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评课稿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评课稿一、先声夺人,富有吸引力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曹冲这位天才少年的才智,他巧妙地利用浮力原理,成功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然而,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曹冲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这种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开门见山,亮出主旨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浮力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曹冲称象这一经典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浮力的基本概念、定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举例说明,层层展开首先,我们将从曹冲称象的案例入手,详细解析其中涉及的浮力原理。
大象体积庞大,无法直接用普通的秤来称重,曹冲利用大象可以漂浮在水面的特性,通过水的浮力来间接测量大象的重量。
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大象在水中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来间接得到大象的重量。
四、引用名言,引出下文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这句话揭示了杠杆原理的重要性。
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杠杆原理的运用。
曹冲通过杠杆原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成功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使我们对杠杆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意识到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步步推向主旨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浮力和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原理的应用,比如船只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机械臂的操作等等。
这些应用的背后都离不开浮力和杠杆原理的支持。
因此,学习这些科学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还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六、结尾干脆利落、简洁有力曹冲称象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之一,它所蕴含的浮力和杠杆原理至今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这些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课稿《曹冲称象》

湖南省小学语文低段语文教学研讨活动评课稿课文《曹冲称象》特级教师李镇西对好课堂提出两个非常朴素的标准,即有趣和有效。
纵观姜老师的这堂课,有趣之处在于:1、巧用多媒体课件表现称象的过程,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
2、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个内容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表达,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笑脸;在汇报展示时,我又看到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是那么跃跃欲试,此时的课堂是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乐园。
有效之处在于:1、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
如:在书写“秤”时,姜老师先要学生观察,怎样把这个字写得既工整又漂亮,然后老师范写,学生书空,一边书空一边观察每一笔的位置,接而让学生自主书写、展示,并反馈这个字好在哪里,怎样写得更加好,经过观察再次书写,这样扎实有序的训练,促动了书写水平的提升。
2、教者深研教材,对于教什么、怎么教非常明确,上课伊始,直奔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实现了教者与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3、评价语言灵活多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在反馈“秤”字书写时,老师评价道:“你们实在太棒了,既能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同时又指出了不足。
”又如孩子们齐读课文,老师评价道:“从你们的表情声音中,看得出你们真的用心读书了。
”这样中肯的评价,对学生既有指点性,又协助学生树立了自信。
对于这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1、教师过度侧重于让学生明白称象的过程,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使用,如课文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得清楚明白,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实行拓展练习,用上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句话,达到由知识到水平的迁移。
包括后面体会“才”字,也可实行说话练习。
2、《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姜老师的这堂课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但对读出情感,读中感悟我觉得有待增强。
曹冲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评课稿《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材把握精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十分到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紧紧围绕“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称象的过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课文。
二、教学方法多样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在课堂伊始,老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象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看到大象那庞大的身躯,都忍不住发出惊叹声,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识字教学,扎实有效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生字。
同时,老师还注重对生字的书写指导,通过示范、临摹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方法。
3、朗读指导,富有层次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有感情地朗读,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
三、课堂氛围活跃在这堂课上,老师始终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参与度非常高。
记得有一个小男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些紧张,说话结结巴巴的。
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引导他,鼓励他慢慢说。
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男生终于顺利地回答出了问题,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这一幕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四、不足之处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些小组还没有讨论完,老师就已经让学生汇报了。
曹冲称象听课记录及评析

《曹冲称象听课记录及评析》
嘿,各位小伙伴,今天咱们要聊聊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曹冲称象的故事。
走进教室,只见老师一脸神秘地站在讲台上,仿佛手里握着什么惊天大秘密。
好吧,其实只是课本啦,但那份气氛营造得真让人期待。
老师开始了她的讲述,就像是在说一场精彩的侦探故事。
话说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冲真是个机灵鬼,面对一头大象如何称重这个难题时,他没有被难倒,反而想出了一个超级聪明的办法。
用船来称重?这脑洞开得比我还大!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有几个小家伙甚至开始模仿起曹冲的样子,在座位上比划起来。
有个同学还自告奋勇地说:“老师,我家里也有条船,下次带大象去试试!”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最逗的是当老师提到“石头换大象”的环节时,一个小女孩突然举手问:“那如果换成棉花糖呢?”哎呀,这个问题真是让全场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不过很快大家就明白了,重量和体积的关系可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搞定的。
整堂课下来,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大家对解
决问题的兴趣。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创新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而且啊,谁说学习一定要正襟危坐呢?有时候,一点点幽默感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哦!
所以嘛,下次再遇到难题时,不妨想想曹冲和他的大象朋友,也许你会找到不一样的解决之道呢!。
《曹冲称象》课堂教学评课.doc

《曹冲称象》教学评课《曹冲称象》一课,重点是讲到了,但有点蜻蜓点水,不够突出,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尽管老师也演示了称象过程,但由于对电脑使用不熟练,效果没有出来。
最后也没有总结课文。
其实这篇课文应该很好理解,一个是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一个是比较官员与曹冲的办法,最后得出曹冲是个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
就这么简单。
只看《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
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
”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
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
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
《曹冲称象》教学评课

《曹冲称象》教学评课《曹冲称象》一课,重点是讲到了,但有点蜻蜓点水,不够突出,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尽管老师也演示了称象过程,但由于对电脑使用不熟练,效果没有出来。
最后也没有总结课文。
其实这篇课文应该很好理解,一个是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一个是比较官员与曹冲的办法,最后得出曹冲是个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
就这么简单。
只看《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
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
”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
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
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
听课记录及点评

《曹冲称象听课记录及点评》
今天这堂课,老师一开口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神奇的故事盒子,把我们带到了三国时代。
故事的主角是聪明伶俐的小曹冲和他的大象朋友。
话说曹操得到了一头大象,想称它的重量,可这大家伙怎么上秤啊?难题来了,但别担心,咱们的小天才曹冲有妙招!
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好像她就在现场似的。
她说曹冲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先让大象站到船上,在船身标记水位线;然后换下大象,往船上装石头,直到水位达到原来的标记。
这时,石头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啦!哇塞,这个方法简直太酷了,连我都忍不住想回家试试看能不能用这种方法称我家狗狗的体重。
课堂上的气氛也跟着热闹起来,有个同学突然举手问:“如果大象不愿意上船怎么办?”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笑着回答说:“那我们就得给它准备一些香蕉诱惑一下啦!”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最搞笑的是,当老师提到“石头换大象”时,一个小女孩好奇地问:“那如果换成棉花糖呢?”哎呀,这个问题瞬间让大家都陷入了思考——不过很快我们就明白了,重量和体积可不是一回事儿!
整堂课下来,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我们记住了曹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下次遇到难题时,也许我们可以像曹冲一样,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点子呢!
总之(哈哈,又不小心用了这个词),今天的课真是太棒了,既好玩又有意义,希望以后还能多听这样的故事!。
小学二年级语文称象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称象》评课稿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
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
这就是说。
“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
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
这位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
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
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
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
如教“议论”的“议”。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
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
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该老师的教学特色。
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
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
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
语文《称象》评课稿

语文《称象》评课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评课稿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评课稿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称象》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们听了林老师执教的《称象》一课。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不好上的一节课。
课文比较长,曹冲称象的过程中逻辑的领会都有一定的难度。
林佩霞老师选择这篇课文,需要很大的勇气。
同时从课堂的呈现来讲,林老师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随文识字。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也不科学。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
林老师选择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因为本课生字大都集中在这几个段落,教学时,林老师运用联系句子、看看插图、做做动作等方式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始终结合语境来学习生字、词。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理解、感悟课文和识字的过程中,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最后用在游戏环节中读字来记字,学生爱读爱唱,巩固了识字。
枯燥的生字教学,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课堂调控。
林老师上课亲切自然,课堂调控自如,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始终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一节课40分钟,我们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看到了学生思考的专注神情。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林老师的课让我收获很多。
很期待第二课时林老师如何指教曹冲称象的方法,这是本课的难点。
曹冲称象说课稿(精选2篇)

曹冲称象说课稿(精选2篇)曹冲称象说课稿(精选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说课稿(精选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冲称象说课稿(精选2篇)1一、说教材这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四句话说明的。
第一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
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二、说教法。
1、《曹冲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
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
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
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
曹冲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评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曹冲,今天我要向大家展示我所学的《曹冲称象》这篇故事。
《曹冲称象》是一篇寓言故事,从小我就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教会了我许多重
要的道理。
故事中,曹冲在围棋盘上抬起一只手指,说这是“象”;再抬起两只手指,说这是“长象”;后来,他又抬起一只脚,说这是“长脚象”……诸如此类,最后引发了大家的笑声。
但是,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聪明不能摆脱实际的事实,不能违
背常识。
我觉得,《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对我个人的教育很重要。
首先,它告诉我要虚心谦虚。
曹冲是聪明的,但是他从不自以为是,他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从中学习。
我
们都要像曹冲一样,保持虚心,不断进步。
其次,《曹冲称象》也教会了我要理性思考。
曹冲的称象行为虽然有趣,但是最后还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遵守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能草率妄为。
最后,《曹冲称象》教会了我要勇于创新。
曹冲的称象行为虽然有些离谱,但是他的
创新思维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勇于创新,不拘泥于
传统的观念和方式,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总的来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课和智慧课。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虚心谦虚、理性思考和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谢谢大家!。
称象评课稿

称象评课稿第一篇:称象评课稿《称象》评课稿董月凤今天听了董小琴老师讲的《称象》一课,收益匪浅,感想颇多。
董老师作为我们二年级组语文教学组长,教学经验丰富,学生组织能力强,就《称象》这一课董老师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下边谈谈我听课后的感想。
一、阅读指导到位,读中感悟。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董老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董老师不做任何要求,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还非常注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所以学生学习非常投入,积极性很高。
二.、课堂结构紧凑,层次清楚。
用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紧紧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阅读:1.曹操听了直摇头,为什么?2.曹操点头微笑,为什么?用第一个问题,引出官员们称象的办法,让学生自己说官员们称象的办法为什么不好:“造大秤”不现实也不环保;“宰大象”伤朋友也残忍。
学生分析得很好,教师又引导学生说说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除了直摇头还会怎么想,怎么说,问题抛出去,课堂就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堂新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用第二个问题引出曹冲称象的办法:“船代秤,石代象”。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单看这段话,很难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虽然只有四个步骤,但对于二年1 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就采用课件与课文相结合的办法,一边在大屏幕上一步一步地放语段,一边放每一个步骤的动画课件,使学生在朗读语段,欣赏画面的同时,直观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曹操称象大班一等奖说课稿

曹操称象大班一等奖说课稿1、曹操称象大班一等奖说课稿教材分析:《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幼儿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
本故事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古代的人很会动脑筋,知道他们是怎么称象,同时通过故事来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幼儿已经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上,而让幼儿知道通过量的守恒的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量的替换。
这对大班幼儿来说太抽象了,也相对来说较难,因此我把这个故事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幼儿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
而第二课时是在幼儿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幼儿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从而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先来说说第一课时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幼儿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中的量的替换,因此,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及难点就是让幼儿知道曹冲是怎么称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制定目标如下:1、理解故事中曹冲称象的好方法,初步了解量的守恒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
环节分析:1、谈话导入。
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来说说要想知道一样东西的重量,你会怎么办?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引出下一环节的故事,还可以为解决难点做好铺垫。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同时知道古时候的人,要想称一头大象是那么难的,那他们是怎么称的,这样的方法行吗,为什么不行。
让幼儿对大官们的'方法和曹冲的方法做个比较,这可以发展幼儿的比较性思维。
3、欣赏曹冲称象那一段,重点理解曹冲利用量的替换原理来称大象。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环节,幼儿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单单就是听故事,幼儿是很难真正理解的,更何况是那么抽象的守恒原理。
而课件比较形象直观,利用课件让幼儿能形象的知道曹冲称象的步骤,欣赏课件后,幼儿对于称象的步骤是知道了,但对替换了是否就一样重呢?还是朦朦胧胧的,这就需要实验演示操作了,让实验去验证这个原理。
三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说课稿称象

三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说课稿称象《三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说课稿——称象》尊敬的评委老师、同事们:大家好!我为大家准备的是三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说课稿《称象》。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领略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魅力。
活动不仅涵盖了数学知识,还融合了语文、美术、科学等多学科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称重和测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材本活动围绕“称象”选取了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曹冲称象”。
曹冲以智慧巧妙解决了大象无法直接称重的问题,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古代数学文化的魅力。
三、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喜欢探索问题,但对于跨学科学习可能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四、说教法学法1.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2. 学习方法:观察、记录、讨论、总结。
五、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讲述“曹冲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曹冲是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并用数学方法设计称象的方案。
3.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实践,使用不同的材料模拟称象的过程,如使用沙子、稻谷等代替大象重量,用天平模拟称重。
4. 展示交流: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方案和操作过程,相互评价。
5. 拓展提升: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古文学习,尝试描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6. 作业延伸:学生以“称象”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或写一篇小故事,将数学知识与美术、语文等学科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略)七、说教学资源1. 教材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
二年级语文《王昭君称象》评课

二年级语文《王昭君称象》评课
【引言】
《王昭君称象》是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王
昭君为了称象而努力研究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勤奋研究的态度。
本文评价该课文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可改进之处。
【主体】
优势:
1. 情节生动:本文通过描述王昭君为了称象而积极研究的经历,生动展现了主人公的努力和坚持。
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增强他们的研究动力。
2. 教育意义:通过讲述勤奋研究的故事,本文旨在启发学生的
研究激情和自我驱动力。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研究
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研究态度和价值观。
3. 语言简单:本文的语言简练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它
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述,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可改进之处:
1. 增加互动环节:在课文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对故事的理解。
通过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和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
2. 增加延伸活动: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课文知识。
这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总结】
《王昭君称象》是一篇引人入胜、寓教于乐的课文。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认识到努力研究的重要性,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做好互动和拓展性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无。
语文观摩课《曹冲称象》听课随感及评课稿资料

语文观摩课《曹冲称象》听课随感及评课稿资料
.听课反思前几天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寒食》,一节是《曹冲称象》,一位是新教师,一位是老教师。
都说教无定法,无论这位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只有一个,能让学生学会。
这两位教师在教学上各有风格,大都采用了以读为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在上课过程中缺少对课堂纪律的组织,所以显得活而乱。
先说这首古诗教学,当老师讲解诗意的时候,我觉得讲解的不够明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她只从字面上理解:春天的长安城到处飞着花。
而这里的花,不是指鲜花,而是春天到来,柳树和杨树上的花絮在春风的吹拂下,到处飞舞。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不是老百姓家用不起蜡烛,而是寒食节禁止生火做饭,而那些王侯贵族家却点起了蜡烛。
可见作者是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特权。
真是只需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所以说方法如何,但知识不可讲解错。
再说《曹冲称象》一课,重点是讲到了,但有点蜻蜓点水,不够突出,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尽管老师也演示了称象过程,但由于对电脑使用不熟练,效果没有出来。
最后也没有总结课文。
其实这篇课文应该很好理解,一个是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一个是比较官员与曹冲的办法,最后得出曹冲是个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
就这么简单。
孙权称象评课稿

孙权称象评课稿
一、引言
本评课稿以《孙权称象》为题,对该作品进行评析。
《孙权称象》是一部描述孙权在东吴过程中的历史剧,由于剧中存在一些法
律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二、法律问题
1. 谋划叛乱行为:在剧中,孙权通过密谋发动叛乱来夺取皇位。
根据我国法律,叛乱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违法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2. 侮辱皇室:孙权在剧中通过言行侮辱皇室成员,这是对国家
尊严和法律的严重挑衅。
根据我国法律,侮辱皇室的行为将会受到
相应制裁。
3. 抢夺皇位:孙权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皇位,这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夺取皇位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违法者将接受法律追究。
三、法律风险提示
观众在观看《孙权称象》时需要注意剧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切
勿模仿或鼓励违法行为。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我们应
当秉持合法、合规的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国家法律权威。
四、结论
《孙权称象》是一部历史剧,剧中存在一些法律问题,观众应
当理性看待,不鼓励或模仿其中的违法行为。
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崇尚合法、合规的行为准则,共同维护社会安全和法律秩序。
以上为《孙权称象评课稿》的文档内容。
诸葛亮称象评课稿

诸葛亮称象评课稿
引言
本评课稿旨在对诸葛亮的称象之法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探讨其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式。
诸葛亮称象之法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一种称象
的方法,用以预测未来的情况和走向。
这种方法主要基于他对天文、地理和人文等方面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和人
事变化等因素,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重要性和应用
诸葛亮称象之法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社会等
领域。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决策:诸葛亮称象之法帮助他在战争中做出准确的决策,预测敌方行动和破解对方战略。
这为他在蜀国抵抗强敌的战略提供
了有效的支持。
2. 政治治理:诸葛亮称象之法还被应用于政治治理中,帮助他预测社会变化和民众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
3. 文化影响:诸葛亮称象之法不仅仅在实际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中。
其智慧和预测能力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传世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
诸葛亮称象之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重要性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应用。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这一方法都展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象》评课稿
董月凤今天听了董小琴老师讲的《称象》一课,收益匪浅,感想颇多。
董老师作为我们二年级组语文教学组长,教学经验丰富,学生组织能力强,就《称象》这一课董老师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下边谈谈我听课后的感想。
一、阅读指导到位,读中感悟。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董老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董老师不做任何要求,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还非常注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所以学生学习非常投入,积极性很高。
二.、课堂结构紧凑,层次清楚。
用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紧紧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阅读:1.曹操听了直摇头,为什么?2.曹操点头微笑,为什么?用第一个问题,引出官员们称象的办法,让学生自己说官员们称象的办法为什么不好:“造大秤”不现实也不环保;“宰大象”伤朋友也残忍。
学生分析得很好,教师又引导学生说说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除了直摇头还会怎么想,怎么说,问题抛出去,课堂就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堂新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用第二个问题引出曹冲称象的办法:“船代秤,石代象”。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单看这段话,很难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虽然只有四个步骤,但对于二年
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就采用课件与课文相结合的办法,一边在大屏幕上一步一步地放语段,一边放每一个步骤的动画课件,使学生在朗读语段,欣赏画面的同时,直观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为了让学生巩固记忆与理解,能达到会复述故事的目的,教师又放了《曹冲称象》的完整的动画故事,并且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是:8690斤,使学生更加觉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好,行之有效。
使公开课优质课听课稿者也觉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这便是本课的亮点所在。
实在值得借鉴学习。
三.课后拓展巧妙,教育深刻。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板书,夸夸曹冲后,本以为教学已经结束,没想到董老师又给学生放课件《司马光砸缸》,《瓦特发明蒸汽机》两个动画故事,使课后主题升华,不仅使学生没有觉得刚才的长时间分析理解很疲劳,而是精神更加集中,情绪更加高涨。
教师也及时巧妙地教育学生:要向曹冲、司马光、瓦特学习,遇事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
这样的教育,既避开了传统的说教,又让学生能欣然接受,真是一堂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啊!
四、培养创造思维,问题巧妙。
教学中,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
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这样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让学生体现了主体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只,今天董老师不仅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而且让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