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脉法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二、《伤寒论》辨病、辨证、辨症、治疗
<一>概念 (一)病: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 病理性概括,是对该病的本质性认识。 (二)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现阶段的病 理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判断。 自觉症状(主诉)① (三)症:症状的简称 它觉症状②
①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 ②是诊断、辨证的主要依据
(八)正邪相争说
祝味菊认为《伤寒论》中的六经是指正邪相争的 不同阶段。他在《伤寒质疑》中说:“太阳之为 病,正气因受邪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 病,元气愤张,机能旺盛,则抵抗太过也;少阳 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 力,未能长期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怯 懦,全体或局部之力抵抗不足;厥阴之为病,正 邪相搏,存亡危机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
(三)标本中气说
以张志聪、陈修园为代表的一些注家,根据《内经》六气 标本中气的气化理论解释《伤寒论》中的六经。他们认为 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天地之间有,在人身之中亦有。无 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若外感风寒更以邪伤证,始则 同气相求,继则从气而入寒;寒邪郁于太阳之经,邪正之 争发热则是从标;太阳病不解可内陷少阴,故“中见少阴 ”。陈修园甚至说:“六气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论《伤 寒论》。”(《伤寒论浅注·读法》)
(八)证治纲领说
董氏认为,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与证治纲领的高度统一, 它综合的反映与提示了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的对 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进 行处方与遣药,提供了依据。
(九)症候群说
黄文东、金寿山、吕敦厚等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 实质是六个症候群。当然,这六个症候群是仲景把外感病 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病性的 不同而归纳划分的。并非指某一具体的症候群,与西医的 概念不能等同。孙氏亦认为《伤寒论》六经是一种症候分 类的方法,是张仲景总结了前人学说,加上自己丰富的临 床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创造性地将热性病在发展过程 中的许多症状,按照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盛衰,病情的进 退轻重和病位的表里深浅,做全面的考虑,找出其一定的 规律,归纳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 个症候类型,作为热性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诊法及其它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诊法及其它
66.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宋本 脉法)
67.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 便,格则吐逆。(宋本脉法)
68.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和平,虽剧当愈。(宋本 脉法)
10.病有表里、虚实、寒热并杂见,以阴阳统之。(拟补)
11.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多寒,数为病热。虚为不足,实为有余。 弦为表里居中,当有错杂。(拟补)
12.诸脉,有太过与不及,太过为阳,不及为阴。(拟补)
13.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 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脉经》)
74.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宋本脉法)
75.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宋本脉法)
76.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 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宋本脉法)
77.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 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 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 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宋本脉法)
6.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经》)
7.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 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经》)
8.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脉经》)
9.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 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脉经》)
81.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 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 虚冷,故令脉紧也。(宋本脉法)

伤寒论主症与主脉辨证方法

伤寒论主症与主脉辨证方法

2.主症结合兼症 兼症虽然处于诊断的从属地位,但有时候可以对 主症做出补充。例如心悸作为主症出现,仅能确 定病位在心,兼喜按压为桂枝甘草汤证;兼烦躁 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兼疼痛为实薤白桂枝 汤证。
5.六经病主症辨证举例:
太阳: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二症一脉) 阳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大便秘结 少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太阴:腹胀满,大便溏泄 少阴: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逆冷 厥阴:厥热胜复、蛔厥(腹痛,四肢逆冷,吐蛔 虫)
3.骆美欢,女,80岁,广州从化人,住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初诊日期:2015-9-9 患者因不明原因呕吐,不能进食而住院一周,尚 不能查清楚原因,呕吐一直不能缓解,饮水、进 食即吐,靠胃管少许进食。 神情淡漠,昏睡状态。皮肤摸之有发热感,舌红 绛,少苔,脉弦数有力,大便溏,日2-3次。
中医辨证为脾肾阳绝,浊阴上逆。 四逆汤加减 附片15红参15生姜汁30滴,三剂。 水煎2次,每次1小时以上,两次煎液合并,浓缩 成150毫升,加入生姜汁30滴,分早晚2次灌胃给 药。 服完第二剂后,病人精神状态大为好转,已经可 以起身说话,呕吐基本缓解,并自己要求拔去胃 管。二诊改为小半夏汤加味。 按:脉、舌均为假象,舍脉从症。
主症不仅在诸多的临床表现中占主要地位,而且在一定程 度上对其他的症状、体征起决定和影响作用,也常常成为 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兼症也称为“次症”,是指病证的次 要症状与体征。在疾病过程中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表现 一般不如主症突出或明显,有的往往随着主症的产生而产 生,随着主症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某患者症见发 热、面红、目赤、汗出、口渴喜冷饮、胃纳不佳、小便黄 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脉滑数,其中发热为主症, 其他则为兼症,其他症状随着发热的增高或消退而出现加 重或减轻的变化。

伤寒论22篇内容

伤寒论22篇内容

《伤寒论》22篇内容如下:1.辨脉法和平脉法。

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2.伤寒例。

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

3.辨痓湿暍脉证。

主要论述痉湿暍的证治。

4.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论述太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5.阳明病脉证并治中。

论述阳明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6.少阳病脉证并治下。

论述少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7.太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太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8.少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少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9.厥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厥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10.霍乱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霍乱的证治。

11.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阴阳易和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12.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发汗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3.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发汗的疾病脉证,以及发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发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以及发汗不当导致的各种后果。

15.辨不可吐: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吐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吐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6.辨可吐: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吐法的疾病脉证,以及吐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7.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下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下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8.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下法的疾病脉证,以及下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9.太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0.阳明病类辨:主要论述了阳明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1.少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少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2.太阴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阴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以上是《伤寒论》22篇的全部内容,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2011-11-04 19:52:11)转载▼标签:杂谈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

1.脉象的阴阳定位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

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

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

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

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

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

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

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

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

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11】【 312】【313】【 314】睁开全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十。

甘草 xx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 xx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陈修园: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

今少阴病二三日,乃三阳主气之期。

少阴君火,外合三阳,上循经脉而及咽。

其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服汤后不差者,与桔梗汤。

【述】此言少阴之气循经而上逆于咽也。

黄元御:二三日,初觉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以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是以咽痛,甘草泄热而缓迫切也。

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泻热而缓迫切,桔梗降逆而开结滞也。

刘世祯:此示少阴咽中肿痛之证,盖心邪乘肺之变,而营热外泄于气之为病也。

经曰:气伤痛,形伤肿,先痛尔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尔后痛者,形伤气也。

故知同一肿痛之证,因病情有先肿、先痛之殊,则病机分在阳、在阴之异。

痛先而肿后者,气热烁血之诊;肿先而痛后者,血热移气之变。

盖咽隘之部,在阴为肾液上注之门,在阳属中精内阅之使(经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

又曰:胆为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故知阴经阳经,皆有咽痛。

但在阳则邪在脉外,多先痛后肿,肿连颐颊之间;在阴则邪在脉内,多先肿后痛,痛在咽门以内。

凡少阴咽中肿痛,必肿痛不甚,昼缓夜剧,口中胶而小便清,或时清时热。

脉当浮而急,按之微弦(必兼细象)。

有痛引腹中之意。

何以知引腹中?必微咳而知之。

宜不炙甘草一味作汤,备清热解毒、缓急润燥之功,则急痛壅肿并解。

设不差者,肺气之上结也,宜桔梗汤治之,苦甘合化,散结滞而消痈肿,此为利窍排浊之剂,非外达邪气于皮毛也。

桔梗,味苦性平微散,解结滞,排脓血,开肺窍,利咽喉,肺气虚损者忌之。

【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可以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方十一。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一、引言《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其中关于辨别脉象的方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讲义主要介绍了《伤寒论》中有关脉象辨识的两种方法:辨脉法和平脉法。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二、辨脉法辨脉法是通过观察脉象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辨脉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脉象形态脉象形态是指脉搏的形状。

《伤寒论》中将脉搏形态分为浮、沉、长、短、细、数、滑、涩等多种类型。

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2. 脉象节律脉象节律是指脉搏的跳动规律。

正常人的脉象应为等距等速,如有不规则跳动,则可能反映患者体内的病变。

《伤寒论》中还提到了脉象跳动的速度快慢与昼夜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辨识。

3. 脉象力度脉象力度是指脉搏的强弱程度。

正常人的脉搏应有一定的力度,如果脉搏过弱或过强,则可能反映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伤寒论》中将脉象力度分为弦、细、滑、虚等多种类型。

三、平脉法平脉法是指将双手掌贴在患者两个脉点上,观察和感受脉搏的情况。

平脉法重点在于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平脉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脉象特点,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平脉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洗手消毒:在进行平脉法之前,医生首先要洗手并进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摸脉:医生用手掌贴在患者的两个脉点上,感受脉象的情况。

在摸脉的过程中,医生要注重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方面的变化。

3.询问病情:在摸脉的同时,医生可以向患者询问相关信息,如患者的症状、疾病史等。

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4.分析判断:医生根据摸脉的结果和患者的病情表述,进行分析判断,确定患者的病因、病位和病势,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总结《伤寒论》中的辨脉法和平脉法是传统中医诊断中常用的方法。

辨脉法通过观察脉象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伤寒论,由东汉末年医家倪海厦所著,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

下面是倪海厦《伤寒论》的文字版:第一章:辨伤寒论伤寒之本,当得脉之应,而后治之。

脉应而弗治,治之常近,故曰可刺也。

今刺之而汗出者,乃欲引其外。

其病甚者,条脉凡七,菀而后刺。

其卒然脉绝者,阳明病也。

绝者,阴阳俱绝也。

阳明者,阴胱以上腹有热也。

臂尺中为阳明,两骨之间为少阳。

汗出愈者,其脉不来也。

微切之,随而脉至。

脉沉而细,不可刺也。

今伤寒者,脉来而不沉者,精气纵解也。

阳明中风而烦者,剥白脉也。

颊有疮者,太阳之疾也。

目胞内血,其人恐惧。

阳明中风者,两脉自视。

心下悸,胃中寒,其人欲得温熨。

太阳中风,胸满欲破,上气,欲呕,眩冒如醉。

四肢重痛,恶寒而不欲去被,此人有寒也。

第二章:简发微论病如久矣,按之心下久,气从脊起者应下之,下之愈者是也。

脉浮大,按一之而若以前后言应当发不发者是也。

按之小者证尺中沉者不能更替而大者是也。

按之而出动而有病者是也。

按之心中闷满而胃伤不用食者必吐乃愈是也。

按之气亦不下是也。

下之脉小紧而静者是也。

按之脉无音而来者是也。

下利减脉微而阴也。

今按之应手心为热者,阳明病也。

无刺,甚者可刺,太衝盛者不可,此脉按会鸣。

骨节痛者是也。

刺之热无刃者刺有毒也。

第三章:伤寒发微动医治法发也者,实也;微也者,疏也。

痛而发者实也,痛而疏者微也。

微者与食共用,治疏痛者筋之必伤。

今痛疏者无筋,重者上率骨节者筋也。

骨节痛者阳明病也。

切脉而无独也。

刺者,决血也。

养者,生血也。

发者,发血也。

血以流离,气以存亡。

故曰:伤寒者,血有余而气少也。

中央气不衰,身重而疼谵语者可刺太衝也。

阴阳俱衰者不可刺也,非补泻之时也。

亡阳者,阳脉死,阳脉立,气出于上焉。

三阳当会,刺手太阴阴阳也。

阳明太阳少阳俱刺之。

脉动者取之也,静者实之。

静以复动无益也。

先有还阳,以太阴阳明开太阳小阳微期。

三阳下无益也。

静以复动,此病难治也。

...(文章继续,若需更多字数,请告知)。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伤寒论卷第一 辨脉法

伤寒论卷第一 辨脉法

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卷第一辨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伤寒论——阴阳脉法ppt

伤寒论——阴阳脉法ppt
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阴阳脉法现代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促进中西医结合
通过对阴阳脉法的现代研究,能够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阴阳脉法现代研究的意义
06
结论与展望
阴阳脉法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辩证施治,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要点三
探索脉象与证候、疾病、药物等的关系
通过研究脉象与各种中医证候、疾病、药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阴阳脉法的科学内涵。
要点一
要点二
脉象客观化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脉象进行客观化研究,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脉象信息研究
通过对脉象信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脉象信息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要点三
伤寒论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主要内容
辨症、立法、拟方
篇章结构
共10卷,23篇。卷1为辨症基础,卷2-9为伤寒论各症,卷10为杂病论。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家必读之书。
历史地位
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国际化推广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病变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伤寒论中的脉象变化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方面。
伤寒论中的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脉-穴位”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脉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伤寒脉法:全集归纳20种伤寒脉象!

伤寒脉法:全集归纳20种伤寒脉象!

伤寒脉法:全集归纳20种伤寒脉象!导读:脉象的诊断意义,初看起来简单明了,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虚脉主正虚,实脉主邪实,历代脉学著作及教科书中所说,大致相同,似乎没有分析的必要。

其实不然,我们如能细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便能体会到脉诊的诊断意义与病情的发展、证候的变化、病人的体质、病邪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个脉象的的诊断意义往往是多义的,应与各种相关因素综合分析之后才能明确其对具体病人的诊断意义。

兹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各个脉象的意义作一番穷尽性的简要的分析。

试图改变一脉一证的脉诊观念,以提高脉诊的临床诊断价值。

一、浮脉《伤寒论》中共记载浮脉64次。

提示表证者43次,占百分之67(其中6次不是典型的表证,但有外邪)。

提示热证者15次,占百分之23,大多在阳明病经证中,可见阳明经证之热有外达之势。

提示虚证者4次,占百分之6。

虚实相对,治法大异,不可忽视。

还有2次是指吐法,提示病邪上越的病机。

《金匮要略》共记载浮脉44次。

(五脏风寒篇中浮之虚、浮之弱、浮之实、浮之坚四个浮字是指诊脉时轻按浮取,不是浮脉,未列入)提示风邪外袭者15次,占百分之34,远较《伤寒论》为低。

提示热证者14次,占百分之32。

提示虚证者13次,占百分之30,明显高于《伤寒论》,可见杂病浮脉应高度重视虚证的可能。

也有2次是指可吐之证。

二、沉脉《伤寒论》中记载沉脉24次,所有沉脉全部是指里证。

其中里实证12次,里虚证9次,里寒实证2次,虚实夹杂者1次。

可见在《伤寒论》中,浮脉主表的可靠性不足百分之70,沉脉主里的可靠性却极高,但出现沉脉不能否定表证之存在,如少阴病篇第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里同病而见沉脉。

《金匮要略》中记载沉脉33次(包括伏脉2次),其中30次指里证(因水气病浮肿而出现的沉脉13次),提示里寒实证者13次,里虚寒者8次,里实热者8次,分布于下利、黄疸、黄汗、痰饮、水气、卒厥等疾病,对此应特别重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46】【147】【14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46】【147】【148】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者, 柴胡桂枝汤 主之。

方十二。

桂枝 去皮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大枣 六枚,擘 生姜 一两半,切 柴胡 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陈修园:再由此而推言乎诸结:伤寒六日已过,至于七日,又值太阳主气之期。

发热,病在太阳之标气;微恶寒,病在太阳之本气。

病气不能从胸而入,结于经脉之支,骨节之交,故肢节疼痛,经气郁而欲疏,故微呕;不结于经脉之正络,而结于支络,故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以其寒热犹在也,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取其解外,又达太阳之气,而解支节之结。

此一节,言太阳之气化而结于经脉之别支也。

黄元御:太阳病,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此发热恶寒,肢节烦痛者,以太阳之外证未去,而相火旺干半表,故恶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秉气于胃,胃与四肢气脉流通,则疼痛不作,胃病而气不四达,四肢经络,壅滞不行,是以痛生。

节者,四肢之溪谷,经气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节。

相火郁发,是以烦生也。

少阳经自胃口旁下胁肋,故心下支结。

(支结者,旁支偏结也)。

经病多而腑病少,故微呕不甚。

此皆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大阳之外证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小柴胡加减:外有微热者,加桂枝,此微恶寒,即外有微热之互文。

少阳以相火化气,寒往则纯是发热,若但热无寒,则发热更剧,无发热而兼恶寒者。

微有恶寒,或外热轻微,便是太阳外证未去,故与桂枝汤合用。

伤寒而不用麻黄者,以其恶寒之微也。

刘世祯:自此以下二条,皆演太阳少阳并病之例。

明证由体变.而病机各异浅深;示法随证 转,而制方当权轻重。

教学者触类旁通,反复以求一贯之旨。

曰伤寒六七日者,见病气留连,非传经计日之义。

发热微恶寒者,太阳之外证也。

伤寒论:辨脉法

伤寒论:辨脉法

伤寒论:辨脉法1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荅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荅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3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荅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荅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荅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4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

血虚则筋急也。

5打开字典辨脉法: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6打开字典辨脉法: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7打开字典辨脉法: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8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9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10打开字典辨脉法: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11打开字典辨脉法: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12打开字典辨脉法: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13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14辨脉法:阴阳相抟,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15打开字典辨脉法: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16打开字典辨脉法: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17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辨脉法: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18打开字典辨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伤寒论辨脉法的分类及原理

伤寒论辨脉法的分类及原理

伤寒论辨脉法的分类及原理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辨证的内容。

辨脉法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脉法的分类及其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辨脉法的分类: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辨脉法可分为六经脉法、卫气脉法、藏府脉法以及五珍脉法四种。

六经脉法是指通过对六经脉的脉象进行观察和辨析,来判断人体经脉的病理变化。

它包括辨寒热、辨虚实、辨表里、辨上下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出人体的寒热情况、气血的盛衰以及病位的虚实。

卫气脉法主要针对外感病变,通过观察脉象变化,判断卫气的病理变化。

卫气脉法包括辨卫表脉、辨卫里脉、辨卫入里脉、辨卫脉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缓急和节律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卫气在体内的变化,从而诊断疾病。

藏府脉法主要是通过对五脏六腑的脉象变化进行观察和辨析,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与病变。

它包括辨五脏脉、辨六腑脉、辨藏府寒热与虚实脉三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脉象、浮沉、长短等变化,可以判断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五珍脉法主要是针对经络的脉象变化,通过观察脉象的弦数、涩滑、缓急等变化,来判断经络的病理变化。

五珍脉法包括辨诸经脉中的脉象、辨寒热虚实脉两个方面。

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力度和波动程度,可以判断出经络的病理变化。

2. 辨脉法的原理:伤寒论辨脉法的原理主要包括寒热、虚实、表里、上下四个方面。

寒热是中医辨脉的重要原理之一。

寒热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状态,通过观察脉搏的阴阳、缓急和节律,可以判断出身体的寒热情况。

寒热的变化反映了体内的阴阳盛衰和病理变化。

虚实是指人体经脉的气血盛衰情况。

通过观察脉搏的脉象、浮沉、长短等变化,可以判断出体内经脉的虚实情况。

虚实的变化反映了体内的气血盛衰和病理变化。

表里是指人体表里的病理变化。

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缓急和节律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体内表里的病理变化。

学经典—《伤寒论》辨脉法(1—10条)小结

学经典—《伤寒论》辨脉法(1—10条)小结

学经典—《伤寒论》辨脉法(1—10条)小结
一、脉分阴阳两类:1.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脉者,生。

2.沉、涩、弱、弦、微——阴脉,阳病见阴脉者,危。

二、脉辨阴阳偏胜:1.脉浮而数,蔼蔼如车盖,能食,不大便——阳偏盛——阳结。

2.脉沉而迟,累累如循长竿,不能食,体重,大便硬——阴偏盛——阴结。

三、脉有阴阳从乘:1.寸口脉微——阳虚阴乘,阴气上入阳中——洒淅恶寒。

2.尺脉弱——阴虚阳从,阳气下陷阴中——发热。

四、脉辨阳衰荣微:1.寸脉浮微,萦萦如蜘蛛丝——阳气衰——汗出如流珠。

2.尺脉沉弱,绵绵如泻漆之绝——荣气微——血虚筋急。

┄┄加烧针则血留不行——发热烦躁。

五、脉别阳促阴结:1.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促脉——阳盛则促。

2.脉来缓,时一止复来——结脉——阴盛则结。

六、阴阳相搏则动:1.病理: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若三焦阳气不得外达——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2.动与滑的鉴别——动脉单见一部,摇动不移,滑脉见于三部,流动不居。

七、阴阳相等为缓: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相等——名缓脉。

八、弦与紧相似{1.弦脉——端直不移。

2.紧脉——转索无常。

九、弦减大芤为革:1.病理:{弦减为寒,大芤为虚}┅相博——名革脉。

2.主病:{女子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伤寒论讲义绪论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①荣气:荣气即营气。血液循行功能。
②卫气:卫外的功能。
③烧针:温针、火针、燔针。针刺入穴,用艾绒缠绕针柄燃烧,使热气透入,叫烧针。
【译文】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产生筋脉挛急。若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症。
【原文】
脉来缓①,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注释】
①脉来缓:脉搏的至数缓慢。
【译文】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评析】
辨脉法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
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
本条讨论革脉的特征及其所主的病症。
革脉的特征是外急中空,好像鼓面的皮革一样,因而名为革脉。由于革脉是浮候劲急粗大有力,与弦大脉类似;而中空无力,又与芤脉类似。因此举出弦、大、芤三脉来形容比较,真是形神毕肖。又以三脉来分析说明病理机转,从而使对革脉主病有较完整的认识。革脉的病理机转,主要是阳气不足与精血内亏,因此,见到革脉,就可推知妇女必然是半产之后或者有崩漏下血疾患;男子则多是大出血之后或久患滑精的病症。
⑤萦萦:纤细貌。
⑥绵绵:连绵柔软貌。
⑦泻漆之绝:绝,落也。泻漆,谓漆汁下泻。泻漆之绝,形容脉象如倾泻漆时漆汁下落前大后小、连绵柔软的样子。
【译文】
阳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原文】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①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释】
①弦:脉如弓弦之劲急端直。
【译文】
脉浮而紧张有力,称作弦脉。所以名弦,因为其形状与弓弦相似,但是按之不移动;如果按之移动形如转索一样,那就不是弦脉而是紧脉了。
【评析】
本条说明弦脉的特征,及与紧脉的鉴别要点。
【评析】
本条就脉象探讨战汗的机制。
【原文】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
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故可知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评析】
本条承前节说明不发生颤抖而汗出病解的机制。
【译文】
问:有一种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症状的病症,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问:阳不足是什么?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般畏寒的症状。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评析】
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
脉弦而大①,弦则为减,大则为芤②,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③,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释】
①大:脉形粗大。
②芤(kōu):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叫做芤脉。
③革:脉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按之不足,外坚而中空,状如鼓革。
【译文】
脉象弦而大,弦而中取无力,即为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为血虚的表现。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见此脉的妇女,多是流产或崩漏下血之后;男子如见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弦脉与紧脉,在外形上颇相类似,而性质上迥不相同。文中所谓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正是表明弦脉寓有浮紧的现象,但并不等于说浮紧就是弦脉,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为了防止误会,于是又提出两脉的鉴别要点,弦脉状如弓弦,端直而长,按之不移;紧脉状如转索,按之劲急转动。这就突出了弦与紧的主要区别,而不会误认。
【评析】
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加深理解。
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锻炼,则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原文】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
问:有些病症先发战抖,既而汗出,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答:脉象浮而紧,当是兼有表症,但按之中空,这是正气本虚,是以汗出之前发生颤抖。脉浮是邪势向外,所以应当汗出而解。假使脉象浮而数,按之不空,这样的病人,正气本来不虚,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会发抖的。
【评析】
从脉象上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在疾病的预后诊断上,应注意脉症合参。一般地说,脉症相符者生,脉症相失者死,如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但二者的比重上,脉象尤其重要。本条所述三部脉大小、浮沉、迟数相等,为阴阳和平,病情虽剧亦当痊愈的预断,正是脉症合参而以脉为主要依据的例证。
【原文】
【评析】
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原文】
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
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评析】
本条讲辨欲解的脉症与病解的时间。
【原文】
问曰:脉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释】
①脉病:脉,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疾病。
【译文】
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预断它的预后如何,应当怎样鉴别呢?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然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这种脉象,为阴阳和平的表现,则知病虽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原文】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①,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注释】
①洒淅(xī)恶寒: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
【原文】
脉蔼蔼①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②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脉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⑤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脉绵绵⑥如泻漆之绝⑦者,亡其血也。
【注释】
①蔼蔼:盛大之貌。
②累累:强直而连连不断之貌。
③瞥瞥:虚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汤上漂浮的油脂。
师曰:立夏脉洪大,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