水肿、脏器体积增大、淤血性梗阻。
阴性脉晕点多见于脏器体积减小,慢性病变的萎缩、组织缺血、栓塞等。
四、方脉相应脉法方脉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彭应天先生从事方脉诊疗工作四十年,深感“几千年来,这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均有所长……但后学在临床上综合应用实是一大难事。
各宗一家之言,势难适应各种纷繁复杂的疾病”,痛感“方脉学术亟须总结出系统完整有关疾病性质、类型、病理传变、转化规律及生理反应和证、脉、药、方相连,整套有法则的诊疗方案。
”1999年提出药、脉、证、方相印法,简称方脉相应法。
察脉知证,依证用药,以药名脉。
提出桂枝脉、荆芥脉、柴胡脉、独活脉等外感病药脉象以及当归脉、干姜脉、厚朴脉、石膏脉、白术脉、地黄脉等数十种内伤病药脉象。
举例柴胡脉,左关浮取,脉管壁上单独浮起一水泡样脉象,虚软无力,随同脉搏起伏。
症可见眩晕,耳鸣,耳聋,口苦,不欲食,胸胁痛,痰涕黄,寒热往来,耳后肿痛。
病因是外感不退,内伤食滞,郁怒不解,肝气不疏。
还有药证配伍,病理演变等。
认为柴胡脉证,多为其他病症引起,肝胆不宁静,表明身体某部有病邪的干扰,治病应当求其所因,伏其所主。
这种以药名脉的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临床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五、图像脉法安徽铜陵周华青老人是一位革命前辈,青年时代因病而学医,参加革命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给人看病,探索脉象,通过几十年时间和三个阶段的探索,终于“在古代脉学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诊断,发现了不同于前人的一些新脉象”。
周氏的几个脉学理论观点很有特色,非常值得重视。
他提出脉象分为“主脉”和“副脉”。
主脉的特点是长存的,有病时存在,无病时也存在。
副脉是主脉的派生,出现在主脉周围,上方或下方,前边或后边左边或右边,特点是暂存,有病时出现,无病时隐藏。
对于疾病的诊断,副脉的参考价值大。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周氏将临床疾病的主、副脉形态用图像的方式表示出来,写了一本《图像诊脉法》,对这一脉诊方法做了阶段性总结,书中有多种临床疾病的脉图,如胃炎、胆结石、支气管炎等,并加以解释,使脉象变得直观形象,人们可以按图切脉,熟练掌握脉图后即可用脉象诊断疾病,可谓表述脉学一大进步。
图像诊脉法是以传统脉象作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还指出古人认为脉象都是上下垂直跳动的,他却体会出心肺两部脉象是顺手臂方向左右搏动的。
可谓发前人未有之言论。
以上就是对各家脉学的简要介绍。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脉象的脏腑器官定位在《内经》时代就已有之,后来不断有人进行发挥,仅举近人一例。
1996年,河北丰润刘亦非老中医在古稀之年写了一本《朱氏脉学观》,他很崇尚《内经· 素问·脉要精微论》对于寸口脉脏腑定位,即“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他称作“九十三字”定位,从中得到启发,将寸关尺三部脉,按三维立体,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内中外,顶中底,里中表,分作一百三十五个部位,是20 世纪70 年代出现的一种脉象脏腑定位方法。
他说:“人体若圆柱,脉体本亦圆,脉分左右臂,各作半圆看,左脉诊身后,加以脑肾肝,右脉诊身前,面胸腹脏兼,掌后有高骨,关关位持中线,横截成三部,名分寸尺关,本可增两部,下竟与上巅,每部再三截,三部分九段,三部不等长,均作九位看,纵剖内中外,二十七位见,每位断五层,百卅五位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