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一辩脉法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

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

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诊断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脉法是诊断方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根据《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变化来推断病情和进行诊断。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

1. 脉象的分类根据《伤寒论》,脉象可以分为浮、沉、迟、数、滑、洪、细、弦、结、代等不同类型。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强度、速度和质地等特点,可以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2. 脬法的应用脉搏可以通过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其中包括远脉、近脉、寸脉、关脉、尺脉等。

不同位置的脉搏有不同的意义和对病情的反应,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脉搏情况来进行诊断。

3. 脉诊的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一系列脉诊的方法,如舌下脉、竹市脉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特定部位来判断病情,比如通过触摸舌下脉来判断体温的高低,触摸竹市脉来判断病人的舌苔状况等。

4. 脉络的观察根据《伤寒论》,脉络的观察也是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脉络颜色、纹理、光泽等变化来推断病情。

比如,红色的脉络可能是热病,青色的脉络可能是寒病等。

5. 脉气的判断《伤寒论》中还提到了脉气的判断方法。

脉气的活动情况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和力度来判断,比如脉气沉静可能是寒病,脉气强盛可能是热病等。

6. 脉搏的变化《伤寒论》中指出,脉搏的变化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速度、强度、紊乱程度等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可以结合以上脉法来进行综合诊断,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中的脉法仅仅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部分,它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脉法在诊断中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某些特殊情况下,脉搏可能会出现异常或不正常的变化,这就需要医生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总之,《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变化来推断病情和进行诊断。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撰写,其内容涉及诊断临床的本质,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重要的一份资料,由于敦煌石窟保存状况良好,且石窟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首先,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和历史文献重要性。

书中共包括五十四章,依次介绍病概,病理,病因,表证,脉证,分析,判断,处置及并发症等内容。

内容细致,涉及病理病因各个方面,是把古代中医诊疗实践和伤寒论学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医智慧和智慧的重要经典《伤寒论辨脉法》。

其次,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鉴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献为古代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获取古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料,其中记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用在古代中医医学领域,因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可以被视为伤寒论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文献的演变和其他历史表征,相比于其他版本,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最后,关于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诊断临床的本质探讨。

《伤寒论辨脉法》从诊断临床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把脉因脉象分为四种的理论,即正常脉,虚弱脉,结节脉,表虚脉。

分析和解读脉象是根据脉象的位置,形态,语言表达,及其他特征,来判断病因。

根据此理论,《伤寒论辨脉法》指出,正确判断脉象对诊断疾病至关重要,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历史文献重要性、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以及诊断临床的本质的重要资料。

它为今后研究古代中医学和疾病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原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

脉有跳而实,此为实脉;无常而弱,此为虚脉。

有力如故,但微弱矣,此为涩脉。

常常有常,此为弦脉;或紧或钩,此为结脉。

或滑或浮,此为
虚脱脉。

或涩或转,此为痛脉。

译文:
《伤寒论》中辨脉的方法第一。

脉搏有节奏,而感觉强实,就是实脉;搏动不稳而无力,就是虚脉。

搏动虽然有力,但感觉微弱,就是涩脉。

搏动有规律,就是弦脉;有时候
感觉紧绷,有时候感觉弯曲,就是结脉。

有时候感觉滑透,有时候搏动无力,就是虚脱脉。

有时候感觉涩紧,有时候脉搏方向转变,就是痛脉。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撰而成。

这部经典中详细记载了伤寒的病因、病程、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是《伤寒论》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与判断脉象来辅助诊断疾病。

下面,我们将对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依据“寒者脉浮、热者脉沉、虚者脉细、实者脉数、病传脉变”等原则来了解脉象变化。

脉法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诊断:1. 脉象的寒热判断伤寒论认为,当人体体内有风寒进入时,脉象会呈现浮而阴沉的特征;当人体体内有风热进入时,脉象则呈现为沉而有热的特征。

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与阴阳属性,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寒热特征。

2. 脉象的虚实判断《伤寒论》指出,当人体气血不足时,脉搏会呈现细而弱的特征,称为脉细;而当人体气血充盈,脉搏会呈现滑而有力的特征,称为脉数。

通过观察脉象的细数特征,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状态。

3. 病传脉变的分析伤寒论认为,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对脉搏造成不同的变化。

通过观察与分析病传脉变的特点,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不仅仅是通过观察脉搏,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等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1. 九脉分析法九脉分析法是伤寒论中一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尺脉、关脉、尺中脉、孔最脉、搏脉、经脉、经口脉、经喉脉、经两脇脉九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不同的脉象变化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脉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病位脉分析法病位脉分析法是伤寒论中另一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腰尺脉、腰中脉、两脇脉、手脚脉等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在人体内的位置。

不同疾病在不同的病位上触摸的脉象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脉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位置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其中脉法的论述极为详尽,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伤寒论》的脉法角度进行探析,总结并精要地阐述其中的相关内容。

首先,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脉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寸脉、关脉、尺脉、荣脉、冲脉和舌诊等。

其中,寸脉是最为重要的脉象之一,在诊断中起着核心作用。

寸脉的触诊是通过按压患者手腕内侧的尺部来观察脉搏的情况,通过脉搏的形态、弦紧、浮沉和细数等变化来判别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在具体的脉象判断中,关脉是常被用来参考的重要脉象之一。

关脉的感受有“浮”、“沉”、“弦”、“滑”、“洪”等不同形态,这些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

此外,关脉的触诊还可以了解到病情的阴阳、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指导中医在辨证论治时的施治方向。

尺脉则是根据手腕掌侧尺动脉的情况进行触诊的。

尺脉虽不及寸脉和关脉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但也有其特殊的价值。

尺脉的感受主要是虚实、缓急和长短等,对于判断气血的状况以及肝郁、痰饮等病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以上的脉象以外,荣脉、冲脉等也是《伤寒论》中所论述的脉象。

荣脉是指两侧身体正中线的气血运行情况,可通过中部或肝部脉搏的触诊来判断。

荣脉主要与胸腹部的病证有关,如心痈、胃痞等。

冲脉是通过两侧身体正中线下腹部的搏动情况来观察。

冲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对于妇科病证、五脏病、气血病证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伤寒论》还强调了舌诊的重要性。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舌诊主要包括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方面,通过观察舌体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苔的颜色和厚度等来判别病情。

在运用《伤寒论》中所述脉法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确保环境的安静和舒适,避免干扰。

其次,对于触诊寸脉时,应仔细感知,轻柔用力,以避免误判。

此外,触诊脉象时,需注意时间的选择,如在早晨起床后、空腹时,脉象会相对清晰,更有助于判断。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辨脉法和平脉法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辨脉法是指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脉象等生理指标来判断患者体内病情和病因,从而进行中医诊断。

平脉法则是通过观察患者脉搏的速度、节律、力度等方面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伤寒论中,辨脉法和平脉法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各种疾病。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让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1 -。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在这部医学经典中,脉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来诊断疾病,可以说是中医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探讨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力求准确满足任务要求。

首先,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是不可忽视的。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最早系统论述发热病的著作之一,共分为100篇。

在全书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的疾病、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而在这些病证的描述中,患者的脉象变化是常常被提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论是寒热病、湿热病还是痰瘀病等不同类型的疾病,《伤寒论》中都详细阐述了相应病证下的脉搏表现。

因此,了解脉法在《伤寒论》中的描述是理解这部经典的关键。

其次,脉法在《伤寒论》中的解读需要从脉象的种类、特点和变化规律三个方面来理解。

脉象的种类主要包括浮、沉、细、数、滑、涩等,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应的疾病。

脉象的特点是指脉象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比如浮脉是指脉搏比较强且表浅的脉象,多见于阳病、表病;沉脉是指脉搏比较弱且反映深的脉象,多见于阴病、里病。

脉象的变化规律是指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脉象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脉象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理解脉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伤寒论》中脉法的应用。

一是根据脉象分型来诊断疾病。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伤寒病,其脉象的特点多为细数滑,这种脉象通常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是否患有伤寒病。

二是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脉象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是根据脉象指导治疗。

根据《伤寒论》中对脉象变化的描述,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脉象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仲景《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论》辩脉法(原文及译文)伤寒论--辨脉法全文原文翻译【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从伤寒论看脉法的论辨与逻辑

从伤寒论看脉法的论辨与逻辑

从伤寒论看脉法的论辨与逻辑《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脉法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伤寒论》中关于脉法的论辨和逻辑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法。

首先,在《伤寒论》中,脉法被用来诊断患者的病情。

脉搏是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的重要反映,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掌握到患者的身体状况。

《伤寒论》中对于不同的脉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如“浮”、“沉”、“细”、“数”等。

根据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推测出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脉搏的论辨和逻辑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其次,在《伤寒论》中,脉法被用来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脉象特征,张仲景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

例如,对于“浮”的脉象,他认为是表虚内实的表现,应采用解表药进行治疗;对于“沉”的脉象,他认为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应采用温补药进行治疗。

通过对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在《伤寒论》中,脉法与其他诊断方法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诊断系统。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综合运用观察、问诊、闻听和切诊等方法,来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

脉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触摸脉搏来获取患者的体征信息。

脉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和形态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因此,脉法的论辨和逻辑是中医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结起来,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脉法的论辨和逻辑是基于对脉象变化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

脉法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中关于脉法的内容,可以提高医生对患者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广大中医学习者和爱好者,研究脉法的论辨和逻辑也是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史上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之一,由汉末兴起的医家张仲景撰写。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伤寒论的书目,它的作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书写时间也非常接近伤寒论的创始人张仲景。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一部诊断文献,记录了伤寒论在早期中国医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它更加注重了脉象和脉象的归类,是一部以诊断为突出特点的文献。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以古老的经典为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医学家在古代的贡献,是一部以脉象及其归类作为诊断的重要文献,有助于推进医学的发展。

在《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中,对脉象的归类主要包括普遍脉象、特殊脉象以及其它脉象。

普遍脉象指一般健康人的脉象,而特殊脉象则指患者特有的脉象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其他脉象包括有沉痛,弦音,缓慢、疲弱等等。

根据脉象的变化,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可以针对性地指出治疗方案。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中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情变化,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提出适宜的治疗方案。

其中,外治方案分为中药熏治、灸刺方法,这些都属于中医的常用治疗方案。

此外,还对内治提出了调和消渴法、温凉法、解表汤等,这些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案。

在中国古老的医学史上,《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体现了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健康医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它的内容丰富,书写细致,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这部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典医学史上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之一,以古老的经典为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医学家在古代的贡献,其中提出的脉象归类、治疗方案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宝贵的文献。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段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段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段最近有同行与我讨论《伤寒论》,我想了想就通过公号形式进行阐述我的看法,采用的底本是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这是《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段。

这一段初略看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暗含了很多技巧。

在《伤寒论》以前的医书中,对脉的论述基本都是采用脉气的方法,而非脉形。

《伤寒论》之后,对脉的阐述逐渐以脉形来解释脉。

什么叫做脉气?什么叫做脉形?《内经》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此为脉气。

脉,轻按有力,重按则力弱,是为脉形。

所以《伤寒论辨脉法》这一段关于脉之论述,要分清楚脉形与脉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本质是一个。

开手动档汽车时,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需要踩离合器换挡,油门加速、刹车减速。

我们把速度看成身体气血运行规律,离合、刹车、油门看成脉。

车辆在城市中行驶时,速度一般在20-30km/h,而人体气血运行速度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当发现前方很空旷或有事故时,需要通过踩油门或刹车来进行调整。

这种踩油门、踩刹车或踩离合的方法,就是我们熟悉的诊脉基本方法。

以踩离合为例:在起步时,离合是一脚到底,然后缓慢抬起,待车辆行走后,松开离合。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力的大小(脉之浮沉大小)、离合的灵活性(脉之滑涩)、车速快慢(脉之迟数)。

诊脉也是如此,刚开始一按到底,然后逐渐松开,根据力之变化、快慢、滑涩来进行预判。

可见《伤寒论》所涉及到的脉是一体五面。

故而深究下来,浮沉是说浮取与沉取,大小是说号脉时用多大的力(《难经》多力大小有叙述),滑涩是说在号脉用力大小变化时感受其灵活性,迟数是说通过与正常脉速来判断“车速”是快还是慢。

《伤寒论》中阴阳脉法辨析

《伤寒论》中阴阳脉法辨析

《伤寒论》中阴阳脉法辨析中医老苗说《伤寒论》中阴阳脉法辨析王力苇王青刘美斯赵永烈北京中医药大学1.阴阳为辨脉的总纲《素问·脉要精微论》言:“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诊察人体的脉象时虽然显露细微,但脉诊以阴阳为纲领,通过阴阳二气的动态变化,从而与辨病辨证相结合,能够为治法方药提供依据,得出一定的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表明阴阳是疾病诊断的纲领,望诊、切诊都应先辨别阴阳,分清其阴阳属性,判断疾病的病机,病情进展及预后等,从而更准确地制定治疗原则。

且医家张景岳言:“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由此可见,阴阳学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整个辨脉,乃至整个疾病的全过程。

万物万象皆有阴阳,辨脉也理应如此。

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各种脉象大致划分为阴阳两类,是一种归纳性强又极具纲领性的分类方法,也是临床辨脉的总纲领。

2. 脉证分阴阳《伤寒论》原文中提到脉阴阳的共有9类,整理所得:“脉阴阳俱浮”(第6条)、“阳浮而阴弱”(第12条)、“脉阴阳俱停……但阳脉微者……但阴脉微者”(第94条)、“阳脉涩阴脉弦”(第100条)、“阳脉微……阳脉”(第245条)、“浮为阳,芤为阴”(第246条)、“脉阳微阴涩而长”(第274条)、“脉阴阳俱紧”(第3条、第283条)、“脉阳微阴浮”(第 290条)。

书中多次提及阴脉、阳脉,然脉虽以阴阳分类,但其在不同语境中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笔者研读整理后大致分为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1 脉象别阴阳脉象,即诊脉后所得脉搏的形象与动态,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伤寒论·辨脉法》开篇即言:“问曰: 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种常用的辨证方法。

脉搏是人体内脏功能和疾病变化的一个重要反映,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情和辨证。

在伤寒论辨证中,脉法的具体操作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脉法的具体操作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 观察:患者应处于舒适放松的状态,伸直左臂,手掌向上放在床上。

医生应用右手,用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部位的脉搏处。

观察脉象的规律性、节律性、形态、力度、速度等。

2. 比较:在观察脉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比较。

比较包括:左右脉象的对称性、重度、浅度;对照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脉象;与病后脉象比较等。

3. 评价:评价脉象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如:脉搏的频率、强度、软硬、敏感度、波动、速度等。

同时,还应评价形态特点、节律特点等。

对于伤寒病情的辨证,可以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阴阳盛衰等。

在操作规范方面,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软柔:在按摩脉搏时,力度应该适中,避免过重或过轻。

过重的按压可能导致脉象的改变,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过轻则可能无法感知到细微的脉搏变化。

2. 细心:脉法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观察。

医生应该仔细观察脉象的细微变化,重点关注频率、力度、节律等。

有时候,一些微小的脉象变化可能是病情的关键所在。

3. 系统:对于伤寒论辨证,医生应该根据经典的相关知识,按照一定的系统和顺序进行脉诊。

例如,可以根据九脉分类进行辨证,包括太阳脉、少阴脉、阳明脉等。

在对每个脉搏进行触诊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要随意错乱。

4. 判断:进行脉诊后,医生要根据观察、比较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判断和辨证。

判断辨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依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对于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观察技巧和辨证能力。

只有掌握准确的脉法操作和规范,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诊疗。

辨别伤寒论中的平脉法与脉法平脉法

辨别伤寒论中的平脉法与脉法平脉法

辨别伤寒论中的平脉法与脉法平脉法在《伤寒论》这本经典的中医著作中,平脉法与脉法平脉法都是与脉象相关的内容。

本文将从两者的定义、临床应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辩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辨别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与应用。

首先,我将介绍平脉法。

平脉法是针对脉象的一种判断方法,通过观察脉搏的波动频率、节律和力度来判断疾病的程度和性质。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平脉法是通过观察脉搏的“疾数而无力”来鉴别病情是否属于太阳病或伤寒病。

太阳病或伤寒病的脉搏通常快而弱,故称为平脉法。

根据这一观察,医生可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太阳病或伤寒病,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然后,我将介绍脉法平脉法。

与平脉法不同,脉法平脉法是一种对脉搏的触诊技术,主要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脉搏的性质和体质的平和与否。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脉法平脉法指的是检查脉搏时感觉脉搏很平缓,没有明显的波动或起伏。

这种脉搏感觉平缓的现象可能与人体健康状态良好相关,因此称为脉法平脉法。

脉法平脉法是一种常用的判断体质是否健康的方法,同时也可以用于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病情的发展。

在临床应用方面,平脉法和脉法平脉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太阳病或伤寒病,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脉法平脉法则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身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的发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两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常常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诊断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平脉法和脉法平脉法都是对脉象进行观察或触诊的方法,但其判断的侧重点不同。

平脉法主要强调脉搏的快而弱,用于确定疾病类型;脉法平脉法则主要触诊平缓的脉搏,以判断体质的健康与否。

因此,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时,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综合运用其他症状和体征,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总结上述内容之前,我希望强调的是,本文所讨论的平脉法和脉法平脉法都是在《伤寒论》中的脉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

它们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需要经过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才能掌握。

伤寒论白话解

伤寒论白话解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伤寒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医药著作之一,它著有的《伤寒论辨脉法》更是医界的出代表作品。

它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思想,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也受到大家的重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部,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于公元七世纪末期创作而成。

这本书以“伤寒论”为基础,介绍了中医辨脉的技术和理论,并且无论是理论层面上还是实用性上都脱颖而出,提出的思想极为具有现代性,因而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伤寒论辨脉法》在敦煌写本上有三卷,它形象地描述了体液气血的变化,以及体内脉的观察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了七种脉的性质和脉病的初期症状。

在此基础上,它还研究了有关脉学的众多知识,包括治疗中药、外治法、诊断、预防等,以及关于时空穴位、经络及穴位的穴位知识,这些都为中医药在古代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伤寒论辨脉法》也提出了关于阴阳、五行、家人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状态和生物环境都是相互影响的,而医学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性治疗手段保护生命和健康。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长期研究使得它对当今的中医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科学研究《伤寒论辨脉法》已经较为普及,让人们对伤寒论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也为当今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

可以看出,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对中医药的贡献为世界医药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研究也有助于当今的中医药的发展,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未来研究《伤寒论辨脉法》的深入发展也将为世界医药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与特点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与特点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与特点《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它总结了当时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理解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伤寒论》中也有详细的阐述。

本文将根据你所提供的任务名称,对《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与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主要基于脉搏的性质和脉泽的变化来划分,主要有六类脉象,分别是浮脉、沉脉、弦脉、钩脉、紧脉和涩脉。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每一类脉象的特点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1. 浮脉:浮脉是指舌下脉,脉诊时可触到的脉搏感较显著。

浮脉通常表示表邪初表、阳气盛或者阴虚等病理情况。

当出现发热、头痛、口渴等表邪症状时,常常伴随有浮脉,此时可考虑使用辛凉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2. 沉脉:沉脉是指深入舌下而不容易触摸到的脉搏感。

沉脉通常表示里邪或阴盛的病理情况,如内伤、阳虚等。

当出现身体困倦、食欲不振等里邪症状时,常常伴随有沉脉,此时可选择温补的药物进行治疗。

3. 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感有弦紧的弹性。

弦脉通常表示肝郁气滞,阻滞了气血运行,常伴有胸胁胀痛等症状。

针对肝气不畅的情况,可选用舒肝理气的中药进行治疗。

4. 钩脉:钩脉是指脉搏感有像钩一样的曲折弯曲。

钩脉通常表示肺热病变,如咳嗽、咯痰等症状。

对于肺热的情况,可选用清肺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5. 紧脉:紧脉是指脉搏感紧绷有力。

紧脉通常表示阳气盛或阴血不足的情况,如心悸、失眠等症状。

针对气血不和的病理情况,可以选择调和气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6. 涩脉:涩脉是指脉搏感紧绷有力,但又不畅通的脉象。

涩脉通常表示寒邪或湿邪内阻,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等。

治疗上可以使用温中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伤寒论》中对脉法的分类和特点主要是以脉搏的性质和脉泽变化为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帮助中医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脉法分类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从而指导用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脉法分类虽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病人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伤寒论辨脉法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辨脉法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辨脉法的基本原则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诊断脉搏的变化,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伤寒论辨脉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观察:医生在诊断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方面的变化,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2. 辩证论治:辨脉法是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病证类型,如寒热虚实等,并根据相应的病证类型制定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综合分析:在观察脉象的同时,医生还应综合分析患者的其他症状,如病史、舌诊、问诊等,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4. 心态平和:医生在辨脉过程中应保持心态平和,专注于观察及分析,不受他人影响或自身情绪波动的干扰,以确保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象变化。

5. 经验积累:辨脉法是一门技术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熟练运用。

因此,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辨脉能力。

6. 理论指导:伤寒论中系统阐述了脉搏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之间的关系,为医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因此,医生应深入研读伤寒论,加强对其中辨脉法的理解,运用理论指导实际诊疗。

7. 体察细微:辨脉法需要医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敏感,对脉搏的轻重、显隐等细节进行判断。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获取到更加准确的脉象信息。

8. 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脉象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在进行辨脉时,医生应充分考虑个体化因素,不盲目套用经验或模式,严格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辨析脉象。

总之,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辨析脉象,并综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只有掌握了辨脉法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辨别脉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辨脉法第一——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伤寒论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音硬下同),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一云秋脉。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一云夏脉。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一云阴气。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一作纵。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抟,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

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

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原文】问曰:病有洒淅恶寒①,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注释】①洒淅(xī)恶寒: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

【译文】问:有一种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症状的病症,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阳不足是什么?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般畏寒的症状。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评析】本条主要说明内伤不足恶寒发热的脉象特点和病理机转。

本条恶寒发热的病理症结在于阴阳偏虚。

阳偏虚主要表现在寸口脉微,阳虚则阴往乘之,所以洒淅恶寒;阴偏虚主要表现在尺部脉弱,阴虚则阳往从之,所以发热。

阴阳交虚,相互乘从,因之恶寒而又发热。

【原文】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①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②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③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释】①荣气:荣气即营气。

血液循行功能。

②卫气:卫外的功能。

③烧针:温针、火针、燔针。

针刺入穴,用艾绒缠绕针柄燃烧,使热气透入,叫烧针。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产生筋脉挛急。

若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症。

【评析】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

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

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原文】脉蔼蔼①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一云秋脉。

脉累累②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一云夏脉。

脉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

阳气微也。

脉萦萦⑤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一云阴气。

脉绵绵⑥如泻漆之绝⑦者,亡其血也。

【注释】①蔼蔼:盛大之貌。

②累累:强直而连连不断之貌。

③瞥瞥:虚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汤上漂浮的油脂。

⑤萦萦:纤细貌。

⑥绵绵:连绵柔软貌。

⑦泻漆之绝:绝,落也。

泻漆,谓漆汁下泻。

泻漆之绝,形容脉象如倾泻漆时漆汁下落前大后小、连绵柔软的样子。

【译文】阳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评析】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加深理解。

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

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

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

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

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

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锻炼,则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原文】脉来缓①,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注释】①脉来缓:脉搏的至数缓慢。

【译文】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评析】本条讲辨结脉与促脉及其病理机转。

结脉与促脉,都是脉有歇止,但两脉的性质截然不同。

结脉的形成机转,是阴盛阳虚,阴气有余,所以脉来慢而缓,阳虚不能与阴相续,因而时有止歇。

促脉形成的机转,是阳盛阴虚,阳气有余,所以脉来快而数,阴虚不能与阳相续,因而亦有止歇。

但是必须明确结、促两脉,都是脉能自还,一止即来,而且歇止也没有一定的时间。

如果脉来中止,不能自还,而歇止又有定数的,那又是代脉危候,应当区别开来。

【原文】脉浮而紧者,名曰弦①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释】①弦:脉如弓弦之劲急端直。

【译文】脉浮而紧张有力,称作弦脉。

所以名弦,因为其形状与弓弦相似,但是按之不移动;如果按之移动形如转索一样,那就不是弦脉而是紧脉了。

【评析】本条说明弦脉的特征,及与紧脉的鉴别要点。

弦脉与紧脉,在外形上颇相类似,而性质上迥不相同。

文中所谓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正是表明弦脉寓有浮紧的现象,但并不等于说浮紧就是弦脉,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

为了防止误会,于是又提出两脉的鉴别要点,弦脉状如弓弦,端直而长,按之不移;紧脉状如转索,按之劲急转动。

这就突出了弦与紧的主要区别,而不会误认。

【原文】脉弦而大①,弦则为减,大则为芤②,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③,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释】①大:脉形粗大。

②芤(kōu):脉浮沉有力。

中取无力,状如葱管,叫做芤脉。

③革:脉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按之不足,外坚而中空,状如鼓革。

【译文】脉象弦而大,弦而中取无力,即为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为血虚的表现。

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

见此脉的妇女,多是流产或崩漏下血之后;男子如见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评析】本条讨论革脉的特征及其所主的病症。

革脉的特征是外急中空,好像鼓面的皮革一样,因而名为革脉。

由于革脉是浮候劲急粗大有力,与弦大脉类似;而中空无力,又与芤脉类似。

因此举出弦、大、芤三脉来形容比较,真是形神毕肖。

又以三脉来分析说明病理机转,从而使对革脉主病有较完整的认识。

革脉的病理机转,主要是阳气不足与精血内亏,因此,见到革脉,就可推知妇女必然是半产之后或者有崩漏下血疾患;男子则多是大出血之后或久患滑精的病症。

【原文】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问:有些病症先发战抖,既而汗出,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答:脉象浮而紧,当是兼有表症,但按之中空,这是正气本虚,是以汗出之前发生颤抖。

脉浮是邪势向外,所以应当汗出而解。

假使脉象浮而数,按之不空,这样的病人,正气本来不虚,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会发抖的。

【评析】本条就脉象探讨战汗的机制。

【原文】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故可知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评析】本条承前节说明不发生颤抖而汗出病解的机制。

【原文】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①。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释】①解以夜半:病解的时候在半夜里,因半夜子时,是阳生的时候。

【译文】问:患伤寒三天的病人,脉象浮数而微,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即将痊愈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

若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评析】本条讲辨欲解的脉症与病解的时间。

【原文】问曰:脉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释】①脉病:脉,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疾病。

【译文】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预断它的预后如何,应当怎样鉴别呢?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然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这种脉象,为阴阳和平的表现,则知病虽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