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献综述的一些介绍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就是针对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农村易爆发、可能爆发公共危机这一专题而写的综述,并为以后研究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处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解释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献综述》确立的主题就是:农村公共危机及其管理。
这篇综述是在确立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及研究领域通过广泛阅读理解21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观点后总结而成的。
主要包括一些学者对一般概念的不同理解,如危机、公共危机等;综合各学者对农村公共危机产生原因、影响等新观点、研究成果的总结。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公共危机治理法治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
公共危机治理法治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公共危机治理的法治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如下:公共危机治理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公共危机不仅具有突发性和非常性的特点,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在公共危机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公共危机治理的法治化。
法治化是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通过依法治理的方式来解决危机,保障公众安全和权益,并维护社会秩序。
在公共危机治理的法治化研究文献中,有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
首先,一些研究关注了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
这些研究探讨了公共危机治理中法律的角色和功能,以及法律体系对危机应对的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性和完善性对公共危机的应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律体系能够为政府提供权力和工具,来应对和解决危机。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体系相对薄弱,公共危机治理的法治化面临一些挑战。
其次,一些研究关注了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法律机构和法律能力。
这些研究着重探讨了政府在公共危机时的法律能力和响应措施。
研究发现,公共危机时,政府应当具备相关法律机构和专业人员,并拥有一定的法律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危机治理。
同时,政府在危机治理中需要依法行政,通过法律程序和手段来进行决策和应对。
这些研究为公共危机治理中法治化提供了实践指导。
此外,一些研究关注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法治化。
公众参与是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公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的过程。
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及时向公众公开与危机相关的信息。
这些研究发现,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是公共危机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能够提高政府的决策的民主性,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从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综上所述,公共危机治理的法治化研究涉及了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法律机构和法律能力以及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法治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第一部分引言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
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
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
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
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突发事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行为及群体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公众人物丑闻等。
学术界一般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对危机的定义:“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公共危机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组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情况。
在文献综述中,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理论,首先可以介绍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观点。
可以探讨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以及不同学者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2. 公共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危机等,对这些事件的应对和管理进行分析。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政府应对、公众参与、媒体报道等,探讨不同因素对危机管理的影响。
3. 公共危机管理的策略和实践,可以从政府、企业和组织等不同主体的角度,介绍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策略和实践。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不同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4. 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价和展望,最后可以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现
状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
向和研究重点。
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
的进一步完善。
文献综述应该全面、系统地介绍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和进展,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深入分析和探讨相关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路,为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
的参考和借鉴。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文献综述2100字】
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目录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一)关于企业危机及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研究 (1)(二)关于引发企业危机的原因研究 (1)(三)关于企业危机管理划分阶段方式研究 (1)(四)关于企业危机处理的措施研究 (2)(五)研究述评 (2)(一)关于企业危机及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研究在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的时候,首要的就是要对企业危机和企业危机管理等概念进行定义。
朱延智(中国台湾学者)认为,至少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危机变量的结合才有可能导致危机在现实中产生,而它们又将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长久发展。
美国公关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 Herth)认为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必须通过寻找危机根源、危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等手段,才有可能有效地减轻企业危机所引发的破坏。
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则倾向于将危机管理的含义定为组织对发生危机的所有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这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另外不可预料的、不确定的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季怿昊(2012)认为于危机是对组织基本价值和行为构架产生严重威胁,要求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必须去做出正确决策的状态。
(二)关于引发企业危机的原因研究导致企业产生危机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且不确定。
朱延智强调经营不能只单单看重企业的内部管理,外界环境的不定变化特性才是企业危机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企业危机与管理。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中,笔者发现学者们会自己赋予危机以特点,诸如不可预料、引起后果剧烈、情况紧急和富有戏剧性等,而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强调如何帮助企业渡过紧急关头。
虽然这种做法可行性较强,但在实际运用时会遇到一些很难解决的麻烦。
因此,这些都促使学者们被迫来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视角进行重新审视,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缓慢的开始注意到,企业危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
近年来我国危机传播的研究及其反思
探 索创 新实践
ONGN N C ANB 学 平 — 理 研 A H U O 术 台 — 论究
近 年来我 国危 机传 播 的研 究及 其 反思
蒋 蓉
(陕西师0 2)
摘 要 : 我 国危 机 传 播 的 全 面 研 究从 20 0 3年 S RS爆 A 发后 开始 。自2 0 第一本有 关危机传播 的著作 诞生后 , 0 4年 学 界便兴起 了研 究危机传播的热潮 。有关危机传播的文章 与著 作很 多, 内容 涉 及 危 机 传 播 管理 技 巧 、 机 中媒 体 的 角 色与 危 功 能 、 体 与 政 府 和 民 众 的 关 系 、 机 事 件 实证 研 究 、 家形 媒 危 国 象与对外传播 等诸 多方 面。但是 , 究中尚存在 着重复研 究 研 的现 象、 论研 究过 于贫乏、 究领域过 于集 中、 理 研 没有形 成一 定的研究规模 等缺 陷与不足。在今后 的研 究 中我们 应克服这 些缺陷 , 而形成一套成 熟的危机传播 学术体 系。 从 关键词 :危机传播 媒体 角色 国家形象 近年 来 , 国危 机 事 件 频 发 , 我 既有 以 “ 安 事 件 ” 代 表 瓮 为 的群 体 事 件 , A S 甲流 等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 有 南 方雪 灾 、 SR 、 又 汶 JI 震 等 特 大 自然 灾 害 。我 国 危 机传 播 的 研 究 有 两 个 重 要 的 I 地 转折 点 : 是 2 0 一 0 3年 爆 发 的 非典 , 它激 发 了 政 府 对 信 息 公开 的 重 视 , 我 们 从 “ 闻 、 闻 、 闻 ” 入 了第 一 时 间 全 方位 使 新 旧 不 进 报道危机事件 的时代 ,公民的知情权开始得 到真正 的保障 , 媒体 在 面 对 危 机 时 开 始 成 熟 , 究 危 机 传 播 的 文 章 与 著 作 开 研 始 增 多 : 是 汶 Jl 震 , 使 我 们 更 加 认 识 到信 息 公 开 的 重 二 I 地 它 要性 , 认识 到传媒在 危机事 件 中应该 发挥 的重要 作用 , 危机 传播的研 究也随之更加全面 与深入。本文拟对 2 0 0 3年 至今 我 国 的危 机 传 播 研 究进 行 总 结 与 反 思 , 为今 后 建 立 一 个 成 熟 的危机传播研 究体 系提供参考 。 危机传播的概念界定 危机传播是伴随着 危机 管理、 危机 公关等学科 的研究而 进 入 人们 的视 野 的 。 危 机 管 理 这 门 学 科 被 系统 介 绍 到 国 内 , 是在 2 0 0 3年 S S爆发 期间 , AR 而危 机传 播是政府部 门、 企业 等 组 织 进 行 危 机 管 理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学 者 们 一 致 认 为 , 机 管理 的核 心 就 是 危 机传 播 。 危 简单 来说 , 媒体 与危机 的关系有二 : 一是 报道 危机事件 。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 突发性、影响性和特殊 性等新 闻价值 , 因 此 一 旦 危 机 事 件 发 生 ,便 成 为 各 大 媒 体 展 示 自 己 实 力 的 舞 台。 传 播 在 危 机 处理 的 过 程 中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体 在 媒 危机事件报道 中起着 议题设置作用 , 引导着社 会舆论 。媒体 的 报 道 对 于 疏 导 公 众 心理 、 护 和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 而 化 解 维 进 危机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 危机对媒体来说 , 也是一 种 机 遇 , 于 危 机 的 报 道 可 以全 方 位 展 示 媒 体 实 力 , 功 的 对 成 危机传播能打造媒体品牌。 二是树立危机传播观。 危机 已经 成 为 我 们 生 活 的 常 态 , 地 震 、 灾 、 大 交 通 事 故 、 行 病 大 洪 特 流 毒 … …等 等 , 们 听 说 的 太 多 , 经 历 的 太 多 。与 其 当 危机 发 我 也 生时我们 束手无 策 , 不如在 全社会树 立危机 意识 , 良好 的危 机预 警比有效 的危机管理 更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危机传播在 国内也被称为 “ 危机沟通 ” 目前 , 。 对危机传 播进行确切定 义的只有史安斌 , 在< 他 危机 传播与新 闻发布》 中提 出:危机传播就 是在危机前后及 其发生过程 中 , “ 在政 府 部门 、 组织 、 体 、 媒 公众 之 内 和 彼 此 之 间 进 行 的 信 息 交 流 过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沟通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沟通研究的文献综述目前,各国对危机管理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危机管理系统。
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是从公共卫生危机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领域。
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
依据我国危机管理的当前研究状况,可以将其分三个层面上的研究宏观层面,政府的危机管理是从非典事件开始的,非典事件使学者开始研究公共卫生危机背后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这个角度的研究侧重于危机产生的共性特点、危机的分类、危机管理的阶段等,主要探讨政府面对各种公共危机时的一般性决策方式,政府作为社会稳定的强大支柱所应该提升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及机构方面的建设,以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我国危机信息沟通管理的研究自非典后逐渐增多,从其研究内容看,体现出多视角跨学科研究的特征:第一,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研究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该书比较系统的反应了美国“9·11”事件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并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了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非常规决策治理的整体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
薛澜等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信息的匾乏是危机情境的主要特征。
梁万年在《SARS对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启示》提出了防范危机发生和危机管理的沟通策略。
唐钧在《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以公共危机信息流程管理为基础,以危机信息的通讯为途径,以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平台,实现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汤敏轩的《危机管理体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文从政府组织整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拉兹洛认知系统的信息流程的复杂改造,构建了政府危机管理体制中的信息流程模型。
通对环境系统、感知系统、规范系统和政府组织的内外部执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沟通机制失灵的原因并对模型的可行性及预期效用进行了说明。
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作者:贾先涛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的数量增长迅速,高校作为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也难置身事外。
与高校相关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如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学生坠楼、校园安全等。
这些事件的影响很大,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后果严重。
如某高校教师论文造假事件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该高校的形象,致其陷入信任危机,公众对该校的科研提出质疑,各种言论充斥于媒体。
事件的责任承担者,该高校选择了沉默。
“沉默”的危机传播方式,不但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公众的质疑。
国内高校缺乏完善的危机传播管理模式,未有成熟的危机传播机制。
危机事件出现,责任主体便陷入了舆论漩涡,疲于应付。
高校危机传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信息发布迟缓、信息量少,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获知需求。
二是高校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未能与媒体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
“害怕”和“被动”情势明显,忽视了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三是公关意识淡薄。
没有成熟的危机传播策略,没有通过大众传媒维护和修复组织形象。
非常时期组织的信息传播,我们称为危机传播。
危机传播对于维护组织形象、媒体公关、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以及营造教育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高校组织而言,面对危机传播的种种弊端,如何建立良性的危机传播机制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危机传播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危机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是事件,也有学者认为是状态。
危机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是事件说还是状态说,都认可危机是与不确定的负面事实有关联,会给当事者带来某方面的损害。
危机传播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程序,即指组织面对危及自身生存发展的突发性事件或灾难性事件,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
我们认为,危机传播是指在组织出现危机事件或陷入危机状态时,组织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控制、影响信息传播的活动。
《社交媒体用户公共危机传播参与动机与行为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公共危机传播参与动机与行为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扮演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参与决策的关键角色。
因此,深入研究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参与动机、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参与决策。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舆论引导的复杂性,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参与动机与行为,有助于了解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高政府和媒体对公众需求的敏感性,进而制定更为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社交媒体用户公共危机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户参与动机的研究,包括信息需求、情感表达、社会交往等;二是用户行为特点的研究,包括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参与决策等;三是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等。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社交媒体平台、政府和媒体发布的公开数据以及网络调查数据。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参与动机与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五、研究结果1. 参与动机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参与动机主要包括信息需求、情感表达、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等方面。
其中,信息需求是用户参与危机传播的基本动力,情感表达是用户表达情感和寻求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社会交往则是用户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自我实现则是用户在参与危机传播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就感的体现。
危机传播的媒体应对综述
危机传播的媒体应对综述近年来,社会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社会事件等。
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媒体产生很大的压力。
在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综述危机传播的媒体应对策略。
一、快速反应和准确报道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应该快速反应并掌握第一手资料。
准确的报道可以迅速提高公众的情绪稳定和安全意识,有利于遏制危机的扩散。
同时,媒体也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事实和信息,以便公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危机事件的情况。
二、面向公众提供危机信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应该积极地向公众提供信息,并保持沟通。
此时,媒体也应该及时回应公众的各种疑问和问题,以确保公众对危机的了解和信任程度。
媒体的沟通和应对策略对于避免危机进一步扩散非常重要。
三、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媒体应该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包括网络、电视、微信等,以便更好地向公众传递信息。
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并提高危机事件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在危机事件报道过程中,媒体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媒体应该尊重事实、保持客观和中立,避免不实报道和炒作,以免影响公众对危机事件的理性判断。
五、及时修正错误危机事件报道过程中,媒体可能会出现错误,这时候媒体需要及时修正错误并向公众道歉,以避免危机事件的进一步扩散。
及时修正并且向公众说明是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
六、注重社交媒体的传播在社交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媒体应该注重社交媒体的传播策略,开展良好的社交媒体活动。
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更多操作的方便以及JEDI等手段吸引更为年轻化的受众,提高危机传播的效率和力度。
综上所述,在危机事件中,媒体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媒体应该快速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回应公众的疑问,采用多种传播方式、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及时修正错误,注重社交媒体的传播。
等方式与手段,以面对和化解各种类型的危机。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国外文献综述
社会经纬2017年第2期176(三)提升企业文化,满足货主需求对于运输业来说,服务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
中铁快运的全部效益都来自服务,对内,可以以提升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不断总结提炼其精神文化内涵,如大力开展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岗点、责任区等。
对外,以满足货主需求为目标,让货主把铁路作为出行走货的首选。
(四)提高运输效率,克服技术难题对于已经开通运营的高铁,以京沪高铁为例:2012年日常开行60对,节假日开行78对,而理想状态下区段通过能力至少有149对,如此看来,线路能力仍然富余,因此,可利用富余能力的高铁线路开通快捷货物运输,这样既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快件运输需求,也能为高铁运输提高效率。
同时,中国南车与北车公司可以抓紧研发货运专列,以此来突破高速铁路不能承担行包运输业务的局限。
七、结论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商户和消费者选择了网上购物,这也为高速铁路经营快递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倒逼高铁速递行业规划发展策略,实现高速速递行业与民营企业资源共享,提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同时高铁速递行业应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服务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优化配送服务质量对策,尽早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高水准快递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1]崔星.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化配送服务质量探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8).[2]李佳婷.“互联网+”时代下的跨境电商发展[J].电子商务,2016(10).[3]委洁.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民营快递物流企业综合评价中的作用[J].物流科技,2016(9).[4]李铁评.民众对高铁的意见也大都集中在运营机制僵化[EB/OL]./s/blog_954b5ee30101dodd.html.[5]邵俊国.“高铁快递”价格高遭质疑,何不“以量换价”?[N].长沙晚报,2014-04-02:11.(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国外文献综述郭媛媛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逐渐进入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众由最初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
2009—2012年危机传播研究综述
2009—2012年危机传播研究综述2003年和2009年是我国危机传播研究的两个分水岭,通过对研究密集的2009-2012年成果回顾,从危机传播理论研究、特定区域的危机传播研究、实证研究、传播新途径研究、历史研究五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我国危机传播研究的进展。
标签:危机传播;网络;突发事件危机传播是近十年来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论题,笔者以“危机传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历年相关论文数为:出现2003年从无到有以及2009年成为研究热点的两个分水岭。
2003年的研究集中例证,2009年例证研究占7.2%;“网络”传播研究量增加,数量从2008年的4.2%,增加到11.5%;从这年开始研究视域扩展到金融危机、公共危机等多个方面;理论研究扩展到意见领袖、形象修复理论、符码博弈、风险传播趋同效应等方面。
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锁定在危机传播研究密集的2009-2012年近500篇文章中。
一、危机传播理论研究“符码博弈”。
危机传播实际就是个编码解码的过程,编码者十分细小的错误就可能导致解码者产生大的误读,同时解码者在“既有政治倾向”的影响下也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解读事故,而不是被动接受媒体信息。
在受众接受的信息不完整或者和自己“愿意”产生对立时,受者就会转化为传者,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
而这个过程极易出现意义的曲解,成为谣言、流言散播的有利土壤[1]。
“受众心理”。
危机的不同影响群体其应激反应和信息需求各不相同,蔡静将心态不同化为四类:一是危机遭遇者;二是与危机遭遇者密切相关的群体;三是危机事件的规避者;四是关注和同情的社会公众。
基于此,得出危机传播中应关注两方面:一是满足信息饥渴,信息的公开畅通是安定人心的关键;二是寻求心理缓释,不论是寻找“危机制造者”,还是寻求“危机解决者”[2]。
“意见领袖”。
有学者认为对“意见领袖”的管理是决定信息扩散的关键。
一是主要依靠其在网络中的中心性和中介性两个指标辨别“意见领袖”;二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加强与“意见领袖”的双向互动和沟通,沟通秉持“主动、快速、真实、真诚”原则;三是加强培养“意见领袖”,促成传播中的关键群体向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转化[3]。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文献综述刘英,陈岩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文献和模型分析。
按照目前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总结,并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染机制;贸易传染;金融传染;预期传染回顾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无论是1992-1993年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贬值所引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或是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所引发的拉美危机,还是1997-1998年泰国货币危机所演变成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共同特征是:金融危机都带有明显的传染效应,而且随着传染现象的频频发生,传染后果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经济出现负增长,甚至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又提出了新的课题。
1. 金融危机传染的界定金融危机传染( Contagion) 历来是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理论界关于金融危机和传染的定义较多。
Holger Wolf认为,传染( Contagion)是“在经济基本指标没有发生共同变动的情况下,不同市场发生了共同的变动”[1]。
Edwards(2000)提出了一个虽然被广泛接受,但并非没有争议的有关传染的定义,他认为“传染反映了一种情势(situation),即一种外部冲击的效应大于专家和分析人士对其的预期”[2]。
本人觉得金融危机传染是指金融危机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扩散。
当危机爆发时, 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常常显著增强, 使金融危机从一个市场迅速传染到另一个市场, 即出现所谓的金融危机传染。
2. 国外关于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的主要理论国际上关于金融危机传染性的系统研究始于1992一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
论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管理
目 录一、公共危机含义、特征及阶段 (2)(一)危机的含义 (2)(二)公共危机的含义 (2)(三)公共危机的特征 (2)1、危机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3)2、危机的突发性和紧迫性 (3)3、危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3)4、危机的社会性和舆论的关注性 (3)(四)公共危机的阶段 (3)1、预见失效六阶段模型(Six Stages of Failure in Foresight) (3)2、五阶段危机管理模型 (4)3、危机四阶段论 (4)4、危机三段论 (4)二、政府危机公关的含义及特征 (4)(一)政府危机公关的含义 (4)(二)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 (4)1、主体的自觉性 (4)2、目的的社会性 (4)3、效果的多重性 (5)三、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对模式 (5)(一)三鹿事件初期——危机预测分析 (5)(二)三鹿事件中期——制定应急计划 (5)(三)三鹿事件后期——完善危机处理系统 (5)四、媒体的传播管理 (5)(一)甘肃兰州晨报不失语、第一时间客观报道 (5)(二)新华网多层次深入挖掘性报道 (5)(三)凤凰传媒反思信息公开及时权威 (6)五、总结 (6)论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管理——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危机事件频发的时期,政府和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管理将对社会舆论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快速有效地媒体公关可以正确引导和有效发挥媒体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正面作用。
在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政府和媒体的反应各不相同。
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将在很大程度影响民众的情绪走向。
【关键词】危机事件 政府危机公关 传播管理 媒体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下,各种违背社会道德和主流意识的行为正在潜滋暗长,因而各种社会矛盾也正慢慢浮出表面。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是及时真实地发布已知信息,还是利用掌握的权力资源让媒体集体失语,都将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在政府体系中,从SARS事件的爆发后,我国开始构建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应对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
近年来危机传播之研究综述
近年来危机传播之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危机事件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可能迅速传播至全球范围,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危机传播作为研究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规律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危机传播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出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危机传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危机传播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接着,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梳理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危机信息传播机制、危机沟通策略、危机媒体表现、危机受众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文还将对危机传播研究的不足和展望进行讨论,以期推动危机传播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加深我们对危机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危机传播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重点和方法论。
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沟通。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媒体和官方渠道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以减少恐慌和误解。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和准确性,并尝试建立危机传播的理论框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危机传播中的受众心理和行为反应。
他们发现,受众在危机中的信息需求、心理反应和行为决策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注重受众的个体差异、心理需求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和危机后恢复等领域。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危机事件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过程中的信息传播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危机传播策略来减轻危机对组织、社会和个人的负面影响。
危机传播资料
目前国内外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视角包括运用传播学视角、公共关系视角、公共管理视角、企业管理视角和信息管理等视角来研究危机传播问题。
2004年9月史安斌出版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一书将主体定位为政府部门,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修辞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概念和理念框架,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政府、媒体、公众三方的信息交流和话语互动关系。
结合国外危机理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念,并在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传播策略和技巧。
[zJ西方危机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从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来看,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路径:一种是管理学取向,一种是修辞学取向。
管理学取向着力于研究危机传播中的传者环节,即组织自身的自主性、专业性、决策能力等;修辞学取向则更多地聚焦于危机传播中的信息环节,旨在帮助组织运用各种话语和符号资源来化解危机,挽回形象。
研究政府危机传播管理,要从政府危机管理说起。
政府危机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课题,有关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最早始于美国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它首先被用来预测政治形势,以及采取措施的后果和价值。
在西方政府危机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主要有(美)罗森塔尔的《危机管理:应对灾害、暴乱与恐怖主义》、(美)劳伦斯·巴顿所著的《组织危机管理》、(澳)罗伯特·希斯所著的《危机管理》及(美)威廉·L·沃的《应对危机四伏的生活:突发事件管理导论》等。
这些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政治危机加以分析,包括政治制度的变迁、政权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等事项,其目的在于探索政治危机产生的根源,并寻求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的途径。
此外,国外学者在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的研究中,还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
其中在危机传播模式的研究方面,比较系统的危机传播模式有: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Steven Fink,1986)。
它系统研究了危机传播的基本规律性,并且奠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理念。
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各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无论是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还是公共卫生事件,都需要通过新闻传播来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引导公众正确应对和处理。
本文将对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媒体应该第一时间获取到可靠的信息源,通过快速而准确的报道,及时向公众传递事件的起因、影响范围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以便公众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其次,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谣言传播。
恐慌和谣言往往会在危机事件中快速扩散,给公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惧和不良影响。
对于此类情况,新闻媒体应当果断采取对策。
一方面,及时发布权威的声明或消息,解释危机事件相关的真相,以扼制谣言的传播。
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社交媒体沟通计划,积极参与和引导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减少谣言的发酵空间。
再次,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需要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公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事件的直接受影响者,有权了解事实真相,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新闻媒体应该主动提供透明和公开的信息,以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
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开设定期的问答环节,与公众互动交流,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报道方式和策略。
最后,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需要注重道德伦理和责任意识。
当面对危机事件时,新闻媒体的报道应该基于客观真实的事实,避免夸大事实或制造轰动效应。
同时,新闻媒体还应该对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过滤和删减,以避免对受众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和情绪负担。
此外,新闻媒体还应该有责任监督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为,确保他们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危机事件。
综上所述,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避免恐慌和谣言传播,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注重道德伦理和责任意识。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第一部分引言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
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
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
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
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突发事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行为及群体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公众人物丑闻等。
学术界一般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对危机的定义:“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
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
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
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
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
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
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
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一个是“修辞取向”(台湾也称”语艺批评研究”)。
管理取向聚焦危机传播中的传者环节,即组织自身的自主性、专业性、决策能力和传播沟通策略的有效性。
这一取向与传播学效果研究一脉相承,大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格鲁尼格和亨特提出的“优化理论”。
“修辞取向”则聚焦于危机传播中的信息环节,探讨危机发生后组织的“形象管理”和“辩护”策略。
这一取向与修辞学和说服学一脉相承,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伯诺伊特提出的“形象修复理论”。
近年来,以库姆斯为代表的学者对危机传播的两大传统取向进行了整合,构建出一套“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
无论是管理取向还是修辞取向,或是SSCT这样试图整合两者的理论尝试,都是以组织为中心提出的,体现的是一种“传者中心”的思维定势,而把“受者”假定为“沉默的大多数”。
随着网络等互动媒介的出现,传者中心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受者”获得了话语权,形成了多极化的传播格局。
除了媒介形态的演变以外,全球化也是危机传播研究实现范式转变的驱动力。
在全球传播的时代,某个区域性的突发事件往往会演变为一场跨国、跨文化的公共危机。
因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危机传播研究需要拓展的一个新维度。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将社会与文化理论引入危机传播的研究中,作为对“管理取向”和“修辞取向”的延伸和补充,逐渐形成了危机传播研究的“批判取向”。
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前两种取向将危机传播视为一个线性的信息传播过程,“批判取向”则把危机传播看作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和调和过程。
“批判取向”中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式是麦克黑尔等人提出的“霸权”模式。
1 台湾学者吴宜蓁结合公共关系和语艺学两种范式对危机传播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语艺观点研究危机传播的学者,主要是以辩解策略和形象恢复策略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重点是危机发生时组织所采用的“语言反应策略”。
二、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1、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与功能研究过去, 我国在进行危机处理时,媒体不能参与,往往是在危机解决之后,再媒体来做一个回顾式的发布。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众媒体应作为危机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而,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引起了广泛关注。
赵士林在《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一书中认为,媒体在危机报道方面的理论创新是媒体自身的“第二次转型”,为了成功实现这次转型,中国媒体尤其是党报必须全面考虑自身在危机事件中的定位和功能,媒体从业人员也应该全面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价值。
有学者认为,我们坚持新闻媒体的“喉舌”定位,绝不意味着媒体是政府的附庸。
他们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平台”,他们既要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应不遗余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龚新琼在《环境守望——危机传播中大众传媒的核心功能》一文中认为,环境守望是大众传媒在危机传播中的核心功能,衡量守望是否实现的标准是所传播危机信息的质量即危机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政府观念的转变和传媒职业的自律是大众传媒环境守望功能实现的关键。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公器”,应坚持基本的职业操守,为民众代言。
媒介应该不唯上、不唯强,尊重客观事实,报道事实真相,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谈悠的《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缓释作用》探讨了影响巨大的主流媒体的“舆论缓释”作用。
这些媒体应努力充当“社会舆论的减压阀”,在危机传播中起到“公开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鼓舞人心”等舆论缓释的作用。
但对于主流媒体到底如何发挥舆论缓释作用并没能阐述清楚。
还有学者以矿难报道为个案研究媒体的角色问题。
岳璐认为,媒介在矿难事件中同时扮演着政府稳压器、为矿工发出声音的人以及矿主的监督者等多重角色, 并形成了多元的报道框架。
然而, 于媒介的政府代言人角色具有强势地位,同时,市场的强大力量挤压了媒介其他角色的发挥空间,造成媒介的角色冲突和缺位,使得媒介建构的矿难呈现出强烈的官方色彩,缺乏舆论监督和人文精神。
2、危机传播中媒介、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史安斌在《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中认为,危机发生后,政府和媒体应该各司其职,他们是工作伙伴的关系。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当确保新闻发布的及时、准确和一致。
媒体在报道的角度选择上应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就危机事件本身进行探讨、争论和预测,充分发挥其“公共领域”的职能。
对此,政府应当持包容的态度,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尊重媒体的专业主义和职业特点,让媒体自己来决定报道的内容。
龚新琼(《环境守望———危机传播中大众传媒的核心功能》)认为,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转变宣传观念:首先, 变信息的“堵”为信息的“通”,变被动的信息提供者为主动的信息发布者,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信息构筑公共信息平台,通过长期的信息决策透明化运作建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并使这种信任经受得住危机的考验。
其次,应允许大众传媒在危机中自发言。
2 也有许多学者对危机传播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做了探讨。
李岩在《危机传播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一文中指出,媒体作为同政府、公众共同架构起的互动系统,成为危机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建立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的机制,构建政府的应急处理机制体系,从容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做好危机公关工作;它有利于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深入了解民意,充分反映民意,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政府必须从自身的观念作风、法制建设、政务公开、反馈回应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姿态来实现互动,发挥和利用媒体的功能,塑造政府的新形象。
3、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形象研究史安斌认为,危机公关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树立国家形象的良机。
在危机传播过程中,政府尽管面临治管方面的困境,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公关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中, 政府的多数政策会获得支持, 政府也可以利用此机会显示其责任。
马艺等探讨了危机事件情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二维矩阵模型,用认知度和美誉度来建构政府形象传播的二维四象限矩阵模型。
用这个二维矩阵模型来考察我国历史上的政府形象传播,可以看出政府形象传播的认知度大致呈上升趋势,但美誉度指标则因具体的历史情况不同,而表现出较大不稳定性。
建立这一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危机一旦来临,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通过调查,快速找到政府目前的形象传播区间,分析原因,调整制定政府形象传播措施。
周晓丽认为,面对不断发生的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具有透明、责任和高效的形象。
但于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关理念缺失、形象意识不足、与媒体沟通不畅等因素,政府形象的建构受到严重制约。
因此,要使公共危机治理更加顺利,必须设立专门的政府公关机构来处理公共危机,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对等沟通来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化解危机的能力。
4、危机传播的新闻报道观念和报道模式研究赵士林认为,新闻观念和新闻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闻观念从总体上对于新闻政策有一个规约作用,新闻政策是新闻观念在政策上的具体体现。
于新闻观念和新闻政策的共同作用,媒体在处理各种新闻事件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新闻处理惯例,这些惯例经过时间的积淀会形成各种新闻处理模式,这种模式成为人们处理同类新闻的一个基本方式。
他从“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正面宣传为主的认知差异”、“对媒体舆论监督的认识”、“对于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具体规定”四个方面考察了我国新闻观念和新闻政策对于我国危机报道的影响。
有研究者分析矿难报道时认为,于报道角度、报道重点各不相同,矿难报道形成了多元的新闻框架: 稳压框架: 发布权威信息;监督框架: 直面事故内幕;人文框架: 关注矿工命运。
同时, 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矿难报道在稳压框架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监督框架与人文框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5、危机传播的应对和管理策略研究很多论文主要探讨营利性组织面临危机时应该如何进行危机传播, 一般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 以描述性研究为主。
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我国学者探讨危机传播的应对和管理策略时往往以政府和媒体为研究主体, 对另外一些组织的讨论比较少。
对于危机传播的战略层面,有学者认为舆论安全是危机传播的语境,也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新闻发布带来的良性知情民主,对于整个危机管理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杨军、张媛指出,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实践中暴露出两个 3 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缺乏完善的危机新闻体制;缺乏利用媒体进行有效传播的意识。
因此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应重视四个方面: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定危机新闻发布方案;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掌握危机新闻发布的原则: 时间性、准确性、公开性、一致性。
庄莉红认为,政府对危机传播的管理包括传播渠道管理、传播内容管理、谣言的传播管理。
危机组织与新闻媒体应该从传统敌对关系转变到新型合作与相对独立的和谐关系,将危机传播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形成高速运转、相互链接的运行机制;其次, 了解民情,及时、客观、完整地传递信息;最后, 在信息公开前提下引导舆论,注重报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