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新编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管理。
为了确保进出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办法。
一、进口食品安全管理
1. 进口资质审批
任何企业或个人从国外进口食品,需要先获得相关部门的资质审批。
只有通过
资质审批的企业才能进行进口食品的业务,并需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2. 进口食品检验检疫
进口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确保符合我国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只有通过检验检疫合格的食品才能流入国内市场。
3. 进口食品追溯体系
建立进口食品的追溯体系,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到问题源头,保障消费者权益。
二、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1. 出口资质审批
所有出口食品企业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规,在获得出口资质后方可进行出口食
品业务。
确保出口的食品符合目的国的法规标准。
2. 出口食品检验检疫
出口食品也需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确保出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只有通
过检验检疫的食品才能被允许出口。
3. 出口食品溯源制度
建立出口食品的溯源制度,确保食品出口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追溯到原始生产环节,保障国际市场的信誉。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致力于加强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管理,保障国内外消费者的
健康和权益。
只有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才能够促进食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布日期】2021.04.12•【文号】海关总署令第249号•【施行日期】2022.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进出口食品监管,食品安全正文海关总署令第24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21年3月12日经海关总署署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11年9月13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4号公布并根据2016年10月18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4号以及2018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2000年2月22日原国家检验检疫局令第20号公布并根据2018年4月28日海关总署令第238号修改的《出口蜂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2011年1月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5号公布并根据2018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11年1月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6号公布并根据2018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13年1月2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52号公布并根据2018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2017年11月1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92号公布并根据2018年11月23日海关总署令第243号修改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署长倪岳峰2021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的问题与对策
m安全与检测三壬=SAFETY AND TESTING进出□食品妄全凤险监控前间题与对策王勇'滕振勇2刘士团彳王保军4王胜利"1临沂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山东临沂276000;2枣庄海关山东枣庄277000s3临沂海关山东临沂276034;4荷泽海关山菊瞬274000摘要:对进出口食品进行更严格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监测,将有效保障进出口食品的质量。
通过分析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质量控制所存在的问题,量化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探究改善方法,并从重点环节入手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进而有效提高监测效果,完善了效果评价体系,提高监测报告的使用率,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对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即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展开监测工作,保证我国进出口食品的质量。
从1999年开始,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历时21年,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1.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质量控制问题1.1.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忽视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我国的食品监测过程中,很重视对实验室的监测质量,却忽视了对食品监测过程本身的监测。
在食品监测的质量控制上,一般依据《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开展监测工作,但对于制定、运输、抽样等过程环节的质量控制依旧处于空白状态。
这将影响我国整体进出口食品监测的质量控制。
所以,只重视对实验室中的监测,对获得完整、准确的质量控制效果是非常不利的[,1o1.2.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效果的评价不够在当前我国相关监测部门出具的进出口食品监测质量控制的报告中,主要内容集中在抽样的数量、种类和不合格食品的数量和不合格率上。
部分报告中还会浅谈对监测效果的评估,缺少对监测效果评估的内容。
所以,对监测整体过程的质量控制效果,并不清晰,难以保证监测质量控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上层监管部门无法掌握真实的监测情况。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本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包括抽检样品的选择、取样、检测和结果处理等环节的规范。
第三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应当根据食品的特点、现实情况和监测需求进行,科学、公正、及时、高效。
第四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应当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
第五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检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能。
第二章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第一节抽检计划和样品选择第六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应当根据食品生产和经营的特点,制定抽检计划,明确抽检的品种、规模、频次等。
第七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品种应当包含重点监管食品、新食品、进口食品、地方特色食品等。
第八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品种应当覆盖全国范围,包括农村和城市、大中小型食品生产和经营者、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食品生产企业等。
第九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规模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分级情况、食品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历史抽检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第十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频次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分级情况、抽检的品种和规模等综合确定。
第十一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根据监测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确保抽检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二节取样和检测第十二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取样,减少取样误差,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第十三条取样应当遵循随机抽样原则,确保抽样结果的可靠性。
第十四条取样应当采用专业取样工具和容器,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保持原有状态。
第十五条取样时应当注意食品保存环境的卫生条件,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六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选择有国际或国内认可的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监控项目
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2007。
5.25日第十九次修订)
出口食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
注:打“★”为每批必检项目,“▲”为监控项目。
监控频率由各局视产品特性而定。
二、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欧盟)
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韩国)
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美国)
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日本)
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加拿大)
出口水产品安全卫生检测监控项目一览表(其他国家和地区)
1、各出口卫生注册企业必须:对成品检测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对原料监控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要求每年
制定原料监控计划。
2、各检验检疫局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按上一年度的出口数并结合省局下达的监控计划制定季度监控计划,并将
本季度的残留监控计划和上季度的抽样完成情况报省局食检处。
进口食品、出口保健食品检测要求
进口淡水水产品的检验检疫药残限量标准
水生动物禁用药物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21
进口海水水产品的检验检疫药残限量标准
22
进口海水水产品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24
25
实验室检测项目、标准/方法、限量标准和检测对象
26
27。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
关于印发《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
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的通知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中国检科院:
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规范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国质检食〔2011〕570号)的规定,总局组织制订了《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请各单位认真遵照执行,加强对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实验室的管理,不断提升检测水平和技术能力。
7.标准品、标准溶液与试剂
2.引用文件
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标准中的部分条款。
GB/T 27404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
GB 8170数字修约规则
3.术语
3.1执行限
检测样品为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样品时,执行限为风险监控计划中规定的限量水平。
3.2筛选方法
在指定水平上用于检测一种或一类分析物质是否存在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具有高的样品通量,用于筛选大量样品中的可能的阳性结果,并且这些方法在设计时着重考虑避免假阴性结果。筛选方法包括生物学方法(如细菌生长抑制法)、生物化学法(如酶联免疫法)、理化方法(如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
实验室应参加相应的能力验证计划或其他实验室间的比对测试活动。
4.2实验室环境与资源
实验室应配备充足的的检测资源(人员、设备、场地等),并确保满足检测要求。
实验室应当具备固定的检验工作场所以及专用于检测活动所需的冷藏和冷冻、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传输设施和设备等工作条件。
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工作环境应当满足分析方法、仪器设备正常运转、技术档案贮存、样品制备和贮存、防止交叉污染、保证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当环境因素可能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时,或分析方法规定了环境条件时,应对相关的环境条件进行控制并记录。
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最新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最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最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工作,确保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公众人身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内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非食品添加剂用化工原料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不适用本规范,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区域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食品添加剂进口第四条进口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二)经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发布列入我国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目录的;(三)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的;(四)列入“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已有进口记录但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目录”(见附录)的。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0.21•【文号】国质检食[2011]570号•【施行日期】2011.10.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通关正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的通知(2011年10月21日国质检食[2011]570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标准法规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规范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总局印发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第144号局令),组织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 (附件,以下简称《监控指南》)。
现将《监控指南》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对《监控指南》的宣贯工作《监控指南》是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各项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的制订、实施及监控结果的应用。
各局要加强对《监控指南》的宣贯,进一步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健全监控结果应用管理制度,做好预防性管理工作。
二、妥善处理落实工作中的问题(一)关于工作衔接问题。
自2012年度起,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将按照《监控指南》的规定实施。
请各局认真按照《关于印发<2011年度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的通知》(国质检食 [2011]30号)和《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度出口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抽样与检测计划>的通知》(国质检食[2011]29号)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11年度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于2011年12月10日前将全年监控结果和监控工作总结报告报总局,并抄报监控秘书处。
监控秘书处应于2011年12月20日前将年度监控结果报告和工作总结报总局。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Food Safety RiskAssessment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确定风险评估项目 (4)第三章组建风险评估项目组 (5)第四章制定风险评估政策 (5)第五章制定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6)第六章采集风险评估数据 (7)第七章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 (7)第八章膳食暴露评估 (9)第九章风险特征描述 (10)第十章报告起草与审议 (11)第十一章记录 (11)第十二章附则 (1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第一章总则1.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风险评估相关程序和规范,制定本指南。
2. 本指南规范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施过程的一般要求,可为我国风险评估机构及资源提供单位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其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程度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4.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以现有科学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公正、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应保证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性。
5. 评估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应在风险评估实施过程中积极交流。
6.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危害特征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和风险特征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四部分。
7. 根据采用的评估方法,风险评估一般可分为确定性评估(Deterministic assessment)和概率性评估(Probabilistic assessment)两种方法。
与确定性评估相比,概率性评估程序相对复杂,但评估结果能够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更多信息。
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
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1.总则1.1 目的为规范和加强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确保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适用范围1.2.1本规范适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内,且检验监管条件为“M、N、R、S”的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的检验和监督管理。
主要包括:与食品或食品添加剂接触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材质及其复合材质的容器、用具和餐具。
1.2.2进出口食品包装及预期与食品接触机械、电器产品的检验监管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1.3 职责1.3.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的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1.3.2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辖区内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的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1.4 管理方式1.4.1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督管理工作包括产品备案、产品检验及后续监管三项内容。
1.4.2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督管理工作包括企业分类、风险分级、产品检验、监督管理四项内容。
1.5检验依据1.5.1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按照我国对食品相关产品的规定和标准实施检验(相关标准目录可参见附件1)。
尚未制定食品相关产品安全标准的,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执行。
1.5.2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按照进口国家(地区)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实施检验;进口国家(地区)没有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按照我国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实施检验,若贸易合同要求高于我国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按照贸易合同要求实施检验。
2. 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督管理2.1 产品备案2.1.1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实施备案管理。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二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为进-步做好我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拋《___县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目的系统、连续地,分析食源性疾病(包牯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取件发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全面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二、监测内容及范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包括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发布及其影响因素。
三、监测方法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方法见《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致病尚菌监测方法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及《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另行下发。
四、报告流程附后___中心卫生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其分工。
(1)组长:___vvvv副组长:___vvvv成员:___vvvv___vvvv___vvvv___vvvv(2)职责分工1、___副院长负责___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调工作,所有工作组人员统一由其调遣,分工合作。
2___负责制定《___中心卫生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工作痕迹资料的整理保存。
3、化验室、___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采样,样品的监测及送检工作,并对整个采样过程和样品的监测进行质量控制。
4、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后勤保障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二)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以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监测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一、背景和目标1.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机制。
2.目标:建立一个全面、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体系简介
早期预警包括确定受到风险的安全植物 分A、B两类(共15种)和确定关注的有害 生物名单(共74种)。 The early warning includes determining safe plants (category A and B) under risks (15 species) a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termining the list of harmful organisms concerned (74 species).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food safety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对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报告、早沟通、 早处置 Early detection, judgment, warning, reporting, communication, and handling of food safety problem.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Improve the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欧盟的食品预警系统
EU food early warning system 澳大利亚植物检疫北方预警系统 Australian plant quarantine north watch system 美国FDA化妆品预警系统 U.S. FDA cosmetic early warning system 加拿大植物预警系统 Canadian plant early warning system
确定风险地区等国境检疫包括要求入境旅客 在交通工具上申报、入境口审查验等。 The border quarantine, such as determining risk areas, requires declaration of incoming passengers on transport vehicles and review and inspection at ports of entry.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本(2篇)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本一、引言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为了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制定了本规范本。
二、监督抽检工作规范1.监督抽检目标的确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监管需求,确定监督抽检的目标。
抽样品种要涵盖食品安全风险高、流通量大的商品,同时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动态调整抽检目标。
2.抽样计划的制定制定监督抽检的抽样计划,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确保样本数量和抽样频次符合要求。
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和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抽样计划。
3.样品采集的程序样品采集要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
采样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能力和操作规范。
采集样品前要检查设备和器具的完好性,样品采集过程要注意卫生和环境干净。
4.样品包装和运输样品包装要符合相关要求,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保存期限。
样品包装标识要清晰,包装材料要符合卫生标准。
样品运输要防止样品变质和交叉污染,运输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5.样品检验和结果判定样品检验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确保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结果要及时录入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判定。
对于不合格样品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三、风险监测工作规范1.风险评估和目标确定风险监测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和监管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目标确定。
风险评估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暴露程度和严重程度,确定监测目标的风险等级。
2.监测指标和方法的选择根据监测目标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监测指标要能够准确判断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监测方法要具备可行性和准确性。
3.样品采集和处理样品采集要选择合适的样品来源和采样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采样过程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采样过程中的污染。
采集到的样品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以保证样品的可检测性和准确性。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
88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Formulation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Plan for Import and Export◎ 张 飞(云南文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 文山 663099)Zhang Fei(Wenshan Entry-Exit Inspection & Quarantine Bureau, Wenshan 663099, China)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制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制定风险监测计划的合理建议,从而为有效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进出口;监测计划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plan,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posal will be advised, so as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instruction for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afety.Key words:Food safety risk; Import and export; Monitoring plan 中图分类号:R155.5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对进出口贸易食品的安全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
十三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严格进行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管[1]。
国家质检总局《2016年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白皮书》显示:2016年共从82个国家(地区)检出不符我国法律法规和标准、未准入境食品3 042批,共计3.5万t,价值5 654.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4%、325.2%和135.5%。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一般性原则指南最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一般性原则指南(讨论稿)第1部分关术语及定义 (15)1. 与进出口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定义 (15)2 食品污染物分类 (21)2.1 农药残留 (22)2.2 兽药残留 (25)2.3 其他来源化学污染物 (26)2.4天然毒素 (27)2.5.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 (34)2.6 微生物危害 (36)第2部分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一般原则 (37)1. 危害评估 (37)1.1简介 (37)1.2风险因素 (37)1.3引起风险的原因 (38)1.4危害评估 (39)2. 风险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 (40)2.1 风险评估 (40)2.1.1 危害识别 (40)2.1.1.1 流行病学研究 (41)2.1.1.2 动物试验 (41)2.1.1.3 短期试验研究与体外试验 (42)2.1.1.4 结构-反应关系 (42)2.1.1.5 对致癌物质的识别与分类 (43)2.1.2 危害描述 (45)2.1.2.1剂量-反应的评估 (45)2.1.2.2遗传毒性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46)2.1.2.3阈值法(Threshold approach) (47)2.1.2.4非阈值法 (47)2.1.3 暴露评估 (48)2.1.3.1暴露剂量的类型 (48)2.1.3.2暴露量评估准则 (49)2.1.4 风险描述 (51)2.1.4.1有阈值的化学危害物 (52)2.1.4.2无阈值的化学危害物 (52)2.2 风险管理 (53)2.2.1 风险管理的目标 (53)2.2.2 风险管理的措施 (53)2.2.3 风险管理的原则 (54)2.2.4 风险管理内容 (56)2.2.5 监控和审查 (56)2.3 风险交流 (56)2.3.1风险交流是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7)2.3.2风险交流的目的 (59)2.3.3风险交流的要素 (60)2.3.3.1风险的性质 (60)2.3.1.1 利益的性质 (61)2.3.1.2 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61)2.3.1.3 风险管理的选择 (61)2.3.4风险交流的原则 (62)2.3.5风险交流的作用和责任 (65)2.3.6有效风险交流的策略 (68)2.3.6.1有效风险交流的一般要求 (69)2.3.6.2对公众关注问题需考虑的要点 (71)2.3.6.3非紧急状态下的风险交流策略 (72)2.3.6.4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期间的风险交流策略 (74)2.3.6.5风险分析过程中交流的具体方针 (78)3. 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 (80)4. 风险管理与食品安全 (80)5. 食品危害物的风险评估者与管理者间的相互作用 (80)6. CAC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85)第3部分食品中化学危害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90)1.简介 (90)2.食品中添加剂类、其他来源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93)2.1危害识别 (94)2.2.危害描述 (95)2.3暴露评估 (97)2.4风险描述 (103)3.食品中兽药残留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105)3.1危害识别 (105)3.1.1 流行病学研究 (105)3.1.2 实验动物研究 (105)3.2.危害描述 (105)3.2.1剂量-反应外推 (105)3.2.2剂量缩放比例 (105)3.2.3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05)3.2.4有阈值的物质 (105)3.2.5无阈值的物质 (105)3.3暴露评估 (105)3.3.1总膳食研究 (106)3.3.1.1暴露路径 (106)3.3.1.1.1 饲料 (106)3.3.1.1.2动物食用 (106)3.3.1.1.3代谢 (106)3.3.1.1.4零售和储存 (106)3.3.1.1.5食品加工制备 (106)3.3.1.1.6消费 (106)3.3.2个别食品选择性研究 (106)3.3.3重复部分研究 (106)3.3.4暴露估计 (106)3.3.5建立模型 (107)3.3.5.1定性模型 (107)3.3.5.2定量模型 (107)3.4风险描述 (107)3.4.1定性估计 (107)3.4.2定量估计 (107)4. 食品中农药残留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107)4.1危害识别 (109)4.1.1 流行病学研究 (109)4.1.2 实验动物研究 (110)4.1.3短期试验与体外试验研究 (112)4.1.4分子结构比较 (113)4.2.危害描述 (113)4.2.1剂量-反应外推 (113)4.2.2剂量缩放比例 (114)4.2.3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15)4.2.4有阈值的物质 (116)4.2.5无阈值的物质 (117)4.3暴露评估 (119)4.3.1膳食摄入量的估计 (119)4.3.1.1总膳食研究 (121)4.3.1.1.1预测总膳食摄入 (121)4.3.1.1.2饮食因素的使用 (123)4.3.1.1.3膳食摄入的计算 (123)4.3.1.1.4数据的使用 (125)4.3.1.1.5.所用样品的同质性 (126)4.3.1.1.6对特殊人群的考虑 (127)4.3.1.2暴露路径 (129)4.3.2农药残留量的估计 (130)4.3.2.1农药的使用 (130)4.3.2.2农药监控 (130)4.3.2.3如何评判农药残留 (133)4.3.2.4监控和监督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134)4.3.2.5农药残留超过MRLs时的监控研究 (135)4.3.2.6食品中的多种农药残留问题 (136)4.3.3危害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37)4.3.3.1危害物作用对象自身因素的影响 (137)4.3.3.1.1种属与品系 (137)4.3.3.1.2遗传因素 (139)4.3.3.1.3年龄和性别 (140)4.3.3.1.4营养状况 (143)4.3.3.1.5机体昼夜节律变化 (144)4.3.3.2环境影响因素 (145)4.3.3.2.1化学物的接触途径 (145)4.3.3.2.2给药容积和浓度 (147)4.3.3.2.3溶剂 (147)4.3.3.2.4气温 (148)4.3.3.2.5湿度 (149)4.3.3.2.6气流 (150)4.3.3.2.7季节和昼夜节律 (150)4.3.3.2.8噪声、震动和紫外线 (151)4.3.3.2.9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的接触途径与部位 (151)4.3.3.2.10外环境对施放毒剂的影响 (151)4.3.3.2.11防护措施 (152)4.3.3.3危害物联合作用 (152)4.3.3.3.1联合毒性的定义和种类 (152)4.3.3.3.2联合作用的机制 (155)4.3.3.3.3危害物的联合作用的方式 (156)4.3.5建立模拟模型 (158)4.3.5.1模拟过程 (159)4.3.5.2模拟的优点与局限 (160)4.4风险描述 (161)4.4.1定性估计 (162)4.4.2定量估计 (162)4.4..2.1有阈值的农药危害物 (162)4.4.2.2无阈值的农药危害物 (162)5.食品中天然毒素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163)5.1危害识别 (163)5.1.1 流行病学研究 (163)5.1.1.1真菌毒素 (163)5.1.1.2海洋毒素 (166)5.1.2 实验动物毒理学研究 (168)5.2.危害描述 (172)5.2.1剂量-反应评估外推 (172)5.2.2剂量缩放比例 (173)5.2.3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73)5.2.4有/无阈值的物质 (174)5.3暴露评估 (175)5.3.1总膳食研究 (177)5.3.1.1暴露路径 (177)5.3.1.1.3食品的运输和加工 (177)5.3.1.1.4零售和储存 (177)5.3.1.1.5制备 (177)5.3.1.1.6消费 (177)5.3.2个别食品选择性研究 (177)5.3.3重复部分研究 (177)5.3.4暴露估计 (177)5.3.5建立模型 (177)5.3.5.1定性模型 (178)5.3.5.2定量模型 (178)5.4风险描述 (178)5.4.1定性估计 (179)第4部分食品中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179)1. 简介 (179)2. 致病性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182)3. 致病性细菌危害风险评估 (183)3.1 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 (184)3.1.1 对致病性细菌的生长环境特点(包括宿主)的说明 (185)3.1.2 对致病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的说明 (188)3.1.3 对致病性细菌流行病学的说明 (189)3.1.4 对不同国家(环境)中致病性细菌风险因素的说明 (192)3.2 危害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 (198)3.2.1 对致病性细菌特性的影响和相关食品成分影响的说明 (199)3.2.1.1 致病性细菌的传染性、毒力和致病性 (199)3.2.1.2 致病性细菌的感染获得性宿主和媒介物特性 (201)3.2.1.3 相关食品对致病性细菌感染、生存、繁殖和产毒的影响 (202)3.2.2 致病性细菌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其它影响 (204)3.2.2.1 致病性细菌造成的疾病和并发症 (204)3.2.2.2 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免疫作用 (206)3.2.2.3 致病性细菌所产生的抗生素抗性 (206)3.2.3 致病性细菌的剂量-反应调查和评估 (206)3.3 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 (210)3.3.1 暴露途径(exposure pathways) (211)3.3.1.1 生产(养殖或种植)阶段的暴露评估 (212)3.3.1.2 运输 (213)3.3.1.3 加工 (213)3.3.1.4 储存 (215)3.3.1.5 家庭制备 (215)3.3.1.6 零售阶段的污染 (218)3.3.1.7 消费 (219)3.3.2 暴露评估的输出 (220)3.4 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 (220)3.4.1 定性估计 (221)第5部分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223)1. 简介 (223)2. 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224)3. 模型的不确定性和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 (224)3.1 模型的本质 (225)3.2 模型不确定度的确定方法 (225)3.3 输入变异性的判断和传播方法 (225)4. 危害识别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226)5. 危害描述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227)6. 暴露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228)7. 风险描述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230)第6部分结论 (230)1. 总论 (230)2. 化学危害 (232)3. 生物危害 (233)4. 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234)目的: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保护措施,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应当关注的问题,但要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各类专业人员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订立食品安全政策和管理规定,也可以引导消费者如何选择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特别紧要的一环,下文将认真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指南,包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定义、目的、流程、方法、技术和实施步骤等内容。
一、定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中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营养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推测和管理,旨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牢靠性,削减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风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1.了解食品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食品安全情况,削减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确定食品安全政策和管理规定,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3.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得,加强消费者安全食品的意识。
三、流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包括四个阶段:问题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
1.问题识别问题识别是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初步分析,确定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明确评估目标、风险因素和风险区间。
依据不同的评估目标,可以将问题定义为较广泛的问题或者实在的问题。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系统地评估和分析食品中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营养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明确风险来源、危害性和可能性,以及人群的暴露情况。
评估结果表明,特定的不安全因素是否存在风险,如何削减风险。
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订立策略和方法管理和掌控风险。
风险管理包括自主咨询、自己愿意自我监控、强制性监管等方案。
4.风险沟通风险沟通是风险评估的最后一个环节,重要是向相关部门、生产商、消费者等人群传递风险信息,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学问,促进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得和理解。
四、方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其中定量方法重要是数理模型法、统计模型法、情境分析法等,而定性方法重要是专家判定法、回顾讨论法、现场考察法等。
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一般性原则指南
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一般性原则指南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一般性原则指南(讨论稿)第1部分关术语及定义 (8)1. 与进出口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定义 (8)2 食品污染物分类 (12)农药残留 (12)兽药残留 (14)其他来源化学污染物 (15)天然毒素 (15).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 (20)微生物危害 (21)第2部分进出口食品风险分析一般原则 (21)1. 危害评估 (21)简介 (21)风险因素 (22)引起风险的原因 (22)危害评估 (23)2. 风险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 (24)风险评估 (24)危害识别 (24)流行病学研究 (24)动物试验 (24)短期试验研究与体外试验 (25)结构-反应关系 (25)对致癌物质的识别与分类 (25)危害描述 (27)剂量-反应的评估 (27)遗传毒性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27)阈值法(Threshold approach) (28)非阈值法 (28)暴露评估 (29)暴露剂量的类型 (29)暴露量评估准则 (29)风险描述 (31)有阈值的化学危害物 (31)无阈值的化学危害物 (32)风险管理 (32)风险管理的目标 (32)风险管理的措施 (32)风险管理的原则 (32)风险管理内容 (34)监控和审查 (34)风险交流 (34)风险交流是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4)风险交流的目的 (36)风险交流的要素 (36)风险的性质 (36)利益的性质 (37)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37)风险管理的选择 (37)风险交流的原则 (38)风险交流的作用和责任 (40)有效风险交流的策略 (41)有效风险交流的一般要求 (42)对公众关注问题需考虑的要点 (43)非紧急状态下的风险交流策略 (44)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期间的风险交流策略 (45)风险分析过程中交流的具体方针 (47)3. 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 (48)4. 风险管理与食品安全 (49)5. 食品危害物的风险评估者与管理者间的相互作用 (49)6. CAC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52)第3部分食品中化学危害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55)1.简介 (55)2.食品中添加剂类、其他来源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57)危害识别 (57).危害描述 (58)暴露评估 (59)风险描述 (63)3.食品中兽药残留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64)危害识别 (64)流行病学研究 (65)实验动物研究 (65).危害描述 (65)剂量-反应外推 (65)剂量缩放比例 (65)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65)有阈值的物质 (65)无阈值的物质 (65)暴露评估 (65)总膳食研究 (65)暴露路径 (65)饲料 (65)动物食用 (65)代谢 (66)零售和储存 (66)食品加工制备 (66)消费 (66)个别食品选择性研究 (66)重复部分研究 (66)暴露估计 (66)建立模型 (66)定性模型 (66)定量模型 (66)风险描述 (67)定性估计 (67)定量估计 (67)4.食品中农药残留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67)危害识别 (68)流行病学研究 (68)实验动物研究 (69)短期试验与体外试验研究 (70)分子结构比较 (70).危害描述 (70)剂量-反应外推 (70)剂量缩放比例 (71)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71)有阈值的物质 (72)无阈值的物质 (73)暴露评估 (73)膳食摄入量的估计 (74)总膳食研究 (75)预测总膳食摄入 (75)饮食因素的使用 (76)膳食摄入的计算 (76)数据的使用 (77)所用样品的同质性 (78)对特殊人群的考虑 (79)暴露路径 (80)农药残留量的估计 (80)农药的使用 (80)农药监控 (81)如何评判农药残留 (82)监控和监督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83)农药残留超过MRLs时的监控研究 (84)食品中的多种农药残留问题 (84)危害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85)危害物作用对象自身因素的影响 (85)种属与品系 (85)遗传因素 (86)年龄和性别 (86)营养状况 (88)机体昼夜节律变化 (89)环境影响因素 (89)化学物的接触途径 (89)给药容积和浓度 (90)溶剂 (91)气温 (91)湿度 (92)气流 (92)季节和昼夜节律 (92)噪声、震动和紫外线 (93)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的接触途径与部位 (93)外环境对施放毒剂的影响 (93)防护措施 (93)危害物联合作用 (94)联合毒性的定义和种类 (94)联合作用的机制 (95)危害物的联合作用的方式 (96)建立模拟模型 (97)模拟过程 (98)模拟的优点与局限 (99)风险描述 (99)定性估计 (100)定量估计 (100)..有阈值的农药危害物 (100)无阈值的农药危害物 (100)5.食品中天然毒素类危害物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101)危害识别 (101)流行病学研究 (101)真菌毒素 (101)海洋毒素 (103)实验动物毒理学研究 (104).危害描述 (106)剂量-反应评估外推 (107)剂量缩放比例 (107)遗传毒性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07)有/无阈值的物质 (108)暴露评估 (108)总膳食研究 (109)暴露路径 (109)食品的运输和加工 (109)零售和储存 (109)制备 (110)消费 (110)个别食品选择性研究 (110)重复部分研究 (110)暴露估计 (110)建立模型 (110)定性模型 (110)定量模型 (110)风险描述 (110)定性估计 (111)第4部分食品中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一般性原则 (111)1. 简介 (111)2. 致病性微生物危害风险评估 (112)3. 致病性细菌危害风险评估 (113)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 (114)对致病性细菌的生长环境特点(包括宿主)的说明.. 114对致病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的说明 (117)对致病性细菌流行病学的说明 (117)对不同国家(环境)中致病性细菌风险因素的说明.. 118 危害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 (122)对致病性细菌特性的影响和相关食品成分影响的说明 (123)致病性细菌的传染性、毒力和致病性 (123)致病性细菌的感染获得性宿主和媒介物特性 (124)相关食品对致病性细菌感染、生存、繁殖和产毒的影响 (124)致病性细菌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其它影响 (126)致病性细菌造成的疾病和并发症 (126)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免疫作用 (126)致病性细菌所产生的抗生素抗性 (127)致病性细菌的剂量-反应调查和评估 (127)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 (129)暴露途径(exposure pathways) (130)生产(养殖或种植)阶段的暴露评估 (130)运输 (131)加工 (131)储存 (132)家庭制备 (132)零售阶段的污染 (134)消费 (135)暴露评估的输出 (135)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 (135)定性估计 (136)第5部分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137)1. 简介 (137)2. 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138)3. 模型的不确定性和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 (138)模型的本质 (138)模型不确定度的确定方法 (139)输入变异性的判断和传播方法 (139)4. 危害识别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139)5. 危害描述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140)6. 暴露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141)7. 风险描述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142)第6部分结论 (142)1. 总论 (142)2. 化学危害 (143)3. 生物危害 (144)4. 不确定性和变异性 (145)目的: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保护措施,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完整版
编号:TQC/K774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完整版In the collectiv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make all employees of the collective have rules to follow, complete the 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tasks with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finally make their work run orderly according to the law, so as to maximize the output value.【适用指导方向/规范行为/增强沟通/促进发展等场景】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完整版下载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合用于集体管理中,为使集体的一切工作和所有员工有章可循,高质高效地完成经营生产任务,最终使其各项工作按规律有序地运转,从而产值最大化。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为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以下简称抽检监测)工作,保证程序合法、科学、公正、统一,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1 抽样1.1抽样单位的确定抽样单位由组织抽检监测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确定,可以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管机构,或委托具有法定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
1.2抽样前的准备1.2.1抽样人员的确定抽检监测工作实施抽检分离,抽样人员与检验人员不得为同一人。
地方承担的抽检监测开展抽样工作前,各抽样单位应确定抽样人员名单,并将《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抽样人员名单上报表》(附表1)报相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汇总后报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新编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新编版)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以下简称监控工作)遵循风险分析和预防原则,通过抽取能反映进出口食品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样品,对风险项目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系统和持续地收集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为全面评价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和变化趋势,做好进出口食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进出口食品安全隐患,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为提高进出口食品检验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进出口食品贸易顺利开展。
2.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指南》(以下简称《监控指南》)是监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适用于年度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以下简称年度监控计划)的制订、实施及监控结果的应用。
3.术语3.1风险项目: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危害因子。
3.2年度监控计划:为执行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所制订的年度抽样、检测等具体实施安排和要求,分为《总局监控计划》和《直属局监控计划》。
3.3监控产品:列入监控计划中的进出口食品。
3.4监控项目:列入监控计划中规定判定标准的风险项目。
3.5监控样品:检验检疫机构按照监控计划抽取的官方样品。
3.6监测项目:监控计划中未规定判定标准的风险项目,用于收集监测数据,评估食品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3.7检出结果:监控样品中监控/监测项目含量超过检测方法测定低限(LOQ)的检测结果。
3.8判定标准:监控计划中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的指标(如MRLs,MRPLs等)。
3.9不合格结果:不符合监控计划判定标准的检测结果。
4.工作依据4.1中国与输出/入国(地区)政府签订的与食品相关的双边协议、议定书或备忘录。
4.2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要求,包括强制性标准以及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规范性文件。
4.3进口国(地区)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4.4参考国际标准。
5.组织机构及职责组织机构包括五个部分:主管部门、监控秘书处、监控工作专家组、基准实验室、执行机构。
组织机构图见附件1-1。
5.1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统一管理全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
5.1.1组织制订并发布年度《总局监控计划》。
5.1.2组织完成年度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报告,并通报相关部门。
5.1.3组织对基准实验室进行认定、考核和动态管理。
5.1.4对监控秘书处、监控工作专家组、基准实验室和执行机构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5.1.5收集和发布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制定和采取有关重大的控制措施。
5.1.6组织对国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考察评估;接受国外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考察评估。
5.2监控秘书处:主管部门指定设立的,协助主管部门处理日常监控工作的办事机构。
5.2.1协助主管部门制修订年度《总局监控计划》。
5.2.2负责监控结果的收集、汇总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检出或不合格结果。
5.2.3起草年度监控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
5.2.4协调监控工作专家组和执行机构完成监控工作任务。
5.2.5协助主管部门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
5.2.6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和限量标准。
5.3监控工作专家组:主管部门指定成立的,为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制订、实施和总结提供技术支撑的专家组。
5.3.1协助主管部门制订、审议、修改年度《总局监控计划》。
5.3.2协助主管部门完成年度监控报告,评估年度监控计划的实施效果。
5.3.3对监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监控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5.4基准实验室:经主管部门考核认定的,对监控工作提供总体技术支持,并对特定风险项目进行确认检验的实验室,分为兽药类、农药类、元素类、致病微生物、转基因成分、生物毒素类、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类、持久性环境污染物类共八大类。
基准实验室申报表见附件1-2。
5.4.1承担年度监控计划中指定的检测任务。
5.4.2收集国内外法律、法规、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等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并完成承担项目的国内外年度综述。
5.4.3负责对承担项目检测方法的研发、选择和验证。
5.4.4通过组织培训、开展比对试验等方式,指导各执行机构检测实验室提高检测能力、纠正偏差。
5.4.5对有争议的检测结果进行仲裁。
5.4.6参加或承办国内外技术交流和技术谈判。
5.5执行机构: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其下设分支机构、检测实验室,负责制订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5.5.1按要求完成年度《总局监控计划》规定的监控任务。
5.5.2制订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5.5.3及时按要求向主管部门、监控秘书处及有关单位传递辖区内检出或不合格结果以及有关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5.5.4对辖区内监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5.5.5对监控秘书处反馈的相关信息及时做出处理。
6.监控计划的制订6.1监控计划的制订原则应遵循系统和科学原则,全面考虑监控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制定系统、完善、科学的年度监控计划。
6.1.1监控产品的选定原则优先选取年度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中风险较高的产品或原料,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或进出口量较大的产品作为监控或监测的对象。
6.1.2监控项目的选定原则出口监控优先考虑进口国(地区)限量严于我国的风险项目,进口监控优先考虑我国限量严于出口国(地区)的风险项目。
日常重点检测项目和实施期内的警示通报项目原则上不列入监控计划。
6.1.3抽样数量的确定原则应加强基础研究,提出适用于统计分析的最低年度取样量。
对于上年度检出不合格结果较为集中的且风险较大的产品和项目,应适当增加监控地区及抽样数量;对于连续三年未检出且风险较小的产品和项目,可适当减少或取消抽样数量。
6.1.4判定标准的确定原则出口监控应选取主要进口国(地区)最严格或较严格的限量规定;进口监控应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确定。
6.1.5检测方法的选用原则满足年度《总局监控计划》检测需求,同时满足《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要求的检测方法。
6.2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制订6.2.1年度《总局监控计划》制订的主要依据6.2.1.1上年度监控报告及风险评估报告。
6.2.1.2我国进出口食品种类、数量、地区分布及变化情况。
6.2.1.3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6.2.1.4各直属局拟承担下年度《总局监控计划》任务的建议。
应于每年10月底前报秘书处。
6.2.1.5各执行机构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及变化情况。
6.2.1.6国外考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6.2.2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6.2.2.1实施周期:一年为一个监控周期。
6.2.2.2监控内容:年度需要实施监控的进出口食品及其监控/监测项目。
6.2.2.3抽样和检测任务分配:制订年度各监控产品抽样和检测任务分配计划。
6.2.2.4检测方法、测定低限和判定标准。
6.2.2.5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的调整说明,包括:年度《总局监控计划》实施的新要求,监控产品和监控/监测项目调整的说明,以及对检测方法、测定低限和判定标准调整的说明等。
6.2.2.6基准实验室名单及其承担的检测项目类别。
6.2.2.7各单位监控工作负责人、联系人和样品接收人。
6.3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的制订6.3.1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制订的主要依据各直属局应根据《监控指南》和年度《总局监控计划》,综合考虑辖区内进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和贸易情况,制订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
6.3.2年度《直属局监控计划》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6.3.2.1监控内容:辖区内年度需要监控的产品及其监控/监测项目,包括年度《总局监控计划》分配的任务和根据本辖区进出口食品特点制订的自主监控部分。
6.3.2.2抽样和检测任务安排:辖区内年度各监控产品抽样和检测任务的具体安排,包括抽样时间、地域分布、企业分布、检测方法、测定低限和判定标准等。
7.监控计划的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有关单据见附件1-3。
7.1实施方案执行机构应按要求制订本辖区年度监控计划实施方案,按时书面报主管部门并抄送监控秘书处。
实施方案应将年度监控计划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月份。
7.2取送样7.2.1执行机构应确保取样的随机性、代表性、真实性、可追溯性;样品量应满足检验、留样需要。
具体《抽样工作规范》由各产品协作组负责制定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7.2.2对于有国家标准或进口国(地区)标准的监控项目,可将监控与日常检验同时进行,不再单独取样。
7.2.3样品应及时送达检测单位,样品传递过程中应保证监控目标物含量不发生显著变化,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7.3实验室工作及检测要求7.3.1检测实验室应通过ISO/IEC17025认可,具有食品检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
7.3.2检测实验室收到监控样品后,应按《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南》要求实施检测,出具检测报告。
对需要确证的“检出结果”应予确证。
7.3.3检测实验室应主动与基准实验室联系,派员学习,提高检测能力。
基准实验室在开展有效培训前,应接受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送样,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7.3.4检测周期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如有特殊情况,应与送样单位协商并报监控秘书处,但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7.4监控结果的判定和处置7.4.1执行机构在收到监控检测报告后,应按年度监控计划规定的判定标准进行判定,超过判定标准的判为监控不合格结果。
7.4.2执行机构应在接到检测报告24小时内将监控不合格结果报主管部门,抄送监控秘书处。
7.4.3执行机构可对监控不合格结果进行追踪取样检测,实验室应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测报告。
7.4.4执行机构应对监控不合格结果调查原因,分析存在的风险,建立不合格结果追溯档案,记录调查过程、处理结论及纠正措施,并将追踪调查结果报主管部门,抄送监控秘书处。
7.4.5执行机构应对监控/监测检出结果开展风险分析,必要时可就特定产品/项目专门起草风险分析报告报主管部门,抄送监控秘书处。
7.4.6监控结果超过国家标准或进口国(地区)标准的,判为进/出口不合格结果,不允许相应产品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