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初中语文情景导入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情景导入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ca5617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1d.png)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情景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情景创设1.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
2.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情景发挥想象力,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情景。
三、情景表演1. 各小组轮流进行情景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2. 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四、课文学习1. 教师根据情景表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课堂情景,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学生撰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情景导入的效果。
2. 评估学生在情景表演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反思情景导入法的运用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备注:1. 教师在情景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在情景表演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在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0篇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312f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3.png)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0篇一、课文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提前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与本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营造出课文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激发思考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3. 探究启发以问题和现象为线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二、课文学习目标: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1. 预习导引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本课文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预习。
2.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文,了解词语意义,把握文段精神,进行逐段阅读,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核心要点。
3. 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语法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疑惑。
三、词语与句子目标:通过词语与句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 词语学习指导学生查找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词组,并进行词义解释、造句等练习。
2. 句子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包括句子成分、句法结构等,以及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语文知识目标:阐明、总结本课文所涉及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 重点知识梳理梳理本课文中的重点语法、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语文知识点,并逐一进行解析。
2. 练习巩固通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 听力训练通过听取与课文相关的录音、音频等素材,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听说能力。
2. 口语表达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口语表达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拓展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写作素材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初中课堂导入环节教案
![初中课堂导入环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862d3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6.png)
初中课堂导入环节教案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课堂参与意识。
教学内容:1. 散文《背影》的主题和结构。
2. 父亲形象的分析。
3.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父爱的伟大。
2. 话题引导: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父亲了解吗?他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篇关于父爱的散文——《背影》。
3. 作者介绍:朱自清,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等。
4. 作品背景介绍:《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在一次回家探亲的途中,看到父亲为他送行的背影,深感人世间父爱的伟大,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5. 课堂互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父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分析文章主题:通过讲述父亲为“我”送行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人世间父爱的伟大。
2. 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第二部分描述父亲送行的背影,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
3. 分析父亲形象:文章中的父亲关爱子女,无私奉献,同时又严于律己,勇于担当。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伟大。
三、课堂拓展(10分钟)1. 讨论:同学们认为父爱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分享: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父爱故事。
3. 写作练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文章主题和父爱的重要性。
2. 强调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父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话题引导、作者和作品背景介绍等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对文章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剖析,使学生深刻理解父爱的伟大。
课堂拓展环节,通过讨论、分享和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珍惜身边的父爱。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8310cd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d.png)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语文课堂是初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而导入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内容的关键。
下面我将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一、讲故事导入法讲故事是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发展。
典型的例子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讲述背后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反向设计导入法反向设计法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的导入方法。
例如,当学习某个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从当今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经验来理解古代文学。
这样做能够让学生进入主题,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课程内容,还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三、观察导入法观察导入法产生于教育环节中难以引领学生的老师而来。
这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让他们在学习课程前做好观察,参与互动。
例如,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比如某个场景,让学生用观察和想象,预测下一步课程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指在学习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先形成问题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深入探究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这首诗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个人物是这个样子等等。
这样,学生被激发了自己的探究热情,会积极思考,快速掌握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并从中获得启示。
总之,导入课程内容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以上几种导入方法可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形态和学生群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出奇制胜。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b38c4ce0c22590102029d40.png)
不会有任何实 用价 值。导语该 应 时而 生 ,
课, 我们 的 目的最 终在于把学 生的学 习兴
就像 一个欢快 跳动 的音 符 . 说 不尽 。 道不 随机应 变。但不 管采 取什 么方 式导 入新
就要 求我 们语 文教 师应 精心 设计好 课堂
教学 中的导 语 。 导 语 , 就 是指 老 师在 刚
你们通过 I 资 料知道 黄河 从 古至 今有 哪
些变化吗? 黄河变化 的原 因又是 什么呢? 望。 把 学生 引向知识 的海洋 。 收 到意 想不 连 数问 . 在学 生平静 的思 想 上 , 刹 时激 雕艺术 时 . 介绍完 我国微 雕艺 术情 况后 , 这小核 上都雕刻 了些什 么 ,激 起 了学生
三、 以故事“ 导” 。 具 有 趣 味 美
果 是不可 忽视 的 。开课 时老 师一番饶 有 。 生急欲求知 的动机 。 趣味 、 引人入 胜 、 富有 创意 、 独 具 匠心 的
导语设计 。定能迅 速有效 地抓 住学 生的 心 ,激发起 学生继 续学 习和深 入 阅读 的
兴趣 。教 师在语 文教学 中就应 注重 导语
登 山队登上珠峰的场景。 欣赏后让 学生说 个 中心组成 的有机 的整体 , 在设计新课导 观 。 能把学生吸 引住 , 很快进入主题 。 上述 说 自己对这座 山的了解和 感受。? 这种 导 语 的时候可充分考虑 前后课 文的联系性 ,
导语 只是 我在 教学 实践 中用到 的几种形
入方式 , 易于 拨动学生 的心弦 , 创设 与教 展 示出其结 构美。? 在 教学七 年级语文下 式。 通过实践 , 我逐渐 明白 , 导语应该 根据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五篇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47405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5.png)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五篇教案反应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进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音乐伟人贝多芬》一、教学目标:1.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控重点词语。
2、理清客人拜访贝多芬的全进程,了解音乐伟人贝多芬。
3、学习课文中杰出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现人物的生活遭受、个性气质和精神风采的写作方法。
4.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强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控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知道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激昂的《命运》钢琴曲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爱好盎然专心肠聆听,寻思遐想。
)播放《命运交响曲》。
师追问: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交响曲是什么曲子吗?(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师:你对它有什么了解?或者你对它的作者了解吗?请大家谈一谈生:(略,这里只要学生说出就给予肯定)出示贝多芬名言——师:同学们了解大师的情形还真很多。
……我们了解了贝多芬杰出的音乐成绩和曲折的命运,现在我们来走近音乐伟人贝多芬,看看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的怎样的?(出示幻灯片,课题)(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3课,简介作者及贝多芬(幻灯片),看看课文注释1,要记住的是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我们请四位同学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点生)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生字词。
生读(师适当评判)出示生字词重荷(hè)荷,负担。
混乱不堪(kān)堪,能忍受。
杂乱无章下頦kē怜惜lián 女佣yōng深邃(suì)邃,犹豫(chóuchú)犹疑。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53690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4.png)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一、大胆设疑引入思考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是很好的办法。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炎凉社会的苦命人的现象所感染。
鲁迅自己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
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现象呢?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则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
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情不自禁的洒下同情的眼泪。
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
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这则导语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温习旧知引发新知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
”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3418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7.png)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研究一、引言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更是承前启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语文教学的导入语设计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对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导入语设计的研究,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二、导入语的作用导入语是指在课堂引入新知识之前,教师根据课堂内容选择的一种语言形式,通常采取问答、故事、案例引介等方式,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它是课堂教学中的开端,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
导入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语,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引导学生思考。
导入语可以通过提问、引发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 创设学习氛围。
导入语可以通过故事、实例引入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4. 概括课堂内容。
导入语可以通过概括课堂内容,提前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导入语的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导入语的设计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
三、初中语文导入语设计的策略1. 确定导入语的类型导入语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导入语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常见的导入语类型有:(1)问答式导入语。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故事式导入语。
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实例引入式导入语。
通过引入一个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
![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https://img.taocdn.com/s3/m/4d79789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f.png)
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篇一」一、设置情景,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利用多媒体制作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
并且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4分钟的导入就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并且不影响下面的教学进程。
二、根据学生认知,设计生活化提问,在导入中导出活力,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实践,抓住知识相互交叉的机会,导入新知识,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课的中心。
初中学生就已具备一定认知,他们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在他们的独立性得到肯定的同时,实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1.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回忆,更好为引入新授课题服务。
这个方法一般不常运用,因为新课改之后的各篇文章都能独立成篇,内在联系并不很大,只有复习内容和新授内容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借用。
2. 音乐导入法好的音乐、歌曲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振奋,催人上进。
所以,几分钟的音乐欣赏会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对于上午第四节课或下午课更有效。
例如,在学摇滚乐来华演出的文章之前,播放著名的英国BEATLES所演奏的歌曲,从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中导入要讲的主旨和内容。
3. 小游戏情境导入法教师可以借助于表演、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可设计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响后,教师拿一封待看的信,通过这些表演,让学生以为老师真的要忙着看信,这是由表演导入新课,使学生恍然大悟,顿觉新鲜有趣,新课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语文导入设计教案初中
![语文导入设计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6045c31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c.png)
语文导入设计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文《背影》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主题。
3. 培养学生对父爱如山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背景的理解。
2. 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
2.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春》、《荷塘月色》等课文,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喜爱。
2. 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阅读《背影》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三、课堂导入(15分钟)1. 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在生活中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父爱如山,伟大而深沉。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提问:课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他的行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慈爱、无私的父亲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四、情感体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父爱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3. 教师总结:父爱如山,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但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父爱的伟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父爱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设计,激发了学生对课文《背影》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对父爱的感悟,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父爱的伟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六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六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8c2be6af45b307e97197ae.png)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六法一、诗歌朗诵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上台作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
如:同学们,你们有谁读过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请同学上台朗诵)“……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动情的诗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茫茫宇宙。
在浩瀚的星际,除了我们人类已知的星球外,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介绍包括牛郎织女星在内的有关天文知识的文章——《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故事引路法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
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给一个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
”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三、设问引路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
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四、名言造情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准备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名言警句,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我们都知道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书的。
初中语文开篇课教案
![初中语文开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c3514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2.png)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开篇课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
3. 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3.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的激发。
2.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优秀学习成绩学生的经验介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了解程度。
2. 提问:你们对初中语文学习有什么期待?对语文学科有什么看法?二、正文(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教师介绍优秀学习成绩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向学生介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积累词汇等。
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实践。
2. 教师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等。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教师强调良好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优秀学习成绩学生的经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让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有了整体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还有待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42fa4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1.png)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常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诵、背诵课文。
进程与方法通过浏览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污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知道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进程(一)生活导入,激发爱好导入语:同学们爱好花草吗?你最爱好哪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
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幽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首创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幽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能够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诵课文(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感情充分,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行?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纯朴(明哲保身)、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行。
10分钟说课初中语文教案
![10分钟说课初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8c998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c.png)
10分钟说课初中语文教案课程类型:初中语文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背影》;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深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父子深情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1. 课文长句的理解和翻译;2. 文章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3. 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家庭情感的回忆,引导学生思考家人的关爱;2. 提问:你们有没有曾经为家人付出过?家人有没有为你们做过一些让你感动的事情?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大意;2. 让学生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在小组内分享;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父亲的行为、语言、神态等,体会父爱之情。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心理活动等;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表达技巧,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
四、情感引导(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父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2.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家人的关爱,如何与家人和谐相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表达技巧;2. 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家人,关爱家人;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课文,为下次上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家人,培养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设计摭谈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设计摭谈](https://img.taocdn.com/s3/m/5bf85420e2bd960590c67724.png)
些 经验 丰 富 的教 师 开 展 一 些 相 关 方 面 的 家庭 教 育专 题 讲 座 ,进 行 一 些 个 案 分 析 ,从 实 践 到 理 论 ,丰 富 家 长
的 见识 ,帮助 他 们找 到 培养 孩 子 兴趣 爱 好 的 正确 方 法 . 从 而更 好 地发 挥 家长 在 家庭 教 育 中 的重要 作 用 。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s e a r c h > > 1 3 2 l 热 点 全 攻 略
初 中 语 文 教 学中 的 导 入 话 设计 摭 i
◇ 云南 省 大理 州祥 云 县刘 厂 中学 邹子 兵
摘 要 :精 彩 、生 动 的导 入语 应 是 语 文教 师 情 感 禀性 、学 识修 养 、教 学风 格 和教 学机 智 的 生 动 呈现 .
兴 趣 爱 好 但 却 要 求 自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 要 这 样 去 做 时 .他 们不 但 不 会 按 照 父母 的要 求 去做 ,反 而会 背 道而 驰 。
4 . 开 展 有 趣 活 动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兴 趣 爱 好 。兴
而不 是 等待 教 师 的处 理 。
2 . 建 立 家 长 学 校 ,帮 助 家 长 掌 握 方 法 。针 对 一 部 分 家长 想 培 养 孩 子 良好 的兴 趣 爱 好 ,而 又 苦 于 不知 如 何 着 手 的情 况 ,建 议 学 校可 以建 立 “ 家 长 学校 ” ,由一
一
决 ?本文 拟 对 这些 问 题从 四个方 面 加 以探 讨 :
一
半。 ”一 段 精 彩 的 导 人 语 就 是 一 节 语 文 课 的 良好 开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几种常见的导入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几种常见的导入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c40f0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5e.png)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分析课题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度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
待学生分析出来后就能够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
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新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如《社戏》一课能够这样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
《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时代背景导入这是常用的导入法。
有的课文需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如讲《海燕》时,首先介绍高尔基在创作时,整个俄国都笼罩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中,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的隐晦方式,领会“海燕”的真正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对于课文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设置悬念导入设置悬念,就是故弄悬虚。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如《被压扁的沙子》这篇课文就能够采用此法导入。
“沙子已经够细了,为什么还要压扁呢?欲知原委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32e8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c.png)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5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篇1《风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3分钟)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
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
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出示听读要求: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1、生字词教学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
(文字提示学生回答)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5篇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22bc9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c.png)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5篇初中语文课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重点与难点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情景导入活动设计:1、看标题,猜猜文章的内容,你想到了什么?2、学生采用默读,迅速浏览课文,提取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文脉。
3、学生自查工具书和资料,借助已有知识,在书本上圈点批注。
4、标记自己的疑惑处(点)。
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篇儿童小说,同龄人也易于引起共鸣。
学生自己圈点批注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整体感知,朗读初通活动设计:全班同学就自己个人的批注交流自学所得,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思路、叙事的顺序(线索),甚至文中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者自己的态度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作初步的、概括的描述。
发言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概括性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情交流。
说明: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培养语感,为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就学生自己独立初读文本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印象,最切身的体验来交流。
以相互印证、修正、补充和启发,让学生感受自学的力量和快乐,也有利于教师掌握本班学情。
(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关注的焦点等。
)三、揣摩品味,融会贯通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独特感受,真情体验。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d2df000740be1e650e9ad3.png)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宁化县民族学校池生球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
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
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好的设计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本人结合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趣味式导入语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如《论语十则》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
”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就高了。
二、激情式导入语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
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万能教案导入语文模板初中
![万能教案导入语文模板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e204818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3.png)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
2.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不同课文内容设计合适的导入方式。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做好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情境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提问:这段音乐/视频/图片让你想到了什么?与课文内容有什么关联?(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2. 问题导入(1)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提问:这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理解的?(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3. 游戏导入(1)教师组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提问:这个游戏让我们学到了什么?与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4. 故事导入(1)教师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与课文内容有什么关联?(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5. 图片导入(1)教师展示一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这张图片让你想到了什么?与课文内容有什么关联?(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提问: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期待?你想要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3.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发表时间:2012-10-25T12:01:41.2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16期作者:李天琼
[导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部分。
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和实践。
李天琼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部分。
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和实践。
关键词:学生;课堂导入;语文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语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导入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
下面,就语文教学名家的课堂导入谈几种导课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
以下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一课的导入语设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我们的阅读活动是: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
余老师的导入语简洁、洗炼,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今天学习什么,学习任务(阅读活动)是什么,即告诉学生将怎样学习课文。
这样的导入语,使语文的情味浓郁,并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
二、设疑导入
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探索的动力。
古人云:“学始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能够从“疑”入手,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
她是这样导入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
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
”
三、故事导入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故事,在故事导入时,要做到贴切、生动。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是这样导入的:“先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早在1905年,在镇江这个地方啊,有一个小桥叫文德桥。
在5月5日大家都吃粽子的这一天赛龙舟,有一个十岁的少年,随着看赛龙舟的人群往前走,前面的人群已经来到了文德桥上,很小的一个小桥。
由于人太多,这个桥啊从中间被压断了,站在桥顶上的人呢就跌落到了水里,那会游泳的就赶快上了岸,不会游泳的人呢就被淹死了。
这位十岁的少年站在桥的旁边,惊呆了。
他就想:这造桥的人造的这个桥怎么就这么的不坚固!他就发誓长大以后要当一位桥梁专家,要建造最坚固的桥梁,不管多少人站在上面也不会把它压断!后来这位少年就考上了美国留学生,专门学桥梁专业,后来就成为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他的名字叫茅以升。
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叫做钱塘江大桥,后来他又主持设计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除此以外,他还写作了大量的著作,比如他写过《中国桥梁史》。
在我们中学课本里面还有茅以升写的一篇《中国石拱桥》。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
”
程翔老师的导入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成长经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紧紧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了有关茅以升,也很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这样的设计,能紧扣课文内容,又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情境导入
有一次,钱梦龙老师应邀到某地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台下坐了一千多的听课者。
宽敞的舞台上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旁视,过于“一本正经”的神情透露着他们内心的紧张。
于是,钱老师调整计划,把原定的导入语改为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今天上课以后回到家里,如果爸妈问起:“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长什么样呀?”假如有个傻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脸的中间有个鼻子,鼻子上方一对眼睛,眼睛上面还有两道眉毛,鼻子之下是嘴巴,头部两侧各生一只耳朵。
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 师: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哪里?
生:这是每个正常的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
生: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师:说得对呀!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我们上课有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讲个笑话,猜个谜语,或其他等,总是感觉游离于教学之外。
而钱老师的导入,符合当时的情境,他顺水推舟,进入新课,不但使学生紧张的神情完全缓和下来,而且没有游离之感,自然而然引入新课。
五、描述导入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教《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时的导入语:“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
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
庄重、富有想象性的赞扬、激越的语言,句式的变化、句法的参差有致产生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和谐的节奏,加上于漪老师调控得当的音量,柔和自然的音质,综合成一种动人的音乐,入耳入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导入的方法很多。
我们应该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特点,选用一种最佳的导入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
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为教授新课打开通途。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团溪中学邮政编码:563131。