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合集下载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

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

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

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

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

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

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

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

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

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

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

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内循,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内斜脉。

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

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内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

所以内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

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中医把脉是一种古老的诊病方法,凭借医师在脉搏的形态、质地、频率、节律等方面的观察和判断,确定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把脉口诀是中医把脉的基本指南,掌握这些基本的口诀有助于医师更加准确地诊断与治疗。

1、寸口脉:中医把脉的第一处是寸口脉,位于手腕正中,即拇指根部和腕横横轮之间突出的部位。

寸口脉班相应脏腑,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志。

常见寸口脉口诀:弦脉:(硬而有弹性)多见于感冒或其他疾病的初期,病情较轻。

涩脉:(脉搏有力、有节律)多见于病情严重或病程较长者。

细脉:(与硬脉不同的是质地较为柔软)多见于气血亏虚、营养不良或贫血等病症。

弱脉:(脉搏较弱、无力、无节律)多见于虚弱、贫血等疾病。

滑脉:(脉搏捷而滑)多见于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2、关口脉:关口脉是指在手腕正中线上,寸口脉的上方两个横指的位置。

据中医理论,关口脉是心经气血的所在处。

在诊断患者时,医师需要触摸这个区域,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常见关口脉口诀:紧脉:(节律强有力)多见于急性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弱脉:(脉搏微弱,不连贯)多见于营养不良、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

滑脉:(脉搏捷而滑)多见于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细脉:(脉搏细小、脆弱)多见于营养不良、脾虚等疾病。

弦脉:(有弹性的脉搏)多见于感冒、过劳等疾病。

3、尺口脉:尺口脉位于前臂掌面的掌背动脉旁边,医师通常用中、食指来摸尺脉,并根据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病情。

常见尺口脉口诀:滑脉:(心气灵活、开阔)多见于健康人或情绪愉悦的人。

弱脉:(脉弱而无力)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涩脉:(按压过程中有力度的脉搏)多见于病情严重者。

细脉:(质地较柔细)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坚脉:(质地较硬,有强有力的脉搏)多见于病情严重者,如癌症等。

以上是中医把脉的主要口诀,每一种口诀均有着特殊的诊断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把脉是一门综合性诊断技能,医师需要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和病史等综合情况,才能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中医脉象口诀一、脉象的基本概念⒈脉象的定义:脉搏通过动脉血管时所产生的跳动感受和听诊时所听到的声音和节律。

⒉脉象的分类:脉搏的节律、脉搏的速度、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形态以及脉与舌苔的关系等。

二、脉象的主要分类⒈脉搏的节律:(1) 弦脉:脉搏有力而舒张缓慢。

(2) 洪脉:脉搏有力而紧张、疾促。

(3) 细脉:脉搏细弱而长,与气虚有关。

(4)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与血瘀有关。

(5) 代脉:脉搏有力而缓慢,与气阻有关。

(6) 痿脉:脉搏微弱而阻滞,与阳虚有关。

⒉脉搏的速度:(1) 阳脉:脉搏快速,与阳热有关。

(2) 阴脉:脉搏缓慢,与阴虚有关。

⒊脉搏的力度:(1) 濡脉:脉搏强有力、滑利。

(2) 滑脉:脉搏强有力、濡润。

(3) 长脉:脉搏强有力、延长。

(4) 虚脉:脉搏弱无力。

(5) 实脉:脉搏强有力。

⒋脉搏的形态:(1) 弦脉:脉搏如弓弦紧绷。

(2) 洪脉:脉搏宽而有力。

(3) 细脉:脉搏细弱而无力。

(4) 缓脉:脉搏弱而有规律。

(5) 涩脉:脉搏有力而不畅通。

(6) 弱脉:脉搏微弱。

(7) 虚脉:脉搏细软而欠钩。

⒌脉与舌苔的关系:(1) 平脉:脉搏正常,舌苔正常。

(2) 舌红脉细:脉搏细,舌苔红绛。

(3) 舌红脉洪:脉搏有力,舌苔红绛。

(4) 舌淡脉涩:脉搏涩滞,舌苔淡白。

三、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根据脉搏的特点可以判断患者的病症,下面是常见的脉搏特点与病症对应关系的总结:⒈弦脉:肝病、脾病等。

⒉洪脉:高热、急性感染、过度劳累等。

⒊细脉:气血不足、阳痿、冠心病等。

⒋涩脉:血瘀、妇科病、不孕症等。

⒌代脉:胸闷、气阻等。

⒍痿脉:阳虚、肾虚、阳痿、早泄等。

⒎阳脉:感冒、发烧、感染等。

⒏阴脉:阴虚、血虚、心神不宁等。

⒐濡脉:阳虚、气虚等。

⒑滑脉:脾胃虚弱、化湿等。

1⒈长脉:血压升高、感冒等。

1⒉虚脉:气血不足、阴虚等。

1⒊实脉:感染、炎症等。

1⒋弱脉:阳虚、衰弱等。

1⒌平脉:脉搏正常、健康。

附件:暂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黄元御脉法

黄元御脉法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则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气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今天讲的仲景的脉法和黄元御先生的理解。
现在讲四时的脉体,大家要不断的用思维去揣摸它。春之脉,如若昭昭,如寻长端末稍,是怎么样为弦脉,其脉如弦。通过文字的描述,不断的去体会。春脉是阴中一点阳气,阳气于生动,由震化而生,这时阳气已经萌动,阴气尚末动。夏季,阳气慢慢形成疏缓涣散,慢慢浮散这样现象,就出来宏脉,阳气也是由内而外产生一种冲,这时一般脉象用离卦来解释夏季这种现象。大家记住,用卦象来现解脉象,也是一种表示的方法,但如果不熟的谈,这样理解有时会产生更多的名词,造成更多的障碍。秋季是一阳由内而生,一阴自外而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就是说秋天还是浮脉,已经有一点要收的意思了。这点要收的意思不是从里面来,是从外面来的。所以大家看兑卦,外阴爻而内阳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天是一坎卦,坎的卦象是一阳居于二阴,有人解释是坎中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我认为这个解释就不对。就这个坎卦的卦象来说,坎卦的内卦应该是阴,是一阴爻,最外面也是一阴爻,如果不用三爻画卦法,而用六卦画卦法,最会看的非常仔细,坎卦代表的是阴阳错杂的一种现象,他表现出来的外在暂时是阴爻,离卦也是一样,离坎两卦是一个互卦,它两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速度收藏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常见脉象有很多,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诊断价值。

下面是一些中医常见脉象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1. 阴阳浮沉病脉知,头面常动是阳脉;胸腹起伏为阴脉。

这句口诀指出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和反映的疾病部位。

阳脉通常表现为脉搏紧实有力,而阴脉则相对柔和缓慢。

2. 寸口浮脉真阳脉,尺中沉大为阴脉。

这句口诀是指脉象的浮沉属性和阴阳属性。

寸口脉象通常浮而细软,代表真阳脉,而尺中脉象则较沉大,代表阴脉。

3. 寸口与尺中,逆尺则为阴阳。

这句口诀强调了尺中脉象的变异和逆转。

正常情况下,寸口脉象浮而细,尺中脉象沉大。

如果尺中脉象反而浮细,可能反映出一些阴阳失调的情况。

4. 十脉一毛,足络多刚。

这句口诀指出了足脉的特点。

十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其中足脉通常比手脉更为刚实,有力。

这些口诀只是中医脉象的简单概括,实际上,脉象的诊断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患者的脉象,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除了掌握这些口诀,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医脉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学习和实践。

总之,中医常见脉象口诀是中医脉学的基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重要。

以下是医宗金鉴中脉诊口诀的简要概述:
1.诊左右:观左右脉,了解身体状况。

2.察动静: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弱。

3.分寸病:通过脉搏的细微变化来诊断疾病。

4.推沉浮:观察脉搏的沉浮变化,了解体内的阴阳情况。

5.切疾徐:观察脉搏的快慢,了解疾病的急缓。

6.监阳阴:观察脉搏的强弱和速度,了解阳气和阴气的平
衡状态。

7.辨虚实:观察脉搏的实虚情况,了解疾病的实质。

8.论表里:观察脉搏的表浅和深沉程度,了解表里关系。

这些口诀是医宗金鉴中脉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仔细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弱等特征,结合整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医生可以进行辨证施治,判断疾病的性质、进展和阴阳失衡等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脉诊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除了口诀外,医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运用。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中医脉搏顺口溜汇总,朗朗上口,学会它你也能号脉了

中医脉搏顺口溜汇总,朗朗上口,学会它你也能号脉了

三、沉脉脉象歌:脉来往,筋下⾏,举下⾜,按顺深。

主病歌:沉主⾥,⽔蓄停,平⼈脉,冬季应,虚与⽓,⽆⼒沉,沉有⼒,积寒并。

四、数脉脉象歌:⼀息间,六⾄凭,往来速,数脉⾏。

主病歌:数为阳,炎热证,⼉童见,⾝⽆病,久病逢,阴衰甚,肺病⼈,秋勿应。

五、滑脉脉象歌:滑如珠,替替然,甚流利,应指还。

主病歌:滑为阳,实多见,或伤⾷,或停痰,下蓄⾎,尺部看,⼥脉调,孕中缘。

六、涩脉脉象歌:迟细涩,往来难,⼑刮⽵,慢⽽艰。

主病歌:涩脉证,久病缠,若亡阳,多⾃汗,⼼虚痛,胸腹满,精⾎伤,尺部见。

七、虚脉脉象歌:按⽆⼒,举之空,浮迟⼤,是虚形。

主病歌:虚脉证,阴虚病,精⾎少,⾻中蒸,虚脉见,暑伤⾝,⾃汗出,或怔忡。

⼋、实脉脉象歌:实有⼒,阔脉形,⼤⽽长,浮沉应。

主病歌:实脉证,邪⽓盛,或伤⾷,⽓⾎充,脾胃热,腹中痛,尺部实,便不通。

九、长脉脉象歌:长脉象,分部长,缓中求,脉直长。

主病歌:长脉匀,⾝⽆恙,长弦硬,⽓逆上,阳素病,癫痫象,阳明经,热势旺。

⼗、短脉脉象歌:短脉象,类如龟,头尾缩,应指回。

主病歌:短主虚,阳⽓微,或痰阻,或⽓滞,头腹痛,两部区,左关短,伤肝⽓。

⼗⼀、洪脉脉象歌:洪脉⼤,满指应,来虽盛,去时平。

脉象歌:缓⽽慢,动⽆偏,和风午,四⾄间。

主病歌:缓主湿,脾不健,或痿痹,或伤寒,平⼈脉,亦见缓,有神⽓,应指间。

⼆⼗⼀、散脉脉象歌:散脉浮,真散漫,⾄不齐,勿重按。

主病歌:见散脉,元⽓散,病危急,莫轻看,⼼中悸,或⾃汗,两尺散,魂应断。

⼆⼗⼆、细脉脉象歌:脉细⼩,细如丝,沉应指,终不离。

主病歌:细主湿,亦主虚,⽓⾎衰,精⾎亏。

⼆⼗三、伏脉脉象歌:沉之甚,伏脉形,扒筋下,着⾻寻。

主病歌:伏脉闭,阴寒盛,腹中痛,痰⾷停,发霍乱,或疝痛,呕吐泻,温补灵。

⼆⼗四、动脉脉象歌:动摇摇,数在关,⽆头尾,⾖形圆。

主病歌:动主痛,热与汗,或惊悸,脚拘挛,男亡精,⼥崩见,呕痢并,伤津液。

⼆⼗五、促脉脉象歌:数⽽⽌,复⼜动,⽆定数,促脉形。

最简单易懂的5种中医脉象

最简单易懂的5种中医脉象

最简单易懂的5种中医脉象
1,浮脉:我们把脉时,一般接触皮肤,要轻轻按压。

但是当我们刚触碰到皮肤表面,就感觉脉在跳了。

(说明人的气血都跑到体表了,见到感冒发烧时,或者跑步完满身大汗时,你能把到这样的脉。


2,沉脉:把脉时用三种力度切,最大力度才能感受脉搏在动。

轻按时按到皮表,中按时按到肌肉,重按时按到筋骨。


说明人体气血封藏在里。

刚睡醒时,或者高寿的老年人,你能把到这种脉。


3,弦脉:你把脉时,遇到又细又直的脉像琴弦一样。

力度比正常时微弱,位置比正常略靠下。

(说明人体气机不畅,阳气升发不利。

找个高血压病人血压稍高时,或者郁闷生气时,可以把到这个脉象。


4,滑脉:脉象比较充实流畅,感觉血管里面的液体很充盈。

(说明人体阴分有余。

这个也好找,找个孕妇把下,或者健康小孩子的都是滑脉。

吃的太油腻太饱了,身体有痰湿,同样也是。


5,细脉:脉行比较窄,好像一条线,但是力度不大,很多人同时伴随跳的也快。

(说明气血不足。

如果是又细又快,说明阴虚内热。

爱出汗的人,或者月经太多的女生,可以把到这个脉。

)。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是对中医脉象的详细讲解:1. 脉的位置:中医将人体上的脉搏按位置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左手腕、右手腕和双足背部。

脉搏位于腕关节尺侧两横指宽处被称为“关脉”,背动脉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的凹陷处。

2. 脉的基本特征:中医将脉象分为三个基本特征,即脉质、脉势和脉数。

- 脉质(脉象的品质):包括浮、沉、弦、细、滑、涩等不同质地的描述。

比如,浮脉表示脉搏紧绷而表浅;沉脉表示脉搏沉缓而较深。

- 脉势(脉象的力度):包括弦、细、滑、大、小等不同力度的描述。

比如,弦脉表示脉搏有力而紧绷;细脉表示脉搏虚弱而细弱。

- 脉数(脉象的频率):表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静息时一般为60-100次/分钟。

3. 脉象的变异情况:中医根据脉搏的不同变异情况,可以判断身体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脉象变异情况和对应的意义:- 洪大:脉搏有力、有势,常见于实热病证。

- 弦滑:脉搏紧绷而有力,表现为同时具备弦脉和滑脉特征,常见于肝气郁结等证候。

- 紧弦:脉搏紧绷而有力,常见于气滞、血瘀等证候。

- 虚细:脉搏虚弱而细弱,常见于气虚、血虚等证候。

- 滑涩:脉搏滑利而有阻滞感,常见于湿热、痰饮等证候。

- 虚滑:脉搏虚弱而滑利,常见于气虚、阳虚等证候。

4. 脉象的诊断与判断:中医医师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信息,进行诊断和判断。

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的身体状况、疾病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象的判断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且脉搏的变异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最好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中医二十八脉必背口诀

中医二十八脉必背口诀

中医二十八脉必背口诀中医一直都是以脉象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熟记每一条脉象及其口诀也成了中医诊断的必备知识。

下面就介绍其中一个重要的脉象二十八脉必背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二十八脉必背口诀1、少阳上输:少陷表中十字汇,下输医毕方可知。

2、太阴下走:止小腿邻脚外,遍行跗走行精微。

3、少阳下走:少陷表中十字汇,发于足背下行遂。

4、太阳上输:上输于肱骨联,上臂内侧向肩膀。

5、阳明上输:尺侧外络穿,止于二两止痛苦。

6、手厥阴上输:手内侧一穿,止于缺盆去病苦。

7、太阳下输:下输入腹内游,遍行腰腹去腹部。

8、少阴上走:小腿内侧向上行,发于耻部入膀胱。

9、足太阴下走:足内侧直行,发于足背外侧精微。

二、二十八脉的功能1、少阳上输:输血润燥,调节内分泌,滋养脾胃。

2、太阴下走:活血调经,通络无堵,润燥调理。

3、少阳下走:活血调经,温经安神,强壮全身。

4、太阳上输:滋补肝肾,补血通络,增强抗病能力。

5、阳明上输:活血化瘀,调血调气,温窝循行。

6、手厥阴上输:发汗散寒,温胃安气,行气活血。

7、太阳下输:通络调节,行气滋补,活血化瘀。

8、少阴上走:滋补养阴,温经安神,活血止痛。

9、足太阴下走:调节阴阳,生津润燥,健脾养肾。

三、二十八脉的作用二十八脉又称“经络君子”,是经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将身体之间各个部位的血液和精华流动调节的重要职能。

其作用主要有五点:1、补血行气:二十八脉能够帮助补血行气,增强身体能量,同时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使身体更加健康。

2、活血化瘀:二十八脉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血液物质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排除阻碍血液循环的瘀滞,促进伤口康复。

3、健脾胃:二十八脉主要宣泻运化脾胃,有助于消化,维持消化功能正常,使身体得到适当的营养。

4、调经安神:二十八脉可以利用其丰富的精华,调节集中,增强机体的自身反射,调整内分泌,使身体恢复自然状态,让思想平静,身心平衡。

5、温经安筋:二十八脉能够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避免外感病变,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温经安筋,改善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脉法口诀大全

中医脉法口诀大全

中医脉法口诀大全
中医脉法口诀大全
一、脉搏偏硬表急慢
上影浮,下影沉,前后俱要凸险。

四海平,左中右,若有表内外划分。

二、寸口五节拍
利郁厚,微滑细,头颈结头胸里。

三、十二指节痛
自言胀,恶袭人,元气奔火全部转。

四、循环求变
九州少,八方多,分别有使其度。

五、叹息呼吸
阴阳全,甲乙横,上注量方可得仙。

六、脉之血
元气运,前细散,血脉偏多而动静。

七、脉续出血
加减隐,数短长,通脉流血定位忠。

八、脉脉关系
时频表,视量大,细查宝藏显下沙。

九、过期不治
急慢来,如日晦,脉血量若见虚到。

十、脉脉十反
静动悬,尚急慢,内外表细致观看。

脉诊口诀大全集

脉诊口诀大全集

脉诊口诀大全集脉诊,又称脉络诊,是中医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度等特征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而在脉诊中,掌握一定的口诀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脉诊口诀大全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脉象概述1. 滑数脉:脉浮短数,手指沿经脉滑动不留停。

2. 细数脉:脉滑而弱,手指按压稍深即感到。

3. 乍脉:脉来乍止,如钟摆般跳动。

4. 迟脉:脉来缓慢,心脏跳动缓慢。

5. 洪数脉:脉大而短促,手指感到有力量推动。

6. 弦数脉:脉紧而长,手感硬而有弹性。

二、手脉各经脉脉象1. 少阳膀胱经:弦脉。

2. 太阳小肠经:细脉。

3. 阳明胃经:滑数脉。

4. 少阴心经:乍脉。

5. 太阴肺经:弱数脉。

6. 厥阴肝经:沉脉,弦脉。

7. 阴跷脉:洪数脉。

8. 手太阴肺经:涩脉。

9. 手阳明大肠经:滑数脉。

10. 手太阳三焦经:细数脉。

11. 手少阴心经:乍脉。

12. 手厥阴心包经:沉涩脉。

三、舌脉象1. 舌脉搏动无形:肝郁证。

2. 舌脉左右不一:血瘀气滞证。

3. 舌脉长而满:心神不安证。

4. 舌脉短而缩:气血不足证。

5. 舌脉颤动有声:风邪侵袭证。

四、诊断要点1. 触脉要轻柔:手心要温暖,心态要平静。

2. 观脉要集中:心神专注,眼光不要离开患者手腕。

3. 判断要准确:掌握口诀,熟练掌握触脉技巧。

4. 组合要适当: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常见疾病脉象1. 高血压:弦数脉,舌尖偏红。

2. 冠心病:弦数脉,舌淡白。

3. 糖尿病:涩脉,舌质红、苔黄。

4. 脑卒中:弦脉,舌尖向右偏。

5. 颈椎病:弦脉,舌尖偏左。

六、脉诊注意事项1. 判断脉象要多角度:结合患者年龄、病史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2. 触脉手法要得当:适合自己的手法才能更好地触摸到脉搏。

3. 圆滑时间要合理:一个诊断常需花费3-5分钟,切忌过快或过慢。

4. 沉着冷静:在触脉过程中,不要受外界干扰情绪波动。

脉诊口诀大全集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掌握这些脉诊的关键知识点,能够更好的进行临床诊断,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脉诊中有经典的29种脉象,这里我们进行了记忆歌诀的汇总,希望大家在学习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去记并实践。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医学教|育网整理。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节律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象口诀的详细内容。

一、脉象基本知识1·脉的定义:脉是人体动脉血液通过脉管输送而形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2·脉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脉象有力与没力、浮脉与沉脉、滑脉与涩脉、数脉与迟脉、洪脉与细脉、代脉与结脉、弦脉与弱脉等。

二、脉象辨析1·脉象有力与没力:有力脉象主要有弦脉、滑脉、洪脉,没力脉象主要有弱脉。

2·浮脉与沉脉:浮脉主要有浮大脉、浮细脉、浮滑脉,沉脉主要有沉大脉、沉细脉、沉滑脉。

3·滑脉与涩脉:滑脉主要有滑细脉、滑数脉,涩脉主要有涩细脉、涩数脉。

4·数脉与迟脉:数脉主要有数大脉、数细脉,迟脉主要有迟大脉、迟细脉。

5·洪脉与细脉:洪脉主要有洪大脉、洪细脉,细脉主要有细滑脉、细涩脉。

6·代脉与结脉:代脉主要有代大脉、代细脉,结脉主要有结细脉、结数脉。

7·弦脉与弱脉:弦脉主要有弦大脉、弦细脉,弱脉主要有弱细脉、弱数脉。

三、脉象的意义1·脉象对脏腑辨证:中医将脉象与脏腑相应关联,观察脉象可以判断脏腑功能的强弱、病理情况的变化。

2·脉象对病证辨治: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辨别病证的性质、寻找治疗的方向。

四、常见脉象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虚脉:指的是脉象弱细无力,主要有气虚脉、血虚脉、阴虚脉、阳虚脉。

2·实脉:指的是脉象弦滑有力,主要有实热脉、实寒脉、实血脉、实痰脉。

3·长脉:指的是脉象细长狭窄,主要有肾虚脉、心阴虚脉、肺阴虚脉。

4·短脉:指的是脉象短缩,主要有实火脉、气短脉。

5·弦脉:指的是脉象有力而紧张,主要有肝气郁结脉、悲伤脉。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指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医药学说和医疗实践。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中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和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来说,必须掌握中医把脉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是口诀,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一、手指察脉亦为基,记得三部六位置。

中医把脉要点之一就是察脉的位置和方法,手指是最基本的工具。

掌握察脉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而在察脉的时候,要必须掌握三部六位置,即荣枯、浮沉、迟数、左右、寸口、关口。

二、荣卧左手沉至底,荣跳右手中气微。

察脉时,要察荣脉和跳脉。

荣脉在左手,跳脉在右手。

察荣脉时,要让患者仰卧,并将左手手腕放在胸前,右手两指放在荣脉处,向下按压,直至触及底部;察跳脉时,要将患者的右手伸直,右手两指放在跳脉处,向上前方按压。

三、有病之脉有异,四型八脉判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病症会影响人体的脉搏,使之产生不同的变化。

因此,中医把脉的关键是识别不同类型的脉象,结合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常见的脉象分为四型八脉,分别是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迟脉、结脉和涩脉。

四、六经之脉是基础,手足之别派关键。

中医把脉的分类不仅包括脉象的类型,还要将脉象按照其所属经脉和部位进行分类。

经脉和部位的分类是中医把脉的基础之一,其中经脉包括六经之脉、奇经之脉,部位则是分为手足之别,同时还有一些派别区分。

掌握不同经脉与部位的特点,对于中医学生和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脉有运动常寻常,有时长短整分明。

中医把脉不仅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脉象和经脉部位,还要注意脉象的运动特点。

脉搏的运动有时会表现为长度和短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是可以判断疾病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把脉时要注重观察脉搏的运动和变化,寻找不寻常的脉搏变化和长短、整分明的规律。

总之,掌握中医把脉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关键的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简易把脉口诀

简易把脉口诀

把脉口诀(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

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

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

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

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

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

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

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

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

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

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

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循,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斜脉。

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

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

所以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

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

会出现这种阳明经气不易敛降,就要靠后天的自己调摄,靠天时、地理几方面来佐助可以达到平和。

下面讲脉法的部位。

两寸部是上焦之分,我主是不要强分脏腑。

经里有句话就是,上附上,下附下,就是上对应着上,下对应着下,咽喉对应着寸部朝上入鱼际,尺部朝下对应着双膝足踝,所以我们根据脉象定的上中下这种三部,而强分脏腑有点不太合理,因为如果定出来强分脏腑,象后代的脉经里也写着,左寸心小肠,心膻中,又有外的问题。

首先我的理解,脉象的靠侧靠外侧,尺以候腑,尺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以候腹。

腹中的疾患往往显示在两尺部脉,左侧候之以左,右侧候之于右,它是有左右的的隶属差别,左腿有毛病就是显示在左尺部脉,它不会映射到右尺部脉,相应的脏腑肌瘤都是以左应左以右应右。

我们现在根据黄元御的脉法来看,左上两寸部脉,候于上焦之气,关部脉候于中焦之气,尺部脉候下焦之气。

然后根据两手六部脉升降现象来判断元气升降的这种大象。

左手按照黄元御先生解释,是由阴出阳,主精血,从精血中阳气升达,然后是水中升木,木中生火,来从这里考虑的。

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在阳气敛藏上有克制的这种作用。

第一种,心火要敛藏,火克于金,肺气才能降,金克于木,胆气才能够下达,木克土阳明气才能下降。

所以临床上很多疾病,阳明少阳之气是要相互克制的,然后是土克水,水气才能敛藏。

所以左路阳升和右路阴藏,它是走的生克不同的角度。

种种脉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派生出来的?我们把四季脉象掌握好以后,就可以握阳升阴长的这个象。

经有六脉,就是大、小、缓、急、滑、涩,从这六脉来判断邪气的消长不同的现象。

进而寒伤有十脉,就是伤寒通过十种脉象,也就是对脉气的强弱、脏腑的虚实来判断的。

基础还是对四季脉的把握,进而对伤寒的十脉来判断阴阳的虚实。

后代衍生出来的二十四脉、二十八脉,这些都要以四季脉为基础。

难经里讲的脉象,也是根据四季脉象来的,它这里把五脉的藏象,又分别为五藏六腑,各自生克,显示出来,根据脉象判断脏腑虚实。

今天讲的仲景的脉法和黄元御先生的理解。

现在讲四时的脉体,大家要不断的用思维去揣摸它。

春之脉,如若昭昭,如寻长端末稍,是怎么样为弦脉,其脉如弦。

通过文字的描述,不断的去体会。

春脉是阴中一点阳气,阳气于生动,由震化而生,这时阳气已经萌动,阴气尚末动。

夏季,阳气慢慢形成疏缓涣散,慢慢浮散这样现象,就出来宏脉,阳气也是由而外产生一种冲,这时一般脉象用离卦来解释夏季这种现象。

大家记住,用卦象来现解脉象,也是一种表示的方法,但如果不熟的谈,这样理解有时会产生更多的名词,造成更多的障碍。

秋季是一阳由而生,一阴自外而生。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就是说秋天还是浮脉,已经有一点要收的意思了。

这点要收的意思不是从里面来,是从外面来的。

所以大家看兑卦,外阴爻而阳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冬天是一坎卦,坎的卦象是一阳居于二阴,有人解释是坎中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我认为这个解释就不对。

就这个坎卦的卦象来说,坎卦的卦应该是阴,是一阴爻,最外面也是一阴爻,如果不用三爻画卦法,而用六卦画卦法,最会看的非常仔细,坎卦代表的是阴阳错杂的一种现象,他表现出来的外在暂时是阴爻,离卦也是一样,离坎两卦是一个互卦,它两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在临床上很多症状要注意,病人出现寒水之象,一转换就变成离火之象,所以离坎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很多少阴病,产生上焦,两卦互相流动,互相变化,互相为用,所以人的心肾之气是相互沟通,心肾相交,相互济济。

由心君之气然后下敛变成肾水。

黄元御先生说过:“方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三阴病,病人平常就是虚寒的体质,方见上热,刚见到上面有火,就知道下寒之甚,坎水寒甚了,上面才会有火热。

因为水火不相济济了,离越热,坎越寒。

还有逸安、志聪,他就提过,有一分浮热则用一分附子,临床上很多虚症病人,上焦火越大,下焦用附子量越大,如果附子量没跟上去,症状不会很快解除。

有微火的话,就用一点附子,这时就用补中益气了,甘温除热了,要是大热、暴热,都是阳不敛降。

下面讲真脏脉。

历来经里对真脏脉有解释,黄元御先生也有解释,但解释的有一些不是让人一目了然的。

大家想想真脏脉是什么?真脏脉现,五脏六腑之气皆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就是必须靠胃气的鼓动,五脏六腑之气而至手太阴脉,就是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

黄元御先生解释说,邪气盛,精气衰,真脏之气独现,按理说邪气盛,精气衰,应该显示的是邪气的脉象,邪气脉象就是一股不正之气,一股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即然是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为什么必然是真脏脉现?而且五脏六腑之气必因于胃气而至于手太阴。

真脏脉现是什么含义呢?是一脏脏气败亡所显示的脉象叫真脏脉,即然是一脏脏气亏竭,为什么会显示真脏脉,因为这一个脏气已经亏败,这个脏气必然不能随脉象到达手太阴,这个脏气郁阻住了,手太阴显示是其它四脏的脉象,就象四季之气一样,现每一季之气,并不是哪一季气旺,而是哪一部脉气亏或哪一部脉气亡这种现象,四季之气有生有长有收有合,而无藏时,就是脉气整个都浮在外了,所谓脉气不得藏,这时真脏脉现就如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

真肺脉至,大而虚,这是不得敛啊,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真心脉是什么,心气是开散的,脏腑之气不能开散了以后,真脏脉现后,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接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这是脏腑之气不得升达了,已经无力升达了,全都是郁结于下,所以真脏脉讲的是一脏的脉气亏虚,相反会显示这一脉气非常盛,这是脏腑之气亏,其它四脏之气自然这一气流转了以后,隔绝与此,根据这种状况显示出来的脉象来理解真脏脉,大家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

真脏脉现者,皆死于不治。

这也不是这么说的。

真脏脉现对于什么病人,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有讲究的。

真脏脉现皆死,有几年死,这都不一定,经和伤寒里有很多死症,现在也经常有。

黄元御先生解释这个真脏脉,主要是从胃气败竭这个角度来解释的,我解释真脏脉,主要是从一气不至,有五脏六腑之气,有一气不至,一气败竭,从这个角度来解释。

但是从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五脏六腑之气皆属于中气之往来,所以一脏真脏脉现,也就等于中焦胃气的败竭,只不过败竭的方式不一样,部位不一样,会产生脉象不一样。

下面把不同等的脉象按黄元御先生的思路来理顺一下。

浮沉大小,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

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含升意,则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浮。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过去古人,很多人不讲究部位,黄元御先生的脉法是非常讲究部位的,不讲究部位是怎么回事吗?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之间论部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以外,在佐以六部,举个简单的例子,左寸浮大,只这一点是什么意思,左寸本来就是木火升发的位置,而浮大也是木火外达之象,所以左寸浮大,代表心火实,心火至盛的现象,然后根据左寸浮大,再看关部,关部如果有浮大之象,就是心肝火盛,木火之象。

再看右寸沉大这种脉象,临床上不常见,但是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就是叫大家按照黄元御先生这个思绪,把脉象理顺。

左寸是木火升达,现在左寸没有浮反而沉,这是木火升达不足,在六部脉象看是这样的。

但是一部来说它沉而大,沉而有力,沉实,按照一部脉象心火本身脉象来说,这是心气郁,根据这种脉象,木郁就要达之。

一见脉象沉,是金木收敛有余的脉象,它敛在里面了,还要看它是化阴化阳,是有余还是不足,是沉而弱,可能就从阴化,从水化,就是说木火升达不足,是沉郁在下,显示出不足之象,都是寒象。

如果是沉郁而实呢,就是以郁为主,需要以舒达为主,如果是沉实的话,就要舒解心气,以辛凉、辛散为主。

苍朴这些开达郁结,而不应该是以辛热为主,六部有六部之象,黄元御先生在脉法里把六部之象解释的非常透彻。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

土弱则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气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

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这是讲六部的升降方向。

相反,在临床上只用这个是不够的,还要看一部之升降,比如左关这一部脉象,它来,脉搏跳动,跟呼吸一样,它一来一往,一发一收,这脉象就搏动,就好象木火升达,脉象一去象金水收敛,脉象来的时候有点郁滞,来的时候时间比较长一点,这时就要考虑木气有郁滞了,来的时候有力;收的时候,时间特别短,又没有什么痕迹,这时就要考虑,金水敛降不足,但脉象要查就查主要有问题的,来的时候脉形比较壅滞,脉行涩,走的时候脉象比较轻利的话,往往是升发上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